•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 成人动漫

白镜

第7集

主演:白镜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剧照

白镜 剧照 NO.1白镜 剧照 NO.2白镜 剧照 NO.3白镜 剧照 NO.4白镜 剧照 NO.5白镜 剧照 NO.6白镜 剧照 NO.13白镜 剧照 NO.14白镜 剧照 NO.15白镜 剧照 NO.16白镜 剧照 NO.17白镜 剧照 NO.18白镜 剧照 NO.19白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白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纪录片区特别栏目——《白镜》上线了。在节目里,我们将向大家推荐与一切好玩的事物相关的优秀纪录片,无论是赛博朋克、SCP基金会、克苏鲁,还是游戏、电影、番剧,亦或者生活中的奇闻趣事,大家喜欢的美食萌宠,只要足够有趣,就都在们的选材范围之内。我们把这些题材与经典的纪录片结合起来,做成了知识含量超高的短视频。希望在为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能提供有关这些题材的背景知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良行为第一季萌探探探案第四季整蛊专家3月的狮子后篇无烟煤第一季日出性命攸关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 第2季DV计划皮箧拉尸迷你特攻队粤语东京塔(2005)铁观音勇破爆炸党国语百万富翁横财就手杠杆海豹突击队 第二季宝莱坞机器人2.0:重生归来(原声版)超脱(原声版)打破沉默的内文卡:公职人员性骚扰案拯救之德州风云猫娘乐园女子高半之半失魂姐弟

 长篇影评

 1 ) Lonely Christmas--Merry Christmas

同学们曾经讨论过,最令人悲哀的就是一个人的圣诞节,两位男主的结局,几近永恒的寂寞,几乎不忍看。

随着剧情发展,谜题一层层解开,无力解开的悲剧。

他通过科技为屌丝男创造约会女生的机会,他错了吗?他为科技公司工作,折磨被复制的灵魂,即使道德上让我们无法接受,但作为工作来说,他错了吗?他为警方诱导出供词来为自己脱罪,他错了吗?如果他没错,为什么他最终是这个结局?

他在发现女友怀孕但是不想要的时候,激动的反对,他错了吗?他被block之后用尽全力恢复关系,几近乞求,他错了吗?多少年后,他最终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而自己的努力也都因为女友的爸爸化为泡影,他错了吗?如果他没错,为什么他最终是这样的结局?

两位主角的每一反应,每一个应对都是合情合理的,他们真的活该得到这样的悲剧结局吗?

还是什么错了?科技错了?这个世界错了?还是人类错了?

--------------------------
block这个功能是在残忍,即使所有矛盾源自误会,block使得这样的误会永远都无法解开了。坏的总好过什么都没有。不敢想象被所有人block之后他会怎样的活下去。

用cookie复制一个自己来为自己管理生活,只要认为那个她是假的,是不存在的,就能放心折磨她,用时间,用空洞磨掉她的性情,逼得她疯狂。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个意识存在,而且这个意识还是克隆自一个母体的,这个人是否就可以被随意摆弄,无视人权?这个人究竟能不能算是一个人?

通过一个人的眼睛看到所有他能看到的东西,然后一群专家帮他约会。这样的约会究竟还有没有意义。这样的约会究竟根本就是实现欲望的直白血腥方式,还是一个帮助不会和女孩子交往的男生的有效办法?那么泡学又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

--------------------------
黑镜总能带来大量思考。只是这个过于悲伤的结局冲淡了圣诞的气氛。在一群人的狂欢中一个人孤单。

MERRY CHRISTMAS

 2 ) 几个法律问题

(一) 沉默权还要不要了?

    故事是个颇具想象力的故事,但是当看到铁窗里的女士趾高气昂地对Potter同志说:The cookie we took out of your head just gave us the full story. So you can keep the silent as long as you want.特别是她最后的微微一笑,实在是十分让人绝望。

    在我心里,沉默权一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利,但是看到这一幕简直觉得沉默权被打得啪啪响。沉默权制度:

    ——英国是沉默权制度的发源地:在刑事诉讼中,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对司法人员(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保持沉默,而不自证其罪,这一权利,就是英国法律规定的刑事沉默权,它来源于英国法谚:“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而在美国的刑诉制度中,沉默的权利,也就是米兰达权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用来在法庭作为控告你的证据。你有权在受审时请律师在一旁咨询。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的话,法庭会为你免费提供律师。你是否完全了解你的上述权利?”这句话就是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也称“米兰达告诫”,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讯问时,有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的权利。”

     Potter保持沉默,但是他的cookie却出卖了他,且这一程序并不违背沉默权的要义,没有对司法人员说,而只是向一个朋友倾吐心声,自然而然地讲出了他犯罪的经历。等到科技真的发展到那个阶段,是不是沉默权就可以不要了呢?

    (二)但是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Potter有没有可能只是在编一个故事呢?(好吧,他为什么要编故事。。。。。我们只是假设)就像在《傲骨贤妻》里的某一个case,某个男主说他在给别人讲述自己“编造”杀妻的故事后,可以在高级餐馆里谋得一个好位置(虽然最后确认是他所为)。电影里的高科技只是取得了这个人“意识的副本”,除开没有身体这一点,与他谈话应该与真人谈话是一样的,电影里的“副本”表现出了正常人的情绪,既然如此,他的话中还是会有谎言。如何断定他说的是真相而非玩笑?既然警方所掌握的证据无法使他被定罪,那么这样的口述是否真的有用可以定罪,是否还缺乏相应的证据?根据英国普通法的原则,被告人的有罪供述可以成为对其进行定罪的唯一证据,但是这种供述必须是可以信赖的,而保证供述可信性的关键在于确保被告人自由、自愿地供述自己的罪行。Potter这个意识副本并不知道自己正出于警方的控制之下,那他的供述是否是可以信赖的?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三)算不算刑讯逼供?

       对于Potter而言,进行时间偏好设定,算不算刑讯逼供?度娘讲:刑讯逼供是指国家司法工作人员(含纪检、监察等)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乃至精神刑等残酷的方式折磨被讯问人的肉体或精神,以获取其供述的一种极恶劣的刑事司法审讯方法。那么对于副本而言,他的痛苦是否就不算是精神的摧残了。副本只是被独立copy出来的意识,那么对于他的折磨应不应该算是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精神折磨呢?。。。。我认为应该算呢。。。不过想象一下,如果今后真出现这种技术,刑讯逼供犯人真的是炒鸡easy.

      (四)这个证据是否有效?

        在第二个故事中,那位女士提取副本是经过了本人同意的,在最后对Potter进行的副本的提取到底有没有经过他本人的同意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就算经过了同意,可以想象也是在欺骗的手段下进行的,因为在聊天中可以知道Potter的意识对于这个副本技术毫无概念。既然如此,这个算不算是证据获得方式的瑕疵,而进行非法证据排除呢?

        哦,我好像想得有点多,不知可否有法学高材生指点一下。


 3 ) 白色圣诞节:黑镜中黑色的我们

如何最有效地毁掉圣诞节?和你的家人朋友坐在一起看《黑镜:白色圣诞节》吧。这部来自英国的电视剧在12月16日播出的圣诞特别篇延续了该剧一如既往的让人浑身不自在的气息,无论你营造的节日气氛多么温馨祥和小清新,都会在观看该剧的一个小时中被毁灭殆尽。

《黑镜》的编剧Charlie Brooker曾对《卫报》这样解释“黑镜”这一标题:“如果科技是一种药——它确实感觉像药——那么,究竟什么是它的副作用?这一领域——在愉悦和不适之间——是我的新剧《黑镜》的定位。标题“黑镜”是你在每一面墙,每一张桌,每一个掌上都可以找到的——电视、显示器、智能手机上冰冷的、泛光的屏幕。”

///剧透预警///SPOILER ALERT///

这一集的黑镜在故事上恐怕并不是系列中最出彩的,但它仍然是一个扎实而巧妙的好故事。《白色圣诞节》被分割成了五段,序章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悬念设置,故事在“我希望每天都是圣诞节(I wish it could be Christmas everyday)”的歌声中开始,大雪中的某个小屋里,Rafe Spall饰演的忧心忡忡、沉默寡言的Joe和Jon Hamm饰演的气场强大、自信健谈的Matt开始了他们间并不顺畅的对话,而对话中的“这是份工作,不是坐牢”以及“这不是审问”等等对白都和开篇的歌声一样会让你在故事结束时恍然大悟。第一部分通过Matt帮助屌丝把妹却间接害死了屌丝的故事进一步建立起Matt的形象,以及更重要的,向观众介绍了未来的植入式设备Z-eye,及其一项极为关键的功能——屏蔽。第二部分则由卓别林的外孙女Oona Chaplin(没错,就是《权力的游戏》中Robb Stark的妻子的演员)出演Greta,这一部分展示了故事中第二个关键的技术——通过将名为cookie的装置植入一周后再取出,以代码模拟、复制一个人的大脑。故事的结尾Joe对cookie中的代码的遭遇表达出的同情也引出了Matt对其“一个做了坏事的好人”的评价。第三部分中Joe终于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他的故事是……简单的说这是一个喜当爹的故事……好在到了结尾,故事的收尾相当成功,两种技术分别带给两个主人公悲剧的命运,故事的高潮、情绪的爆发,以及“我希望每天都是圣诞节”的歌声,一切都恰到好处。就这样,观众的圣诞节气氛顺利地被毁了……

回头看这五个段落,除了序章和结尾外,第一部分讲了一个干净利落得几乎可以独立成篇的高富帅利用科技帮助屌丝逆袭(最后果然没有成功)的故事,第三部分的故事仍然完整但是多少有些俗套和狗血(尤其是车祸这种韩剧水平的转折设置……怎么不说是癌症啊……),而夹在中间的几乎纯粹是功能性的第二部分则实在显得有些生硬,给人感觉几乎跟插了一段广告差不多(效果上也许还不如播一段广告:Smartelligence,我们用一个cookie复制你的脑,把它虐成脑残,然后它就什么都愿意做了!),且Greta这一脱离剧情主线的角色也实在是有些多余……

但不考虑故事,仅看《白色圣诞节》中的反讽和隐喻,即使在《黑镜》系列中也是颇具野心的。

与许多人所理解的不同,《黑镜》系列到目前为止,且不说第一季中的《国歌》与第二季中的《Waldo时刻》这样几乎没有科幻元素的政治寓言,其余所有即使是把背景设置在近未来的集目,其核心也并非对于未来的隐忧,而是对于当下的演绎。《一千五百万点》不会让你相信有一天人们真的都要在跑步机上跑步换取点数,但你会想起可能自己前一晚还在收看的各类选秀节目以及娱乐对于价值的消解。《白熊》也不会让你担心人们有一天会建立起剧中那样病态的主题公园,但你会意识到网络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扭曲的正义。《你的全部历史》和《马上回来》中的技术虽然更为现实,但故事中科技对人的异化同样并非发生在未来,而是在你拍视频、刷社交网络的此时此刻。这也正是《黑镜》系列如此成功的原因,它并不告诉你“照这样下去人类以后可能会变成傻逼”,而是直截了当地甩你一脸“我们已经是傻逼了”,这也让其着力体现的对科技的反思,与众多科幻外衣包裹下的小清新影视作品相比,显得难能可贵。

《白色圣诞节》也是如此,与其说Z-eye的屏蔽功能是对Google Glass等设备由“可穿戴”向“植入式”发展的未来演化趋势预测,倒不如说是对社交网络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异化的夸张化和具象化(当然同时也顺便黑了Google Glass……),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早已习惯屏蔽微博和朋友圈中那些长得难看还天天发自拍的朋友,以及自己上一次与女友吵架时你们是不是在各种通信和社交工具中拉黑了彼此……哦你还没有女友?那你是不是看遍了网络上的各式把妹教程,与其在约会前上知乎提问,想不想干脆找一个Matt这样的高手跟你共享视觉,实时辅助你在酒吧搭讪?

另一方面,思维复制的技术却在另一个层面上令人反思。首先剧中cookie的容器神似Amazon Echo,其次Greta的副本在罗西尼的歌剧音乐The Thieving Magpie(听到这段音乐你应该会想起库布里克的《发条橙》,甚至有可能像我一样顺带想起初次看《发条橙》时的身心不适感)中唤醒Greta的场景简直是对智能家居、物联网等等一众近年来科技界热炒的概念的讽刺。至于这一技术本身,则可牵扯出一整段的科幻/科技史,上可追溯至“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认识论、怀疑论、唯我论),下可追溯至上世纪末盛极一时的赛博朋克文化(《神经浪游者》、《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你如何确定自己是一个四肢健全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装满营养液的缸中接受各种神经电信号的大脑或是一个高度拟真的虚拟现实中的一段代码?《白色圣诞节》中衍生出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就是一个大脑或是一段代码,你适用于怎样的道德?克隆人被认为违反伦理,机器人有阿西莫夫三定律,那么克隆的思维/没有实体的机器人,是否因为更“不像”人类而可以用来奴役/虐待/刑讯逼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给《黑镜》的忠实粉丝们的圣诞礼物,Charlie Brooker在《白色圣诞节》中埋下了各种与前两季各集的联系:与Matt一起围观屌丝把妹的人中有一个人的ID是I_AM_WALDO(《Waldo时刻》),另一个则是Pie Ape(《一千五百万点》),Joe看电视切换频道时出现了Hot Shot(《一千五百万点》)和Tonight For One Week Only(《Waldo时刻》),在看UKN(《国歌》)对于火车事故的报道时屏幕底部出现了“MP Liam Monroe声明Twitter账号被黑”(《Waldo时刻》)和“Victoria Skillane上诉被驳回”(《白熊》)的新闻,此外Beth用的验孕棒和Martha在《马上回来》中用的是同一款,以及她也唱了《一千五百万点》中Abi唱的那首歌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最后的最后,大家圣诞快乐。

--------------------------------------
本文已发布于我与另几位创作者共同运作的微信订阅号“苔原”
我们是一个实验性的泛文艺创作小组
欢迎搜索“苔原”或“the_tundra”关注我们

 4 ) 副本和屏蔽 ——高科技世界的彩蛋

《黑镜》延续了高科技=毁人性、灭人欲的节奏,这次剧里推出了两个高科技产品:cookie和block。我曾经想象过把一个人缩小到一个小盒子里会是怎样,被任意摆布是显而易见的。现在cookie这个产品技术的出现,完全让我惊呆了,简单来说,就是把人的部分意识储藏在一个蛋里,它有什么作用?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哲学问题,缸中之脑。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你以为你正坐在那里读书,实际情况可能是,你是一颗已经与身体分离的大脑,在某个实验室里,浸泡在一缸营养液中。大脑连着电极,你所感受到的真实体验其实是科学家在向你的大脑输送刺激信号。

意识副本把这个问题具象化了,在蛋里的是代码和数据,但感觉是完全真实的,但弄个有自我意识的蛋能干嘛?“有幸”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这是个非常小的手术,做手术的这位女士拿到蛋以后,有专人调测,这个蛋能将家里布置得有条不紊,为她安排精彩的行程。调测师能自由改变蛋中人的外部世界和对时间的感知,比如外界的1分钟在蛋中有6个月之久,这完全是做到了任意玩弄蛋中人。这种做法残忍吗?做手术的那位很有意思,她是个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看法的人,保守又小心翼翼,做手术前,看到护士送来的烤焦的面包片,都要犹豫要不要提意见,说了又想完了,护士要讨厌她了。可这样一个人对于取出自己一部分的意识毫无负疚心理,这是科技在进一步抹杀人性,还是道德观的沦丧?

显然,不管蛋中人有如何真实的感觉,它也不过是一串代码,几行数据。蛋中人和真实世界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没身体,一个生活在真实的躯壳里,拥护人格论的人会说蛋中人也是自己,关于人的同一性问题变得有趣起来,如果拥有与自己完全相同的想法、人格、思维方式,即抽象意义上的活动完全相同,那这个人是不是原来的自己?如果是,真实世界的自己呢?似乎是为了抹杀蛋中人的人格和意识,调测师从心理上摧毁它的防线,它僵化地开始了自己被赋予的任务,最后真的只是数据了。

如果说从目的论而言,还可以用“有益”来辩护,但这种实质玩弄人性、悖理道德的行为一定会被滥用,走向更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意识副本又被当做一种审讯和刑罚手段,窥探个人隐私和不间断的心理攻击简直可以用惨无人道来形容。

第二个科技叫屏蔽,每个人都被植入了电子眼,你可以选择屏蔽别人,被你屏蔽的人就看不到你,只能看到一团白影子,也听不清你说的话,只有死亡能解除屏蔽。相比之下,屏蔽朋友圈什么的简直弱爆了。爽吗?这下屏蔽得彻底了吧!但仔细想想都不寒而栗,跟人吵个架,你就被屏蔽了,被剥夺的是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其说是屏蔽,还不如说是逃避。剧中的男主角之一就是悲催的受害者,明明是自己女朋友出轨,有了别人的小孩,却被永久屏蔽,在一团白色的阴影下生活,屏蔽这技能高端啊,还有下代保护,小孩生下来也是团白影,他就在错以为是自己孩子的迷雾中生活了几年,最后的悲剧其实是被屏蔽逼的,他本可以搞清楚真相,挥别过去的生活,继续前行,屏蔽也屏蔽掉了他正常生活的可能。最后所谓的执法人员给蛋中的他设置了外界一分钟蛋中一千年,我只能用hubris来形容,这种技术让他们自大狂妄,简直比操生杀大权还要极致。

剧中的另一个男主角是个投机钻营,善思巧辩,洞察力强的人,这样的能力也让他在各种职业中游刃有余,调测师,把妹指导师,甚至进入另一个男主角的蛋世界中,只为打破他的心防,让他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但这个在高科技世界中玩得转的主,也没落得个好下场,因为在诱导过程中,他泄露了自己的罪行,最后被登记了,被登记就是指被所有人屏蔽,于是他虽然还拥有自己的身躯,但世界对他来说好像是一个大蛋,和蛋中人也区别不大了,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这样吧,玩弄人也被人玩弄。

科技发展到极致,转为对人性的摆布,人的空间就越来越狭窄,《黑镜》又打造了一个令人窒息的世界,期待下一季!

 5 ) 探秘《黑镜》:拉黑一部分

科幻剧《黑镜》一路拍来,到现在拍到第三季了,集集都拍出了新意。该系列有个一以贯之的编剧逻辑:在未来,黑科技如何反噬社会?所以,无论各集的情节、人物如何千变万化,或者每集要展示的何种黑科技——是可复制的意识,还是类似于「Google Glass」的智能眼——整个系列能保持住同等的水准和腔调,不会发生变味。
传统意义的科幻片,通常可归为猎奇性质的奇观片,内核依然是传统故事,只是披上了一层科幻外衣,向观众兜售的是想象力和未来世界的奇观,为观众开拓眼界,例如《阿凡达》、《星球大战》均是如此。再或者在科幻的外衣下塞点心灵鸡汤的私货,比如最近的大热片《星际穿越》便是打的父女情感牌。
《黑镜》不一样,除了部分展现了科幻奇观,它更多的是令观众产生道德恐慌。跟传统的科幻片相比,它更近似于道德讽喻片。凡是有道德讽喻意味的文艺作品,作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教化大众的使命和意识,借敷衍离奇的故事以劝谕和警醒世人,以达到平易风俗的目的。
这种道德讽喻的文艺作品古已有之,非常普遍,在中国古代白话文小说中尤其常见。
例如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标题便已光明正大地表明了态度。
例如《金瓶梅》,书中的西门庆“酒色财气”样样不缺,手眼通天称霸一方,但终究还是落得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尤其是后四十回,作者兰陵笑笑生写得尤其延绵悲凉,其道德讽喻、劝诫世人的意味非常明显。
更不必说千古奇书《红楼梦》。书中写尽了荣华富贵,偌大一个荣国府、一个宁国府,繁华兴盛极尽奢靡,最后也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对世俗的警醒韵味,和《金瓶梅》异曲同工。
《黑镜》表现道德讽喻的方式,不如白话文小说那样鲜明直白,它更加隐蔽,但更残酷,刀刀见肉血淋淋的残酷。当我们探寻《黑镜》故事的魅力来源,一方面固然是编导们瑰丽的想象力奇观,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它给观众造成了道德恐慌。编导故意放大和渲染了科技和人的对立,故意让科技和哲学产生不等对的错位。正是这种错位令我们感到道德恐慌。
幽默也是一种错位,它是二重逻辑的错位。「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换为虚无的感情」,康德如是说。人们利用一重逻辑引起了期待,顺滑过度到二重逻辑时让期待落空,令人哑然失笑,这就是幽默。《黑镜》编剧前提中的错位,不属于「幽默式」的二重逻辑错位,而是在一重逻辑下的扭曲错位。在一重逻辑下,编导们故意拔高科技的发展、贬低人文哲学的进化,造成了科技和人文的错位。
这种错位,给人的感觉是恐怖和残酷。就像一个人双腿并行,假如一条腿变长,一条腿锯短,我们将会看到一个畸形的怪胎。一个人的脸,两边大小不一,差别明显,我们会觉得他丑陋无比。丑陋和畸形,都是源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恐惧。
同样,科技发展到想象的尽头,而道德律令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两者产生的强烈反差,令人心生恐怖。犹如我们在马戏团里围观的象人时,在心里留下久久挥之不去的震撼。所以《黑镜》系列的大设定,其实是:拉黑人文、放大科技,造个怪胎吓死你。
在《黑镜:圣诞特别篇》中有两个基础设定,都是未经道德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率先赋予实施的黑科技:一是意识提取,规避了副本意识的「主体」问题,二是智能眼使用,规避了人类对智能眼使用的法律法规。只有人为故意忽视这两个问题,忽略道德和法律的限定,让黑科技自由生长,形成的故事张力和强烈反差才能令观众不寒而栗,继而引发观众的思考,以表达出编导的道德讽喻。
当然,《黑镜》给观众造成的恐惧和观看马戏团里的怪胎感到的不寒而栗,本质还是同一种恐慌。从这个意义上说,《黑镜》讲述的故事就是另一种供我们猎奇的怪胎,一种不会在正常社会中发生的怪胎。
最后,不得不向《黑镜》的编导致敬。你们不仅想出了高超的设定,还把故事讲得高潮起伏,余味不绝。有创意不难,难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在这方面《黑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典范。用故事卖创意,你行吗?

 6 ) 主人有罪,惩罚副本

我觉得挺好看的,但还是有几个漏洞,当然想圆也圆得上,但还是得说。
那个zed-eyes那么牛,直接看犯罪现场不就完了,还要什么口供?现在不是提倡重物证吗?
数字副本看起来没有人权,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靠副本的口供定罪是怎么回事?定的还不是副本犯的罪。后来又给副本上了酷刑,可犯罪的不是罪犯吗?这不是恨一个人就扎个稻草人然后拿针戳吗?

 短评

男主真可怜:1) 明明是女主NTR还要一往情深许多年2) 明明是愤怒过头失手打死了爷爷还要被抓3) 小女孩是挺可怜的可是大雪天往外跑太没常识4) 最可怜的是副本啊!要在虚拟空间蹲几千年招谁惹谁了!

2分钟前
  • 丁丁虫
  • 推荐

奴役自己到底算不算罪恶。如果算的话,我每天奴役自己去上班岂不是罪大恶极=。=

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也许在未来屏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方式了。不受意识控制的意识被复制后如同克隆人一样得不到像自然人的认可和对待,当缸中之脑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可怕还是可悲?分分钟想起1984里的茱莉亚,神经漫游者的视觉切换,当然还有低光速黑洞。

12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拉黑请谨慎!

1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小小的未来乌托邦格局,串并联三个小故事,交集点连接智能科技与伦理道德,思考迸射火花。单身汉勾女有方,不料强中自有强中手,藉由信息化网络,个人隐私被窥视无余。第二则,被机器奴役的人性,彰显残酷的一面,捎带沉重的科幻迷思。终篇泪泣,在一语不合即拉黑,动辄叫嚷果取关的时代,发人警醒。

1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一分钟一千年的囚禁,和所有人对你视而不见的自由,与之相比,死刑是多么仁慈。

2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what a cookie

2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感觉这是个细节上漏洞百出的故事,但是不去较真故事的细节本身,这片子依旧很强大。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没有血缘关系的 孩子是怎么被屏蔽的?

30分钟前
  • 全泰壹
  • 还行

一分钟一千年,这惩罚有点过了吧。怎么看男二都很惨啊,被戴绿帽子还这么痴情,每年都去看望还送礼物。何况他女朋友的父亲也不是什么好人吧,人家找上门来就好好说啊,拿刀是几个意思。这一家人也是有意思,出轨了承认就好了,直接屏蔽一个解释也没有,还把信全都毁掉是几个意思。

33分钟前
  • 云薇薇儿
  • 力荐

太赞,神剧依然神,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令人不寒而栗,科技的奴役、控制,是人在作茧自缚,比《盗梦空间》更有实际意义,副本抽离、屏蔽刑法这个事情太毒了,想一想就害怕,三个故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把所有主角都套牢钉死。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语》已乏善可陈,玩创意还是《黑镜》第一。

3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比死亡更恐怖的是受困的永生,依然是媒体时代的反科学主义寓言,点子不算太新,但圣诞雪天小屋对谈的氛围和几个故事的连缀做得很好。

37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神奇而可怕,窒息却迷人。

4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永生不死地重复和被所有人屏蔽忽视,哪种更恐怖?特别篇内涵深度不减,技巧更上一筹,三个故事巧妙糅合一起,大赞!

45分钟前
  • 无趣
  • 力荐

话说第一次见亚洲人给白人戴绿帽这种设定

50分钟前
  • Anubis
  • 推荐

可怜的副本,到底关你毛事?!

51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摔收音机,西西弗斯神来之笔

54分钟前
  • 无鬼斋
  • 力荐

能不能设定为拉黑自己?我比较需要这个功能

55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力荐

高科技屏蔽的带来的其实是生活品质的丧失,意识副本折磨尤为变态。

60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

英剧《黑镜》其实算是科幻恐怖片,里边各种黑科技让人脊背发凉头冒冷汗。圣诞特辑里出现这个,屏蔽某人,听不到看不见对方,对方也看不到听不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这种科技太凶残没人性

1小时前
  • zhang 2n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