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是枝裕和执导的第五部电影。2006年上映。这部电影不如他执导的其它影片那么出彩,把背景也放在了18世纪的幕府时代。不过一如既往,仍然展现了是枝裕和对于生与死这个主题的关注。
讲的是武士宗左替父报仇的故事。宗左稍会剑道,本质上只是个白面书生。父亲在与人打斗中身亡。为了遵从父亲的遗愿,也为了家族的荣誉,他到伊豆去寻仇,也真的找到了仇人,可是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纠结于“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古老的命题中。最后他选择的是和哈姆莱特相反的做法。与之相对的另外一条主线是一位领主被一个老头所杀,这个领主的粉丝团也在谋划为领主报仇。结果是趁夜晚出奇兵杀了那个老头,随后这46个人统统切腹。
武士道精神是从十世纪起便流行于日本武士阶层的一种道德规范。犹如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都是为贵族服务和献身的。所不同的是骑士精神没有那么死心眼。武士道尊崇八个字,按重要性排名为: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意思是名誉最重要,正义不正义就无所谓了。到了幕府晚期,武士道精神逐渐走向衰亡。如影片中的人物所说:“武士既不种田也不卖货,武士的存在就是活着、索取。还有在战争中杀戮。战争年代已经过去,但武士却还在,他们就是麻烦的根源。”实际上,所谓武士道精神对当权者来说,一直是维护统治的一种精神工具。连年的战乱,需要有这么一批人为他们充当炮灰,夺取和维护政权。对武士来说,死亡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如果没有完成责任所规定的事务,简直比死还可怕。武士道提倡“对死的觉悟”,淡然面对死亡,轻视生命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本来到了影片中所处的1702年,武士道精神已经衰微,可到了二战时期,又死灰复燃。于是有了无数的切腹自杀行为和“神风特攻队”,尽显疯狂。也体现了日本民族那种原始的愚蠢思维。
影片中详尽的刻画了宗左对于复仇的思考。他犹豫不定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剑道技不如人,也不是由于临场发挥的紧张,而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武士道精神中所宣扬的死后那个世界的不可知。他的家族中,族长、叔叔和兄弟不断的催促他去复仇,告诉他:“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武士也应该展现出自己的风采。”而他自己对这种血腥的“风采”毫无兴趣。影片中的族长满怀深情的教导他:“宗族给你的月俸可不是个小数目啊。”此时,宗左略感惊讶的抬起头看着族长:“月俸?”马上镜头转向了那些虔诚念经的亲戚们。可见在当时的复仇行动中,也有不少的潜规则。宗左的月俸不知道叫哪位丧失信仰的亲人拿去中饱私囊了。这更增加了宗左对于复仇行动的怀疑。
宗左喜爱围棋、喜欢养鸟,喜欢孩子。暗恋着一位寡妇。他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和村民们一起演戏、洗井。这些都表明着她对生命的热爱。当他养的鸟被猫咬死后,他和孩子新之助一起埋葬了那只小鸟。新之助问他:“宗左君,你说,你的鸟会变成怎么样呢?它会一直埋在地下吗?又冷又黑,它肯定是不喜欢的。不知道我爸爸在下面怎么样了?”宗左安慰新之助说:“我们来祈祷吧。你爸爸能温暖的待在某个地方。”他由鸟想到了人,甚至想起了他并不那么仇恨的仇人。又想到了自己。一方面,他要遵从长辈的遗训,尊重传统的观念,维护家族和个人的荣誉,而这种荣誉感对于当时的所有人都是无比重要的,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另一方面,对这种毫无价值的复仇感到厌恶,并怀疑死后的“人生”将是怎样的。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对话,通过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了编导想说的话。
宗左说:“我希望至少要死得像个武士,像樱花那样高洁。”
旁边的村民马上找补了一句:“我想樱花之所以会散得这么美,是因为来年会再开。”
是啊,樱花散落之后还会再开,人死之后剩下的就是一片虚无。永生的极乐世界只存在于宗教的教义中,至少当代科学还未能确凿证明另一个供人投胎的宇宙的存在。伊豆这个贫穷的山村,尽管人们衣衫褴褛,尽管自己家的纸拉门破败不堪很难打开,尽管周围都是些不识字的村民,可这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有自己心中的所爱,有生活的寄托。为什么要为了那个不可知的世界,为了无限循环的血亲复仇轻轻的断送自己的生命呢?最后宗左利用了自己的机智,巧妙的处理了这个难题。如那个寡妇所说“我们各自都有对待仇恨的方式”。还算圆满。
另一条线索中,那些疲于奔命的武士们同样生活在忐忑不安中,每日纠结于荣誉和对死亡的恐惧中。甚至把村民的演戏也看成“嘲笑我们神圣的复仇”。神圣的结果是46个人杀一个老头,并不得不依次切腹。他们的死马上为那个地主抓住了商机,感到“复仇有益于生意”。造出了此次行动的衍生产品“复仇馒头”。使得这种神圣变成了可笑的闹剧。
我想,是枝裕和的本意就是否定那种荒唐的武士道精神。
我喜爱的寺岛进扮演那个临阵脱逃的武士,一如既往的出色。
影片的音乐是欢快的,恰如其分的渲染了影片的喜剧效果。画面也很美,再现了十八世纪日本乡村的景象,犹如一幅淡淡的浮世绘。
本人评分:7.0。
是枝裕和风格的配乐,只有是枝裕和的眼光才会拍出的故事,贫民的棚屋,下雨天泥巴路到处坑坑洼洼,如同马厩一样的公共厕所,贫民们为了自己的粪便能被当作肥料,继而换取到年糕高兴不已。
当她来找他的时候,从她和附近的小孩一起玩单双脚跳的游戏开始拍,一直停留在她的小腿,有种非常色气的感觉。新之助去拿藏在柜子里的画像时,也特写了踮起的小脚,这部电影很喜欢把镜头停留在了人体的一部分。
是枝裕和真的很会拍青年演员漂亮的面容,冈田饰演了他不常演的类型,不器用的武者,在精神上稍许依赖身边年长的女性,这种不常见的样子也不错,但我觉得这不是百分百的冈田,整个电影有种混搭的感觉,复仇和生活下去的主题,在现代背景下会更加合适。
据导演是枝裕和说,《花之武者》(花よりもなほ,Hana)这部打正“反武士道”旗号的“武士片”,实情是回应着九一一之后的现世,电影是借古鉴今,劝人放弃复仇。 在后九一一时代,全球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恐怖活动和复仇主义所累,我们的生活从此不一样。几个核心参与国固然活在惶恐中,其他低风险的中立地区(如香港),经济民生也间接受影响。很自然,反英雄比英雄主义更得人心;“反武士道”的确比“武士道”有市场。 复仇是愚昧的,中国人向有“以德报怨”、“怨怨相报何时了”的观念,劝世人化干戈为玉帛,珍惜自已,也珍惜眼前人。《花之武者》作为一个叫人“放下”的故事,实在令人看得心旷神怡,充满安慰。 《花之武者》以日本封建社会面临崩溃的幕末时代为背景,说的是武士阶级走向衰落的故事,加上有宫泽里惠的和服造型,难免会令人想到山田洋次的《黄昏清兵卫》(たそがれ清兵卫,Twilight Samurai)和《隐剑鬼爪》(隐し剑 鬼の爪,The Hidden Blade)。看过电影之后,我找了有关的影评来读。不少评论都说,是枝裕和的境界比山田洋次的更高一层,更有情有爱。舒琪的影评就这样说: ‘山田的电影虽也是把“武士电影”“非浪漫化”(即把武士 – 特别是“末代武士”- 的历史真实面貌还原在银幕上),但它们对所谓真正的“武士道精神”(尽忠尽义尽情、个人成全主义),最后还是抱肯定和拥护态度的。是枝在《花》片里却是彻底“反武士”到一个“不要武士”的地步。在片中,武士的身份不独是人物的一种假装(facade)以至谎言,甚至还是一种负累。只有完完全全的改变或放弃武士的身份,人物才可以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价值与意义。而特别有意思的,是是枝认为改变或放弃武士的方法有二:通过艺术(片中的戏剧)和教育(上学)。 ’ 一下子把武士道归作与文明对立的假装和负累,必须全盘否定,否则就找不到生存的“勇气、价值与意义”。 这是过尤不及。 我对武士阶级的内涵认识不深,但它是历史产物,如果把这些背景完全抽离,反武士道的力量反而就会变得虚弱。 《黄昏清兵卫》的井口清兵卫(真田广之饰)是个差点与庶民一样穷的低级武士,他受着武士阶级的枷锁,要为妻子做一个体面的葬礼而负债累累,同时他说到底还是享受着比庶民稍为好一点的条件,有一份收入稳定的职业,还可以请一个家佣。没有武士阶级枷锁的平民呢,捱饥抵饿,最后浮尸在河上。《花之武者》的宗左(冈田准一饰)背着为父报仇的“负担”,故然是过着身不由已的生活,但他起码领受着家族的供养,虽说是困在贫民区,不用工作,闲时更可沐浴散步(你记得井口是日夜工作却没有多余钱去澡堂吗?)其他邻居呢,手停就口停,做女儿每天迫着老父早起干活。要改善生活,男盗女娼是唯一办法。井口跟他的女儿说,女子也要读书,宗左也在村里教小孩识字。不要忘记,两位主角都受过教育,正是因为他们都是武士阶级出身。 同样是知书识礼,井口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琴棋书画,要做文人雅士,他更懂知识的力量,他跟他的大女儿说: “也许读书不像学裁缝有用…你记着,读书能令你懂得思考。不论世道如何转变,只要能思考,就能生存下去。这个道理放诸男女皆准。” 这番说话出自一个武士之口,就如在“大奥”中听到男女平等一样,实在是不可思议,简直是仁者无敌,勇者无惧。 与其说武士精神不合时宜,不如说清楚,要摒弃的:是封建与阶级主义。武士尽忠舍我,持剑卫道,本来有它的政治和经济价值。男儿身在乱世,保家卫国原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只是世道崩坏,武士才会面对“结构性失业”。 《花之武者》中的宗左懒散又软弱,但他是个幸福又幸运的人,有美丽的寡妇温柔开导,还有一班好邻居为他筹谋瞒天过海之计,加上令人鼓舞的配乐,观众自然看得开心。我只是暗暗为那班与复仇一事无关的平民担心,他们替宗左欺骗蕃主,用路边死尸来讹称杀父之仇已报,看似皆大欢喜,其实危险得近乎愚蠢。人多口杂,仇人一家还经常在市集行走,万人东窗事发,宗左岂不是要连累这班村民。 片中加插了一条赤穗四十六浪人(蕃主被杀而无主可侍的武士)的副线,据说,这四十六人因为用了武士所不容的偷袭手段,最后被幕府下令全部切腹自尽。试问幕府有天若发现村民串通宗左欺瞒,村民会有什么下场? 说回那赤穗浪人,过去日本电影将他们的复仇故事英雄化固然不可取,但反过来把他们描写成“得把口”的阴湿鼠辈,也是流于片面。退一步说,战争复仇,本来就是使计用谋的场口。我想起《黄昏清兵卫》的第二部曲《隐剑鬼爪》,片桐宗藏(永濑正敏饰)用隐剑打败叛变不遂的弥市郎固然是邪门,弥市郎的妻子受骗被辱,宗藏用鬼爪把蕃主剌杀为她报仇,手段更属阴损,可见杀戮本来只有腥风血雨,只有成王败寇,没有高低之分。宗藏紧记师父的教侮,非到迫不得已也不要隐剑鬼爪,宗藏没有像宗左般放弃复仇,并不只因为他有复仇的能力,宗藏有他不为外人道的故事。那四十六位浪人,大概也各自也有不为外人道的故事,只是历史没有记载。是枝裕和为了成就他那片有情天地,浪人们中就只容临阵退缩的寺板才是资格做有情人了。 九一一令人反思复仇的意义,但要化解恐怖主义的死结,简单的宣扬放弃复仇是否就可以了?强将自己喜欢的那套道德标准和世界观套在所有人身上,加上财阀与野心家的诡谲,才是九一一又或者其他政治冲突的根源。我喜欢《花之武者》中呈现的理想国度,充满自由又充满爱,我只是觉得太美好有点超现实。
冈田准一 ,浅野忠信,宫泽理惠
7。看完才发现是是枝裕和的,难怪前面有点闷,后面很好看,哈哈,你们看不下去了吧(PS:再一次觉得眼熟但没有认出浅野忠信,几多变)
落个英雄的名声,还不如放弃仇恨做个普普通通的人活下去。
感谢老高。
我不喜欢主角克服弱点,保护家庭及拯救世界这类的情节,反而很想描述英雄不存在、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脏汗的世界突然展现的美丽瞬间。这种时刻需要并非咬紧牙关的硬气,二十可以得到他人协助的弱点不是么?欠缺并非只是弱点,还包含可能性,能够这样想的话,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正会因为不完美儿变得丰富起来。——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
如果写篇影评的话,题目应该叫做“别闹了,是枝裕和!”看片过程中不时得停下来笑一会儿,所谓“没有英雄的时代剧”,搞笑程度不亚于北野武,深刻程度甚至更胜一筹。主场景是江户时代贫民窟,服装置景大赞。剧作一流(尤其矛盾结局方式)。虽然影像或者题材都不算是枝裕和的调调,但是节奏不会错。
应该是我最不喜欢的是枝裕和的作品了,看睡过去了,比较无聊。
雖然歡快得令人開心,但是不免覺得是枝裕和太過現代和解構主義。與傳統價值的踫撞收不到皆大歡喜的結局,所謂“借古諷今”浮于表面,立場更是岌岌,有點四不像的尷尬....爲什麽非要向古典回望不可?我始終覺得《幻之光》乃是枝最佳出路也
不敢相信是枝裕和的电影也会让我如此不喜欢。
原来四只君也拍过肥皂电视剧,还是古装喜剧呢。
卡司都是爱啊~香川大叔大好!凸额你的额头太抢镜了
被武士道束缚的武士。为了自己的意志快乐生活的贫民。冈田准一这部演得不错。
小小贫民窟
2007年5月6日
反类型武士片。略囧。是枝裕和还是专心拍生活类的好,时代剧也是披着武士的外衣而已
置景,服装,以及注视感
没的说。
恶搞片??角色选得太失败了,冈田准一和宫泽理惠火花为0,加濑亮和夏川结衣火花为-100。真正的看点在香川照之、古田新太等一干大叔配角~
20061030 1230 bc
小人物的幸福生活,是枝裕和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平淡中见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