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写?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祝夫人。 “够了,你不是在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梁山伯。 昨天整理硬盘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吴奇隆版的《梁祝》,想起小时候看它,晚上睡觉在黑暗中掉眼泪,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种感觉,于是打开来拖了一下,正是楼台相会的那一段,杨采尼演的祝英台穿着宽大的衣袍,长长的头发垂下,在梁山伯面前微微笑着低下头。我马上冲动地决定重温这一部电影,结果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泪如泉涌,直至结尾了还不能停止。 其实我这个人,本来对于言情类的东西有超强免疫。我会觉得琼瑶很搞笑,韩剧很罗嗦,哥哥爱妹妹很无聊,富家公子爱灰姑娘很假。连看传世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也找不到感觉。 能够毒害我的言情剧大概就只有两部,一个是泰坦尼克,之前说了很多次,另一部就是《梁祝》。小时候看完这两部的片子的反应,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听课非常恍惚,脑海里时刻萦绕着里面的调子,对白和表情一次次回放,会忽然对着老师泪眼朦胧。 觉得这样一部怀旧的古装片,谈不上深刻,也没得过什么国际大奖,连演员都是青春偶像派的,可是比起最近几年的国产古装大片,显得是那么简单而真诚。喜欢吴奇隆憨厚的样子,意气风发,充满了青春的美好,也喜欢杨采尼一点也不性感的,有点像清秀男孩子的少女的美。 我对于古典中国有一些理想化的想象,在没有工业污染和人口压力时代,山水更灵秀,充满了东方大地天人合一的神韵,青山绿水间有先哲的痕迹,有诗词和古画的意境,有乌发披肩轻吟浅笑的女子和白马轻裘的少年。 这种想象是如此亲切,胜过所有西方的美景。 《梁祝》里的场景更加刺激了我的想象:幽静的书院,苍翠的竹林,白衣的少年书生,溪水边的僧人,古琴的回响,他们秉烛夜读的古籍。 其实哭泣,并不是因为伤心,而是羡慕。关于儿女痴情,男女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讨论,但是梁祝的故事不需要这种讨论。我一直认为,有默契的关系,命中注定的知己,是根本不需要追求,表白,权衡这样的过程的,完美的感情就是两情相悦,一拍即合,所有的情话都是废话。 半载同窗,形影相随,心心相印。片子里梁山伯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其实他早已喜欢了祝英台,她是男是女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个表白和仪式泛滥的年代,他们之间那种脉脉不得语的眼神纠缠,欲说还休之间的心神荡漾,比什么都深邃诱人,绝对年轻而绝对清澈的眸子,流转着悠悠千年来最美的情欲。 其实心有灵犀的两个人之间,所有的感情不仅仅是爱情了,还有友情,亲情,同道之谊,惺惺相惜之情。天造地设的一对,不可能有落单的。我羡慕这种极端的感情,如此坚定,如此确信的生死相随。 人不轻狂枉少年,也有诗言:此花堪折均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一点也不觉得发生在梁祝身上的是悲剧,他们在势力黑暗的年代里,得到了人生最好的东西,在最好的年纪,化蝶绝尘而去。追求中庸柔和的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崇拜自杀,所以传说不会让渴望生活朝气蓬勃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自杀,只会让善良地让他们化作自由的生灵。 这些古代的故事,不管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会知音,尽管形式各异,但本质上一脉相承,都是关于精神上的合二为一,共生共灭。 完美的情人都在故事传说里去了彼岸,剩下我们这些充满瑕疵的平庸男女,在凡尘中争争吵吵,哭哭笑笑。 最打动我的几个片段: 桃花灿烂的院子里,年少不识愁滋味的英台探出天窗趴在屋顶上吹着风,想着快乐的心事,不知道命运的转折和判决就在不远处;上学去的马车离开深宅大院驶向郊外,英台探出头来看,好像一个无限清新广阔的世界在向她敞开。 英台替山伯罚站,山伯在一边弹琴给她听,懵懂少年忽然开窍,琴音变得格外不同,声声入扣,英台听得发痴,又悲又喜,忘记了身体的劳苦。 山伯赶考离开书院的时候,从竹林上的小道经过,英台急切地要把那首心曲弹给他听,他一次次驻足,她弹得结结巴巴,有心无力,然后失态地大哭。周围的同学都笑起来。 十八相送,山上,两人都假装无事,强作欢颜,又抵制不住要缠绵的诱惑,于是很紧张,很焦虑,动作很神经质。大雨,躲入洞中,他忍受不了这样亲密的距离,跑到大雨中淋着,试图恢复理智,她跑出来,一言不发地望着他,他紧张地大吼:你跑出来干什么! 楼台相会,她的笑容明媚,安详,坚定,好像即将来到的大婚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好像什么也伤害不了他们的感情。 之后的我就不用强调了… 無言到面前 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 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 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徐克这版《梁祝》拍于1994年,获提名四项金像奖,并荣获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获提名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跨媒介改编剧本奖”。 1994年,是经典电影的井喷之年。 香港有《大话西游》、《东邪西毒》、《重庆森林》等;国外有《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但即便是这样,我上高中时听说徐克这部电影,也并没太上心。 我那时还对传统文学的叙述体系抱有强烈的执念。这部电影,除了故事蓝本脱胎于传说,使用了不少反传统的叙述方法,当时觉得很反感。 然而,越随着年龄增长,越觉得这部片子耐看,甚至可以说这是徐克作品中的巅峰,就像《霸王别姬》之于陈凯歌。 对电影来说,情真意切,最是难得。
影片开头,一个少女披头散发地趴在房顶。她握着一个罐子,里面装着一只展不开翅的蝴蝶。天灰蒙蒙的,阴云不散。镜头一转,是看到英台的老父亲,一个涂脂抹粉的男人愤懑地表达着对畸形官场的疯狂渴望。 “欧阳家族就是因为抹得红光满面,官运才那样的亨通!” 魏晋时,男子以阴柔为美,争相涂脂抹粉,成了地位的象征。这在今天看来不合主流的审美在电影中被充分表达。故事里才貌双全的祝家小姐成了冥顽不化的叛逆丫头,她站在厅里接受父亲的训斥,素面朝天,天真得近乎于傻。与此同时,她苦心经营官场的父亲正不停地用一种莫名的膏脂搓揉已快没了颜色的面皮。 他的目标,是马家。
电影将传说中完美的祝英台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似乎是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终极意义层面对自由的渴求,为了让这个可怜的女子能合乎情理地摆脱束缚。 在传统版本中,英台因渴望求学而女扮男妆来到书院,在徐克这版电影中,祝家则是为了塑造一个合乎礼教的媳妇而将英台送进书院。这样的设置将人物命运的被动加深了许多。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女,能懂得些什么呢?母亲让她怎样,她便怎样。让她绑上腿,莲花碎步规规矩矩地行走,走到了房间门口,也不懂得转弯。母亲说,“再走你就出去了”,她便当真搬开了挡在前方的木头架子,走出门去。 她真的出去了,再没回来。 电影看完,才领悟这处漂亮的隐喻。从走出家门起,她冥冥之中已踏上不归路。
然而情节发展到这里,色调还是明快的。两位主角的相遇也很有诗意。青葱幽静的山间,抚琴的梁山伯徐徐回首,看见雀跃走过的新同学,眼中有着说不出的温润和干净。 第一天,按师母的悉心安排,祝英台夜宿书房,朦胧中听见了书生诵读诗书时的声音。这首诗,徐导选择了《诗经•陈风》中的《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歌月怀人,朱熹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又是一处绝妙的伏笔。 延续了在家时混世魔王的风格,祝英台到了书院,也没给大家省心。原来的故事框架中,祝英台学问出众,这里则体现为反面——啥啥都不会。 而正因为这样,走下神坛的祝英台,才多了可爱,多了人性。
小高潮出现在一个黄昏,英台和山伯举琴被罚站。同窗玩闹冲撞,打碎了山伯的琴。英台即刻夺过碎琴,捧在手中,低语曰“我赔得起”。先生勃然大怒,命她继续罚站。
天渐渐黑了,梁山伯携琴,在树下席地而坐。他拨弄着琴弦,想安慰这个“兄弟”,自己却始终心烦意乱。先生之前教琴时曾说,梁山伯弹琴,缺情;所谓情,发自心肝脾肺肾。 这个呆头鹅不明白了,情是什么?发自心肝脾肺肾?
此时已经入夜,丛林茂密,流水淙淙,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似皆为伴奏。如同顿悟一般,琴声顺势而出。 很容易猜到,电影用的就是众所周知的《梁祝》片段,经久不衰的旋律在古琴音调中多了几许古老的情味,美得别出心裁,将今人之怀入故人之手,的确是将“情”的生发表达得更加理所当然。 这场戏十足是“情味”这个词的绝妙表达,愉悦,又不知所措。 琴声持续了很久,镜头从山林、到梁山伯手中的琴,再转换到房间里一语不发的祝英台。 这是一个觉醒的夜晚。 镜头缓缓拉近,让人看清楚那个沉默而正在觉醒的祝家小姐。她的傻,她的幼稚,她的冥顽不灵,在这个夜晚消失殆尽,代之以殷勤的期待和重重的忧虑。电影前半部分的无厘头与戏谑彻底到此为止,悲剧一步步铺开。 到这里,影片进度开始加快。夺人所爱的马家从未在影片中正脸出现,却时刻像一朵巨大的阴云,笼罩着原本应该纯粹的故事。 如同原本的故事线索,祝父称病,要求女儿归家。徐克将长亭送别这个经典桥段编排得现代性十足,按照原本的故事情节,梁山伯入祝府提亲后才知晓祝英台为女子,电影并没有将悬念挂到那时候,他们在送别的路上,就已经交换了彼此的勇气。 徐导才真正是明白,原本的整个故事里,能让他们勇敢表达的时刻,并没有太多。 再次迈进家门的祝英台,已经不是傻孩子。车如流水马如龙,马家提亲了,她固执地等她的梁公子前来。 他来了,带着寒酸的聘礼,坐着竹轿,避着马家声势浩大的下礼队伍,甘心收下母亲所有的奚落,来了。 楼台相会时,他看着盛装的女子,楞住了。他想象过这个场景,但绝没有这么具体,这么真实。畅叙旧事,苦中作乐,可那苦是消不去的。不消太久,她被母亲唤去试喜服。左等,不来,右等,不至,他的眼神渐渐黯淡下来。 贴身的丫鬟来说:小姐让你放心。梁公子笑了:我当然是放心的。 这里借用了宝黛二人的经典对白,“你放心”千言万语都在这三个字里。 当她长发飘飘地站在父亲堂前,眼中多了不曾有过的从容和坚定,也多了少女的妩媚。她提笔用写下那首《月出》,父亲大为满意,女儿终可成为一个体面的媳妇。 可只一句话,就让一切都走向了对立面。 我不嫁。 在这个暴雨之夜,梁山伯被祝府家丁乱棒打去,性命垂危。 祝英台则被关进家门,所有的窗户被木板严实地钉上。当最后一缕阳光被斩断时,她仿佛看见了当年那个卧在房顶看蝴蝶的小女孩;当她颤抖着双手展开山伯的来信,一个字也没有,只有触目惊心的血迹,绽开如奇诡的花朵。 她撕心裂肺地扑打着坚固的门板哭喊。楼下人来人往,没有人表现出听见了的样子。 影片中最具魏晋风度的若虚和尚,是祝母旧日的恋人。他仿佛就是梁祝这个故事的前传,也似乎意味着着他们的未来。他曾去过祝府,想为二人求一条生路。 和尚:这池里的鱼,你应该放生。 祝母:放他们出去,外面环境恶劣,适应不了,它们会死的。 和尚:变得不适应,是因为他们来自大海和溪流,世上根本不应该有池塘。 祝母:说的很潇洒,你能放下就不会出家当和尚了。 祝母更不敢尝试的,是一代代人建立起的生存秩序的崩溃。她接受过命运的安排,她以为只要不死,祝英台也会像她一样。 梁山伯撒手人寰了。她出阁那天,她独对妆镜,泪流成血。 路上照例是狂风大作,黑云压城。她跪在山伯坟前,大雨洗去脸上浓厚的脂粉,又见那个清秀娇俏的女子,洗尽铅华,一如懵懂无觉的昨日。 只有他们,才能这样毫无伪装地默默相对。 此处背景音乐,为旧曲填新词,用的依旧是《梁祝》曲调: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 今生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她一袭白衣,微笑着在狂风里向前。所有人在狂风中都像是小丑,蠕动,后退。只有她在前进着。 影片结尾比传统叙述,更多了一分画龙点睛。若虚和尚在书房中找到祝英台当年闲来无事画下的一对蝴蝶,纸已经黄得发脆。他在着同样黄得凄艳的晚霞中缓缓撕碎这张命符一样的画纸。 秋风疾扫,尽数吹走了纸屑。 而最后的两片,在僧人宽厚的手心里化为两只蝶,一前一后,翩跹入夕阳。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这是传说的期待,也是故事的实际达成。表面而言,这部至今为许多人所不屑的香港电影颠覆了传统,打破了千年来人们心目中祝家小姐的完美形象。但是导演在每一个长镜头、每一声痛苦的呐喊中表达的人性,却让故事更加动人。 南朝民歌有“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之句,相比于很多传统剧目,徐克这部电影,在情感的真实性上,可能更接近这样坦荡赤诚的风格。 此外,影片对故事时代背景的铺排,亦很有见地,如借祝母旧时恋人之口谈西晋灭后南渡的士族,值得玩味;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比如何润东在书院生涯中饰演了一个有情有义的GAY男。
总而言之,搞笑的前半部分并没有影响电影的格调,反而使故事多了几分生趣;对人性和爱情肌理的细腻考察又使得叙述格局从小儿女之情中跳出,一跃而为命运悲凉的发声。所谓一咏三叹,如是。
作者:Miss铁牛
微信公众号:铁牛影业 (TieNiu-Movie)
比我以为的梁祝要可爱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卫的多。我好爱啊!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怎么2022了我还在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哭的死去活来😭😭
凭什么同性恋就是虚的异性恋才是实的,想看何润东和吴奇隆搞基。
明明知道结局,怎么会还是那么感动,最后十分钟就是催泪的。如果什么时候看这部不会哭了,就是老了吧。
徐克拍片,即便是爱情悲剧也带着几丝侠气。
模糊了性别的感情.徐克加进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暗示……
不只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梁山伯说,同性之间的爱是虚的,异性之间才是实的。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李碧华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
改编经典传说是最难的,一点不改毫无看点,改得不好糟蹋经典。徐克做到了让经典传说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做到保留了原来的精义。
【无敌老港片】行云流水。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小时候看还以为是鬼片...
魏晉病態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原来何润东是先演过喜欢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岁的时候长得还蛮清爽
徐克还是很不错的.从嫁衣奔到丧衣那幕把我震得无语良久.
7/10。徐克的改编尊重传统又趣味化,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钟时扮鬼脸充满现代气息,和尚/避世与祝母/妥协这组爱情参照诠释了时代悲剧性。
如果祝英台嫁入马家,几年之后就会和她母亲一样
这故事家喻户晓,等于是大部分受众都先天被剧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实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对蝴蝶的写意处理,徐克太牛掰了还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徐克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杨采妮的反串也是经典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徐克中意的女生类型(袁,林等)。
五年里只看过两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辈子的电影是梁祝,而不是东邪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