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影片啊,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蒙古额吉(妈妈)的温柔怜爱和善良胸怀令人动容,片中的一些经典台词也非常得深刻。截了一些,这是能说实话,敢说实话的图书记:
蒙古爸爸的劝慰
继承了额吉温柔细腻心思的锡林夫写的诗:
额吉善良的胸怀:
养女的上海生母找到了额吉,想要回女儿。额吉自己下了决心,来告诉离世的先生。
电影的最后,锡林夫的感谢是送给谁的呢?
这两位额吉都是善待他人,辛苦自己的伟大母亲:
图书记会看人,能护人。
但是我还是最心疼锡林夫,因为他心疼额吉,于是他也成了额吉那样善待他人,辛苦自己的人啊。
1
蓝天,白云,碧水,草原。
额吉,是蓝天的博爱,白云的柔软,碧水的纯粹,草原的情怀。
额吉,是母亲,是草原。
2
《额吉》的历史背景,穿梭半个新中国,将历史烟云消解于长情。
最开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半个中国遭受自然灾害,江浙一带受灾尤其严重,以至于大批孤儿被遗弃至保育院,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求助于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在征求了内蒙古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后,状况稍好的草原牧区毅然决定接收3000余名来自上海的孤儿。独属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坚决而博大的决策落实成草原的温柔与热情,落到老额吉迎风展开的双臂里,她们迎接的是国家的孩子,接纳的是自己的孩子。历史的孤注一掷在草原母亲的眼中,不过是水到渠成。
养育孩子艰辛,为孩子谋求好的未来更加艰辛,中国一头撞进文革的混乱,即使草原也受到波及,在那个举报泛滥,派别争锋的年代,草原民族以其亘古不变的质朴,为人性撑起小小的空间,琪琪格玛额吉会送茶给喇嘛,只因为他是两条腿的人,牧民让被批斗的老师去教书,因为在草原没有“左派”、“右派”,只有“好派”。灼热的斗争被草原熬成香醇的奶茶,良心才是世间最好的解药。
我很喜欢导演对大背景与小人物关系的处理,国家要救孩子,额吉张开怀抱;文革人心动荡,额吉仍然正直善良,这冲淡了影片政治说教的意味,只是在塑造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我甚至觉得电影不需要锡林夫过多的旁白,就只是额吉们眼角带着皱纹的笑意,就足以让所有人醉心。余秋雨先生曾在《天涯故事》中写道:女性文明和家园文明的最终魅力,在于寻常形态的人情物理,在于自然形态的人道民生。额吉即是母亲的称谓,也是草原的名字,草原文化以母亲与家的形象出现,就是一种超越政治与民族的生死与共,性命相连。正像斯琴高娃老师说的那样:“一位母亲收养一个孤儿,叫做善良;一个草原收养了3000名孤儿,应当说是一个民族的博爱,是草原母亲最无私的奉献。”额吉也是少数民族的普通劳动妇女,少了书文的束缚,看待世事的眼光与其说是异方的独特,不如说是人性本善的自然舒张,在逆流中叩问是非曲直的方向,这不由得使我们每个人反思,脱离了本源太久,那些人造的生硬,强加的立场,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民族是什么呢,是差异性,是不同的态度与眼光,有时候,回头读一读老额吉的眼睛,接下来的路,就知道怎么走了。
3
特地查询了资料,《额吉》的导演宁才是内蒙人,这又令我感到了然。电影的表现手法透露着奇异而庄严的色彩,宗教的仪式感,天人相通的震撼,不负民族地区导演的得天独厚。老额吉手中的哈达迎风飘扬,一人一树的一唱三叹,古老的歌谣悠悠,是传统,是原生,是信仰,是草原的生生不息。灰扑扑的色调是历史的风尘,精妙的构图是匠心独运,意象的运用是民族间的心照不宣。我相信,对母爱与自然的赞颂,是人类的特征,我们本是同根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宁导在民族电影导演中无疑是属于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之一。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十个导演可能九个半都会采取相似的讲述方式。宁导的表现手法让《额吉》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片尾字幕表里发现了场记的名字是“娜仁花”,特意问了娜姐(影片主演),结果娜姐说其实是同名的一位场记姐姐,也是同样拥有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可惜英年早逝。
“娜仁花”在蒙语里是“太阳花”的意思。
影视是综合艺术,我希望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都能得到真正的尊重,这些付出也应该站到“太阳”底下。
作为同一题材的电影,本片比起尔冬升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厚重了许多,如果尔的版本是如同流行歌曲般的单一亲情线,而本片则繁复如古典音乐,涉及更深层次的人生与人性。其其格玛额吉有着坚定的人权思想,对人不分贵贱、不分信仰,她以坚定与对爱的信仰,用自己的微光温暖着世界,她养大的锡林夫自然是继承了她的精神,远离功利、忙碌、吞噬灵魂的现代文明,投身于朴拙、本真、尊重性灵的游牧文明…
很不错!
追溯着又看了这部十多年前的电影,同一个题材,在这部里现实感强了很多,但也有些那个时候特别爱采用的叙事痕迹。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每个人都是被命运深刻裹挟啊……
夜夜想起妈妈的吻,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宁导在民族电影导演中无疑是属于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之一。“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十个导演可能九个半都会采取相似的讲述方式。宁导的表现手法让《额吉》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片尾字幕表里发现了场记的名字是“娜仁花”,特意问了娜姐(影片主演),结果娜姐说其实是同名的一位场记姐姐,也是同样拥有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可惜英年早逝。“娜仁花”在蒙语里是“太阳花”的意思。影视是综合艺术,我希望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都能得到真正的尊重,这些付出也应该站到“太阳”底下。
和真爱类似 也是感动中国
剧情和《天上的草原》几分相似,主演也都是那仁花。虽然情怀同样感人,但影片本身却不急前者,在仁慈沉默的草原前,太多的叙述显得无力又多余,虽然是歌颂额吉,但对男主角20多年牧民身份的转换的描写太少,穿着蒙古袍拿着套马杆的汉人,显得尴尬生硬。
锡林夫好帅啊!蒙古语听起来有点像日语呢...这么好的电影,可惜就是没上院线,网上也没有高清版...那些风景真的好美,人也好美...
对都市文化的异己感,汉族主体拒绝认同自己的身份,痛苦孤独 额吉=母亲 逆孩童而行 旁白抒情 和诗意(李:是被人嘲笑的东西。让我想起曹文轩:感动可耻?!!) 《黑骏马》
梦中的额吉
质感不错,不知道故事的这段史料从哪里能看到
“我们这个地方不分右派左派,你能教好书就是好派。生活好像总有躲不完的不幸。什么人也是人,总可以喝口茶吧?额吉,我是您的孩子,不是国家的孩子。有牛粪烧着蒙古包才不冷,有爱撑着生活才不苦。——巴特尔,你再生几个孩子吧,家里孩子多,多好啊。——奶奶,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不能多生孩子了。——生孩子还分什么时代?”
同樣是“三千孤兒入內蒙”題材,昨晚看的爾導那部實在是有點失望,於是找到了這部十多年前的電影,意外發現故事、人物好太多了,尤其是對“人”的關注和“愛”的頌揚,在額吉這個蒙古牧民身上有了高度統一。“有愛,生活才不苦”,“有愛撐著,日子才過得下去”,“男人是摔打出來的氈子是抻打出來的”等金句頻出,也讓孤兒們對親生父母的和解有了充分的說服力。
母爱永远戳我泪点
能在母亲节这天看这样一部电影,很感动,妈妈您辛苦了!
蒙古的额吉(妈妈)呀,有着草原温柔的怜爱,也有着草原善良的胸怀。但是,我还是很心疼锡林夫,他成为了最心疼额吉的男子汉。但是他却没有为自己考虑。
上海孤儿成年后都是由蒙古族演员饰演的,外貌特征明显,有点违和。中国这类电影总是描述善良伟大隐忍无私的母亲笑面一切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环境的苦难,有种日本晨间剧阴谋的味道,在引导女性咽下不幸,不反抗。片中的丈夫,看起来是个好人,但他一样会打老婆。
主旋律的形式主义太过严重了。把旁白适当处理一下会更好
不好意思热泪盈眶了,又是一部注定被埋没的好片子
全片几乎都是蒙古语对白 由此才更加觉得蒙古草原的牧民们收养这3000个语言不通的上海孤儿尤其艰难和不易 母亲(妈妈)是天底下所有人类的共同语言 这些孩子们在最初根本听不懂蒙语的时候 竟然自然而然就明白了额吉的意思 与其说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使然 倒不如说母爱能教化任何嗷嗷待哺的生灵 值得去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