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荒马乱的暑假旺季的一个忙里偷闲的早上看完了这部电影。其实前一天我在家就看了一半,但是心静不下来,后来在地铁上无声音得又跳着看了一遍,没什么感觉。今天一个人独享房间,完整地欣赏了这部电影,还是有好几个瞬间被击中:
打完胎之后,作家给妹妹诗红喂药。诗红坐在床上,脸朝着作家,两个人聊着写作,她整个人和背后的墙都被夕阳染成金色,梦幻得有种近乎伤感的美,因为夕阳的颜色是回忆的颜色,而这一切发生在此刻。明明是此刻,却有着回忆的颜色,夕阳仿佛在说,这一切迟早得消失。
夕阳也和我的一个独特回忆牢牢绑定。九年前的高考前一天的黄昏,在峨眉岭小破家的小客厅里,父亲穿着内裤,露着他那白亮的大腿,两腿叉看,坐在那个木头小板凳上,母亲坐在旁边的大凳子上,听着父亲对我进行考前最后的叮嘱教育,一向烦人的父亲在最后收敛了一些,没有说一些我总是不认真,八点就睡觉这样冷嘲热讽自以为幽默的话。具体我也记不得说什么了,但我记得那天的夕阳。小破家在六楼,每天黄昏会有我爸口中的西晒,六月的西晒已经开始有些炎热。这层金黄把我的脸晒得烫烫的,但不刺痛,而是带着一些温暖,我爸的话也似乎如同夕阳一样,在那个我一颗心悬在那里,找不到着陆点而无法安稳呼吸的时刻,他的话让我安心。我觉得一切似乎都会好的。(虽然后来该考得差还是差,该自闭还是自闭)这么多年来,我很多次回想起那次的夕阳,正如我很多次回忆高中窗外河边繁茂树叶所反射的朝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场景会在我的脑海里无限循环,也许是因为那个高考前独特的时间点,又或许是夕阳炽烈中包裹的那丝昏黄温柔,也可能是父亲的一反常态。总之,那幅画是我永远不会忘的宝藏。也要感谢夕阳,把这幅画镶了一个金边儿,再加了一个暖色的滤镜。
车流中的回头杀是片尾,当初是冲着这个看的这部电影,桃厂公众号里安利的,说是李保田老师回头的那种丧演的真好,而且失意中年男人这个话题又比较符合我最近的心境,于是我就看了。但反倒是夕阳引起了我更多回忆。
非常接地气,贴近生活的电影,其实电影本身就没有起点的高与低,真实性,情感故事的升华,反映社会层面的人物性格,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人性的另一面。李保田老师刻画的人物真实,表演力强。形象,状态都深入了人物性格里。和张延饰演的人物答道了精神世界中的默契才会最终走到一起。盖克饰演的人物和保田老师饰演的人物本身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三观不一样。她是柴米油盐,又想追求好的生活。保田老师就是为了自己的艺术。张延反而是给他提供了生活中真实的情感,赋予他灵感的人,感情就是升华的。90年代的电影一直都很喜欢,怀旧的胶片电影色彩,透过那个年代的楼房的结构冬天的北京,洒向张延脸部那黄色的阳光,配以三宝的电影音乐简直就是绝配。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革。经典永远不会褪色。
被封面家庭伦理电视剧风格和直白的名字欺骗了。个人觉得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剧本相对丰富,话题内涵精彩,摄影直白老练,演员出色!
英文片名比较贴切,离婚之后。
一个一无所有却不愿放弃理想的偏执狂,在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后,为自己的不被人理解感到失落而绝望。 寄前妻篱下的失意人不得不和替姐姐出气的小姨子共处一室。不得志的落魄作家和大胆前卫的年轻女人,两个有所坚持的人由陌生到相惜。 从整部影片来看,在作家出书大卖之前,我觉得都是很好的,中年危机的无奈,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主义的坚持、同道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这些都通过一个中年男子的角度赋予了影片强烈的人文主义与悲剧色彩。 但后面作家成名,并于小姨子相爱,前妻接受不了,三人在一片混乱中结尾。出书成名的剧情过于戏剧;姐夫和小姨的爱情来的直白大胆;三个人的尴尬,在结尾添加了混乱,让人开始混乱分散,是否为了呼应片名回归婚姻伦理?是否编剧导演个人情感的偏执? 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 作家深夜因为不愿放弃坚持而无家可归,在十字路上指挥交通,感受权利价值与自我存在; 不忍心看前妻落魄摆摊而拿出最后的压箱底,却绝望的不被理解,只能在小姨子面前说出痛苦; 目睹舞蹈家坚持原则,拒绝商业行为,在后台'你也是条虫'的惺惺相惜; 结尾作家在楼下的婚礼现场中寻找自己的爱情,前妻在空房子里不能接受现实。这场景真的好,不能相互理解的人就是两个世界,但慢镜头与配乐一度让我担心从天而降的愤怒破坏婚礼现场; 开片两个沉闷的人走在公寓走廊的长镜头,画面疏远而冷清;结尾暖阳中,作家转身回头,塔上远去的车辆,画面情切有希望。
因为对稳定关系的需要和期待,我们歌颂矢志不渝的爱情,赞扬不离不弃的守候。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中,人类发明了家庭、婚姻、责任感来维护稳定的亲密关系,但感情逻辑和社会逻辑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外部的约束阻挡不了感情的流动。
电影开头,李浩明与师慧一起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李浩明是一个小作家,师慧是一个家庭妇女。不妨猜测,他俩是经人介绍认识,在年龄、家庭和意愿等个人情况差不多的时候下结婚的。李浩明的稿件不被编辑认可,稿费收入少且不稳定,师慧对此有意见。本来不多的感情,在日常的龃龉中消磨殆尽,剩下的全是不合适。两人面对矛盾都无能为力时,婚姻也就结束了。因为住房问题,离婚后,他们还住在一个屋檐下,继续着矛盾。
方块大小的剪报和少得可怜的稿费是李浩明这个不得意作家的所有尊严。当他把稿费存折递给前妻,努力尽一个父亲的责任时,得到的确实一句“行啊,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师慧误以为是他的私房钱。在婚姻中备受打压的自尊,在婚姻外却也不能独善其身。他们残存的感情联系,在一句“你根本不了解我”中结束了。
师慧的妹妹师红是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员,回北京准备独舞晚会。她和许宽是一对相互利用的恋人,我需要你提供的物质条件,你需要我的青春靓丽。虽然郎才女貌,终究是没有未来。独舞晚会是第一次冲突,以师红拒绝代言,放弃独舞机会告终。师红怀孕,许宽不愿承担责任,是第二次冲突,两个人的需求终于不能调和,分手成为必然的结局。
因为师慧再也不能和前夫住在一起,师红和姐姐换了房子,和李浩明在同一屋檐下相处,虽然尴尬也泾渭分明。装修、聚会,师红在这个小空间具有绝对的主权,按照独立女性的方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浩明深夜无处可去,在无人的十字路口,指挥无人的交通;经济窘迫,向邻居借钱才能交上水电费。
李浩明发表《等待春天》,师红从脏报纸上将文章剪下、洗净、贴在镜子上,两个人开始有了积极的互动。存折事件中,师红看到了师慧看不到,或者说不愿去看的,这个男人的责任心和有心无力。独舞晚会事件中,师红在化妆间卸妆,面对李浩明,李看到了他脸上的疲惫和心中的无奈,说“你也是条虫”。这两个人在各自的人生低谷,达到了相互理解。之后,师红怀孕,许宽跑路;李浩明挺身而出,赶走了许宽,陪师红做手术,挨了打也不承认。
师红批评李的作品不具可读性,和女编辑的评价如出一辙,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可是一个穷途的中年男人,哪有值得被关心的感受呢。文学上的灵感,来自师红。蹦迪是电影的最高潮。李浩明最开始不愿意去,忸怩地站在人群中观看,看着穿白色毛衣的师红在舞台上发光,展现魅力。在师红的引导下,他开始扭动身体,释放压抑的自我。舞蹈作为底层感情的外化表达,是本我的反映。他们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正如他后来所说,爱情与孤独,都可以使作家产生创作力。这天之后,他在电脑前码字如飞,信心满满。《闯进我生活中的女人》的轰动发表,李浩明春风得意,在庆功酒的暧昧和迷醉中,两人关系更深了一步。之后,李浩明向前妻摊牌,此时师慧对两个人的感情还是有期待的,希望李浩明继续履行做父亲甚至丈夫的责任。但在得知妹妹和前夫在一起后,她坚定地收回了房子,砸毁了所有的家具,发泄自己的不满。
感情是流动的,像奔流到海的河流无法回到山川。李浩明和师慧的感情是流动的,从最开始的合适,后来的不合适,到最后的恩断义绝。李浩明和师红的的感情也是流动的,两人在各自的人生低谷走到了一起,不知道在事业的上升期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再也无法相互理解。
不过,希望所有的恋人,可以认真对待现在的爱人,即使不能走到最后,追忆的时候也不会后悔。
有理想有尊严,没有问题,你可以追求。那你不要结婚有孩子连累老婆啊,你天天窝家里写作,照顾孩子养孩子做家务都是老婆,你还要责怪老婆不理解自己?她有那个精力吗?什么男人需要的是红颜知己需要的是理解和鼓励?女人不需要吗?是个人都需要啊。三岁的孩子也需要啊。只有你需要,你不想着给别人鼓励和支持吗?这也就是片子美化了,化茧成蝶飞上枝头,现实里谁要是学这种,几年就得营养不良病死。怎么就不能边上班边写作啊,艺术来源于生活啊。
真夫妻,应该能共得了贫贱。红颜知己万岁!
特别喜欢这句话
以几分钟的默片结束。
每次看美剧,看到安排有劈腿史的前夫能够想自由回到努力生活妻子那里,就能自由回去的情节,我就想把这国产片名字回敬给他们。我就是讨厌ex的专业户== 封建道德的编剧别在我这儿妄图给ex洗白。不道为啥,大概是身边离婚的人多了==
我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应该是……
关于幽默的举例,耿耿于怀
通俗的京味都市言情片,通过一位人文知识分子在离婚之后面对的新问题,看三位关系微妙的局中人的生存境遇、现实矛盾、道德伦理,揭示出人性的弱点。
中学时一直把片名当成 口头语说!~
张延领舞那段算本色发挥了
二十多年前的商业电影探讨尺度比现在大多了,观众们的心理接受范围也比现在更自由。现在一切都不能谈,一切都需要正确,都说假话,就显得不客观,无意义。
几十年后都有价值的中国电影。
顶顶考究漂亮的打光配上调度高明的长镜头,李保田影史一舞献出阿尔帕西诺级的表演,咱当年中国电影的心气儿多高呀,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业片都是奔着送奖去的,再看看现在,都是些什么狗逼
李保田在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她根本就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配乐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不过一点儿也不过时,最感触的是电影中李保田作为一个北京本地人,居然不能在本市住酒店,这个规定也太奇葩了,1996年啊,真怪。最好的表演算是大半夜自言自语指挥交通了吧,有一瞬间,我想起王宝强的《hello树先生》。PS:演员表里的彭丹是个什么鬼,她演的谁?
人到中年蹉跎梦,小姨添香妻倒灶
演技派
爱情和孤独是作家创作的动力,爱情和孤独是一对反义词,又是双生子。
指挥交通内段儿
我觉得,这片大概是李保田特质的全面体现。他特别擅长演内心丰富但压抑,表面轻描淡写歪嘴笑笑的人物。《菊豆》、《过年》、《有话好好说》,看点都是他压抑到发狠那一下的转折,又沉又狠。这部他和盖克都压抑,抻的劲儿最好。以及,当日的张延劲儿劲儿的(瞿颖也有类似劲儿,但不如她细),特别带李保田的沉狠。
我记得是初中时候看的。当我看到了李保田在半夜的北京马路上跳舞的时候,我为一个中年危机的怪蜀黍哭了。现在想想,我泪点很低,并且同情心过剩。我不够理解女人的艰辛,却容易怜悯软弱的男人。直到今天,我都在为此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