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真有不开眼的评4星?
除了男一号看着稍微顺溜一点之外,其他任何一个角色表演都极其拙劣,连北影厂门口的北漂都不如。
女一号Judy表现任何一种情绪都很用力,生气时就瞪大眼睛,可爱时就使劲撅嘴,困惑时就摇头晃脑。这还能叫表演嘛?
2 ) 《北京等待》:等待是爱情中的仪式
据说爱情是美好的,但让人记住的永远是爱情的悲剧!据说生命是美好的,但让人扼腕的却是战争与疾病对生命的无视!据说等待是一种承诺,但失去却是一种常态!于是,将爱情与生命与等待相加,那么悲剧便注定了!
―――韩兮
身为燕赵悲士,本应击剑咏酒,但看这部《北京等待》,正值秋夜秋思,不免小资了一把,于是心有戚戚!
这绝不是一部完美的爱情电影,但却是一部主题明确情节完整的影片,尤其对于一个初执导筒的新人来说,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云南姑娘朱迪默默地去成全美国小伙乔治的异国之恋,最终却如梦如烟,一切都化成了记忆,悲伤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本片中关于爱情的解构是相当全面的,围绕着爱情这个主题而提出了几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有些是美好的代言,有些则是残酷的无奈!
等待,这是片名中强调的字眼,也是乔治的心灵归宿。影片中的乔治家世显赫,长得也算不错,但却在经历着两次无可奈何地等待。一个美国小伙与伊拉克姑娘的爱情,虽然有些斧凿的痕迹,却为等待这个爱情中最常见的情节铺设出相当充足的理由。于是,我们了解到,这段爱情的等待是战争的结果。世界电影史上表现由于战争因素而等待的爱情故事有许多,一般来说,会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便是等待之前的美好,第二便是等待的艰难。越美好的爱情,等待起来越是艰难,从而反战的精神也愈加深入人心。可以看出,此片从精神实质上,是极度符合国外这些经典名片的制作方式的,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原因,也许编剧无法将乔治与伊拉克姑娘娜迪娅的爱情美好充分表现出来,于是,如风光片一样,美丽的巴黎衬托下,这份美好的爱情却显得有些无力。而乔治等待的艰幸却又由于朱迪的出现而淡化了,显然,这段由于战争引起的等待不应该是影片中的主旨。
那么,乔治的第二次等待便出现了,即朱迪。在忽略了娜迪娅与乔治的爱情之时,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所着重体显的其实是这种乔治对朱迪的等待。从故事情节来说,影片用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篇幅来讲述朱迪与乔治的交往,带着乔治去游览名胜,帮助乔治去寻找娜迪娅的下落,以及最后守护生死边缘的乔治。无疑的,这是一种暖昧的交往,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要反映出等待的艰幸,一定要把等待之前的美好做足!当朱迪失踪之后,乔治的等待也便开始了,影片虽然没有具体表现出乔治第二次等待的艰苦,但却为这种艰苦铺设了极其丰满的理由,于是这一次等待的结果如何已经完全可以留给观众想象了!这一次的等待显然没有第一次那么残忍,虽然也属于悲情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显得更加阳春白雪一些,即失去中还残存着的希望,这却极度符合中国女性的读片视点以及心理适应能力。
说到女性,不能不说朱迪。影片几乎完全采取的是朱迪的视点,她的行为贯穿了影片的始末(直到她出走那一刻)!很明显,朱迪其实也是在经历着一场等待,她爱上了乔治,但由于有娜迪娅的存在,她不得不隐藏着自己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等待其实是无望的,所以,她只有把爱当成友谊却奉献。但娜迪娅由于战争的原因死去了,朱迪的等待便有了转机,这么说似乎有些失了人情,但爱情恰恰是这样的,虽然无法对抗生死,但却可以维持生的希望。于是,朱迪在悉心地照顾着病中的乔治,她等待着乔治的苏醒,当然也在等待着乔治的爱情。但十分不幸,流言成了这份等待的终结者,灰姑娘能否变成公主不但要有王子的追求,更要有灰姑娘本人的果敢与无畏。在这方面,朱迪是符合中国女性那份对流言的怯弱性格的,于是,她为自己的等待划上了句号,虽然有些可惜,但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片名《北京等待》其实是相当符合影片实质的,乔治等待娜迪娅,北京是一个承诺,而乔治与朱迪之间的等待则恰恰是一段北京的情缘。
等待是爱情中的一种仪式,但刻骨铭心的爱情往往是与生死有关的。没有生命,无所谓爱情,但生命最大的敌人恰恰是战争与疾病。于是,战争与疾病便成了爱情的终结者。
前面说了,在许多反战影片中,都是以爱情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因为人们希望美好的爱情能继续,不希望战争对爱情带来伤害。影片中乔治与娜迪娅的爱情便由于战争而终结了,这是极其可悲的事情。如果说人们憎恶战争是由于战争是人为的,有一个可以谴责的对象,那么疾病便是一种宿命,是冥冥之中的伤害,让人无法左右。影片中引入了非典这个非常时期的概念,而主人公乔治也处于病患之中,虽然他是由于先天心脏病的原因,但疾病的确曾让人一度绝望,非典反而成了一种佐证。朱迪在看护乔治的时候,透过病房的玻璃看着街上的行人,那个路口是相当具有寓意的,这组镜头虽然看起来有些幼稚,却是影片中最精彩的桥断,反复地对切体显着多层意义,时间在流逝,非典的恐怖终于过去,病榻上的乔治慢慢地好了起来。影片编剧并没有落入俗套地把疾病当成爱情终结的另一大凶手,只是设了这么一个局,让朱迪的等待更令人信服,但客观地来说,这样的不落俗套却在无形中降低了疾病的可怕,同时也降低了爱情的艰难程度以及悲剧性。战争与疾病并没有达到统一的程度,使得影片的立意便轻淡了许多。
爱情终归是个人的,本片所表现的主旨也是爱情本身,于是,诸如战争与疾病这种较为宏观的概念其实的确不必特别强调,立意的轻淡也在所难免。而令朱迪出走的流言倒是极其符合爱情个体性的终结问题。这样便将爱情归于个体化了,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流言对爱情的终结更甚于疾病,更具有杀伤力。
等待,终结,奉献等等,这些都是爱情的讲述,本人也一直强调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影片,影片中对爱情的许多方面都给出了一种暗示与表现。但即便这样,我必须说,这份爱情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感人,主要由两方面原因,第一是细节的处理,尤其是乔治与娜迪亚的爱情,其美好几乎令人看不见的,而朱迪前一段爱情史几乎并没有任何作用。当然,还有许多细节是过于通俗,过于阳春白雪,过于高层次了,不是俺这种市井氓民所能理解的。第二点则是影片导演的心路历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最大的问题便是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电影成为自己心路的一个代言工具,所以影片往往混乱不清。此片多少也有类似的毛病,虽然我们可以明显地体味出影片的爱情,但也常常会被一些导演所要表达的意念所影响。
2003年对于中国人和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一年,美伊战争与非典都是人类的灾难,而影片中也适时地引入了两件事情作为背景。娜迪娅的死可以说是美伊战争最直接的后果,而非典期间朱迪对病房中的乔治的等待也可以说是相当感人的。但既然是背景,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背景的感觉,很不幸,这一点导演的功力还很欠火候,美伊战争靠剧中人的言语说出来,偶尔有电视或广播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加上淡化处理了娜迪娅与乔治之间的爱情,于是便更让人产生一种游离的错觉。如果片中出现一两个对战事漠不关心,甚至冷嘲热讽的人,也许更好些,当然,这具有相当大的审查风险,那么例入乔治的生活习惯,显得与众不同一些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至于非典,更是一种形式上的,无论是空旷的街道还是带口罩的人群,都没有体显出恐慌的背景,剧中人的接触更是完全游离的。只是前面所说的那个窗口对切的一组镜头是对非典的美丽描述,可怕的病魔终于过去了,被战胜了,虽然与乔治的病在对应着,但还是有些形式的意味。
导演的第二个思考便是文明古国与现代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通过朱迪与娜迪娅极其相似的话表现出来,多少有反电影的感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乔治这个美国财团的公子被两个文明古国的女人所吸引,尤其朱迪的表现以及朱迪身世的古老性,从中我们倒可以看出一种自信与自尊,最后导演之所以表现云南那美丽恬静的风景也大多用意如此。但愿这是一个美好的梦,当然,这个梦在爱情的过程中还是相当有份量的,哪怕它仅仅是一种等待。
爱情的双方往往是吸引与被吸引的关系,所以爱情中最有戏剧性的人便是那个吸引者,而最佳的视点往往是那个被吸引者。在本片中,乔治由于坚守一份承诺成为了朱迪的吸引者,所以用朱迪作视点人物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在故事的讲述中却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即乔治的等待笔墨过少,并没有特别强调地表现出来,于是这份吸引便显得有些失去力度了。而导演过于急迫解决问题的心态也令乔治失去了神秘感,影片在情节处理上便有了断裂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本片虽然在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在故事的完整性以及主题明确性方面还是相当不错的,更主要的是,影片整体的感觉是极具商业爱情片元素的,可以说是一部较为国际性思维的爱情电影,这一点是它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
韩兮
2008-10-17于通州
3 ) 《北京等待》谁的菜?
首映式搞得挺排场,500多座位的橙色大厅过道上满满都是银。李连杰,高圆圆,王小帅,陆川等圈内人士都来捧场了,陈楚生等媒体伙伴也来参与了,内容古今结合,背景中外合作,一切看起来挺美的。
接着看电影,叹服不已果然是传说中的雷片呀。不得不拾人牙慧概括这部电影:一个王子与两个异族灰姑娘的磨叽旅游三角恋。三角恋故事发生在03年,美国打了伊拉克战争,北京发生了“非典”——男猪自然是现代版王子乔治在法国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的女儿娜迪娅(全片唯一靓点)相爱,伊拉克战争爆发,娜迪娅不得不回国时候,留书约定战后和王子在北京天坛回音壁大喊三声“娜迪娅”就能见面(别问我为什么喊,问导演编剧去)。而王子在北京等待恋人的时候就在红男绿女冷冷清清的打工酒吧认识了来自云南丽江泸沽湖的摩梭族姑娘朱迪(这个摩梭族的名字很国际接轨滴说),于是,剧情在爱来爱去和跑来跑去中吹出了梦幻泡泡。
爱情+战争+灾难,这大概就是编剧眼中奥斯卡经典爱情片的特点么?远有《卡萨布兰卡》与《乱世佳人》,近有《英国病人》,看来只要加上这些元素,什么样的剧本至少都可以升华到大片或经典片的范儿了。导演原来就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用爱情和王子灰姑娘来吸引女性市场,用战争时事来吸引男性市场;用酒吧和旅游风景来吸引上班族,用政治文化冲突来吸引小知识分子……..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的华人演员基本都是非大陆演员,英语很地道,华语也很“地道”;演技完全依托剧本和角色定位,保证不会有游离的火花;男主角很适合作为全球通用标准王子--年少英俊绅士体贴关键时刻有成功爸爸站出来;女主角的外貌很兼顾大中华+主攻欧美市场(BTW,女二号应该是负责台湾市场的吧)。这样的元素搭配中外雅俗共赏,男女老少通吃——至尊宝诞生了。
导演说他在此片中向《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等经典爱情电影致敬。所以观众可以成功的在一场电影里领略到上个世纪数个经典桥段+旖旎美丽旅游广告的混合加强版本,甚是超值。故事剧情稳扎稳打,把冲突和高潮统统控制在一个认知风险范围内,绝对不影响观众消化爆米花和小睡休息时间--至少我附近那位大叔鼾睡醒来后,不需要问朋友“那个谁谁谁怎么样了”,想来喜爱韩剧的女性观众,也同样喜欢。能让观众看懂故事情节,这是近几年中国电影做的最棒的功课,君不见《英雄》《无极》都说的非常清楚,为了观众更容易看懂,剪刀手还辛苦负责的把《大块头》《无间道》《文雀》这样的过于玄虚的电影整理成适合神州观众理解的快速入门作品,能够紧跟这样化繁为简的潮流,这对于一个第一次做导演的人来说,还是不简单的。
电影的结尾女主角自动失踪了,男主角寻遍全国也没有结果,导演说这样的悬念结局是为向《卡萨布兰卡》致敬,但以之前的瞎猜看来,这是一次向好莱坞式续集伏笔结尾的国际惯例靠拢的成功体现,不过,有没有下集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了。
最后,罗列几个雷到偶的地方:酒吧论菜男,长城历史政治课,伊拉克博物馆,酒吧和女猪家2003年的大平板电视. 金鸡电视台(刘长乐一定很乐),鸭王饭店,药迷女猪,口罩宫女上菜,国贸的同款项链....
从来没关注参选奥斯卡的底线到底在哪,也许就在这一部吧。
4 ) 搞笑评论:一个美国人眼里的北京等待
我从美国来北京时间不长,但已经看过两部电影。一个是《画皮》,一个是《北京等待》。后一个叫狐狸的中国朋友请客看的。虽然这个朋友叫狐狸,但他并不能变成《画皮》的性感美女小唯。非常遗憾。
看完《北京等待》之后,狐狸说,这个片子实际上是给我看的。我说为什么,他告诉我虽然这部片子是在中国拍的,并且叫作《北京等待》。但它和以前的电影都不一样,它是给全世界人民看的故事。并不只是因为电影都是英语发音,也并不只是因为所选用演员大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人。他说,你会比我更对这部电影着迷。
是的,我很多次被震撼了。长城的雄伟让同一部片子里的埃菲尔铁塔显得锈迹斑斑,后海胡同的味道让巴黎的街头显得宽阔却冷清,天坛、颐和园、十三陵、香山……都让电影的名字有了特殊的含义。我想,每一个到过和没到过的北京的人,都会认为这个名字是为他们起的,他们相信,北京在等待他们。而他们也非常期待着,在北京与电影里看到的这一切相会。当然,更让我们震撼的,还有云南的风景,群山之间的浩荡水面上的三艘小船,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比《特洛伊》里无边的舰队逊色。当然,北京的味道并不影响了它作为北京大都市的一面。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办公环境,都让你感觉到这个城市,是一个国际之都。他们的医生都说着流利的英语。
走向现代的当然并不只是北京。整个中国都在给全世界带来安全感。相反的,看看我们美国,成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在这个爱情故事里,美国人的角色非常尴尬。一个叫美国人乔治和伊拉克美丽女子狄亚娜的爱情,因为美国政府发动的战争而毁灭了。而中国人,成了两个异国情侣相约会面的地方。然而,美国人到了中国,但伊拉克女子,却没有能到达这个他们安详之地,没有在中国实现他们爱情故事的圆满结局。
如同,狄亚娜所说的,伊拉克和中国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地方。但是伊拉克在现代却迷失了自己,最终被美国趁机蹂躏。但中国,却依然在世界上屹立。她和乔治讨论了这个问题之后就上床了,并没找到答案。但在长城上,中国女子朱迪,在她对长城的评价上,却给了我们答案。她能那么如此客观地看待中国古代的文明和现代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充分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的审慎和清醒。这大概就是这个民族再次崛起的原因。
我想,这是这个电影带给我,一个美国人,最重要的感受。
好莱坞电影曾经广泛地影响着全世界,包括中国人。但如今,他们的电影也开始了国际化路程。全新的视角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但却很快就适应。他们会更成功。我相信。
I love Beijing!
I love China!
5 ) 挑战你的极限!让我们在等待中浪费时间!
总以为这世界上没有绝对.
看了这部片以后,才知道,这世界绝对好是没有的,但是有绝对差!!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绝对的烂片,这部片绝对一看!!
近来发现电影院的影消费直线下降,我想去电影院看电影好久了,终于在昨晚一鼓作气杀到电影院.因为是一时意气风发,也没查什么相关咨询.选了一家最近的电影院,查看时间价目表,发现在我们那个时间段里可供选择的只有四个:动画片牧场什么的----男友不爱看,剑蝶---看看海报就够呕了,画皮和北京等待,我对画皮的感觉是看看宣传片就差不多看完了.
本来打算打道回府了,走到门口时男友忽然突发其想:我们看北京等待怎么样?我们对此影片一无所知,演员导演没一个认识的,预告听都没听说过,说不定会有什么惊喜!可以挑战一下,我想,电影院里放的电影再怎么也不能差到哪儿去吧,反正都来了.
拿到影票时着实让我兴奋了一下,看了看离开演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急忙杀到超市买了些吃喝坐到舒适的坐位上时已经开始了各种影片的预告.
果然不同凡响,音响,环境,无可挑剔.
心里美滋滋的期待着,同时也想,现在看来大陆电影越来越有了好的形势,也不是什么都得一棒打死的.又想到了<独自等待>....又想了想令人怀念的北京.......
就这么想着,
电影开始了,
画面色调很怀旧,有点八十年代电影的味道,然后人物出场,对话竟然是英语,呵呵,不错啊.还整了点洋的.男一号那口标准的美语,足足可以让人当教材用了......女演员长的实在不敢恭维.....化妆服装,都很怀旧......难道这是讲八十年代的故事的?
故事情节梗概:
一位来自云南在北京外企工作的女白领,因为在公司不会恭维献媚拍马屁被老板开除,心中苦闷于是独自来到北京一个各种白领和老外聚集的酒吧喝的烂醉如泥,在酒吧里结识了正好是她所在公司的老板的儿子,这位美国年青人为了实现和自己心爱的伊拉克姑娘的承诺,隐姓埋名藏身到这家酒吧里做一个酒保.此工作也可谓白领工作,可以随时出去和云南女白领游览北京各大旅游景点,当然游览观光时也要四处躲避正在追寻自己的父亲.在女白领的帮助下酒保终于找到了心爱的伊拉克子.......
当确定那个喝醉呕吐表情做作的就是女一号时我想,靠,这演员是不是业余的?也许大陆能说口标准英语的好演员太难找了.所以找了个也许真的是哪位会说标准美语的白领来客串,可这位白领穿的也太土了!也许导演出不起钱了让演员自己找服装,演员一气之下找了几身最土的衣服来调导演胃口.台词设计比我们学英语的短片还不如,幼稚的无话可说,男一号和伊拉克女友大谈国际形势,女友在抱怨了一通美国的不耻后两人深情拥抱接吻......简直荒诞!
有点如坐针毡了,幸好不是我一个人来看的,和男友调侃着:算了吧,咱当喜剧片看吧!
如果好导演找了烂剧本,那么剧本也会有好的体现,如果烂导演找了好剧本,那么好剧本也成了烂剧本,如果好导演找了烂演员,那么烂演员也会有好表现,如果烂导演找了好演员,这个演员又有足够的素质的话,那么演员也会把导演提高点层次,如果烂导演找了一部烂剧本又恰好碰上了烂演员的话那这片就是<北京等待>!影片画面土气十足,场景俗不可耐,演员一个个面目可憎,台词幼稚虚可笑无聊至极!别说我花了银子跑到电影院里看浪费了这钞票,这点钞票在这里比起来根本微不足道,简直浪费了我的时间,我的生命!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电影院里也不是随便什么片都能看的,同时让我见识了真正的烂片,再烂的片还能烂到哪儿去?不要以为大陆电影在蒸蒸日上,那是假像!
影片后来又用非典时期做为背景,酒吧内顾客与老板们的祝词简直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虚伪,此时我们连买来的吃喝都有点难以下咽.
急忙逃出影院,避免自己的呕吐增加了电影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为了表示浪费了我们时间的愤慨,更为了及时把自己失去的时间找回来.罢了罢了,天气如此寒冷,我们就当坐在那里取暖!本以为可以当喜剧看,后来笑都笑不出来,只想拍桌子跺脚蹦高骂人!
如果你想体会一下什么叫做烂片,又想测试一下自己对烂片的承受能力,那么这部影片我给你一百个推荐!
6 ) 侧视|本可以拍的好的故事
一部电影还能有多烂,作为观众我们的意志力不断地被挑战。如果看完诸葛亮对赵云说我们都生活在美好的回忆里我们只得感叹导演的想象力之丰富,那么看过这个中国话都说不清楚的中国女孩儿爱上了大财团公子的故事,就只能说北京还是一个挺漂亮的城市阿。
什么是真爱呢?伊拉克姑娘为了祖国和父亲离爱人而去,美国男子日日在北京天坛等待着大叫三声就会重新出现的爱情,中国女孩儿听了动人的爱情故事之后对男主角悄然动情,得知爱人死去的消息轰然晕倒,默默的卖掉家当位爱人治病,大病初愈的第一个念头是死去的爱人希望自己好好活着从而转向身边人,还是在爱人的父母出现之后立刻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不知其死活。导演在安排情节的过程中把一切都归为爱情,在政治文化与爱情的冲突之中,人物的选择又不断的退位。而在对政治和文化表达看法的时候,导演的观点实在比身在中国的我们还要和政府步调一致,长城是几千年以来封建王朝对内忧外患的恐惧,非典是一定会被中国人民战胜的,虽然酒吧里的外国人一个个都带着口罩飞回老家了,伊拉克战争到底是不是因为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一个问题,但伊拉克人民是一定要为祖国而战的,小布什作此决定也一定是情有可原。当然还一定要上个高调,今天的北京在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入侵的时候,一定是飞速发展,比原来更好了。
猪跑我没见过,但猪还是很容易见到吧。城市与爱情,能把这样的题材拍到如此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还是头一回,我想导演不会没看过《情归新泽西》或者《布拉格之恋》,更不会没看过《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而在北京,每天发生的爱情千千万万,中国妞儿爱上外国人的故事,酒吧里一见倾心的爱情故事,就跟街头的麦当劳一样几步一见吧。
北京,中外文化的碰撞,因战争拆散的爱人,从旧爱中解脱看到眼前人……都是好题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拍的好的。
很不幸,我和我喜欢的人一起看的唯一一部电影,竟是这部烂片。。。。!!!
没能耐看完
为什么没有0星?!
手欠去下载!我有罪!
差得要死,飞机上看的
慕名观片
还好,有点假~
情节相当的老套,女主角相当的不咋的,爱情更是无聊到了极点。
不看你后悔。
导演编剧肯定一水儿是国际政治系毕业的。
这是飞机上放的电影,让我记住再也不要相信国航的品味。
好吧,我承认我是冲着所谓的泸沽湖才去看的...结果就个结尾...非常搞不懂的是,明明讲的是在中国偏偏英语都讲的TMD那么好!什么话都要用英语说吗!
口阿口丕
我真佩服自己 敢问自己是有多空虚 硬是撑着把这部巨雷垃圾看完
神秘的女主角要多少钱一晚?
起初看片名还以为是文艺片,结果发现原来是瘟疫片,几个女主敢不敢再丑的惨绝人寰些?
大傻B片!!见过烂的,就他妈没见过这么烂的!!!还他妈拿奖,我操导演他全家!!!无敌傻B!!!
有负星吗!我的个GOD!!从来没看过这么雷的电影儿,从电影院里出来时候,已然外焦里嫩了,谁说这片儿要竞争奥斯卡的?就说奥斯卡评委都是些奇怪的老头儿,但人也不是瞎子啊!!
导演可以去死了。
中国导演,四个主角分布美国、英国、伊朗、马来西亚,这是为了搞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