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正片

主演:菅田将晖,有村架纯,细田佳央太,清原果耶,小田切让,押井守,户田惠子,岩松了,小林薰,韩英惠,中崎敏,小久保寿人,泷内公美,森优作,古川琴音,篠原悠伸,八木亚里纱,佐藤宽太,冈部崇,萩原实里,福山翔大,萩原利久,片山友希,宇野祥平,佐藤玲,水泽绅吾,穗志萌香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1

 剧照

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1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2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3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4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5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6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13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14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15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16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17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18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19花束般的恋爱(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花束般的恋爱(国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山音麦 (菅田将晖 饰) 和八谷绢 (有村架纯 饰) 因错过尾班车而相遇,在深夜咖啡馆聊起文学、电影和音乐,喜好竟奇蹟地相似,二人瞬间坠入爱河。他们毕业后开始一边兼职工作,一边开始同居生活,更一起养拾回来的街猫,最大的目标就是维持俩口子的日常。 但时日流逝,不想改变也得改变。他失约于《牯岭街》, 她独赏郭利斯马基黑色幽默。五年盛放,世上唯一的花未必结果,爱情若只如初见。《垫底辣妹》《借着雨点说爱你》导演土井裕泰联同《东京爱的故事》神级编剧坂元裕二,强调真实生活感的浪漫,菅田将晖和有村架纯衬到绝合演,谱出这代最揪心的爱的故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在远处永远守候着你好奇的餐饮服务商:致命的誓言禁忌女孩2搜救戈德堡一家第五季我诡计多端的爱情乡野小神医海洋之歌辛亥革命2011拜托你啦!朋友心动全为你劫数难逃2023(普通话)零零零 Triple Oh!大力神和勇士公主欧洲铁路之旅 第二季太极宗师胭脂劫夏日冲浪店利剑生化体故乡桃花运当一天爸爸寄宿男孩

 长篇影评

 1 ) 爱情很美好,美好又徒劳

01关于日剧与国产剧的碎碎念

看过《四重奏》后,被坂元裕二的剧本所打动。一些影评将《四重奏》《花束般的恋爱》与国产电视剧追求惊天动地、曲折离奇情节相对比,觉得情绪过于敏感细腻,难以捉摸。

然而从文化寻根上来看,日本文化本就善于将目光所及之处落在日常生活,中古时期(11世纪)重要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成书于日本平安时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出自日本女性作家之手,紫式部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书写寻常生活和自我内在想法,使《源氏物语》成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也成为“物语文学”的滥觞,而这种“物哀”风格体现的既美且悲,浮现着对生活的敬意与无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日本文化的底色。

中国叙事文学溯源要始于《史记》、《左传》等史传文学,历史两个字本身就是波澜壮阔的代名词,那些波诡云谲、荡气回肠自然奠定了中国人对叙事故事最初的向往,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到宋元时代《水浒传》、《金瓶梅》等才开始注重起周旋于市井生活中的细民。

所以有时也无怪于我们今天的影视剧仍然在宏大叙事上挥毫泼墨,除却市场需求导向外、编剧思想与观众的生活体验难能共振,文化源头的截然相异,也导致我们的青春片、家庭剧始终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情绪隔着一层厚障壁。

02 关于故事线:分享真的是爱情的开端吗?

以前看过一段话“最美妙的时刻不是热恋,而是有人忽然闯进你心里的那一瞬间,仿佛拥有了新的世界,叫人相信所有的剧本都是为你我而写。”

古诗词里也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而理所当然的美好开端会让人对“人间无数”后面的生活想入非非,女主绢看着自己关注的恋爱博主消失,但是总相信自己的爱情会有所不同。男主小麦也满怀期待地说着“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

爱情需要信仰,和生活中大多数事情一样,总得坚信会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才能走下去。

可信仰到底要从什么地方获得呢?

两个21岁的年轻人,在一个城市中匆匆赶电车的陌生男女,因为错过一班末班车而攀谈起来的一对孤独灵魂,萍水相逢,素昧平生,却神奇般有着共同喜欢的作家、游戏、私藏爱好,对这个世界莫名其妙准则的费解,对生活浪漫主义的遐想与追求,他们不是那些一见面就聊《肖申克的救赎》和热播剧的成年人,而是对方眼中独一无二的有趣的人。

于是将小心翼翼珍藏了许久的灵魂,像从满满的储钱罐里面倒出硬币一样,一点一点打开自己。

而后发现那些自己曾经敝帚自珍的东西也正是对方惺惺相惜的事物。爱情中最匪夷所思的罗曼蒂克花束在这时开始绽开。像打开盲盒一样的概率,遇到和自己共振情绪、共享爱好的人。

可是彼此分享就意味了解吗?分享的欲望和其他欲望的渴求是不是也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呢?而且还是更加不稳定的存在。

一开始以为对方会喜欢、会明白、会理解,于是将那些自己认为生活中微不足道的闪光时刻或者琐碎时刻分享给对方,期望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回应,这种精神回应起初建立在两者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可就像《重庆森林》里所说的,了解一个人并不意味着什么,他可能今天喜欢凤梨罐头,明天就喜欢上别的什么东西。

所以当女主绢看到两个人一起去的面包店倒闭的时候,发给男主小麦,期望对方能体会到的是自己的失落感和对过往甜蜜的追忆,可是恰恰没有,就像对着悬崖大声地喊出一句话却毫无回音,小麦说去另一家的面包店就可以了。

绢的情绪,被忽视掉了。她以为那是一家对她们两个都很重要的面包店,但其实只是她自己的回忆。

包括那些她想要再看的电影,她想要小麦出差时候看的书,想一起玩的游戏……诸如此类的充满期待的时刻,一再被搁置。于是从努力沟通渴望对方改变与回应,变得欲言又止,变得不再沟通,最后变得不重要了,小麦朋友去世的一晚,两个人各怀心事,但又隔着巴别塔,没有沟通但也没有尴尬,因为变得不再重要了。

又是乍见之欢和旧处不厌的两难。没有什么生离死别的轰轰烈烈,就是一地鸡毛的细节,打败了爱情。

就像《四重奏》里面的丈夫说起对妻子的感受,“当然是爱的,只是不再喜欢了。”

没有跟妻子说不要在炸鸡上放柠檬汁,太细节了,太像生活了。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太小所以不值得说,而是因为这样琐碎的事情太多,无力去说,那本被妻子垫在盘子底下的诗集和被小麦扔在后备箱的书,是那么相似。

03 天造地设的一对,只是童话吧。

有时候觉得自己遇到了soulmate,仿佛命中注定一样,电光火石之间,故事发生了。

可是爱情发生太迅速,危险就是带有太多错觉,神秘感不过是因为不了解,起先是想要爱一个人,心上人的出现成了第二个步骤,于是在想象的空间用自己的渴望堆铸起来对方的形象,本就是一个创造出的幻影,当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不断的去怀疑这个幻影,怀疑一个虚假东西存在的真实性。这个时候爱情就不堪一击了。

fall in love 的前提不仅仅是灵魂共振,还有就是对彼此茫然无知。

《四重奏》里的丈夫被妻子拉小提琴的样子所吸引,两个人相谈甚欢开启婚姻,而直到离婚时候才知道妻子只是想要一个家人的原因是因为童年时候的伤痛,而自己婚后仍然想要想恋人一样相处的方式也是对方所不能体会到的。

女主绢不能明白三个月没有一起做爱的男朋友是如何提出结婚这种话的,男主小麦不能理解明明在一起这么久了,都已经工作了却还要保持学生时代的恋爱状态。

起初的聊得来只不过是一个起点,一个不算很坏的起点,可我们总擅长把一手好牌打烂,或者说其实彼此兴趣相合也不意味着什么,其实两个人想要的东西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不是生活、工作或者诸如此类的现实压力改变了对方,而是一开始就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可是,没有天造地设的一对吧。

绢想要的是很细节的东西,她曾经以为可以和对方在耳机里面分享同一首歌的人一定能理解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吧,以为喜欢同一个漫画的人也可以明白自己不为人知的小情绪吧,以为会穿一个款式帆布鞋、卫衣的人也会和自己喜欢很多相似的东西吧。坠入爱河时候的任何言行举止都有了潜台词,这些潜台词溢满了生活,给本来无聊的生活平白增加了不能承受的深意,生活也美好地不真实起来了。

因为相遇时候彼此契合的起点太高了,于是落空的可能性就越大。

04 虽然默契还在,但爱情还是一样会破碎。

男主和女主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都心照不宣地决定要在这晚离别之前向对方表白。两个人打算分手的时候,也一样都在心里这样默念。

最让人唏嘘的也无过于此,相处时候最浪漫的约会就是在一起的时候和分手的那次。电影真实到完全真实到每一处细节里面,两个人在回忆过往的美好时刻,心里却都做着分手的准备,但是男主却说,“我们结婚吧”,心里做着分手的念头,但嘴上却说出了结婚,爱当然是很爱的,可是女主想要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上的在意,而不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看似豪言壮语实则漫不经心的承诺。

再次遇见的时候两个人不约而同地背对着彼此挥手再见,默契仍然还在,从来没有变过,只是两个人最想要的东西不一样。

一个人想要落在细节处的重视,情绪的共振,持续性兴趣的分享;另一个人觉得朝夕相处的陪伴已经足够好,这样在两个轨道上面行驶的爱情可以长久吗?

如果两个通过语言进行漫长又富于趣味的跋涉去了解彼此,那么也同样面对这种方式的巨大风险,就是当袒露自己的欲望,却被忽视掉时的失望;当分享自己喜欢事物时候,却被回以无所谓口吻时的失落。

但即使这样,坂元裕二的剧本还是让人会看到爱情里面最美好的样子,最无可奈何的样子,既美又悲,美丽又徒劳。

电影中动人的默契和唏嘘也都在细节之中展开,这成为日本电影中独有的叙事敏感。

而尽管可以捕捉到这些细微的情绪,但对于爱情,我,一无所知。

 2 ) 花束般的爱情

S上周问我去不去看《花束般的恋爱》,

我:“我太懒了。”

懒得因为一场电影就化妆出门,

于是他就跟别人去看了。

过了两天他又问我去不去看《花束般的恋爱》,

我:“你不是前两天去看了吗?”

他:“我宁可没看。”

跟他一起去看的女生发表了如下言论:

1、 苏打丑、村花邋遢、小田切让油腻。

我:“哎呀正常的啦,我以前看《银魂》真人版的时候还有人吐槽长泽雅美和小栗旬难看的呢。”

S继续说,那个女生还说:

2、 为什么女主谈了五年恋爱不跟男主结婚啊?

我:“哎呀大部分人都觉得恋爱的尽头是结婚吧。”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才是“正常”,

而恋爱只不过是年轻时候像猎奇事物一般体验过就圆满的事物。

S说,可是她说:

3、 游戏有什么好玩的

4、 漫画有什么好看的

我刚想说其实大部分人眼里游戏确实不好玩漫画也确实很三流,

但导演可是拍《垫底辣妹》的土井裕泰啊!

我至今还记得辣妹学历史是从看漫画开始的!

于是我问,“什么游戏?什么漫画?”

S:“塞尔达和黄金神威,哎,所以没看完。”

我第一反应是“啥叫游戏和漫画啊???这可是塞尔达和黄金神威啊!!!”

下一秒脑子里才有S虽然内心不满但表面还是很妥帖地看对方对电影没兴趣就结束话题的画面。

于是他又问了一遍去看吗,

我又说我太懒了。

跟前男友看恐怖片尚可理解,一起看爱情片又是怎么回事?

结果第二天此人带着披萨破门而入,

我好恨,我真的好恨,可是芝士卷边的披萨好好吃。

就这样伴随着我狂风骤雨般的吐槽看完了《花束般的恋爱》。

S哥十分满意地听我爆言:

1、 第一次见面就拼座喝酒?日本人的社恐是社交恐怖分子的意思吗?!

2、看《宝石之国》流泪才是正常人类反应。

3、3个月不doi不配当男友!买了塞尔达不玩不配当人!

4、希多!我的希多!我的米法!

5、养猫为什么不封阳台?!

6、男友是苏打的时候面对小田切让的勾引还真是让人两难。

……

诸如此类

S笑得想死,“你发表的居然不是对爱情的高瞻远瞩。”

我:“这不是很正常的因为兴趣性格都相似所以在一起、某一方却忙于工作然后两个人分开的故事吗?”

第一段像是会出现在“我今天遇到了一个crush”小组的美好故事,

第二段则是“在哪个瞬间决定分开”的话题里大家都能理解的缘由。

夹在这两段中间的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和社会化,

五年是很漫长的,人生又有多少个五年呢?

更何况这是青春的五年。

我相信男主在说出想结婚的时候是真心觉得这是他们两个能一同走下去的幸福的道路,

但我也觉得女主追求心目中的爱情没有任何错误。

名词是容易扭曲没错啊,

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种爱情。

男主心中的爱情最终会消失、恋人最终会走向婚姻和平淡日常,

女主心中的爱情就是恋爱,心动、纠缠和热烈,

他们两个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

而我一点都共情不到。

曾经有个朋友的朋友,人温柔又可爱,

因为他发现我们俩爱好相似,看一样的书打一样的游戏,连歌单重合率都很高,

他觉得这是命运般的相遇,然后对我展开了众所周知的暗恋和后续猛烈的追求。

我呢,只觉得作为朋友很开心,但绝无心动的感觉。

这份感情连爱情的门槛都没摸到。

我开玩笑般地说过“要是他是个大帅哥就好了”,

暴雪姐辣评:“我看你对帅哥也只能是三分钟热度,比如我们早已被遗忘姓名的代餐哥和统一审美哥。”

是这样的,这样的爱只是摸到了爱情的门槛,

像一簇火花,在夜里燃了一下然后就熄灭了。

就像宝玉对晴雯,当然可以说是摸到了爱情的门槛,

却从未向里踏入一步。

就算晴雯是艳冠群芳的超级大美女、性格也十分可爱,

就算宝玉与她朝夕相处、晴雯死的时候他也非常悲痛。

但这种情绪更像是自我垂怜,

毕竟如果晴雯换成黛玉,他才没心情写《芙蓉女儿诔》。

我曾经也疯狂地陷入某段无望又长久的恋情,

现在回头看这顶多算是心动。

心动是恋爱,而非爱情。

我当时流的泪都是为了我自己,而非这段感情。

而真正踏入爱情的门槛,是我们分别之后,

我面对很多事情总是会下意识想:如果是他会怎么想?

而他的答案也总是不会让人失望。

我很无奈地发现:我确实被他改变了,而这种改变是好事。

直到有一天我听闻他的消息,

心里不再是那阵失去的酸楚,

而是:“我希望他能幸福,即使站在他身边的人不是我。”

即使这段恋爱结束了,但这份爱留了下来,

成为了我心中的宝物。

每个人在追求爱的路上都是平等的,

就算没有好结果也不必为此感到可惜。

就像花束一样,

花朵本质上也只不过是人类选育出来的植物生殖器,

因而失去了原本授粉的功能却变得格外艳丽和畸形。

但不妨碍你看到花束时心中涌起的情绪,

觉得它很美、觉得它的凋零似乎也很美。

 3 ) 我还爱你,只是不再喜欢你了

好的爱情电影,通常后劲都很强。会让你在看完以后久久无法走出电影营造的气氛和情绪。

显然这一部《花束般的恋爱》就是其中之一。

你会像是谈了一场电影里的恋爱,以后许多日子里的某一天,当你差一点点还是没能赶上末班的地铁,当你走在深夜无人的空旷街头,24小时便利店暖黄色的灯光照亮清冷的马路,偶尔有车子从头顶的高架桥上呼啸驶过,你听着耳机里的情歌,或许会想起曾经有人在类似的时刻陪你走在类似的马路上过,说一些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们两个人才感兴趣的话题。而后来,那个人和那些日子终于从你的生命里逐渐消失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事呢?你居然有点回忆不起来了。

上一次有爱情电影,会让我有如此沉浸于其中的模糊错觉的,还是《爱乐之城》。

小绢和小麦许多年后在咖啡厅的再会分别时,背对背朝对方挥了挥手致意的潇洒镜头,也让我想到了《爱乐之城》最后一幕,Seb和Mia在酒吧里告别时的对视。

幽暗的灯火里,两人遥远地相视一笑,多少前尘往事,随那一笑都释怀了,尽管眼中还有泪光。那回眸的一眼里是他们曾经幻想要共同拥有的一生,随着最后的音符敲落而终归寂静,从此永不再见。

我看完电影在想,为什么这两部电影都容易让人中毒至深,无法走出呢?

想了想,可能是主角们的结局都是“好聚好散”吧。

《花束般的恋爱》的爱情故事像一束鲜花的花期,绽放得热烈,枯萎得悄无声息。

《爱乐之城》里,爱情则像四季的变幻,热烈的夏日后总会遇到荒芜的凛冬。

没有第三者插足,没有戏剧性的展开,比起那些轰轰烈烈、出生入死却不得不得分手的伟大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样平淡的终曲更让人觉得意难平。

观众们很难接受,两个人内心明明依旧相爱,却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可现实往往不就是如此吗?那些绚烂的爱意,总在渐渐被平淡的日子给磨平,因为一些无聊的琐事和理由吵架,因为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抛弃幼稚的理想,因为共同爱好和共同话题不能支撑生活的全部,因为爱,就像夏夜的烟火,在璀璨燃烧的片刻过后,只会剩下一地无聊的碎屑。这就是我们芸芸众生大多数时候的平凡样子,所以才会更有共鸣。

而另一个原因,是电影对爱情细节的塑造,真实得让人很难不有共情感。

有人说,中国和日本影视的区别,就是国内总爱讲两个闪闪发光的人牛逼轰轰的爱情故事,而日本爱情片则是两个普通甚至有点奇怪的人,在彼此眼中变得闪闪发光的故事。前者总是拍得浮夸而不接地气,男的是霸道总裁,女的是偶像明星,住的是精致得一尘不染一看就不像有人住过的精装奢华样板房,约会场所是高大上可以俯瞰全市夜景的天台酒吧,让人毫无代入感。而后者则就像会发生在我们周边的场景,每天从斑马线经过的人潮里的两个凡人,甜得恰到好处,让人看完特别有想谈一场恋爱的冲动。

一起在随处可见的西式快餐店里聊喜欢的音乐和书,一起看展,去海边,同居,一起泡澡,她穿他的衣服当睡衣,他帮她细心地吹头发,一起追动画和漫画,打游戏,一起看烟花,收养捡到的流浪猫给它取名字,说如果时间能维持在某个美好的瞬间永远不变就好了。这所有的一切,每个爱过的人都能在其中某个碎片里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影子,怎么能不被打动呢?

还有那间小小的温馨的屋子,书架上塞满喜欢的书,杂乱却有温度的二人世界,他们彼此感兴趣的话题,押井守、宝石之国、黄金神威、今村夏子、Switch游戏……十足的亲切真实,小绢说《塞尔达传说 旷野之息》“是一个光是爬山就会让人觉得快乐的游戏”,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会心一笑,因为曾几何时,我好像也对谁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只是如果要我说,这部电影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大概是小麦变成社畜后的人设差异,转变得太过突兀,所以我才会扣上一颗星。为了推进分手的剧情,制造两人之间那道被现实生活和责任感压迫冰裂而来的隔阂,使两人渐行渐远,电影的手法有些过于刻意了。

我是不太相信,一个会拍花许多时间去拍一部天然气储气罐电影的人,会对另一半说出,她向往的工作只是在闹着玩,这样伤人的话。

毕竟他们两人曾经如此心意相通,默契得像是世界上的另一个彼此。

然后,本来因为工作累得连性生活精力都没有的小麦,在分手之后,又拥有了三个月的从前美好时光,这时候他的工作压力去哪了,我也是有点看不懂。

尽管我很明白那种心情,并觉得这段分手后依旧同居的时光升华了他们的爱情故事,他们越是显得洒脱从容,越让人觉得怅然。

至于他们为什么无法在一起,无法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像小麦说的那样,牵着小孩去迪士尼乐园,彼此拥有一生,其实我也没有答案,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看电影时,我经常会想起太宰治《人间失格》里的那篇《蟋蟀》,大概是某种日本对于爱情观的缩影——当一个人不再只为你而闪闪发光,变得平庸,不再特别的时候,那不再具有独一无二色彩的爱也就没有意义了。

《蟋蟀》的故事里,讲到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她自愿照顾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能理解和欣赏他的才华与灵魂的美好,并为他们这般贫穷的生活感到幸福,然后有一天,那个画家忽然出名了,他变得像个世俗里的普通名人一样,有许多追捧他的人,他们也搬了家过上了更好的生活,门庭若市,不再为生活而犯愁,那个女人却因此而感到落寞悲伤,因为他已经不再只属于她了。

你突然变得伟大了,从淀桥的公寓迁升到三鹰町的家之后,我就不再有快乐的事。再也没有我可以大展身手的空间。你突然变得善于辞令,虽然对我是照顾有加,但我却总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只被饲养的猫,一直深感困扰。我没有想到你会在这世上成名,一直以为你会是个到死都还很贫穷,只会随意作画,受尽世人嘲笑,却平静地不向任何人低头、偶尔啜饮着酒、不沾世俗、就此度过一生的人。我是一个笨蛋吗?但是,世上应该会有这样的美人吧!我到现在一直都这么相信着。
因为没有人看得见那人额头上的月桂树冠,所以他一定会受尽委屈,而且也没人肯嫁给他、照顾他,因此我愿走向他,一生随侍在他身旁,我觉得你就是那个天使,除了我,没有人能了解你。唉,你觉得这想法怎样?但没想到你竟然一夕成名,叫我该怎么说呢?我好生苦恼。
……
那天晚上我很早就休息。关上电灯,一个人平躺睡觉,在我的背后,有只蟋蟀在拼命地叫着。它在走廊下叫着,但刚好位于我背部正下方,感觉好像在我的脊椎里窸窸窣窣地叫着。我愿把这个小小的、幽幽的声音存放在我脊椎里,一生都不会忘记地继续活下去。我想,在这世界里,你应该没错,错的反倒是我。可是我到底是哪里、怎样不对呢?我真的不知道。

当然,小麦没有成为高高在上的成功人士,他只是从一个会思考“为什么布会赢石头”的想法怪奇的人,变成了一个忙碌的普通人,可是一样的,他曾经在小绢眼中闪烁的那种光,灵魂碰撞似的独一无二的光芒,已经从他身上褪去了。

也许比起从一开始就平庸无聊,曾经有趣过更让人难以接受吧。

当他说着以后结婚生子的人生大计时,她是不是会在一瞬间里觉得,以前爱过的那个男生去哪了呢?这些话就算不是他,换成别人来讲好像也都一个样。所以我想,这也许这就是他们分手的理由吧,我也不确定,因为爱本来就是非常私人,从没有标准答案的一件事。

爱很伟大,但爱不是万能的。许多时候,你清楚自己还爱一个人,但也明白和他在一起的生活不会是自己喜欢的,这时候,只凭爱意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任由矛盾和痛苦更加肆虐。

如果是你,会作何选择呢?

 4 )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

在又一个灾难性的情人节档期以后,我们终于迎来了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以下简称《花束》)。一年前,这部电影在日本公映时,就曾引发观影热潮,连续六周蝉联日本观影人次冠军,并入选当年的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电影。而就目前在国内的表现来看,影片扛住了涌入的大众观众的口碑,豆瓣评分居高不下,徘徊在了8.7分。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海报。

这其实也丝毫不令人意外,因为《花束》天然的是一部没有观影门槛、题材贴近生活、表达细腻真实的电影。没有戏剧化的约束,它反而更接近每一段感情普世性的核心:两个人,两颗心,爱是怎么产生的,爱又是怎么消失了。

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看作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分身,那么《花束》其实更像一部成长电影,而非爱情电影。它讲述的就是从毕业到工作的社会化历程中,一个人作出的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撰文|雁城

01

爱情与自由:后青春期的自我

显然《花束》的第一主题就是爱情。一段可供所有青年男女代入的感情。最妙的一点是,人们往往认为观众渴望新鲜的故事,但事实上,他们并不介意,甚至渴望观看自己早已知道的东西:

青涩的遇见、一拍即合的夜晚、不合群的两颗心的互相映照,不是没在《最好的时光》《安妮霍尔》里见过,热恋期的缠绵缱绻、分分钟都妙不可言也不是没在《情人》《和莎莫的五百天》里见过,而最后当爱已成往事甚至负累更不是没在《婚姻故事》《爱》里见过。

电影《婚姻故事》剧照。

比这些电影里的遇见更直接的体验来自于观众自己的生活,经历一段恋情,或观看一捧花束的盛放与凋谢。正如电影符号学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银幕等同于镜子,即使《花束》里并不直接倒映出观众的面影,他们还是循着男女主角交替的内心独白识别了自己。

《花束》讲的不是一个“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故事。没有负心人,没有第三者,没有疾病天灾车祸,没有棒打鸳鸯的家长(他们只是短暂的出现,又迅速地离场,留下结果未定的波纹)。剥离了这些戏剧化和特定情景的约束,《花束》反而更接近每一段感情普世性的核心:两个人,两颗心,爱是怎么产生的,爱又是怎么消失了。

说“真实”,并不是说《花束》如同新现实主义电影般朴素地模糊了因果关系、展示出无差别的日常。相反,它的剧情编排,包括诸多前后呼应引人感慨的细节,都是高度戏剧化的。比方说男女主角的相遇,就是在诸多巧合之下:末班车开走的夜晚,无意间印证的相似的电影偏好,一模一样的两双鞋、两张过期的门票。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这些巧合和主人公略带夸张的语调创作出一种称之为“命定”的氛围,看似失真,反而某种程度上接近着“爱情的本质”——无论经过多少带有合理性的铺排,真爱的发生都永远被认为是“偶然事件”。

没有人会冷静理性、早有预期地“坠入爱河”。

齐泽克有本书叫《事件》。事件(event)在他的定义中,是“一些超凡的事情发生的场景”(something extraordinary takes place)。坠入爱河,在他眼中,就是这样一种事件:

“这在人生中是一件大事。比方说,你有一个开心的生活。你很幸运。你有一个工作。你经常和朋友们见面。你没有恋爱。你有时候会有一夜情。你在晚上和朋友们聚会。你可以喝得酩酊大醉。你可以去各种各样的地方。突然,在完全偶然的情况下,你在街上摔倒了,有人扶你起来。他/她可能是年轻的男孩/女孩。这是你的人生挚爱。这是完全的偶然的情况,但是你的人生改变了。没有事情是一样的了。就像他们说的,当你回首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都是在为这个时刻做准备。爱情的幻象之一就是‘我这一生都在等你啊。’”

对齐泽克仅有粗略印象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他这个大胡子结巴学术摇滚天王能说出这么恋爱脑的话。明知是“幻象”,恋爱中的人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为这样的事件买单。

2021年恰好有另一部热门的日影,是滨口龙介的《偶然与想象》。片中,滨口用三个介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灵光乍现着宿命感和想象力的故事,展现了他捕捉到的日常中的magic moment(奇妙时刻)。它们有些掺杂着色欲,有些则有点令人尴尬的无厘头,有些甚至有点离奇科幻。《花束》看来更朴素贴地,但某种程度上异曲同工:爱情是生活中的magic moment。它本身已经是平凡中的传奇。

电影《偶然与想象》剧照。

《花束》里我另一个喜欢的点,是它论述的爱情与自由的关系。影片初始,男女主角心有灵犀地反对了陌生情侣分听两只耳机的行为。他们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和对方分享不完整的音乐——这也太愚蠢了!左右声道的音轨明明是残缺的!然而,闪回到热恋之初,他们其实就是被未来的自己鄙夷的、分享耳机的男女。

这个细节很妙,妙在分享耳机的时候,当事者之间甚至没人察觉到不妥。爱是分享,是让渡,是牺牲,最神奇的是,这是一种无需思考的、先验性的本能。齐泽克这时候又要说话了(他怎么老说话):“在恋爱之中,意味着放弃其他形式的自由,因为爱已经是最美妙的自由。你如果两者都想要,那么获得的就永远不是真爱。”

形成对照组的,就是《花束》里耳机的第三次现身:已经同居的男女主角,面对工作的压力,又不想打扰对方,就再次选择戴上自己的耳机。这个平静无声的时刻其实石破天惊,尽管出于好意,但标志着在此之后,他们不再无边界地融入对方的生活。构图上,他们也在相识后第一次彼此独立地出现在摄制同一空间的镜头中。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这一刻,其实勾连出了影片的第二主题,或者不如说,也是底层主题——后青春期的自我。

02

一部一个人的电影:成功学与杨德昌

《花束》是一部两个人的电影,也是一部一个人的电影。

《花束》的男女主人公有非常经典的文青式相识:因为彼此喜好的惊人匹配而相识(押井守、燃气罐、今村昌平),同时也是因为彼此鄙夷的惊人匹配而相爱(分享耳机的愚蠢情侣、不认识押井守而喜欢《肖申克的救赎》的“伪影迷”)。自我身份认同总由爱和恨,他者与自我的维度共同组成。因此男女主人公在自我搭建的谱系和象限内互相指认对方为soulmate(灵魂伴侣)。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揽镜自照的纳喀索斯——他们太相像了,更像一个人爱上了自己。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看作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分身,那么《花束》其实更像一部成长电影,而非爱情电影。它讲述的就是从毕业到工作的社会化历程中,一个人作出的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如果说爱情对许多人来说还只是一个听过没见过的“鬼故事”,那么成长其实是一种更加普世的经历。影片不胜其烦地使用具体的文艺作品和男女主角对其态度的变化,来标识这种社会化进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塞尔达之旷野之息》、今村夏子的《野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曾经都是锚定他们“文艺青年”自我认同的重要证明,在进入社会以后,却转变成了被收起的switch、积灰的画笔和“电影什么时候都能看”的自我宽慰。

对于学生或者文艺青年来说,这其实是再具有代表性不过的一种转向:曾经他们往往倾向于从文学/影视/游戏世界里汲取养分,这是一种向内的趣味。但毕业指引他们走向实际的生活,就要求他们拥有向外的定位。他们曾习惯从创作者的二手经验材料中汲取养分,而如今不再通过其他人的叙事、滤镜、视角、转译来认识所处的世界。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尽管都告别了无忧无虑的象牙塔,男女主人公还是各自作出了有代表性的选择。曾经显得甚至更坚定、更理想主义的男主人公,在被“三张插画1000日元”的报价击垮后果断地成为了一名企业雇员。相较之下,女主人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和趣味——影片对于她的工作的描述是更加模糊的,你只能猜测这大概是一份薪资不高但清闲的工作。

影片多次描写两人在生活观和趣味上的渐行渐远,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书店里的场景:女主角在查看文艺类书籍,一回头却看见男主角在看《人生的胜算》,字面意义上的成功学。

然而《花束》最温柔的一点是,尽管创造对比,甚至对立,但它其实没有苛责年轻人应对社会化时的任何一种反应。虽然女主人公的选择毫无疑问是更理想化或贴近他们初心的一种,她在感情中的温和、敏感和无可奈何也让她更像是那个被辜负的“无过错方”,但影片却给了这个作出不讨喜决定的男主角更多的关注。循着镜头,你能看见他熬夜、加班、应酬、点头哈腰地被前辈教育“先努力五年,五年后就轻松了”——每个初来乍到的社会人都被画过同样的饼。

影片中还有一个只活在转述里的司机。他和男主角同岁、来自相同的故乡、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在某天上班时,他毫无预兆地把所有货物扔进了东京湾,被逮捕时只说了一句话:“我不是劳动者。”男主角注视着新闻报道,若有所思。

“我不是劳动者”,并不是说反对劳动者的价值、站在劳动者的对立面。相反,这可能才是来自于被压榨、被异化的劳动者的宣言。不想成为螺丝钉,是因为做螺丝钉太苦了。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因此,《花束》并不是劝分小组里那些标题为“我的文青男票毕业后只看成功学了怎么办”且高赞评论为“不分等着组团加入樊登读书吗”的热门帖。相反,它对于这熙熙攘攘的成年社会中的一切,都投以理解的、温柔的、无奈的凝视。

正像我有一位朋友,在毕业后读起了《疲劳自救手册》《被讨厌的勇气》这类她之前或许会嗤之以鼻的书。看完《花束》,她也感同身受地表示:读成功学或许并不是一种需要被指控的幻灭时刻。因为对持续处于与生活搏击中的当事人来说,那也许是一种求救的讯号。

读成功学容易让人觉得粗鄙,像大学生一样沉迷电影文学也容易让人觉得幼稚。那些沉迷电影文学的岁月,在有些观众眼里看来不是一种天真浪漫的象征、纯真时代的特权,相反是一种消费主义和刻意姿态,在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击前立刻体现出幼稚和脆弱的一面。就像网友“SLJ的豆瓣”的短评中所说:“一起看个杨德昌电影,一起读个小众作家,甚至一起穿匡威开口笑,这多可笑,这不是一种成熟的浪漫观,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刻奇的,自恋的表现。不要把生活和责任放在浪漫的对立面,保卫周遭,保卫和正视现实生活也是一种浪漫的表现。”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剧照。

其实我觉得这位友邻说得对,我也已经过了觉得电影是我的全世界的年岁了。但看完《花束》,我突然懒得用什么本雅明的灵光来辩解文艺对在异化中挣扎的人可能就是救命稻草,我也同样懒得去旗帜鲜明地抨击一些幼稚和刻奇,仿佛自己从来没有幼稚和刻奇过。

看着“成功学”和“杨德昌”,我前所未有地感到轻松,免于审判和被审判的压力,因为看起来无论选择哪本书,他们都可以好好地活。其实要我说,《花束》最理想化的一面,倒不是让一对情侣好心分手,而是让他们都认同了自己的选择——剧烈成长中的自洽哪有那么容易?谁没有在“初心”和“欲望”之间咬牙拉扯的时刻?谁能够那么果断坚定地走某一条路?只是土井裕泰柔化了这一切,让很多辗转难眠间的悔恨变成了下次见面时默契的一挥手。这是爱情的表态,也是成长的表态。何其潇洒,像徐志摩所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这也是为什么,《花束》给我的宽慰最终超过了伤感。“像花束一般的恋爱”不只是说,恋爱与花束一样,终将随风而逝。它也是在说,即使知道它即将随风而逝,也仍然情愿驻足过这样的美。这喻体也可以同样换成青春,换成成长。这是一场难以预见的、创伤性的遇见(按齐泽克说的,an totally unpredictable traumatic encounter),但即使一早便知,也无悔再来一遍。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雁城;编辑:青青子;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5 ) 花束般的恋爱中坂元裕二强推的今村夏子《野餐》:

 6 ) 背靠背的爱情

我是女生,我没有遇到过一个像麦一样的人。

所以,当电影结束,前后左右都传来妹子抽泣的声音的时候,我只有种说不出的难受的感觉。就像理智上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分手,但是情感上却无法接受。因为没有遇到过那个人,所以对于遇到了却最终选择分手的他们,有种非常可惜,并且无可奈何的惆怅感。

也许,我不懂爱情吧。

--------------------------------------------------------------------------------------------------------------------

这次碎碎念比较少,直接正文吧。不是冲着演员去看的,也不觉得这2个人有cp感,所以可能我的感受里没有任何演员光环。关于本片中大量引用的固定名词和次文化象征,不是技术分析流,请看别的大神的总结贴。

第一次见面是因为错过终电,到这里还非常少女漫画。然而绢手上提着2大提的草纸。好吧。包括这个细节,不像那种自带光环的恋爱电影,这部作品里无处不充斥着现实的吐槽。股沟街景被拍到的兴奋,一去不复返的同样的跑鞋,常去的面包店的关门,3天啪啪啪了无数次到3个月没有X生活,对于面试官/客户的吐槽,等等等等。有时候觉得很滑稽,有时候又觉得很唏嘘。

两个人意外发现了与对方异常的意气投合,拥有同样奇怪的想法,喜欢同样的作家,看同样的漫画,同时错过了一个搞笑艺人的单独live. 感觉世界上不会存在第2个这么和自己接近的人了,两个人的眼睛里都闪闪发亮。

于是在那个他们一直去的快餐店,对着一个芭菲拿出手机拍照。从手机摄像头一直到现实,焦点切换,两个世界变成了一个。他们在一起了。

哪怕不明说,都和对方想着一样的事情。那种默契从相遇到分手,一直到最后片头两个人分手以后,都一直存在着。只是中间却隔了很远很远的距离。麦和绢同居了。他们天天在一起,一起看漫画,一起从车站回家,一起养了一只小猫,生活平淡却很温馨。

可是在这么一个小家里面,他们明明那么近,却渐行渐远。

大三的时候绢去找工作,后来考了会计,毕业半年后做了公司行政。麦还是画着插画,想以自己的爱好谋生。毕业以后,麦发现靠画插画无法谋生,正式就职,去了个物流公司。而不久之后绢选择辞职,去活动公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个人因为现实的打击放弃了梦想,一个人在现实中发现还是要追逐梦想。

他们两个人如此相似,却始终看着不同的方向。感觉就像两个人手拉着手背靠着背,虽然舍不得,但是如果都往前一步,再一步,那只能放开对方的手了。

两个人的交流越来越少,沟通变得像鱼骨卡在喉咙一样难受。他们开始很难共情。同样一件事情,想的也开始不一样。因为工作的爽约,都成为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原因。对于结婚,对于面包店的关门,对于前辈的去世。一个人在房间里工作,另一个人在客厅里打游戏。他们没有对话。

所以两个人决定要分手。和片头分手之后他们异口同声时一样互相切换的叙述模式,很讽刺的画面。

绢说要分手,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又何尝不明白呢。这不是已经她想要的爱情了。但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所以我非常能体会麦的感受,提议结婚。我认为爱情都会变淡,如果遇到了这样一个人,就算没有当初的感觉,也应该留在身边。因为再也不会有第二个这样的人了。也因为放弃实在是太难了。

最后,当他们看见一对怯生的大学生坐在那个他们一直坐的位置,小心又惊喜的交谈,仿佛过去他们他的样子。两个人都泣不成声。看到一个油管考察大师说,这里两个人哭的理由不一样。麦哭的是曾经自己放弃的梦想,绢哭的是自己想要却没有了的梦想。两个人拥抱。但还是分手了。

之后的叙述也依旧很琐碎也很现实。分手后因为找房子的原因依旧一起生活了3个月。分手后也会一起看电视,等等。看起来反而比他们没分手的时候交流变多了。然而,他们并没有复合。

回到现实的时间线,分手之后的偶然再次相遇。回家之后想着对方的事情,同样的思考模式。他们果然还是那个思维最最相似的陌生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平行世界。都说恋人互补的比较好,但是互补的恋人肯定有多方不一样,刚认识的时候不会有这种找到知音时眼睛闪闪发亮的感觉。

麦之前问绢照片上花的名字,绢说如果告诉了一个男生一种花的名字,那他们分开之后,男生只要看到这种花就会想起这个女生。所以她没有说。后来查了一下,那个花的日语名称叫做‘勿忘’。

绢说开始就是结束的开始,一段感情的开始就意味着结束。那时候感觉就立了个flag. 但是现在想想,可能这就是他们背靠背爱情的开始。

本片有一个贯穿全片的道具,耳机。一对年轻男女一起听一副耳机的左耳和右耳,这么老套又甜蜜的爱情画面,在他们两人眼里就变成了一种亵渎。耳机分开听的话就不是同一首歌了。片头他们这么说着。但是他们刚相遇的时候,也曾经做了同样的事情。也许从那时候起,他们就听到了不同的世界吧。

一副耳机,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却也同时可以分隔出两个世界。

可就算是这样,如果是我,也舍不得放手吧。

--------------------------------------------------------------------------------------------------------------------

2021/3/5追记

麦和绢第一次相遇的晚上去的卡拉OK唱的那首歌叫做「クロノスタシス」。时钟的针看起来像停下来一样的现象。唱这首歌的蘑菇团,2015年活动开始,2019年活动休止,和麦绢的时间线完美重合。神一般的选曲。

很喜欢油管官方MV下面的一个评论。

麦和绢的时间虽然在分手的那一刻画上了句号,却也半永久地停在了google街景上。这也是一种クロノスタシス吧。

 短评

太痛苦了吧,我在切鸡胗,锅里还在炒生菜,听他们最后聊分手那段,苏打说要不就结婚吧!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我想坂元你太残酷了。爱最后肯定是消亡的,所以更多人在消亡前结婚了,以为那还是爱,其实那变成了恩爱。我觉得这部片子不是讨论爱,是在讨论我到底想过怎么样的人生。

7分钟前
  • 秦夕然
  • 力荐

靠消费主义维系的恋爱是抵抗不了资本主义秩序的。

9分钟前
  • 雪山夜叉
  • 力荐

又名:和百分之百合拍的人说再见。

10分钟前
  • 库索
  • 力荐

这部电影将成为我最喜欢的爱情片,他拍出了我想要的,也拍出了我失去的,还拍出了我恐惧的,更拍出了我坚持的。

15分钟前
  • 日出Sunrise
  • 力荐

这种合拍其实还挺肤浅的,人们可能总是高估了共同爱好的重要性。

20分钟前
  • scenel
  • 推荐

文艺青年社会化全过程

21分钟前
  • 松崎海
  • 力荐

文艺青年能想到的最浪漫的爱情,在初识的雨夜奔跑,文艺爱好百分百合拍,告白后在红灯前拥吻,在出租房连续做爱一周,在有大阳台的房子同居,在新年参拜捡到一只猫,然后因为长时间的消耗和平分手,在旧地缅怀过去,还会在下雨时候想起你,像极了渴望爱又不相信爱的人们的幻想。

23分钟前
  • TOKO
  • 推荐

爱情就像耳机听歌一样,不要一左一右拿来分享,这样两个人听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曲调。在爱里,应该双方分别戴好自己的耳机,只要知道此刻眼前的这个人和我在听着同一首歌,类似于这样的陪伴就够了。不要求什么,只学会接受,把每一项馈赠当作生命中的惊喜来接受,并且有能力给对方同样的馈赠和同样的惊喜,不抱任何奢望,不做丝毫强迫。总之就是“自由”而已。

28分钟前
  • 帷野久
  • 推荐

你的男朋友,本来读诗集,现在翻成功学;本来玩塞尔达,现在玩消消乐;本来豆瓣骨灰级别用户,现在永久退出豆瓣,加入 996 大军并且被成功洗脑 996 赛高;而你还在读诗歌还在玩塞尔达还在刷豆瓣 —— 所以怎么可能不分手呢?穷是原罪,多少烦心事不都是生活所迫。最喜欢的一处是村花看到苏打在工作于是调低游戏音量,苏打想让她尽兴地玩、叫她调大音量,自己戴上了耳机,最后村花直接关了游戏。明明都是想照顾对方的感受,但最后两个人都不快乐。最好的爱情或许只有一个样子,就是全力满足自己的快乐,而对方恰好出现在每一条让自己快乐的路径里。要的就是那个“恰好”,不做任何刻意的努力。PS1. 苏打村花真好嗑 PS2. 片尾我都认真看完了,因为漫画真的很有爱 PS3. 即使最后要分手,谁不想拥有爱情里最美好的部分呢。

32分钟前
  • ○Ⅴ○
  • 力荐

原本也就觉得还可以,但结尾那一挥手,真是哭死了。作弊一样的桥段,太好哭了。坂元裕二这个家伙,实在是太会写这种戳人的点了。梦想与现实,恋爱与结婚,这对男女大概就是一体两面吧,从相同的点出发,却终将面临选择,走向岔口,开始各自的人生。此外,文艺青年大多孤独,想找个有共同话语的人很难,由之,才会更懂前半段这对男女发现彼此之后的激动。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新宿toho 2021年的冬天我在电影院爆哭。京王线恋爱物语,剧本无限贴近真实,每一个即将踏入或踏入社会没两年的大学生都会感同身受。男女主相遇的明大前就在我家右拐十分钟,熟悉的高井户高架桥。热衷过小众文化的年轻人们最后都会变成对肖申克的救赎高谈阔论的社会人们。。

39分钟前
  • SaoirSe
  • 力荐

如果追的漫画没有完结该多好 如果喜欢的乐队没有解散该多好 如果那家常去的面包店没有关门该多好 我想我们的恋爱是不是就可以再久一点 拥有赏味期限的爱情令人伤心失落 为什么布能赢过石头 为什么现实能赢过所有喜欢和心动

41分钟前
  • ☂fish
  • 力荐

我们都快忘记的事,Google街景还记得。

44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看完以后全场人在鼓掌,真的好好看。开始意味着结束,世界上最稳定的关系依旧是 没有关系。

48分钟前
  • DAWN
  • 力荐

书影音没法支撑恋爱,建议豆瓣把该片挂在开屏。

50分钟前
  • #鼓鼓#
  • 推荐

所以说上班这件事基本可以杀死全世界99%的故事

51分钟前
  • 拽拽歪歪&YY
  • 推荐

始于同好共鸣的文青恋爱死于柴米油盐。(坂元裕二好懂

52分钟前
  • Manatsu
  • 推荐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可能并不是“越合拍的人越没法在一起”这种日剧截图道理。而是靠消费主义(即使是披着文艺外皮的小确幸文化)也并非对抗资本主义对爱情异化的良药。“要用你的生活来定义浪漫,不要用浪漫来填充它”,不要将任何一种刻意姿态或者内容消费倾向当作浪漫的表现,不要将合拍挂钩到一起听个小众乐队,一起看个杨德昌电影,一起读个小众作家,甚至一起穿匡威开口笑,这多可笑,这不是一种成熟的浪漫观,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刻奇的,自恋的表现。不要把生活和责任放在浪漫的对立面,保卫周遭,保卫和正视现实生活也是一种浪漫的表现。

57分钟前
  • SJL豆瓣酱
  • 推荐

爱具体的人 不要爱抽象的人 要爱生活 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1小时前
  • 09
  • 力荐

“进入社会就像进浴缸泡澡。”于是真的有人在浴缸中死去。

1小时前
  • 4__rea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