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生生世世流传着他与隐秘的我相爱的传闻
——我要画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样子,葛丽叶,仅仅只是你。
——我逼迫自己直视他的眼睛,觉得自己燃烧了起来,一阵阵热流在我的体内扩散,虽然如此我依旧凝视着他,我的心脏跳得很快。他在画我了……
她的灵魂,是一束临风照耀的锦绣花茎,经不起一丝动荡。他的目光会像一把慢热的火焰,引燃这层叠繁花,陨落,枯败,熄灭,成灰。
十七世纪的荷兰代尔夫特。少女葛丽叶出身贫寒,经历着平静小镇上混乱喧扰的俗世气息。她沉默孤独的天性敏感,常常显出戒备的神情。粗麻长裙掩映下的白皙肤色象征着她的纯洁,略过市井的喧嚣,隐藏一隅。
她给画家维梅尔家当女佣。维梅尔在画室窗前问她天上的云是什么颜色,云朵层光相叠,色彩斑斓,她第一次知道了原来“白”不足以概括她对云的色感。维梅尔强烈地感觉到了葛里叶的天赋。维梅尔不再当她是粗俗的女仆,他打开了葛里叶生命中以艺术照耀的独特世间。
阁楼的画室是维梅尔举家都不能走进的禁区,却是葛里叶和维梅尔在现实中隔离出来的另一个世界。维梅尔对她欣赏,怜爱,在这里,专属于两个人的静谧和理解,完成了葛里叶从女孩向女人的蜕变。她解开如同禁忌的头巾露出秀发,维梅尔握住她的手,当他们的手碰到一起,葛里叶却又慌忙甩开。他们的头依偎在一起看照片,她惊惶失措。维梅尔擦去她嘴唇上的泪水,她将翕张的嘴唇转向维梅尔的脸……
敏感矛盾如葛里叶,点点滴滴激起了她甜美挣扎的焦灼。
维梅尔用针刺破葛里叶的耳垂。痛感、羞耻、眼泪和鲜血无力招架。在艰涩的爱与罪中,她唯一一次温柔地靠在维梅尔的胸怀,唯一一次敢于流露出一点点冀盼。这个她敬畏而深爱的男人,把从妻子那里偷来的珍珠耳环戴在她的耳垂。他认真做画,目光坦然。他穿越门第为葛里叶绽放出命运超然的层面,却终究无法填埋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伦理鸿沟。
影片末尾,葛丽叶终于周旋不过嫉妒多疑的画家夫人和身份地位的悬殊,她走出了维梅尔永远走不出的那间画室。隔着画室的门,她和他互相依恋而终于没有道别。随着离开的脚步,她的世界从云端降落,重回市井,最后与一个屠户结婚。
维梅尔和葛丽叶被俗世判刑的爱情,肉身已经消亡,精魂却在一副万世流芳的名画里流传,在一枚珍珠耳环的光泽中流转。
我爱你,是不期而遇的相对,是生死度外的挂牵,是自说自话的坚持,是暗自悲喜的记录,是沉默封印的誓言,是无始无终的别离。
这样才能令现实退让,仿佛置身透明的世间,用纯致的初衷,幻化一条浅黛色的丝路,探入命中的蜃景。
我们从不说爱,从不。没有欲望纠缠的厮磨,没有欲生欲死的纵情。
它清若晨曦,浅若薄暮,这一段清浅之爱,比深海还深,比生死更重。
2 ) 爱他之初你便是他的囊中之物(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以一个女仆的视角反映十九世纪伟大的画家维梅尔的生活片段。 画面唯美,每个镜头都如油画般质感。
电影的一句台词“你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最能代表电影的主旨。
漂亮的葛利叶因家境贫寒,被迫到画家维梅尔家做女仆。因为葛丽叶漂亮,而且对艺术超级敏感的心,所以获得画家的青睐,只是青睐而已。因为画家似乎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他的画室领地不能让人随便进入,包括妻子和岳母。
画家维梅尔住在岳母家,妻子给他生了十一个孩子。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必须仰息他的赞助人。他的岳母是一家强悍的权威,所有的卖画与外界的操作,都是他岳母执行的。妻子持家无方,除了生孩子就会吃醋。
维梅尔一家的赞助人,看上维梅尔家女仆葛利叶,订购一幅以女仆为原型的肖像画。维梅尔岳母为了生计的需要,支开女儿(因为女人天生敏感,维梅尔妻子不愿意女仆葛利叶与他丈夫有任何瓜葛),让女婿画女仆葛利叶,并且根据画家的要求,偷偷把自己女儿心爱的珍珠耳环给了女仆。
女仆到这个家之初,就被分配到画家画室清扫。第一次在画室里看到维梅尔的画,葛利叶整个的愣住了,那颗深藏在内心深处深爱艺术之心瞬间被唤醒。癔症般的用谦卑的手悬空的抚摸着维梅尔的画。画家也感受到少女对艺术天性敏感,美丽少女又给画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灵感触发。他让她帮他买颜料教她磨颜料。葛利叶对这一切特别热衷,甚至不惜早起。他们一起工作时,感觉是那么的美好。在一起时光里暧昧渐渐的增生,女仆深深的爱上了维梅尔。
人都是敏感的,特别是女人,当岳母把珍珠耳环放在葛利叶手中时,用冷酷眼睛逼视着葛利叶慌乱的眼神,似乎又看透一切的高傲的说:“拿去吧,你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女仆谦卑的逃开。一向强势自居岳母又喃喃自语:“我们(指她自己和她女儿一家)又何尝不是他的囊中之物”。
伟大人总像强烈的磁铁一样吸引身边众多人。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维梅尔的传世名画。在照相机还没完全出现的时候,维梅尔呈现是当今摄影技术才能达到那种光影效果。因此维梅尔被誉为史上第一个摄影师。
也许电影中的画家维梅尔很爱女仆葛利叶,但是电影给人的总体感觉,像是女仆葛利叶自作多情的自述。维梅尔妻子发现丈夫不仅画了那个低贱女仆还让她戴上她心爱的珍珠耳环。她悲愤,感觉自己受到羞辱,于是恼怒羞加赶走了葛利叶。可怜葛利叶只好嫁给了与她身份相匹配的屠户,那是她最好的归宿。电影最后,葛利叶收到了姗姗来迟的珍珠耳环,而葛利叶却用它变卖偿还了画家的欠下的债务。
画家似乎对她爱护只停留在一定的层面,他为她打开了艺术之门,并且还为她画肖像,但是最后无论是感情上还是艺术上都把她拒绝在门外。她对他来说就是他就是一幅画作的模特,刺激他艺术灵感的一个什物。而他对与她而言,是她一生回忆和念想。见他画之初,她便是他的囊中之物。
当然这部电影说的一幅画背后的故事,也许是世人的猜测。画面中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很美,微起的嘴唇,欲说还休。这一定是画家一段美好的经历。电影只是电影,画家伟大的成就不是电影和一段感情所能承载的。因为伟大,让所有爱他的人都成为他的囊中之物。这包括后来希特勒对他的画强烈的占有。包括纽约艺术家乔治狄恩对他的一幅画《绘画艺术》疯狂的研究了40年等等。
感情的事,很微妙,爱他之初,你便无处可逃,只能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3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有些人进驻别人心脏只需要一个眼神,而有些电影打动人心只需要一个瞬间。
那苍白的少女怯怯的抬起眼眸的刹那,整个世界似乎都寂静了下来。背景是喧闹幽暗的长廊,高大而表情淡漠凌厉的老夫人站在她的对面长久的沉默,眼神冰冷,愈发显得那少女的无措。导演这样耐心的捕捉着她的表情,她弱小纤细,又多么敏感洁净,好象一株缺乏阳光的孱弱植物,与周围热闹的一切界限分明。
喜欢那些颜色,它们很英国,浓郁却又安静典雅,仿佛流动的油画。与男主角便是那位善于运用光线的画家有相通的感觉。知道自己会喜欢那些光和影的搭配,它们非常美丽。
当少女忍着穿耳的痛苦戴上女主人那只珍珠耳环,她的美突然被点亮了。那光芒和她一样洁白温润,一样带着一丝不安和怯弱,盈满了整间沉闷的画室。画面里一直浮动着温靡暧昧的情绪,却又不动声色的结束,淡淡的忧伤定格在少女回眸复杂的表情,那混杂着痛苦,渴望,不安和战栗的快乐。
直到娇纵的女主人大发脾气,我们才有机会看见那幅画。漆黑的背景中少女的光芒被完整的记录了下来。画家的笔触温柔细腻,带着他的所有爱惜和尊重。它和她,对他来说都是完美的艺术品。而少女,默默的回到自己昏暗的生活中,收起所有梦想。他是爱她的,足够了。
电影中的对白很少,音乐也始终若有若无。但是柔软的感情填充在每个角落,使这部电影像只饱满的桃子,多汁而气味甜美,让人心生欢喜。
4 ) 一位画家的真故事和假故事
弗美尔(荷兰,1632-1675)的名画《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据考证创作于1660年,与伦勃朗的那幅著名自画像同年,其年弗美尔28岁,想必应该是风华正茂吧,待在一生未曾离开的德尔夫特,做他的小画商生意,别说欧洲,就是荷兰本土,听说过他的人也是寥寥可数;他的前辈伦勃朗那时54岁,已经名满天下,不过仍然穷困潦倒,在罗桑弗拉哈特度过了失意然而辉煌的最后十年。作为荷兰画派的奠基者,伦勃朗给后世留下几千幅作品,包括600幅油画、翻一番的铜版画和不计其数的素描;而弗美尔,则几乎湮没无闻,后世能够确认的作品还不到40幅,如果不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缘,连这些也会消失于无形,一个如此伟大的画家曾经存在过,只活了43岁,生前籍籍无名,死后默默无闻,直令人感叹。
他们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其时荷兰刚刚独立,富足悠闲,新兴的小市民阶级构成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他们习惯用“小画”装饰墙壁,荷兰即兴起“小画派”,画面只有A3或者A4复印纸大小,无论是伦勃朗还是弗美尔,都精专于此,不过画家在当时应该不算非常好的职业,他们都负债累累,伦勃朗曾经很富有,不过因为得罪世俗社会而陷于穷困;弗美尔干脆是因为子女太多而破产。到今天,伦勃朗的世界美术史地位已经无可置疑,前两个月弗美尔的《坐在大键琴前的少妇》,在伦敦以3000万美元落锤,生前遭际与死后哀荣,真可以再感叹一番。
荷兰是个美术国度,在各个艺术门类里此一枝独秀,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固执的地缘艺术史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认为坚毅的日耳曼人种,恶劣的北方低地自然环境,富足的人文传统,是伟大荷兰画派诞生的原因,与拉丁民族比较,他们“爱内容甚于外形,爱真是甚于美丽的装饰,爱复杂的、不规则的、天然的实物,甚于经过安排、剪裁、净化和改造的东西,”他们“擅长实用技术,”而平地、湿气则让“线条从属于体积”,使得整个尼德兰地区的画风细腻、光影美妙。其实,荷兰人的爱美是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比如他们非常整洁,荷兰男人的衬衫永远雪白平整,他们的室外永远凉着大片雪白的床单,你看弗美尔的画就知道他们的室内是如何一尘不染,德尔夫特据称是欧洲最整洁的城市,并非浪得虚名。从他们的生活来看他们的艺术,知道他们这样一丝不苟的生活哲学家,自然会诞生细腻的绘画作品。“小画”非常小,但是“分辨率” 非常高,《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算是比较大的,有46乘40厘米,精细到连珍珠耳坠儿上高光部分,都有室内景物的映像,这让人想起了戴嵩的《牧牛图》,牛眼睛中的牧童影子,让米芾栽了个大跟头,与此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幅名画,流芳后世,即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很多人喜欢将其凭空放在历史时空中,揣度背后隐藏的故事,例如考证蒙娜丽莎的工作,持续几百年未曾止歇,让她有了各种身份和越来越神秘的微笑,可见瞎猜也是非常有趣和有创造性的工作。弗美尔因为生前寂寞,留给后世遐想的空间想必更大,一位聪明的作者根据只鳞片爪的线索,编了一本小说,讲述画家与家里新来的女佣,如何度过平淡生活中的细微波澜,至创立这一幅不朽名画的故事,想想或觉有趣。不过一批似乎不太聪明的电影工作者,据此拍了一部同名电影,按说拍的中规中矩,古老的街道,自然光,很有质感的衣料等等,是标准的美术故事的拍法,只是由于缺乏史实支撑而又缺乏足够的想象力,感觉实在是捉襟见肘,白白糟蹋了这么好的题材。
其实发现弗美尔的过程就颇具戏剧性。1849年法国大革命失败,流亡在外的名叫杜尔的艺术评论家来到荷兰,发现了署名德美尔的一幅风光画,随即跑遍欧洲寻找原作者真相,经过仔细的订正,发现作者的部分资料,并编出了约50件作品目录(后世考证有三分之一是错的),辛苦研究十几年后,杜尔出版了关于弗美尔的研究文集,在欧洲引起轰动,湮没将近200年的画家终于被世界重新认识。发现探索的过程永远是叙事艺术的起点,如果路径曲折而结果又辉煌,那简直就是叙事艺术本身,如果把那一点想象的剧情,揉在这些史实中,岂不是大大丰富而又好看起来,电影舍此而就彼,穿凿斧痕毕现,窃以为实在得不偿失。
就算把二战后审“荷奸”的故事附会进来,也会有趣得多。二战结束后,各国都纷纷秋后算帐,荷兰就有个画家被揪了出来,被控告盗卖弗美尔的名画给纳粹“豪屠”戈林,而这位名叫米杰伦的画家,却拒不认罪,辨称卖给德国鬼子的,都是赝品!自己不光是没有卖国,反而坑骗鬼子有功。原来荷兰的“小画”,因为小巧细腻,从来都不好模仿,所以赝品极少,法庭当然不相信,于是请了权威来研究,结果还真是赝品,自然无法给其定罪,大家对他的临摹功力,还赞叹有加。这人后来的遭遇不清楚,想来比米芾仔细的人,也应该小有所成,连德国鬼子也敢骗,倒的确与荷兰画派的技巧高超有关,所谓艺高人胆大是也。
5 ) 等待一幅画晾干需要多久
临近学业终期,是校园情侣们最为忙碌疯狂的时候,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似乎谁都不愿猜到劳燕分飞的抒情结局,这一刻他们需要多角度不辞辛苦地尽兴到精疲力竭。可是有那么一位,在打点好行李准备走人的前一天,不分青红皂白将相恋三年的女友狠狠痛打了一顿。那一天,是这个夏季刚刚开始闷热的烦躁下午,走廊上丢满了零乱的弃物,他蹲在地上嘤嘤抽泣。他说,你不知道,我有多少恨。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说的也是一场空余情恨,可是去留皆非当事人的意愿,也许多年以后某一天某一方的心底仍隐隐作痛,这种销赃匿迹连普通告白都未曾有过的爱情,除了一幅画,谁又能证明它的发生与存在。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绘画大师维梅尔倒是被证实确有其人,三十多幅真迹中,也还真有一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那位默默回头承应画家目光的女孩葛丽叶,需要一个虚构的电影故事来解释她的欲言又止。艺术家的日常生活是值得大力挖掘的,第一他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是一个卖点,第二,在人们的想象中,艺术家总是擅长经营浪漫的,这一生如果太过平乏无味,简直就是浪费了这个珍贵头衔。
浪漫是有很多种的,有轻松周旋得心应手的,也有四处落败灰头土脑的。电影中的名人维梅尔似乎更家常一些,除了偶尔爆发一两场小脾气,在他身上并没有太多自我修饰的刻意与作派。一个被家庭捆绑身心的艺术家看上去有点像不得志的办公室小科员,掌控最高权力的岳母是当然的大领导,满腹狐疑猜忌的妻子是非敌非友的同事,她坐在你的对面,一脸深情微笑地怒目而视。六个孩子,是那些乐衷于奔走各个科室的蜚短流长,他们全无心肝地四下议论,暧昧的眼神随时出现在各个角落。他们借故倒茶路过你的身边,那种漫不经心的窥探让人防不胜防。葛丽叶则是个谦卑的临时工,就算签了不成文的合同,可是还在试用期,谁都可以来挑她的错,嫌弃她的一身毛病。她变得话更少了,更小心了。有时候这样一种效果极为明显的反差,也是无意间引人注目的方式之一。
我无法计算维梅尔对葛丽叶的动情指数到达了何种程度,这个连一场露点激情戏也没有的电影,除了暧昧,还是暧昧。众人的关注力度过于强大,只能用穿刺耳洞的细微动作隐喻破处,就连葛丽叶本人也觉得忍无可忍,急急忙忙投送到屠夫男友的怀里。有时候慌乱与焦急就是这样,需要毁坏与破灭的失常,才能安抚片刻的平静。等待一幅油画新作晾干的过程是让葛丽叶异常痛苦的,她摆好了姿势,调好了颜料,当然也预料了最终的结局。
现在我需要了解的是维梅尔对这场感情的投入与真实程度,火热奔放到处留情显然是不适合他的,欲擒故纵也是不适合他的。他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以被动的放任占据了上风,他鲜少谈及绘画之外的事情,也不愿碰触到葛丽叶的女仆生活。在密闭的画室里,不必行进到身体纠缠,维梅尔需要享受的是中国文人式红袖添香的乐趣,惟一落下的口实,只是那对搭配画面明暗的珍珠耳环。据说最受女人欢迎怜惜的男人无非就是这么两种,一种走的是落拓的浪子路线,另一种就是傲视一切的才华类型,如果幸运地同时拥有了外貌,那更是会引来一片尖叫,厮杀抢砸。维梅尔游走在这两大阵营中间,零乱的长发让他看上去多少有些不羁的流浪风格,而他的才气又是待价可估的,与猪肉铺的打杂青年屠夫相比,维梅尔轻而易举就攻破了葛丽叶的心理防线。
电影宣传中强调的是两个人的身份与地位的悬殊,我觉得另一种可能就是儿女成群带来的身心疲倦,对家庭与婚姻同样不抱美好希望。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创作年代,正是清朝康熙帝在位的时期,康熙育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二十四子七女活到了成年。维梅尔当然不能与康熙相提并论,但从电影中婴儿降生时女仆们的窃窃私语可以得出一些端倪,这个家庭也一直在不断地添置吵闹的人口。十七世纪的欧洲,避孕术还是一项尚在摸索阶段的新发明,维格尔显然还没有享用到英王查理二世的御医利用小羊盲肠制造保险套的福利,那时候在欧洲流行的节育方式有毒药水、嗅麝香、勒腰带、踢小腹、刺破子宫、烟熏、服用催吐剂、放血、洗热水澡,或者干脆溺杀婴儿。这些匪夷所思的方法手段,一定会让维梅尔心惊肉跳,他没有色情画商的胆大包天,只能柔弱地借助一幅画的距离释放多余的爱情。他从不期待这段感情能够走到多远,也不关心这个戴过珍珠耳环的女孩又将去向何方。葛丽叶走的这一天的天气很好,画家维梅尔在想,这样的光线角度,这样的温热湿度,也许更适合用来构想一个新作品。
6 ) 从画面就能看出人品
单说电影 一点都不觉得怎么样
可要知道,对维米尔本人,我是充满着崇敬的。
从技巧到意境,维米尔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堪称几乎完美的艺术家。
从颜料的调配,作画的技艺,画面的保存。就工艺上来说,维米尔本身就是大师了。
那徜徉着的光线,饱满而凝重的体态,静宜的室内环境。
维米尔把高贵给予了一切,包括了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甚至他被誉为画家中的“诗人”。
维米尔的画幅都不是很大,存世量也不是很大。而历史上,他的经济条件是在所有画家中算是优越的。让他能平心静气的作画。不为金钱所困扰。
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100多平米的墙上就挂了一幅画,是维米尔的《弹吉他的人》。
那种高贵是来自艺术家本身的。
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天赋的。
电影本身的情节,有玷污了艺术;玷污了维米尔。
而且一点也不高明。
唯一可取的是演员的相似度还不错。环境、服装的再次塑造也算符合时代。
配乐也能马虎的说得过去。
整部电影……我不曾记得任何声音的存在 都像自然的流露 - 就像一幅画
好喜欢女主角。唉,我想Scarlett Johansson再也超越不过此了。
画面太美了...每个画面定格都是油画.气氛却让人窒息.小说跟电影最棒的,就是每个人的个性去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跟命运.看完之后查了一下维梅尔,那个画家的资料.'在奢华风气弥漫的年代,他坚持简单,生活的 风格'捕捉柔和的光线.我想导演真的是理解了画家.虽然画面是浓墨重彩的美丽,故事情节却是十分内敛.情感全都在剧情的留白里.很多东西没有说明,却全在不言中.极棒的电影,.
寡姐这演技,简直巅峰。少女与画家,没有任何男欢女爱的镜头,并肩站在一起调颜料便是爱,烛光中画家替少女穿耳孔便是激情,少女的感情藏在她默默的劳作中,画家的感情藏在每一次凝望中,这甚至算不上一场爱情,却依旧难忘,美得惊心.就像热评说的:Nothing happened and everything happened
Nothing happened and everything happened.
没怎么抓到点。噢噢噢噢ColinFirth!!斯嘉丽以前那么好看啊我操身上一层淡淡的光芒诶,嘴唇抿的我都看湿了……其他的话,剧情有点儿小慢小拖沓,他们家女儿到后面的特写给太多了吧。然后。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亲一下也好啊!调颜料的时候握个手也好啊!!还害得她欲火焚身找屠夫去!!
斯嘉丽那微张的厚嘴唇太性感了,跟原画中的清纯少女相差太远了,如果换个女演员可以给5星。
电影传达了17世纪代尔夫特小镇生活的一个侧面,可惜的是人物形象都不够饱满,导致很多情节(比如维梅尔的岳母把耳环交给葛丽叶)不够合情合理。而且我觉得维梅尔原画中的少女的表情流露的是希望,而不是剧中葛丽叶的拘谨和害怕。
斯嘉丽·约翰逊在这部里面极佳~~所以看她日后的花瓶片都颇不爽
耳间流转的欲言又止的情欲。
画面和镜头的美感毋庸置疑,欲言又止的爱情流转在其中,童话一般的情节,有貌美聪慧的灰姑娘,才华横溢的男主人,可悲的夫人,坏心肠的女儿,以及不太坏的结局。
整部电影犹如一幅油画般的荷兰风情画,每一个画面都可以定格,气氛让人窒息。浓墨重彩的画面却是衬上细腻内敛的故事,电影情感全在剧情留白里,让人沉醉让人心碎。动人非凡的画面,欲言又止的情欲。Nothing happened and everything happened.
每一幅画面都很美,油画质感。斯佳丽真美。但对这种欺负软弱敏感美丽弱势的女性角色、男主人和女仆、霸道艺术家总裁爱上我的故事真是够够的。这种女孩遭遇骚扰失掉工作的故事太多太多太多了,而因为作品的成功却被美化演绎成流芳百世的佳话传奇,不能不说人类真是太功利了,艺术、成功、美是高贵和政治正确得不得了呀。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也造成了对女性的物化,还是看看《弗里达》、《罗丹的情人》吧。
一部以电影美术演绎绘画的辉煌杰作。全片毫无懈怠紧紧追随和还原维梅尔伦布朗光影写实的深邃精细,是极为崇拜大师维梅尔伦布朗者,所做的电影美术中罕见的伟大炫才。导演选择的演员也表现非凡,含蓄的压抑美呼应着艺术美感的震摄。内外景的动人视觉,预言电影美术必颠覆过去领导纯美术,美术史必革命。
学习欧洲艺术男的撩妹技巧。屠夫儿子的喜欢直接具体,他得到了姑娘的身体;画家则向她展示自己的魔幻世界,间接的勾引到她的灵魂(当然身体也不在话下)。姑娘的第一次处女血(扎耳洞)是给了画家,身份卑微的她在爱情中也是弱势,任由画家左右。画家的正室其实是他的艺术,其他不过是缪斯。06/21/2016
男主人与女仆的爱情,永远没有尽头
真美 这种电影古典温暖的质感越来越少了【电影资料馆】
总觉得打耳洞一段暗喻交媾的插入,血就更明显。艺术是男权的艺术,女性只是被观看的对象。不想看她被画下来,更想看她自己拾起画笔。
葛利叶知道不可能与维梅尔修得正果,但她愿意做模特奉献给维梅尔作画。她默默地,忍受着维梅尔给她的耳朵打上洞,戴上他妻子的珍珠耳环,画出这一刻的窒息的美丽
没有一个情色镜头却充满情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