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真是很不简单啊,日本这种电影向内纵深的度真是在亚洲无出其右,也真的间接反映出日本哲学和社会对于欧洲大陆哲学的内化程度。 私以为,有“跟踪”,“扮演”和“秘密”三重可以深度探讨的问题,或者可以说,是三重现象学,而电影将这三个层面交织展现得非常生动和深刻 1.无理由跟踪:从一种预设的平行模式,即一种局外和局内同步进行的模式到跟踪者情动的发生到其发觉,其实如果只是一种“域外”的跟踪根本上是自欺欺人,跟踪的结构中,其实没有主客,只有作为欲望者的跟踪者和被欲望的被跟踪者。跟踪的第一重结构和阶段里,跟踪者在跟踪时仿佛如萨特的门孔窥视,在安全处用想象粘合自身与被跟踪观看者生命中的激情,意志,形成第一重想象的自我建构(想象性自我回溯,也是孤独者封闭者的自我建构模式),此处类似于一种静态观看,和看书观影类似。然而此电影更进一步,设置意外打破了跟踪的稳定结构,进入了跟踪结构的破裂和主体意识的“惊醒”,跟踪被发现直接让跟踪进入第二阶段,跟踪者(主人公)被迅速抛入一种触目的焦虑和紧张中,被动地完成互动交互行为,此时,内在的欲望,意志与激情被震荡,结构不再稳固,内在的各种强度流极容易在结构的破碎中溢出来,形成对于“自我”的认识,这乃是“自我的惊醒”,也是电影末白石的状态,自我的惊醒填补了作为“域外之人”的跟踪观看者自身内部的空白与空虚,第一阶段的单向投射的想象性自我建构遭遇了内在流动的情动与激情从而生成自我新的样态,进而填补起理性怀疑,旁观所带来的主体感受的实质性空乏,这是跟踪结构破裂后真正的主体性生成,同样的结构见于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师。
2.扮演:扮演已然不需要模本,在扮演和现实中显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我知道我在扮演”是一种很强烈的排斥伪主体性(被扮演角色),预设了明显的一个实在主体的自我保护,但事实是,演到深处,这种强烈的自我保护难以包裹住内在强度,激情,意志的流动的时候,就很难说扮演和真实到底区别在哪。所以,好的扮演都是生活(自我生成),真诚地生活,也就是毫无保留,演好了一个“自己”而已,毕竟,根本没有一个叫做“自我”的东西,一切,都始于想象,生成于内在强度在触碰到外界世界时微小悸动的激发。
3.秘密:主体为自证主体性开辟的一块内在地域,是将连续的流中的一部分截取出来加以强化和保存,外人永远只能见到片段和碎片,而主体却感受着分秒流逝的真实,这也是电影末那几个问题问出来的原因。秘密,是主体自我锚定自我返回自我回溯的钩子,自称没有秘密的人一定是自欺之人,因为逻辑上这不存在,他们往往很危险,因为那意味着把自我完全割裂献祭给外在性的反射确证模式(通过大小他者的反馈),这种人是没有内在性的人,是被抽干了内里的傀儡式的行尸走肉。从这种角度来看,秘密,是主体建构核心的要素。
4.痛苦,只是自我内在的流迷失在外在通过碎片和片段反射性的自我确证的一种症候,是内在感受的连续性和话语叙事的节断性之间的张力中产生的自我的否定性溢出,那往往是自我毁灭(not to be)亦或是生成(to be)的前奏。
结尾老师的自杀是对痛苦问题的一种回应,电影不再拙劣地追问意义,但却用最后老师“妻子”秘密的揭晓和老师的自杀将to be or not to be之间的差异带到一个临界状态的顶端,to be or not to be不过是两种自我生成的模式,只不过前者拥抱可能性,选择继续用想象塑造真实,而后者,击碎一切想象,一头撞在(或者说以自我身体的献祭不顾一切地拥抱唯一的真实)唯一的真实――死亡之上。
这电影实在是高啊,让人十分惊喜的观影体验,深度上可以直接承接伯格曼塔可夫斯基,但表现方式上又更加友好,更容易让人接受,没那么私人化和风格化也可以表现极其深刻的立意,可能和电影哲学系的设定有关,无论如何,近年看到的最好的日本电影了。克制舒缓的节奏,镜头,配乐,演员演技都近乎无可挑剔。(演这种角色需要演员很高的素质,可能亚洲也只有日本可以)
这电影实在是不简单啊……
无理由跟踪这件事真的很无聊…也不太能苟同:没有谎言,平等的爱的人生是不存在的,需要秘密作为喘气口。就……很自以为是吧觉得。
读书的时候,倒是做过跟踪这件事。
当时是初中,和朋友一样,喜欢看高中部的帅哥们。给我们各自喜欢的高中男生取了代号,比如五,车,蓝,朋友啊这种。叫五的是因为他在五班,叫车的是因为他有一辆非常好看的红色永久牌自行车,叫蓝的是因为他经常穿蓝色的衣服,叫朋友的是因为他和五,蓝是好朋友……
分别跟踪过。
五和朋友,居然和我同一个小区……
蓝在我们小区前面一个十字口的小区。
车在和我爷爷家同一个小区……
车的女朋友(对,他当时还有女朋友)在小北街的一个小区。
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可能是喜欢?就跟踪了……但是没有白石同学的那种毅力。毕竟跟踪还挺费钱的……看电影时一直在担心白石同学的钱包……😂
一直在想,如果不是出于喜欢的跟踪,而石板先生的生活又很平淡,就是真的爱妻爱家的人,那……白石同学会不会觉得人生又比较美好?
总之,不要去轻易窥探秘密。
一个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出现在你的世界里,可是他们的素颜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是做什么的,他们是什么样的性格,他们有没有注意到你,他们是怎么看你的,他们有着怎样的秘密,你都不得而知。而你知道,他们表面上让你看到的那些一定和他们的本质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秘密,因为“平静的、宁静的、没有背叛、没有秘密、没有谎言、公平的、充满爱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无法摆脱痛苦,能让痛苦稍微减轻些的,一定是秘密。”对于他人的秘密,好奇,不安,甚至惶恐埋藏在你的心中。
教授在看到苏菲卡尔的作品后受到启发,对珠说,你去调查100个人就是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的研究,哲学问题是你去深入跟随一个人就够了。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不过在这部电影中对于哲学的问题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也是日本电影的通病,想讲述哲学问题的时候又总会变成人文关怀的东西。
稍稍了解苏菲卡尔的生平,就知道这部电影的脚本基本是照搬了卡尔所表达的“爱的缺席”与窥探交织的艺术理念。爱上父亲的朋友、母亲的离世、爱人的离去、对陌生人随机跟踪,其实都是卡尔的经历。到底要怎么去理解这部作品以及卡尔的故事呢?我想的是,越是感到失去与缺憾,越是想要用什么东西填满,教授失去母亲、珠失去父亲与初恋,然后又寄希望于其他人身上找到空虚的答案;然后在寻找的过程中,你越是想要了解,反而越是觉得无法靠近,不论是卓也对珠,还是珠对跟踪对象A和B,亦或是妻子对出轨的丈夫,看见的越多,存在的误差和疑问就越多,爱或者任何好奇的欲望所产生的偏执,会驱使你突破边界。你怎么看我/你想对我怎么样/对你来说我是什么,这些问题永远无法得到答案,你可以想象与另一个人交换生活,却永远无法成为另一个人,根本原因在于你我之间主体永远无法跨越,这便是我理解的“二重”的含义,即“我”和“非我”所看到与体会的世界。
通过无目的跟踪来写论文似乎违背伦理,小区里私自安装监控好像也不合法,男主出轨差点酿成惨祸为什么这么理直气壮,亲密关系不能消解疏离,看电影的时候总是在想这些好辛苦,但也不影响整体体验,因为它其实什么也没讲。电影想要表达的观察其实很有意思,但却像是拼凑的沙盘,妄图用几句台词连接据点,最后总结陈词,其实还是一盘散沙罢了。
最后一幕,前男友和女主又同框了,从这个角度看女主好像在跟踪前男友。
这一幕前男友应该是发现了她的跟踪,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还会有这么一幕,是不是暗示他们又在一起啦?然后在各自出了地铁站以后,前男友的身影又不见了,在人群中怎么也找不到。
这个应该是导师,女主回头看到导师,笑了,可能就是因为导师自己解开了心中一直纠结的问题吧,然后才有一个开怀的笑。镜头一转,后面的导师也消失了。
我就是不太理解前男友为什么还会在最后一幕出现,然而出了地铁站就又消失了。大家有什么见解呀,期待留言。
片子本身不错,但女主扮演的角色真心让人不舒服。无目的地观察且不介入对象的个人生活,看似是个无害的题设,但观察记录分析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目的性。窥视他人表面之下的生活,比起窥视结果,跟踪挖掘对象隐私的行为更让人厌恶。在男主面前讲述过往经历的女主简直像个中二少女,那种狼狈既难堪又熟悉。
教授简直专业坑女主,虽然教授自己也是个有故事的人。现在大家的尺度真是越来越大了,看得我还有点尴尬。不过整个片子看下来,尤其是结尾的感觉,还颇有点意思。虽然跟踪对象一号的败露并不是女主给害的,但是人家最后依然阖家团圆。反倒是本没有恶意的女主,却跟男朋友分手了。人生就是充满了不预期。
日本人的故事总有本事把我从昏睡中拉出来。抑或是,在昏睡中做着斑斓的梦。
这是2016目前为止让我觉得「好看」的片子。「平凡的,宁静的,没有背叛,没有秘密,没有谎言,公平的,充满爱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无法摆脱痛苦,能让痛苦稍微减轻一些的,一定是秘密。」观影中人生,看人生哲学,满足个人私欲的跟踪主线很nice!长谷川博己,帅,我一边挠墙去。
“To be or not to be根本是两个问题”目标A的部分非常精彩,后半段有些泄劲,因此非常想看这位哲学硕士斯托克的论文。门胁麦演技极佳,并且我觉得如果我是她我也天天跟着长谷川叔,内心的空虚确实能被他完全填满啊!!!
这部电影要格外批注:在东京连看了两场带舞台挨拶的首映,其中一场离苏打宝宝只有几米,宝宝好看哭了
为什么我们会在一起呢?我想卓也饱含爱意与真情的速写最后很好地传达给珠了。(刘海将将杀伤力满点。戴上耳机更像染谷了 --)跟踪了隔壁邻居和自己的教授后珠才发现心里有个巨大的空洞的不止自己一人。前者回归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后者最终则选择自缢。生存的意义越思考只会越消极。岩代太郎的BGM拇指!
#2016 SIFF DAY2#属于那种我没有抵抗力,色调和节奏都喜欢,看了一会儿就决定要好好看的片子。很喜欢门胁麦(虽然第一次看她的片子),完全没想到苏打会如此酱油,长谷川帅得让人想杀人。
这么深的话题拍的这么浅 suda真是什么都能演
没啥别的大感想,只有一个:比起菅田将晖,我更想和长谷川博己上床。
剧本很好啊!
离哲学很远,所以扣一星。但是私心却意外的喜欢,所以加一星。今天从早上拿到卷子后就一整天陷进挫败感里。夜里看了这部期待很久的电影,也有够丧。每一个元素都很喜欢,每一个人都眼冷心热,充满了扭曲的渴望,误解和压抑。小剧场格外动人,最后一张画像一个戒指给了观众2小时虐待后的温情。
几乎是近来最喜欢的电影,每一帧都美。虽然作为哲学的纵深是很不足的,但是整个故事真有意思。越来越觉得文艺的起点和终点,其实都是孤独,文学,电影,绘画,音乐,无一例外。当我们偷偷参与别人的生活,看到的尽是孤独与虚空,在他们的身体上起伏。长谷川以前有这么帅么?截图无法自已。
窥视与被窥视的主客体变化是最有意思的亮点(监视器的镜头也是加分项),可惜没有深挖下去,正如论文结尾的总结陈词,像是刻意拔高的立意,其实没有说到点子上,因此影片整体还差一口气;在偷窥中想象成为另一个人,并非证明“每个人都是独特个体”,而是孤独的感的威胁与危险。
算是电影节看过最喜欢的了…人生本来就没什么意义,都是在注视和被注视下虚构出的他人的生活,到最后连自己的生活,想起来也空洞得像是他人。To be 不过是一个在超市里把两包猪肉换位子然后被抓的演员。超符合最近人生观… 长谷川有这么帅吗以前=_=
满场的电影院里大家不约而同的笑声,长谷川博己演的真好,不过所谓“生存的意义”,观察别人的生活也是得不到答案的吧,整个电影最有意思的还是管理员老阿姨装在垃圾回收处的摄像头
先给长谷川叔表白五颗心
好想干长谷川博己啊!
登堂入室
正中下怀。看似简单的故事,实则抽离开来是正儿八经的哲学讨论。作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偷窥主线只想说干得漂亮。btw…被长谷川博己帅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