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北京时间10:32,看完人生果实,我哭得鼻涕哗啦。
大概两个半小时前,我瞄到爸爸打来的两个未接电话。十几个小时前,我变成了一个没有爷爷的人。
我举着电话哭了,爸爸边安慰我边告诉我明天的安排,他语速很轻 ,很温柔。我想,他一定也很伤心。因为,我的爸爸没有爸爸了。
我有点后悔,没有多和爷爷学一学围棋,没有去他常去拶棋的烟馆陪他坐坐。没有问问什么事让他开心,什么事让他愤怒过,遗憾过。
上上周末回去看他,他笑笑得躺在床上,把我唤做堂妹。我摸着他的手轻轻说话。我看到他让其他87岁老人羡慕的黑发越来越白,我看到他轻轻地磕磨着牙齿。
“你是燕燕!”
“是的我是。”
你是那个帮12岁的我削辟邪桃枝的老人,长长短短粗粗细细,塞满了裤子书包口袋。
你人生的果实满满一篮,我好像还没有好好尝一尝。
我想和你聊聊,一种你早就知道了的生活方式。
- 快 -
如果让你描述田园生活,你会用哪一句诗?
最妙不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你在初中就学过的诗句,你知道,陶渊明是个热爱大自然的家伙,他享受这样的生活,他乐在其中。
可是你是否真的知道,“田园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现代社会是快的,从2G到5G,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搭上了快车。
谁家的孩子已经会背唐诗了;哪个同学的事业又进步了多少;网络上的谁又实现了财富自由……看到别人的光鲜,仿佛自己是人生loser。
当你听倦了马路上来往车辆的声音;当你为了一个工作任务忙到深夜;当你吃着外卖想到家乡时,我想,那一刻,你也许会想,像陶渊明那种生活,也挺好的。
- 慢 -
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纪录片,有鸟叫、有下雨声、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是一种你早就知道了的生活方式。
修一和他的妻子,住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院子里种满了四季的蔬菜水果、花朵,修一曾经是建筑师,他热爱生活,给每处的树木,瓜果,花朵,甚至是小鸟喝水的水缸旁,写上一句可爱的欢迎语,还会在牌子上画上可爱的图案。
是多么热爱生活,才能如此耐心温柔的对待一花一木啊。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修一一生都在坚持的,他内心向往大自然,拒绝让别人帮自己写传记,却接受了精神病院护工的请求,去世前,设计了新的精神病院。他是一个缓慢但坚定的人,这是他一生的信念,而这信念就来自缓慢生长的树木、花草。
- Be patient -
“试着从小事做起,缓慢,但坚定地向前吧!”
这是修一在建筑图的手工花园上写下的,这就是他的一生,也是他的信念啊。
我们无法复制相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也没有逃离人群的条件。
但缓慢、坚定、不急不躁地生活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没人规定你几岁要结婚,几岁要生孩子,几岁要财富自由。
确定自己的目标,朝着自己的方向,缓慢、但坚定地向前走吧,你若怕开始,就试着从小事做起,慢慢的,就会看到更多东西。
每个人都有能让梦想成真的童话。——沃尔特 本杰明
津端修一&英子
英子总是喜欢笑,她总是“修一,修一”的唤老爷爷仿佛她们一直处在谈恋爱的模样。修一不善言辞,在工作中总是很专注很有个人想法,而英子总能十分包容他,照顾他日常起居且尊重他的工作,给他足够的个人空间。他们两人之间真的很契合!
他们之间交流不是很多,但两个人在生活中都习惯了彼此的存在,像血液一样融入了对方的生活,这种默契很美好,很难得。但幸福的生活是有迹可循的!
英子很包容,在食物方面,特意做他喜欢的食物,尊重他的爱好,为了让修一买他想买的帆船买了自己全部的和服,工作方面,支持他的工作去荒山种树,等等。
而修一呢,朋友对他的评价是“不是一个好的公司职员,但是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你可以感受到修一是一个不善于直接表达,但会用行动表示的人。他会写明信片感谢菜市场卖给英子菜的人,会画画记录他们的生活,会在院子里写小木牌帮助英子区分每种植物,还有那个院子里制作培根的装置,一定是修一专门为英子打造的。他说英子是他最好的女朋友,英子对他的爱他一直都知道。
房屋一定是生活的珠宝盒。
不仅如此,修一先生对生活的思考,对环境的保护也令人感动。这也是修一先生会成为一名建筑师的原因吧!
他总是将枯枝败叶收集起来,放到桶里堆肥,等它们变成土再回馈给大地。他说“我们不能为后代留下钱财,但如果我们制作肥沃的土壤,它们就能滋养作物。”她们说“我们必须让土壤变得肥沃”。修一跟英子说,如果社区每一户人家都种一棵树,那整个社区就是一片森林了。修一还经常组织参加社区活动,比如荒山种树之类的。他是一个挺有钱的设计师,却选择离开城市带头到像农村一样的新城区开荒建房。他们种植一院子植物一定也和他的环保理念有关吧!
在修一老先生身上你能感受到那种匠人精神。
修一在最后的设计图上这样说。
纪录片只是记录生活的部分情景,终究不是真正的人生,我相信她们的生活一定一定比纪录片所展现出来的更幸福,更美好。
人生果实看过三遍,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觉得老夫妇两人40年共同新建立了一个家,从家里的布局,院子里的蔬果,院子里同这个家一样年岁的高大的樱桃树,时光见证了这个家从荒地到一派生机。
第二次觉得英子奶奶65年来如一日的照顾着这个家,照顾着修一爷爷,一日三餐,起居生活,这份简单执着的呵护是对修一爷爷最大的爱。看着自己的另一半每天吃着自己准备的饭菜,用的都是自家院子两人栽种的蔬果,两人充实稳定地一起生活着,家里的一切起居都安排的妥妥帖帖,收拾的有条不紊,很美好。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把这些小事处理的一地鸡毛,各自有各自的抱怨,各自有各自的不甘心,各自有各自的力不从心,有几人能过的这么怡然自得,从未有争吵,从未红过脸,甘心地绝尽全力地全身心地将自己融入到这个房子里,这个家里,这个人身边。
第三次是修一爷爷这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周边人充满善意的老人。他会为了让老伴好区分种的蔬菜种类去制作木牌,并且画上老伴的可爱人头像;会为了让小鸟好歇歇脚,放上一个盛满水的水缸供小鸟解渴;会给卖菜的商贩写信,写上买的材料做的菜式以及鼓励的话来感恩这些商贩。修一爷爷对于工作有自己的坚持,对于生活有自己的原则,也有自己的热心与细腻。
英子奶奶曾说,最开始的时候修一爷爷总是问她这个该不该做,那个该不该做,每次英子奶奶总是笑笑的鼓励他说可以哟,去做就是了。久而久之,修一爷爷就自己着手做很多的事情。听到这,瞬间顿悟,修一爷爷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温柔细腻,不正是英子奶奶包容培养出来的么?不正是因为有英子奶奶的温柔呵护,耐心包容才有修一爷爷对这个世界的温柔善意么?
也许这才是最平淡真实的生活,两个人相互理解包容,相互扶持,充实稳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一生便是最好的人生果实。
呸,你们生活好了,可是我们这边被你们屠杀的百姓呢,恶心日本鬼子。想起来我去哈尔滨看了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就是鬼子拿一个13岁小孩做实验,活着的时候开膛破肚,甚至肚子里器官取出来的时候还活着抽搐,活生生被取器官,艹了,而且他们不管我们的人民叫人,他们把做实验的人叫“马路大”,那里人体实验的地方特别大,还有好几个监狱牢房,小动物实验室特别小,还没猪圈大,731撤退的时候还把鼠疫散播到了哈尔滨平房区,那边的人民被鼠疫困扰了三年,特么的,和小日本不共戴天。
年轻的时候,觉得一天可以做很多很多事,那个时候我刚到深圳,早上七点起来,把厨房的火打开,蒸点早餐、然后洗脸刷牙,开始背单词,走路去上班,学点粤语歌,一个人走在路上会把歌放得很大声,上班,走路下班,然后买菜回家做饭,做完饭还会看看网络课程。然后偶尔会失眠,而且还特别严重。一天真的显得又漫长又匆忙。那个时候我在大城市里充满野心,却又没有什么努力的方向,就像帆船在海里找不到目标。
现在年纪大了,才明白,其实一天能做到的事情好有限。工作中踏踏实实做到一项指标都已经很不容易,也耗费心力了。回家想好好做顿饭,做好吃好,也就到了九点。
看完电影,努力回想,自己很小的时候在农村的一天,外公一大早就扛着锄头出去了,中午屋顶就会有炊烟,然后紧接着就是外婆站在门口大喊在邻居家玩的我们吃饭,饭桌上脾气不好不爱说话的外公老是会生气我们不好好吃饭,另外一只手不扶住碗的没有礼貌的习惯,外婆就会当和事佬,一起把外公逗笑,中午没吃完的饭,外婆把饭粒铺开晒干后,用白糖炒,在那个零食和零花钱都匮乏的时代,那个是我们觉得最好吃最好吃的零食。下午呢有时候外婆叫几个老人家在大厅里打麻将,外公不是很喜欢家里太多人,有时候会生闷气跑去把风扇关掉,弄得一大堂的人哭笑不得,有时候外婆会带我们去摘茶叶,我们几个人在茶园里,疯玩。把新鲜的茶叶做成干茶叶,泡豆子芝麻茶或者清茶,需要摘洗踩晒等等几个步骤。我也是凭着模糊的记忆想起来的。到了晚上,我们把竹床搬到外面,大人用蒲扇给我们赶蚊子,我们躺着乘凉数星星,有时候晚上还有还珠格格更新。每天晚上都在玩的精疲力尽的疲惫中睡去。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一天,在外婆外公看来,其实也是相当漫长繁琐又日复一日的啊,无非也就是一日三餐和一些农活。他们一过就是一辈子。
可是这样的一天直到现在还在给我力量。就像电影里面的英子和修一一样,告诉我,一些简单朴实的道理,“活得越认真,人生就会愈加美好”,我很庆幸,在我人生启蒙拥有过几年那样的生活,它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这估计也是我一直以来有一个归隐山林的愿望的源头吧。
民族主义大浪中一条微不足道的逆流鱼
人類動容時刻。不要說什麼這是理想晚年,先從年輕時做到“能動手就不麻煩別人”吧!【2018.01.22】
七 看过 2019-05-22妻子对丈夫一直用敬语,“把我的老公照顾好、身体健康,我就能身体健康。我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 “我在他的领导下生活45年。“ 丈夫吃酸奶说“木勺子”,她赶紧起身去换,丈夫那个正襟危坐的样子,有点骇人,----人生走到尽头,在外人面前仍然摆出一副大丈夫使唤妻子的“尊严”,看到的时候其实很觉得这个镜头有些骇人。当然,丈夫是爱妻子的,“对我来说,她是最好的女朋友。“ 跟妻子在生活上配合默契,主动要给妻子在送人的打糕上因上她的名字......这样的夫妻关系,只能说,完美的符合了社会导向的文化,因此生活的风平浪静,两个人都安之若素,满足幸福。另外这样美好的生活的前提是,两个人每个月有35万日元【22000人民币】的养老金。所谓种种水果收收菜,只是消遣,所以才闲情逸致,让观众看得“浪漫”
英子女士 是最棒的女朋友【泪目
我看到这个呢,只能想到太奶奶和我说,自己父亲因战争早逝,大姐带着她逃难,一路上又因战争饥荒和其他亲人走散。日本军国主义者让她失了父亲,失了家,也失了读书的机会。“不识几个字,没什么文化”又使她一生错失无数机会。人生至此,始作俑者不仅毫无歉意,甚至大肆炫耀,甚至引以为豪——而今日的同辈,甚至早已遗忘,甚至支持赞扬。太奶奶必是不会用豆瓣的,也不会评论艺术价值如何如何——但也不忍心让她看到这部片子,我怕她会想起被杀害的父亲和再无音讯的儿时玩伴,骨肉至亲。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突然想到,生命的长度也许不该从出生计算到临终,而应该由自己觉得开心值得的一刻一秒累加而成,这才是“人”生。
爱其实很小,它可以穿过针眼。
生活中真没见到90岁还这么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没有什么老态的老人,可能是老两口做任何事永远都是亲力亲为的原因吧,人生的果实,其实都是年轻时结下的,所谓性格即命运,真的是没有错。
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这样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去准备,才能收获成熟的果实。一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浪费,这种从“始”至“终”的生命力平凡又伟大。
真了不起啊!生命可以活成的最绵延温柔的模样。
这么高分的一部纪录片,九万人观看,我从上往下翻了好久,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到片中的二战部分内容?津端夫妇从日本去台湾探望曾经老朋友的墓地,那个老朋友很明显是当年日本二战期间从台湾(日占时期)征召来帮助日本修建军事设施的台湾人。确实要理性看待战争,津端活在那个时代,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豆瓣从上到下没人提及我也是很震惊。
太”日本”了,没有一点打动我,看似平淡的生活实际没有任何烟火气,谁能把养老金32万称为普通生活呢?别感动别人的生活了,都是你想不到的高端。
实力羡慕花子,爷爷奶奶太宠溺了吧……树木希林的旁白好好听……生死部分也特别好。
很虚伪很假。空着手去菜市场买菜?很重的,九十岁人根本提不动的。生活中大妈买菜都用手拉车。农务劳作很艰难的,不要美化,这么多果实、房间打扫、衣物、食物是有工作人员。才说不用微波炉,用电烤炉倒是很熟练。蛋糕远远超过两个老人的份量。
非常朴实,美丽,有让人不畏惧衰老的力量。不仅是晚年生活榜样,对于年轻人的生活也是人生榜样。生活技能也是考量人生是否完满的标准之一。有一位百般武艺的建筑家伴侣是多么重要啊,当然,能有一位把家变成生活百宝箱的妻子也很厉害,即使到了八十多岁,还得勤换桌布,会做料理烤蛋糕,还会耕作……
这样的生活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会给人带来一些情感上的共鸣,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完全没有体现任何的创作意图,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录。而且完全不明白为什么选了这一对夫妇,随便到中国的乡下,找两个能活到九十岁老人,他们的一生都比这个丰富,也更能让人哭出来。
【20180117】很美好。让人不怕老。
有趣的活着,体面的告别
可能我也是需要这样一幢平房这样一个庭院的精神病吧。
战犯安享晚年,真是太讽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