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半的分必须要给,该煽情得确实煽情,该催泪的地儿也确实让你流泪,但是这难免让观众有些被动,你可知这眼泪不是自然而然流下来的,是导演费劲巴力地一个又一个老套剧情给你逼出来的。所以,另外5分着实需要导演再次打磨,打磨什么呢?下面说说。
打眼一看,靓仔小鲜肉,早早地就抓住了你眼球,导演很是明智,这也是年轻导演喜欢干的事,剧情不好演员来凑嘛。又一查便知这算是个不上线的年轻女导演,拉一帮养眼的鲜肉来撑场无可非议,但是,这样难免会削弱现实性、真实性与故事性。哥哥演技足够,弟弟那一副大长脸从头拉到尾,比他那鞋底都长,你不禁想让他换个表情,换句说话的方式,甚至在多说几句话,我直接会关掉这个电影,极大地缺乏人物张力。其实也是这部电影的整体败笔,人物特征打磨不够,可以说跟正常院线电影相差甚远,完全不上纲上线!
再注意一下它上映的时间节点,7月7,你知道了吧,高考呀,所以不用想,里面必定有些高考的那些烂梗,确实有!有就有吧,弟弟把老爷子气个半死,前半段又是搬迁又是存款,我以为是一部家庭伦理剧,谁曾想,后半段改头换面,杂糅进来比较狗血的青春偶像剧,又是贫家女跟富家小姐对峙,又是弟弟高考前大家斗殴,还有那兄弟情义浓厚哥哥给他打补丁,联系一下现实想想,可能发生在中国高考前吗,一边是弟弟天天闹事,一边是哥哥好声好气,让在看哥哥弟弟们发出“我怎么没有这样哥哥”的呼声,为什么呢?因为现实中确实不多见,甚至不可能,所以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社会,犯了比较要命的错误,不合常理。同时也不知道导演开头讲北京胡同那些事的用意是什么,中国人在搬迁之前一定是重土难迁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但是在这里面我看不到,还是该恋爱恋爱,该游荡游荡,以至于看完以后,会让观众(比如我)有一些云里雾里的感觉,到底想要告诉我什么呢?
最后,结尾更是,我把它说成泼了一盆脏水一点也不为过,都是干净的水。一股脑把之前意犹未尽的东西全都甩了出来,很明显是这位青年导演对于电影的不熟悉,这样做容易噎着观众,又是爆料弟弟哥哥不是亲生的,又是弟弟给哥哥写信认错,在配上那段rap,还有一股浓浓的MV味道,这是何苦呢?
其实,这个节点能够上映这样一部网剧实属不易,还是质量相对较高的。不得不说还有诸多不足,比如对白声音,始终让我产生声画分立的错觉,大概是没有进行同期录音的缘故,后期配音也有些鲁莽,而且有些声音细节还没有加。当然好的地方也有,整体让你感觉很流畅,更舒适,影片色调处理的挺好,镜头组接以及运镜流畅,也算是奥给力了。
总之还是要鼓励为主嘛,这是电影圈乃至整个文艺圈对文青常说的话,我也就跟一句,期待佳作,这部影片已经过了半分。
更像是年轻导演的毕业设计篇,小成本影片,给个三星作为鼓励。
故事的本线就是一对居住在胡同大杂院里的兄弟俩在父亲去世后的生活状态。哥哥从原来混日子状态变成努力赚钱养家,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弟弟从不懂事变得逐渐理解哥哥,重新回到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果能在讲故事的方式上和一些细节处理上更专业一点,也可以把一个平凡的小故事讲的引人入胜的。简单说说影片的某些不足,希望能抛砖引玉吧。
首先,影片的风格前后有点不大统一。
影片开始展现的北京老城区胡同里的生活状态,用略显浮夸的沟通方式配合一段rap,营造的感觉是有点偏轻喜剧氛围。但是很快父亲的生病去世,让影片氛围变得有些沉重。后半截哥哥努力谋生弟弟感情变化,又让人觉得是偏现实风格的。很难给影片整体确定一个风格走向。
其次,对剧中配角人物的设定不是特别的准确。
按剧情场景和道具看,整个故事应该发生在2015~2019这段年份里。胡同大杂院里开出租的可能还有,但很少很少了,北京绝大部分出租司机都来自于远郊区的农民。像巧儿那样的家庭,在胡同大杂院里更是几乎绝迹了。巧儿也是20几岁的样子,父母应该在50多岁,属于上世纪65~75一代出生的。北京那一代出生的,除了个别所在家庭条件实在不太好和受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的,赶上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处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普遍积累了一些家底,很多早早就在新的楼房小区买房置业了。剧中巧儿的父母一看就不是条件太差的,依然还全家住在没有卫生间的胡同大杂院里,有点出戏。如果放在90~00年胡同居民尚未大规模外迁的社会背景下,反而会比较贴近实际一些。
再有,就是对一些老梗的运用上缺乏创新。
生活窘迫的出租司机追尾R级别豪车,失去至亲的痛彻心扉时候有大雨的烘托,有钱人家的少爷摆出玩世不恭的样子,豪车就要搭配妖艳的姐姐,等等。这些都是被无脑编剧们用烂大街的梗。有时候,同样的梗换个有趣点的思路就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比如《我是余欢水》里对某些老梗的运用。
很多成名的导演编剧在呈现经典之作前,都是一步步从稚嫩青涩状态走过来的。对年轻的创作团队,可以给与更多的包容与鼓励。
好在国内影剧市场的包容性足够大,将来是走用心创作精益求精的路线,还是走那种靠流量脑残吸粉的路线,无论怎么选择,都各有各的造化。
周末看的电影,当天其实也写了感受,只是写的跑了题,写回了我的小时候,平静了两天,重新开始写影推,看完当天也确实过于情绪化,没办法用客观的语言去表达,所以,等两天也好。
《老大不小》经朋友推荐,特意找来看,是一部值得品味的小电影,小制作,属于网大系列,我不太看网大的电影,这是一例外,一来是对朋友的信任,二来这名字有点儿触动,然后是这开头的旋律加映像撬开了这些年北京的点点滴滴。
小人物的故事,平凡普通的生活,为了糊口忍气吞声,有钱人的优越性和底气,没钱人的自卑和要强,实实在在的体现了一把。怎么都是活,积极乐观再加一些勇气,也可以填饱肚子,小人物亦有小人物的生存法则,小老百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无休止的劳作,只为生存下去,只为糊口,对于这个阶层的人最怕的是没了工作,有时候只要能糊口,只要能活下去,有份工作就干着,累点儿,苦点儿算的了什么。
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歇斯底里的哭是情绪的迸发,面无表情泪腺干涸是对情绪的隐忍。在成年的世界里,听的歌不再仅仅是旋律,而是把歌词重新演绎。片子里的一句话,印象很深,有人是靠脸活着,有些人是为脸活着,说不清楚从那个角度触动了我,心里泛酸,眼中含泪,似乎是在揭露社会的劣根性。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在这里失去。”
想到了这几句歌词,大概这就是城市的酸楚,我们的轨迹,在北京这座对于年轻人来说充满了梦想的城市里生活了一季又一季,慢慢的融入,了解,只是始终无法穿越胸膛进入心脏,过去的血气方刚早已被浇灭,只剩下挣扎着的灵魂不曾抛弃,无论生活有多少艰难险阻,也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然后微笑着两手合十。
至于剧情不去多说了,叙述一遍剧情也并没有什么意义,不是专业电影人,讲评过程里的拍摄也没什么能说到点儿上的,看过之后的感受还是可以表达一下的,温情小片,看着看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痛了,痛着痛着就醉了,就是这样一部小制作,平凡之路。
特别值得看的一个电影、感动情节多。准备好纸巾。
电影讲的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自己身体不行还是为了两个儿子拼命的挣钱,父亲最后还是败给了病痛走啦。留下两个儿子,小儿子性格孤僻叛逆成分,在学校和同学经常性的打架,不爱学习。经常惹事情让他哥哥为他收拾烂摊子。大儿子哥哥性格活泼什么一天都在拼命的工作,照顾弟弟供弟弟上学。弟弟最后也明白了哥哥的辛苦,写下之前为什么会经常打架事情出来。原来弟弟的心是不坏的,他都明白哥哥为他做的一切。努力的学习参加高考。
其实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触是父亲和兄弟之间的情。在一个不会怎么去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爱通常都是沉默的,可心里都清楚的知道对方是爱自己的。只要打开自己会表达的爱。哥哥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家人对我们自己的爱。
男主角小的时候父亲把大魔王带回家,从此男主角的玩具就成了大魔王的玩具。男主角和女主角在一个大院里长大,但是男主角却不敢对女主角说出那三个字。因为女主角的妈妈希望女主角以后能找个有钱人,不用住在这么狭窄的屋子里了。
男主角的爸爸得了绝症,死前留下两张卡。也算是财产平均分配了。男主角欲哭无泪,虽然父亲没有多少钱,但这已经是老人家的全部了。可是大魔王却变得越来越叛逆。因为班上学生看不起他,就把人家的手机摔坏了还把对方打成轻微伤。这年头打输了住院,打赢了就进去了。男主角感到心力交瘁,对方家长要求10万的赔偿金。好在男主角的朋友借他10万,但这样一来不就更没有信心向女主角表白了吗。最要命的是大魔王还不领情,男主角被气的离家出走三个月。
三个月后大魔王洗心革面保证会好好学习准备迎接高考。男主角很欣慰终于不用再为大魔王操心了,他就去向女主角表白了。女主角听到要一起去看电影,开心的跳到了男主角怀里。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有的人出生在罗马。有的人一辈子快过去了,都没去过罗马。生来就不平等,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10年寒窗。
刚看完这部电影,不是职业的电影评论。
可以说这部电影制作很成功了。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哥哥,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弟弟,和一个为了家努力的父亲。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都有压力,哥哥觉得弟弟不争气,去跟已故的父亲聊聊天,收拾收拾心情还是再次回到家。
弟弟从最初的不表达爱和不接受这些爱,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每个孩子年少的时候都会经历叛逆时候。后来也会发现,当初是有多么不懂事。
弟弟打那个孩子,错了么?没错,对了么?不对。以前打架是发泄情绪,现在打架是打钱,挺好一句话,现在孩子看了可以想一想,打那个架为了什么?
整个剧可以说环环相扣,从最初哥哥每天都给那个流浪汉钱,是傻么?只是活的乐观而已。
弟弟逃学打游戏,没有光为了打游戏,打游戏得的奖品也去送给了父亲,唯一一个过错就是没有当着面叫他一声爸。
哥哥只要点点头,就能得到一份挣钱的工作,但是他没有,他活着要着一张脸,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挣这个钱,但不想靠感情来挣这个钱。
一个简单的故事,很温暖,源于生活。
里面有句话挺好,有人是靠脸活着,有人为了脸活着。
可以看一看,比流量明星圈钱电影好太多。
看到最后,竟然要哭了。幸亏家里有这么一位坚强懂事的老大,可以顶起整个家。
ICE又来了,看看天空电闪又雷鸣!
害。
3.5吧,真挚的地方挺多,但有些地方拖泥带水。我也有个弟弟,看得还挺感同身受。
还行,ice作为新人演员完全不出戏,纹身遮得真的好。全员演技不掉线,看着也不尴尬,泪点也有,那个杂酱面应该是家的味道,会很好吃。对亲情的描述不多,但都是真实的,青春期的不愿意和家人交流,但是心里还是关心,但人物形象塑造不够,突然转变让人应接不暇。
网大里少有的真情实感,这是如此珍贵的平凡啊。私以为网络电影何必一个劲儿卖肉卖动作卖怪兽,今年先有《双鱼陨石》跟你探讨人性,又有这部《老大不小》讨论亲情,这不都是很好的案例嘛。
父亲,同胞竞争议题,男性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脆弱,才开始认同自己的男性力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缺爱,然后开始接受爱,才开始真正踏实生活。
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惆怅
竟然意外地不错?就是结尾反转得太突兀了点...
这部电影不是商业片 需要静下心来观赏 没有反转没有狗血剧情 但是有我敬佩的简单快乐 那是人类复杂阴暗的最后避难所。
私信我的应该是宣发盆友吧…北儿京儿盆儿友儿真的都这样浮夸么
个人观感比腾讯视频那部《猎谎者》好一些,但仍有蛮多不满意的地方:开篇短短序幕的生硬剪辑就留下了不太好的初印象,后续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倒是有扳回一些好感(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台词挺有京味,但片中不少人物讲话风格让我有种“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感觉;不喜欢学习的弟弟开始认真读书了,这个既美好又有点突兀的结局挺理想化的……44:06:为「邱磊坐在车上幻想父亲病痛发作的镜头」点个赞。
在表达啥?演的啥玩意?能给半星吗
烂爆了
在北京多年,慢慢的深入了解着这个城市和其中的居民们。北京并不是只有guan二代、拆二代、富二代,也有无数的普通人。他们乐观、豁达、热情、开朗,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没心没肺,但是那些北京小爷、北京大妞们,真的非常可爱。《老大不小》讲得大概就是北京土著的家长里短,当然不可免俗的有些狗血,但已经是关于北京人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了。7
多管闲事多吃屁,少管闲事少拉稀,京腔京韵自多情,亲情拍久经不衰
温情催泪片,哥哥演技不错啊
好看!缺点挺多 开头介绍演员工作人员和倒尿壶的长镜头可以合起来 免得分了两段配乐太累赘。节奏也不好 段与段接得流水账似的 导演比较新手吧。然而确实用心拍出来的 作为观众还是轻易感受得到这份诚意。像邱磊对巧巧说樱桃齁甜不吃 却在晚上悄悄问弟弟你吃过樱桃吗?这是一份怯怯又伟大的爱。像老范说我死了你还没还完就烧给我当还了 我看到一份了随传随到毫无保留对人好的兄弟情。邱磊说爸死了后他没流过泪 却用一个磕头代表了所有对父亲的尊爱。白天送外卖晚上做代驾 在感受浓厚京味儿之余我觉得电影更是在告诉我们 人啊总要努力生活并且好好爱身边的人。PS 这个弟弟居然是新说唱的ice?认不出来!
作为一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点都不北京,别跟我说买几段京味说唱这就北京啦!主人公一家三口里大儿子说话拿腔作调恨不得每句台词都要夹一句京片子,而爸爸和小儿子那普通话更是张几次嘴就让你出几次戏,故事方面的矫情就更不必说了,前期人物都还没立起来就迫不及待开始煽情,后期小儿子虽然三百六十度的欠抽但当然是有理由哒,等到了结尾高考这么一到哥俩就准时相逢一笑泯恩仇啦,此外导演手法上的问题也很多,有些快剪简直莫名其妙,总之这故事要是发生在我不了解的城市兴许还能给个三星,结果你偏偏是北京,那对不起,我实在看不过去!
京腔京韵自多情。瑕不掩瑜,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