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人生访客

HD中字

主演:理查德·詹金斯,西娅姆·阿巴斯,Haaz,Sleiman,Danai,Jekesai,Gurira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剧照

人生访客 剧照 NO.1人生访客 剧照 NO.2人生访客 剧照 NO.3人生访客 剧照 NO.4人生访客 剧照 NO.5人生访客 剧照 NO.6人生访客 剧照 NO.13人生访客 剧照 NO.14人生访客 剧照 NO.15人生访客 剧照 NO.16人生访客 剧照 NO.17人生访客 剧照 NO.18人生访客 剧照 NO.19人生访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访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Walter(理查·詹金斯 Richard Jenkins 饰)的生活一成不变,20多年来教同一门课程,与别人一起合著自己没有出过半分力的书,请私人教师学钢琴又难以与人相处。生活沉闷如一潭死水。直到与他合著出书的shelly待产而无法前去参加学术年会换成Walter出席,他的生命才赢来转变。由于妻子去世而极少去纽约的Walter一回到纽约的家赫然发现家里有两个陌生人!误会过后才明白这对小情侣是被人所骗才租了这间屋子。Walter让他们留下,Tarek是来自叙利亚的热情的小伙子,热爱打鼓,他的女友则是来自塞内加尔的黑人。Walter被Tarek的开朗所打动,跟他学打鼓,还跟着他去公园参加少数族裔的打鼓练习。这天Walter与Tarek练习过后赶着回家,过地铁时因为要过鼓Tarek错过了最好的过关卡的机会,从关卡上跳过时被警察逮捕拘留。Walter这才知道他们是非法移民,他为他聘请律师东奔西跑,毫无进展之际Tarek的母亲Mouna(西亚姆·阿巴斯 Hiyam Abbas 饰)因为担心儿子而上门,Walter安抚这位母亲焦急的情绪,带她去纽约四处散心,二人产生一种互相懂得理解的情愫。Walter从学校请了长假,决定留在纽约,去做他认为真正有意义且值得去做的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囧女珍娜第二季我是谁巴比伦故事芝加哥烈焰第二季勇士之路变装大师单身男女2国语暴走武林学园第一季刁蛮新娘外来媳妇本地郎4我在天堂等你正德演义特种空勤团:红色通缉令非狐外传下一站,幸福赘婿动画版第二季夜间的狐狸鬼新娘1987(粤语版)爆笑女子乐队 第二季飞黄腾达 第四季需要浪漫消失的女孩危险唤醒遥远的召唤第一季新龙争虎斗这样的爱暗战2013密室逃脱2017信心保证

 长篇影评

 1 ) 非法移民与美国教授

聚焦美国非法移民这个边缘群体,既然是非法移民被遣送回原籍似乎理所应当,但是他是这个名叫Terek阳光大男孩,真诚热情,待人友善,有音乐才华,有相爱的女友,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尽可能不找麻烦,但终于还是逃不过被抓到,被无情地遣返回叙利亚,离开这片他眷恋却从未属于他的土地。不太喜欢Walter这个角色,他的身上带着长居象牙塔中的人的理想和天真,和不善交际的人所常有的自我中心,他的付出是克制的力所能及,他的愤怒也仅限于无用的吼叫,他是主角,几个非法移民的出现给他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新的涟漪,他们对他充满感激,但是或许是我的期望放得太高,我觉得他做的远远不够。

 2 ) 不速之客:走在政治的边缘

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影片,这一点上正好跟它低调的风格保持一致。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托马斯·麦卡锡,运用他深入的洞察力、准确的表达力、完美的控制力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游走在政治边缘的微妙故事,敢于拿种族问题说事并且还说得不过不失,好莱坞真应该好好挖掘一下他了。

       维尔(理查德·詹金斯饰)是一名对教书和写书厌倦了的单身教授,在不情愿的替同事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顺便停留于自己在纽约久不居住的公寓时意外发现自己的房子居然未经允许住进了两个外国人。出于好心维尔把他们留下,阿拉伯小伙子每天去街上敲鼓,非洲小姑娘摆摊贩卖手工艺品,正当小伙子塔里克开始教会百无聊赖的维尔敲鼓并带他成天混迹与那群外来鼓手之间时,塔里克意外的被警局扣下,为了使塔里克不致被遣返,维尔被迫东奔西跑,塔里克的母亲和女友也加入这场风波。

       911之后,好莱坞屡次试图通过电影表达种族和移民问题,迄今算得上成功的极少,去年花了一大把银子请了一大堆明星的《引渡疑云》鼻青脸肿,其实《引》的故事讲得不算差,问题出在野心太大,恨不得2小时把历史渊源和深刻影响讲个透,但毕竟火候不够,政治这个火药桶可不是谁都可以玩转的。《不速之客》相比之下姿态就低许多,预算有限不能世界各地拍,老老实实呆在纽约我还省不下钱来么。故事我也不搞大了,只要讲足了分量,以小博大是一桩不错的买卖。事实证明,这个算盘打得完全正确,老美大概不会关心中东究竟为什么会给他们带来这么多麻烦,周围的外来客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部影片的另外一个智慧在于,尽量避开政治这趟浑水,转而将目光投向几个角色的心路历程。维尔教授起初是个有些自我封闭的人,对于德里克和泽娜布的收留,起先只是出于善心,在尝试着与他们交往之后才发现自己生活中缺失的内容,之后又与他们一同经历了一系列风波,这才开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居无定所的小两口也在与维尔的短暂相处中,逐渐融入纽约。德里克的母亲蒙娜初到纽约寻找儿子时的孤立感和不信任感也在相互沟通中逐渐烟消云散。影片压根儿就没想深入探讨移民政策,人性才是剧本的目的所在,想突出强调的也不过就是沟通和信任。

       詹金斯的表演值得让明年的柯达剧院给他留出一个位子,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都堪称精确无误,每个动作和想法甚至每句话之间的停顿都充满韵味。维尔教授在情绪上很有些缺乏活力,虽然不是摆在脸上的不悦,但是感情上的冷漠与无动于衷还是明白可见的,带给人十足的存在感,平淡中参透深奥的味道而并不咄咄逼人。这种表演跟去年的汤米·李-琼斯在《以拉谷》中作为倔强的退伍军人却完全无助时一脸紧张严肃的表情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目前的宣传力度很可能让詹金斯遭遇去年克里斯·库珀《双面特工》中类似的尴尬。

       整部影片就这样在导演(兼剧本作者)的强力控制下,流畅的一路走下来,其中许多细节不看第二遍很难察觉到,可谓用心良苦。影片没有一个陈腐或乏味的瞬间。诗人罗伯特·伯恩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礼物,是自己能像别人一样认识自己。而托马斯·麦卡锡则懂得,最好的事情莫过于真实而完整的认识自己,并为喜爱的人和朋友们付出值得的一切。

 3 ) 险些错过了真正的好片子

The Visitor

第一次在豆瓣评论,欢迎指正。

看 The Visitor 纯属碰上的。 原本是打算看大片 Iron Man 的,结果,那天出门晚了点,再加上路上觉得有点冷又去买了杯咖啡,所以,到电影院的时候,正好赶不上了。我只好从其他的片子里选了这个,隐约记得我查过这部片子,好象还可以,所以,就选了这个。怀着看大片的预期,却看了这么个3-5演员搞定的小片子,有点意思。
 
电影说的是一位大学教授,谈不上老,但是中年晚期吧,几年前钢琴家妻子去世,他在大学多年来如一日的教一门经济课教了15年,教学大纲就是年年改个日期而已。就这样,他还拒绝了系主任要他替另一位老师代课的要求,理由是他很忙,正在准备写他的第4部书。他没有什么朋友,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而又敬而远之。或许因为妻子是已故钢琴家,所以,这位教授,这么大年纪了还学弹钢琴。电影一开始,就是他痛苦地等着他的钢琴老师的到来,并且吃力的上完了钢琴课,课后他表示要彻底放弃学钢琴。就是这么个干巴巴的生活着的半老人。可见得他对生活的乐趣还剩下多少。
 
一次,为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回到了他纽约的公寓(他长期在另一个城市教书)。结果发现他的公寓里住了一对年轻的非法移民(没有绿卡的)。完全偶然的机会,让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完全不搭边的人认识了彼此。 这对非法移民,男的是一位来自中东的鼓手(手鼓),在一个酒吧演爵士乐,女的是非洲裔的,在市场上卖自己做的首饰。出于好心这位教授留他们在自己公寓住下,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因为鼓声,这种最原始的节奏,让这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成了朋友。总也学不会钢琴的教授,却居然学起了打鼓,而且还很投入。 原本以为是一个很幽默轻松的讲不同文化的融合的电影,电影的后半部分却突然情节一转。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意外,其实就是过地铁的自动检票机时慢了一步,这位中东面孔的鼓手不得已而翻了过去,结果被地铁警察逮住,一查还是没有绿卡的,被送进了专门关非法居留者的看守所。
 
电影的后半部分,就是这位教授更深的介入到这个他死气沉沉的生活中的突发“意外”里。似乎他能为此做些什么。他去看守所看望他的这位鼓手朋友,替他和他女友间传信,替他找律师,甚至还认识了这位鼓手的优雅的母亲。 并最终在这次“意外”里,认识并反思到了他自己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他其实只是假装还在活着而已,甚至假装还很忙碌,但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做,他只是占据着一个空间而已。 电影的结尾是,什么也没有解决。鼓手最后被转移到不知道哪里的另一处看守所。移民部门的回答就是一句冷酷的:无可奉告。但这位教授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现在天天在地铁里打鼓,鼓声有力而愤怒,但每当列车通过时,鼓声就被淹没了。
 
谈不上这是什么政治电影,但是,我觉得电影的视角反映出了911事件后,美国对移民政策的调整所反映出来的冷酷、默然甚至还有一些仇视。移民类的电影也不都象“绿卡情缘”那么浪漫。看完出来后在洗手间里听到两位也看了这片子的人在议论“其实这故事挺真实的…”。看吧,这是他们相同世界里的人这么在说。其实,我很不喜欢什么他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但事实就是这样,就象这电影里有温馨温暖的一部分,但接着的现实还是冷酷而无法改变的。
 
我一直不认为非看大片不可。这次再次证明了。只是大片总是能抓住你的眼球,这次险些错过了真正的好片子。导演:Thomas McCarthy这是他导演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Station Agent。也很好看。

演员的表现很出色,应该说是非常出色,几位主要的演员都演的很好,很细腻。尤其是演教授的这位,我曾在其他几部电影里见过他,都是配角,这次演的不温不火的,很到位。

 4 ) 谁比谁更好

典型的一个孤僻自私冷漠的人因为和一些的人邂逅从此精神焕发人见人爱的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涉及了美国还算当前且敏感的一个话题,terrorism。这群人的想法应当是自以为前卫而勇敢地,让民众和世界看到因为政府的过度紧张和愚笨的行政手段,让多么无辜可爱的阿拉伯人民妻离子散吧。

可是他们在用这样一个故事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前,有没有好好地想清楚,这矛头应该指向的是谁呢?是冷漠的拘留所的工作人员么?是愚笨的政府么?是罪恶滔天的恐怖分子么?是瞎了眼的上帝么?

我自己的愤怒在Walter因为小男生突然被遣返回国而冲着看留所的工作人员大吼大叫开始。首先,这样的结局与看守所的工作人员无关。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在你在非访问时间意外造访时已经对你以礼相待,秉着工作条例对你说他们无能为力,在你反复请求后破例为非亲非故的你打了电话问了情况,最终得到的不是你事先承诺的感激,而是不知所以然的愤怒。换作是先前的你自己,或许要比那个胖子做得绝情得多吧。而影片所作的竟是在某种程度上的鼓励赞许这样的愤怒,并期冀着以这样的愤怒来暗示Walter先生彻头彻尾的改变,以最后两人带着高贵尊严的藐视来抨击那群冷血的工作人员。

其次,这又是政府的错么?就像小男生说的那样,真正的恐怖分子都是有钱有赞助的人,他们不会被人抓来这里。9.11之后,对政府疏于防范以至于让这样荒谬的惨剧发生的舆论不绝于耳。政府自然不是无动于衷,于是外来人员的来访滞留更难了,机场的安检条件更多了队伍更长了。然后民众们又要起来反抗。

“他们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坏人,被送回去的都是好人!”

“不就是因为有一个人企图在鞋子塞炸药过关未遂么,现在所有的人都得脱了鞋子过安检!”

体贴地为政府们想一想,他们又应该要怎样做呢?放手不管是置全世界人民的安危于不顾,要不得;严打严抓又是要给无辜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对着这典型的Type A,Type B Error权衡后,我想他们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一味地以为他们永远地抓不到坏人只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因为你永远都会更容易地得知灾难的发生,而不是避免。即便你得知了一场看上去是小灾难的避免,你也不会有足够的想像力去构想其实很可能的更严重的后果。

再说回到这部电影的话, 小细节上的老套和忍无可忍就不赘述了。

如果你是要给我们目击一个人的转变,那么之前有比你好得多的作品;如果你是更侧重于恐怖主义下的人文,那么请把问题想清楚了再来。

 5 ) 因为你们,我们才是今天的样子

2000年考研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大部份内容,当然我们都知道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扯蛋。我深深的为辩证法、什么矛盾定律,什么否定之否定定律,什么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而着迷。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门非常有逻辑的学科,这些基础理论可以用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这事我是羞于与别人谈起的,因为崇尚马克思主义,那可是只有教导主任才会干的事儿,我必须是要被嘲笑的。我把我的小秘密深藏心中,不停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虽然这两个词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他们的区别。在每一个转向的路口,仔细按摩自己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什么样的量变达到了我现在的质变,是什么样的矛盾我应该去解决。

   在我长大这三十多年来, 经常会有朋友来找我求教有关人生、事业和爱情等等的问题,曾经一度我觉得自己就象心灵导师一样,用我冷静的逻辑分析头脑为很多人指出他们的人生之路。当他们不按我的想法做的时候,我曾经会有恨不得把他们头扭下来当球 踢的想法。后来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去撞南墙,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人生导师,他们需要的只是听众,只是从我或者别人那里得到一些他们倾向答案的味道,然后扑将上去,奔着自己注定的人生道路走去。在经过这样的无数次性格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面前,我终于确定了我新一条人生观。性格造就命运。

我的理论是,每个人的性格变成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候,每个人都做出了按自己性格本来面目要求的选择,然后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在每一个转弯的路口,在每一次犹豫彷徨的时候,最后我们都会听我们自己的心。虽然表面上我们可能是听从了某个人生导师的伟大建议,但实际上,有无数的人生导师都在给建议,你为什么听了这个不听那个呢?这就是性格造就命运。而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的,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我开始相信神的存在,虽然我不能把这个神固化为基督或者菩萨,但是我真的相信他的存在。他不需要注定你的命运,他只需要造就你的性格,未来一切就有了结果。

我抱着这样的想法大概过了十年。慢慢的我开始发现人生有很多偶然,我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他们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我,甚至左右着我的命运。我非常意外的去了北京工作,又非常意外的来了澳洲,接着更意外的开始了一份我这辈子都没想过会去做的工作,而且这样,我基本在澳洲有了生活的可能。

而周末,我看了这个电影,《The vistitor》(中文译名:访客)。这其实不算一个很新鲜的题材,一位中年丧妻的大学教授Walter,儿子远在伦敦,20多年来一直教授同样的课程,生活对他已经象是一种程式,没有改变,没有喜悦,只有那一如往昔般阴霾的天空,没有任何色彩。把去年的教案改一下日期变成今年的,在自己没有写过一个字的书上署名做署名作者,对学生没有一点人情味。日复一日,他过着与昨天一模一样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在纽约的公寓却发现有一对情侣住在他的公寓里,从此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色彩。Walter开始和他学打鼓。他的人生开始不一样起来,他们在公园和一大堆非洲裔热情的击打着手鼓,去小酒吧里听Tarek演奏。Tarek因为误会被警察抓时,Walter才发现Tarek其实是个非法移民。Walter请了四个月的长假,为Tarek开始四处奔走,陪Tarek的妈妈在纽约散心,甚至在非法移民的关押处愤怒地指责。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结尾所感动,Walter独自一人在偶有乘客的纽约地铁站里,在Tarek曾经想去演奏的地铁站里,闭上眼睛,用他最大的热情敲响手鼓,用热情去拥抱生命。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The visitor》(访客)。近几年来,我越发的觉得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偶然,而这些偶然都是这些造访我们生命的访客带来的。我们遇到这样那样的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这样那样的痕迹,是他们让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他们或许爱护我们,让我们学会善待别人。他们或许伤害我们,让我们学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我特别记得一位叫后卫的重庆驴友,我以前都不认识他,但是在我去重庆公出一年的时候,打了个电话,他就给我拿了一整套的床上用品过来。我也同样记得,那个卖假手机给我,骗了我100块钱的人。

我感谢所有到我生命造访的访客,不管是使我的生命越来越好的还是那些让我摔跤让我长记性的人。我记得文怡的博客里有一句话说,我遇到的人90%都是朋友,剩下的10%是恩人,他们教会我们成长。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Walter会留下Tarek他们和他同住,是因为他们搬离公寓里,留下的那张笑得非常灿烂的合影?或许是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他们在路灯下孤寂的身影。但是不管是什么,这都是偶然。这不是我们性格造就我们的命运,这是访客,这是偶然,这是别的人改变了我们。

性格造就命运,或许这只是我们生活的主线,象我们的掌纹一样,总有一条深深的线左右着我们。而这些访客就象掌纹上面那些细小的纹路,他们是我们变成昨天的样子,今天的样子和明天的样子。

http://tina.blogbus.com/logs/157742487.html

 6 ) 《不速之客》剧中的情最动人

     从《心灵驿站》走近《不速之客》,能在细微处感受到托马斯.麦卡锡独特的执导风格。那种感觉是,持重的面孔隐藏着灿烂的笑。故事看似漂在没有潮涨潮落的池水里,规行矩步、死气沉沉。但在他对电影节奏与情感超强的控制力下,分寸把握得恰大好处,沉而不闷,于“情”的表达,含蓄内敛,异常细腻,竟有了明显不同于呱噪或嬉笑怒骂的美式风格。看过影片,让人回味绵长。

   当然,这类耍性格玩情绪的电影是极易把观众推向两极的,如能耐住“乏味”一路跟随,就能见证柳暗花明又一村;仿若一见不能钟情,努力也培养不出感情,那此片就是打入冷宫里的闷片。好在《不速之客》影片整体质量经得起检验,闷也闷得雅致,而且别有洞天,敏感的话题掖在亲情、爱情包裹的垫肩里,不主打却很醒目,观众不懂也会自有意会的。

   美国是个大熔炉,作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说移民的事,是敞开门爆自家的长短,从这一点上来说,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观点上认同与分歧之别。作为编导麦卡锡在设定人物时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我猜测住在康涅狄格州的老教授沃尔特是英裔美国人,虽然妻子离世,儿子生活在伦敦,老来独居,但事业有成,生活富足,应该代表现代美国社会中的中坚人群。而误闯进沃尔特生活中的非法移民,他们的故事恰恰是如今扎稳脚跟的美国人曾经经历的写照,有不同时期的移民一代二代,他们能留下就是新一代。而这中间要牵扯进别国的政治文化,麦卡锡也有自知自明,只是蜻蜓点水,拿主人公的自述点缀,没有站在世界警察的立场上盲目评说或讨伐,是聪明之举。

   电影虽然用移民做话题,但始终照顾到了美国人自身的消化系统,凡事有色彩的问题讨论得都很文艺。以主人公沃尔特为焦点,多线推进剧情,美利坚与非法移民的概念共存,有不可调和之处,也有情有可原之理,但因着力点落到情感上,整个故事就有了朦胧之外的感性色彩。

   印象深刻于电影中每个角色在表达情感时,所传递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来自叙利亚的泰瑞克热情奔放,笑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小伙子就利用了这一天性,笑对周遭的一切,虽未能逢凶化吉,却赢得了沃尔特的友谊,也在无形中改变了沃尔特的生活。

   泰瑞克的女朋友赞娜布也是极具性格化的角色,警惕与不安是她认识美国的情感基调,直至最后得知泰瑞克被驱逐出境所流露的绝望,这一根灰色的情绪链条缠绕着美国的形象,也渲染着故事浓重的现实色彩。

   虽然这对非法移民到美国的情侣有种种不被欢迎的理由,但对老沃尔特而言,遇见他们,则是一种幸运与恩赐,是让自己从枯槁中转入生机的临界点,就像把弯曲的手指从钢琴键上放平,移到非洲鼓上所感受到的新奇与舒适一样。此间,三个人的相识、相知,全用音乐做纽带,用误会解读文化冲突,为后来另起的情感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

   谈及泰瑞克的母亲,就要带上沃尔特。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端庄优雅的女性魅力,因儿子而邂逅沃尔特,一头是舐犊情深的母爱,另一头是缓缓升温的夕阳情,给人温暖与希望的情感故事完全可以两全齐美,却在不得不留下遗憾的情况下,选择与爱情天各一方。

   电影的结局是这样,看着沃尔特送别泰瑞克的母亲,一个人背着鼓走入地铁口,带给我一丝缱绻的惆怅,沃尔特再也见不到他们母子了吧!

   对于年轻的全能电影人托马斯.麦卡锡来说,编导的角色做得毫不逊色于他的表演本职,看过《不速之客》,对他执导的系列剧《权利的游戏》是心有期待的。

 短评

Richard Jenkins也有出头的一天

5分钟前
  • 上林苑
  • 还行

谁是你的神秘嘉宾

9分钟前
  • Aubrey
  • 推荐

平淡后惊喜最后有点失望。

1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真好看啊

17分钟前
  • 痞子笛🌈
  • 推荐

值得一看的有深度的影片 双重轨迹的突然闯入

19分钟前
  • Bill
  • 推荐

   “奇就奇在接受了各自有路走,    却没人像你让我 眼泪背着流。”

20分钟前
  • 小小
  • 还行

一成不变的拘谨下面是寂寞了太久的心。

21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美国梦与人生梦。有的电影是戏,有的电影是生活。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是却好看,是因为我们看的是生活。

26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艾 親愛的綠卡 導縯估計就倆攝影機 還沒輪子不能動...

29分钟前
  • 洗狗
  • 推荐

1小时19分《星岛日报》

30分钟前
  • 小酣
  • 推荐

细腻、舒缓。老男人演得很棒

33分钟前
  • AP
  • 推荐

思考的现实

37分钟前
  • 元秀Lydia
  • 推荐

完全不像是纽约风格的片子,极具标放气质,即弥漫着一股孤独的气质,还有萧瑟的天,雨。人和人的相遇,那么微妙的改变,还有着难以企及的无能为力。阳光存在过,鼓的热情存在过,但转瞬即逝。雨夜的百老汇,纽约是那样别具一格。在皇后拘留所里最后一幕戏,冲击力十足,令观众与演员共同屏息共同愤怒。好极了。

41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力荐

移民问题简直完美体现了国家机器强暴个人意志。一整个国家法律体系vs一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 你无法理解此刻正在发生什么 你是如此茫然与无措。“我的叔叔住了23年 还是收到了驱逐令”令我想起那个即将毕业却因把学生证借给别人买通勤卡而被遣返中国的留日学生,多么不近人情。你待在一

44分钟前
  • Renee 淼淼
  • 力荐

轻快的鼓声

46分钟前
  • 驰骋之
  • 推荐

Walter开门的一瞬间,门外的女子令我眼前一亮,自我介绍说是Tarek的母亲,我还寻思这也太年轻了!我就知道接下来,这样一位谈吐得体,举止大方,不卑不亢,外柔内刚、风韵犹存的老年妇女会把Walter迷住!说咱们势利也好,现实也罢,明明这2人结婚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此大家庭才能彰显美国的人权嘛

51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愚蠢幼稚的教授

56分钟前
  • 劳而获
  • 很差

小小温情温暖你~

59分钟前
  • 逗闷子
  • 推荐

很引发人思考的移民片 - 美国式问题。这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或许我到纽约后 会更加理解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他颤巍巍又小心翼翼坐近了那个鼓 轻轻拍了一下 他笑了 原来这么好听 看到这里我好想哭。本来已经功成名就了 还能因为自己喜欢就毅然在那么大年纪里投身于另一个从未在自己世界里开发过的领域 真是勇敢 真是榜样。

1小时前
  • 黄悦_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