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很特别,吴宇森的作品,仍是枪战暴力,兄弟情义,但是从头至尾,它都一股阴郁忧重的气氛笼罩。没有《纵横四海》的那般快意潇洒,也没有《英雄本色》那样让人热血沸腾。那个教堂,每每有流血,总会有温暖的烛光,圣洁的神像,飞跃的白鸽,暴力美学,很特别的诠释。开场的几幕,就能感到这个片子是不落俗套的,当阿庄救起珍妮,走到她身边,问出的可不是恶俗的“你没事吧”,抚慰着惊吓中的珍妮,他说道“我每天都来听你唱歌,也许我们感受一样,都在编织海市蜃楼,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坏人……”由于事先误伤了珍妮的眼睛,阿庄充满歉疚,也由此,使黑暗中的珍妮及时找到依靠。为了治好珍妮的眼睛,阿庄接下本打算是最后一次的行动。精彩的故事也由此展开。《喋血双雄》,听起来有些血腥,实则是展现另两位英雄间的惺惺相惜。警与匪,黑白殊途,却可以为情义化而化至交,一个眼神,无需多言,便可会意,不仅是他们二人,阿庄与四哥,李警官与曾爷,亦是充满这种默契,这不仅是行业门套,江湖规矩中磨合出的,更是朋友间不需言说的情义。
【零】
在2019年7月,我看到了《背叛大哥的日子:拍片不为艺谋,电影再无凯歌》,并奉之为年度最佳。
在这篇文章里,著名编剧芦苇,对陈凯歌、张艺谋和吴宇森三位大导演作出的评价——都不是会写好剧本的人。
这番话,充满了文人的傲娇气,很有意思。因为这番话,才有了以下这篇文章。
【一】
2006年,吴宇森找芦苇写了《赤壁》的剧本。芦苇翻阅资料,用剧本重建三国。最终,剧本没有采用,吴宇森亲自操刀,片中小乔对马喊的那句“萌萌,站起来”就出自他手。 电影拍的是宏大历史,观众却在电影院频繁笑场。芦苇说一部史诗被吴宇森拍成了卡通片。
作为执笔写出过《霸王别姬》和《活着》两部鸿篇巨作,也跟三位导演合作过的人,这番话从芦苇嘴里说出来,自然有其重量。
那么说来,这三位不会写好剧本的导演们,总是坚持自己操刀剧本,而不喜欢假手于人,是不是因为自我膨胀?
在我看来,倒未必是。
被奉为大师的黑泽明,就曾经说过:「如果你想成为导演,那就去写剧本,你只需要纸和笔。只有通过写剧本,你才能知悉结构上的所有细节,和电影的本质。」
剧本,一剧之本,是电影世界观的基础,当导演的人,对自己作品的世界观有所执念,也是必然的事情。
直至此时此刻,吴宇森一共拍摄了40多部电影,就参与了其中一半的编剧,在《赤壁》之前的,随便哪一部都足够镇住场面。
所以,「吴宇森写不好剧本」这话,芦苇可以说,你我可不能接。
【二】
那为什么吴宇森把《赤壁》,原本应该史诗一般的剧本,写成了笑场和尴尬齐飞的「卡通片」呢?
我认为,除了如芦苇所说的,作者自身文学修养水平未足以驾驭作品以外,也可以借用吴导自己电影里的一句台词——
有一类导演,他一辈子不论拍多少部电影,实际上也只是在以不同形式拍摄同一部电影。
(这算不算是一种念旧?)
在拍摄《赤壁》之时,已经在创作巅峰期滑下的吴宇森,显然也是这一类人。
吴导的作品,有风流浪漫的《纵横四海》,豪情盖天的《英雄本色》,悲情惨烈的《喋血街头》。
这些电影或者各有不同,但总有一个感情元素(母题),贯穿了它们。
那就是「英雄相惜」之情。
而吴宇森把这份他最臻爱的「母题」,直接在一部电影里表现出来,不但为这部电影写出了可能是他一辈子最好的剧本,也奉献了其「暴力美学」的技术巅峰。
《喋血双雄》。
——吴宇森电影集大成之作,也是他至今拍过最好的电影。
给出这个定论是很危险,一不留神引战,毕竟吴导还拍过一部《英雄本色》,论影响力,港片中堪称无出其右。
但影响力第一,是一回事;品质第一,又是另一回事。
平心而论,这不矛盾。
【三】
电影是「声光影」连接的艺术,所以你不能说,只有把故事讲好,才能叫好电影。
同样,仅仅把故事讲好,也不能叫好电影。
既然我把《喋血双雄》奉为吴宇森导演的生涯最高作,那就必须让大家了解一下,这部电影在「声光影」上有多了不起。
大家都知道,吴宇森电影有那么几个「标签」:
双枪、对峙、白鸽、教堂、慢镜头、无限子弹的枪战……
这些「标签」,《喋血双雄》都有,而且相互混搭着,配合着剧情和气氛,最需要它们的时候,以最完美的形式出现。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是一种引导观众情绪和表达角色情感的表现艺术。
不论是打不完的子弹,还是枪火喷发的慢镜头,其实都不是为了单纯地让暴力刺激观众的感官,更多是让角色的情感能够更直接地传达的观众的心中。
而在《喋血双雄》里,凌厉的动作设定,比之《辣手神探》毫不逊色,对暴力的展现却比《英雄本色》更为凝练。
举一个例,就是电影中段的一场狙击刺杀戏。
这是一场不论动作设计、画面构图、细节刻画、音乐音效、情绪引导,都配合得天衣无缝,将吴式暴力美学升华呈现的好戏。
在电影里,周润发饰演的杀手,要在一个龙舟比赛上,警察及黑帮重兵包围之下,刺杀一名黑社老大。
导演运用了一段对比鲜明的蒙太奇,把这场刺杀戏的气氛和效果推到了顶峰:
这场戏,评价就八个字:行云流水,张弛有道!
画面、配乐、动作设计,都是简洁而又克制,但却很好地把观众的眼球和情绪纳入到导演的掌握之中。
这就是吴宇森导演「功力」的表现,也是为什么有些电影能让观众看得「入神」,而有些电影则让人看得「出戏」的原因所在。
【四】
一部电影的品质,「剧本」往往决定了下限,而能到达怎样的上限,则要看「导演」。
芦苇说吴宇森写不好剧本,但我敢说《喋血双雄》的剧本非但不差,而且还写得很好。
很多人都知道,《英雄本色》里充斥着各大主创自我投影在其中——
在那之前,吴宇森拍了一堆「烂片」、狄龙是邵氏武侠片的「过气明星」、周润发转战大屏幕之后成了「票房毒药」……
于是,故事的剧情,就承载着主创人员自身的「情绪」。所以,演员的表现特别入戏,因为那就是他们自己。
3年之后,拍《喋血双雄》时,主创已经打开了局面,于是电影更多反映的,不再是主创的「情绪」,而是导演的「价值观」。
比如,周润发饰演的杀手小庄,作为一个朝不保夕,每天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但他不偏激、不冷漠、不残忍,反而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他相信「正义」,也能理解别人的苦楚——
他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斤斤计较」,哪怕刚刚经历了出卖——
对一个在路上中枪的小孩,他宁愿选择延误逃跑的时机,也要把她送去医院抢救。甚至要亲眼看到小孩脱离危险,才舍得离开。
而作为警察的李鹰,虽然鲁莽、耿直,内里却又粗中有细,能够穿过敌人的外在,看清他的本质。
他们就像镜子内外的两个映像,看似对立矛盾,实质却是相同的存在。
而导演就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向观众表达了他所认可的价值观。
除了主角,配搭也没有落下。比如说朱江饰演的杀手经理人——
为了朋友,可以被打成重伤,可以自认是条狗,不要命,也不要尊严。
这都是什么精神?
——「侠义」!
一种老旧,甚至已经被嘲笑脱节于时代的精神。
在电影里,导演也无数次自嘲,自己坚持的东西,已经渐渐被大众所遗忘。
在枪战中被反派打碎的圣母像,像不像在向我们昭示「道义」和「人心」的崩坏?
是不是也在斥责着暴力为世间带来的伤害?
对价值观的坚持,对不义的呵斥,对友情的歌颂,导演想在《喋血双雄》里表达的东西,并不让观众觉得贪多难嚼。
相反,它们更像一条被紧密地扭结在一起的麻绳。
这除了因为导演掌控的功力了得,好剧本应记一功。
所谓经典,必须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
《喋血双雄》是一部31年前的老电影,可就算拿到今天重播,也丝毫不见落伍。
这就和一些真正美好的情感和坚持,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变质,是同样道理的。
所以啊,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还敢不敢跟风嘲笑吴宇森写不好剧本?
(手动狗头)
『 End 』
《喋血双雄》(1989) 目前有4个时长的版本:
我看的是港版蓝光,该版色调偏白,虽画质粗糙,但细节丰富
CC版观感也不错,但可惜只发行了DVD
该版(不推荐)色调我觉得比港版好,但细节完全不如港版丰富
( 像是经过AI处理,人脸跟某些场景磨皮严重导致细节缺失 )
(画质很差,我就瞄了眼,没细看的价值,忽略)
主要删减了几场发哥和叶倩文的感情戏,枪战、暴力...等等镜头;
此外,相比于124min版中,CC版DVD附带花絮[删减场景]中还多出了一段(时长:4min 29s)。
带有【场景】的:表示这场戏完全被删除
---------------------------------------------------------
看到要杀的头目之后,发哥走到门口,房子里头目此时正开心的数钱
发哥开枪杀了开门的之后,头目惊慌
火拼开始之后,叶倩文听到枪声【场景】
一些枪战镜头
护士摘掉 纱布的几个镜头
124min中交代了(叶倩文眼睛被误伤后过的)时间,加上了字幕:“半年后”
叶倩文过马路的几个镜头
叶倩文挣脱混混的几个镜头
发哥打混混的几个镜头
叶倩文打发哥的几个镜头
派人去杀发哥未遂后,发哥离开房子,接着警察赶到【场景】
李修贤看到发哥开车离开【场景】
警察搜叶倩文家,李修贤到了后叫收队【场景】
李修贤对叶倩文说发哥很内疚 这句台词
成奎安再找人(王俊棠)杀发哥的几个镜头,成奎安很客气对他【场景】
警察替她拨电话
机场里 乔装后的发哥 暗中观察
发哥带着叶倩文脱身后去海边房子(前面叶在电话中有提过)【场景】
抓捕失败后李修贤被训的几个镜头
发哥和叶 夜晚的几个镜头【场景】
发哥告诉叶去德国治眼睛【场景】
四哥甩掉王俊棠回到房子后 调侃发哥做的饭难吃【场景】
医生对李修贤说 曾爷没救了
离开医院后黄柏文(接手他的案子)叫跟着李【场景】
李修贤骑机车的几个镜头
叶倩文拿枪对着李修贤的几句台词
杀出去之后的几个镜头
发哥叫把车开到 红梅谷,王俊棠跟上【场景】
四哥独自在天台喝酒并若有所思,之后对着车窗整理衣服【场景】
去找成奎安替发哥要钱的几句台词和几个镜头
发哥他们进入教堂的镜头
叶倩文躲枪的几个镜头
教堂里跟王俊棠对枪【场景】
之后王俊棠向教堂扔烟雾弹【场景】
修士带叶暂时躲开【场景】
教堂外同王俊棠交火,发哥被打中【场景】
李修贤杀了成奎安后黄柏文让手下“把他拷下”
--------------------------------------------------------------
此外,相比于124min版
CC版DVD附带花絮:[删减情节]中,还多出了一段删减「Jenny and Inspector Li」
(此段删减时长:4min 29s )
李修贤听完叶倩文唱歌后,在外面车里抽烟
叶倩文准备打车回家,被调戏
李修贤打跑混混
告诉叶 他是发哥朋友,并送她回家
发哥暗中默默守护,李修贤察觉到
到叶倩文家里聊了几句
发哥跟到楼下,李修贤察觉到并从窗户看到他
李修贤追下楼,发哥已离开并留下一张“多谢”的纸条
一:圣母像的破碎:代表了救赎的不可能。小庄作为职业杀手,本身的存在就是在破坏生命的统一和完整。在他完成喋血的同时,也伤害了女人和小孩(是否意在隐喻男性破坏行为的真正受害者是女性和孩童),此为一重无可救赎;为了拿回杀人报酬,四哥最后死在他的枪下,此为二重无可救赎;和汪海团伙的激战,致使代表正义的警察参与了此次法律意义上的非正义行为,此为三重无可救赎;无论被杀者是正是邪,小庄最终也没能放下屠刀,此为四重无法救赎。四重救赎的不可能影响了小庄悲剧英雄形象的形成。
二、关羽塑像的存在:代表了江湖道义。四哥的死是江湖道义的冲动化结果,警探小马对杀手小庄的信任和掩护也是江湖道义的情化效应。而汪海集团的覆灭也意在表明江湖道义只会缺席,不会消失。
三、正义和非正义的对立与结合。如果说警探小马代表是法律社会的道德正义,那么小庄对应的则是道义江湖的契约正义。小马从其警探的身份出发,将有不法行为小庄抓捕归案是他的职责所在;而小庄从他职业杀手的位置出发,将上头要求杀的人处理掉才是正道。双方对于正义的定位因为职业的相异而不同。如果各自因为职业要求对双方的职业行为产生了阻挠和妨碍,那么此时就已经形成了双重意义上的正义和非正义对立。即小马眼里的正义是小庄眼里的非正义,小庄眼里的正义是小马认为的非法行为。而两者的结合则是江湖道义模糊法律后的传统表达(参考《七侠五义》)
四、随便说说电影语言吧。高反差的灯光和色调对比,以及超级有杜可风感觉的滤镜。对应于小庄的配乐则是颇具苦涩柔情和萧瑟悲愁的口琴独奏。
这次真的是很想哭了,估计是药吃得迟了。自己感慨自己是英雄到了夜晚就悲哀。
周润发步入酒吧,跟叶倩文对视的时候,响起BGM《浅醉一生》,太醉人,也让贾樟柯能爱到在《江湖儿女》里用了三次。三十年前的吴宇森诠释的江湖,也许是贾樟柯想在三十年后自己的江湖里也借鉴的一个烘托调子。听着叶倩文这首幽怨的歌,给本片补上一次分数。江湖儿女观光团团员。
早期CC的guilty pleasure,发哥杀人总要开十枪以上
重温了这部89年的老电影。在没有“基友”这个词的时候,那是多么浓重的兄弟情怀啊。女主角只是摆设。
两位江爷在《纵横四海》里的正邪互换显示出吴宇森一种中年人的幽默感,进而乃是心态上的转变(所以我始终更爱《纵横》多点).....而曾爷在这里面简直就是给二位男主拉皮条的.....当李修贤遇上周润发,于是我懂得为什么后者叫做“超级演员、超级偶像”....
吴的英雄片从不卖弄叙事技巧,单刀直入让主角深陷险境,然后大开大干一次次绝处逢生。热血之外,更愿去渲染大气候下人在江湖的无奈、惺惺相惜的情义。而游离于司法之外的非理性大决战,即便只是公理和正义的片刻光芒,对观众却是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麻醉。
双雄,是2×2,曾爷和四哥也是大英雄。
我知道导演想营造一对相互对立却又惺惺相惜的一正一邪两个人物,但是sorry,吴宇森,你失败了。两个人的感情建立得很唐突,更像基情。枪战戏也处理得不好,没有拿捏到暴力和唯美的平衡。比《英雄本色》差n条街,倒退。另,叶倩文挺惊艳。
的气质太杂,只有一点,他这个人,放到哪里,都做不成配角。怎么会有存在感这么强烈的人?同样是握枪,张国荣握得专业好看,他爱枪胜过爱女人。周润发握枪,如同拿一支烟般自然,枪是为他而存在。
吴宇森都说 这是他与周润发合作发挥得最好的一部
那首《浅醉一生》...
录像厅时代的怀旧感觉,那时的台词和表演确实有些过时了,李描述周时的基情满满,引发大笑场。枪战教堂白鸽依然经典,我们这样的混不了江湖了,因为太念旧。北影标放粤语。
太经典的一部,虽然今天看来有些做,可在当时相当轰动,而且今天的不少类似题材的影片都有它的影子。“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因为我们太念旧。”
香港时期吴宇森最巅峰最成熟的作品 // 彼时意气风发的周润发和气定神闲的李修贤
@资料馆。不管是[英雄本色]或是[喋血双雄],吴宇森的电影太依赖于时代,哪怕是观众短暂的脱离,所能观察到的不过沧海一粟,且太过表面苍白,可能也正如那句「现在不再是我们的时代」,黄金年代过去之后遗留下来的到底是瑰宝,还是碌庸,值得思考。
多情的发哥连眼神都在发情,搞爱搞基他样样行。枪声在这里响起,白鸽在这里飞起,他们在这里的地上错过了彼此。
剧本牛逼,人物牛逼,对白牛逼,动作场面牛逼,一系列都是华语电影里无法逾越的经典。现在的港片和合拍片所缺乏的其实就是剧本里对于人物的把握。虽然场面越来越精良了,但是在人物和剧情上仍然苍白无比。《喋血双雄》,所有编剧和导演都要铭记于心的标杆之作。
那时还在念小学。结尾却倒现在还记得。
迄今为止,在我所看过的动作电影中最好的一部。
“表现性放大”,波德维尔的这个词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德尼罗和帕西诺在盗火线中的惺惺相惜,演不出喋血双雄中发哥和贤哥那么强烈的感染力。而吴宇森自己承认受到梅尔维尔的影响,主要是指《红圈》伊夫蒙当举枪射击那个桥段。↓在原创最大前提下,斗胆试论优劣:蒙当突然抄枪那一刻,胜在以性格塑造为依托,诚如吴宇森文中所言,“因友情重获自信”。弱在与通篇的冷峻极简风格欠搭,何况黑布罩头不辨五官,情绪无法充分表达。辣手喋血的两处致敬则相反,夸张却不违和,属吴氏热血豪迈风格链条的一环。但弱在过于炫酷其表,缺少与角色性格变化的内在关联。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2965110/
如果不能给朋友一个交代,倒不如死的光彩。如果无法给正义一个答案,就干脆杀个痛快。他不像杀手,因为不择手段的杀手从来不问江湖规矩。他不像警察,因为太讲原则的警察从来不懂人情道义。这世界如此辽阔,竟然容纳不下恋人眼中的绵绵情意,江湖里的惺惺相惜。如若能浅醉一生,谁愿意喋血称雄。白鸽飞出教堂,雕像轰然而碎,江湖道义与天真理想似乎永远定格在小宝与毛头相视一笑的眼神里。我们无法确认这个浪漫而凄美的杀手童话是否真实存在,也许就像片中台词那样:我们一直都在编织一个海市蜃楼。电影工业日渐成熟,故事架构与后期技术的进步有目共睹,但这份真挚的铁汉柔情,这份赤诚的侠肝义胆,早已烟消云散。只有那些念旧的人,总是在梦里依稀看见:一袭白衣的小庄走在雨中,笑容依旧,步履从容,琴声悠扬,渐行渐远。我心里双雄类电影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