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老爸下的战争片,看到主演后就跟着一起看了。
前半段让人打瞌睡,平淡,近乎流水账般的平铺直叙,但习惯后便渐入佳境。这种日常琐碎让人体验到真实,只讲生活,没有故事。却形散而神不散。
尘土硝烟,枪林弹雨,恶意善良,友情生死。观众亲眼见证一个懦弱的男孩成长为坚毅士兵,可战争中永远没有赢家。
小人物小事件,却足以窥见战争残酷狰狞的模样。愿世界和平。🙏
【ps.尼子帅得有点过分了】
比较偏向纪录片的风格,没有色彩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煽情,连温情也在接二连三的恐怖袭击里被炸的支离破碎,导演大概是想描绘一个真实的伊拉克现场以及战场上的矛盾。所以这不是一部爆米花式的爽片,甚至都没让美丽的尼子演的男主完成一次完整的个人成长,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离开现场。 虽然没有浓墨重彩以男主为中心讲述一个士兵如何完成自我升华,但随着情节推进也逐渐看到男主的蜕变,从一个为了逃避上战场要用车门挤手的胆小鬼到主动要求战并想继续留下来完成任务【虽然没实现】,都看到了一个年轻士兵在战争中变得成熟勇敢。这或许就是真实的战争吧,战友随时扑街,矛盾无处不在,理想也总是受到阻挠,最终只能服从命令并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并不能改变战争,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最后想花痴一下尼子。尼子这些年一直在不遗余力糟蹋自己的形象试图让大家忘记自己的美貌关注演技,这次也不例外,整部电影脸基本就没干净过。。。然而伊拉克的沙石和四十几度的高温依旧摧毁不了尼子如同沙漠里的绿洲一样惊艳的美颜啊。半个屏幕的大长腿,太阳曝晒下红扑扑的脸蛋,扇子一样的睫毛,还有蔚蓝大海一般深邃的眼睛,在一片黄沙中格外地好看,天辣,好想在他眼睛里游泳啊٩(*´◒`*)۶
电影《沙堡Sand Castle》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队美军士兵在伊拉克某个村庄驻守时,试图以修补给水管道以融入伊拉克民众的故事。如果电影资料里没有提及,观众也会对该片的故事表示认可,丝毫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演员们表演自然而真实,整部电影如同纪录片,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事实上,这也正是一个由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
电影以19岁的士兵欧克展开,分别以完成供水管道修复和心理变化为主线,展示了伊拉克战争分别对美国士兵和伊拉克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
电影的开头,欧克便试图用自残的方式逃避上战场。在无奈之下投入战场之后,拿起枪支配合战友参与战斗,试图寻找上战场的意义,但是他的战友一个一个地倒下了。当他发现修复管道可以满足伊拉克民众的需要的时候,他卖力的挥动镐头,试图加快推进修复进度。但是,最后自杀式袭击的恐怖分子用一颗土炸弹完全毁灭了欧克的信念。心怀美好的士兵对一切充满憧憬,但一切的一切都让他非常茫然。当上司安排他回国的时候,他质问上级任务还没有完成。但是,上级并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似乎导演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回答伊拉克战争的正义性。
对于这场战争是否正义,我们不予讨论。但是从电影《沙堡》中,我们可以看到伊拉克民众对美军的态度:既敬之,又恶之;既用之,更避之。敬之,是因为美军武力的强大。强大的美军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占领了伊拉克,在如此孔武有力的美军面前,伊拉克民众只能敬畏。恶之,是因为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文化差异。美军完全不顾伊拉克民众的需求,试图以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强加给伊拉克,必然导致混乱产生。当美军小队与当地伊拉克向导接头的时候,向导对老兵说:我要20打,要美金,不要第纳尔。这时,老兵对向导说:“我用自由和民主支付你如何?”回答之中,充满了导演对战争的戏谑。用之,是指战后的伊拉克需要美军维持基本的生活,比如欧克所护卫的这个村庄,所有的供水都要由美军每天跋涉3小时从水站运送而来。对于身处荒漠的村庄来说,水源就意味着生命,自己不能获取就只能依靠美军。避之,是因为伊拉克民众夹在恐怖势力和美军直接,无所适从。正如当地的领袖所说的:“这里白天是美军的天下,但晚上却属于其他人。”言语之间充满了对双方的敬畏。对敌对的双方,民众都不敢得罪。得罪的下场就是帮助美军修复供水管道的伊拉克工程师那样,被倒立烧死。在这种状态下,当美军试图寻求当地民众支援的时候,自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忙。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帅哥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主人公欧克参加的目的,是为了赚取能够上大学的学费。欧克对此曾与伊拉克工程师有一段精彩地对话。欧克问,你是从哪里学会的技术?工程师回答说:“这里,摩苏尔大学,机械工程。你也上大学?”欧克回答说:“不,太贵了。”工程师说:“你上学要钱?不是免费?”“对。”“这里都免费。”“可恶,在美国,什么都要钱。”一面是为了上学而投身战场的美军士兵,一面是受过免费高等教育却连水都喝不上的伊拉克工程师。我们又将如何看待战争的双方,又该如何看待双方制度的优劣呢?
在电影开始部分,导演借用欧克的话说:没有羞耻,就不是真正的战争故事。或许,这点明了这场战争的本质。片名《沙堡》也使用了沙中的城堡来形容美军对伊拉克的控制:基础不牢,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化为一片散沙。
不知道此片是背负了一定的政治需要还是事实就是如此,总感觉有些美化美军在伊拉克的战争。从整体效果来看,即便是有政治任务,还是很好的完成了。毕竟把故事拍的可信度非常高,是好莱坞电影的拿手好戏。强烈的例子比如各种科幻片。
主角演绎的非常细腻,其他角色也很生动。恐怖分子则非常的脸谱化,一概是不知好歹,杀人如麻,头包围巾,手拿AK。这大概就是话语权了。
主人公从一个局外人的自我定位,最终变成了一个找到存在感和责任感的列兵。其心路历程是通过故事的层层推进,演绎出来的。能做到这个,基本就是好电影。
这是影片开头的四个镜头,这四个镜头的作用除了表明故事发生的地理特征之外,还要结合影片最后的空镜看。我在豆瓣上看到有评论说这个片子太平,我不太赞同,我的点就是开头四个镜头和结尾出字幕时候的空镜。这是导演或者说编剧对于故事引申、关照现实的态度和切入点。现在先把这四个镜头放在这儿。
第一个镜头很工整,对称构图,主人公在正中间向镜头走。这个镜头基本可以给片子定调。
男主奥克雷摘掉手表放进口袋里,我喜欢剪辑师对这个细节的保留。前阵子对我刺激比较大的片子是《老师好》,给我的观感太过干净,我用自己的理解来定义是,《老师好》没有烟火气。没有这种看上去没有什么信息的镜头,《沙堡》的剪辑师完全可以从手表装进口袋之后下刀,让我们只看到没有手表的胳膊。这样可以吗?完全可以,但是从上一个全景到这个镜头,就完全成为打破节奏的“为了什么而什么”的剪辑点。但从男主奥克雷摘手表的动作来说,也是可以表达一些男主的决心。至于他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下面马上就要来了。
这个动作是影片开始到现在,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主人公的脸。这个时候,主人公奥克雷没有立刻180°回头让观众看到脸,而是向自己的侧前方转头。这个表演是在表演逻辑里的,因为他接下来要做一个不被军法容许的事情,他一定要全方位的确定自己是否安全。如果立刻回头,让我们看到脸,虽然不会马上让人跳戏,但起码在我的理解里,这不是在逻辑里的表演。另外,这个男主真的很帅。
从主人公第一次出现到现在,整个动作才第一次出现了短暂的停顿。这个时候,换做其他的影片调性,可能剪辑师就会接一个主人公左手的特写。可以吗?当然可以,而且远比现在这个方案更加的刺激。但是这部片子的剪辑师没有这么做,而是等演员做完一个停顿之后,继续给这个景别直到最后。在一些电影里,摄影机是提供视角功能的,说的夸张一些,摄影机的视角就是我们观众的视角。在真实世界里,我们一定不会趴的那么近去看他用门伤害自己,甚至我们会捂住眼睛。给不给手的特写,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编导对于这个故事的态度,在这个电影里,编导想给一个旁观的态度,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这个时候一定也必须只给这个中近景。
奥克雷用门砸了三次,在这个时候摄影机缓缓的向前移动。这个移动,是有呼吸感的,摄影师没有死稳死稳的移动,而是像一个旁观人。
黑场回来,奥克雷在基地内移动。在其他比较热血的军事战争片里,这个时候一般都会搞一个大航拍配上摇滚乐,黄沙漫天的飞一段。这个片子没有这么处理。我猜想,这是编导主创对于战争反思的一点体现。对于战争的反思,大概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热血的进去,将战争史诗化,最后再把死放大,最后大家一起来思考意义、价值。第二种,就是《沙堡》、《锅盖头》这样的反思,极力克制不做史诗化的处理,让摄影机“脚踏实地”的带着我们进入故事。
从上一个镜头到这里,更是没有什么实际信息的传达,可带我们进入到故事中去的,就是这些东西。到处都是荷尔蒙爆棚的美国大兵,嘈杂的环境,黄沙漫天的空气,这些都会帮助我们进入到这个故事中去。
听过一个说法: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水平是什么来体现的,是由群演来决定的。这个军医给奥克雷拆了石膏照例询问伤情,在得到没有恢复的答复时,军医脸上的这个表情很准,你回想一下,小时候撒谎,老师和家长不就是这个表情吗?轻蔑、不屑。
奥克雷从军医那里回到了自己的班里,这应该是一个娱乐场所,有电视机有健身器械。喝咖啡的人是奥克雷的班长。光膀子的,是奥克雷的战友。
以前是不太关注场面调度,这次的这个场景调度,我觉得还是挺有的说的。首先,班长是一个老兵,他在等所有的外交手段都宣告失败的消息。其次,班长不是一个战争的狂热分子,他更希望这一刻新闻报道说,外交有效,全部撤退回国。再有,班长是一个更加职业的军人,和下级军官保持一定的距离。
注意这句话和这个人,这是两个老兵之间的默契,他们知道一旦开战,什么都有可能,但是并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史诗化,就是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这时候,奥克雷作为一个新兵,完全被排除在外,戴眼镜的少校没有看奥克雷一眼。
出发前,左一和中间的人讲右一的故事,注意看右一的表情,他在配合故事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故事中,右一是一个很暴力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这是另一个机位,台词和表演可以加强我的观点。
大部队准备出发,其他人都进了车里,只有刚才的左一和右一。现在看,右一这位波顿还是怂了。如果没这句话,哇,那就太个人英雄主义了,那是《第一滴血》的故事。
还是要感谢剪辑师对这条的保留,当然这个前提是导演拍的时候就是这么设计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一条应该是NG。但这一条在剪辑师看来,太生动太真实太带感了。看上去比奥克雷更有经验的老兵痞,在这一刻还是慌了。
这一场其实也完全用一个大脚踹门的特写镜头来带过,完全没必要用这十几秒来展现美国大兵的战术配合的动作细节。如果剪辑师用了这样一个镜头,片子整体的气质就不对了。一个大脚踹门,一定要配上一段高强度的动作戏或者一个炫技性的爆炸戏,但是后面么有这么安排,所以大脚踹门是不对的。其次,我认为这是一个旁观视角的电影,是一个拒绝史诗化的电影,所以大脚踹门在这里是不对的。
这个太老套了,《拯救大兵》的梗到了2017年还在用。更不合理的是,最多三米之外的另一个战友居然没有丝毫影响。
奥克雷咬牙挺过了第一关,这个时候一定要给他单独空间来沉淀自己。没有更新的信息传达,但是对人物转变的建立是有必须的,这是不能少的部分。
这是奥克雷第一次主动和战友讲话,并且还得到了回应。这场戏印证了人物的成长。虽然很快又被军阶压制。
核心事件来了
波顿跟奥克雷谈心,说自己冒着危险也要去当机枪手,为的就是要比奥克雷这些猫在车里的人多看些风景。这场戏拿掉可不可以?不行!奥克雷的转变,一定要在这里做更多的铺垫,让它扎实才能让下一次转变更坚实。另外,这场对于波顿的人物塑造也是很有帮助的。
班长要做动员了。在这场戏,波顿不用说了,他一定是要去的,这个在前面已经做过铺垫了,所以在这里波顿不说话。左一是狂热分子,也没说话。只有远处的话痨一直在比比,谁都知道他一定会去,他只是爱说话而已。
班长根本就没象征性的征求奥克雷的意见,奥克雷也没有说一句话。奥克雷应该是对自己有信心了,而且现在也没时间让他再弄伤自己。
奥克雷的转变有了增强,他主动和班长谈起了自己过去。
班长在这儿才问奥克雷对这次任务的看法,我猜想,如果是当着老兵痞问,一旦语气不对,还是会让老兵痞嗅到奥克雷身上胆怯的味道。在这里,只有他俩,奥克雷可以没那么多负担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个表演太赞了,班长说奥克雷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奥克雷暗自窃喜。演员演得好,剪辑师留的漂亮。
为什么不给手和小孩脸的特写呢?不是更能营造那种紧张氛围吗?前面说到这个地区对美军是不友好的,这时候给一个近景特写,不是更好吗?旁观是底限,给了近景特写就是在烘托,乱了整体的气质。
他还是紧张了,这个镜头给的好。
推荐大家去看《边境杀手》,一行人开车行进在墨西哥边陲小城,那种紧张氛围的营造,秒杀这部。
红衣少年是超人卡维尔,我都没认出来。
这是第一次发水,记住这个细节,之后还有几次发水,所有细节都有变化和叠加。
这句话和这个反应就是在点题,关照现实。
这个电影的关键串联的方法就在这里,奥克雷带着惊恐的神情进入一个又一个新的环境中。
大哥真是紧张的要死,被没有门的门框卡住了。
第二次排队打水,秩序明显比第一次要好了。
两种文明和生存状态的直接交锋,完全是两个世界。剪辑师在这段的处理,是在嘈杂的环境音下面垫了一段比较轻柔的音乐,让这种话里有话的感觉更强烈了。
这段只给了奥克雷一段洗漱的画面,别人洗没洗,没说。这里只给奥克雷,就是在给人物转变打地基。
第三次发水,伊拉克民众主动上前帮忙。这些细节都被保留。没这些铺垫,后面的逆转就不成立。
美国人说,水泵站修好之前我们不会走,但是需要酋长给人帮忙修水泵站。酋长说,水泵站你们打坏的,你们得修,但是人不给。死循环中。
翻译说,美国人来之前,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村民经常为了水源大打出手,kill each other。在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人的到来其实什么都没改变,他们也什么都改变不了。
美国人一个没死,袭击他们的人只是打烂了水罐车。在袭击者看来,这个时候另一个教派的人比美国人还该被渴死。
又一次打水
第一个真正的危机事件,战争狂热分子牺牲了。
清晨,奥克雷自己走出来,主动站到机枪手的位置上。这个位置可是他以前打死都不会去的地方,这次班长还没布置,他就主动自己站出来。
关键人物,下场很惨。这句台词很关键,是整个危机事件的关键。
结束了和校长的谈话,奥克雷在思考着什么,这是他又一次开始主动想去做什么,哥们机枪手的位置都敢站上去了,还有什么害怕的吗?
奥克雷跟班长一起去学校找校长聊聊,这次没有按照以往的恐慌表情加空镜的方法来拍,而是直接把机器摆在院子里等奥克雷过来。因为故事往下发展,有一个更大的爆点,所以这次就直接给,就是我在前面说的,特写大脚踹门的方法。
校长履行了诺言找来了伊拉克当地人来干活,这一组镜头不是无意义的,在最后有大用处。草蛇灰线。
眼神里没有一丝的迟疑和犹豫了
班长真的很开心,第一次和手下一起嗨皮。
好景不长,第二天当地的工人没有再来。班长和奥克雷去学校找校长了解情况,原因不明、情况不明,不由得紧张起来,于是那个略显惶恐的表情和去往陌生环境的拍摄方法又回来了,不过这次,奥克雷开车。重复的方式里又有一点不同。
他们安全进了学校,果然校长出事了。
情绪爆发,人物弧光完成。
第一次出现早晨洗漱,之前都是晚上睡前洗漱。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之前奥克雷胆战心惊的度过一天,洗漱的时间与自己独处。这一次,显然和之前大不相同。
这眼神,为后面他人物的彻底转变做足了铺垫。再鞭尸《老师好》,那个尖子生突然转头去县政府告状,就没有这样足的铺垫,在那一刻我作为观众感知不到那种爆发,只有莫名其妙。
还是看上去稀松平常的溜溜达达,结果却大不相同。还是那句话,没有以前的铺垫,这次的爆发没有任何力度。
爆发的结果来了
早晨刷牙留下的坚定眼神带来的结果,就是奥克雷希望继续服役
少校终于肯对奥克雷说,美好的一天。奥克雷得到了认可
影片结尾是一组潮湿沙漠逐渐干透的画面,这一组和影片一开头的空镜一定要放在一起来感受。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这片土地从来如此,就算是美国人来了,也不过是让这片土地潮湿了一下,然后呢,然后这片土地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什么也改变不了。
“伴有羞愧的战争故事才是真实的”
开头一句话,直到结尾。源于奥克雷的内心。
这又是一部慢节奏的战争片。表现主角从战争初到结束的内心情感经历。
令我比较疑惑的是,主角奥克雷的形象刻画。
奥克雷在片头便夹伤自己的手,为了逃避车队出勤做任务。在随后的几次任务中也是胆小的形象。
在一次运水任务前,奥克雷退缩了。哈伯中士说:我们需要一个能顾全大局的人。
顾全大局,奥克雷的身上并未体现出这种特质。反倒是在恐惧和克服恐惧中徘徊。总体的形象也没有很明显的特点。反倒是几个战友的特点明目了然。这一点,是电影当中的败笔。
电影当中,节奏较慢,对话当中有很多不着边际的废话。让人觉得没有一个表达的共同方向。反战?解脱?都没有。
《生死之墙》靠着跌宕起伏的剧情,《黑鹰坠落》靠着恢宏大气的气势,《比利林恩》靠着出色的人物内心刻画。
《沙堡》则每个方面都显得很逊色。运水的任务,还是修水管的任务,还是出击翻敌人老窝的任务?列兵奥克雷即将回国之前,说自己的任务并未完成。而以上的任务后续都没在影片当中完整的交待。
从表面上看,电影似乎没有一个中心的主题。叙事,然后结束。我在脑海中回味,是否电影就是为了拍得显文艺一点呢。用事情的发展,少一点人物对话,来体现奥克雷的内心变化。
“我还想留下。”这与开头的假伤脱逃的奥克雷可不一样。上飞机前,他看着下飞机即将奔赴战场的新战士们,心中也许在想,经过战争洗礼,他们是否还在世上,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是否会像自己一样,敢于面对自己的恐惧。而奥克雷挣到了学费,要回国上大学了。
凯旋回归,他是否还会羞愧。
很有趣喜欢,private ocre短暂的三年前线生涯。角度很新,反反复复的缓慢进展最后的结尾也让人…很现实。美军的矛盾尴尬无奈难堪无力。一座沙的城堡说毁就灰飞烟灭了。蛮深刻的。虽然是新兵立场老土了些。不过netflix也有佳作的电影了
人物扁平化,故事流水帐。
勉强三星。送个水也能拍得那么跌宕起伏,厉害了...作为一部有着反战内核的战争片,还是太流于表面了,弱化战争场面的视觉效果,这一点是对的,但奥克雷作为主角,反而不如几个配角形象丰满,甚至被边缘化,结尾显得突兀缺乏说服力,同样的题材,李安的比利林恩在人物情感方面的处理就显得要高明得多。
3.5/5 最近这年看得第n部军队/战争题材得剧,这部对伊战的切入点对我来说是新的+0.5。军人是一份工作,不太好干的那种,战争的消耗感这部传达得很多。看Henry talk like a veteran还蛮耳目一新的,他其实算加长版cameo,毫无小记者感很好。Nic算扛住男主的带戏职责。
妈的。演员这么好看,我还看得到什么剧情啊
这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呢?大概就是henry圆了自己的军人梦吧
尼子的颜值,大超的块头,伊拉克的沙漠,充满博弈的事件,拍成这样很难让人满意。
几场枪战戏拍的都算好看的,结局那下也蛮好。和中场战事有相似的地方,但这个看着更舒服,单就故事的话还是更好些
扣动扳机的那一刻,你已成为战争的一部分。编剧罗斯纳出身军人世家,父亲是游骑兵,自己也进入陆军民事与心理战部队(空降)[USACAPOC(A)]参加伊战。影片据其真实经历改编,且是处女片剧本,可谓真情流露,处理细腻,杀戮麻痹让人心壁垒比飘摇沙堡更难突破。影片制作精良,约旦军方提供了装备支持。
「Your job is done here! → How? No, please, someone tell me how my fuckin' job is done here, because I don't see...」「I broke my own hand back in Kuwait. I slammed it in a Hummer door. Just... trying to get out of all this shit. → Well, now you can.」「Beautiful goddamn day.」
修复当地供水系统的美军与伊拉克人的武装力量,暴力冲突的故事,片子有着反战的政治内核,以及对矛盾和人性的引导思考,在克制缓慢的叙事下放大现实意义,电影对于暴力的对峙并没有多少描写,反而在人与人的相处之间投下笔墨,让角色的互动填满篇幅,这种处处夹带情感视角下的审视战争,更显其残酷性
难得, Netflix 居然拍了个还不错的电影
尼子的蓝眼睛闪闪闪
节奏有点慢,废话有点多,不是以战争场面为主,讲人物心理不够深,谈反战谈人性又没找到共鸣,同类型题材中的昏昏欲睡作品,最后一炸倒是让人精神了。看在大亨份上,勉强 三星吧,不如Netflix去年的幽冥
尼子太美貌了!那眼睛!超人那身块儿!都没认出来!
残酷残忍无奈无力,很好把情绪表达了出来。美好操蛋的日子。
從原本試圖自殘逃避到最後完整經歷一切。亨利卡維爾萬幸推掉了SBS電影,在這裡又扮演了SF軍官,也算沒荒廢掉前SBS傳授的訓練。
被打动了。虽然是美伊战争,但居然让我觉得有种跨越很多很多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柔。又及尼古拉斯霍尔特真好看。
网飞就这么拍个大片然后就直接放出来了意义何在?单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么…?有原著在支撑着 拍的很揪心 Beautiful day for the infantry?Yeah beautiful goddamn day…
2017年6月10日看过,这电影讲的就是一队士兵去送水修管道的故事,人死了,他们邀请帮忙的伊拉克人也死了,但是管道快通的时候还是被炸了。其实说明了什么都很难有结果,当你击碎了一个国家之后,所有的民族矛盾以及其他丑恶的东西都会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