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写长评,完全是字数超了)
如果说《钛》中的“身体”已然呈现出某种异质连接的非人化倾向,但其最终落脚点仍然立足于人类世俗情感的话。那么 Cronenberg的 《欲望号快车》则是一份由肉体凡身向焚身(无机)状态挺进的未来主义宣言书, Cronenberg 并未像《钛》中将某种机械物体植入人脑以完成身体机能与感官动能的转置,而是以一场偶然突发的车祸激发出主人公(乃至现代社会普遍个体)深层无意识中的非人化欲望想象,而这恰好与《钛》中的身体构建策略完全相反,《钛》中的身体从一开始便处于被电子芯片介入与入侵的被动状态,而在《欲望号快车》中,身体则作为某种具有生命意识化的“芯片”侵入至汽车这一无机体中,而偶发的车祸恰恰激发起了两者间的异质连接可能性。如果说《钛》中的主角 Alexia由于芯片的介入强行与机械体产生了某种后人类情愫,并在其后不断走向无机状态,那么《欲望号快车》中的身体则通过车祸偶然与汽车建立联结,这一联结则是人类意识介入无机化疆域的过程呈现。
并且在《欲望号快车》中,身体的伤疤与针线缝起的裂纹显现出一种强度突破有机体的临界趋势,而当阳具撕裂并插入身体的伤疤时,欲望真正意义上从有机体中的裂缝中流溢而出,实现了跨越身体疆域的无边流动。而汽车在Cronenberg的电影中更是一种机械体征的身体形态,一种由光滑金属包裹着的赤身裸体,街头与公路上一辆辆光滑润泽的汽车明面上压抑着非人化的性欲有序穿行,但其中充盈的欲望驱使着它们碰撞、摩擦、相互冲击,形成了一种物质实体性的欲望场域。正如 David Roden 在《 Posthuman Life 》中所提及的那样,技术变革时代下的人类转向“非人”是必然的过程,这样一种非人化特质恰恰是后人类时代离身性的具体实践。而当我们秉承着一种现象学视域审视现代社会的物质表象时则会发现,汽车与身体恰恰构成了后人本社会下人类身体与机器能力融合交互的核心隐喻,端坐于汽车内部的有机身体控制着汽车的方向、速度与行进轨迹,汽车则在被控制状态下成为肉体官能感知的物质延伸。 Cronenberg 的身体构建策略便在于此,将(有机)碳基生命与(无机)硅基生命相融合,以此产生某种有机体欲念与机械物质欲望的交感幻觉甚至超验连接。并且摄影机在与人物平视共存的半主观情境下不断越过人体探向肉体凡身外的异质机械世界,机械装配化的电子配乐更渲染出一种后工业社会下的疏离表象。
如果说《钛》对于主体的非人化想象虽持乐观态度却最终回到人类情感上,那《欲望号快车》则在完全机械化的非人主体构建程式上保留着一种现代主义式的悲观态度,这样一种立意与影像表达的反差似乎更为有趣。
01
色情与死亡
“熟悉死亡的最佳方式,是将死亡和纵欲思想结合起来。” ——萨德侯爵
欲望本身就是危险的事物,它意味着一种与生活常轨的偏离,而色情的姿态也就因此和死亡密不可分。在此我们需要将色情与普通的生殖行为区分开来——后者只是一种动物性的行动,而前者带有一种独特的人类激情。它并不单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执着于一种边缘性的、超越性的内在体验,越是极端的色情行为,其内在体验也就越为强烈。
影片开头,丈夫在与詹姆斯致命的撞车中死亡后,海伦投向詹姆斯的目光明显带有情欲的色彩。死亡的瞬间正是最为极端的一种体验,是一种暴力的显现和毁灭性的占有。爱伦·坡曾经这样写道:“最高的爱是食人。”食人的目的就是对身体的绝对占有,在死亡的那一刻,情欲也达到顶峰,幸福与痛苦达成了转换的决定性瞬间。
沃甘的撞车有着同样的寓意。从在詹姆斯面前演出第一次模拟车祸以来,甚至早于那一刻,他就始终在追求死亡。很难说性高潮与死亡究竟哪一方是哪一方的替代,但毋庸置疑的是,最后试图撞击詹姆斯却冲下大桥的那一刻,他跨过了死亡的禁忌,达到了突破恐惧和毁灭的至高瞬间。
02
撞车,一种神圣仪式
“祭品死亡,而在场者具有揭示其死亡要素的性质……神圣之物……” ——乔治·巴塔耶
第一场车祸模拟是詹姆斯·迪恩的绝命撞击,“既没有防滚架也没有安全带,我们的安全完全依赖于驾驶员的技术”。车辆缓缓后退,车灯远去,换挡,引擎响起,两辆车逐渐逼近。结果是未知的,死亡与否和骰子落地有着相似的概率结构,观众们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撞击的时刻。死亡的恐惧引发群体性的战栗,而这一战栗反过来如磁石般吸引观众。如果引用巴塔耶的术语,那么这里存在着“僭越的焦虑”和“原罪的体验”——生命神圣,死亡禁忌,模拟撞车则就是对禁忌的僭越。死亡的无序宛如色情的混乱,暗自积蓄着撞击时刻的高潮。
从这个角度来看,模拟撞车就是一种牺牲祭品的神圣仪式。在神圣仪式中,对祭品致死的暴力创造了一个断裂的瞬间。这一瞬间里持续的寂静和仪式的肃穆笼罩着所有仪式的参与者,焦虑使超越性的神圣体验顺理成章地出现。
第一次车祸模拟的缺憾就在于祭品并未真正死去,所以当沃甘在第二次车祸模拟中看到死去的特技车手时,他激动地颤抖起来。这块丢失拼图的找回才让这个神圣瞬间趋于完美。
03
机械的肉身
“要把这样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 ——哥林多前书5:5
这一张截图来自1987年的科幻电影《机器战警》(RoboCop),主角墨菲则或许是影史上最著名的赛博格(cyborg)形象之一,其人机融合和肉体改造的主题也在柯南伯格的电影中回响。
在影片开头,就出现了詹姆斯打上钢架的腿和海伦抚摸撞击后受损的汽车的场景。这不是某种隐喻,而是直白的机械色情,这个恋物癖(fetish)的视点展示出机械和肉体的同一性。汽车不再是无灵魂的人造物,而是一具机械的肉身,如同基督教的教义那样承载着欲望和感性的肉身,碰撞的过程因而成了性行为的隐喻、性虐待的抽象。剧烈的碰撞会带来肉体的剧烈痛苦,却会缓解存在的空虚,这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是《欲望号快车》的最主要主题。
欲望,始于撞车,止于车震~~
只有观赏性是问题,但即是最致命的问题。和帕索里尼的缺憾相似,影像中反面乌托邦(dystopia)的扭曲和狂热并没有渗透到影像之外的电影语法,柯南伯格缺乏一种特殊的“语调”为他的世界设立足够的可信度,以至于我们仅仅能从感官上将车祸和性体验联结起来,两者之间的譬喻降格为生硬的换喻。同样的问题在柯南伯格身上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专注于解构阻止他撕扯出更广的维度。
分数对该片来说很苍白:]想说的仿佛可以有一卡车,也可以套简单一句:JUST A CRUDE SCI-FI CONCEPT:) 要是被限定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考究]!当其他人都七嘴八舌讨论性的时候,CRONENBERG已经在用通篇的性讨论别的东西了。谁爱理解为畸态的速度和激情就爱谁谁吧。呵呵
机器是这场SM中的S 现代人越发麻木的感官(性冷淡)与推进现代化的机器以及车代表的消费主义有着间接关系 车祸更是带来生命威胁和肉体折磨 但有人经历了车祸后反而爱上了车祸 对车产生了恋物癖 对车祸受害者产生了慕残癖 疯狂与变态背后其实是对人类社会某种灾难的敏锐预感 并发出了绝望的呐喊和求救信号
对于慕残者的畸形快感仍旧是一种外部视点的猎奇式描述,尤其是没有找到一种适宜的影像形式将汽车空间内产生的特殊快感表达出来(也许如后来的《大都会》一般主要在汽车内部取景,效果会更好)
让人既没有解读的热情,又没有批判的欲望。只能说,大晚上看这个不合适。不过换个角度,也很合适。
7.4 撞车做爱,伤疤阴唇。曾经黑转路,如今继续转粉受阻。柯南伯格总是像写论文般进行电影的前半段,而后一路驶向疯狂危险阴郁粘稠的氛围。Sometimes we get addicted, sometimes, this time for example, after all this drive and drive and drive and sex and sex and sex and drive and sex, well, 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导演预言未来人类生活随着科技发展而改变。冷峻的汽车外壳撞击与肉体交融的对比手法值得称道。情景渲染也颇为成功。整个灰色基调却让我感到不适。
在线看的删节版,性爱镜头全都被消失,变成一部莫名其妙的太监片。期待重看完整版。
性和暴力的侧写——通篇充斥连绵的撞车和做爱,除此几无内容。表现颓废虚幻的生活观,竭力在高亢事件中寻求刺激的空虚都市青年。的确没啥好看的,连詹姆的帅脸都迷离失魄撑不起场,作为小众片类型片,可能有不少文艺男装逼犯会喜欢。
搜了搜Pornhub,基本每段性爱戏都有单独的小视频,评分还挺高。这部可以说同时是Porn和Anti-porn了,刚开始看得情欲高涨,到最后化为苍白虚无。有点像《蓝丝绒》,只不过林奇式主人公能回到日常,James就回不去了。影片前50分钟可以称得上完美。
一部讲述高潮却没有高潮的电影。
我觉得这是那种看后越来越回味无穷喜不自胜的片子,不光光是情色,是那种因车祸,近死,而爆发出的欲望解放,把撞车上升为图腾崇拜,把死亡看作终极高潮的,无限扭曲又合情合理的人性变态。
男1跟女1做,男2跟女2做,男1跟女2做,男2跟女1做,男1跟男2做,女1跟女2做,最后回归 男1跟男2做
大学时就知道这部著名情色片,但当时因为无聊没看全过,可直到现在也无法看出个究竟所以来。只能解释成资本主义后现代的空虚症了么?PTSD、扭曲的性心理、车(机械)作为现代文明带来的异化、人体改造、同性,这些哪怕拿到现在也都太前卫了。可见90年代汽车对美国人的影响之深,不过现在这种议题已经无法上升到讨论层面了,毕竟已经司空见惯,直到《钛》又拿来做文章把人、机械、女权联系到了一起。电影还致敬了 詹姆斯·迪恩的影史风流人物车祸事件。看到还是当年1996戛纳评审团特别奖,当年的《电影手册》第一名。
以色情的心态去看,过程就好似窥视他人做爱时一样忧虑.
柯南伯格又一部冰冷迷离的异色之作,获戛纳特别奖。将车祸与性快感相连,恋物癖、慕残狂、自毁冲动与颓废的纵欲错杂交织,后现代社会中人与科技若即若离的关系,恍若一部过于漫长的A片。亲吻车标纹身一幕恰似老柯一贯热衷的身体变形与人机合一主题变奏。结尾压在车下的草坪造爱颇有意味。(9.0/10)
【A-】看呆了,也看硬了。从未想过「性」与「车」的关联会如此紧密,亦或是令人错愕的定位交换:前者在工业化进程中愈发“机械”,而后者则转变为“情人”般的存在。当镜头缓缓掠过阳台缠绵的二人,聚焦于下方车水马龙的世界,我们便能直观体会到这一联系的构建。被缝合的伤疤,被修复的车辆,都带有残缺的共性,在性爱中我们寻求残缺,正如我们本身就是残缺的一般。在无数体位的探求中,个人情欲的宣泄与工业社会的意象逐渐不可分离,是前者重塑后者,还是后者改造前者?柯南伯格最擅长的事,大概就是用最机械、最冰冷的镜头去营造出最奇情且暧昧的影像氛围吧。
阴郁的诗意
crash.1996.uncutAhaShare.com by Garfield.avi 畸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