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刺客》。2010年翻拍版。8分。
三池崇史导演,役所广司、山田孝之、伊势谷友介主演作品。
我真的超爱这部翻拍片。和我过去所看的《上海滩十三太保》、《十月围城》不同,这部片并未在国家高度、生灵涂炭上做什么文章,它更多的是表现武士道精神,同时它又是个复仇片。
应该是比原片更出彩,因它在威尼斯电影节、日本电影学院奖、亚洲电影大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都有斩获。
现任将军的异母弟弟荒淫残暴、嗜血如命,然已被内命为下任老中(职位名)。幕府老中授意门下剑客准备对其在途刺杀,这一壮举不仅因为复仇,更让久未实战的武士们心潮澎湃。于是短时间内聚齐十二壮士,前往伏击诛杀。
不剧透。片中足足有一个小时战斗场面,十三刺客对二百武士。
这部片的暴力、坚韧以及果敢,深深震撼了我。
作为影迷来说,我对这部电影是基本满意的。至少在看片的时候,我还是基本保持了观影的兴趣和注意力,这就不容易。但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原版片的缘故,这毕竟是一部翻拍片。
这部电影可说的有这样几点。一是它基本完成了作为武士片的艺术企图。二是它在细丝严缝的故事主体中多多少少的掺入了三池导演的cult趣味。三是这是一部作者化和类型化结合的较好的作品。
但首先这是一部替天行道为主旨的武士片。对于日本武士文化,我没有研究,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突破。我只知道日本的武士是必须忠于主上的,是无条件忠诚的那种,而不管主上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本片中,由于出了一个干尽各种坏事的主上,这大大的激怒了一个义愤填膺的下层武士。他召集了十二位武士同行决定替天行道,经过下计、等待、血拼,终于除掉坏主上。而十三位武士也是死伤惨重,只有两位活了下来,其余的皆舍生取义。这便构成了故事的主体。它的故事进展是顺畅流利的,几乎看不出什么生涩的地方,这种感觉就好像顺风行舟,平滑快速,而且还不给你喘息的时间。这归功于日本电影人的扎实功底。在这方面来看,我国的很多电影人,就还需要下点笨功夫,将讲故事这种叙事艺术的基本功给理理顺。
尽管故事的主体非常主旋律,但我们看得出来,三池导演对老老实实的说这样一个故事其实在心底里是兴趣不大的。这可以从影片的叙事中细细的品味出来。比如故事的主体虽然讲述的无比顺滑,但在这顺滑中,却分明可以看到作者的那种机械性。我在几乎所有的故事主体中看不出多少的热情和灵气,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工作的那种匠气。在故事主体的行进过程中,我一点没有体验到因为场面调度、镜头调度、台词设计以及画面组合等各元素配合而成的审美上的魅力。然而,在某几个一闪而过的细节中,我却突然看到了导演的热情。再联系导演的前作,我就明白了。
三池其实是有浓厚cult趣味的导演,这压根就是流在他血液里的野性气息。尽管他拼命的压抑自己要讲个四平八稳的主旋律,然而在那些细节段落,他的喋血口味还是无意识的就流露出来了。即使它们是经过了努力的自我抑制,然而喷涂出来的这几口血还是那么腥。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搏斗场面中那些血肉横飞的尸体、被变态主上把玩的剁去四肢的少女、被当作靶子的活人、以及那个变态主上的幽暗心灵世界。特别是对变态主上的精神世界的勾勒构成了本部电影的最大突破。它是使本部电影具有异色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也正是因为对这个坏透顶的主上的形象的塑造,使得本片往作者化的路上前进了一小步。这个主上好色残暴、滥杀无辜、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坏到不能再坏了。然而,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坏?导演将他设计成是因为对人生的虚无主义态度。因为他觉得人生空虚、无意义、无聊,所以他将追求各种感官刺激作为人生的目标。感官刺激的最高峰便是变态行为。于是有了如上的种种变态行为。他还活着,实际已经死去。他又未曾死去,因为他还没有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所以当他体验到被刺杀时,他不是怕的掉头跑走,而是兴奋的大叫。操!这太快过瘾了。这样血流成河的行刺在他平稳的日常生活里是极难见到的。对比于他平日里的坏事,这样的大场面的刺杀又是足够刺激的了。于是他要感谢武士的行刺。这一天的刀光血影给了一生从未有过的刺激,于是,他兴奋的大叫。在他的生命中,他一定会牢牢的记住这一天的。
总起来说,这是一部以虚无主义作底色,替天行道正义凛然为主体,cult趣味为点缀的带异色的武士片。影片最后,活下来的武士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徘徊踯躅,久久不愿离去,他是否也体验到了虚无的力量?
一部看起来更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的电影,没有华丽的剑法,更没有宏伟的场景,连小镇上的机关都显得如此原始,但正是这样一部“简单”的日本古装片却做到了许多中国“炫丽”的古装片所做不到的东西:让观众感受到电影本身所想表达的精神。
鬼头对主人的死忠和牧野因为犯上而自行切腹都充分表现了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对于武士来说就像是基督徒所奉行的基督教义一样,是神圣的,头脑聪明的人会指责鬼头说他愚忠,死得其所,而注重原则的人则会认同他,只为他的命运感到惋惜。十三刺客更是最为悲壮,我觉得十三刺客中的猎人,新六郎,使枪的浪人和小仓最有特点,能够体现出不同人格的人在这场战斗中的价值观,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能够让他们视死如归得去战斗。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拍得非常真实,仅此一点已经需要很多国内的古装片好好学习借鉴的了,少玩点虚的,多整点实的。这样的电影才能让人真正感到惊心动魄。
本片翻拍自1963年的同名电影作品,出人意料的是,影片导演居然是cult片大师三池崇史,掌舵如此正统的时代剧对他来说绝对是头一遭,效果还算不错,在沉重的历史感中还是适当加插了一些cult片镜头,如四肢被剁去的裸体女人,影片中角色众多,虽然对脸部一一辨认清楚有些困难,可对于大部分角色来说,都能够留下独特的印象,在角色刻画这一点来说,三池是比较成功的,影片节奏也不算缓慢,画面背景方面颇有特点,极具历史感,在摄影上,尤以一段庄次郎的临终视角最为让人记忆深刻,很特别,也很贴切,用得恰到好处。影片不仅是一部动作片,在内涵方面也有一定深度,对“武士”的探讨和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评,虽然并没有明显说出什么,可无数镜头和台词的含义,已经足够让观众有所感觉了,对于电影来说,这就足够好了。这片子最大的特点,或许就是片尾接近一个小时片长的杀戮戏,虽然长,一定不显冗长和多余,略有点乱,可最后一看精巧设计之处还不少,乱中其实有着自己的章法,杀戮很残酷,可并不会让人觉得血腥得看不下去,这一切都能看出三池崇史作为一名出色导演的操控功力来,很期待他的新作《一命》。。。
影片中明星众多,印象最深的还是山田孝之和饰演松平齐韶的稻垣吾郎,稻垣吾郎将一个阴郁、变态的杀戮恶魔演绎得活灵活现,山田孝之表现依旧卖力,期待他在《杀戮都市》下部中的表现。。。
有三池、老怪和PJ为证,没有cult片底子,是拍不出史诗正剧的!我打算用这句话结束我的影评。
最后我们的种马猎人假死清了仇恨么?
十三刺客,一次大胆而失败的翻拍。看完后对3D版切腹不再有任何期待。
凡打仗时发呆跑神,与队友深情凝视、嫣然一笑,为仇敌普及天下大势、宣讲人生大义、追忆昔日旧情,告知对方“今日本宫是特意前来杀你的”,放弃有利地势有利武器跳入敌群内近身肉搏…等一系列行为,都是耍流氓,当以花痴论处。貌似敌军也存在严重诈尸现象。别搞好吗?害我笑场了十几次。
比十月围城来得刺激多了。
爽快!
好长,完全看不来,既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记不住谁是谁,就听见各种咕叽咕叽的声音。
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能把可敬化作恐怖,抹杀了正义和道德之后的执着赐给了绝对的力量,日本武士道的沉沦使得穆斯林成为这世界上仅剩的伏笔,影片所表达的诉求是对这种价值观的遗憾与缅怀。巧妙的杀阵布局以及精准的厮杀动作,每一个镜头都带有酣畅淋漓的快感,没有任何不适。
这是我最喜欢的三池崇史电影,因为在这个时代,他仍能拍出信仰的力。“武士道完成于德川幕府时代,来源于神道教、佛教、阳明学。从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忠于主君,尊敬祖先;从佛教禅宗得到平静、沉着、不畏死;从儒学中得到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近年最棒的杀阵、最蠢的cult桥段(介错)、最脏的缠斗、最冷的劈杀、最烂的基情(高冈)。亮点:人彘、地狱落合、谷村的千世、伊势的小弥太、稻垣的齐昭、庄次郎的临终视角。败点:伊原的九十郎、被删掉的渡河场景。此外,发觉《乌鸦高校2》的教学楼大战可谓落合之战的大练兵
前面的戏剧张力也好,后面的群架也好,非常合格的古装武打片。
载入史册的杀阵!
说《十三刺客》像《十月围城》的麻烦看清楚一下人家的立意和手法,高端了不是一个级别。也算三池这两三年来拍过品质感最好的片子了吧。
片子一般,比之“七武士”来差的太多。内容不够分量。三池崇史想拍一个带有自己风格的七武士,但脑子深度不够。前半段比后面的屠杀好。
能足額調集三百藩士護衛蕃主,鬼頭才是真正的人才啊。
纯洁的武士精神
3.8 我覺得最好的地方就在於殺戮的層次化。剪輯的挺好,沒看過原版無從比較。不過就這此片來說,做的確實還不錯。至少沒淪為日本新近那種“偶像派武士片”和“武士大片”。
13,12,11,10,9,8,7,6,5,4,3,2,1...2?!
王守义十三香组队杀怪升级灭Boss
最后变成了B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