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真的存在吗?
作为一个无宗教信仰者,看电影之前,我会很坚定地告诉你,对我来说,并不存在,我们只是生活在人间。
当我看到片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很是惊讶,正如我提到的,我是一个科学信仰者,所以并没有特别关注宗教相关的话题,新闻等等。
同样,我对于教堂,牧师,更没有什么调查,或者关注,唯一对他们的印象来源,就是各种美剧。不幸的事,我比较喜欢破案类型的美剧,所以出现在这些剧情中的人物,很大概率他们的形象可想而知。
托德,一个声名远扬的牧师,同时也是一个很善良人。从我在影片中的了解到的,牧师,应该是一个需要有很强说服力的职业,同时引导人们相信美好,坚定一些信念。
影片着重描写了他的小儿子寇顿经历手术,描述去过天堂后,引发的各种事件。
对于宗教信仰的描写,我不加以评判,但是影片中的两个片段,深深的感动着我。
一个是听说寇顿正在接受手术,不同岗位上的小镇居民,在不同的地点,一同为其祈祷,先不说有没有效果,但是那一刻,人性的光辉无比的闪亮。面对伤病者,为其送上祝福,愿其康复,这是多么温暖人心的一幕。
另一个是影片最后的布道,关于电影主题天堂是不是真的存在的探讨。"Heaven is for real", "God is love",这是电影给出的结论。男主给的解释是,“通过父母的爱,婴儿的第一声提出哭,我们曾瞥见了天堂,但是却选择了充满仇恨和恐惧的地狱。”
我的理解是,生活中有很多的美好,那一刻,如同置身天堂,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些美好,将我们的视线更多停留在那些不满,那些负面因素上。
天堂真的存在吗?
我并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答案,但是,我相信,美好,幸福,这些人类永恒的追求,一直都在我们身边,都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人对世界的认知,始终挣不脱那根绳索,一头是信,一头是疑。一切存在都似有证据,却又毁于一念,即使是耶稣最虔诚的信徒也爱莫能外。一位每个礼拜都要为信徒们布道的牧师,当他真的从有过濒死体验的四岁儿子的口中得知有关天堂的种种奇妙景象时,他却首先选择了疑。他因此而给信徒们带来了精神困扰。最终,他依然没能张开怀抱拥抱主,而是以“爱”的名义为自己解围,竟然可以重获信徒们的拥戴。由此,神迹被偷换成神逻辑:神=爱。
看过的第一部濒死体验影片!😂
在此推荐一本“濒死体验”经典著作: 《超越生命的意识:濒死经验的科学》(商务印书馆)是濒死经验科学哲学领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该书首版于2007年以荷兰语出版,当年便售出10万册,之后被译成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波兰文、拉脱维亚文等多种语言。 这本书不仅引导我们重新思考死亡,而且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濒死体验”指人达到临床死亡状态下的意识体验,它包括一定的要素,例如听见美妙的音乐、看到隧道或光、飘出身体外面、生命回顾、与已逝亲属的会面等现象。《超越生命的意识》一书建立完善的实验设计以及理论框架之上,不仅涵盖了濒死体验研究各个方面的实证研究,而且他提出了独特的意识哲学理论。在实验设计方面,劳美尔教授的团队用八年时间,对荷兰十家医院的数百名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了跟踪记录。以丰富的临床数据以及专业的医学背景为基础,劳美尔教授在本书中对以往有关濒死体验发生原因的试探性解释逐一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濒死体验”并不是因为“脑缺氧”、“二氧化碳过量”、“癫痫”、“服用致幻剂”等生理原因,也不是因为“畏惧死亡”、“双重人格”、“幻想”等心理学原因。这一论证过程,可以说将“濒死体验”的科学研究向前又推进了一大步。在理论方面,劳美尔教授主要诉诸了意识哲学与量子物理学的论据,并以此提出了“无尽的意识”概念——无尽意识的本质,先于我们的出生与身体,并且将在死后独立于我们的身体,而在没有时空性的非定于空间中存在。据此看来,我们可以严肃地思考,死亡是否与出生一样,只是由一种意识状态进入到另一种意识状态,而身体的功能等同于一个“交界面”。 另外引用一下书中的一句话:不接受难以解释的现象的原因始终是情感上的,例如害怕科学系统的美丽或效率会受到伤害。这些都是完全不科学与不合理的理由,而且它们会导致反思的贫乏。 —— 弗里德里克·范·伊登 昔日的《论语》说,“未知生,焉知死?”,而今日我们应该反问道,“未知死,焉知生?”……
补充: 另外再推荐几本有中译本的濒死体验经典著作 ——1.《死后的世界》中国友谊出版社(喜马上有)、2.《看见生命》中信出版社(微信读书上有)3.《超越生命的意识》商务印书馆、4.《向死而生活在当下》中国法制出版社、5.《死亡回忆》吉林文史出版社(喜马上有) 推介语: 1.通过对濒死体验的深入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对生命与死亡的认知,增强对意识的认知,从而拥有正确的生死观,学会发自内心地热爱生命,珍惜当下的生活,找到人生的意义。 ——布鲁斯·克雷森(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神经行为科学教授) 2.有证据支持了“濒死体验”的有效性,并且表明科学家们应该重新思考有关终极医学奥秘之一的理论一一人类意识的本质。 ——《华盛顿邮报》 3.这是一个由濒死体验研究领域中Z著名的专家之一提供的激动人心且信息丰富的全面概述。 ——雷蒙德·穆迪博士 (弗吉尼亚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曾担任乔治亚州医学鉴识精神病学家,先后任教于西乔治亚学院、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等高校“濒死体验之父”《死后的世界》作者)
有天堂这个地方吗?我不知道,我又没去过,或许大家都不相信有,死后不过是化为尘与土,而灵魂也随肉体消失,但每个人心中又都有一个天堂,在心存绝念时成为一种美好的力量。
如果知道,失去的亲人其实保持着年轻的模样,生活在天堂,遥望天空,心也没那么疼痛伤感了,甚至会露出一丝微笑,你好啊,外婆。天堂很好,我只是有点想你,但有天堂这么一片乐土,我也就放心了。
显然,这是一部大肆洗脑的关于信仰的电影,很浓的宗教气息。或许我没有信仰,我感受不到很深刻的激励。但我感受到爱,这是无关信仰无关语言和民族的东西。一个3岁小男孩,因病痛濒危之际,灵魂出窍上天堂,看到了耶稣,见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亲人,而一开始只有父亲坚定地相信儿子的那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话。是否真正有信仰区别于此,他们更容易相信天堂真的存在。
我不曾幸运地见过天堂,但我有过无数的梦境,每一天,都在上演。其实梦就是现实的反应,不会有一个凭空捏造的梦。剧中的天堂,和人间美好的事物看起来也别无两样,所以,天堂其实在心间。
去年圣诞节那天我问朋友:“你是如何成为有神论者的?” 好像从那一刻开始直到今日,一切都得到了完美的解答,我不再动摇了。而又因为疑问的联结,使我们在这段时间彼此的困境中互相帮助,也得到了生活中的答案。 我一直在想,如果真的有一些见证过天堂和耶稣的人,他们把所见画下来也应该有相同的部分。前阵子我把阿琪雅娜的「和平之子」递给长老看,她说:“很像,只是发型不同。”(注.阿琪雅娜祷告找到一位木匠做的模特) 而近日朋友的经历使我对濒死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就在查询中我偶然得知了这部为还原真实事件而拍摄的电影。就在电影的末尾,我看到阿琪雅娜的画出现在屏幕中,正是那副「和平之子」,顿时激动万分。“就是他”,随着电影中的小男孩坚定不移的眼神,我豁然开朗。 在这个缺乏神迹的时代,还能有什么比知道天堂存在的确据更加鼓舞人心呢? 如果你是缺乏信心的信徒,我推荐你看一看这部电影,或是阿琪雅娜的画作。如果你尚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祈祷你能够被神拣选。
阿门!哈利路亚!
“如果你因为我而挣扎、而困惑、被冒犯,但你却不因此而跌倒,你就有福了。”
温暖!
同名畅销书改编,简单却又神奇的故事探讨信仰的真实性。平实简朴、温暖动人。
其实,人要有信仰,这一点真的挺重要的,而信仰,也是当前中国人最缺少的。我们这个世界,会有很多超出自己经验或者人类的经验的事物我们无法解释,人们愿意相信有上帝、有释迦牟尼、有真主安拉。。。因为,那是一种信仰。
传教片,我还是打个客观的分数吧。
坐在我旁边的一个美国小男孩 大概六岁的样子 在电影的结尾部分 哭的不行 让我既惊讶又感动
导演打了一张安全牌,所以电影每个方面都做得相当的稳,甚至没有什么差池,但也就是因为它太四平八稳,导致电影没有惊喜跌出,虽然煲了一锅心灵鸡汤,并在音乐、摄影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上都做到了极致的舒服,但整体留给观众的留白和思考不多。推荐一下两首片尾曲,相当的好听。
God is real. Heaven is real.
觉得这部电影如何 只能依据观看的角度来决定
我尊重所有的宗教信仰,我没有信仰某一特定宗教但也不是无神论者,不过我对于本片这种用近乎hardsell的方式推销某一种宗教的手法实在不敢苟同.需要通过展示所谓“真的”天堂和耶稣的影像来证明你的信仰有多真实吗?另外一个paradox是,既然死亡是得蒙主恩之路,为什么信徒都祈祷要迟滞这一过程呢?
无法理解,不予置评。
借着别人的眼睛,我见到了你的面。总有一天,我会亲眼见到。
放映时蜘蛛侠2即将上映,大家都是sony公司,您现在懂为啥小屁孩一直拿着蜘蛛侠的玩具了吗?
好片,从十几分钟开始就知道这部片子值得一看。一个小男孩的意外濒临死亡时候的天堂之旅。一开始没有人相信他说的一切,后来种种事情的巧合和事实面前父母相信了他,大家也相信了他。上帝是什么,上帝是爱,对每个生命无私的爱。耶稣的爱普照世间,万物看起来才会平和融洽,信仰真的是一个国家的一切。
一直盯着时间终于把这部片熬完。一部宗教片可以拍的这么不感人、这么没内涵也算服了
强烈建议团契观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堂,坚定信仰然后柔韧的活下去!
Only faith opens our eyes,God is love,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导人向善的神棍片
中間不小心睡了,而且為甚麼神是白種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