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摩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实用主义纪录片导演,他拍摄过许多社会敏感议题纪录片,并且在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的作品也曾获得过戛纳、柏林、奥斯卡等多项大奖,可谓名利双收。导演罗伯特·德尼罗曾评价迈克·摩尔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真正的美国英雄。他总是言论激进,用最犀利的视角来批判、直指当下的社会政治事件。可就是这种政治实用主义、主观宣教色彩浓厚的真实电影纪录片也可以获得较高的票房与商业价值,《科伦拜恩的保龄》(Bowling for Columbine)就以2150万美元票房在当时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纪录片。那么接下来我会从纪录片的立场表达、拍摄影像文本分析,以及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与观众产生的价值认同,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摩尔成长的最为重要的90 年代的美国,兴起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新纪录电影运动”,他本人也是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新纪录电影运动不再沉醉于安德烈·巴赞式的“影像信仰”。不再刻意教条地寻找客观与真实。这便为电影创作者带来了很大的主动性与选择性,不在像直接电影“墙上的苍蝇”一般,而是大胆的去寻找诱发,驱动影片内容的要素,创作者的个人主观价值引导便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何使导演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呢?迈克·摩尔找到了一种“虚构”与“非虚构”的暧昧平衡。
“因为我们不喜欢虚构,但我们活在虚构的时代,因为我们有一个虚构的选举结果,选出了一个虚构的总统(指小布什)。我们活在虚构的时代是因为,一个人,因为虚构的原因把我们卷入战争,就因为一条虚构的录音(指911调查)”。迈克·摩尔在2003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说道。他直言不讳的嘲讽了美国的政局,并且强烈的表达出个人对于战争的厌恶痛恨。他用这种“虚构”看似表达出了个人的无奈与被迫,实则是合理化个人的预设立场,并引导性的让受众接受这种“虚构”的实现。当然,这部获奖作品就是《科伦拜恩的保龄》。纪录片详细讲述了震惊美国的科伦拜恩高中校园枪击案。影片涉及到枪支管控问题,校园暴力与安全规范,娱乐暴力化,媒体监督与报道,种族歧视刻板印象,科索沃战争恐怖袭击等等。摩尔的关键论点是美国这样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的国家为何暴力,战争不断。而由此展开的调查地域广阔,时间久远,宏观与微观兼具。他们共同都反映出,美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局势,这正是导演想要利用摄影机作为武器来剖析,改善社会问题的目的。这也正是导演口中“非虚构”的价值。“在最后,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非虚构’的概念,聊一聊如何用它来抹除我们听到的谎言,如何把它作为一种争取变革与改变的非暴力武器。我们这些工人阶级的孩子,很快就敏锐地察觉到那种基于阶级划分的话语系统,那些去过更好的学校——或者任意什么学校——的人对我们说话的方式。现在我要呼吁那些坐在电视机前的人们,拿起你们的摄影机,与公权力作抗争。”迈克·摩尔的纪录片是一种介入的虚构,不管拍摄什么人实际上都在创造事实。
利用画外音与采访加强对参与式纪录片的介入。
在影片的开头部分是导演摩尔来到北国信托银行决定开户行,导演通过与工作人员的谈话让观众了解到银行开户可以赠送枪支的规定,以及一些赠送要求。对话层层深入,如此巧妙的诱导想要的答案,也给观众表现出导演的意图。这是典型的按照流程及逻辑顺序展开的引导性提问。在电影中间部分还有涉及到许多路人采访,导演来到加拿大、温莎询问路人是否会使用枪支,认为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否安全。这里采访介入更为直接有力,因为有了前文中美国枪击事件、暴力事件的残酷,与采访对象的回答对比强烈,尤其是导演故意推开加拿大居民未锁的大门时,冲击力之大给人深刻印象。这种直接呈现证据的方式,也给人在情绪与叙事节奏上有起伏。在影片82分20秒至83分02秒的时间,导演完全采用了屏幕黑场,只有现场的嘈杂声与爆炸声,随后是画外音的解说来表现。黑场画面是迈克·摩尔的惯用手法,在《华氏911》中,导演也同样使用了1分05秒的911事件爆发的现场声音。这种风格化的处理,是导演故意加重了观众对于声音的关注,哭声、呼喊、惊叫使人更容易进入当时的恐怖氛围之中。从而达到让观众产生同情、情感认同的心理,进一步强化个人预设立场。
利用现代音乐增强反讽效果。
影片的音乐也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尤其是现代音乐的使用,产生更强的讽刺效果。较为典型的是《华氏911》中,在播放到“9.11事件”的画面时,采用了阿沃·帕特的《纪念本杰明·布里顿的圣歌》(Cantus in memoriam Benjamin Britten,1977),这是全片仅有的柔弱感伤处,但,依然犀利。在《科伦拜恩的保龄》中也出现了如进行曲,广告插曲,新闻片头曲等音乐,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娱乐性。
利用画面剪辑拼贴突出政治波普。
什么是政治波普呢?政治波普源于上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英国的“波普艺术”(Pop art),即流行艺术。波普艺术的前身是“集成艺术”,就是通过拼贴、罗列等集成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不同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的是“波普艺术具有相当强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对波普艺术迅速而意外的成功起了作用。
《科伦拜恩的保龄》中大量采用视频资料与拍摄画面进行剪辑拼贴,在影片开场是一位美国军官,身穿军装告诉大家,这是一部步枪协会制作的影片,请大家欣赏,随后是画外音与画面同步展现了美国平凡的一天清晨。很显然片头军官为影像资料,与之后的画面毫无关联性,但导演巧妙剪辑在一起,便构成了不同的意义,使整部影片似乎变成了步枪协会的宣传片。不仅如此,在讲述美国历史时,导演采用了动画片制作,来表现美国自大狂妄,嗜杀成性。甚至还利用影视资料如《关山飞渡》一行人遭遇印第安人袭击、《日落黄沙》妹妹再次回到白人区表现出的不适、吃惊表情。射击画面与布什总统头像相互切换等。这样的剪辑手法大大违背了真实性的创作原则。美国时政专栏作家詹姆斯·赫森评价摩尔时说:“(摩尔)擅长运用煽动性的手法,把不完整的资料组合在一起并努力去推动一个单方面的观点。”影片巧妙地利用了大量素材的拼贴和引导性提问,服务于整部影片核心框架的是摩尔预设并被逐一否定的若干个立场。在这种充满戏谑、嘲讽的表现形式之下,是纪录片拍摄不再具有以往的严肃客观、严谨真实的界定,“消除了高级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是一种前卫的政治宣言——他们想让艺术民主化,期待着更加平等的未来。”迈克·摩尔的众多纪录片题材都是具有很强现实性,会向观众直接展现如贫富差距过大,美国贫民生活的惨况。恶意挑起战争,战士牺牲会给他的家人带来怎样的悲痛,被卷入战争的无辜百姓如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等。这些沉重的话题,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减弱摩尔影片的趣味性与娱乐性。仿佛鬼畜视频的恶搞,带给观众全民狂欢的效果。他一直就是以创造性的“虚构”和“风格化”的纪录片创作方式来超越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以达到电影真实的更深层次——“狂喜的真实”。由此也可以看出,迈克·摩尔的作品利用剪辑创造虚构的艺术,画面之间断章取义,使画面脱离原本的语境而通过蒙太奇重新拼接产生为个人所用的新意义,让纪录片变成以大众认同为主导的艺术。也有学者以迈克摩尔的《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为例,将美国调查类纪录片影像风格归纳为“叙事故事化、选材娱乐化、表达个性化”三个特点。
《科伦拜恩的保龄》2002年在美国上映后,陆续在36个国家地区发行上映。获得第3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这是摩尔第一次也是唯一次获得奥斯卡奖。可以看出该片不仅适应市场环境,也符合奥斯卡评审的口味。如果我评价该部影片,我最想说的是迈克·摩尔最卖座的纪录片。这与影片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观众期待有很大原因,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发生在1999年4月20日,当时两名学生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学校,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这件恶性事件在当时美国轰动一时,不少人开始关注校园霸凌现象以及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而就在此事还未平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驾驶两架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世界贸易中心一、二号楼,和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这无疑使美国国民的紧张、恐慌情绪达到极点。人们开始反思,急迫的寻找答案,并对安全事件高度关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导演利用观众情绪,从校园枪击案出发,调查寻找美国“危险”的原因,满足观众的认知期待,并以较强的逻辑、娱乐化的风格层层剥茧,引导观众使个人主观立场与其价值认同。再加上导演娴熟的影像手法运用,对事件的敏锐察觉力,都满足了影片的市场价值与艺术审美。
昨天突然收到老妈电话,原来她终于得知UW的枪击事件,我花了好一阵子才安慰她说这种情杀在哪个大学都有的,浙工大也有,只不过别人是动刀子,我们这是动枪子。后来琢磨着我怎么就能对这样的事情无动于衷呢,也许是吴宇森看多了,奥利佛.斯通看多了。
这就像范.森特在<大象>里的观点,我们看到子弹嗖嗖地从身边飞过,我们觉得自己处在虚假的梦中,而不觉得一个社会制度正处在荒谬的境地。但数据这种东西往往是你不调查就会可能有一个模糊得可怕的错误,比如加拿大的人均枪支占有和枪杀死亡人数之比,虽然但从麦克.摩尔那里得知答案也不是严谨的做法,但是他的偏激至少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吸引已经完成了摩氏记录片的作用,能更容易地激起我们心中的非理性意识。
对于记录片的作用本身就有很多争执,完全忠实于事实,还是加入适当的主观观点?这是如薛定谔的猫一样的窘境,事实上,我们在观测并记录事实的同时,已经改变了观众对事实的原始理解。麦克.摩尔把我们当傻子?我看他只是不想给我们送上一杯白开水。范.森特倒是端上了一杯白开水,却是亮色的,而且冷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导演的存在,只有摄影机的游走还隐约透露着一只大象即将闯入的信息。
戈尔在<麻烦的真相>里有效地把记录片当作武器攻击了布什政府,记录片的忠实粉丝可能会不大喜欢这种形式,因为他的观点很个人,诠释太个人,甚至把数据这样比对,前一个是CO2含量曲线,后一个是温度曲线,CO2高到一定程度,他让你觉得温度也会高到那个程度,乐哥看了肯定会不高兴,这简直就是视统计于无物啊。但不能否认,戈尔真的让观众在某一刻相信,布什就是Global Warming的大帮凶,这是一种很牛的技巧,摩尔擅长的技巧。我觉得仅仅是凭这种开创性的嘻笑怒骂式记录片技巧,摩尔就应该获得一个电影的终身成就奖,如果电影届有《Nature》,他的<科伦拜恩的保龄>就应该凭那个南方公园式的动画而成为这种学术期刊当年影响因子最高的论文。
所以尽管他的记录片不够"客观"不够"真实"不够"逻辑性",但却让受众轻易地接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赫尔佐格没做到这点,王兵也没做到这点。范.森特把电影拍成记录片,拿走一座金棕榈,麦克.摩尔把记录片拍成电影,又拿走一座金棕榈,<大象>和<华氏911>都不够好看,也许戛纳只是想说,我们比威尼斯更学术。
两个美国人在科伦拜恩上报持了不同的观点,范.森特把他当作一个时间地点人物的青春期新闻事件,麦克.摩尔则顽皮地跳到了步枪协会会长的面前,自认为才高八斗的影评人为<大象>里类似<闪灵>的低机位移动赞不绝口,而美国人却为摩尔扔出的弧线保龄球感到震惊。亚特兰大爆炸案的主角在森林里躲了数年终于被揪出来,却只是让我想起那次奥运会的主题曲,作者是美国五十年来最出色的作曲家John Williams,他的作品就像美国人的典型性格,高昂,大开大壑,推进迅速,织体单薄。大部分的美国人嘴上什么都不说,但心里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坚持的观点是你很难动摇的,虽然他们初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可能也只是一时的冲动,所以你很难想象为什么经常可以在美国各地看到藏独和某功的支持者,Phoebe肯定没去过西藏,而给某功发传动的美国人估计也没几个见过那张莲花座像。我们常说国人思想蒙蔽,但我看国人至少一点也不死顽固,美国却一如既往地坚信他们的正义,他们在别国做的是帮助而不是屠杀。
比起在萨尔瓦多和科索沃死去的数万民众,科伦拜恩死去的12枚花骨朵似乎只是个微不足道的数目,但看到Discovery里Harris和Klebold拿保龄瓶做射击练习时,我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哀伤,民兵队也这么做,相似的动作并不代表保龄是一场杀戮的罪魁祸首。就像美国人突然地就大肆抨击朋克,抨击哥特,抨击Marilyn Manson,这些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真正的主因。欧洲人也看<操我>,亚洲人都看银河映象,加拿大人说我们有很多杆枪,却只有美国人一天到晚为夜半的枪声而惴惴不安。
<大象>里的男孩长得很漂亮,天空也很干净,越干净就越让我们恐慌,我不想在UWay上遇到宪法第二修正案的尴尬:This was my first gun. I couldn't wait to go out and shoot up the neighborhood.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想让大象踩着保龄,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去碰枪,虽然我小时候也经常拿气枪去打猎,但潜在的危险可能会扼杀一切。社会伦理无法阻碍科学让人类触碰原子弹,但我还是有能力让孩子远离枪支弹药的。
说来,小时候虽然被抢过,但我真的觉得中国比美国安全,这是冷兵器给予的安全感?
我和我的美国同事华伯特都看过这部电影。华伯特的一门课程作业,写的就是这电影。Colunbine枪击案中死了12人,凶手还特地将其准备过程录制下来,丢在车库里,并在车里留下线索,引导警方查找到录像。他们希望借此唤醒点什么,虽然这样非常愚蠢。说到这里,我开始有印象了,以前看过报道。他说在美国,这几乎是公立学校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性事件。从此以后,中学大多数都安装了金属探测器,摄像头,学生被管制得如同在蹲监狱一样。“凡是你进美国海关时遇到的一切,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在公立学校的门口,也一样经历。”他说。“但是我看过一篇报道,说你们中国学校里就没有这些事,为什么?”
我觉得这很简单。我们找不到枪支,枪支管制得非常严格。我在中国时,只是大学军训的时候打过六发子弹,除此以外,枪碰都碰不着。倘若枪支到处都是,难保不出现同样问题。人心深处都有些非常可怕的黑暗,放在特点的环境下,人真是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华伯特显然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是不是政府对学校控制比较强导致这种相对安全呢?他说美国的状况是在很多情况下不敢牺牲民权,比如拥有枪支的权利,所以才会有这些问题。中国根本就不尊重这些权利,所以才没有这些问题。
这显然文不对题。政府对中国学校的管制,我看多半限于考试和言论,其余的什么哪里去管,学校的安全隐患我就知道很多,还不是听之任之?我觉得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认识犯罪,是从哪些方面去降低犯罪的可能。
2002 年雪城大学入学Orientation时,警官Williams的一席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造成犯罪一般有三个因素,一是犯罪者的动机,一是犯罪者的行为,一是犯罪的条件。我们每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在出现危险的时候都应尽可能地改变以上条件,使自己脱险。如果一个美女衣着暴露,言语轻佻,就可能增加对方的犯罪动机。如果你独自出门,在不安全的地方出没,你会增加对方的犯罪条件。如果你自己喝醉了酒,毫无防范之力,你就可能增加潜在犯罪者的行为能力。
华伯特显然只看到了一个方面,他觉得应该对学生下功夫,对家长下功夫,形成各种“介入”方案,从内部改变可能会犯罪的学生。同时并不牺牲大家拥有枪支的权利,因为一刀切下去,有些人可以合理拥有枪支,你就剥夺了他们的民权。我能理解这一点,但是我又觉得,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民权算得了什么?可是很多美国人绝对不会支持这一观点,我在马龙镇(
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posts/3382.aspx)一文中曾经描述过一位传奇的前陆战队员道格。他家有100多支枪,而且我去的时候还一次打了个够。 听我的同学、道格的妹妹苏珊说,他的表哥瑞04年圣诞,给上学的儿子的礼物是一支手枪,在我听来,这几乎匪夷所思。可是你如果去沃尔玛看,你会发现有枪支出售。在一个出售儿童用品、服装、蔬菜的超市,居然有枪支卖!这样的环境是否需要改一改了?再怎么改变人们的内部动机,也不如对枪支进行管制的效果更立竿见影。
华伯特说,你管制枪支没有用,因为真想犯罪的人,怎么着都会找到办法。比如你想吸毒,你会千方百计去找毒品。他如果知道马加爵事件,肯定会一样告诉我说:没有枪支人家会去买大铁锤。这些情况我觉得有些特殊,这些是人的问题。可是在更多情况下,更多的人是游走在犯罪与不犯罪的边缘,犯罪或不犯罪都是一念之差,过了适当时机,什么事情可能都没有了,这种情况下,你如果在外部条件上制造困难,使得他们的行为受到影响,会大大降低犯罪的可能。相反,假如我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毒品,我难保我有一天不会有意无意沾染上。因此,作为一种外在条件的调解手段,枪支管制绝对必要。
以前和同学聊天,该同学说如果中国人都可以合法拥有枪支的话,他要么逃到人少的乡下,要么出国,因为中国很多人都想办坏事,只是没能力。zf是强势的,如果老百姓都合法有枪支的话,那么至少zf的很多事情肯定办不成。
枪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缩小了男人、女人、大人、老人和小孩的力量差别。枪支给了人们力量,至少有一种自由、安全的感觉,感觉压倒事实。有了枪支,片警不敢随便登门拜访;城管不敢再对小贩横拳相向;老师不敢再体罚学生;开发商不敢再骚扰钉子户;家长不让孩子再当警察......
最可怕的是,安分守己的人不敢拥有枪支;而好勇之徒希望利用枪支来敲诈勒索。既然中国没有拥有枪支文化的传统,希望得到枪支的都是想利用这种力量的人,比如报仇或者抢劫。所以和平时期中国人没有枪支是件好事,战争或动乱期间除外。
中国的老百姓就像绵羊,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想拥有力量;而美国老百姓就是刺猬,政府也别想来占我的便宜。所以美国对枪支的争论也最激烈,宪法允许美国人合法拥有枪支,如果拥有枪支被禁止,大政府就会更加强势就像big brother,百姓会更加鱼肉。另外禁止拥有枪支,好公民会上较枪支,而投机分子会趁机制造相对强势,这样只会让坏人相对更有能力伤害好公民。我感觉麦克禁枪的梦想不会实现,任何人都不应该相信政府的话;政府说“我来保护你”这句话时,最好相信另有目的。所以美国人拥有枪支是合理的,代价当然也很可观。
经济危机让少部分美国人更加暴力,就像麦克说的,他们更加自我恐惧:
4月4日 美国华盛顿州 至少6人在事件中死亡,包括5名儿童
4月4日 美国匹兹堡市 三名警察被打死
4月3日 美国纽约州 亚裔用步枪杀13人后自尽
Is gun control a solution?
刚好自己几天前才开了枪,朋友家里也有十几把枪。第一次摸到上膛的真枪时,我想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害怕失手的恐惧。但摸久了竟然就习惯了。怎么能习惯呢?操。于是我惊异美国买枪的方便,似乎对未成年人来说,买枪和毒品比买烟酒容易。美国人对万物的恐惧纯属病态。枪支合法无非是往疯子手里塞刀子。
今天和往常一样,政府不断轰炸名字很难念的国家……
美国媒体灌输恐怖,美国人无安全感。(反例:加拿大)中国媒体灌输拜金,中国人要拥有各种名目的生活方式。(反例:所有正常可行的幸福感)
相当有趣。在观影中能够清晰的看到摩尔提出问题再构建论据最后提出结论,整个刨根问底的过程虽有主观煽动却没有太多说教,嘲讽的口吻让影片非常具有观赏性,同时也足以引起观众的深思。片中仅仅数分钟的卡通来嘲讽整个美国历史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所以the daily show实际上做出来还是个严肃的纪录片,算是模仿了吧
这胖子很喜欢在镜头前玩政治吗?中间的动画和音乐配合的真好,戏谑和调侃的调调和后半部分的对话居然还能融合起来。PS:对于一个走在街上随时可能被对面的人一枪打死的国家,我坚决不去。虽然我们这里的死法可能更奇特。
invisible problems for U.S. strongly inspiring
加拿大是天堂啊?!!不过也正如剧里美国和加拿大的对比,为什么Michael Moore喜欢拍这类题材。不过没有深入研究下为什么学校总是首当其冲呢?!话说如果按照新闻联播,应该怎么分析中国人的安危意识呢?新闻联播从来没有讲过地沟油啊!卖切糕入室抢劫当街抢劫死个人就更去你妹的!!!
最需要枪的人得不到
结构和节奏都非常好 不过 美国之所以有趣 不就是他总结出来的这个原因嘛 加拿大多没劲啊
hapiness is a warm gun。。。。MM真有点儿秋菊的架势
禁枪这事真不好说,那么多的主义要研究,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要不然早禁了,何必等到现在?美国都有4位总统死在枪子下。 8.1
曾扮演宾虚的好莱坞影星Charlton Heston竟然是美国枪支协会时任主席,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右翼激进的新保守主义者,其浑厚敷衍而缺乏耐心的嗓音的确让人不由唏嘘,绅士的特权和趣味掩盖不了种族歧视的自我消毒
十五年前摩尔的作品就已经如此成熟了,故事结构上还没那么花哨,但摩尔太善于叙事,咄咄逼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剪辑和配乐同样充满了讽刺意味,娱乐性十足。PS:喜欢片中的美国史动画。
Charlton Heston:“我们有暴力的历史,开国先知觉得对,我就觉得不错。”——持枪历史决定论在中国民主立宪的面前是那么的...另人心酸。那是不是我也可以举着枪说“民主?你要让我们死了以后再说罢!”
喜欢行事作风犀利的胖子。 还是对曼森不来感,《大象》始终不敢看第二遍。 平民枪指平民,无解的暴力甚为悲剧可怕 。 看到有政客为单身妈妈出来工作而说话,还有一些人一被问到要害就装作失聪真的很好笑,其实都只是身在其位的无奈吧。
并没有完全的说服力,倒是造成了更多思考的空间。而且可以看到导演很强烈的个人立场和感情,当然,这不一定就是个缺点。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此片虽然讽刺了媒体对“恐惧”的概念的宣传,但其实它本身从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一开始以为是讨论枪枝的威胁的纪录片,但Michael Moore却为我们讲述了恐惧与犯罪的联系。Charles Heston的言辞和他身后历劫佳人的海报在一起,怎么那么扎眼!
then we forgot about the president was shooting bomb overseas,yet, i'm a bad gay, because i sing some rock and roll song
他一直都是这个调调,不过可怕的是我竟然超喜欢这个大左派......囧.....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觉得《大象》实在有点操蛋的忧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