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土文学的丰富中,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在简单铺平单线条叙事的电影中,我却看到了更厚重的矛盾和悲戚。
成年的钟理,爱上了钟平妹,却因为同姓不婚而不被家族以及整个台湾社会允许,他们的爱情变成了不伦,不被礼法和家族祝福的爱情。人生总是难免艰难一些,可他们没有放弃。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钱财,只有一句你要不要跟我走,一辈子就算是托付了。这是那个时代里的爱情,是艰难的爱情,也是令人艳羡的爱情。他们出走台湾,过了日本,进入满洲。这里也同样是被日本当局所把控的地界,但比起台湾,总是更加接近原乡的样子。可是这一份来自原乡的亲热却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热烈。
日本战败后退出满洲,结束对台湾的控制。这无疑是一场空前的胜利,但是战争和政治抗衡的后果并不仅仅是在战区的硝烟和狼藉。而更多的是经历战争的多年以来,人民的教育,认同,归属,被社会怎样的看待,如此如此这般改变头脑的东西。
有人直接抢走木炭,还说道:“日本人投降,你们的靠山完蛋了!”这是一段有些荒唐的插曲,盲目的将对日本的仇恨以一种市民腔调表现出来,并自以为台湾和日本之间存在等价关系。但这荒唐背后却又是令人难过甚至悲哀的苍凉,这些台湾的同胞们,并不能得到原乡人的认同。由此造成的模棱两可的民族归属,无疑让这些台湾人们更感到悲戚。
钟理手术之前,留下的遗言,对于平妹,他亏欠的太多,她原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就算是嫁给一个普通的劳力,也总比现在“更安定,更幸福”。钟的爱情是平淡的,是如同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的爱情,因为是夫妻,所以便荣辱与共,生死相随。钟身体不好,平妹便努力做工补贴家用,瘦弱的女子却养活着一大家人。钟说:“因为爱你,我选择勇敢地死。”平妹亦然,因为爱你,我能咽的下所有的苦楚。这一份相濡以沫的感动,平淡却又浓重。
关于做父亲,钟理却始终怀揣着那一份原始的亏欠,这一份亏欠源于他固执的选择“同姓结婚”,这个份亏欠源于他生病三年错过了二子立民的成长,这一份亏欠源于对幼童的顽皮,总让他暴戾而又凶狠。这一份亏欠被二子的死亡带进了地下,那一声“魂兮归来!跟着我们回家!”又像是一声呼号,呐喊,寻找,盼望。立民之后的弟弟和立民长得极其相似,立民也许是真的,回家了!
感情缠绕着理想落地生根,如果说钟理的一生有一个中心词,那一定就是理想,那一枚叫做写作的理想。“我们这个民族遭受了踏跺,可惜我还不够了解它、虽然我受的是日本的教育,但我是中国人,我要把我听到的,看到的,统统写出来。”“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因为老师的作业要求而被迫看的这部电影,但却好看得让我这种渣文采的人都想写影评。 其实说实话这部电影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我评价电影从来都只是由自己的心出发,对上眼了,觉得好看就是好看。因此尽管它无论拍摄手法还是剧情演员表现等都不算出彩,我还是给它打了五星。 它让我感觉到了,原来爱情可以如此简单。 如果可以,我也好想当一回平妹~ 他说你和我去烧饭吧。她就说好。 他说他不想开车了,他要写书。她就说没关系,我会照顾好家里的。 他的书出版了,她只想如果我也识字就好了。 他病了要开刀她把地都全卖了。 为了更好地养家她还不惜去做到山上搬木头这种犯法的事。 他问她有后悔过吗,她只说我已经给你烧了二十年饭了,往后我还要给你烧三十年饭。 他继续追问,她才说在刚出走的怕他会对自己不好和他生病的时候有。 她的一生都在绕着他转。 或许这只是那个时代的女人的“愚钝”,但我真的很羡慕这种不计较什么、只为了爱情的付出。
【中国电影资料馆李行回顾展】胶片版。传记片,讲述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钟理和的一生。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秦汉林凤娇演出了小人物的坎坷经历,喜怒哀乐。秦汉的怀抱理想的硬汉形象与林凤娇勤恳劳作的村妇形象深入人心。而邓丽君的优美歌声反而过于甜腻,与影片基调不太搭。四星半
多少沧桑
不知道钟理和这个人的话,就只会觉得这个片子东一点西一点,什么都没说清楚。
一个不靠谱男人的欠抽一生
本来注意不多,对片头邓丽君动听的歌声,走遍山川,和小儿子夭折的段落印象最深。后来遇到张阿姨,她和我说片子里承载了多少乡土韵味,生活刻画,这样珍贵的情怀,现在看不到了,那一连串的画面才生动地浮现起来。人生的追索,是一条多么漫长的道路啊。
大陆正版VCD+DVD
看的我想哭,也让我思考很多···
奶奶看得眼泪婆娑……(她自己点的台,我也觉得很好看
质朴得让人数度泪湿眼眶,李行表面上是拍钟里和的,但实际上男主人公的经历太有代表性了,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所能经历的大多数悲欢离合似乎都包含在里面;拳拳爱国之心,看看现在台湾的一些子孙后代真是不忍直视;汗水浇灌在稻田里,总会有收获的,这对一个phd来说也是有点励志……
比【黄金时代】好,懂得选取一些特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而不是记流水账。平妹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于一身,男权社会的道德楷模。
原来 原乡人 是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除了不大适应当时的叙事手法外,在奉天北平和台湾农场辛勤劳作的 林凤娇 和羸弱有骨气的 秦汉 以及邓丽君优美的歌声,都有加分
真有趣,秦汉演绎真实人物、最表现出演技的两部片子,女主都是林凤娇。连着这两部电影,都是描写乡土作家,都有着坚忍的性格(曾经打动童年的我),都不幸早逝。如果没有这两部电影,我不会对秦汉永远怀有好感,小时候看过多次的那另一部的镜头,镌刻在脑海里,郑丰喜用残缺的腿“走”在路上,那意气风发又儒雅帅气的样子,是我对秦汉的最初印象,也永远覆盖在其他形象之上。这部片饰演锺理和,也非常适合;秦汉塑造了我对中国男性HC的样本,虽然有点儿温吞,但书卷气永远最动我心。
我只给你烧了二十年饭,我还想再烧三十年呢
做为作家,男主也许值得致敬,可做为男人,做为丈夫、父亲,男主很不负责任。影片开头就说得明白,“我回来主要是想问问你。离开你这些年日子过的很苦,你愿不愿意跟着我去做饭?”为了所谓理想,他很轻率地辞去工作,靠老婆打零工、种地、搬砖甚至是违禁去山里扛木头,穷困潦倒如此,还生了5个小孩。整部电影,只有前半部才和原乡人这个主题相关,甚至我都怀疑前半部中所谓的民族立场都是作家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不负责任而在给自己贴金找借口。女主则是中国女性特别是客家女性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典范。作家有梦想没错,但如果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就不要成家好不好。主题歌是亮点。旋律抒情优美,歌词文采飞扬,30年前第一次听就喜欢上了,感觉自己变成一只鸟儿自由飞翔在大地之上,在旷野中嗅到芬芳,从泥土里摄取营养,看到山川风貌,听到大地成长
初看觉得是直男癌电影,所以一点也不感动,后来发现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简直想哭了。也许不在那个年代,不该去妄断这位呕心沥血、潦倒一生的作家,但他背后的女人,穷尽其身的牺牲与奉献,没有被讴歌、没有写进历史、那些被淹没了声音的女性让我看得很难受。其实中国一直是个直男癌社会,几千年了
我走过丛林山岗,也走过白雪茫茫,看到了山川的风貌,也听到大地在成长。庄奴的词真是简练大方
文艺烂片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秦汉还是比较有看头的。。。
百无一用是传统文人。
应该算是一部成长电影。男主心思细腻,但却缺乏作为一个男人的应有素质,所以一辈子或能成为一个好作家,却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好男人。秦汉演技高超,外形到气质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