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从来就是强者的权益
显然,电影《马贩子科尔哈斯》(Michael Kohlhaas 2013)是在探讨“正义”这个主题的,如果你是奔着它的剧情去看的,你一定会非常失望。有位学者说过,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言下之意是我们很难给“正义”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看法。虽然如此,“正义”的概念也并非毫无界定的可能。一般来说,正义是要涉及“分配”的,即我们通常说的“分配正义”,这不仅涉及到“利益”的分配,也涉及到“权利”和“义务”以及“责任”的分担,分配方案的标准如果大家都能接受就是正义的,如果大家觉得不公平,那基本上就是非正义的。问题是这个“标准”是由谁来说了算?站在今人的角度来评判前人,以当今的标准来衡量过去的事,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标准”赖以为基的法律、伦理甚或习俗也是不断在变的。然而,无论怎样变,基本的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正义从来就是强者的权益,无视强者的权益,任何分配方案都不可能通过,即便是现在,所谓的“正义”的分配方案也只是弱者获得了更多的权益而已,但比例永远不可能达到五五开。
本片中的科尔哈斯是个马贩子,是小男爵领地内的商人。虽然他每次见到小男爵这个贵族,他都低头致意表示尊敬,在他看来,他的尊敬就应当换来领主的恰当作为,比如保护属地内的下层人民,这是当时合理的责任分配,但小男爵对自己的胡作非为并不当回事,他不仅拒绝这种当时通行的义务承担,反而故意刁难科尔哈斯,这引来这位富商的不满,于是,科尔哈斯向更高领主求援,虽然他获得小男爵上层领主也就是国王的妹妹公主的支持,但也就是换来一纸否认小男爵乱收费的文书而已。在科尔哈斯上访公主期间小男爵并未善待科尔哈斯的财产,虐待他的马匹,伤害他的仆役,这让科尔哈斯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诉诸法律,诉讼要求也就是赔偿损失,被扣压的马匹完好返还。这在现在看来是合理的要求,他的律师也支持他的请求,但法官的徇私,不仅让科尔哈斯成了缠讼的刁民,甚至律师都不敢再介入此案了,而且律师在送达判决意见书时,就要科尔哈斯放弃他的诉讼请求,显然律师已经感到小男爵是个惹不起的对象。科尔哈斯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为了家人,他打算忍气吞声,甚至想变卖家产,远离是非之地。
但科尔哈斯的妻子并不愿意接受这种判决结果:马匹虽可返还,但不可能原封不动,仆役已伤,但不需要小男爵及其奴仆承担任何责任,赔偿金更是只字未提,这就是当时法律对此案所给出的正义分配方案。于是她向公主请愿,结果遭到了小男爵的暗算。妻子的死亡激起了科尔哈斯的怒火,他拿起了武器,拉起一支队伍,向小男爵宣战。然而,男子汉虽可“冲冠一怒”,但他们真正的目的似乎从来不会是“为红颜”,或者说,那个时代像科尔哈斯这样的人还需要为自己的冲撞行为寻找更合理的理由,那就是他自始至终需要的“正义”。血债血偿这是原初的正义,他攻打小男爵的城堡,虽杀死了恶奴,但小男爵跑了。大家别忘了,小男爵的逃跑是获得了修女的帮助的,这从一侧面可以看出,教士集团是偏向贵族一方的,在他们看来,谁是正义谁是非正义的,一目明了吧!
虽然,科尔哈斯的举动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支持,在他们看来,这当然是义举,甚至公主也采取了安抚政策,同意以既往不咎来换取科尔哈斯义军放下武器,但最后,在维护秩序上的责任分担上,公主的安抚协议决不可能就这样被贵族集团认可,即便科尔哈斯在牧师的劝说下不再坚持让小男爵亲自饲养马匹,但他的这点让步也决不能换来贵族集团的宽恕。在放下武器换遣散费时,那位自称自己无处可去的部下,科尔哈斯却给出让他去找另一个部下的建议,这两个部下有没有真正交出武器,我们不得而知,甚至,这个部下是贵族集团的眼线也并非没有可能,但科尔哈斯犯了一个无论如何都会犯的错误,他的部下当中仍有人会趋机打劫,于是,他曾经的部下的行为仍被认为是对安抚协议的破坏,他申辩无门,只能逃亡。但结果仍被捕归案。
挑起战争科尔哈斯的理由的为了正义,同样,逮捕他,贵族也需要正义。在押解他上断头台的时刻,那个总督所依据的正义就是“秩序”,在破坏法律秩序上,他们让小男爵作出了赔偿,也让小男爵戴上了枷锁,他们还告诉科尔哈斯,小男爵在破坏社会安全的秩序上需要承担两年徒刑的惩罚,但科尔哈斯需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谁是谁非当然后人自有公断,但正义到底是站在哪一边,它到底是为了谁的利益,到底是谁之正义,其实是不言自明的。(文/石板栽花 2017年3月9日星期四)
有的人要财富,有的人要信仰。根据物质守恒定律,财富是固定的,如果有的人变成了富人,那么就一定会有穷人,是什么让穷人甘心放弃财富,用生命来服侍富人?原则,卑微可怜也是他们仅有的原则,像驴子前面的胡萝卜,永不停歇,也永远得不到。
科尔哈斯最后得到了他所谓的原则了么?心爱的妻子死了,忠心的侍从死了,唯一的女儿流离,活着的战士被贬回农民,继续入不敷出的劳作,男爵要在满是亲信的监牢里享受两年牢狱生活,蛇蝎般的公主以此来震慑更多的起义者,让科尔哈斯能坦然面对死亡的仅仅是那虚伪的个人原则得到了满足,临刑前他那饱含泪水茫然失落的眼神就告诉了我们,他不是高喊自由的威廉华莱士,也不是《希望与反抗》里的索菲和汉斯,更不是在南北战争时期和黑人并肩作战并战死沙场的罗伯特·古尔德萧上校,唯一能和他匹配的只有远在千里之外的宋江。你说他渺小,但他有机会改变历史,你说他伟大,他却成了权贵的刀下鬼。
米克尔森表演的很棒,像当年跪在地上撅着屁股磕头的宋江,对得起自己,却对不起别人。这样的英雄,成不了大器还会害死别人。
抽了两小时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了Michael Kohlhaas。去年戛纳的时候就被说是沉闷的片子,我事先准备了更多的耐心。结果传言非虚,多数时间的确沉闷。故事进展很快,相反的是影片节奏非常慢。每次看到导演独具匠心的用长镜头表现队伍的壮大,就有种“刚才是不是趁观众无聊发呆偷偷快进了”的错觉。影片的剪辑也是个问题,有时候剧情本身也有跳跃,全片给人一种磕磕巴巴不流畅的感觉。
当初看介绍觉得剧情可能略像《勇敢的心》,但是完全不是一回事。导演几乎放弃了剧情,专攻人物心理的表达,更依赖与演员们的演技,而事实上演员们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因为着眼点分散,除了主角Kohlhaas之外,每个人戏份都不算多,但是表现的令人信服。影片的优点算是三美+三场戏。三美是景色美马美主角身材美,有些景色拍的特别好,没查资料但是印象中这部片成本并不高,真算是难能可贵。三场戏其一出现在预告片里,去年戛纳开幕式上播放的那段;其二是前年戛纳两位影帝争夺者的对手戏,两个人表现都很精彩,算是全片最大的亮色;三就是结尾部分。为了避免剧透就不细说了。
看片之前就见过有人吐槽影片最后和《皇室风流史》的相似问题。其实Mads Mikkelsen这一部分表现应该说是尤其棒,在剧情甚至是场景都相似的情况下,而且是几乎不能有肢体语言的限制中,几乎算是完美的表现了两者情感上的区别。前年的影帝虽然没能连庄,但是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微演技”非常出色。
然后是一点小吐槽。Mads Mikkelsen连着两年去戛纳的片,都是“寻求公正”。这就算了,在寻求公正中总有牺牲,第一次埋狗第二次埋人,看到了Mads穿着古装用似曾相识的姿势拿着铁锹挖坑,总觉得下个镜头转过来,坑里躺得是那条无辜受累的可爱小狗。
总的而言,可能是因为放低了心理预期的缘故,这部片并没有那么不好,故事性可能略差但是依然有可看性。三星到三星半之间吧。顺带一提最后结局虽然有点惨但是音乐特别美。
“歌唱吧,缪斯!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他的暴怒招来了这场凶险的灾祸,给阿开亚人带来了受之不尽的苦难。”西方文学的源头是一部关于“愤怒”的史诗,而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原著并不是。《米夏埃尔・科尔哈斯》写的就是16世纪的商人在诸侯统治的德意志无法维权的憋屈事儿。原书中这个故事发生在萨克森和勃兰登堡的边境,用了不少笔墨描写贵族阶层的明争暗斗。最后科尔哈斯能够得到所谓的“公道”,实际是这两国诸侯相互角力的连带结果,而不是统治者的良心发现或当时的“法治”发生了作用。现在电影版大量砍掉了这些内容,把情节简化到一个更高大上的主题,那就是“科尔哈斯的愤怒”。
愤怒是灾祸和苦难的源头,这从荷马的时代起便是真理。阿兰・布鲁姆对此的解释是:愤怒总是与“保卫一个人自己的东西”息息相关。科尔哈斯的例子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他的愤怒一开始是为了马匹和仆从无故被虐,接着因为失去妻子而上升到“不顾一切”的暴怒——有趣的是,这也是“阿喀琉斯的愤怒”所经历的过程:先是阿伽门农无理抢夺他的女俘引发的怒火,接着是失去爱友帕特罗克洛斯带来的狂暴。而无论是半神的英雄还是普通马贩,都将用他们的愤怒开启一场“灾祸和苦难”,也必然将自己引向灭亡。
对每个神智正常的“理性人”来说,这里有个无法回避的终极问题:这一切是否值得?地方官从一开始就问科尔哈斯:“你难道承受不起两匹马的损失吗?”是的,因为两匹马的受虐,最后搭上很多条人命,任何理性的估算都不会支持这种性价比。但在当事人的眼里,这个账不是这么算的。一个人在世上生存,有其“应得的东西”。这些东西无论来自个人的辛勤劳动,还是来自祖先的传承馈赠,甚至对如阿喀琉斯这样的“职业战士”来说,是来自战争和掠夺的战利品,总之是其合理、合法、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的财产。这是人类一切伦理和价值的根基。无故侵犯他人的财产,不止是个法律问题,在伦理的意义上,它暗含着对对方个人尊严、地位的一种贬低:只有不被当作人的奴隶或触犯法律的囚犯才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财产,或被迫交出财产作为惩罚。能够拥有并捍卫自己的财产,是定义一个自由人的重要标志。
在科尔哈斯的时代,封建的等级社会是现实存在,贵族确实高于平民——虽然商人是自由人而非贵族的农奴。在原作中,因为男爵的亲戚是选侯的宠臣,才导致了徇私枉法的判决。电影略去了这个情节,不免容易令人误会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实科尔哈斯不但拥有田庄和土地,还可持有武器,说明他应当属于乡绅阶层。即使是那个时代的法律对他的财产和权利也有明确的保护,至少在字面上是与贵族平等的(因此他能够发起诉讼)。是具体操作中发生的不公令他愤懑不甘,最终走到暴力对抗的地步。在他眼里,如果没有法律的公正,自己的财产和权益就无法指望得到社会的保护,而只能诉诸于自我保护——依靠原始的个人力量来捍卫它。
这就是“愤怒”的问题所在。在柏拉图的阐释中,“愤怒”是城邦和法律的对头。除非能够消灭每个人身上的这种危险情绪,否则不可能得到一个永远稳固、完全遵守秩序的“理想城邦”。然而,这种“愤怒”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保护“自己的东西”是每个人必然会产生的生存本能。如果一个人可以任由别人拿走或破坏自己的财产、失去家人而毫无反应,那么他多半是脑瘫了。以此推论出所谓的“理想城邦”必然是违背人类本性的东西,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这不等于说“愤怒”就是正当的。因为“愤怒”是一个悖论。它的目的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东西”,却唯独不在意牺牲一样东西,那就是生命本身。按照布鲁姆的观点,为了给“愤怒”拿生命作为赌注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人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牺牲的意义无限拔高。“愤怒的趋向是为自私赋予理性和道德的色彩。”当女儿问科尔哈斯:你是为了马打仗吗?是为了妈妈吗?回答都是“不”。更大的词儿当然是“尊严”和“权利”。但无论如何构建支持“义愤”的逻辑,大部分的愤怒行为仍然只是“失去理智”而已。原著中科尔哈斯的妻子是在求见选侯时被卫兵打伤致死,电影版也删去了这个细节,突出了这个事件的模糊性:她的死到底应该归因于马贩的“缠讼”,还是权势者的冷酷?或者只是一起意外?对当事人来说,这些细节已不再重要,因为“愤怒总是把责任归结给造成伤害的东西”。
丹尼斯・拉旺饰演的那个来“招安”的神父,在原著中正是马丁・路德本人(所以马贩子会说“我读过你的《圣经》)。路德在16世纪的德国农民暴动中始终站在贵族一边,还说了不少恶言恶语。抛开个人人品等因素,路德的宗教观念确实不支持“愤怒”。他强调个人对自我灵魂的自省和约束。“愤怒”虽然维了权,却造成了心灵的失衡和混乱,其过程中发生的杀戮和破坏更是分分钟就可以消解“义愤”为自己制造的合理性。所以,“愤怒”只能是一种危险的罪行,顺服和接受命运才是美德。在那个年代,这种宗教的价值判决对科尔哈斯有着最直接的精神影响力。他因此放弃抵抗也并不奇怪。
愤怒的终点是毁灭。社会的秩序必然要求驯服这些“愤怒者”,而愤怒自身作为一种情绪,也终归有它平息的时刻。当它消散之后,留给曾经激情满怀的当事人的,往往是迷茫和更大的纠结。从这个意义上看,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片尾长达几分钟的大特写一直集中在科尔哈斯的脸上,那些风云变幻般的表情,正是这场“愤怒”的杰作。
一个信仰者的起义与赎罪,写实派中世纪农民运动,压抑得很,虽然拍得很不错但看着真不舒服
影片中极力避免调动观众的情绪,力争用最理性的态度展现基于正义的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但是片中并不是没有情绪,所有的情绪波动都隐藏在极为丰富与立体的音效中了,放松时丰富的自然,紧张时单调的风声与脚步声,兴奋时纷乱的装备与马蹄声,恐惧时安静的空白,每一个细节都沉浸在包裹着全身的音效中。
看简介大概就是法国瓦卢瓦王朝时期的事,宗教庇护着王权,富人纵有财产,但为了身份的平等,展开的血淋淋的牺牲与反抗,气质上非常正统的法国英雄主义片。摄影风格蛮像《日出英烈祠》,剧情讲得太教科书,一点都不起伏,要不是麦叔,彻底就成教材随带的视频了。
我看了两小时就为了看麦子又一次被砍头么?看到招降那里我的心拔凉拔凉的,还愣是一点惊喜都不给地走到了憋屈的结尾,不过也能理解,麦子只是个强悍但思想仍然保守、禁锢在那个时代的商人(这事搁现在其实也是一样结局,很可能还不如他),他复仇是出于一时激愤求取公平,他并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与反叛者,没有推翻旧制度的意识和觉悟,所以当神父来劝降王室许诺赦免并答应重理诉讼后他也就接受了。麦子带女儿逃亡那段,全然杰洛特与希里既视感啊。
过于平缓,应该有一两场大一点的场面就好了
en
一个辽阔版的《磨坊与十字架》,音乐很美,剧情几乎没有,老汉风中的脸分分钟奥丁上身。
几只马儿跑在中世纪的荒野,剧情剪辑空洞无感,除了裸体的女人电影最后两分钟比较动人以外,看得混混欲睡,看下手机,我操还有一个小时。最后导演也来了废话巨无聊的2个半小时,我操5个小时啊,现场有人看了六次电影坐火车来看导演,天啊我们是一个星球的人吗。我操!
two wrong can never equal ,本来想说丹麦人真不把胶片当粮食这么简单的剧情愣是拖了两个多小时结果一看居然是法语片啊我靠我说怎么丹麦语的谢谢跟法语那么像!逼格太low不适合无准备观影,抠鼻。我疯叔玉树临风全片就靠他一双眼睛讲故事了旁边的路人甲乙丙完全可以用充气娃娃代替嘛~【好像哪里不对.
这样一个有着强烈政治意味与个人魅力的故事被拍成磨磨唧唧的流水账也是太倒胃。【好想有个Mads这样的帅爹ORZ
镜头在舔麦叔...
有意思,权益换了回来,同时遭受惩罚,可是不用这些手段,权益根本没法回来不是么?为什么还要受到惩罚呢?造成这样的局面应该统治者被考核才对吧,一切不是管理责任么?那个公主还挺装B的,你妹的老子不杀人你怎么知道我受委屈了,找你去说么?
沉寂而空旷的16世纪法国山区。一个农民革命军的成长历程。关于马的戏都表现得很迷人。关于反抗、宽恕与救赎的故事。麦德斯叔的表现依旧空人心弦。
短评里有些人逼格太高了 电影仅仅在画面表现上让人眼前一亮 扇了所谓史诗所谓勇敢的心一个大耳光 情节上没啥可说的 太过写实太过追求导演自己的审美还有他那种你们爱看不看的态度 相比原著和史实 这片子就是渣
摄影很美,演员也颇有气势,配乐抓人,但剪辑不到位,造成叙事不清,流水帐一样匆匆而就。种种情绪均点到为止,不明晰,不过瘾。
2013/11/08 除了景美摄影佳,故事讲得好乏味,尤其是中间一段又宗教又哲学的说教,莫名其妙就把起义头头给说动心了。米克尔森继皇家风流史之后再次祭出一副矢志不渝大义凛然的就义范,第二次看就有点腻了。
5星,有米克尔森就够了
导演是想拍成《勇敢的心》的么,但也太絮絮叨叨的了,力度明显不够,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中间几段尤为明显。也难为麦德斯了,足足撑了两个小时,可以说只有他出现在镜头里,这电影才有戏,也才有范儿。最后那一段很喜欢,配乐很伤感,悲壮,麦德斯在特写镜头下也能用眼睛演戏。
看豆友的评论估摸书不是写成这样的,导演刻意弱化了戏剧冲突,代之以非常平静安详的镜头感.如果不是Mikkelsen这片子是不会碰的.
拍得太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