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人生就是一场面向死亡的苦旅
很惊艳的电影,1990年的,不同凡响!
读了小说再看效果更佳!没有小说铺垫,可能很难get到各个情节的表达意图,会显得沉闷,就像一部生涩的纪录片。
非洲腹地,撒哈拉边缘的荒漠,文明世界的僻境,漫天风沙,绝美阴冷的月色,朝觐般坚定的驼队,尘土,苍蝇,长袍,面纱,眼眸。。。
苍凉古老的鼓声,伴随着宗教色彩浓厚的原始吟唱,震颤灵魂。。。
土墙,窄巷,破败的建筑,恍若隔世肮脏街道,简陋集市上各种血淋淋的肉块,一群人在一只刚砍下的狮头旁边激烈得讨价还价,苍蝇弥漫得像尘土一样铺天盖地。。。
非洲大陆浓厚的原始风情,生猛粗狂;现代文明的过客穿梭期间,恍如梦境,此间的反差令人不寒而栗。。。
电影的表现手法,使故事情节,包括爱情,婚姻,友情,不伦恋,欲望,性,谎言,背叛,疾病,困境,死亡更加具象化,一种巨大的坚如磐石的窒息感,兜头而来,有点喘不过的感觉,带劲!
按世俗的说法,男主就是典型的作坯,女主是被动,被裹挟的,还有一位旅伴则是在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的角色,世故圆滑,却又良心未泯,社会人大多数的代表。读完小说,原以为女主过于软弱,过于患得患失以至于歇斯底里,看完电影完全颠覆了原先的看法。无论男女,如果被单独投放到一个完全陌生且危机四伏的世界,很难活下去,只能沦陷,抓住什么是什么了。文明系统差距很大的两个群体,无异于狼群个羊群的区别,类似于西班牙殖民者和阿兹特克人的区别,彼此之间是不平等的,是互相不以人来对待彼此的,侵犯和死亡随时都可能发生。探险精神固然可嘉,但不能无所顾忌。
女主对尊严、婚姻及友情的忠诚度、伦理道德等问题考虑得比较多。最后的结局,猜测可能是女主跨越不了尊严伦理的障碍,放弃回归熟悉的文明体系,继续放逐自己于陌生的世界。。。
可能因为90年代文化背景,电影中不乏原汁原味的情色,丰乳肥臀,汗液,体液,黏液,应有尽有;荷尔蒙,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满溢。。。
反正,确实很惊艳就是了!
2 ) 片尾摘录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因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乃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任意挥霍的源泉
Yet everthing happen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small number, really.
然而沧桑世事于一生所遇却总是有限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 certai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some afternoon that's so deeply a part of your being, that you even conceive of your life without it?
童年,午后,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人事,这样的下午能回忆起几个?
Perhaps four o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或许四、五个,或许还没有这么多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20.
一生中见过几次满月升起?或许有二十次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然而人们却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
3 ) 北非 In memory, love lives forever.
Ralph Fiennes在《The English Patient》里的样子是我喜欢的类型(当然,不是事故之后烧伤后的他 )
最后的时候怀抱重伤的爱人,他无限悲伤又小心翼翼地问:
" Do you love me at all ?”呵,古老的无解之题。
漫天黄沙,北非浩瀚无垠的土地好像不是一段传统爱情开场的理想场所,是天地一线让人越加寂寞吗?
对Katherine,感觉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变化,觉得她有高明的驾驭爱情的技术,但未必也有明白的辨识爱情的眼睛,
喜欢她是从那些临摹自岩洞中的简单人像开始的,寥寥数笔,却也好似可以拥有生命,开始灵动。
是在先看了《英国病人》后再看《遮蔽的天空》的,所以后来看到Kit,总会想到北非沙漠里的另一个女人,
Kit和Port夫妻好像患了爱的失语症,很奇怪,为什么离开纽约而来到的想要做一年行者的地方偏偏是这里?
地点因素在这两部片子里都是绝对的关键,没有了那样的背景,故事好像就会截然不同。
We die rich with lovers and tribes, tastes we have swallowed, bodies we have...entered and swum up like rivers.
Fears we have hidden in ---- like this wretched cave.
I want all this marked on my body.
We're the real countries, not the boundaries drawn on maps with 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
I know you'll come and carry me out into the Palace of Winds.
That's what I've wanted: to walk in such a place with you, with friends, on the earth without maps.
尤其喜欢Katherine在弥留之际写给爱人的这段话,那也是全片中我最爱她的时刻,那么值得。
希望可以消失的不仅仅是地图上的国境线,还有心灵上的禁忌线吧?
重要的是所有一切可以不再是按照所谓强者设定的而来。
回归既往,从西方走来的人们是要在北非沙漠找到自己的真正归属之地吗?人生果然是一场不易居。
Paul Bowles的原作《The Sheltering Sky》是电影之后才看的,我个人的感觉是更为精彩,
没有丝毫对比电影来比较的意思,Bernardo Bertolucci的改编与演绎是在遵循他的电影语言。
有趣的是,在影片中扮演讲述者角色就是Paul Bowles本人,
彼时他已是80高龄的老者,或许称他为智者更合适。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Port说那么多年我一直爱你,Port说这些年都是为了你而活,
Port说知道吗?已经十年了,你再没有亲昵地叫过我,看到Kit孤苦绝望地失去了丈夫,
在悲伤的当下怀念起她与Port曾经骑着自行车相偕打闹着远去的背影。
这是两部我喜欢的刚好又都讲述发生在北非的故事的电影,谁的记忆不重要,只有爱,那多好。
4 ) 爱的荒漠
死亡并不能夺走我们所爱的人,相反,它使我们保留他们,使他们永葆可爱的青春,死亡犹如我们爱情中的盐,而生命使爱情溶解。
——莫里亚克
波特和凯蒂与无关的人一起,来到北非做一对寻常游客。他们执意称自己为旅者,而非游客,区别只在于从没想过离开。
这里的天空很奇怪,云层深处似乎藏着无数秘闻,他们胸闷不已,彼此责怪,感情中被遮蔽的部分一一闪现,他们期许的是旁人带来的奇异风俗和越轨之欢,如果有新天新地,居留在此也不错。
旅行给所有假想提供温床。滥情,挚情,长情,都是寂寞的衍生。一个人看到的风景,总是来不及叫醒另一个人就过去了。波特被异域风情的女人迷住,凯蒂和同行者泰纳搞在一起,那个戴着面纱的北非年轻人深深迷恋凯蒂。
你看那山色湖光,看不到一丝渺茫。波特仍跟凯特厮守,这是颠簸的旅途中唯一的认同。他们在沙漠中央造爱,干燥的唇舌不甘心地蹭来蹭去,凯蒂望着无尽的天空哭泣,这是她的男人,是她永生无法把握的美。
我们都害怕爱的太深,失去心智。波特松开了双臂,他们茫茫然继续前行,不畏蚊虫,不舍片刻分离。
他们经过了集市和商队,对无因的借贷出手大方,对别人的渴慕乐善好施。这是旅途中难得的欢畅,鼓声和呐喊从灵魂中升起,他们笑得仿似末日来临,极昼初降,天光丰盛,长乐未央。
于是在波特罹患疟疾之后,凯蒂一时回不过神来。时光在他们心中织成了厚厚的纬纱,天空深处渗出血迹,她的男人此刻蜷缩在法军驻地高烧不退,撒着大把的法郎让当地人将铜管乐奏得大声些,他听不见,再大声些。
波特死去后,这段感情被封在罐子里,不缺乏盐分,反倒保存得更加完整。凯蒂在骆驼背上继续旅程,一脸沧桑,她用沙子洗脸,洗衣服,忘记了要到哪里去。
他们终究一走了之,就像那些生怕流露真情的旅客一样,在别人身上预感到某种眷恋的因素,波特和凯蒂,始终只能以胜利者的身份去爱别人,他们的旅途,有和睦和傲慢,也有绮梦和死亡。
5 ) 被遮蔽的天空
“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生命将近,所以我们总以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 然而有许多事情一再发生,说真的,你记得多少?童年某一个特别的午后,你生命中如此重要的某些午后,你忽略不少。 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人和事,你记得的也许四、五个,也许还没那么多。有几次你仔细看过满月上升?也许二十次吧,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
Narrator: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yet everything happens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 certai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some afternoon that's so deeply a part of your being that you can't even conceive of your lif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o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twenty.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如果不是搬家,暂时没有装宽带,我想我会与这部电影失之交臂。
6 ) 在遮蔽的天空下迷失
老贝的片子经常让人觉得很闷,《巴黎最后的探戈》很闷,《偷香》很闷,《梦想家》因为那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年轻不羁的心显得要明快些,但是仍然有些暗暗的沉闷在其中。这部《遮蔽的天空》很闷,一如片中的沙漠,显得浩瀚广大,但是遮蔽的天空和无尽的黄沙仍然给人沉闷之感,在遮蔽的天空下,爱情、婚姻、道德、人生,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使得故事分外沉重。
在情节上,片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妇波特、姬特,和友人雷纳来到沙漠。十年的时间,显然对于已经超过七年之痒的婚姻,这是个“危险”的时刻。而这对夫妇之间已经充满了问题,他们对彼此似乎已经不再有太多挂念和在乎,加上一个同行的英俊的友人,接下来的故事似乎不难猜测。看这部电影时,我总是想起《英国病人》,两部电影发生的时代相差不大,同样有沙漠中爱的动摇和迷失,同样有个悲剧性的结尾。在《英国病人》中,男人抬着女人的尸体,无助的面对漫漫黄沙。在《遮蔽的天空》中,女人面对在重病中日渐虚弱的男人,无助的哭泣和呼喊。在两部电影中,沙漠都是让人迷失的地方,它是广阔的,面对广阔的天地,面对黄沙和天空的分明界限,初来的人受到的震撼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对于正犹豫,正迷茫,正觉生活无趣的人来说,这样的环境会让人心头一振,同时在振奋中寻求改变。波特和姬特似乎都已经对婚姻感到无趣,所以波特会拉下妻子去找沙漠的女人感受“异域风情”来忘却现实的无趣,他甚至将妻子抛给雷纳,与他们分道而行。
但是,改变也在发生,起初是“出轨”似的改变,接着是“回归”似的改变,在波特甩掉友人雷纳后,他与姬特在遮蔽的天空下,在沙漠中似乎又找到了彼此爱的绿洲,而悲剧也就从此开始。最终,波特死于霍乱,姬特在沙漠中颠沛流离。片中那个出现不多的画外音的老人扮演着一个阐释者的角色,讲述着时光与人生的无常。波特将生命留在了沙漠,姬特将心灵留在了沙漠,和很多同类型的电影一样,片中金发碧眼的白人总是和所处的环境显出一种反差。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茫茫沙漠,不再是他们熟悉的环境,他们在困境中显得举步为艰。片中,当波特在重病中呻吟时,姬特在人群中绝望的寻求帮助,却无人回应,她只能眼睁睁看着爱人死去。他们是旅行者,而非游客,所以他们不是在安稳的地方欣赏风景,而是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在异域寻找生活的重生,寻求遮蔽的天空以外的风景。波特和姬特的感情已经被遮蔽,他们的爱情正如遮蔽天空下的沙漠,显得有些枯燥而荒芜,所以他们寻找着绿洲,却都错将树丛当绿洲,最终发现真正的绿洲就是彼此,但是为时已晚,正如旁白的老人所说,“因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乃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任意挥霍的源泉。”,然而这源泉不能让沙漠中长出永存的爱的绿洲,当绿洲刚刚显现,他们却要面对生离死别。
一般来说,发生在如沙漠,丛林,草原之类的地点的电影都免不了要渲染一番当地的风土人情,当时,有时候过于刻画美景又往往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让一部剧情片变成发现频道的记录片,让观众光记得美景,忘了故事。我感觉,在这点上贝托鲁奇还是拿捏住了分寸,沙漠的异域风情他刻画的还是比较丰富,不光有风景,还有当时的社会生态,基本上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而这样的环境恰恰是片中故事的重要烘托,如遮蔽的天空,在波特病时那些音乐表演者,定居点的喧闹集市等等,都出现的恰到好处。当然,还有本片的音乐,既有当地风土的本生音乐,背景不断出现的一段音乐更是渲染着一种哀宛的气氛。
总体看,这片讲述的故事有些悲凉,有些沉闷,很容易让人将之列入所谓的“文艺片”之列。但是,在一个并不新鲜,并不曲折的故事下,贝托鲁奇仍然尝试着探讨人生,时光,抉择之类的大话题,他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恐怕就是仁者见仁的问题了。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29951.html
我们在物质与文化基础的遮蔽下,肆意挥霍微小的生命能量,终日纠结于自设羁绊的诸色困局:这大约就是贝托鲁奇试图传递的信息。但遗憾的是,贝托鲁奇并未用电影语言做出有力的诠释,整部影片浮于表面偏重猎奇。贝托鲁奇的异文化三部曲,都存在这种起点高端而无力支撑的尴尬。【7↓】
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是在坂本龙一的纪录片里,那时我被电影明快而深沉的色调所吸引,却并没有体会到音乐赋予了这电影如此的浓烈与沉重。整部电影迸发的张力仿佛镜头中那无边无际的黄沙一般,从银幕里仿佛要将你吞噬殆尽。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看到如此隐忍又强烈得要冲膛而出的情感是什么时候了,那种近似疯狂的情绪仿佛一直流动在你的血液中一般,此刻它和着非洲与阿拉伯文化的节奏与韵律,在你的身体中猛烈撞击着,那种情绪中的崩溃伴着解放解放,也随着女主颠沛的命运散漫开来,并消声在陌生的异域之中。我在非洲的回忆随着这部电影的展开一点点苏醒了,那种燥热和渺小、颠簸与荒芜,原来都沉淀在了我内心的深处。我毫不怀疑这将是我今年北影节的最佳影片,因为它充斥着的不朽的绵延韵味,多么隽永的一曲赞歌。
看到最后他说出:一生中见过几次日出月落?或许有二十次吧?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我又想到了三毛:“你在想什么?”荷西说。 “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旅者和游客的区别。非洲真是个让人向往又令人恐惧的地方啊。不过最后半小时我有点看不懂⋯⋯
没有哪一秒不想冲进银幕里自拍。
怎么看都想起面纱。以为人死掉就完了呢,结果又压寨去了。可能是要更深刻一些吧我猜。John Malkovich怎么看也不顺眼。我又糟践一片儿。。。
贝托鲁奇水好深。CD1和CD2是同一部片子吗?真是环境决定剧情啊,完全屎尿未及。
#北影节2019#收获的第一个惊喜,《末代皇帝》后贝托鲁奇斯托拉罗坂本龙一再次聚首。斯氏完全神级的运镜和色彩,对光影和眼神的捕捉,搭配教授悲怆的配乐让人整场沉浸其中。游客出发后就会想家而旅者是抱着永不归来启程,一段疏远的婚姻在撒哈拉大沙漠的探险中被彻底逝去,从中思索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无法想明白的生与死性与爱的关系。在陌生神秘原始直观的北非地貌中迷失,西方文明的自我审视与情感的重新发现到放逐体会寻找人生中活着时存在的那种感觉。最后一镜的调度和表现也可以说是影史里最好的结尾之一了。太阳宫太平洋巨幕厅修复版。
【北京电影节展映】北非留孤影,魂断撒哈拉。在恶劣的环境下失去生命,却重新找到了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北非撒哈拉的景色配上坂本龙一空灵的音乐,悲怆感油然而生。后半剧情较为拖沓乏力,还是过于简单,空有大漠驼队的壮观景色,摄影配乐极佳。但还不够《英国病人》的史诗气魄。三星半
北非之旅,美国夫妇,一开始为妻子不信任之男性旅伴,行为古怪之英国母子……故事背景与角色初设,像不像那部新版擒凶记?但它到底还是贝托鲁奇,而非希区柯克。没有了悬念惊悚与护国救子,只有奇情别恋,异域风光,尺度镜头,以及……霍乱时期的爱情。
此片十几年前就看过,看了原著重新看一遍,更发现这个文本很难被影视化。只看电影不看书,一些段落很难理解,显得支离破碎。影片难得之处:1、性爱的实存感,2、沙漠的存在,3、马尔科维奇长了一张存在主义的脸 4、鲍尔斯旁白 5、坂本龙一配乐太妙了。
大闷片,老贝托鲁奇已然放弃叙述和情节,把情绪放逐在撒哈拉上。片尾终于有了一番说教,但显得很牵强。此类表示迷失的电影不一定非得搬到沙漠去拍,纯粹借助布景来表达主题未免太无力。配乐和画面很美,但那属于坂本龙一和撒哈拉,与老贝一点关系都没有。
#北影节留影#被遗忘的经典,震撼。能将旅行与情色、婚姻、历险,人生感悟等衔接地如此天衣无缝的,恐怕也只有伟大的Bertolucci了。沙漠的景色绝美如画,教授的音乐锦上添花,童年记忆还剩下多少,人生中你能看几次月缺月圆,只有老天知道。
最壮丽的风景最粗鄙的族群。自私的不太理解安逸生活过惯了去冒险的人,都是一些缺医少药贫穷落后的地方,在这种地方生病基本等同死亡。但是没有人去冒险也无法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全貌,还有那么多原始封闭的村落。后半部分女主陷入盲山一样的故事。所以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爱情?我想更多的展现了蛮夷之邦与现代文明的对比。贝托鲁奇果然少了不情色部分
4.5 阿拉伯人的种种举动,其实对女主角和观众构成双重的无法理解,贝托鲁奇决定只用光影去表现人脸最微妙的细节(一瞬间甚至有伯格曼的感觉),并要求我们用感性去理解一种完全的陌生、孤独和恐慌。除了老头的视点不太对,其他完美。爱是瞬间的欢愉和永远无法替代的痛苦。
说白了就是部公路片 但贝托鲁奇的镜头永远有种魔力 引人遐想 自然香艳 好像夏日午后做了一个汗津津的长梦
客死异乡的悲哀。。main theme由坂本龙一演奏非常契合电影
一生中见过几次日出月落?或许有二十次吧?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And then Kit was her name.
空旷.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因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乃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任意挥霍的源泉。 Things happen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 And a small number, really. 生命中发生的事情仅有那么几次,是的,或许只是很少的一次。 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