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医生,曾经在金银潭医院ICU战斗过,片里的场景都太熟悉了,回忆起来像做梦。其实现在都有点想不起来具体的细节了,只记得累,满怀希望,又失望,但从不曾放弃。从金银潭医院回来,我跟我朋友说,我从没上过那么累的夜班,精神高度紧张,通宵不眠。但结果是好的,越来越多的人被从ICU送出到普通病房,心情是雀跃的。全民万众一心,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奋斗的场景,热血沸腾。武汉真的是英雄的城市!片子里的武汉很美,夜景美如画,希望大家都到武汉来看看。
距离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已过去一年有余,疫情依旧反复的今天,看完这部纪录片,惟余感慨唏嘘
恕我不能以一个冰冷的数字来评价这部纪录片,作为一个局外人,任何评价都难以企及这部纪录片的深度,可能拍摄手法不够精巧,空镜的剪辑衔接不够完美,剧情的开展凌乱琐碎,但这都不是这部纪录片需要考虑的事情,一切的精心制作,在生死面前都显的那么的无力
记录曾经的真实,便是这部片子唯一需要达成的目标。几年后,那些在武汉奋战过的医生护士,那些得过肺炎又康复出院的病人,当他们回过头看这段记录时,能勾起一段特殊的回忆,能想起所有人为了出院而齐心协力的某个瞬间,能回忆起医生护士亲戚朋友对他们的关怀照顾,足矣
这部纪录片好的地方在于让你不经意间就会流泪,不知道下个瞬间发生的事或者某个人说的话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观感,导演所做的只是拼接,而不是刻意的烘托感人的氛围然后告诉你“好了你可以哭了”。在疫情关口,没有时间让你虚情假意,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句话,无论是医生还是家属,总是自然的真情流露
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那个父亲死了却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的护士,镜头里留下的只有走廊里回荡的撕心例肺的“爸爸”
那个负责送病人遗物的医生,在面对家属时不停的道歉“对不起实在不好意思,我们真的尽力了,但还是没能救回来”,家属仍强忍着悲痛向医生致谢
那个临走前摸着一排排抢救仪说“辛苦你们了”的医生,我无法想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也无法知道这些机器对医生对病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只能从他的语气和神情中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
悲痛之余,志愿者们平凡的善良和亲人之间真切的关怀,又让我在这场天灾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正如片尾时春暖花开,当寒冬褪去,迎接我们的仍是新生
生命的一切重量,在我们不是当事人时都无法体会,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将这一段记忆刻在脑海之中,让这中华民族史上绝无仅有的76天,尽可能的流传下去
文/梦里诗书
作为一部纪录片,《武汉日夜》选择了一个尽可能的温情视角,去展示在疫情面前,武汉人的悲欢离合,这种做法固然使电影成功用真挚的情感让人心生共鸣,但作为一位亲历武汉疫情的武汉人,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只能被称为“抗疫日夜”,在武汉疫情这个大的命题面前,一切不温情的事物都被创作者选择性忽视了,这样有限的真实并不足以代表武汉疫情的日夜。
《武汉日夜》中的每一位人物和所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全部都源于2020年武汉疫情的真实纪录,30多位摄影师积累的素材组成了这部电影的全部,在那段属于武汉的至暗时刻,没有人会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没有人想到这些素材会被组织成一部纪录片电影,所以这种最为真实的镜头成就了电影最为真挚的情感,全片主线围绕身处抗疫一线的救护人员全力救治病患为展开,他们以凡人之躯,与疫情抗争,与死神赛跑的伟岸,感人至深。
电影在选择医护角度为主线展开的同时,病患们的生死视角也随之成为了电影一个尤为重要的切入,对生命逝去与新生的着点,使这部电影所展现更多的并不是疫情蔓延给武汉带来的恐惧,而是一种乐观和温情,当年迈的重病患者在孙儿的童音录音支持下奇迹康复,当年轻的志愿者选择领证结婚,当作为密切接触者的产妇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诞下新的生命,《武汉日夜》已然不需要任何拍摄技巧的加持,疫情磨难下新的希望,催人泪目。
面对繁多的已有素材,《武汉日夜》其实需要做好的便是取舍,以此来把控好电影整体的节奏和基调,而作为导演的曹金玲选择了尽可能的医患温情视角,这种视角的选择在我看来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电影没有融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始终保持了情绪上的内敛克制,这使电影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融入到疫情的紧张氛围中,并为之感动,但这样的做法,其实没有能为电影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武汉格局,他的故事仅只是被局限在了医院发生的“抗疫日夜”里。
固然医院是当时的武汉主战场,但当时更多居家不出,每日承受着巨大内心煎熬的人们,他们才是当时的武汉绝大多数人最为真实的写照,而还有更多本当值得被反思,显得并不够温情的疫情往事,也被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使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缺失了对武汉疫情事件的客观视角,一味想用情感来打动人心,却轻描淡写的带过了慌乱,不安与压抑,使电影缺失了应有的力度。
疫情面前人性的真善,铸就了《武汉日夜》的感动,那些真实的情绪再现,在如今车水马龙的武汉面前,令人恍如隔世,但一部终于纪录,去反映武汉疫情的电影,它不应该只有感动,也应该有反思,有着另一面的真实。
走进影院前,对《武汉日夜》颇有疑虑:
首先,新冠疫情是2020年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各媒体轮番聚焦,几乎穷尽了所有讲述的可能,再拍成纪录片,还会有人看吗?
其次,在网络视频冲击下,让原本就不太受关注的纪录片处境更难。以2019年为例,中国全年生产故事片850部,纪录片才47部,比动画电影(51部)还少。其中26部纪录片进入院线,总票房仅1.5亿元,远低于2018年的5.3亿。随着网络视频生活化、个人化的讲述方式普及,“真实”已被重新定义,则纪录片该何去何从?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武汉抗疫是一次伟大的集体行动,作为纪录片,理应呈现出足够的诗意与激情。可一旦落入主题先行、粉饰生活的陷阱,又会引发真实性的“塌方”。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两难选择。
所以,在影片开始前,心中已默默地、提前给它打了个6分(10分制)。
肯下笨功夫,才会有好电影
然而,《武汉日夜》还是打动了我,因为它的拍摄方式。
《武汉日夜》忠实地记录了抗疫过程中几十位普通人的故事,他们职业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却意外被疫情锁定在同一空间中。一般来说,日常生活缺乏戏剧性,硬讲成故事,往往会给人造成“不真实”的感受,而在“不真实”的平台上,很难摆放价值。
对此,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其一,搬演:搬演是一种独特的纪录手法,即“真实再现”,就是让当事人重新扮演曾发生的故事,在纪录片的历史上,《北方的纳努克》《夜邮》《911》《中国工厂》等经典之作均使用了搬演。在搬演与真实之间,一直存有争议,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纪录片都离不开搬演,只在使用程度上有区别。过度依靠搬演,肯定会引起观众不满。
其二,直接电影:即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所热捧的纪实美学,它要求创作者像“墙壁上的苍蝇”那样,冷静、忠实地记录,尽可能使用长镜头。直接电影依然重视纪录片的故事性,可“墙壁上的苍蝇”毕竟趴不了太久,所以这种影片多聚焦在重大事件上。
《武汉日夜》更多地采取了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段——它的故事性更多是镜头捕捉而来,而非搬演,这使拍摄过程变成漫长的捕猎过程。
这是一件吃力却未必讨好的事。
说“吃力”,因为在跟踪过程中,有的人物会“跟丢了”,只好放弃;有的人物会突然拒绝合作,只能中断;有的人物在结果时可能逸出常理,只好删掉……即使遇到那些具有典型性、愿意配合的人物,也需长时段跟踪,以从海量素材中发现故事性。直接电影的素材量与成片量有时可达50:1,而《武汉日夜》中绝大多数镜头是在传染区完成的。这样的笨功夫,如今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武汉日夜》体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匠人精神。
说“未必讨”好,因为直接电影由细节组成,在故事进入高潮前,部分观众会觉得节奏慢、琐碎。直接电影是挑观众的,真正的纪录片爱好者从《武汉日夜》一开始便会感到眼前一亮——要的就是这个调子,要的就是这个味道。
太多细节,闪耀着光彩
可以说,《武汉日夜》是从海量的素材中,“刨”出来的作品,所以它在细节上,有难以替代的光彩。
首先,来自生活本色的克制感:《武汉日夜》拥有足够多的采访量,无需把“宝”押在“爆点”上。它来自生活,即使达到故事高潮,也能做到不滥情、不肉麻,不会像故事片那样刻意积累矛盾、制造冲突。
比如在片中,医生向患者家属通报患者去世消息的两段,本是难得的“苦情戏”,可《武汉日夜》却处理得波澜不兴。当医生将遗物交给家属,随口问道:“身份证不在里面?”患者家属回答:“不在,他的身份证在我身上。”这其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况味,根本无法设计出来,只能在实际生活中遭遇。
其次,呈现出疫情的残酷。在《武汉日夜》中,有的当事人未能抢救成功,特别是一位护士的父亲,也没能挺过疫情。非常时期,一切从简,从医院到火葬场,没有仪式,没有送别。护士凄惨的哭声,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也许有人会问:把别人的痛苦记录下来,有意义吗?会不会与“抗疫胜利”的主题不协调?
在《武汉日夜》中,医务工作者因长期穿戴防护服,导致面部等出现疱疹,甚至溃疡;在抢救室中,垂危者痛苦的呻吟;在病房里,患者的绝望……正是这些似乎残酷的画面,让观众对疫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事实上,疫情是无情的,把它造成的伤痕藏起来,就无法理解它的危险性,也就无法理解武汉人民究竟做出了怎样的牺牲。
其三,礼赞了平凡的爱:在《武汉日夜》中,当丈夫看到妻子在短信中说“真想活下去”,突然泪奔;当妻子逐渐康复,仍留在隔离区,夫妻二人只能招手致意……从装扮看,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丈夫不是帅哥,妻子不是美女,他们的装扮不拉风,家中又是如此狭小拥挤,可他们却将爱阐释得淋漓尽致。
类似细节在《武汉日夜》中比比皆是:录音机中,孙子用背古诗词鼓励垂危的爷爷;老军人终于能尝出食物的滋味,说“这就算吃了满汉全席”;驰援武汉的医生回归前,像拍打朋友那样拍打着诊疗设备……
细节是会说话的。这些纯净、精致的细节,是“笨功夫”给予《武汉日夜》的回馈。
讲好故事,不等于好纪录片
重视细节,重视个人讲述,在今天,绝大多数网络视频也是用这种方式拍摄出来的。可从网红吃播,到达人秀,乃至B站,精品却不多。
这说明,只有直接电影是不够的,好的纪录片还应有更深的思考。
吃播式视频的短板在于,它们只是把基层民众的劳动简单地转化成炫酷的视觉图像,将其娱乐化。观众看到的只是美食出锅的畅快,辛苦的处理过程被压缩成炫酷的刀功、勺功,成为大快朵颐的前戏。
直面普通人,而不是消费普通人,取决于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换言之,就算同样是“墙壁上的苍蝇”,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武汉日夜》看到的:出在方舱医院中,依然认真准备高考的小患者;是一群陌生人,为了让每个孕妇都不被感染,组成志愿车队,深夜为大家服务,他们甚至找不到合身的防护服,有人裤子太长,垂到地上,只好拖着走;是终于战胜病魔的爷爷回家后,又成了孙子的噩梦——不得不继续背诵古诗;是一直笑对病情的患者,得知父亲去世后脸上僵硬的笑容;是怕传染孩子,每天只好在汽车里过夜的医生夫妻……
《武汉日夜》能看到这些,因为它有一种悲悯,一种尊重,一种对人间烟火的敬意:正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们,托起了国家,正是他们的奉献、坚持、勇气,还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就是我们能最终战胜疫情的根本力量。只有真正理解他们,才配说家国情怀。因为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它有非常具体的内涵。
毫无疑问,纪录片应该讲故事,但不能被故事绑架,变成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武汉日夜》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了“讲个好故事”的层面。
突发事件总会过去,诗意却能长久传承
《武汉日夜》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它的诗意。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展现的是真人真事,但什么是“真实”,取决于对生活本质的理解。真实电影创始人让·鲁什曾说:“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的记录现实,应主动地挖掘真实。”镜头中的真实只是生活表象真实,更深的真实藏在人们内心,等待激发。
事实上,对生活理解越深入,就越会发现,生活的本质是诗意。
在《武汉日夜》中,大量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从而在“真实的”影像上制造出陌生感,促成了诗意的达成。
比如在疫情中,两名志愿者相爱结婚,镜头没有聚焦在双方的表情上,而在在结婚证打钢印上,女生不断抱怨,男方没花什么钱就得了一个媳妇,可当他们在街上穿行时,女方的脚步还是透露出喜悦的信息。
再如即将痊愈的妻子面对手机摄像头,跳起了舞,为了抢救,她的头发被剃光,虽然那不是最美的她,却是最快乐的她。
援助武汉的上海年轻医生即将回家,通过视频和爷爷、奶奶通话,说回去要拍一张全家福,老人耳背,没有听懂,不得不用模糊的回答来掩饰。即使他能听清,可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拍一张全家福?当《武汉日夜》最终定格在这张全家福上时,故事便升格为寓言:全家团圆才是最美好的,在疫情中,这么多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劳动者之所以在默默奉献,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正是为了守护更多家庭的团圆。
这些似乎寻常的镜头,仔细品味,其实充满了陌生意味。不夸张,不喧闹,不拔高,不煽情,同样可以产生催人泪下的力量。常说大事件要有大创作来匹配,但事实上,很多大事件之后虽有创作,可真正的大创作却不多。《武汉日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突发事件总会过去,而诗意却能长久传承。
2020年1月23日,湖北武汉因为新冠疫情封城,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紧急按下暂停键。
在同一天,全国陆续派出346支医疗队,4.26万医护人员奔赴湖北。
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8天建成雷神山医院。
2020年4月8日零点,武汉“解封”。
2020年4月15日,最后一批抗疫医疗队从武汉撤退。
2020年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这不断跳跃的数字背后,武汉经历了什么?这场属于人类的胜利,潜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与感动?1066分小时的素材,30个摄影摄像的一线拍摄,《武汉日夜》真实的将它记叙。制片人李玮在采访中介绍《武汉日夜》名字来因——“我们想要表现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平凡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日夜构成的”,日夜,是再普通不过的形容,暗合了生命本身的简单有力,无需过多修饰便能直抵人心。
疫情期间的武汉是一个以秒为单位经历着生死离别的世界,时间和空间都在停顿中发生变形,此刻,生命里的爱与怕被重组放大,悲喜聚散无休上演,你不能装作你没有看见。
《武汉日夜》以多个视角记录着这场战役中的平凡战士,凝视着他们,就是凝视着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凝视了经历每一场生死离别之后的人类对于生活本身的深深眷恋。
他们是夫妻,丈夫是医生,妻子是护士,如果没有这场疫情,他们会常年如一日的在医院进行繁忙有序的工作,下班回家,有空的那个人会陪着儿子做家庭作业,在儿子生日的那天举行家庭聚餐,在他们结婚纪念日之时,忙碌的丈夫不会忘了给妻子制造浪漫的惊喜,有序与日常随行,琐碎与温馨并存,一切该是平常人生的美好模样。疫情来临,夫妻成为战友,家是不能再回去的地方,地下车库成为每日休息的阵地,与儿子的视频对话是连续高强度工作后的短暂慰藉,给儿子过生日,庆祝结婚纪念日成为了奢侈的梦想,有梦就有希望,抗疫打响后的每一个清晨,他们从车厢里爬起来,信心满满迎接新的一天,他们此时的身份是 “迎着炮火前进”的战士。
她是一名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但她没有心思去焦虑自身的危险处境,他的父亲因为感染新冠住进了自己工作的这家医院。住院之前,他和父亲相约,他们要一起去旅游,看遍世间大好河山。她眼睁睁看着那个多才多艺、乐观向上的父亲变得安静无力,她自认父亲是意志力顽强的人,她相信大山一般的父亲可以熬过这关。但病毒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功的怪兽,短短数日,父亲病情恶化去世,她穿着工作服,整个头部被层层叠叠的防护面具包裹,一路狂奔,看不到她的眼泪,跑向父亲的病床前,看见的是一个被白色布单全面捆绑住的人体形状,不能拥抱,不知道父亲最后去世的样子,五脏六腑的悲痛化作为声嘶力竭喊出的那声“爸爸”,那会是她最后一次叫爸爸吗?别人都说她们是白衣天使,那是过于坚强美好的礼赞,那一刻的她不过就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小女孩。我想,送走他父亲之后,她应该都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痛苦吧,科室里还有很多病人等着她去照顾,她只能加倍努力的工作,因为她不忍心让任何人经历这般失去亲人的痛彻心扉。
他是两个可爱孙子的爷爷。没有这场疫情,他会在家带着两个孙子背诵古诗,和儿孙在一起,辛苦一生的他终于可以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病毒把这一切搅碎,现在他意识模糊,羸弱无力,呼吸都成了困难的事。在病床旁边的支架上有一个录音机,录音机反复循环播放着两个孙子给爷爷的口播留言,“爷爷,你要快点好喔。”“爷爷,我想你, 你想不想我呀?”爷爷,我养了一只蜗牛”“爷爷,我想当飞行员,你支持我吗?“爷爷,你要好好吃饭”,录音机那头的声音清脆活泼,生命力盎然,与病房的紧张与静谧一开一合,形成了某种具有生命激流的暗涌张力。爷爷硬是在孙子的声声呼唤中挺过难关,打跑了怪兽。我想爷爷在意识模糊之际,他一定有听到孙子亲昵天真叫唤出的一句句爷爷吧,那是鼓励他不要放弃向死而生的一声声加油。
他们两个都是武汉人,互不认识,因为加入了武汉紧急救援车队而结缘,15天后二人闪婚,患难之下,他们更加确定对方是彼此的心之所爱,命中所属。为生命救援奔赴的日子里,他们懂得了如何珍惜眼前人,守住来之不易的幸福。
她是影片中说“对不起”最多的那个人,但她不是一个犯过错的人。她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负责打理保管去世患者的遗物,然后将它们送到逝者亲人的手中。明明每一次都竭尽全力了,她依然感到很惭愧,她哽咽地给每一个去世患者的亲人说“对不起,不好意思,我们确实尽力了,我们还是没能挽回你亲人的性命。”在那么多句的“对不起,不好意思”里,我眼眶湿润,一次次明白了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
这些生与死,艰难与感动,相遇与分离,都是《武汉日夜》记录的故事。与其说它是一部记录人类与病魔进行顽强斗争的抗疫史诗,我更想这样形容:它记录的是一座城市里一群平凡人,面对无常生命变化时的爱与怕,它献给每一个认真拥抱生命用力活着的普通人,他们是黑暗里的束束微光,寒冷里的阵阵烟火,照亮温暖了至暗时刻的武汉。这里,每一个人经历的日与夜就是武汉的日与夜,这里,每一个生命里的爱与怕,也是我们普通人面临大难时的勇气与自持。
当然,作为一部只有95分钟的记录片,它不是完美的。过多人物的讲述导致每个故事都入蜻蜓点水般泛泛而过,缺乏深度的挖掘,有痕迹感的铺垫编排、对眼泪的过度特写泛滥也有刻意煽情之嫌。但我仍然觉得,它是足够真诚的,它让你看清生命的脆弱与无力,它让你知道人类对于生命的意志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顽强和持久。看完后,它会让你湿润眼眶,然后在心里产生一个更为深远的问询—“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
2020年农历庚子鼠年,春节也是难以忘怀的。今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在19年12月开始,湖北武汉流行一种新型的肺炎,到了春节前一周,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越来越严重,因为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九省通衢,武汉又是一个人口千万的大城市,又到了春节返乡的高峰期,病毒就这样在全国传播开来。 84,这是钟南山院士奔赴武汉时的年龄。相信大部分人到了这个时候早已安享晚年,但我们看到的却是数小时未合过眼的老人,以及他奔波的身影。 当年的非典,相信大部分参加过的医护人员都心有余悸,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主动请缨的白衣天使,以及他们忙碌的背影。 疫情当前医护工作者情愿出征,爱国企业家新设生产线支援生产,海外侨胞输送物资......平凡人人民在做着不平凡的事啊! 2020,一个终将会过去的年份,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相信,这一年,必将迎来灿烂的暖阳。
忽如隔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回望过去这一年的武汉日夜,很多片段戳了泪点——王枫姣分娩24小时之内被确诊,护士整理死者遗物交还家属,医生为医疗器械打气说“辛苦了”。无论是医护、病人、家属哪种身份,都是人间与病毒的交锋,有人重聚有人失去,口罩和手机成为片中最常见的阻断与桥梁,朴素的对话往往最动人,最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历史惊心动魄,成品平平无奇。
五星给留在了2020年的人们
先说电影之外的,由于是CCTV6出品,相当于背靠政府,所以几乎拉了整个娱乐圈过来为电影站台,可谓把明星当民工用,然而这类发声看似声势浩大,实际效果感觉也就平平。另外发行费用应该不少,到处送票,甚至是分派送票指标,然而依然有大量的票送不出去,白白浪费这么好的宣发资源。再说电影本身,生离死别很难不让人动容,但是整个内容体量、拍摄方式、剪辑效果都不足以表现突出这次疫情的特别与严重,当然因为新冠的突如其来,再加上也肯定不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自然也会带来创作的难度。只是单单就电影本身的表现来说,真的就是一般呀,期待未来诞生更好更有格局的抗疫电影。
从开头空城开始就很难过,看的时候一直在抹眼泪。距离武汉封城整一年了,疫情还没离开,那些逝去的生命和这一年里所有伟大的美好的人和事都值得被铭记。@香溢蓝海
真的是纪录片,没有过多的刻意编排,太多故事都是感人的,后面四个妹纸朋友真的不知道留了多少泪
情绪波动是因为抗疫,是因为我们都是从20年初走过来的。但如果只说片子本身的质量的话,就一星。最多一星半,不能再多,不能再多!
从头哭到尾 拍摄手法和技巧可以说是一点儿没有 但贵在真实 说实话拍成新闻联播我也会哭的
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默默的纪录,归还手机那段看哭了。
不知道跟《76天》有多少重合,但这部更应叫《武汉医院日夜》的纪录片,很像《金银潭实拍80天》续集,从创作来讲很逊,但能得知李超的抉择,王枫娇与左双贵的重逢,算是有所宽慰。其实整部电影也是在提供某种安慰,大难骤降,生死两线,普通人,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善良、道义与扶持,永远感人肺腑,但是,无法奢望谁能解释为什么只需要他们在让步,在受难,而他们的苦难为何只剩苏洁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缩影。(打分只对电影,不对这些可爱的人与消逝的人,不然多少颗星都不够。)(开头有个大错别字,“疫情暴发”应该是“疫情爆发”)
是那種「你知道是這樣子的你也知道自己會當著那麼一大影廳的人哭成什麼球樣子但是你仍舊覺得很感動會從頭一路哭到結束」的片子
这辈子估计也忘不了那个武汉女孩撕心呐喊叫妈妈的视频。
官方命题作文,没有大唱赞歌丧事喜办,更难得的是也没有一味地堆砌悲情赚眼泪。导演很好地掌控了悲喜节奏,将重点放在了疫情初期身处武汉的“人”而非“抗疫”,影片前段的几个病历给人感觉都是充满希望的,直到中段陆续有人离世,才渐渐显露出残酷。PS:希望能看到记录疫情之前世界的纪录片,比如2019年11-12月,人们不自知covid-19时最后的“快乐日子”。
哭的稀里哗啦,冷静之后想想,其实也不是片子拍的多好。抗疫题材,念新闻我都会哭。
电影并没有记录最混乱的时期。选择性的记录了一些事情,有感动有致敬,但作为纪录片来讲,确实少了些什么
剪辑得有点乱,但是本身真实的感动太珍贵,感谢所有逆行者的付出和武汉人民的坚韧与拼搏。
没有刻意的煽情,展现的是真实反而更让人揪心。裹着防护服完全认不出人的医护人员;紧紧握住医护人员手不放的老人;枕头上播放着孙儿生日的老人的泪眼;救援队志愿接孕妇去医院的身影;通知家属死亡的医护人员不停的道歉…那些伤痛,不能被遗忘。但是总要往前看,有机会去武汉吧,看那个城市的樱花和夕阳吧。
接近片尾的一段:医生通知过世病人家属来领逝者的遗物,医生不断道歉,家属不断感谢。这一段我现在想起来还会哭到不行。我们总说人类的悲喜互不相通,但至少坐在影院看此片的这2小时,我相信观众的悲喜是相通的。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