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天真,是人身上最容易丢失的品性
亲爱的小熊🐻:
你让我向你推荐一部我喜欢的电影,是那种看完之后会与我同样喜欢的作品。一开始,我没有想到这部。我想到了好看又有趣的费里尼,想到了让人昏沉欲睡的安东尼奥尼,还想到了需要些定力才能看完的阿巴斯……他们都是我喜欢的导演,但凭我们一起看电影时我偷偷观察到的,他们似乎不太能合你的胃口。
于是,我想到了这部——《我的舅舅》(1958)。法国导演雅克·塔蒂的代表作品,一部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作品,曾经获得过第1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和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故事讲了一个叫于洛的中年男人,来到巴黎逗留在姐姐家,因为对现代化社会的种种不适应而陷入的幽默处境。
雅克·塔蒂获得了诸多赞誉,即便在众星倍出的法国影坛,他的电影也显得独树一帜。新浪潮导演特吕弗曾经称赞道:“一部布烈松或塔蒂的电影,必然是一部出自一位天才的作品,只因为一个单独、绝对的权威,从开场即强制执行,直到剧终。”即便苛刻如杜拉斯,也直言她鄙视所有活着的导演,除了雅克·塔蒂和戈达尔。
《我的舅舅》是那类可以让你重头笑到尾的作品,反正它让我极度愉悦,以至于在第一次发现后的几年间又重看了数遍。影片中幽默的桥段一出现,我都乐得只能按下暂停键先喘上口气。每次重看均是如此,都以笑抽收场。你或许将此理解为一些无厘头的老套技法,但我得事先告诉你,不是。
雅克·塔蒂塑造的“于洛先生”既不是查理·卓别林式的流浪汉,让观众在角色悲惨的境遇中心生怜悯,也不是巴斯特·基顿式的冷面笑匠,靠快速动作挑动观众神经。于洛先生是另一种情形,当我们看见一位穿着百年不变的卡其色长大衣,戴着顶帽子,嘴上叼着烟斗,手上拿着一把无论晴雨都从不离手的雨伞出现于银幕上,我们就知道是独一无二的“于洛叔叔”来了。
你看他走路,像是在踢踏,两条长腿就像圆规的两只脚在左右摆动:他好像永远都处在该先迈左脚还是右脚的犹豫状态。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在现代化社会中格格不入。但他又如此富有生气,好似从不曾因为这些尴尬之事懊恼,反而乐在其中。
简单又纯粹的灵魂,就像《大路》中的杰索米娜,就像《德尔苏·乌扎拉》中的德尔苏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希望你也能如此,无论周遭多么复杂,保持天真:看见它,而不是相信它,认识它,而不是学习它。在我看来,天真是人身上最容易丢失的品性。《我的舅舅》只属于那些仍然保留这种品性的人,我知道你是。
把噗🍦
2 ) 被改编成绘本的电影
我是先看的绘本《于洛先生》才知道这部电影的。初次看《于洛先生》的时候,只觉得很好玩。作者巧用折页的方式,不断地给人惊喜,直到最后令人意外的结局——原来前面所有的一切竟然都是电影布景!若是没有萝卜探长的导读,也许这个绘本也就得到“心思巧妙”“画面干净明亮”“总是有惊喜”这些印象而已。读过萝卜探长的导读后才知道,原来这本图画书是根据被誉为法国卓别林的著名导演——雅克·塔蒂曾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我的舅舅》改编而来。
《我的舅舅》是雅克·塔蒂自编自导的《于洛先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部影片是雅克`塔蒂的艺术颠峰,他亲自扮演的于洛先生是一个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角色,他总是戴着圆圆的帽子,穿着大风衣、裤脚高高的长筒裤,手里拿着雨伞,嘴里叼着烟斗,走起路来总是喜欢拖着脚,经常踩着一部自行车(那似乎是辆电动自行车)——图画书里的于洛先生不就是这样吗?
《我的舅舅》里的于洛先生从成人的角度看来是一位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什么工作也做不好的家伙。他姐姐住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房子里——这里不得不感叹下,虽然影片拍摄于1958年,但那房子的现代化程度可媲美甚至是超过如今的时代啊。屋子里后现代化的家居设计、超现代的全自动厨房(给牛排翻面只需要按按钮什么的现代的厨房也做不到吧!)、红外线感应开关门车库,真让人难以想象60多年前的法国喜剧片里居然有着如此超前的未来幻想,这简直是进入科幻片的范畴了啊!扯远了——可是于洛先生却极其不适应这些现代化设备,经常被搞得手忙脚乱。他姐夫看不惯他无所事事,便去给他找了份工作,可他才做不到30秒钟就被炒了!姐夫没办法,把他安排到自己的塑料水管生产厂上班,结果他却生产出一段一段像香肠般的水管!
可是,就这样一个让大人们头疼的家伙,竟然非常受孩子们喜欢。于洛先生楼下的小姑娘,有好吃的糖一定要给他一颗,穿了漂亮的衣服,一定要在他面前展示一番,希望得到他的赞赏;于洛先生的侄子,虽然坐着豪华汽车出入,吃着高级食物,却从未在那个空空荡荡,冷冷冰冰的现代化的住宅里露出笑颜。只有看到于洛先生的时候,他才会满脸欢欣,走路也蹦蹦跳跳起来。话说我们做童书的不就像于洛先生么?在传统纸媒衰落、甚至走向消亡的世界里还追求着纸书之美,只为坚信“每本书带给孩子的触感、气味、拿在手里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数码产品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在成绩就是一切的教育制度里,我们却做着不讨主流老师家长喜欢的课外读物,只为我们坚信“孩子需要童书来寄托他们的幻想,倾泄他们的感情,享受游戏般的乐趣,学习课本里没有的,同时感受语言之美、图画之美”;在“推进城市化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口号下,我们却提倡“走出城市,亲近自然”……是的,我们就像于洛先生,虽然在大人的世界里碰了一鼻子灰,却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看到孩子们听故事时入迷的表情、收到书时开心的笑容,我们在大人的世界里碰点灰算什么?
于洛先生被忍无可忍的姐夫打发走了,他“就这样走了,没有迟疑,没有怨言,甚至没有回头看一眼。他离开自己的街区,熟识的朋友,他的家人,没有一点遗憾。人们亲近还是疏远,都不会改变他。他不为任何人所动。”(摘自由电影改编的同名书籍《我的舅舅》)
在姐姐和姐夫这类人眼中笨手笨脚、无所事事、只会把事情搞砸的于洛先生,却从无愧疚或迷茫,他总是坦然地做着自己,无论到哪里都有着他的优雅和从容。
关掉电影再翻开《于洛先生》这本图画书,看于洛先生的感觉也不一样了起来。就像看一个喜欢,甚至是仰慕的朋友骑着熟悉的自行车,走过熟悉的街道。瞧,于洛先生出发的那座楼房,不是电影中于洛先生住的那栋吗?撞在电线杆上的大妈,是不是因为听到了调皮的孩子在吹口哨?
街道中心的那辆红绿色的汽车,是不是于洛先生的姐夫送给他姐姐的结婚纪念日的礼物?街边拿着扫把的清洁工,是不是又没去扫路中间的那堆垃圾?横七竖八的指路牌,是不是电影开场时写着演员表的那个指示牌?……
公园里工人在修的鱼形喷泉,是不是电影中姐姐家那个?
全书不着一字,是不是为了与如默片般的电影表现形式一致?翻开折页的惊喜,是否在与电影中的幽默相承?于洛先生骑着自行车从城市到野外,是不是在呼应电影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倡议回归自然?令人意外的结局,是不是在暗示这本图画书改编自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再看这本图画书,简直就像戴上3D眼镜看3D电影,全然变得丰富立体起来。如果你要看懂这本图画书,请一定要看看《我的舅舅》这部电影。如果你喜欢《我的舅舅》这部电影,请一定要看看《于洛先生》这本图画书,会更加趣味无穷。
3 ) 色彩、几何、构图
非常规观影记录,无关剧情,仅记录视觉观感愉悦~
Keep Funny
会动的教科书
像鱼一样的吠
鸟儿的日光浴
感性的停车位
上新的亲宠装
里面的世界
我的新坐骑
月老的塑料管
Dream house
亲爱的家人,可爱的狗子
彩色的庭院,傻鱼的泳池
弯弯曲曲的石板路
可移动的下午茶座
没有烟火气的厨房
像眼睛一样的天窗
Beautiful Life
不落古的马车
熟悉的街坊邻里
应有尽有的集市
窗子、露台、小屋
4 ) 法式不搭调
典型的Jacques Tati式喜剧,一个和世界不搭调的主角,大段大段的场面调度和长镜头,侃侃深情的批判主义,什么是电影的绝好范例。
塔哥考证过,Tati是做Music Hall出身,他曾说不搞Music Hall就出不来喜剧。Tati的另外一个传统是哑剧,他演过哑剧,这也算是欧洲的传统了,或许也是让他肢体语言极其丰富的原因。
以下「Mon oncle」上映前,戈达尔对Tati的短评,没得说,有见地。老歪译得也好。
戈达尔评Jacques Tati
因为有他,法国「新现实主义」诞生了。就像在罗马,在这个充满灵感的不设防城市里,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嘉年华,但在同时,这嘉年华也有点走味,只因里头出现了,愈来愈多的,不说话的于洛先生。于洛先生,招待我们去品尝生命,那些神秘的甘美和苦涩的滋味。
是的,这个傻兮兮,四处闲逛的于洛先生,纯然是个诗人,就好比是「Tristan l’Hermite」[1]曾有过的,那样的诗人的面貌。他总是无事生非,没事找事。他总有办法去拍个海滩的场景,只为了表现孩子盖个砂堡,然后哭得比海浪还吵。他也会去拍一场戏,只为了在远远的背景里,有扇窗子被打开,(说真的,这场戏真的很好笑),就是简单的一扇窗子被打开,就能让Tati兴趣盎然。万物皆可、无物无不可、草叶、一个风筝、一票孩子、某个小老头、以及所有、所有的事物,只要曾经发生过的,只要是不正常的,只要是迷人的。
Tati拍喜剧的那根筋,来自他对奇异事物的直觉,你要想跟他好好谈次话,根本是不可能的,他是个超级的反理论专家,他的电影,如果没了Tati,只剩下他的那些点子,叫别人来拍,就会立刻完蛋。于洛先生的假期会立马一文不值。打从Max Linder之后,凭着他拍的两部杰作,Jacques Tati已经是法国影坛最佳的喜剧导演,现在,也许「Mon oncle」将会是他的第三部杰作,而且,是最好的一部。
[1] Tristan l’Hermite Francois l’Hermit(1602-55)的笔名, 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
Godard论Tati goodfella
With him, French neo-realism was born. Jour de Fete resembled Rome, Open City in inspiration. Less liked because more reticent, Hulot, too, invited us to savour in secret the bitterness and the pleasures of life. Yes, this moon-man [1] is a poet, as Tristan the Hermit [2] once was. He sees problems where there are none, and finds them. He is capable of filming a beach scene simply to show that the children building a sand castle drown the sound of the waves with their cries. He will also shoot a scene just because at that moment a window is opening in a house away in the background, and a window opening—well, that’s funny. This is what interests Tati. Everything and nothing. Blades of grass, a kite, children, a little old man, anything, everything which is at once real, bizarre and charming. Jacques Tati has a feeling for comedy because he has a feeling for strangeness. A conversation with him is impossible. He is, par excellence an anti-theoretican. His films are good in spite of his ideas. Made by anyone else, Jour de Fete and Hulot would be nothing. Having become with these two films the best French director of comedy since Max Linder, Jacques Tati may with his third, Mon Oncle, become quite simply the best.
[1] 原文‘Jacques de la Lune”, 暗指 Marcel Achard的剧本 Jean de la Lune. 其中的主角 ( Jouvet扮演舞台剧版主角, Michel Simon扮演电影版主角) 是一位常干傻事的蠢人
[2] Tristan l’Hermite, Francois l’Hermit(1602-55)的笔名, 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
5 ) 我的舅舅--中产vs.蓝领;现代vs.非现代
豆瓣秋日影展而来,结果这个片子还真的很惊喜。整个片子充斥了对现代文明的讽刺,但是我可能跑偏了,意外的觉得一些家具装修风格还挺前卫和好看😝。整个片子感觉像是对中产城市文明和乡村非现代文明的对比,人对机器的依赖,穿插了一些舅舅于洛日常倒霉的生活片段。从里面感觉还能看到一些后来憨豆先生的影子,可能对憨豆的喜剧风格也有一定影响吧。不禁想起了《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感觉有些异曲同工,但又比《资》多了一分温暖。
1. 色调的对比--姐姐姐夫 vs. 于洛
姐姐姐夫的房子、姐夫工作的工厂都是现代风格,基调都以灰、蓝色为主,加之许多先进的机器设备,好像是姐姐家的电动门、花园的遥控小鱼喷泉、电动圆窗、现代化的厨房、电动剃须刀、后来新安装的电动车库门等等。
于洛居住的环境则以温暖的黄色为主,临近喧嚣的菜市场,有亲切的邻居们,有被阳光照射就唱歌的小鸟,还有是不是就整蛊别人的熊孩子们。
包豪斯风格。庭院的设计、小鱼喷泉、电动圆窗都在后面的花园聚会喜剧效果达到了巅峰。色调都是冷色系
于洛住在老旧街区,相对偏暖色基调。附近就是菜市场,有着日常生活的味道
2. 配乐和音效的对比
整部片的配乐和音效也很有意思。在场景是姐姐家以及姐夫工作的工厂时,没有欢快的音乐,环境或只有低声人语,或只有冰冷的机器噪音。人与人之间不交心,甚至可能都无法沟通。因此,即使爸爸给儿子买了高级的玩具,儿子也只喜欢带他去跟野孩子玩的舅舅。
妻子在高科技的厨房做早饭,老公说话的声音完全被机器噪音湮灭
妻子可能意识到了刚刚丈夫要找自己谈话,所以又跑来找丈夫。而丈夫刮胡子的噪音又掩盖了妻子要交谈的内容。上下形成了对比,夫妻之前因为科技,反而产生了距离
而在场景切换到于洛住的地方的时候,总会伴随欢快的配乐、鸟鸣、附近居民的谈话声。
于洛家对面楼的小鸟,只要有光就会唱歌。所以每次于洛出门前都会调整玻璃,让小鸟被光照到
3. 整个电影的对称结构
感觉整个电影都像是一幅充满了对称美的电影。除了上文提到的人物设定、色调和配乐以外,很多小细节也充满了对称。
同一把椅子于洛却做的异常尴尬,最终还自己换了一把椅子。说句题外话,这个椅子有点踩在我的审美点上,我也想要一套吼吼吼。
姐姐家的电动大门,每次有客人来访前,姐姐都会拧开花园小鱼喷泉的开关再给客人开门
、
姐姐新装的电动车库门,也带有对称圆窗。结果因为狗子误触感应开关,导致两个人被关在里面,只能等待佣人解救
来到于洛居住的社区,依赖惯了科技的姐夫不会侧方位停车,但邻居大爷好心的指挥他停车
发现是送菜工时,姐姐准备观赏喷泉。而送菜工没见过这样的设计,目瞪口呆
结果被于洛将旁边的水管刺破,导致喷泉不能喷水,反而在花园里漏水了。客人只能被迫抬着餐桌和家具在花园里展开神走位
一群人因为花园的地砖设计,只能簇拥而小心的在里面穿梭
外甥把庭院的布景弄坏了,担心被爸妈骂,告诉了舅舅于洛
正是因为这种对称对比,使得这个片子的讽刺效果更强,喜剧意味也更强。
4. 补充几张个人觉得构图异常舒适或者有趣味的截图
小鱼喷泉在c位,姐夫就好像是站在鱼嘴里,就好像是他困在现代科技里,沉迷不可自拔
一个人在小花园里,用着没什么实际作用的小遮阳伞吃饭
整个电影通过对姐姐一家和于洛的对比,体现了不同的生活理念和冲突,在于洛对机械的不熟悉上,以及日常背锅侠体质制作了诸多笑点。而小外甥作为冲突的缓和点,从开始的喜欢舅舅,只跟舅舅牵手,和到片尾送走了舅舅于洛以后也跟爸爸牵手做了和解。
6 ) 哪怕不谈意义也好好看啊
太好看了!
对现代化极尽讽刺之能事。一边是被现代化机械统治的虚伪资产阶级,一边是充满欢乐与温情的朴实老百姓。现代化设备给人拘束了条条框框,你必须适应它。而相比于我们现代人享受的那种便利,塔蒂展现的更多是那种自动化的非人性。厨房的妻子和浴室里的丈夫,都在机械的嘈杂声中丧失了沟通。
舅舅看似在这些机械面前表现得无所适从,但是相比起花园聚会里那些自以为享受现代化却最终狼狈不堪的富人来说,他似乎更像是一个打破者、揭露者,打破了人使用工具的幻象,揭露着这些机械统治的现实。结尾也有意思,父亲本意是想通过吹口哨引起舅舅的注意,却没想到意外成为了孩子们的传统把戏。这时父亲才表现出“人”的一面,下意识地为自己无心的“恶作剧”躲闪。于是在这时,孩子才与父亲达成了共识。握在一起的手和相视一笑使得父子得以和解。于是在下一个镜头中,父亲开着车驶向了与箭头相反的方向。
电影就此戛然而止,父子的和解伴随着是舅舅的离开。那么之后呢,他们依然会回到那个充满自动化器械,机器成为统治者的牢笼里
空间才是叙事的主角。开场和结尾都以狗的运动串联起,现代都市和老旧郊外的二元对立空间。塔蒂进入摩登建筑的失常,和上流社会的虚伪、过剩的仪式再次形成对比。在没有一处特写—>大全景—>空间始终凸显着与人物之间的不协调与冲突。塔蒂对空间的造型卓越能力,是爱森斯坦、弗里茨朗、基顿的嫡系。
@法国文化中心。没有批判的冷笑话不是好喜剧 14.11.30@上海电影博物馆
鱼形喷泉【对舅舅不摆架子】、巴黎老区的温情与新区的冷漠,对中产阶级的讽刺实在是不遗余力毫不留情
…最爱之一。
哈哈哈哈哈太好笑啦!现代化的秩序是笔直而沉寂的,老城虽混乱吵闹,但随意又惬意;现代小碎步和乡村式闲庭信步,封闭的新楼和开放的老楼;现代生活的快乐仿佛只能来自破坏和消费,还需确认:“我们玩得很开心,对吗?”;重新定义塑料情义:“是塑料的,可以保存很久”…看起来傻乎乎的舅舅好像掌握了生活的秘诀,只要改变下窗户的角度,shine some light on his neighbour,鸟儿就会欢唱;他的世界如此富于魅力,甚至从电话那头溢出了音乐…结尾老城即将要拆的迹象带来淡淡忧愁,父子的握手和相视一笑,塔蒂的讽刺不是全盘推翻,现代化生活中依然能有温情和惊喜...五六十年的意法片钟情呈现城乡之间的gap地带,既是缺口也是联结,孩子和浪荡儿们的乐园
结尾处有种淡淡的伤感~
#重看#四星半;青灰色极简主义风格的中产阶级Vs柠黄色敦厚淳朴人情的工薪阶层,讲究科技健康卫生顺序Vs追求坦荡随兴烂漫自由;笨拙的梦游者,优雅的闯入者,孩子气的自我沉浸者,世界再冷酷,他永远站立在自己的系统里,以最简单的方式击破假面;扫地工,小狗们,撞柱子,鱼嘴喷泉,夜剪枝桠。
塔蒂那种心不在焉的气质真是让人迷恋。拍出了默片气质,细节安排极为精心。同时塔蒂极为精确地表达了传统和现代的对立,那栋可笑且可怕的现代主义房子,舅舅临走的时候正在拆的传统社区。塔蒂跟基顿一样用机械来设计笑料。但奇怪的是我更喜欢根据本片改编的小说,里面那种情感表达的更为到位
Tati 越後期的電影越見到他對科技進步與都市化的恐懼,我並非說他是保守派,反之他既溫柔又激進,更具批判,電影中木偶化和陌生化的場景設計,背後都是針對人的情感,以至現今被說到爛的「人性」。Tati不戀物,再亮麗又簡約的設計,也不及珍惜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他看到城市化後的巴黎(法國或歐州社會)失去了的純粹品性,Hulot 與女孩每天招面,街市上你一言我一語,孩子們的玩笑,還是最後父親與孩子無意間的惡作劇,都是電影最美麗時刻,人生活於冰冷的城市設計中,忘記了身體和感官的知覺了,過度儀式和整潔,盲目又無目的稱讚,都只不過告知人最終會走向虛無,Tati是重建生活的價值和意義,也因為他,令電影院變得更具存在感,他重提生活裡的童趣,換起生活的敏感,再沒有被單一敘事線所壓抑,聲音和畫面都得到解放,電影也從此踏進了民主化時代。
9.6;it's a cold cold world around
看塔蒂总能惊叹于他不动声色少言寡语的叙事,这部可以说是《玩乐时间》的直接前传了,从超前的布景设计到精细的音效都一脉相承,两个时代的变迁,对机器化生活的反感,对旧社区人情的怀念。【2017.10.16 @SVA】
换种眼光,生活处处是愉悦,这是生活的意义。雅克塔蒂太懂幽默的真谛了,从头笑到尾,这部更生活化的喜剧,更击内心。
让声音富有韵律节奏地舞蹈,跟随于洛无休无尽的陷入麻烦的游戏。命运多舛的喷泉,迷宫一样的私人花园,令人头痛的塑胶软管……温暖幽默的大自然,冰冷好笑的现代化,带有童话的幻想和贴近现实的描绘,变幻出一个装满惊喜和欢笑的万花筒
以有声时代的默片喜剧的方式诠释了人类古老而单纯的日常活动与摩登时代下的机械生活的冲突。不需要太多传统概念的情节,有的只是法国街头一幕幕诙谐的生活风情。人的敦厚与虚荣就在小房间里得到对照,从而多了温柔的讽刺。不多的台词和极其轻快的音乐同样为影片增色,喷泉这一道具的设置简直神来之笔。
很多次的会心一笑,雅克·塔蒂实在太孩子气
好看死了
杰罗姆·德尚(塔蒂的侄孙)在映后大师班的导赏相当全面:他讲到塔蒂对弱者的温柔(从不抛下他们),讲到塔蒂(笨拙的、动作的、如基顿般寡言的)和卓别林(“狡猾”的、聪明的)的区别,讲到他对影像的精益求精导致了经济上的困顿。《我的舅舅》俨然是塔蒂风格的一次成熟展现:他太懂得影像的韵律,懂得简单与复杂的辩证法。每个段落内用精巧的构思(喜剧情境、视觉元素与肢体语言)制造笑料,但也不忘在段落间以动人的情节/细节(如结尾处儿子握住爸爸的手)衔接;于洛先生在现代化、风格化的建筑里触发了诸多“机关”,精英们自以为享受了便利和幸福,其实却被机器阻断了交流的渠道——要知道现代化也可能是某种异化。少数几处笑果因为没有完成变奏而稍显冗长,但整体仍是一部究极可爱并且溢满了丰富内涵的杰作。
[玩乐时光]前奏,现代性花园的冰冷、整洁、机械与于洛先生住的那栋老旧而充满人情味的公寓形成鲜明对比。在雅克·塔蒂的默片式喜剧中,言语要么听不清、要么空洞无味,取而代之的是精细而复杂的声音设计及肢体的动作。叙事舒缓,群像栩栩如生:永远扫不了路中央那堆垃圾的清洁工,不断哈哈大笑的胖女士,被狗关在自动车库里、无限崇拜技术的夫妇,吹口哨诱人撞杆子的孩子帮,纠结于偷偷剪树枝的于洛,还有贯穿首尾的小狗们。咸鱼形喷泉尬出天际,酷似双眼由人充当瞳仁的圆形窗户,起泡和成为“香肠”的塑料水管。于洛先生调整窗户让太阳光斑照到小鸟使其欢唱的举动特别有爱。PS:别致的credits呈现方式:建筑工地上的一长列木制路牌(下降镜头)&青砖墙上用粉笔写成的片名。(8.5/10)
雅克塔蒂的电影有一种很单纯的孩子气,这种感觉很好,哪怕它只打动了我很短的时间。至于嘲讽的部分我就不怎么喜欢了
又是两种对比,有趣的讽刺,声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