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观点仅供参考。
印度片是我决定打开的理由。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印度电影有它自身的魅力。当然,时不时的歌舞虽然是它的特色,也是一个槽点。
开篇其实很多电影的手段,用讲故事的方式倒叙,把电影铺陈开来。男主小时候很耐看,长大了,有点一言难尽。这是演员上的感觉。
故事比较离奇,这样的经历很少有,我想如果在中国拿假护照,机场是过不去的。但是不平凡的经历,却有些最常见的主题,梦想。贫民窟出身的男主,用自己得魅力和经历,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而且,不仅让自己变得不同,也教导和帮助了别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间出现的瞎子爷爷,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用自己得爱让男孩回头。还有她的妈妈,勤劳朴实的女人,虽然是单亲妈妈,却一点也不放弃,依然乐观坚强的养育了孩子,教给他许多的人生道理。有个男主在热气球上的片段,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看着母亲的相片,想起来的是母亲的教导,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深。
这部没有很明显的印度歌舞,只有一次好像。不会让人不习惯甚至烦躁。
可以考虑打开看看,比较积极向上,有感染力的片子。
法国罗马都是发达国家吧?不知道是不是我对男主长相有偏见,可从男主长相和印度长久的在别国留下的印象来看,竟然?? 当然这都是辅助的鸡肋,男主除了偷盗,什么都不会,(哦还有变魔术)是怎么赢得在法的美国精英女的芳心?? 好,姑且当她们是一见钟情。见了一面连约会都没完成,竟然能两情相悦到想要白头偕老(美国妹不知道在印度女性地位有多底下吗!!这么自由的国度的人嫁给规矩繁多又不尊重女性的国度,最多半年就得离婚吧) 槽点也太多了..从头到位都是,想让剧情合理化很简单。 1.挑个稍微好看点的男主(毕竟是印法混血,怎么纯像印度人了?) 2.男主得有个像样点的技能吧? 去罗马的那个衬衫,是当大家都是脑残吗..(10万欧元就派了一个人去堵截..眼看抓不到了就拍屁股不追了..我吐了)
3.给男主安排一个向往自由,不被印度宗教和传统理念约束的新时代印度人角色,而不是混吃等死权靠主角光环维持的笨蛋。 为什么这部剧能有7分.
我想聊一聊传统。 本片当中印度的传统也是很明显的——无论是那贫穷的寻常巷尾,还是那要不断跪拜的神牛崇拜,都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印度语境。 印度,是一个今天都还有上百种语言使用中的国家。 相比较于印度,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呢?可能作为景点来说,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万里长城中的八达岭长城,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天安门、故宫还有西安兵马俑,以及苏州园林。 这些景点用来作为中国传统的代表自然也是不错的——但是我不禁产生了一种疑惑:这是建筑,当然了,建筑可以说是历史的活化石,但是,建筑真的是最直接提现文化精神的载体么? 也许是,也许不是吧。 文化,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精神,可能还是要靠余秋雨先生的那句“成为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来判断。 我们有哪些行为习惯是和我们的先人们一模一样的呢?又有哪些思想方式是和先人一模一样的呢?
电影导演试图模仿印度电影的模式,但最后的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你可以说好莱坞式印度版80天环游地球,魔术师上天入地,然而魔术并没有帮上忙,虽然一路艰辛,但总是逢凶化吉,尤其是在船上船长抢了钱的正确处理方式当然是杀人灭口,却毫无原因的选择了留活口。女明星的前夫不是名门望族吗,还是黑社会?为10万欧还要持枪上门。跨越种族的一见钟情,最后女孩远渡重洋来找男主都充满了意淫。种种诸如此类的不合理造成了看电影时常常出戏。海关人员和女明星跳舞秉承了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歌舞的传统。印度电影的精华没有保留下来。
路遥去世有好多年了,在《平凡的世界》电视剧中的孙少平对着学生们,在黑板上写下“世界”两个字。其实,这部电影里,告诉的也是世界是什么,梦想是什么,外部的世界有多精彩和辽阔。
所以,当男主到警察局给孩子们讲自己去巴黎的故事时候,我一直脑海中想的是孙少平对着火车大喊大叫,对着学生满含泪水的讲述“世界”这个词的意义。
其实,人是一种特别喜欢给自己设置障碍的动物,特别喜欢稳定和一成不变,这是很多人的宿命。没有办法,没有见识,就会造成偏见,没有想象,就会造成孤行。贫民窟的孩子哪知道什么巴黎,哪知道世界的另一端美国的孩子在干些什么?他们的脑海里,世界就是孟买,就是“双水村”,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平淡和平庸,根本没有什么精彩可言。
但是世界的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想要去一趟巴黎,是苦行僧的愿望,也是支撑他对生活的无尽期待。宜家里的邂逅,似乎是一种意淫,但是对于孩子们确实足够让人开眼界,当然一笔横财更是让人觉得无限的爆发很快袭来。
总之,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阳光之中的一些温暖,对于那些根本不知道何为世界的人来说,确实是一剂开化的良药。如果没有激情和希冀,就成为了25岁已经死亡等着80岁埋掉的那种人了。
传播学里,有一个理论叫涵养理论,似乎是这个理论,大致于讲那种文化传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改人的潜意识编码,当你觉得这部电影平常的时候,那也许是你已经知道了世界的大,潜移默化里享受到了生活的精彩广阔。实际上,文化不平等在于,对于一个地区的纪实文学也许对其他地区可能就是神话。比如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的转变,从安土重迁到随地迁徙的转变,从封建压抑到自由独立的转变,比如从中国到朝鲜的转变。
对于我们,这是一部无所波澜的纪实片,但是对于某些受众来讲,可能确实是一部神话,这就是“非凡旅程”取词的来历吧。
也许, 世界上的人分两类:一类去过“巴黎” 一类未离“孟买”。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去的“巴黎”吧,每个人都有自己从未走出的“孟买”,加油!
爱情只有开始和结局两个部分,这就是编剧情节恰到好处的地方,几乎所有的爱情最浪漫的总是第一眼见面的惊喜与相逢恨晚,再加上一段完美和有铺垫的结局很完美,省去了中间的兜兜转转磕磕绊绊。
所有的巧合都妙到好处,值得回味的电影,想想自己已经谈过恋爱觉得很幸运哈哈,没有那么浪漫,也爱过了,如果爱情里面每天都像初见面一样就美了哈哈,就不用秋风中悲画扇了,哈哈,人生的每一秒都是一段经过,享受沿途的风景吧,终点的分量微乎其微。
母亲的骨灰回到父亲的墓碑,那个坑蒙拐骗的小屁孩也在衣柜里兜兜转转回到印度,还做了一个教育问题儿童的老师,女主也通过报纸地址找到了男主
所有的艺术都有巧言令色的成分,并不准确,艺术本来就是和现实不一样的,艺术就该是这样的。
嗯,享受自己人生旅途风景吧,要是一路上都有电影里面一样的惊喜就好了。
离奇的故事除去哪怕最小的可能性,也并不代表你能够不顾逻辑淫浸在个人的幻想里头。
最后提升那一部分还不错,有加分
0期待去看,非常轻松有趣的故事。没有什么问题,是跳个舞不能解决的。@电影汇
离奇的故事一再发生,似乎预示着不可能里的可能性,把喜剧和浪漫结合一下,身心愉悦。
很印度,很法国,很音乐
恕我直言,非常平庸。插科打诨,又全不在点子上。冒险不是毫无逻辑的堆砌,花里胡哨的故事其实没什么感染力。
被电影译名给骗了,本以为会看到身上涂满石灰甚至骨灰的苦行僧的故事,谁知是个印度底层阿三穷游欧洲的奇幻之旅。这种泡妞手段真的奏效我也是呵呵了,英国海关那群人的尬舞大概是阿三附体吧,在女明星柜子中出现没被保安架出去还发展成男闺蜜更是呵呵呵了,就这么轻松赚了笔钱几乎是做梦了,女主千山万水的跑印度来投奔男主可能是脑子抽了,鬼才相信这是真爱。全片最好看的地方,我觉得是男主小时候碰到个男的就问妈妈“这是我爸爸吗”,别的毫无可取之处。。。
1,为什么总有男女喜欢在宜家约会?2,片名应该改成衣柜的奇幻漂流;3,某些镜头模仿了罗马假日和爱在黎明破晓前;4,男女主只见了一面,居然就能牵肠挂肚到最终在一起?不是我不相信一见钟情,而是二者只相当于片头片尾见了一面,就好上了,中间情节跟女主完全没有联系。初次见面也并没有经历什么难忘的事,只是一个角色扮演而已。泰坦尼克号也是一见钟情,可那种多难忘啊。
宜家全球宣传片,教你如何全程开挂,穷游世界,邂逅爱情,与明星交朋友,顺便再让你救济下难民领悟出人生真谛。
操一口流利的印式英语居然在法国沟通毫无障碍。。
如何搭讪宜家女孩
印度小哥大冒险:一本护照、一张机票还有1000假钞,阿贾不仅来到巴黎,还阴错阳差到了伦敦、巴塞罗那和罗马,源远流长的欧洲文明,旖旎的欧陆风情,穷人也有看世界的权利。小哥的梦想很具体:热爱设计就住进宜家,相信爱情就遇到玛丽,而财富就在奈莉言语之间梦想成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没有剑拔弩张,更没有血海深仇,即使在利比亚将10000欧元分发给难民兄弟,也是那么顺理成章,那么水到渠成,那么心安理得;温暖励志直击人心。最后安利一下:本片导演肯·斯特克曾经执导著名的电影《星爸客》,男主丹努什更是主演过《生死列车》《印度归来》《双簧影帝》等印度大片。
宝莱坞式巧合的幻想
强行灌鸡汤,但是涉及到难民话题的时候也这么天真实在不太好吧。
编剧、导演功力都一般,如果没有最后一句,我可能要把编剧锤进土里。三星给的是穷家装和穷游的情怀啊...
看得我好高兴,海关那里真的有感受,每次进出都捏一把冷汗。
印度↪巴黎↪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亚↪印度藏过了衣柜(偷了个渡)↪坐过了行李运送带↪与女明星跳过舞 许过愿 一起坑钱↪经历了被人追杀↪乘过了热气球↪救济了难民兜了一圈母亲的骨灰还在还能抱的美人回故乡 真是个传奇的HE虽然男女主实在没什么CP感但是男主撩妹的技能🐮🐮🐮最后女主出现在教室门口的时候也好感动英国那位海关人员是来负责搞笑的😂纸飞机最后验证了父亲信里说的它会飞到我身边母亲终于永远跟父亲在一起了❤
看了提前点映 真没想到印度和法国(IKEA)能擦出这样的火花 一个关于“贫穷”的故事 却讲得如此天马行空绚丽多彩 很喜欢这部里特别的乐观感 这世上确实有我们想象不到的苦难 但更有难以想象的坚强 虽然全程笑成狗 可结尾时看着纸飞机从铁塔飞回Aja父母身边 还是瞬间泪奔 唉 真好啊
据说宜家在印度开了旗舰店,然后
宜家大型印度鸡汤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