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看点,便是利用双面间谍的存在,不断地进行反转。
[碟中谍6:全面瓦解]正在热映。
对于不少年轻的观众来说,可能都没有意识这个系列是如何走到第六部了。只知道这是一个以阿汤哥为招牌的谍战动作系列大片。
在20多年的历史里,[碟中谍]系列前后一共有5位导演参与,每个导演都试图让这部电影更进一步。
但无论这个电影系列如何的演变,事实上都逃不出1996年的开山之作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而这第一部[碟中谍]电影,便出自于当代的悬疑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之手。
众所周知,[碟中谍]改编自美国60年代兴盛一时的同名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叫做IMF(不可能完成任务)小组的特工故事。
这里指的是英文名相同,中文则翻译为《虎胆妙算》。
[碟中谍]系列的这个片名的中文翻译一直都有人疑问。如果光听名字,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是“谍中谍”三个字,也就是“间谍中的间谍”的意思。
这么想其实也没错,电影的故事讲得的确是跟双面间谍有关。
当时电影引进中国内地,上译则是根据第一部电影中的关键物品——一张储存所有间谍信息的光碟,而做出的翻译。
同时,这也对应了电视剧中的IMF特工接受命令时,也是通过一张黑胶光碟。
著名的台词便源于此:“如果你或者小组其他成员被逮捕或者被杀,部长会否认有这次行动。带子会在五秒钟之后自动销毁。”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电影里变成了磁带。
电影在情节设置上最大的看点便是利用双面间谍的存在,不断地进行反转。
“不要相信任何人。”
为了营造这种悬疑的气氛,当然少不了请来当代的悬疑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
1944年出生的美国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可谓是希区柯克的头号大粉丝,他的导演生涯中有多部电影都在效仿和致敬希区柯克的经典元素。
但他的成就并不是止步于效仿,而是真正学习到了精髓,并且融会贯通,发扬光大。
例如他在1980年拍摄的[剃刀边缘]就效仿了希区柯克的[惊魂记]。
在第一部[碟中谍]中,其实还没有像后来的系列作品那样从头到尾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
在帕尔玛导演的拿捏下,精彩的电影语言营造了丰富而迷人的悬疑气氛。
电视剧本来的故事主要是在解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充分展示各有所长的特工,像电脑高手、易容高手、爆破高手等。同时令人着迷的还有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电影的故事一上来就让老一批团队成员死个精光,而让故事的焦点围绕在“内鬼”的身上。
所以这才是一个“谍中谍”的故事。甚至到了第六部电影,故事的一条重要的辅线仍然是在抓内鬼。
另外,IMF特工还有一项绝活——易容术。这在第六部中也使用了一模一样的手法。
每当你觉得情节发展的越来越诡异的时候,或者内鬼突然自报身份的时候,你就知道,这又是伊森一伙玩的“骗中骗”把戏。
紧张刺激的动作戏是[碟中谍]系列的一大卖点。
在第一部中,阿汤哥悬空吊钢丝,盗取中情局信息的场景就成了最经典的一幕。
这个场景实际上是帕尔玛效仿了朱尔斯·达辛1964年拍摄的[土京盗宝记]。
朱尔斯·达辛是美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人物,常常在电影中对犯罪的过程有着十分精细的描写,而且无台词无配乐,只通过凌厉的镜头语言完成。
布莱恩·德·帕尔玛在拍摄[碟中谍]时,没有一味地跟风与当时其他大片一样采用眼花缭乱的拍摄方式,而是赋予了这部特工动作片强烈的写实感。
这就需要提到导演另一个痴迷的对象: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实际上是上世纪40、50年代的一种风格相似的犯罪电影的归类。他们往往以侦探、犯罪为主题,具有冷酷而压抑的气氛,善恶不清的人物等等。
帕尔玛导演在[碟中谍]里,也使用了黑色电影中相似的诸多元素,传承了黑色电影那种的冷峻又迷离的气质。
例如电影前半段营造的雾蒙蒙的布拉格夜晚,就是典型的黑色电影中常用的场景和氛围。
而且,黑色电影对于犯罪,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倾向,通过真实性的还原犯罪过程,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
在[碟中谍]里,帕尔玛同样地要求动作戏必须十分的真实,阿汤哥也坚持不用替身,不用特效,极致地还原动作戏的真实。
另外还有一点,即蛇蝎美人的设定,这既是黑色电影不可或缺的标志,也是帕尔玛导演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元素。
蛇蝎美人,一定要美艳,而且要美的楚楚可怜,让人根本不忍心怀疑她的邪恶内心。
第一部[碟中谍]中,由艾曼纽·贝阿饰演的克莱尔,就是这样一个经典的人物,看上去极其动人、无辜,实际上却又暗藏杀机。
而另一个蛇蝎美人,则是由优雅的瓦妮莎·雷德格瑞夫扮演的亦正亦邪的军火商麦斯。
1996年,当[碟中谍]拍摄时,与原版电视剧恰好过去20年。这段时长恰好也相当于今天的[碟中谍6]与系列第一部相隔的距离。
虽然电影一直向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新型科技,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翻新。
但自始至终,这部谍战片都永远保持着一股十分古典的情调。
包括今天的[碟中谍6],阿汤哥都像一个拼命三郎似的狂奔、飙车、跳伞、扒飞机,而且坚持不用替身,坚持实拍,而不是使用绿幕加特效的办法。
试问,如今还有几个电影人还会像阿汤哥一样用如此传统的方式拍电影。
正如22年前的帕尔玛导演,在90年代依然把电影拍摄的如同好莱坞黄金时期电影那种迷离、优雅的质感。
不得不说,帕尔玛导演是一位精于将古典主义的气质和当下电影的时代性结合的导演。
而这些各取所长又融会贯通的结果,则是造就了一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经典电影。
直至今天,[碟中谍6]中还有许多与第一部相对应的致敬。
例如大开眼界的黑科技、设置骗局获取关键信息、通过易容术诱骗内鬼暴露、内鬼长得太好看以至于你都不想怀疑(这不是剧透)等等。
还有一个有趣的彩蛋是凡妮莎·柯比饰演的白寡妇这个角色,其实设定上就是第一部[碟中谍]中黑白两道通吃的军火贩麦斯的女儿。
相比007系列近几部一直在寻求突破和转型,[碟中谍]系列始终保留了早期间谍片那种最吸引人的气质。
整个故事也一直笼罩着一股阴抑的政治气氛。虽然冷战早已经结束。但情报人员依旧逃不开尔虞我诈、相互猜忌的生存环境。
而特工成员也不时地要面临着来自上级的怀疑和冷漠。
虽然布莱恩·德·帕尔玛在第一部拍摄后就告别了该系列的制作,但当年他为这个系列打响的第一枪经典。
其影响持续至今。
-
文: 姬俊雅牙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本片有种老派冷峻间谍片的气质,但无奈故事漏洞太多使我无法释怀。
甚至有些硬伤前期的时候编剧其实完全可以避免。
感觉很可惜,就像一盘好菜吃出十根头发。
1.萨拉看到葛里辛被害还迎上前去隔着门被捅死?
哪怕换个方式,比如被装了消音器的枪打死都很合理,偏偏设计被捅死。即使匕首为了铺垫后面。但换个凶器设计也未尝不可。
2.大使馆后门那么好出为什么要搞那么复杂进入?
易容传资料档案费那么大劲进资料室最后却从后门轻而易举出来了。
3.CIA抓叛徒的设局逻辑居然是不惜害死一堆好特工赌剩下活着的那个人就是真正的叛徒?
编剧大概不去想培养一个优秀的特工出来需要花费多少美刀。
4.马克斯得到叛徒的假名单后为何要等到伊森过去提醒才插进电脑确认信息?难道不第一时间验货的吗?
在经过伊森串门提醒后,马克斯让手下插入电脑读取验证,然后才被CIA定位。
5.吉姆为搞到名单杀死全部组员还装死是否必要?
吉姆为了偷名单做叛徒不惜上演灭杀全组然后假死,仔细想想其实划不来,还有更优方案。具体不展开。
6.CIA通风管道有老鼠主机室高科技不得天天警报?
主机室声音系统,压力系统,激光系统,温度系统,哪一个不得天天拉响警报,安个监控都比这些省事多了。
7.奎格手里有名单碟的时候不直接去找老板吉姆?
奎格在还没伊森魔术忽悠之前,拿手里的名单碟要挟伊森要钱,有这心理为什么不拿着名单碟去找自己的叛徒老板吉姆合作。
8.卢瑟放个震动干扰器放马斯克旁边怕不是傻吧?
黑客大哥就搁着一个过道,大摇大摆拿个震动干扰器放桌子上对着马克斯,我想马克斯大概是聋了。远处的乘务员都注意到了她都没反应。这大哥你换个靠背座位,或者把干扰器装包里,塞座位底下都行啊,间谍基本素质像小学生,此处太牵强。
9.吉姆假死后为什么要和伊森再见面惹怀疑?
如果是想要名单碟,让自己老婆克莱尔去偷都比见面强。对了,她老婆美人计都用了为什么不去从伊森那里盗名单?
10.吉姆先开枪打死自己老婆再杀伊森?
这个问题我自己来敷衍自己,大概是听到自己老婆很在意伊森,觉得被绿太气愤吧。
以上就是本片筛子似的漏洞。至于直升机开进隧道各种骚操作就留给物理生拧巴,我就暂且不提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电影彩蛋堂”(movierush),专注分享电影彩蛋。
1. 派拉蒙在影片开拍前几年就有制作该片的计划,但一直未能实行,直到后来阿汤哥的加入。阿汤哥在小时候就十分喜爱电视剧版《碟中谍》,成为演员后也一直希望能主演这样一部电影。当阿汤哥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后,便选择本片作为首个电影项目,并说服派拉蒙把成本提高到8千万美元。
2. 据说在电影开拍时,连完整剧本都还没有准备好。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在故事尚未成型前就构思了大部分动作场面,编剧们基本上是根据他的点子来补完剧本的。
3. 派拉蒙曾邀请原版《碟中谍》电视剧中的主演参与电影演出,但都被一一拒绝,因为他们的角色在第一幕就全部被杀死了。
皮特·格拉维斯因本片对吉姆·菲尔普斯的描写而感到不满,因为他的角色在电视剧里是一个正义的人物,却在电影中变成杀害同伴的双面特工。最终这个角色由强·沃特饰演。
4. 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客串出演一名技术员,在影片开头就被杀死了,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电影的署名中。
有趣的是,阿汤哥曾在艾斯特维兹主演的《少壮屠龙阵》中也客串过一个“不知名”角色。
5. 导演选中文·瑞姆斯饰演卢瑟的原因是:他看起来一点都不像黑客。
6. 影片原本计划在开场中加入伊森、吉姆和克莱尔的三角关系,但由于这个设定与整部影片格格不入,导演得帕尔马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其实在预告片中出现了伊森与克莱尔激情拥吻的一幕,但这个片段并没有放进正片中。
7. 苹果公司为影片投下了150万的广告植入赞助,但结果收效甚微。虽然影片中Powerbook 5300c的出镜率相当高,阿汤哥还用它找出了幕后黑手的关键线索,但当真正的黑客高手卢瑟出场时,他需要的设备却是一台虚构的不知名计算机。然而更糟糕的是,在影片上映的几周前,Powerbook系列产品就被苹果召回了。
8. 本片是第一部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取景的好莱坞大制作电影。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布拉格的著名地标,如开场出现的查理大桥、利希滕斯坦宫和旧城广场。然而拍摄过程却并不愉快,因为剧组认为当地收取的场地费用过高。
9. 拍摄水族箱爆破场景时,剧组整整用掉了16吨水。导演和阿汤哥在拍摄时都十分紧张,因为这个镜头已经彩排太多次了。
10. 火车顶决战的镜头是在英国伦敦的制片厂拍摄的,阿汤哥和强·沃特在火车模型上完成了大部分动作戏。为了营造强风的效果,剧组找来一个能吹出140迈风速的大型风扇,帅气的阿汤哥被吹得面容扭曲……
11. 拍摄火车戏时,阿汤哥并不同意他的角色用绳索将直升机扣在高速运行的火车上,因为这样太不符合常理。但导演德帕尔马认为影片需要一个极其夸张的结尾,并最终劝服了阿汤哥。
12. 影片中,阿汤哥吊着钢丝从高处急速下坠,最后整个人悬在空中,相信这一幕是不少影迷心中最经典的场景。实际上,拍摄这场戏的过程并不轻松,由于“头重脚轻”的缘故,阿汤哥着地时很容易失去平衡,头部频频撞上地板。
后来阿汤想到一个方法,在鞋子里放入很多硬币,以保持身体与地面平行。
13. 最初为本片作曲的是《回到未来》的配乐师亚伦·史维斯,但由于试映效果太差而中途退出,当时史维斯已经创作了近23分钟的乐章,后来他将这些音乐用到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蒸发密令》中。
14. 根据影片中的特工档案,伊森精通15种语言(其中包括阿汤哥在《碟中谍3》里秀过的中文),而吉姆则会说18种语言。
15. 伊森的档案中还揭示了他的伪装技能是怎样练成的:伊森小时候在农场中一个人玩时,常常会模仿各种不同的人。
文 | 彩蛋君KL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IMDB,图片来自网络及截图,侵权请联系。
拓展阅读:
了解更多关于电影不为人知的花絮与彩蛋,欢迎关注「电影彩蛋堂」(movierush)。
VCD时代就看过,昨天和陪老婆重温了一遍DVD。现在看,节奏稍微慢了点,有些地方稍微有拖沓的感觉。剧情一般,硬伤也有不少,CIA总部那么好混进去啊,三个消防队员进去了半天也没有动静都没有个人过来打听一下。而且著名的一滴汗……从阿汤哥当时的姿势来看,断然是不可能伸手去接汗的。
如果你要抓一个叛徒,那你只需要随意指某个人为叛徒,为了证明他不是叛徒,他会找出真正的叛徒。音乐美死了!偷资料和火车打斗也美死了!真的很经典啊!96年,中情局特工也只能用3.5英寸盘复制资料弱爆了…雷诺大叔这次太肉脚了您不是职业的么您不能这样啊…
音乐经典啊,第49分钟让雷诺出现了。
看的时候,我一直想着,这电影好怪啊,演员的打扮、配乐、节奏、表演,都是四、五时年代好莱坞的感觉,如一开始的审讯场面,克鲁斯一群中计的戏(哪有这么失败的特工?)、结尾时列车员夸张的晕倒镜头······刚上网一查,原来是帕尔玛导演的,这才知道难怪如此······现在的好莱坞都是粗暴直露,但细节上极端追求写实,不会让观众刚到是看电影,而这部影片显然有太多毛边,你说不出来究竟不对在哪里,但有种味道在那·······帕尔玛继承经典传统还真是形神兼备,不过现代观众的口味不太能全然接受了吧?他的影片传达了上个时代的遗响
女主角的设定绝了,特工+上司的女人+老头的娇妻+新丧的寡妇+反派,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性感!!
人生艰难,好不容易做个间谍还被自己上司暗算。这部片的中文译名不知道谁起得这么有才。阿汤哥也没有多帅气嘛~可能是他的敬业精神打动人心吧,潜入中情局里那场可见平衡术确实了得,说他特意在鞋子里放了很多硬币哈哈哈不知道是否真的管用。我反倒注意到《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男主让·雷诺,想知道他是怎么弄死那只老鼠的,又没有拍扁的迹象。。在火车上要用螺旋桨割阿汤哥的头那段确实够惊险刺激,最后螺旋桨叶子离阿汤哥喉咙只差十几厘米的地方停下这种巧合的主角永不死的桥段也真是有点夸张了,如果是直接扫过去血溅现场会显得更真实、更残酷、更过瘾了。当然那样也就没有后来的234567了。不过虽然现在有我也选择只看第一部,因为冰糖说只有第一部最值得看。
看完碟中谍4再回头来看1,依旧认为1是最经典的一部。最后上飞机前和电脑高手一起喝啤酒的时候,以为挣脱束缚,背景隐隐传来王菲的《挣脱》。细节处理得令人叫绝!
A / 不同的人物丝线和文本层次被交错重叠的叙事牢牢攥紧又时而弥散开来,像是一颗不断超强度舒张收缩的机械心脏。影像的巧局从摄影机外的屏幕挪移到摄影机中,又以边界模糊的形式通过摄影机被嵌入人物脑海,终而在列车高速行驶于幽深隧道时被截获。盛宴至此,帕尔马轻巧完成的仿佛只是《双子杀手》开头威尔史密斯那一枪,但“子弹”擦过的路径却无比华美而繁复曲折。(盗数据那场戏真的惊掉下巴!!!这难道不是太空科幻片吗!!!)(从水族馆餐厅、盗数据和火车三场爆炸戏来看,或许也是一部关于空间收缩和内部逃逸的作品。)
1996,多辉煌的年代,那时电影的成色都那么厚实,胶片拍摄,色彩比起80年代,又已经开始艳丽起来,阿汤哥的青春容颜实在迷人。这样的经典,在今天第一次看,也是很迷人的。故事老套,但是系列却经久不衰,很多独有的特色桥段定式,以及每部都有一些出乎意料惊艳的巧妙设计,而且,在影院看到后面几部比如4和6,特别是6,都是越战越勇,更升级更高级。谍影重重没有几部,主角即被榨干,成龙也没办法一直拍警察故事,007更不止一个主角,但是只有阿汤哥做到了,系列片的不老神话,不愧是我最爱的电影NO.1香草天空的主角
重看才感受到年轻时的阿汤哥有多特么的帅~那段经典配乐其实比电影还!提!神!
90年代的谍战片拍得这么老派,复古吗
哇,原来那时候的阿汤哥那么傻的
那个黑哥是不是《低俗小说》里的那个
音乐好听到爆炸 疯狂节奏一会张一会弛 搞得人欲罢不能 但是!最迷人的是!阿汤的颜 啊啊啊啊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啊啊
配乐经典无比,斗志和高科技比动作戏占据了更大的篇幅,为数不多动作的场面也做得不浮夸而有新意,悬念设置上稍微差了点,但德·帕尔马即便投身商业也不忘影迷本色,那种老派谍战片的味道棒极了;当然瓦妮莎·雷德格雷夫和琼·沃伊特这样的老戏精也是我所喜欢的。
节奏太慢……剧情不够扣人心弦……感觉比4差多了,年轻时的阿汤哥倒是确实帅
尽管有一些显而易见的漏洞,但凭着跌荡起伏的剧情、紧张刺激的气氛和悬念、精彩的配乐、出色的节奏控制与粉嫩的阿汤哥,仍值得一看。★★★☆
1996年的汤姆克鲁斯真是年轻美貌
8.1;一部特工电影竟然搞那么多主观镜头
7.3/10 中规中矩的,细节处理也不尽善尽美,不过Tom Cruise不愧是我小时候的性幻想对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