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HD国语
导演:刘国昌
主演:谭洁雯,张咏妍,区文诗,潘美琪,林恺雯,朱敏华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00
简介: 屯门,一个发展了十多年的偏远新市镇。这个故事从屯门出发,沿途看四周出轨少女。 饼,一个十三的少女,发现自己怀了男友细荣的孩子,但细荣自从去油尖旺卖翻版VCD后便失去了音讯,生在破碎家庭的饼只有她的朋友诗诗,蕉和腐乳相依为靠。这四位少女听不惯大人的唠叨,也不愿服从学校的纪律,宁愿整天在外消磨时间,她们大多..详细 >
非常值得深思的一部电影。
【B-】7.0。现实主义内容话题加分。1.一开始真的看不下去,演员都长得太现实主义。2.镜头手法非常纪录片。3.很真实,无遮拦,很多画面让你觉得这真的不是矫揉造作。4.青少年的问题是尖锐的,还在电影并没有削弱。5.结尾是光明的,很暖意。6.最后突然爱上那一抹真诚,突然觉得她们都没那么丑。
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年轻时候就讨厌任何的所谓残酷青春话题
为什么总是要等待一切都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呢 为什么要有这么个大团圆的结局呢 其实青春的残酷就在于更加悲催!!
少女版”香港制造“,缺少父母长辈照顾的青少年,无人在意关心的下一代,犹如”无人驾驶“的列车,通往迷惘未知的方向。手持摄影,街景实拍,主演基本都是新人,力图现实求真的状态。
导演逻辑性挺强的,颠三倒四自己都没糊涂,但也难免因为重复而拖沓。剧情弱了点。
居然是银河出的???2006年看的时候怎么没发现呢
《爱上我吧》姊妹篇,写满青春的躁动不安和迷茫无助。用“无人驾驶”来形容问题少年们的生存状态再贴切不过。结尾还书日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老杜监制
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才分清这几位主角,长的实在是太路人路人了。虽然对所谓残酷的青春不大感冒,但电影呈现的却很现实,有几个镜头还是蛮有想法的。
2008-7-21 1:06:03 8/7.5(49) 不比香港制造逊色多少,当然风格也不太一样,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
刘国昌多年以后重执导筒第一部,还是他拿手的童党题材,启用非专业演员,穿插伪纪录片手法,记载屯门的那些边缘少女们。使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结尾堕胎一场戏,虽然意象上用得比较土,但表现之大胆残酷却是港影中少见的。
人和人,还真是不一样啊。。。。最后10分钟有点意思。
本片是劉國昌時隔多年後重回處女作《童黨》時期的批判寫實風格,但在刻畫這群問題少年少女卻刻意保守說教,不自覺落入了一種剝削題材的限制上。類似家庭破碎,群黨效應,墮胎問題等皆公式化得過分,淪為一般港台製作的社會倫理劇格局,整體顯得綁手綁腳,反而令整部電影刻意營造的真實感顯得十分虛假。
小演员们还不错,不过有点过于形式了吧。
只记住了摄影指导黎耀辉,摄影助理何宝荣
十几岁的她们,是那么无助,看了真让人心疼。里面有个情节,我突然记起,上初一那会,班上一个女生就拿刀片划自己的手臂,一道一道的,然后被家长带回去了,当时我们都理解不了,她怎么可以不怕疼,现在我能理解了,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是因为长大了... ...
伪纪录片风格手持摄影,边缘青春式群像,但是太过简单的拼贴各种青少年犯罪的元素,却没能做到更深层次的剧本挖掘……
调侃YES杂志和黎明“ 要赢人先要赢自己”的广告。“6月4日 记得还”有隐喻吗?
十三岁 一个纯真的探求关于世界的年纪可是 一时的差错 让我们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了很多东西 然后 我们才明白这就是成长
三星半。渐入佳境的好电影,一开始为了进入这个语境花了不少时间,因几位演员不太会表演,完全是依靠本能去讲述故事,少女的故事总免不了对于家庭中母亲角色的刻画,她们一般都是母亲位置的缺席,即使到了前几年的《过春天》,也是这些母亲和女儿的关系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有点片面的暗示。影片的后段很好看,她们坐巴士去城市的另一端,不远却被拍得像郊游一样,足以衬得她们的世界好小好小,最后又由堕胎的情节完成写意的镜头进行抒情和升华,这一段放在当下都不过时。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非常值得深思的一部电影。
【B-】7.0。现实主义内容话题加分。1.一开始真的看不下去,演员都长得太现实主义。2.镜头手法非常纪录片。3.很真实,无遮拦,很多画面让你觉得这真的不是矫揉造作。4.青少年的问题是尖锐的,还在电影并没有削弱。5.结尾是光明的,很暖意。6.最后突然爱上那一抹真诚,突然觉得她们都没那么丑。
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年轻时候就讨厌任何的所谓残酷青春话题
为什么总是要等待一切都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呢 为什么要有这么个大团圆的结局呢 其实青春的残酷就在于更加悲催!!
少女版”香港制造“,缺少父母长辈照顾的青少年,无人在意关心的下一代,犹如”无人驾驶“的列车,通往迷惘未知的方向。手持摄影,街景实拍,主演基本都是新人,力图现实求真的状态。
导演逻辑性挺强的,颠三倒四自己都没糊涂,但也难免因为重复而拖沓。剧情弱了点。
居然是银河出的???2006年看的时候怎么没发现呢
《爱上我吧》姊妹篇,写满青春的躁动不安和迷茫无助。用“无人驾驶”来形容问题少年们的生存状态再贴切不过。结尾还书日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老杜监制
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才分清这几位主角,长的实在是太路人路人了。虽然对所谓残酷的青春不大感冒,但电影呈现的却很现实,有几个镜头还是蛮有想法的。
2008-7-21 1:06:03 8/7.5(49) 不比香港制造逊色多少,当然风格也不太一样,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
刘国昌多年以后重执导筒第一部,还是他拿手的童党题材,启用非专业演员,穿插伪纪录片手法,记载屯门的那些边缘少女们。使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结尾堕胎一场戏,虽然意象上用得比较土,但表现之大胆残酷却是港影中少见的。
人和人,还真是不一样啊。。。。最后10分钟有点意思。
本片是劉國昌時隔多年後重回處女作《童黨》時期的批判寫實風格,但在刻畫這群問題少年少女卻刻意保守說教,不自覺落入了一種剝削題材的限制上。類似家庭破碎,群黨效應,墮胎問題等皆公式化得過分,淪為一般港台製作的社會倫理劇格局,整體顯得綁手綁腳,反而令整部電影刻意營造的真實感顯得十分虛假。
小演员们还不错,不过有点过于形式了吧。
只记住了摄影指导黎耀辉,摄影助理何宝荣
十几岁的她们,是那么无助,看了真让人心疼。里面有个情节,我突然记起,上初一那会,班上一个女生就拿刀片划自己的手臂,一道一道的,然后被家长带回去了,当时我们都理解不了,她怎么可以不怕疼,现在我能理解了,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是因为长大了... ...
伪纪录片风格手持摄影,边缘青春式群像,但是太过简单的拼贴各种青少年犯罪的元素,却没能做到更深层次的剧本挖掘……
调侃YES杂志和黎明“ 要赢人先要赢自己”的广告。“6月4日 记得还”有隐喻吗?
十三岁 一个纯真的探求关于世界的年纪可是 一时的差错 让我们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了很多东西 然后 我们才明白这就是成长
三星半。渐入佳境的好电影,一开始为了进入这个语境花了不少时间,因几位演员不太会表演,完全是依靠本能去讲述故事,少女的故事总免不了对于家庭中母亲角色的刻画,她们一般都是母亲位置的缺席,即使到了前几年的《过春天》,也是这些母亲和女儿的关系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有点片面的暗示。影片的后段很好看,她们坐巴士去城市的另一端,不远却被拍得像郊游一样,足以衬得她们的世界好小好小,最后又由堕胎的情节完成写意的镜头进行抒情和升华,这一段放在当下都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