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吹奏的是西方的婚礼进行曲,规矩还是老旧的。观念也没变。为了观念的进步,要付出多少血。要用多少女性的一生去转变。然而她们的付出也是无望的,因为几人之力,没有办法在一个封闭愚昧的环境下,撼动当时的封建传统。那些或生或死的努力只在拥有“未来的眼光”的我们眼里,才有所震撼。而当时的她们,所做所有的出发点只是:“那就算了吧,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哪怕是死我也不想这样下去”。
很多事情都能解决的。婚礼的形式是能变的,制度的改革也是能变的……那解决方式呢?是谁来定。时间呢?谁能在这条黑暗阴森的路上告诉我,我还要走多久,等多久?
既然规则没有办法打破,我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那就离开吧。这种逃避的离开吧,去一个可以接受自己的地方。虽然听起来很不甘心,去适应新的环境也需要勇气。但,这是最后的出路。
终于看完了邵氏91年的电影《双镯》,与其说是同性片子,不如说是更偏向女性姐妹友情的片子。姐妹夫妻,说到头还是姐妹。惠安女真的很漂亮,但是惠安的习俗真的太可怕了。规矩是死的,谁都不能破......我觉得现在人肯定觉得这是封建思想的一种。女人感觉就是男人的一件物品,没了可以再找。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词“男的是龙,女的是泥,你怎么能跟男人比。”好像女人一辈子都是要追随男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太严重了。女人嫁过去,就是为了服侍男人,干活。女人不能站着拜祖先,可看真的当时女性身份多卑微了。最让我震惊的还是村规矩,一个女人犯了一年只能见三次面的规矩,全村男人都在指责女人。对女人指指点点,逼迫女人自己的男人打她。为什么被指头指尾的都是女人呢......还真是替当时的女人感到同情。女人也是人,没必要一生追随男人。秀姑选择离开惠安是明智的选择,其实惠花也可以选择离开那个是非之地,不受村规,包办婚姻的束缚。而她还是选择在茫茫大海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两个女人,命运截然不同,虽同生,不同死。我也替惠花感到可惜,她有反抗不合理规矩的勇气,也完全有离开那里的野心。可是她却没有。真的太可惜了...... ps:挺喜欢惠花这个角色的...青春且足够有勇气... 有人说这是百合剧,我不同意。好闺蜜结婚有失落感的不在少数吧,只是一种相伴多年的依赖感,惠花母亲重男轻女对她哥哥有求必应,真正关心惠花的大嫂尸骨未寒,却要拿惠花的嫁妆给惠花哥哥续弦,丝毫不顾惠花丈夫本是个花花公子虐待惠花的现实。最好的姐妹远走深圳,跟母亲赌气离家出走,惠花实际已是孤苦伶仃一人,回到大海的怀抱也许是一种解脱。 多年后,已是时尚贵妇打扮的秀姑回到年少时与惠花立下誓言的妈祖娘娘庙,看到照片中笑靥灿烂恍如昨天的快乐时光,不禁潸然泪下,滴落在代表豆蔻年华好姐妹约定的银色双镯。 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间上终老,离别以前未知相对当日那么好。执子之手却要分手爱的有还无,十年后双双万年后对对,只恨看不到。 惠花送别秀姑后跟母亲道了别,换上新嫁衣一步一步赤脚走进澎湃的大海,走向蒙昧年代许多惠安女的归宿。
《双镯》拍摄于1989年,1991年上映, 主要拍摄地为福建惠安县东坑村、下坑村、青山湾,还包括洛阳镇万安村洛阳桥等 。
不得不说,这个电影给我的震撼太大了,作为一个福建沿海人,无法想象在20世纪末的福建沿海竟有如此保守荒谬的社会习俗。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深圳,正从一个小渔村,逐渐转变成一个大城市 ,从秀姑和她先生一起去深圳的故事设定,确定了影片的时代背景。
电影里的故事不是简单地反映两个女子之间的情谊,而是反映了曾经的社会陋习带来的种种社会悲剧。
1、这不是一部lesbian的电影。虽然影片中惠花和秀姑从小在妈祖面前结成姐妹夫妻,但这并非出于爱情,而是女性间情感诉求机制形成的组织。民国时期,这种女子之间因结拜而形成的“金兰盟”组织在惠安各地随处可见。
2、”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这是当代作家舒婷创作的《惠安女子》中的诗句。虽然现代惠安女以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但从影片可以看出,历史上惠安女的吃苦耐劳并非个人的选择。因土地贫瘠,男性长期外出打鱼,留在陆地上的女性从事副业和农业,几乎承担了家庭所有重担 。影片中有个非常震撼的场景就是一群女子在一起搬运大石头,村里的房子几乎都是这种长石条盖成的石头房子。
3、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在家庭中地位低下。父母包办婚姻,离婚困难,家暴是普遍现象。一旦嫁错人,在当地的各种不良习俗的加持下,女性的生活基本陷入绝望。剧中有个场景,有个女子因婚后未怀上孩子,一年与丈夫只能见三次面,为了给丈夫生小孩,两人偷偷见面,最后被村里人发现,要按规矩惩罚女子,那女子看着软弱不敢反抗当时不合理规矩的丈夫,在绝望中愤而自杀。
4、惠花在绝望中想要秀姑与自己同归于尽,这是受当时社会影响的一种行为。”在清初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南方乡村曾存在严重的妇女集体自杀现象。“
从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剧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参考链接:
民国时期惠安女集体自杀现象之探究 - 道客巴巴 (doc88.com)
清初至20世纪90年代南方乡村妇女集体自杀风习探因 - 道客巴巴 (doc88.com)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建设运动中的女性——以福建省惠安县惠女水库为例.pdf 免费在线阅读 (book118.com)
1.【父权社会】
“丈夫就是伺候的”“偶尔被打骂一下正常”
为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而感到幸运,在父权思想的洗脑下女性都被奴役了
没想到的是整部电影出现工作的镜头几乎全是女性,勤劳工作➕打理家里➕伺候丈夫,女性真的好强大5555
2.【思想独立】
“我们要做什么呀”“不知道”“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纵使到现在,也有很多人像漂流的小船一样,没有自己的思想,被水流拍到岸上。
眼里要有光,要知道自己的方向,做自己是最棒的~
3.【一些感想】
91年的电影,其实这个题材蛮难得的,正说明女性的反抗,思想的崛起
————————————————
喜欢这个构图⬇️
象征两个世界的人,有男孩 母亲 闺蜜都在对面的无力感,挑战“规矩”就是对抗世界
若影若现的拉拉情感⬇️
《雪花秘扇》前身啊,姐妹夫妻、老同,拉拉恋在片中首尾描述点题较多,中间大部分都是男权家暴云云,个别角色举止还极其惊悚吓人。还好片尾主题曲《似是故人来》又扳回一分。
这片子不基,没有同性间的肉欲,只是纯纯好朋友间的占有欲而已,演员也纯,音乐也纯,女演员的刘海也纯,男演员的胡子也纯,一切都纯纯的。剧情也纯,惠安女人结婚后要和老公分居,直到生下孩子之前每年都只许见三次,我想知道不见怎么生的出来啊!靠打喷嚏么!
4- 又一强烈抨击男尊女卑+男性负面宣传片= = 背景取于惠安这个现代中国文明里最后的氏族堡垒之一,也非常巧妙借用了惠安女服饰和当地风光观赏度加分。虽然逃不开国产蕾丝片一哭二闹三自杀的路数- - 但这片的悲剧色彩主要落在被逼入绝境的女性,也有对执迷过期爱恋的讨论。减分主要在前半,话锋太露。
与其说秀姑和惠花是爱情,倒不如说惠花对秀姑是一种叛逆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懂我的执念。执念这东西易深刻又易破碎,无法想象惠花用了多大的勇气放秀姑走,又背负了多少执念葬身海中,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似是故人来》这首歌绝对是神作,提色很多,陈德容和刘小慧少女青春面庞更赞。
惠安少艾的生活和运命,两位女主角的演绎本色但是出彩。想来惠花不过是出于少女最本真的渴望爱与被爱的心,但她周遭那个极端男权的世界带给她的不过是最残酷不堪的两性感受和体验,她若是同秀姑一样能遇到一个温柔的年轻男子带她离开,或许她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小妇人慢慢老去。
她们穿着最好看的花布衣,鲜花压满头,却没有人把她们当成花一样喜爱,正当鲜活就凋零在旧传统的压迫下。有些负评真是空架子,精雕细琢只过眼,真挚动人才入心。
原来陈德容也算是邵氏女星。女演员都好美,居然还有熊欣欣的太太。花布衫和乡下风光古朴诗意,只是最后大嫂临死前忽然变成TVB,也万万没想到惠花最终以死作结——毕竟看起来不像完全没有选择。女性的亲密情谊发于男性的压迫之下,退而求次之感,欠了些许荡气回肠的东西
三星半。劇本感覺不是很流暢,差一口氣,導演講故事的能力不行,演員的演技也不夠,有點可惜了。年輕的陳德容和劉小慧清純脫俗,青春逼人,惠安女服飾,當地風土人情的展現都很漂亮,主題曲《似是故人來》非常經典耐聽。
被扭曲的心灵。惠花的抗争唯有一死。秀姑能有幸福生活,并且“逃”到了深圳——改革开放后文明、现代的象征——是因为遇上好丈夫。如果没有遇上这个好男人呢,想必命运也就和悲苦的惠安女一样了。女人的命始终是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无论幸还是不幸的。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揭示的真正悲剧。
整体尚可,想不到15岁的陈德容有如此丰富生动的表现力,惊艳啊,不枉我当年那么迷她,可惜演了琼瑶剧后就彻底毁了。惠安女悲歌,姐妹夫妻分别走上重生与蹈海自杀之路,同性情义,勇敢对抗夫权与传统规矩,男人除了郭晋安,都描写得很猥琐、粗暴、野蛮。。。
看得揪心死了。惠安女的衣服真是太漂亮了。但惠安女所处的那种婚姻习俗太恐怖了。陈德容和刘小慧都是少女。Anita的《似是故人来》是这部电影的片尾曲。
陈德容小小年纪居然演过两部有les倾向的片子,都快被她迷死了。刘小慧也很漂亮,可惜结婚隐退太早。原来梅姑的《似是故人来》是出自这部片子,我终于理解了歌词的意思!“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T.T
看完以后再听那句“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 才更明白其中悲哀。好难把这部片归结于同志电影,女性之间的感情往往含糊过男男之间,可能因为她们的亲密更加正常。正是这爱的有还无,才是中式同性之间感情的动人之处。
给这部电影贴上les的标签太不公平,也太肤浅了。关键还是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对女性的压抑。“村规就是村规”。为什么要机械地遵守这种虚无的东西?没有村规,人就活不下去了吗?社会会大乱吗?
不是L片,是一部女性电影。It's time for us to rock the world
惠花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不过可惜的是,二十多年后,这个地方在这方面的进步也十分有限,悲剧比比皆是。身处其中,难免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苦。
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表面化的表演啦呵呵。
因为《似是故人来》 找了好久这个片 。与其说是 LES 我倒更觉得是很深的姐妹之情 。 在那样的环境 惠花的反叛太难得 太悲伤。
沒看過雪花秘扇,但是看劇評感覺有些像雙鐲,於是就翻出了這部老電影。感情很純真。
女人之间的情谊,是真的复杂。什么人用何种眼光看,就是不一样的风景。不能否认秀姑也喜欢惠花,但如她所说,那不同的。因为秀姑那样习惯照顾别人感受的温柔,只希望我某天不会把某个人逼至如此为难。片子的风土人情美极,虽然其实抨击男权旧俗颇有些生硬,但我总也忘不掉惠花那个傻丫头悲伤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