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伍德:1924-1978,易装癖,喜欢穿着胸罩和女性内裤;天才演说家,可以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找来投资为他那些烂片;20世纪80年代,他被评为历史上最烂的导演,他拍摄的影片《外星第九号计划》被称为影史烂片之王,但是他一辈子最想做的工作,就是想成为一名导演。。。
好莱坞是一个制造梦想的地方,但现实的世界却是非常残酷的,富有激情却缺乏导演才能的艾德.伍德注定很难成功,但是影片《艾德.伍德》中他的拼搏精神却是令人佩服的。蒂姆.伯顿看来是他的狂热拥护者之一,为其制作了这部半自传影片《艾德.伍德》,并为他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故事结尾:在《外星第九号计划》首映礼上,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现实中,艾德.伍德的作品没有一部获得成功,晚期埋头撰写情色电影剧本,生活潦倒,最后郁郁而终,也许,这样的结局这才更真实些。。。
艾德.伍德是一个梦想家,是一个没有成功的梦想家,但他那种乐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也许,能被评为最烂已经表明了他的成功。。。
向来跟蒂姆伯顿的电影没有缘分。不论是童话性质的[剪刀手爱德华],还是孩子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或者是关于父亲的[大鱼],甚至连略显阴暗应该很适合胃口的[理发师陶德]也没有真正打动我。也许是在等待吧,等待蒂姆伯顿挖掘强尼戴普身体里最牵动我的那一部分神经质。直到今天看到了很久以前就已经就拍好的那部[艾德伍德]。
这部电影据说是关于理想的。
关于理想的电影有很多,轻轻松松的就能说出一大堆,顾长卫的[立春],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或者尔冬升的[新不了情]。他们都很煽情,煽情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含蓄一点,有的幽默一点,有的纯爱一点。也许你注意到了我的说辞,没错,就是煽情。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付出就要回报的态度也带到了理想里。是在你第一篇小说遭到白眼的时候,还是在你追求的姑娘不屑一顾你的才华的时候,或者是你把文学的热情带到了考试作文里而被给零分的时候,还是你念念叨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时候?
世上的人我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真切切当了婊子的,而另一种呢?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如果你知道你的目的而沉默不语倒也就罢了。可当你一边幻想着用天赋创造名气和财富,一边向现实感叹你的不落俗套。那么我也可以斩钉截铁的用王朔的话来总结所这谓的才华横溢。
理想就那么清白?
然而艾德伍德却不一样。蒂姆伯顿黑白电影里的他。并没有什么才华,他也并不想有多出名。他只不过是在拍电影,然后希望有人能够喜欢他的电影。结局是,他也不过是这样坚持着,挫败着,过完了潦倒但也激昂的一生。
但我想说打动我的也并不是这个。打动我的是那个最后陪伴他到死,一直给他微笑而不是抱怨的美女姑娘。我的眼泪也是在字幕里说她自艾德伍德去世后都未改嫁而开始掉下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天才导演,或许才华不够,大多时运不济。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在争取那一点点表达自己的机会。在这个社会起起伏伏,但都不一定能够达到与自己匹配的结局。有时候会有怨怼,有时候怀疑人生。
幸运的人不是他最后真的飞黄腾达,而是有那么一个人看着你的时候,觉得你是所有的财富和名望都不能交换的美好。
记得原来有个哥们跟我说,其实你爱谁,就跟B级片一样,很多人说它烂,但是只要导演喜欢就够了。
当然也可以修改一下,不论你的人生怎样,很多人可以瞧不起你,你的观众,你的伙伴,你的上司,你曾经的女友。但是只要最后有人爱你,觉得你好,那也是无与伦比的人生。
在全世界都在歌颂理想的时候。
我只想悄悄的在你耳边歌颂,在理想并不一定能成真的世界里。
默默陪伴我的。
你。
如果没有蒂姆·伯顿,大概很多人听到艾德·伍德这个名字都会一脸茫然,即使那些听说过这个导演并看过其执导的影片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在心里暗自嘀咕:这也算导演?他拍的电影还没有我玩出来的DV强呢!当然了,与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师相比,这个怪异的易装癖怎能入得了品味卓绝的影迷的法眼呢,更别说对其顶礼膜拜了。也许就连艾德·伍德本人都不会相信在自己死后十六年,会有一个同行给自己拍片立传,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拥有坚定信念的电影人,虽然资质平庸历经千辛万苦却依然空手而逝,典型的悲剧英雄。
这就是生活,一些人一生都在追寻着什么,而造物主却只是让你不断仰视而无法得到,正当那人心灰意冷无心去想时幸运女神却开始垂青,或者干脆使他死后才能获得这份荣光。艾德·伍德就是一个这样的倒霉蛋,一生都想拍出名留青史的佳作,却只留下了一堆粗制滥造的垃圾,最终酗酒浇愁孤独地死于小旅馆。命运让他在死后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在这些追随者中有一个整天穿一身黑留着大胡子的胖子,他为自己的偶像拍了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可以记住了这个失意的人。
对于艾德·伍德的遭遇,用生不逢时来形容可能会更恰当些,也许晚生个几十年,他的命运会大为改观。要知道彼得·杰克逊用几年业余时间拍的《Bad Taste》演员无演技,技术粗糙甚至还有一些恶心,并不比《Plan 9 from Outer Space》好多少,却被送到了1988年的戛纳影展;罗伯特·罗德里格斯用7000美金拍《Mariachi, El》也是出奇地简陋,连玩具水枪都被用来做枪战的道具,结果却赚得盆满钵盈。艾德·伍德的片子可是吸血鬼、僵尸、外星人的大杂烩,虽不能说拍得好,但其创意还是不错的,可惜当时没有Cult片这个说法,他也只有痛苦地挣扎着。
尽管说了这么多艾德·伍德的这么多优点,但还是不能改变其烂片导演的事实。不过蒂姆·伯顿不愧是蒂姆·伯顿,他在这个烂片导演和那个25岁时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处女作并流芳影史的奥逊•威尔斯之间画了一条完美的曲线。忽然之间,艾德·伍德肩负起了所有电影人的共同理想,拿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此刻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Ed Wood》无疑是一部励志片,在类型片中也属于很讨巧的那种。反正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只是少数,找到一个好的事例就会激起一部分人的共鸣。像这个《Ed Wood》,搞电影的一看:“嘿,这么烂的导演都不放弃我干吗被困难吓倒呢?再说说不定我拍的片比他还烂,以后又有个什么波顿给我立传呢。”像日本的AV片也是一种励志电影,所以片中的男主角一般都要多猥亵就有多猥亵,很少有几块腹肌的壮男。大家一看到这么丑的男的都可以有如此艳福,心理一下得到了安慰,自己一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我们总对那些虽经历千难万苦却丝毫信念不改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仿佛他们的事迹可以拯救随时准备放弃的我们似的。其实我对那些经历千辛万苦而最终失败的又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我的悲剧情节吧。很多励志影片都喜欢在最后加上一个最后主角战胜自我,终于成功的结局。这其实是一种很俗的情节,特别是当主角劣势明显时就变得如同荒诞剧一样,主角一般采用的什么非一般的手段或者使用着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力量和勇气。虽然这样做可以让观影的人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可久而久之观众就会形成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只要我努力了,我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可事实上生活可不是电影,如果抱着这样的认识很有可能会遍体鳞伤。
其实有些时候努力的过程往往比结果重要得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到达峰顶,可在爬山的过程中欣赏美景也是一种不错的经历。也许这才是励志电影真正想传达的意思,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但那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每个人都必须拥有的。时下很热门的影片《阳光小美女》作为励志电影结局就不错,选秀比赛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比赛让愁云密布的全家人又凝聚在了一起。如果加上胖妹最终获得了Miss Sunshine的头衔,那么其意境就要差很多了,靠脱衣舞赢得儿童选秀冠军可太不靠谱了。
blog:
http://blog.sina.com.cn/EdithPiaf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他的另类传记片。
这本是蒂姆波顿+德普组合艺术水准的最高体现,却也是他们合作影片中票房最为惨败的一部。
虽然承认有些文艺片必须得接受赚不回成本的事实,毕竟拍成类似[广岛之恋][2001太空漫游]之类,太小众也没有办法。
但[艾德伍德]这部片子并不晦涩沉闷,相反,可以说非常有趣。结果也沦落到如此境地,未免令人心生遗憾。
推测原因——大概是黑白电影实在无力吸引当今的观众。
是的,这部影片诞生于色彩缤纷的年代里,更具体一点说,并不遥远的上个世纪末。
而导演却执意地违背了潮流,带领观影者(哪怕是很少数的),疏离了这个浮华的当今,忘却了色彩的繁杂。
于是,当你看着古董一般的黑白胶片,拥有最纯粹色彩的光与影,
便仿佛能听见放映机在黑暗中轻轻转动,沙沙作响,
怀旧而沉默。一如那已然黯淡的,一去不复返的,好莱坞黄金年代。
这个年代里,诞生了[公民凯恩],一部被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
如今的很多知名导演都曾说,是奥森威尔斯这部传奇的作品引发了他们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使他们走上了今天的道路。
然而我相信,也会有很多导演,甚至更多,曾被艾德伍德的作品深深震撼,
从他的电影中获得了对这项事业的无限热情和勇气,
如醍醐灌顶般纷纷扛起了摄像机,开始尽情释放被艾德伍德所激发的灵感与才华。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很多人通往导演身份的道路上,艾德伍德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么样?现在对他产生了很深的敬意吧?
我好像忘了交代一点。
爱德华 D 伍德 Jr,封号为“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
总以为无论什么修饰成分,
只要自己的名字能和最高级联系在一起,把它看作是一种称赞也未尝不可。
而艾德伍德作为导演之“最烂”,
也绝对烂的如假包换,童叟无欺。
他的代表作[外太空第九号计划]就在IMDB上雄霸“得分最低影片”称谓近半个世纪之久。(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2077/)
据说还有愤怒的观众强烈要求为这个片子打负分。
因而我们分析他的特质也不必考虑他的其他影片
(如[原子能新娘]或[忽男忽女]——请对影片内容自由发挥想象。)
看一部[外太空第九号计划]就足矣。
在编剧时,艾德伍德将其定义为“科幻恐怖片”,然而相信我,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爆笑喜剧来看。
由于经费不足和艾德伍德并不在乎“一点点瑕疵”的风格,影片中到处充斥着:
塑料餐盘做成的飞碟,摇摇晃晃的冲向“地球”,而连在上面的钓鱼线还在闪闪发亮;
宇宙飞船内部的驾驶舱,据我仔细观察,应该是由两把折叠椅和一张浴室的塑料帘子组成;
某僵尸从墓地里爬出来的场景,冲进两个与剧情毫不相干的工作人员,架着扮僵尸的演员的胳膊把他从卡住他的墓穴中解救出来;
某演员与巨大的章鱼搏斗,阵阵惨叫,异常激烈。然而你可以明显看出那个章鱼玩具很可爱的不会动——因为马达掉了;
拍摄过程中一重要角色的扮演者不幸逝世,而影片后半部则由另一个与他长相毫不相像的人来接替他,此人不得不在影片中一直用斗篷蒙住半张脸......
一场穿越墓地的戏,由于拍摄时间的不同,同一场景的背景由夜晚变到白天又从白天变回夜晚......
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电影中该出现的不该出现的,这个片子应有尽有。
看完此片,又怎么能不破口大骂,拍案而起:“xx的,这也能叫电影?!那老子也能拍电影!”
联想赵丽华“梨花体诗”事件......这种反面刺激的力量是无穷的。
于是一个个投笔从影的导演就此诞生,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不知道[艾德伍德]的导演蒂姆波顿是不是其中的一员。
不然为何在记录艾德伍德人生时,忠实却又略带了一丝调侃的味道。
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热闹而搞笑。
在笑容的背后,不知为何又感到一种酸楚与淡淡的凄凉。
也许这就是看一个小人物时的感觉。
渺小,平庸,一如芸芸众生中的自己。
然而他又与我们自己不同,因为更单纯,而傻得可爱。
所以,当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梦想不过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时,他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坚持。
于是艾德伍德虽然被制片骂的比狗血还淋头,仍然神采奕奕的坐在电影院里欣赏他自己的成果。
透过他兴奋到癫狂的眼神,你知道在面对这个无人欣赏的世界时,他一个人在空荡荡电影院的黑暗之中为自己感动。
当他随着影片无比慷慨激昂的念着台词,完完全全沉醉于他的rubbish时,我善意的希望整个世界为他安静下来。
曾经以为只要有了一颗热情的心一切就都有了可能,以为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哈哈。
当我在相信爱迪生那句“成功等于1%的天才加上99%的汗水”时,
渐渐发现他还说着,“那1%的天才更重要,甚至比那99%的汗水的汗水更重要。”
不知是谁刻意要隐去后半句的名言,为众多平凡的小人物许下了了一个空洞的承诺。
无数打击却逼迫着人们相信——真的有所谓命运的存在。真的有无法求得的天赋。
我恍然,于是我放弃。在我停下步伐慢慢退到路边时,自己也清楚是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而还是忍不住回望舍弃的那条坎坷的路途,艾德伍德仍在上面跌跌撞撞的奔跑。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
我不再相信了,他却依然信着。我变聪明了,他却依然愚笨着。我在嘲笑他,却为自己落下泪来。
是不是有一些人,天生就应该奔跑,应该去追逐?那些奔跑与追逐的背影,氤氲了那样一种笨拙的温情。渐渐明白了,喜欢一栋房子,原因是自己永远也买不起它。喜欢一个人,原因是自己,永远也不能成为他。
我不知道艾德伍德是否幸福。
影片的最后,有一个有趣的场景。
艾德伍德因受到了投资方种种限制,一气之下跑到bar里喝闷酒,却在那里偶遇了奥森威尔斯。(艾德此时还穿着裙子。)
一次“史上最伟大导演”与“史上最烂导演”的对话,让艾德伍德顿时又充满了激情,风驰电掣重新杀回片厂拍摄去鸟~
诚然,这件事会让他兴奋很久,不过对于奥森威尔斯来说,是不是几秒钟就可以把这个对他无限敬仰的B级片导演忘的一干二净呢?
正如[东京巴比伦]中那个美丽哀怨的女孩子,带着令人心碎的流泪的微笑,从高塔上跳下,
毕竟艾德伍德最终因没有人来投资,贫困潦倒,饥寒交迫,死于酗酒引起的疾病。
上天给了他对电影痴狂的热爱,却吝惜给予他哪怕丝毫拍摄电影的天赋。
这,是不是一种残忍?
我也许该懂得这种无奈,然而又不能轻易释怀。
最后抄下史铁生的一段话。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献给那些生来去充任苦难角色的人们。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莱坞之王,小人物有喜有泪的奋斗史也能成就cult片之王。打动不了别人,也能被自己感动。在这点上电影烂片之王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没有区别。向艾德·伍德致敬,也向无数电影中的小人物致敬。
只有波顿,才会给这样一位“烂"导演树碑立传,电影虽说是纪实题材,但看得出保留了他自己电影中的哥特风格。从某种方面来讲:他和波顿是同样伟大的导演,甚至强于波顿。因为他那种对电影的热情,无人能比,和如今大陆的烂片导演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再也不要拿”艾德伍德“来形容他们了,好吗?
被波顿一拍,史上最烂导演成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多次笑喷,以泪收场。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被这个世界所不容的、无法实现的梦想。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关于史上最烂导演的传记片,而是一部讲述全世界电影人辛酸史的自传电影。结尾处波顿将这位公认最傻叉的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拉平了距离,足见一个导演要实现理想,无论是天才还是蠢蛋都要经受同样的折磨与苦闷。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堂吉诃德。史上最烂导演艾德·伍德就是蒂姆·波顿的堂吉诃德,让人怜悯又嫉妒……Lugosi去世前在自家门前摘花那一幕令人无比动容。
“电影值得你为之奋斗,为什么不在你一生中拍一个人的梦想呢?”一部具有哥特味的奋斗励志片,其实非常喜欢艾德·伍德那永不放弃的精神,即使全世界都否定他,仍有勇气做喜欢的事;Johnny Depp易装相很美,Bela lugosi虽则老矣,神秘而孤独的形象为影片增添几分蒂姆·伯顿最擅长的黑暗色彩。
很好笑但其实更多是心酸,好莱坞何尝不是一个定义失败的地方,好在现在他也重新定义了“成功”。最后他竟然就那样遇见了奥森威尔斯。。
“他是史上最烂导演,却在死后为无数B级粉所拥趸。他有稀奇古怪的异装癖,喜欢穿着女装招摇过市。他是极具天才的演说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能撬动投资人的钱袋。他是奥森·威尔斯的粉丝,蒂姆·波顿的偶像。可笑又固执,热血又有趣,一个一生追求梦想的失败者——他是艾德·伍德,电影史上的堂吉可德
我们的艾德虽然自此住进了医院一阵子,但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梦之旅:还是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场面热闹而搞笑
艾德·伍德是个具备妥协和投机力的理想主义者,而托米·韦素是个有钱的理想主义者,先天暴发的后者比白手起家的前者低能了多少,《艾德·伍德》就比《灾难艺术家》优秀了多少。付兰兰应该把这片拉上十遍,看看什么才是真正可敬的“向下致敬”。和奥逊·威尔斯的相逢提升全片,天才蠢材,同此凉热。
何其悲壮,何其苍凉。几乎哭到难以自持,因为在每一个非虚构的角色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快要坚持不下去时,看见发光炽热的梦想,滚烫。
德普的脸谱化表演之一,腻歪透了
德普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管生活如何,永远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改变,阳光便会追随于你。
艺术的确需要天赋,但是艺术的不确定仍旧能够恳诚努力,“电影值得你为它奋斗”,艾德·伍德坚信这句话并投以执着,他相信的,是自己的才华,尽管被评为"史上最烂的导演",但他的真诚也在他死后为他迎来了赞誉。depp的荒唐和不伦在形式上让本片的意义得以验证。
纵不能光芒万丈,也要倒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这部片的意义远大于其内容和形式。又是关于理想破灭,而且还这么烂,途中几次想删。而最悲剧的恐怕是这竟然是真人真事!号称“史上最烂导演”,ED兄大概是ENFJ,但其实他的人生不能算是完全失败,最起码他始终坚持了他的理想。拍电影这行恐怕更多的是辛酸,要不是真爱,谁费这劲啊!
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无数个像ED一样的小导演,成就了HOLLYWOOD。
B级片导演--伍迪艾伦。知道这片子是因为第十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