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大半年的调整状态,从今年起,我开始本着“无资料”的铁原则看片,进电影院之前,除导演和片名,整个影片对我来说几乎一片空白,就《夺命金》来说,甚至根本不晓得它涉及的是金融题材。更毋论所谓纪实性手法和荒诞派表达。所以,作为一个一无所知的观众,我在电影院里看到第55分钟时候,抱怨了一句“为什么看到现在我都不清楚这个故事在说什么”。我承认,何韵诗与苏杏璇冗长的认购基金过程令我不耐烦,刘青云操持寿宴的过程并不令我“清楚明白”,六桌酒席收十桌钱还吵架那块搞不拎清;保“拜山华”那段,联系后面,回头细想才知多嘲讽,但都是后话了,当时就是困惑,不入戏。
在QQ群里打出上面这句话时,正是姜皓文对着内什么什么金菠萝股市操作系统一脸冷汗,电话响来响去他不敢接,刘青云在一旁挤眉弄眼干着急。
结果,被五色全味劈头痛骂了一番,说我看电影时刷微薄聊QQ还不如就地滚出电影院。愤怒。
也许,我的困惑也来自我并非一张白纸,对银河作品和杜琪峰风格还算比较熟悉。无怪会觉得前55分钟里节奏太慢,看不到结构紧凑的故事,交代人物的方式过于闲庭信步,毫无《ptu》《文雀》那种典型的凌厉明快,曾经的杜氏人物总是带点提炼过的符号化和戏剧味,在《夺命金》里却是以粗糙的、带着纪录片色彩的面目出场;都是我始料未及的。
从银行停车场叙事线重叠开始,后面50分钟极其精彩,全无闲笔,一日股市动荡中,几组人马各有悲喜,跌还是升,一场命运的玩笑,荒诞的时代,荒诞的城市……精彩,但是我不想多说什么了。
不想写影评,只想表达一下被五老师痛骂的愤怒。或者,当时的愤怒,过后的一点点难过。
曾经我也会,那是六年前吧,我的好朋友来看我,我强迫她一起看《蓝色大门》,并且因为她在中途发手机短信而向她发火。但其实呢,后来的这些年,她经常和我提起,《蓝色大门》是她超爱的,她还记得“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喔”,但应该不会记得,那时我捍卫一样神圣东西的偏执了吧。
一直到现在,我也是在影院里坐到最后那一个,看完所有工作人员和赞助商的名字,哪怕只有我一个人。但我不会觉得这种事情代表了什么含义,证明了什么虔诚,最多也就是向自己证明一下,曾经和那样一群人,有过怎样的岁月和梦想。
也许,我对电影已经不够认真了,我也认识好多认真过的人,他们也不再认真了,他们很累,经常抱怨,很多负担,心里沉沉的都是现实,偶尔又浮躁得像明天就不活了一样。我也是很悲哀地看着自己挣扎着一寸寸沉没。但是,我其实是不甘心的你又知道吗。五老师,请你一定认真下去,然后时不时认真地痛骂我。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只要是在天朝的院线观看本片,不论你看到的是粤语版还是国语版,请务必在电影结束前,也就是当你看到刘青云买完雪茄,出来和何韵诗在街头擦肩而过时候,请毫不犹豫的立刻站起来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座位走出影院。因为接下来,在荧幕上出现的一组镜头和几行字,一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不是傻子,就一定是有人拿你当了傻子。为了杜绝以上这两种情况的发生,特别是在咱自掏腰包的情况下,这样的事儿,还是少发生,最好不要发生。我拜托广电总局,还有其全家。
胸口插花和车库砸头简直是神来之笔,情绪一出一入,让你在最黑暗最紧张的时候,看到最荒谬最可笑的一幕。
最后再次提醒各位,不要忘记片尾离席,“清楚明白?”“清楚明白!”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小部分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如今,纯正的港片已经越来越少,像《夺命金》这种有质量保障,香港一年都不会超过五部。影片的故事场景、演员人物几乎全来自香港,搭配银河映像的固有班底,精粹打造。《逆战》里,林超贤试图重现昔日港片的阵势,飞车爆破无所不用,可银河映像自成立之初便自成一路,它在港片的传统上进行了作者式的提炼突破,《夺命金》亦是再往前一步走。
经过十余年发展,杜琪峰在《复仇》就有遭遇创作瓶颈的说法,往后是合拍片还是国际化运作?这成了一个困难的选择。好在面对《夺命金》,很庆幸杜琪峰依然选择了香港制造。
《夺命金》有三条主要的人物线索,警察、黑社会以及银行职员,他们的身份基本就是整个社会的人物缩影。如果按照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线叙事风潮,几组人马必然会发生关系,甚至在最后相遇。然而,《夺命金》抛弃了这点,完全放弃了对戏剧高潮的追求,转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这实在是非常大胆。
对普通观众而言,他们对《夺命金》的抱怨可能是进入太慢了,尤其是杜琪峰擅长表现的黑社会一线,刘青云过了近半小时才出现,简直是对人的折磨考验。而前半小时除了介绍任贤齐的困境,剩下就是何韵诗的工作情况。电影把她的活动空间完全压缩在了银行里面,那是一个相当逼仄的白色隔间。上司冷眼、人声鼎沸,置身其中,观众也能感受到人物身上的压迫感和冷漠关系。即便到了下班,她也被工作所绊,不得解脱,这分明就是都市人群被工作所缚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肯定会夸奖刘青云的一条线,因为这是杜琪峰的老本绝活。三脚豹的黑色遭遇,走马观花式的场景变换,那就如同银河成立之初的帮派片,充满了未知因素和不可预测性。黑社会在《夺命金》里的没落,它不像单纯为了搞笑的《飞砂风中转》,而是依附在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就连黑社会都无法置身事外。但同样看得出,杜琪峰还有意识去强化何韵诗的一条线,放手表现,加以探讨。
抛开前面说的工作压力,卢海鹏和苏杏璇的出现也成就了这条线索。一个自认为看透一切,随意放贷,大发横财,足以压倒银行。岂不料,他能看清国际大局势,却无法预料几分钟后的索命危险。一个明明稀里糊涂,却接连答出了“清楚明白”。这当然不是贪图小利,而是市井小民的命运被大局势和金融机构所操纵。重复录音、重复问题回答,近乎压迫、不予省略的表现方式令人烦躁,同时也加重了整部电影的危机感。
相比较这两线,任贤齐的一条线受制于表演能力,他和胡杏儿的组合实在有点貌合神离。照理说来,这也是一个充满深度的人物,他内外交困,可惜没能有更好的发挥。或者换一种说法,并不是任贤齐演的差,而是刘青云和何韵诗的线索实在太出彩了。像黑社会那边,抠门的大佬、改行的道友,每一个人的嘴脸都活灵活现。就连那个讲着普通话的BOSS(尹子维),他也阴阳怪气得有些搞笑。
可以说,《夺命金》所要表现的荒谬感,它在黑社会的一环上下了最多功夫。一般说来,黑社会因为离现实生活远,人物会把它当做镜子,当成做戏的舞台。可何韵诗那边,《夺命金》又不断强调真实,跳动的数字、众多的专有名词、不厌其烦的解释再解释。这种并行齐进的结果是在结尾街角,两个人完成了一次“并不存在”的相遇。他们不知道曾经为同一个人的命运而紧张焦虑,更不知道彼此的大笔钱财背后又牵涉到命运的搏动。当然,对观众来说,他们的命运结局好像不该如此,也不止于如此,杜琪峰放任自流。
把金钱和命运的主题安放在香港,这是很恰当的处理方式。对杜琪峰来说,《夺命金》只是再一次回归了银河映像的宿命主题,平息了刀与枪的火气,模样寻常。这座城市本就充斥着各种追逐金钱、索取利益的无良行径,每个人都知道寸土寸金,也感受着贫与富的命运不同。人被金钱所奴役,被体制和规则所奴役。他们服从一切,相信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是神。可事实上,神也未必知道自己的命运。更何况,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神。到头来,无知小民还是要为每一个选择付出代价,头破血流,难以全身而退。【北京青年报】
看惯了杜琪峰的黑帮警匪片,习惯了那种男性荷尔蒙爆棚的快意江湖,初看这部片,不禁觉得好惊艳。不再是那种快节奏的枪林弹雨,不再是那种印象中他的影片总是在不遗余力的将人性暴露的淋漓尽致,不管是《枪火》里的人与人之间义,或者是后来《神探》里人性的恶,亦或者是《华丽上班族》里人的贪婪和自私。这部片自然也不例外。
一个为了生活奔波的银行职员,一个碌碌无为的警察,一个连“捞人”也需要四处借钱的黑社会,三个人物浓缩了整个的社会。三条线,三个人物,一笔500万,被电影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一天之内,由人生低谷到高潮,就像坐了一列过山车,荒诞却也真实。电影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调侃人生,来绘制一幅利益驱使下为求生存的众生相。开篇让人觉得冗长而又缓慢的剧情铺陈,到刘青云的出现,开始慢慢拉开高潮的序幕,回味渐甘,酣畅淋漓。
这部影片的英文译名是对整部电影极好的诠释:“life without principle”。什么是原则,什么是底线,义?信?礼?然而这些在金钱至上,利益最大的面前,显得这么不堪一击。
不得不说,杜琪峰的电影总是有一种浓重的宿命感。你总会发现杜琪峰镜头下的人性都这样的真实,让你不愿承认,但却无力辩驳。
跟你打听一个人,苏杏璇,知道么?估计90%的人不知道,这位女士在《夺命金》里演郑小娟,不是青春靓女,而是一个普通的香港老太太,她把自己所有积蓄用来赌明天,在早就不该做梦的年纪偏偏幻想一个夕阳无限好,当然,玩这一把一部分原因是实际生活所迫,而更多的是被专业人士很专业的忽悠——银行投资经理的投资建议。结果呢,当然是巧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损失惨重,百万资产谈笑间灰飞烟灭,当然百万资产现在也就是笔小额存款而已。
之所以提这个老太太,是因为她曾经在若干年前演过一个古装剧,在里面她扮演一个两宋交替、风云变幻的普通女人,当然风是腥风、云是愁云,幸运的是她有个好丈夫,不幸的是丈夫被金兵杀了;幸运的是留下了遗腹子,不幸的是被金兵追杀无家可归亡命天涯;幸运的是她的儿子很猛成了大侠,不幸的是儿子年少时很笨总被欺负,刚刚风生水起她却挥一挥衣袖找孩子他爸去了。怎么样,熟悉吧,她的儿子叫郭靖,那个片子叫《射雕英雄传》83版,她演的是郭靖的娘。
联想到这个是因为,我忽然觉得,这个老太太就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都命运坎坷,乱世容易没命,治世常常破财,除了小心活着,别的都玩不起啊,真的,苏杏璇女士的表情穿越了时代,传神古今。
在电影里,郑老太太和她的一笔钱是游离于故事之外,却实实在在的触动着我们的心,是啊,相对于横财,一辈子的积蓄才是我们的所有,能有的所有。横财或许能改变命运,但更可能夺命,放高利贷的老头虽然龌龊虽然卑鄙却看透了人性的贪婪,资本的本质,包装的再精美、谎言再完美也是唯利是图,所以他选择现金为王,自己控制钱来生钱。而基金经理之流其实无非是包装光鲜的吸血鬼而已,她们最大的能力就是利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真实的谎言,为自己卖命的金融机器创造剩余价值,也为自己在足以致人于崩溃的压力下挣钱买命。
其实,大家都不容易,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分分钟都是钱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脆弱的、无力的、无根的,不接地气、呼吸困难,像一群挤得密密麻麻的鱼,只能拼命的到水面吸口气。不仅普通人如此,连黑社会这种在港片里风光无限的职业也一样,混的那叫一个惨,刘青云演的豹哥整个就是个职业的孙子,底层啊,无需多说却一言难尽,混江湖的基本素质忠义,在钱面前非常不值钱,你可以玩,但绝对玩不起,玩的再好也只是享受个过程、过把瘾,结局一定是被玩死。在杜琪峰看来香港这个社会这片江湖其实就是个丛林,里面的声色犬马仁义道德纸醉金迷辛苦工作都无所谓,因为这里通行的只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一如杜琪峰的既往,结尾有一次毫无悬念的跌宕了,意外了,不过天降馅饼的黑色之后、好人好报的童话之后,是几行点睛之笔一一和谐。这才是最让我意外的。
而郑老太太的钱在一次高端世界经济会议之后又失而复得这种事,不管你信不信,对于金融理财产品和各种投资的忽悠,我反正是不玩了。
来大陆的港片都是有自首情节的
告别了猎奇与神话式的黑帮故事之后,杜琪峰的新作无限贴近现实。以股票和基金这些关系大众的内容讲一个宿命的故事。内核依然是杜琪峰式的,被命运推动着的渺小众生,无论你是黑帮、警察、老板、职员、老人,谁也逃不开这张大网。当追逐金钱成为唯一目标,它就会变成夺命金。国语版真不过瘾。
内地版的结尾太有喜感了
紧张感、焦虑感、揪心感、畅快感……大师风范,抓人不放!
创作力匮乏。
今年最好的港片之一,杜琪峰照样给力,刘青云照样卖力,任贤奇却有些乏力
多线程叙事,向现实靠拢,对于香港电影,这是一个进步;影片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观众一直期待的高潮,一直都没有到来,最后到来的是一个意外的结局,收尾收得干净利落。
一遍国配一遍粤语,我猜中了光腚的结尾却没有猜中银河的过程。第一部分是好莱坞的“红鲱鱼”叙事法,第二部分银河的环形叙事很俊,第三部分的命运操控就比较散漫。总而言之,慢收快放。郭峰老师专门为内地版参加了拍摄,真不易。关于股票的“杠杆”(撬车)和“雪茄”(结尾)刘青云倒是都用到了~
刘青云依旧给力…任贤齐可以直接无视…故事紧凑…多线穿插叙事。结尾恰到好处…(去除和谐的那两句)
「清楚明白」「清楚明白」「清楚明白」
贪婪,是人性深处最为脆弱的那根神经,看似平静表面的背后却风起云涌不断。电影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十分到位,小人物大命运的主题未变,唯一的不足在于前面铺垫有点多,虽然在为后面冲突埋伏笔(银河映像的一贯风格),但仍显拖沓,让观众入戏较难,后面发力难,结尾仓促。电影配乐值得一赞···
有趣的片子。一夜暴富后,男的去买雪茄女的去买冰淇淋。
银河映像,失去想象。
香港心态与社会现实的缩影,剧情低开高走,隐性政治评价犀利十足。结尾交待字幕画蛇添足,想必又是审核后不伦不类的畸形产物。
片子一星,还有一星给刘青云的演技。尼玛编剧你坑爹呢.....!就算是杜琪峰也不能老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啊= = ps.想到今天下午杜琪峰就在教室隔壁开讲,对于没去成表示完全不遗憾了。
还是围绕着股市沉浮、争钱夺利那点儿事。倒叙插叙连着用,最后把人物关系都织完整了还不错~内地版加的和谐结尾确实没必要看...三星半
银河映像作品,纯正港味好片。杜琪峰插叙倒叙连用,讲出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精彩故事。刘青云任贤齐何韵诗三条线索,不同角度描绘出股市浮沉众生相。无论主配,剧中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港味十足。若电影在刘青云何韵诗交汇时掐断就好了,内地光电总菊版的和谐结尾真让人蛋疼!
在香港电影里在金钱和道德边缘挣扎总显得那么令人信服,对于杜琪峰这样的大佬,将注意力放在电影的主题、题材和叙事手法上已经没多少必要了,看他和以往相比有什么变化才是最大的观影乐趣,这部新片用现实主义手法将镜头转向普通市井小人物的导演风格转变就是最大的惊喜。★★★★
悲哀而又现实的社会人生,谈贪婪谈生存,金融危机下的芸芸众生。多线、倒叙、黑色幽默,故事依旧银河味,冷眼旁观的视角少了些让人深刻的宿命感。如果不是大陆版的和谐结局而是在何韵诗与刘青云交汇时掐断,那么值四星。★★★☆
清楚明白,但没有好到交口称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