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命运的圈套
首先,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个圈套。诱饵便是前半部分简单轻松的剧情,最后却抛出了有关人性道德的残酷问题。
每个囚犯们的故事背景?那不重要。一根超越常识的神奇锯条?那也不重要。一个漏洞百出的越狱过程,和粗暴简单的越狱手段,表示“越狱”本身只是个语境和载体。
那影片讨论的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称之为“客观正义(法律正义)”和“人性正义(绝对正义)”。
我从未看过恶人获胜的电影(悲剧恐怖等类型片除外),所以我一直确信那4个没有背景故事的囚犯是不会成功越狱的。所以,他们被抓住是必然的,这就是客观正义,法律正义。在此基础上,电影所抛出的问题就是盖斯帕德卖队友是否是绝对正义。
(故事在结尾急转直下,小镜子作为第一个出场和最后一个出场的越狱道具,抖了一个极漂亮的包袱——突然出现的一大队的狱警,令所有人吃了一惊。)
按照常识,犯人是不拥有正义属性的。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比如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不好或者喜欢高声讲话而被认为是“坏学生”,于是他做的事都成了坏事,并且不被认为会做好事。
电影却强调了“绝对正义”——被修理的水管工。这一不合理的桥段告诉观众狱警和囚犯这两个对立角色是可以站在一起的。
最后的时刻,被抓住的逃犯和警察再次站在同样的正义高点,“可怜的盖斯帕德”。而对盖斯帕德一直喜爱有加的狱长甚至也没瞧他一眼,直接不屑地指了指他的新牢房,在这刻,只有一个罪人,那就是出卖朋友的盖斯帕德。
这种感情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在影片的开头,罗兰德面带微笑地“为我们讲这个故事”,说明最后他们还是出狱了(不论是再次越狱还是刑满释放),是作为成功者(因为他全片唯一的目的就是出狱)向我们讲述失败者(不论盖斯帕博德是否已经被释放,至少当时并未因出卖而获利)的故事。
这个开头实在是妙。看开头会以为他们最终成功越狱了,接下来只是展示一下越狱的刺激,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这也是给观众预判的一个圈套。
(最后,回忆一下他们站在井盖里看到的景象——遥远的狱墙、整洁的并木柏油路、头上驶过的出租车,那是我看过的最自由的景象,仿佛能嗅到自由的味道。那么清新、快乐。)
2 ) 罗兰德不是告密者
那些因为片头罗兰德在狱外讲话的镜头就说他是告密者的,麻烦你们先弄清楚他的台词。
“Bonjour.Mon ami Jacques Becker a retracé dans tous les détails de l'histoire voilée.La mienne.Ça s'est passé à 1947 à la Prison de la Santé."(大家好,这是我的朋友雅克·贝克导演根据我本人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改编的一部电影。这件事情发生于1947年的Santé监狱中。)
在这里,吉恩·凯乐蒂(罗兰德)是作为电影的介绍者出现的。此时的他还不是后来电影中的罗兰德,他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叫吉恩·凯乐蒂。维基百科中也有证据存在:Jean Keraudy, de son vrai nom Roland Barbat, était réellement impliqué dans la tentative d'évasion de 1947, et c'est lui qui introduit le film.注意introduit(introduce)这个词。
而凯乐蒂本人,的确有过试图越狱的经历,开头由他来做这么一个简短的介绍不过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所以那些说电影里罗兰德是告密者的,拜托你们不要扯淡了。
3 ) 一年半前写的影评
近些年来,越狱题材的影视作品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从《刺激1995》到现在热门的《Prison Break》,但还存在一种不同类型的越狱电影,强烈建议对越狱题材的电影有特殊兴趣的朋友找来《洞》这部电影一看。
《洞》是法国导演Jaques Becker的最后一部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甚至罗伯特布列松相比,Jaques Becker少有人知,但看过他的作品后会理解法国电影的伟大绝不仅仅体现于叱咤风云的新浪潮一支。
《洞》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其越狱的具体过程足够复杂!4个有越狱计划的囚友迎来一个充满未知性的新囚犯,这个情节也会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布列松的越狱故事也有类似情景,不过是1+1而非4+1)。
此片最使我着迷的是贯穿全片的一种不动声色的沉着感,导演用反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去刻画充满戏剧性的悬念。全片从头到尾没有强烈的感情,除了大结局之外。不加渲染的手法让人感觉非常真实,这与大多数主流电影尽力渲染人物感情形成鲜明对照。
在《洞》这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着“越狱”展开,所有情节都与“越狱”有直接关联。导演决不会叉开一个话题旁枝末节地叙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2个小时使观影者非常精力集中。在影片中只会听到主人公的工具敲打声,对话声,在隧道中走动的回声,所有一切都紧密地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我最厌烦的是某些所谓好莱坞大片惯用的背景音效处理,用震耳欲聋的声音或音乐(尤其在电影院)不厌其烦地提醒你:情节要紧张了!主人公有危险了!故事有转折了!殊不知这反倒分散了观影者对电影本身的关注程度。
从故事本身,《洞》又是一部悬念片,观影者的思绪紧紧地和这五个囚犯的最终命运联系在一起,相信影片结尾翻动小镜子的那一刻会让很多人心脏暂停跳动一秒钟。
这也是一部十足的男性电影,全片只有一个女性角色,一个场景,出场一、二分钟。尽管此片的演员使用并不出名的演员,但表演真实有力,性格鲜明,相信这也是符合导演自己的风格和对此片的需求吧。
从碟片来看,CC版的修复非常出色,很难相信一部1960年的电影能有如此清晰的画质。
综合来看,这是我近期看过的最佳电影。
4 ) 窥视内心的洞
向来不喜欢为了捧一部作品,而去踩踏另一部。只能是比较。但不同的影片,着眼点及张力都有相当大的区别,同样是无法类比的。
[肖申克的救赎]很戏剧化,故事也更煽情。无论如何,它是算在励志的范畴的,主流向上,结尾令人热血沸腾,痛快之极。
而[洞],哲理化地讨论了一群人,面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与抉择,反射出的,只有人心的黑暗与阴冷。
没有任何旁支的单线剧情,频繁缓慢的长镜头,逼仄单调的场景,屡次重复的动作……所有的不利因素全挤进了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中,哪知,竟如此扣人心弦,观赏性极高。
导演贾克贝克在为影片做减法,音乐、对话、剧情、想象、一切的一切 ,都忽略,只余下挖洞时捶击地面与锯断钢条的声音——冰凉、尖锐——直指人性。
5 ) 盖斯帕德的谎言
先整体说一下电影,这是一部鲜为人知的越狱片,但却是越狱片的经典之作,之后的「肖申克的救赎」、「越狱」吸收了本片很多优秀的地方。作为导演雅克•贝克的遗作,本片也烙有导演深深的印记,雅克•贝克坚持纪录片式的桥段,如敲击地面、检查包裹、开挖洞……这些桥段无疑增加了真实性,至少我是彻底地入戏,与盖斯帕德同在。
盖斯帕德无疑是本片的主角,盖斯帕德从答应越狱到揭发越狱之间的蜕变,是有其必然性的,这是盖斯帕德的性格使然。盖斯帕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从头开始看起,看似不起眼的最后一句“poor 盖斯帕德”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盖斯帕德进入我们视角是因为他私藏了打火机这件事,导演先给我们看一个绝食犯人是有原因的。让我们仔细对比一下盖斯帕德和绝食犯人的态度,绝食犯人脾气暴躁,态度恶劣;相反我们的主人公面带微笑的回答,打火机也是镀金的,给典狱长留下了温文尔雅绅士的良好形象,以致典狱长赞叹道“好孩子啊”。笑里藏刀,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这是他贿赂典狱长的东西,当狱卒出来跟他说,出狱以后会还给你时,盖斯帕德很不屑的笑了,为后面盖斯帕德很受典狱长照顾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让我们一步步揭穿盖斯帕德的谎言。盖斯帕德向他的狱友说他是8栋的,他来1栋是因为8栋要修理,但是后面的情节告诉我们,当盖斯帕德从接待室回来他“完全糊涂了”走去了8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见8懂得全貌,8栋根本在没在修理而且有警卫看守,我们有理由怀疑盖斯帕德在说谎,至于他为什么说谎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他私藏打火机而被换狱室。这里有意思的是,当盖斯帕德第二次遇见典狱长时,典狱长说:“我认识你”,盖斯帕德说:“是的,我有个镀金的打火机在你那。”无疑这是在暗示典狱长,必要时你可以私吞我那镀金的打火机。
盖斯帕德第三次与典狱长交谈是在典狱长的办公室里,当典狱长告诉他,他妻子的上诉撤诉的时候,盖斯帕德不说话了,他心里在犹豫了。这是一场关于自由博弈,今晚越狱它可以自由但是却有再次被抓的可能;今晚不越狱,那么等狱友越狱成功后,他依然是共犯仍是要坐牢的。这两难的决定,让他彻底不知所措了。这里分析一下盖斯帕德的性格,他的性格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奴性。盖斯帕德的职业是买汽车的,但是他的妻子却非常有钱,用马努的话说“你是被老婆养的”,他过得是中上流社会的生活,用完奶奶的遗产之后,又傍上了富婆,他过不惯没有钱的日子,当典狱长给你他希望之后,盖斯帕德动摇了,这或许也印证了他的生活,在两个阶级徘徊,却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任人摆布,奴性的性格让他向自己心里的黑暗低头。片中盖斯帕德对马努有第一次觉得过一次坦白,他说“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觉得做的正确……跟你们在一起真好”,但是最后却背叛了他最正确的决定,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他回到狱室的时候又装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让人同情,演戏演得如此之好,看来生活中他就擅于欺骗。告密获取的不是自由,依然是囚禁,只是从一个牢房去了另一个牢房。
本片最大的谎言在于盖斯帕德的罪名,到底是不是因为他误伤妻子而才入狱的呢?经过如上分析,我们有理由怀疑不是这样的。当盖斯帕德和典狱长第三次交谈时,我们得知盖斯帕德的妻子其实是和地方官员恋爱了——“你怎么知道我妻子恋爱了”盖斯帕德语。那么事实可不可能是这样呢:盖斯帕德和小姨子恋爱了,盖斯帕德的妻子和地方官员恋爱了,并且双方都知道,那么盖斯帕德为了成全自己,也为了避免妻子与自己离婚而让自己身无分文,于是动了杀心,借口角时,“误杀妻子”,成功后自己还能得到遗产税。可惜“误杀”失败,计划败露,枪上膛,谁会无缘无故去把枪上膛呢,除非要杀人。那么盖斯帕德编出这样的谎言,就是想在狱中做好人,获取同情心,一个为钱弑妻的人,可是什么都干的出来的啊。
“poor 盖斯帕德”,罗兰德的这么一句轻轻的话,却是深深的刺痛了盖斯帕德。
PS:感慨一句:法国的监狱真自由啊,尊重人权啊
6 ) 你带来的光与暗
1.打破荧幕界限,直视2.小空间,群戏3.特定地点:监狱4.用镜子当监控器5.监狱之间的沟通6.一下一下击打人心7.长镜头,纯纪录8.绝境里的智慧9.封闭房间格局10.自制沙漏!11.血性犹存12.临走前的整理13.毯子做的领带14.自私和无私,人的劣根性15.功亏一篑,希望倒坍16.结尾的柔美钢琴17.前戏越长,绝望就越巨大18.他人言【把人关在一起才是最难越的狱】【黑色电影,认同机制混乱】19.细节细节细节细节!
【A+】看得电影越多,反而越来越喜欢这类纯粹的电影了。越狱电影的鼻祖,没有像后世那些模仿者一样过于追求计谋的精巧和新鲜感,或是什么其他类型杂糅什么的。相反,里面的越狱手法其实都非常“朴实”,而整部电影的场景全部被限制在监狱里,就是老老实实讲了一伙囚犯越狱的故事罢了。但仍然相当精彩,全片几乎没有一点背景音乐,全靠人物活动,情节安排,灯光和过度放大的音效来营造氛围,非常纯粹的用电影镜头来讲故事。结尾的反转也是相当值得玩味,那个镜面翻转的镜头真是无比惊悚,什么恐怖片都比不过....
各方面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唯一的遗憾是太闷。虽然镜头语言营造的情绪效果绝佳,但对这五个人的背景交待实在不够,以至于他们成功与否其实我并不关心。从这点上说,虽然这部电影各方面都比肖申克强一万倍,但却达不到肖申克的情绪感染力,虽然导演的目的也不是煽情。
就在抱怨没有高潮的时候 镜子翻转十多名预警赫然呈现的镜头让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可是谁是叛徒谁是叛徒我觉得不好说 为什么一开始罗兰德在狱外修车 为什么他要对加斯帕的说“可怜的加斯帕的”。。。
表演是个体力活。
最后10分钟加满五星。
情节性强,不闷,又好看。重讲故事的越狱片,对于细节的特写令人瞠目,整个过程提心吊胆、紧张如履薄冰,但又淡定自如。结尾满分!
能做出如此牛逼如此伟大的越狱工程的团队怎么在这节骨眼上居然就轻易相信了一个吃软饭的、三把枪都上膛还以口角为借口,欺骗误伤而进来的小白脸呢?人性的伪善才是最不可不防啊。ps:翻转的小镜子中看到列队的警卫们的一幕,太惊艳!9.1
1.繁琐是必要的繁琐,繁琐得令人如此的揪心,你从来都不知道越狱犯转头之后面对的是什么,下一刻会发生什么?2.那些锯东西的声音、那些凿墙壁的东西真令人心惊胆战。3.人的性格天生使然,有些人讲义气,有些人就是不。4.开头与结尾,浑然天成,自成一体,超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跟小姨子乱搞的小白脸是靠不住的 史上最强Final Twist应该就绑在那个牙刷吧
从翻转的小镜子中看到列队的警卫们的一幕,太惊悚了!很有力道的电影
刚开始我一直怀疑把五个人关在一起,监狱长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五个人一商量越狱多麻利,到最后才明白,把人关在一起才是最难越的狱。
太牛逼了!越狱是个技术活,结局值得玩味。2022.5.18 二刷with toto。
一把小锯闯天下。
非常写实的越狱片,全片没用一点音乐,别有一种刺激,原著小说作者基奥瓦尼热衷于匪徒的忠诚和背叛
技术流的越狱片,好看!
结尾很失望
强烈推荐,不看会后悔的。
太好看!相比死囚越狱的完全冷酷,和肖申克的完全好莱坞化,雅克·贝克这部在人物刻画和越狱行动间都分配了时间,让各不相同的几个角色都丰满了起来,同时也不完全说透留下一些想象,真是拿捏得很好,完美👍 第一次知道枯燥机械的挖掘动作长镜头也可以这么扣人心弦,结尾更是极强!#4K
我怎么觉得比布列松的《死囚越狱》好看啊....
CTMD,我恨死那个泄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