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看了 Chicago。好吧,我承认我是 Old Fashion,不过有些东西,我宁可去偶遇,所以当在同事的电脑中翻到 Chicago 的时候,自然是不会再错过了。 将黑手伸向 Broadway 的经典舞台剧,改变后将之搬上大营幕,这是 Hollywood 那些精明的投资商和导演的最新伎俩吧?虽然鲜有成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怎么招都能博得影评人的一点怜悯。但 Chicago,这部曾获得六项奥斯卡奖的歌舞大片,以4500万美元的成本换来美国本土1.71亿、全球3.06亿的票房,的确是一个商业和艺术的双丰收,但是我宁可称其为社会现实讽刺剧,而不是歌舞剧。它并不是一出传统意义上歌颂真善美或者爱情至上的歌舞剧,甚至在歌舞的表现以及侧重方面,Chicago 一剧表现得并不出色;而在揭露社会现实和嘲讽这一意义上,它比一般的歌舞大片有过之而无不及,相信美国电影工会的评委们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吧? Chicago 所提出的“大娱乐家精神”贯穿本剧始末,顺着这个概念,剧情被惯连,人物被充实,同样的,由这个概念,三位主人公的形象到最后都被拆解得支离破碎。什么是Chicago的“大娱乐精神”?它表现在Richard Gere 饰演的芝城大律师Billy Flynn 的道貌岸然、一手遮天、颠倒黑白,它表现在Catherine Zeta-Jones 饰演的舞女Velma Kelly 的血刃亲人,它表现在Renee Zellweger 饰演的Roxie 的爱慕虚荣。而导演Rob Marshall 给出三位主人公一个看似完满乃至荒诞的结局,是出于商业需要,还是隐含了对现实的嘲讽?相信各位看管都各有说法罢。本文也就不过多去争辩了。 撇去产子后体型尚未完全恢复不谈,Catherine Zeta-Jones 的歌舞技巧实在让我震惊!以至于到了篇为都一直认为它是女一号:每一个舞蹈动作相当到位,一颦一笑中的风骚,吸烟与拍照时的风情万种,当然还有厚实、具有磁性的嗓音。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几个场景:当Zellweger 被当作Gere 大律师的头号客户时,Zeta-Jones 眼神中那种黯然的失意;当为了讨好Zellweger 的时候,像小丑一般的说服她与自己搭档组合(剧种Zeta-Jones并不需要,它只需要利用Zellweger 重振她往日的声明);最后出狱时再次诚心邀请Zellweger 与她组合,并略微尴尬的掩饰自己当前破落的窘境。三个场景,三种心态,三个表情,却都将角色本身的自信和高傲分毫不差的表现出来,可见 Zeta-Jones 早将这个舞女的角色揣摩得入木三分。 Renee Zellweger 的角色不如几年后在 Cold Mountain 中那样突破,不过表现依然可圈可点,虽然 Catherine Zeta-Jones 出场在先也并未让她逊色多少。Zellweger 所饰演的已婚妇女,本来应该安于家事,但却对在闪亮的聚光灯下彻底迷失自我。她为了成为一名歌手主动献身却被欺骗,恍然大悟气愤交加她居然举枪就开。而在监狱中她从开始的害怕、憔悴,经过Richard Gere 所饰演律师的“炒作”“包装”骤然走红,从一名杀人犯“洗心革面”的变成了一名受害者,又在即将被媒体抛弃、全面失宠的情况下“急中生智”“怀孕晕倒”,再次引爆媒体的追捧狂潮。这便是暗讽光怪陆离的娱乐圈内各类“炒作”“曝光”的娱乐事件。不过在最终被判无罪的霎那,Zellweger 从飘然的天堂落回现实的地狱。粉丝的来信、鲜花啊!重获新生的她似乎已经开始回忆在监狱里的美好时光,这又是一个绝妙的讽刺。Zellweger 的表演,时而性感可人,时而楚楚可怜,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人爱恨交加;而她高音区极剧爆发力的嗓音和略微沙哑的歌喉,让人觉得她不出张爵士专辑简直是浪费了这把好嗓子。 两女一男一台戏,不过这个男主角选得真是败笔。他可以是John Travolta,也可以是 Antonio Banderas,当然 Ewan McGregor 也是可以考虑的…… 但Richard Ger?为什么偏偏是Richard Gere?从他一出场就与整个歌舞剧显得格格不入。没人质疑Richard Gere 的形象,或是演技,要知道这种伪善、道貌岸然的角色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而到了歌舞环节…… 你就知道他的嗓音和肢体协调能力多么贫乏了。不过 Chicago 一剧的小高潮便是从Richard Gere 和Renee Zellweger 二人的木偶剧开始,二人滑稽夸张的面部表情尤其值得再三玩味。 同样还需要提及的两个配角和两个舞剧戏中戏,一个是饰演囚犯长Mrs. Morton的Queen Latifah,以及在极其经典的Cell Block Tango 中的6号女囚的 Mya。身为 Hip-hop/Rap 界的大姐级人物的Queen Latifah,本身就有多年电影和话剧舞台的演艺经验,而囚犯长这样有一定“分量”的角色找她自然是没错的。而在Queen 上场的那段When You're Good to Mama 中,急促厚实的低音鼓也同样突出了她的“重量级”,当然,这样一首风骚十足的歌曲,恶俗,倒也相当直截了当——When you’re good to Mama, Mama’s good to you. 6位女囚所表演的Cell Block Tango,创意好、剪辑好、歌舞编排好、舞者实力更好,除了女配角Zeta-Jones 之外,各个都是专业出身。个人喜欢第一个出场的Susan Misner、黑人女囚Deidre Goodwin 和俄罗斯舞者Ekaterina Chtchelkanova。当然还有那碟超大配菜:6号女囚,美国R&B女歌手 Mya ,但实话实说,这个角色丝毫没有给她任何表现机会。 好像很多人、很多影评人、很多职业影评人都将 Chicago 与 Moulin Rouge 相提并论作比较,甚至说 Chicago 是因为 Moulin Rouge 的陡然走红才草草赶制出来的,这点纯属无稽之谈。事实上,早在 1996 年,Chicago 就开始了女主角的甄选工作,而当时最被看好的 Madonna 在 Chicago 和 Evita 之间选择了后者,详情在任何一本Madonna传记中都有记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剧本需要删改、演员没有合适人选、投资商和电影公司也渐渐失去信心,最后拍摄计划不得已搁浅,开机遥遥无期。直到Moulin Rouge 的大获成功,让 Miramax 再次有打捞一笔的信心,才重整人马投入拍摄,终于带给你这出“大娱乐剧”Chicago。 而同样作为歌舞剧,相对于 Chicago 针砭时弊的严肃主题,Moulin Rouge 的题材就显得中规中矩:浪漫爱情悲剧;同样的歌舞情节在两剧中所担当的任务都不同:Chicago 中,歌舞情节是对剧情的权势、结构和说明,而 Moulin Rouge 中,歌舞情节从属于剧情,无法将之抽离开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Chicago 一剧若是《红楼梦》,Moulin Rouge 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外经典,相障得益,各有所长。 如果你看过 Chicago,不如趁现在温习一遍。 如果你还没看过,不妨找来一看,这样的影剧,偶遇,太难。 附录:推荐一篇针对本剧歌舞片段的评论 周黎明:《芝加哥》歌词赏析 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8449
算是第一部认真看完的音乐剧,不谈三观问题,只是讲讲我片面的观影感受。
之前看过电影里的片段,私心偏爱Velma。电影看完后对Velma的评价会更加中肯一点,但相较于Roxie还是更喜欢Velma。
怎么说呢?我不单单只是讨厌Roxie的狡猾多端,其实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她对待Amos的态度。
Amos算是全片三观最正常的一个人,他虽然是Roxie的舔狗,无论发生什么总是无条件相信Roxie(我看到她那张脸也不会怀疑她),但Amos是个懂得把握尺度的舔狗。
在知道Roxie与家具男有染时,他拒绝帮Roxie顶罪;在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时,他毅然决然选择离婚。反观Roxie,她因为Amos没有帮自己顶罪而恼羞成怒;当所有人抛弃她后,只有Amos在意她,而她却并不在意。许多这样忘恩负义的时刻就注定了我不会太喜欢Roxie。
Roxie是真切的有一个明星梦,她的出身,她的经历,她的情史都过于普通。在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时她没能出名,锒铛入狱后竟然因为恶名成为了“大明星”,但她也只是短暂的被芝加哥爱了一下,就像Billy所说:
但并不能说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角色。我对Roxie的爱存在于她在舞台上故作性感时略显滑稽的模样,她清纯外表下那颗火热的心真的让我爱到不行!
如果说按照故事性来看,Roxie是女主角;那我认为从综合上看,Velma才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
Velma与Roxie最直观的不同点在于她对性感的把控更加熟练。舞台上她永远是风情多种的,即使在杀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也是一种慵懒的美;而当她渐渐过气,无人问津时,她的光芒也依旧没能被掩盖,出证法庭时还是有把我惊艳到。
Velma的性格也很吸引我。她懂得变通,初见她时,她因为发现妹妹和丈夫有染,不顾情面的“解决”了他们。敢爱敢恨,十分果断。并且在亲手杀了两个亲人后,可以不慌不忙地赶往夜总会进行最后一场演出,在表演时看到警察她也依旧从容,没有出现差错。即使身为狱中囚,她也依旧保留着独属她的那份傲气和高贵。而在意识到自己情况不如先前时,她也可以放低身价主动找Roxie希望合作。
剧中的每一个舞蹈选段都堪称经典。我最喜欢的Top3分别是《Cell Block Tango》《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以及《Nowadays》。
◾️Cell Block Tango:五位谋杀亲夫的快乐寡妇为您带来一段精彩的女子监狱探戈。
我更改了这个选段原先的介绍,片中的介绍是“六位”,但事实上有一位匈牙利姐姐是被诬陷的杀人凶手,她也是全片最悲惨的一个人物。唯一无罪的一个人竟然是库克郡立女子监狱第一个被处死刑的人,而真正犯罪的人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舞台上的明星,既讽刺又无奈。
我真的太喜欢那句“I didn't do it, But if I'd done it,How could you tell me that I was wrong?”
真带感,感觉自己三观开始扭曲惹。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一段十分经典的极具黑色幽默的木偶戏!
这一段正面体现出Billy的辩护能力之强,难怪经他手下没有一个死刑犯被判处死刑。这段也很形象地表现出了Billy的辩护特点,在他的辩护过程中,整个法庭仿佛变成了一个木偶剧场,而他则是操控这一切的上帝。Roxie身为被告,也只是剧场中的一个普通木偶,她甚至不用说话,全凭Billy为她制定的专属台词就能一炮成名。
Roxie和Velma之所以是主角就在于她们都不会轻易服从于Billy的操控,她们有自己的意识,会反抗Billy的一些对自己无益的决定。
♠️Nowdays:两名重获自由的监狱之花带来的一场末日狂欢!
这段是Roxie和Velma两大女主在电影最后共同在芝加哥大剧院的表演。也是全片最荒诞无经的一个部分。
为什么呢?
“唯一无罪的女人被处以死刑,而真正的杀人犯却在掌声和灯光下再次持枪。”
电影最后两名女主谢幕时不计前嫌挽手迎接观众们的欢呼喝彩,以及Roxie的那句“Thank you!believe us,we could not have done it without you!”真是全片最大的讽刺。
一言以蔽之,看这部电影千万要放下你的三观。
最后,我只想说:I love The Musicals forever!!!
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民都爱玛丽莲·梦露。经济衰颓的日子里,没有什么比金发尤物更能鼓舞人心的了。思考让人心生烦躁,于是我们选择那些轻松的肤浅的可笑的诱人的娱乐来打发时光——人类的原始欲望原本就只有两种,食物和性。当上帝夺走了我们对于食物的安全感,那么我们的奢想也就仅剩下性——玛丽莲·梦露,在某种意义上,即是上帝的馈赐。只不过塑造她的,除了上帝,还有我们自己。当我们将所有关于欲望的标准放在一起,丰乳肥臀,明眸皓齿,充满挑逗感的金色卷发,迷离而俏皮的眼瞳,哦,还有,应该是那种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忧愁的简单动物,欢笑,来,继续欢笑,跳舞,继续跳舞,旋转,旋转,旋转! 玛丽莲·梦露深知游戏规则。她的聪明在于她愿意掩饰自己的智慧而仅仅在舞台上扮演那么多年的无脑美女。哈,性感尤物!她知道人们需要的就是如此。 但Roxie不是玛丽莲·梦露。 尽管她年轻,性感(哦,的确,她没有那样丰满的身材,但谁敢说她不是性感的呢?),金发,长腿,懂得卖弄风骚,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施展演技。但Roxie,她只是Roxie。 芝加哥的规则,永远不由这些性感尤物来决定。“永远都有新鲜的血液。”比利一语双关。他才是这个秀场永不落幕的明星。威尔玛说得很对,他的顾客,只是他自己。女人们永远是他手里的玩物,他即兴演绎的返场小舞曲。他可以把她们变成他想要的任何样子,只要他愿意。他出售故事,谋杀,艳情,小道消息。他出售,而他们购买。没有人关心这些漩涡中的女人们的最终命运,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故事,一个可以让他们在茶余饭后,一边聊天一边揉着胸口叹着“哦!”的故事。芝加哥永远热爱新鲜的故事。因为生活本身真是毫无可取。 在这样的世界里,Roxie是放荡的,也是天真的。她以为登上舞台就是故事的全部。于是她千方百计地跻身她的梦想之地。上床?她以为这就是万能通行证——的确它是,只不过通向的是监狱。而监狱,和外面的芝加哥有何不同?Roxie又是幸运的,她尽管放荡,却还有一个坚贞不渝的傻瓜愿意为她付出一切。于是一切开始往她的理想步步逼近。甜美的谋杀犯登上了芝加哥的爵士舞台!哦,finally! 接下去的故事,当然是在意料之中。芝加哥从来不缺乏Roxie Hart这样的小点心。 百老汇的歌舞剧总是喜欢歌舞升平的调调,尽管《芝加哥》极尽讽刺,但还是给了一个虚荣的Happy Ending以迎合观众(是啊,看到这两位大美人落得那么悲惨的地步实在让人有点怜香惜玉)。不过在这样华丽明媚的终场歌舞中,导演还是不忘来一次最后的黑色幽默: In fifty years or so It's gonna change, you know But, oh, it's heaven Nowadays 她们刚唱完"五十年不变",就到了美国股市崩溃的1929年。
十年了,仍旧没有歌舞片可以超越它。
大银幕看不断地引发各种生理反应【电影资料馆】
Renée Zellweger惊艳死
看过的剧情最棒的歌舞片,那段拉线木偶戏很出彩,毕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啊~~
03年在我还接触电影不多的时候,片中那些踢踏的节奏感,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雀跃的爵士乐,第一次觉得歌舞片的魅力可以如此撩拨人心。那时候刚高中毕业,看这种片实属过于前卫了,就是那种看的人会面红耳赤、有点罪恶感,同时又坚定地认为这就是高级艺术的荣耀感,想给其他人分享又不敢,毕竟03年还没有豆瓣,那心情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看完《红磨坊》再看这个,立马对比出前者差距
属于聪明有余但无甚才气的那一类,歌舞部分除了里查基尔比较勉强外,基本把提线木偶似的爱乐之城秒成渣!奥斯卡赢了《钢琴家》也不是它的错,好莱坞体制内敢把讽刺做成这样的也没几部了,用浮华堆砌成腐朽的舞榭歌台,最后还是没能再走一步,索性像红楼梦那样散成一场大荒,多好
A-MA-ZING这才是值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歌舞片(对我针对的就是lalaland)
非常美国,非常讽刺主义
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不过都是showbiz,讽刺法制、媒体、大众,罪犯成了人人追捧的明星。印象较深的段落:六个女犯的独白舞、律师操纵记者的傀儡舞、Renée的多重镜子独舞、东欧移民女的行刑舞(没有话语权就是死路一条)、审判之前的razzle-dazzle舞
虚荣,浮华,财富,偷情,谋杀,情欲,大腿舞,各种浓妆艳抹,美国文化最庸俗物质的元素全部乱炖在一起了。眼花缭乱的歌舞剧效果,大俗中有一点小雅,“无法喜欢自己过的生活,无法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凯瑟琳·泽塔-琼斯的戏份要再多点就好了...
可以翻来覆去的看。
凯瑟琳·泽塔琼丝实在好看。只是她很少拍如此压抑的戏。她的眼神始终犀利而不屑,望着那个在《冷山》里放肆大笑的蕾尼·齐薇格。她自始至终都在冷笑,冷眉冷对地嘲笑着自以为能掌控的命运。而蕾尼总是自顾自地纯真着,伪装到世故。她的金发雪肌我怎么看都比不上凯瑟琳的抖擞的黑短发,以及身体健美的她
浮华交接,满地昙花。第一部让我有生理反应的歌舞片。与犯罪片的结合很有看头,不脱离“舞台”的歌舞场面让人联想到《歌厅》。区别在于打破了鲍勃·福斯有意制造的割裂感,没有场景上的频繁辗转,呈现方式倾向于外化的精神臆想,加强了外在的紧密联系,但也消解了内在的互文快感。讽刺浅显,好在精彩。
lalaland真的差远了…… Renee很漂亮,舞台感不如Catherine Jones,每个角色都很出色
过分的夸张反而容易产生不真实感,进而使苦心经营的讽刺效果大打折扣,幸好大量的平行交叉蒙太奇拯救了这部电影,在歌舞片的表现形式上可谓一大突破。个人认为本片当年之所以无限风光,很大程度上是学院对上届无视《红磨坊》的另类补偿,矫枉过正的结果便是诞生了又一部相对平庸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出乎意料地让我有些震撼的感觉。Catherine的演技远在Renée之上
200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然则远不能与[钢琴家]相提并论)。影片根据百老汇同名音乐剧改编,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歌舞片,兼具娱乐性与社会讽刺意义。剪辑精妙,歌舞与常规剧情交叉并行,不仅外化人物心理活动,还起到象征与补充诠释的作用。三位主角亲自完成所有歌舞场面,不容易。最爱木偶剧段落。(8.0/10)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才发现……《BJ单身日记》也没法当作励志电影看了!齐薇格根本就是一个尤物啊!!
Cell Block Tango六人探戈和提线木偶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两段歌舞实在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