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力争上游

HD中字

主演:蒂姆斯·伯特姆斯,林赛·瓦格纳,詹姆斯·诺顿,爱德华·赫曼,大卫·科列侬,约翰·豪斯曼,格拉汉姆·贝克尔,克雷格·理查德·纳尔逊,Robert,Lydiard,伦尼·贝克,莉贾娜·芭芙,布莱尔·布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剧照

力争上游 剧照 NO.1力争上游 剧照 NO.2力争上游 剧照 NO.3力争上游 剧照 NO.4力争上游 剧照 NO.5力争上游 剧照 NO.6力争上游 剧照 NO.13力争上游 剧照 NO.14力争上游 剧照 NO.15力争上游 剧照 NO.16力争上游 剧照 NO.17力争上游 剧照 NO.18力争上游 剧照 NO.19力争上游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力争上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二岁以前,杰克列出他所有的工作清单,并着手在他的生活中一一实现。十五年之后,杰克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律师。他的清单列表慢慢实现,也增加了更多条目。但他并没有把信仰纳入生活计划中。上帝在过去似乎并没有对他有所帮助,杰克可以在未来重拾信仰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最后一个教父不死鸟年兽她的心动周末东京罪恶第一季抖音美好奇妙夜2020我们之间的敌人牌王狂赌之渊第一季忠贞2022深宫怨灵年青时代ASTRO:观星者例外贝茨先生诉邮局欲望都市 纪录片最后的迪斯科1998怦然心动20岁第三季方舟一号第一季绿满山乡怀孕M博士的黑洞铁塔油画宝贝快跑没大没小

 长篇影评

 1 ) 翻译完成

http://blog.shiyuhang.org/?p=1005

前些日子翻译了一个老电影,1973年的Paper Chase,中文名叫做《寒窗恋》(取自CCTV对此片的翻译),也叫做《纸追》或者《平步青 云》。去年我在博客里就提 到过,算是那种非常能激励人,尤其是法学院学生的电影。电影讲述了哈佛大学法学院一年级的学生生涯,相信看完电影人想不努力都难,当然更可能是三 分钟热度了。电影中的苏 格拉底式提问堪称法律教学的典范,后来反应哈佛法学院的娱乐片《律政俏佳人》 中也能窥见一斑,当然没此片严肃。

说起翻译的进度,虽然我只是玩票性质,但也颇为惭愧,这里有个时间表,可以一目了然:

    2010-02-09 开始翻译
    2010-02-10 翻译了第一个案例,Hart的尴尬
    2010-02-11 翻译了一些对话
    2010-02-16 翻译了苏格拉底教学法的说明
    2010-02-18 翻译了男女主角初次见面
    2010-03-14 翻译了潜入图书馆
    2010-04-09 翻译了男女主角sleeping together
    2010-04-23 翻译了聚会
    2010-04-30 翻译争吵
    2010-05-01 翻译完成上部
    2010-05-03 全部完成,未经校对

翻译前半部分用了将近3个月时间,而后半部分只用了一个下午,让我不得不感慨,人的惰性真的是无穷的。

翻译过程中也算是体会到了翻译的辛苦,除去校对不说,诸多用词以及专业术语现在想来使用还是有瑕疵,如果用功夫的话以后真的应该仔细修正一次,当然 也需要大家的宝贵意见。同时也确实发现自己英语长进不少,裸听能听懂大半,有英文字幕就全没问题,但愿能更上一层楼吧。等九月以后看能不能把GRE词汇拿 下。

 2 ) 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一度把自己定位在没有野心的平凡人身上,作业太难啦,论文太难啦,我就想:马马虎虎过去得了,像我这样资质平平的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出类拔萃,还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何必?改变世界,改变历史的前进方向的毕竟少数。后来看到一句话: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这好像是专门给我说的一样,我是年轻人,年纪轻轻就想着普普通通过一辈子混吃等死,实在太不应该。看了这部讲述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如何努力读书通过考试的电影后感受更深,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的那些想法,所谓的知足常乐与世无争更多的是在为自己的懒惰与畏难找的借口,扪心自问,做一件工作的时候我很想做好,做到完美,而现实是每次都是拖拖拉拉到最后一刻,交上一份自己很不满意的,再拿那些道家的思想安慰自己。我应该改变,年轻人(22岁可能不能叫年轻了)还是要朝气蓬勃,要积极乐观,认真努力。这样做之后,结局如何都不重要了,真正学到收获到的东西远比分数有意义得多。
另外一点,电影中的凯文很努力很努力,可是就是答不出教授的问题,就是实现考试每次都挂,难过压抑到想自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办呢?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是如果真的耕耘的狠辛苦而没有收获,该怎么办?让自己的心变强大!!永远不要失掉重头再来的勇气!

 3 ) 有一点佛家的思想

PAPER CHASE这个名字无疑起的很好。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追求的,只是这一张薄薄的被我们平白无故地赋予太多的纸片。就好像在影片最后那个HART成绩单做成的纸飞机,他可以成为BIG FIRM的敲门砖,但终究只是一张纸而已。
影片开始时,HART是一个书生意气风发的法律新鲜人(L one).卯足劲去攻克合同法(CONTRACT LAW)的课程,不惜一切去揣摩教授的思想精髓。在KINGSFEILD的书房里YY他和各级名流的照片,贼溜进图书馆的RED SET ROOM查阅教授50年前在哈佛法学院做学生时的笔迹,一面感叹图书馆是“智慧的心脏”(heart of the intelligence). 直到被红颜SUSAN一句" why are you so soft, so easy to be manipulated" (你为何如此软弱,如此容易让他操纵)一语激醒。而后在LECURE HALL被教授公然羞辱时,脱口而出一句SOB,震惊四座。
想起一句话:I won't let education block my way to pursuit the true knowledge.
教育?真知?不要迷失自己。
很喟叹HART的同学KEVIN,开始年轻气盛,越看越让人心寒,落得自杀未遂。退一步海阔天空,看穿,无他,仅纸一张。

 4 ) paper仅仅指一条路

paper是指对社会竞争有兴趣和野心的人,按照传统的认可,能够获得精英标签/高收入/远大前程的资格。但它也仅仅是一种资格,生活质量的一种可能,不代表它能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在这场竞争中失败的Kelvin若能放弃角逐,去换一种方式生活,未尝不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而决定参加paper角逐的男主Hart,他有足够的天赋和足够的努力,若没有像他那样艰辛地努力过,就不要学他折纸飞机的最后一幕吧。他真正从参与角逐的菜鸟蜕变成超脱角逐的高手。就如教授的女儿所说,她从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此知道如何超脱出来,不被paper所主宰。这也是电影的目的吧,并不是否定天才们的汗水,而是在汗水之上的升华解读。 就像人们创造利用物质条件,是为幸福服务的。而强烈的物欲有时候会吞噬人心。聪明的大脑同样如此,paper也是这样。

 5 ) 法律

我是一名法律工作者,也是影视行业多年从业者。我认为:对法律理论和法律思维的训练,任何国家的人都要通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掌握。这部电影贬损的不是法律,贬损的是法学院的教学方法、唯成绩至上的价值观。法律是社会和人类需要的制度,对它的学习也应该是多途径多方式的。其中关于欧美法系合同法的只言片语,非常不同,课堂问答中男主角给了一个对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的非常抽象的定义。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好多人把意思理解反了,以为重在paper的虚幻,其实重在chase的激昂,重在不服输的一直奋进!当然也要选择自己合适的领域和事业!

 6 ) 《The paper chase》:哈佛“菜鸟”的光荣荆棘路

     Scott Torow 在其名作《哈佛新鲜人》中曾这么写道:自1817年创立以来,哈佛法学院的毕业生凭借无与伦比的学术资源,造就了美国法律的成长与发展,在学术与实务界都有着无以复加的影响力。如果说世界的中心在美国,那美国的中心在哈佛,而哈佛的中心则在法学院。因此,作为一部影史上少有的全面、生动地展现哈佛法学院新生学习、生活的电影,《The paper chase》自上映以来就一直是那些梦想着进入HLS的学子们所必看的经典之作。

       影片以一个哈佛教室的空镜头缓缓拉开大幕。新生哈特错误地以为在合同法的第一堂课上,金斯菲尔德教授应该会轻松地聊一聊课程概况与自我介绍。可是不苟言笑的金斯菲尔德一上来就点中哈特回答案例,哈特一脸茫然。于是金斯菲尔德便用“苏格拉底”教学法给哈特来了个下马威,课后精神崩溃的哈特在厕所狂吐不止。

       所谓的“苏格拉底”教学方式,大概的过程是:教授出其不意,在课堂上抽点一名同学,通常会叫他开讲当天的案例,把当天事项做个摘要报告。然后充当“苏格拉底”角色的教授会针对报告穷追猛打,不停地提出问题,迫使被点名者把观点阐释地更清楚。随着讨论的进展,问题会越来越细。如果被点名者回答不出,教授会点其他的同学,谁抢先举手,谁就获得发言权。后面的同学或与教授进行另一波你来我往的问答,或仅仅就前面同学的回答发表意见,然后让教授继续质问前一回答者。该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著名院长朗道尔于一百多年前引进,之后为美国各大法学院所效仿而成为主流教学方法,但具体细节会有所不同。然而抛开细节,该方法的实施,在哈佛可谓怨声载道。无以数计的学生频频对朗道尔院长发出恶毒的诅咒——在众目睽睽之下,尤其是在140个你想留下好印象的同学面前,被教授逼问的压力实在不好受;而且为了给教授留下好印象,争取好的平时分,同学们又不得不举手发言,把自己投如争辩中。不过教授们可不这么看,他们认为透过苏氏教学法可以对案例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使同学们养成细致的分析方法,而这对将来从事法务至关重要。

       回到电影中来。为了应付繁重的课业,哈特与另外几个好友组了一个读书小组,他们决定定期聚会,分工负责整理课程笔记以对付期末考,哈特自告奋勇地选择整理合同法。随着学习的深入,“菜鸟”终于渡过了适应期,开始渐上轨道。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哈特遇见了一个名叫“苏珊”的女子,两人很快便相爱了。不过,由于爱情与学业难以两全,哈特与苏珊闹了矛盾。后来,在金斯菲尔德教授举办的感恩节派对上,哈特意外地发现苏珊竟是合同法老师的女儿,而且他还认识到了古板的金斯菲尔德教授的另一面。两人重归于好,哈特也更加卖力地学习,并终于得到金斯菲尔德的赏识,获邀为其论文撰写注释。不过尽管哈特苦战四天四夜,但成果却被教授全部否定。不过哈特并没气馁,继续努力学习。

       期间,哈特那位拥有“照相机般记忆力”的同班好友凯文,因迟迟不能适应课堂教学模式,且与读书小组的其他成员矛盾重重,心灰意冷,决意自杀。哈特触动颇大,但学习仍要继续。很快期末到了,哈特与同学经过十几天不分昼夜地复习,终于完成了考试。如释重负的他和苏珊来到海边度假,不久就收到了自己的成绩。看着信封,哈特叹了口气,微微一笑,将信封折成纸飞机,爬到海边的礁石上,将它狠狠射向远方……

      “春假终于来临。老天,有多少次我都觉自己不可能撑到这一刻……让人高兴的是我终于可以有一个星期离开伟大的哈佛——哈佛,真无法形容我是多么厌恶听到这个名字。”Scott Torow在日记中写下这段话来迎接自己的春假。的确,正如影片中三年级学长对哈特所言:“在哈佛关于成绩的所有说法都是真的,说真的,你必须玩儿命学习,不要拿自己的分数开玩笑,别以为你来到哈佛就是成功了。”在哈佛,好的成绩意味着毕业后你可以进大公司大律所,好的成绩可以保证你在二年级进入《哈佛法学评论》做编辑——这是本主要刊载自己学校教授论文的杂志,是历史最悠久的法学刊物,堪称所有法学评论刊物的顶点,因此它的权威性很高,很多法官与律师都引以为裁量或辩护意见的根据。哈佛法学院是精英汇聚之地,凡事讲荣誉,如果能进入《法学评论》代表着你是精英中的精英,那真是一种无上光荣。所以在学习上彼此竞争就成了是全班同学的主旋律,每天学习十七八个小时甚至二十个小时那是家常便饭。而且由于美国没有法学本科,研究生新生须在第一年修完侵权法、合同法、刑法、财产法、民事诉讼法,他们将首次学习如何分析案例,如何构建法律论证,如何清理雷同概念的细微差异,然后消化处理法律专业术语等。正如片中金斯菲尔德教授所言:“你们自己学习法律,我负责训练你们头脑。你们报到之时脑子是一团浆糊,而离开时则会像法律人一样思考。”可以说“达尔文式的竞争环境+繁重无比的课业”便构成了哈佛法学院新生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放几天假真的是一件无与伦比的快事。所以,我们看到影片结尾哈特对于自己的假期会是如此地享受,拿着装着成绩的信封似乎无动于衷,微笑着将它投向大海。

       影片的中文翻译有“平步青云”、“力争上游”和“寒窗情”等。相较于前者的傲气和后者的苦情,我个人更偏爱于“力争上游”。想想哈特那段在哈佛的岁月,那可真是段沉默的时光,他忍受孤独和寂寞,却不忘追逐梦想,最后终于渡过了这段感动自己的日子。对于他们而言,哈佛法学院第一年的生活就是一条在拼搏中力争上游不断证明自己虽荆棘满地但却无比光荣的路。而Scott也这样总结自己那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来有人比我成功,有人比我更惨。但是不管如何,从暑假的聊天中发现,每个人对过去都难以忘怀,话题转来转去还是回到了第一年的生活。”是的,当走完这条人生中光荣的荆棘路之后,当那些感动自己的日子成为生命中的过去时后,那段经历就会像陈年老酒一样散发出醇香,让人的生命值得回味。或者像夜空中的北斗星一样,永远成为人生之旅的导航。

       “几周后,秋天就要来临。哈佛法学院的大门将迎接另一批新手。一如我们,身上挂着过去辉煌的学业成就,像是一排排闪亮的军事徽章。他们伴随着探究法律的饥渴、异禀的天赋、旺盛的精力、远大的志向、过人的智慧以及迷人的气质,当然还有未曾谋面的敌人。”是的,那一刻,这群已是研二的“过来人”千帆尽过,终于可以看着斜晖脉脉……

 短评

啊,继桑德尔的公开课之后,我又假装上过了哈佛法学院…… T_T

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it's the paper that you're chasing.

10分钟前
  • 秋熙
  • 推荐

哈佛法学院smartass的各种心机大战算不上有意思,但选角非常成功,Orson Welles水星剧团的合伙人John Houseman以71岁高龄出演自己的第二部电影,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并在此后15年间片约不断,创下好莱坞史上极为罕见的职业经历。摄影出自全盛时期的Gordon Willis之手,美不胜收,期待大银幕观摩。

1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总有个老师连你名字都记不住。但是看过成绩之后发现他们是装的。呵呵

18分钟前
  • 推荐

我总觉得叫这个名字是因为susan和hart在便利店里面的那段对话,基本是susan在劝hart不要对hls的一纸文凭看得那么重,她觉得似乎人从出生就开始追逐各种纸质的凭证,但其实人(hart)可以选择停下来。但hart无法放弃,最后得到了好成绩,同时也发现,其实还是要追,只不过追的不是那张纸本身了。

20分钟前
  • 蒋娇娇
  • 力荐

用哈佛法学院一年级生的生活探讨人生追求的哲理,剧本饱满含蓄、表演简练有力、镜头语言扎实却又充满诗意。出人意料的佳作。

24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推荐

苏格拉底教学法:提问,回答。男主已经失了智了 对老师的心思揣摩比课业都认真。哦 这就是宗教皈依——反叛之路么?平淡到无聊。。

27分钟前
  • 缕雪
  • 还行

本片虽然没有特别出彩,但我本人是非常有感觉的,可能是因为我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在这部电影里面看到了不少自己的影子,比较感同身受吧。同时本片也和传统的励志片很不一样,给我一种别样的新鲜感。本片的男配得主单说表演其实还是不错的,但是难度真的太低太低太低了,给个提名是可以的给奖有点过了

28分钟前
  • 罚款时间y
  • 推荐

全美法律系学生视的第一堂必修课?好惨,一来就要看部这么无聊的电影。

31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有人在这部片里看到美国的教学方式,有人看到不被证书牵绊,还有人看到力争上游,呵呵真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5分钟前
  • 海苔
  • 推荐

“我会训练你们,让你们一脑袋浆糊进来,以律师的思维出去。”……约翰·豪斯曼,也算资深业内人士,但只是作为戏剧和电影制片人的身份。之前几乎从没有演过戏,首次试镜的效果用导演詹姆斯·布里奇斯的话说,“非常之好”。他和导演算旧相识,曾经建议启用后者为《希区柯克剧场》写过十八集的电视剧本。尽管“苏格拉底问答”式的授课方式引起大学界的争议,但豪斯曼的表演获得了一致好评。“每所学校都会有这种极尽恐吓之能事去对付大学新生的教授。《力争上游》中的金斯费尔德更像是所有这些可怕坏教授的集大成者。”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397473347/

3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法学院真TM不是人呆的,就像最后飞向大海的那一纸飞机,我也期待着我能够逃脱。

40分钟前
  • jinyuqi
  • 推荐

片名取的非常好,我们要追逐那一张纸,那一张纸可以让你自由,让你获得更高的薪水。为了那一张纸你将心力交瘁,当你成功的追上那张纸,显然那张纸已经不重要了。 很像佛家的思想,你要攀登最高的山,但重要的不是山顶,而是爬山的过程,你会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然后在山顶上鄙视山顶。 哈佛真的是地狱,把全世界的精英集中起来厮杀。笔记在天上飘的那一幕很震惊,学霸的自尊也就这样不存在了。

45分钟前
  • Billy
  • 力荐

可以算是苏格拉底式教学初入美国法学院时的law school生存片,放在今天,还是能给我们国内的法学院学生莫大触动和激励。主角所在的学习小组也可分为六类人:默默苦读型,家族承袭型,沉醉大纲型,学而不思型,中规中矩型,以及Mr. Hart这样尽管纠结痛苦却的确时候law school的人。

49分钟前
  • Sean
  • 推荐

You teach youselves law, and I train your mind. There's no answer, there is only a question following a question.

54分钟前
  • 小锡兵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平时你多么努力多么牛逼,到期末考前还得经历炼狱般的复习。。。

57分钟前
  • 雀斑Frec🌈
  • 推荐

"You teach yourselves the law,but i... train your mind."

58分钟前
  • concrete_sea
  • 推荐

why do we study so hard? 只有克服大脑的本性,即对各种东西好奇的天性,使全部的时间和能力投入一件事情,训练大脑和神经系统,从我们outstanding,从而获得工资和future. 是这样吗?

1小时前
  • eipoz
  • 推荐

充分体现美国法学院学习的高强度

1小时前
  • 漏查的小土
  • 推荐

SOB也骂了 而事实是老师也不记得你是谁 该得的分数是多少就是多少。喜欢最后hart把成绩单折成纸飞机吹到海里是我做不到的特霸气。

1小时前
  • Z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