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龙之介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一个建立了认真的价值观的人。他是一个信奉一元价值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是围绕剑(强大)而存在的,他相信提高自己的剑法,用自己战无不胜的剑就可以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事实上,他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那个想要早赴西方极乐世界的老朝圣者,界龙之助就热情的用剑帮助了他。他对自己和自己的剑感到满意。当他面对比武——用剑可以得到一个公平的结果,这是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了。但是他却碰上了对手文之丞的妻子阿滨,她竟然恳求自己在比赛中让对手胜利。一个女人,她的世界是围绕贞洁(爱)来运转的,就象自己是围绕剑一样。界龙之介轻蔑的提议——如果她肯放弃自己的贞洁,他就放弃自己的剑。这个年轻人,他还不知道他碰上了一个足以动摇自己精神世界的哲学问题——这个女人,如果以一元价值观的角度看,她是围绕贞洁运转的,所以她必须面对一个二元的对立结果,她要么爱她的丈夫,所以为了她的丈夫而放弃她的贞洁,但这样她就不爱自己的丈夫,因为贞洁是爱的唯一支撑和证明;另一方面,如果她不爱自己的丈夫,那么她就不应该牺牲自己的贞洁,那是她一元世界的支柱。不幸的是,这个女人居然献身了——如果她一口回绝,那界龙之介的世界就幸存下来了,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残酷。这个年轻人在睡了阿滨之后,踏上了不归路。他在后面碰上了剑道高手,面对了相同的哲学问题——他如果强大(剑),面对界龙之介的挑战,为什么说他不是很懂剑道——这是对剑的否定;如果他并不强,面对埋伏,他却利落的结果了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对手。这个二元的结果是互相矛盾的。但是,这一次,界龙之介思考了,也犹豫了,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不会被强大击倒。一个有灵魂的人不怕被击败,就怕精神世界的支撑被粉碎,那样灵魂就不存在了(比如那个失去信仰,希望及时行乐的旗本武士)。在和阿滨的关系上,他又碰上了老问题——如果自己不爱这个女人,就不会嫉妒她老是说到前夫,如果爱这个女人,就不可能杀死她(其他还有界龙之介靠杀人获得报酬,那么他的精神支柱就不是剑,而是钱)。最终,在年轻的艺伎说出大菩萨岭的老朝圣者后,这个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崩溃了,他徒劳的用手中的剑劈砍着缠绕自己灵魂的幽灵(互相矛盾的疑问),当埋伏的杀手出现的时候,他的剑已经彻底驾驭了他的主人——导演是个思想家,当时疯狂的日本社会已经陷入了一元价值观下的二元对立矛盾结果,一如年轻的界龙之介,坚信强大就是自己想要的一切,强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相信强大可以得到公平和正义,繁荣与富强,但是在强大的道路上却与自己想要的越来越远……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上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是哲学……
首先我不太同意关于用佛学解读这部片。感觉太牵强了,全片是有佛教文化背景,但是至少主题不是佛教。
男主是武士的后代。道馆的少主,剑道高手(龙之助并不是只会打返技,曾经也在元甲源练习,且是同辈里最强的)。但是因为自己钻研的剑路奇特得不到旧道场和父亲认可。龙之助的个人愿望是成为一名纯粹的武士,追求剑术和武士道。这是主人公的人物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幕末时期,武士的时代正在慢慢褪去,因此龙之助个人的悲剧是注定的。他在追求武士之路上遇到了重重矛盾,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
第一幕,比拼实力公平对决在当时的时代却已经成了名誉场,龙之助被各方要求故意打输。但最终由于对方抱着杀死他的心决斗,他只能将其反杀。其实他想要的只是一场普通的公平对决。公平对决胜利后竟遭对手同门的埋伏与追杀,同时也被迫离开家里的道馆,可见当时武士精神在世间所剩无几。
第二幕,龙之助来去偶遇的道馆踢馆。却被老师(岛田)以“其实我不太会剑道”拒绝。岛田作为道馆主实力很强但是面对野路子的龙之助他不能保证完胜,怕丢面子(或者其他理由)龙之助只能失望离去。可见当时的很多道馆也已被利益名誉所覆盖,各大流派固步自封而不想再往前一步了,而龙之助心中想要追求剑术的极致得不到响应。只有在任务中击杀剑术大师的时候才能得到些许满足。随后是雪天的一场战斗,岛田大杀四方,而当时新选组同伙则是无理的又弱小,显得很“低贱”。龙之助发现自己在剑术差的太多,又与这些人为伍,内心受到巨大冲击。以至于最终逃避了龙马的挑战。彻底的违背了武士精神。
第三幕,龙马追到京都准备报仇,此时曾经的盗贼现在已经是一个商人,从腰间摸出枪“支援”,一个低贱但机灵的人,与武士道不沾边的人,从未练习过任何剑术,就因为有一把枪,就拥有了堪比(甚至更高)剑道高手的力量,这正是武士没落的原因。龙马作为武士进行了口头上的拒绝,但因为他找龙之助对决的目的是为了报仇,在这样的利益前无法做到真正的拒绝。
而龙之助这边与阿松的在艺妓店里偶遇,在谈到大菩萨岭时,龙之助意识到自己当年所杀的老人正是阿松的唯一亲人,自己认为的正道(完成老人对佛像许的愿,顺便试斩?),其实自己原来已经罪孽深重。虽然观众可能都认为龙之助是个恶棍,但他本人原先没有察觉,在这一刻才意识到,他只是一心追求剑道,却在这个丧失了武士精神的年代里屡屡失败,回过头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是一个低贱卑微罪大恶极之人,与一名武士相去甚远,理想的破灭加罪恶感的侵蚀让他最终发疯成了魔,影片就在他最终的厮杀中结束。电影没有交代龙之助的死活,但是龙之助的武士之路已经彻底死了。
影片以一场公平决斗开始,但最终龙之助没有得到一场公平决斗,有的只有利益、名誉、政治的斗争。他所期待和龙马的公平对决永远也不会来到了。
从故事一开始的爷爷和孙女上山乞灵,龙之助手起刀落干掉爷爷,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冷酷武士形象直接立住了。接下来是与对手文之承比武桥段,气氛极度紧张,加上运镜调度,看的我都不敢呼吸,甚至看了两遍。
整部电影配乐也相当赞,当给到人物特写或渲染紧张气氛时恰到好处,不拖沓。并且对于电影来说吸引我的一直是故事,但我完全被这部的配乐剪辑和动作设计吸引住了,以至于剧情什么样我几乎不太在意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戏还有两场,一是雪中的岛田老师大战杂鱼。在黑白色调下大雪纷飞,武士砍人,血染在雪上都是黑的,拍出了属于剑戟片独有的残酷和冷漠。另一场戏是最后结尾时龙之助在各种影子和回声下砍竹帘,这个冷酷无情的武士终于疯了,最后在开启无双模式中电影结束,估计是也凉了。不管导演最后放弃兵木这条复仇线的计划挺大胆的,直接把龙之助的形象拔高,所以我感觉没啥遗憾,仲代达矢演的也太棒了。
本片实现了我对武士片的所有幻想
侘寂的禅意,庄严的仪式感,崇高的信仰,至上的礼仪… 比试前的绑带、鞠躬、试探,敛容屏气,如临深渊。恍惚间,剑拔弩张,风云突变。沉醉龙之主的剑道,先是迷惑对手,趁其不备时夺去性命。这令我想起小林正树《夺命剑》中主人公的剑道:敌进,我退;敌再进,我再退;直到无路可退时,便以排山倒海之势一击必杀。
龙之助并非纯粹的恶人,他所追求的,无非是最纯粹的剑道——对自己的剑完全忠诚。他并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使得他并不能圆滑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他更像个无所依靠的幽灵,一位至死追求信仰的苦行僧;道德不会给予他约束,因为他只认得他的剑,他的剑告诉他他该杀人,他便杀。
他本性并不邪恶,他是在外界的逼迫下一步步走向地狱
开局的老头祈求上天夺走自己的性命,路过龙之助便帮他圆梦。他察觉到路过的小偷不是本地人必有端倪,便拔刀相向。小偷逃过一劫,感叹道“怎么会有如此邪恶之人!”虎之助面对龙之助的挑战,以“不善剑道”推脱,随后在雪夜中连杀数十人,嘴上却说龙之助“邪恶的灵魂,邪恶的剑”,并为自己杀人找了一个开脱的理由——“被迫”。
究竟孰恶?何为恶?善恶由社会界定,还是由本性初衷界定?
如果为后者,那么虎之助、兵马、阿滨、小偷皆为恶人。
但是社会并不是这样运转,对于一个人的定位终究要结合时代背景与环境去评判,像龙之助这样偏执的剑痴注定不会被社会所接纳。幕府末期,枪支出现让冷兵器再次陷入绝境,武士阶层穷途末路,固执不懂圆滑改变的人将会走向灭亡。
像龙之助这样的剑道痴汉,走向毁灭是必然。
影片最后定格在龙之助大开杀戒的狂暴表情,他是杀出重围,还是战死剑下,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已经不重要,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存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结局,这也是作者使用开放性结局的用意——真正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克服自己的心魔。 龙之助的自我怀疑是致命的,他在大菩萨岭出于善意杀了那位老人,但是不仅没有让他孙女的生活得到改善,相反的是,她成为了一位歌妓。当他发现自己穷尽一生去追求的剑道为邪恶之道时,他的三观发生了崩塌。如果他无法克服自己的心魔,即便杀出重围,等待他的依旧是死亡。
三船敏郎饰演的虎之助实力应该是在龙之助之下的,但是他更会揣测人心。他并没有主动去和龙之助正面对抗,因为他明白,和这样一位近乎于无敌的剑客决斗只会是凶多吉少。因此这两位世纪对决在影片中成为留白,为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想象。或许在未来,这两位武士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来一场比拼,但是影迷们是无福目睹这一场景了。
与黑泽明相比,冈本喜八的风格与小林正树较为接近。同样是武士片的大师,冈本喜八更加侧重于对剑道仪式感的还原与禅意的描绘,因此在影片中会有更多的长镜头,定格镜头(在比武后龙之助以一敌十的长镜头太出色了,最后的定格犹如一幅水墨画,昏暗的阳光与浓雾中的龙之助屹立于尸体之上,仿佛是从天而降惩戒人世的神明)画面,构图也会更为风格化。而黑泽明更加侧重于对故事与人物特色的刻画,但两位大师所呈现的都是极为卓越的视听语言,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大菩萨岭》由桥本忍担任编剧,这使得本部作品在故事上将会有极为可靠的保证。本部作品的每一帧、每一句台词,主人公的一颦一笑都在吸引着我。个人认为《大菩萨岭》在视听语言上要超越《七武士》《切腹》等优秀的作品,在我心目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武士片瑰宝。
诅咒之剑,几场对决太出色了吧 顶尖的剑戟片时代剧武士故事也就这样了
某人最爱
调度很具匠心,室内是小津的平视视角,外景常用俯视,但摇移拉出景深太厉害了,推拉运镜调动着观者的心理节奏。动作片的剪辑常用快速剪辑分镜,而本片的打斗居然是不流俗的长镜头,很是惊艳,那场下山道和雪夜反埋伏的几场戏,真是厉害。日本剑戟片经典。9
结尾的光影运用有些想法,仲代达矢是真神
一个剑术高超的坏人终于碰到了可以有资格和他对决的好人,却死在了一帮人的乱箭之下,不爽啊,本来以为会有大boss决战的哈哈哈。其实坏人不会遭报应,好人也不会有好报,天地以万物为刍狗,人生来就是猪狗不如,一辈子赖活着来换一次好死。
因果循环,善恶报应,所以追求剑道至丧失人理常情的武士,还不曾与强敌对决就先输给了心魔。围攻戏场面调度有序,对决干净利落。作为一个灵魂堕入邪道的剑客,仲代达矢邪气不足,最后疯狂有余。P.s.对决场面自动脑补起奈良原一铁的剑术讲座【误】
【Great】是否为《老无所依》的前身?不同角色的命运相互联结,在各种场合下产生戏剧性的会面,却又不产生任何浪花,只是错过。第一幕只为「聚势」,冷酷、癫狂而疯魔的剑客形象被塑造,50秒的杀阵长镜为其划上了完美句号。第二幕则是「破势」:反类型开始介入,冥冥之中转动宿命之轮,冈本喜八用一场更为凌厉的雪中杀阵将前半段主角集聚的“势”全部击破,刀仍在鞘中,杀意却向妻子刺去,疯魔的开始。然后就是神到失语的第三幕,反类型的形式到了顶峰,决斗并未发生,真正的敌人只有自己。宿命形成回环,光影汇成梦魇,终于迎来至高影像的降临!他似乎在毁灭中重归理智,唯有杀阵是其归途。纯粹的暴力,至极的追求,戛然而止处,凝练出万钧之势。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他用剑感受过山风。他就不是妖魔。剑若比作女人忠贞,他这一生也就睡过一个女人。龙之助——不为剑死枉做人。这人们口中妖魔,到底也没失了那份坦然,至少在接受挑战这条路上,从来没有下三滥过。
8.0/10。摄影、构图各种干净唯美,剪辑、表演、调度各种牛逼漂亮。从喜八的武士片身上我感受到了莱翁内通心粉的强大气魄!印象最深的当属仲代漫砍群刺客的运镜和背影!柔刚互合,结尾的迷魂杀阵我也很是喜欢!|剑是灵魂,要用心去细察,邪恶的心便是邪恶的剑。这是大和民族‘’冰与火的统一‘’!
如英文片名,本片讲述了幕末时期武士龙之助在追求终极剑道和武士荣耀过程中丧失心智最终步入魔道的故事。导演刻意突出时代背景,使得本故事呈现出杨德昌《牯岭街》式的质疑---是什么把一个遵守诺言、爱好公平、憧憬明天的普通人变成凶手?仲代代矢再次展现非凡的演技,而冈本喜八充满禅机与凛冽的镜头风格,让此片在同时代剑戟片中极为耀眼
1.雪花中的三船,里屋火焰中的仲代,两场乱战,可乃一场简介的较量;2.没有了宿命般的对决来作为结束,令人耳目一新;3.光影、镜头很赞,男主角仲代诠释邪恶的演技可谓是炉火纯青。
看仲代大师总是想起余文乐囧
重温!仲代达矢饰演的主人公犹如徘徊于幕末时代的幽灵,仇恨的眼神和被诅咒的剑术,全片使用了大量全新的电影语法,常常可见封闭空间中的景深镜头和频繁的景别互换,高潮戏中的影子和竹帘构筑了恐惧阴暗的空间,有趣的是电影并没有走入传统儿女情长的复仇模式,而是专注呈现主人公自我毁灭
一部毫无保留的、没有任何旁枝末节的、一点都不欺骗观众感情的纯粹的砍人电影。💪
一个非主流武士的传奇
能倒在我机龙之助剑下是你们的荣幸
结局哦~~
前景人物的超紧取镜、深焦镜头、封闭的景框设计、仲代疯魔般的演技、宿命感的气质,组合出一种摄人心智的迫力。磨房水车舂米的交媾意象乃已成经典,浜崎博嗣之《剑豪生死斗》中伊良子清玄诱奸少女一幕是为致敬。【9↑】
一部划时代的反传统武士片佳作,一曲走火入魔的宿命悲歌。剧作、表演、摄影、剪辑尽皆一流。山林突围、风雪夜屠戮与室内人挡杀人鬼挡杀鬼的打斗戏令人血脉贲张目不暇接。攻心为上,意外地无双人对决,高潮前的帘帐魔影与迎面定格收尾。以磨坊衣物研磨镜头暗示性爱,同质于[菊豆]的滑落染布。(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