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矮婆

HD中字

主演:蒋云洁,蒋美林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8

 剧照

矮婆 剧照 NO.1矮婆 剧照 NO.2矮婆 剧照 NO.3矮婆 剧照 NO.4矮婆 剧照 NO.5矮婆 剧照 NO.6矮婆 剧照 NO.13矮婆 剧照 NO.14矮婆 剧照 NO.15矮婆 剧照 NO.16矮婆 剧照 NO.17矮婆 剧照 NO.18矮婆 剧照 NO.19矮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矮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了留守儿童小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奶奶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的故事。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 12岁的小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辛苦与快乐交织在这个夏天里。冬天来了,小云洁目睹了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南下打工。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还算轻松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小云洁只能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而漂泊在外的父母,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问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林肯律师第一季杀手十三:阴谋我的麻烦老友建筑慢慢小镇大明星第一季长征1996我的鬼学长冤家宜解不宜结致命弯道5:血族魅醒时分ST 红白的搜查档案最后一次2001偷猎者第一季盗帅留香韦小宝驴子潘趣猎龙飞船小丑梦摇篮第一季活死人之夜海上教堂2:土地之子孟姜女1996青春搏击谁杀了他创:战纪最后的德鲁伊:加尔姆战争菲尔穹顶之下 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毫无演技,全是感情!

看似很平淡很粗糙的剧情,但是又处处能激起浓烈的情绪~

看完《矮婆》,又补了导演的《路》和《村小的孩子》,越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片子,看完越是有种深深的无奈感和无力感。想必跟拍了这群孩子多年的主创团队情绪更加复杂~

我小时候也在村里跟爷爷奶奶生活过几年,虽然条件不似片子里这么艰苦,但有些细节也能引起共鸣(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村子、学校老旧的桌子和没有塑胶跑道的篮球场、狭窄的公路和一过车就会扬起的尘土、农忙时一声招呼就来帮忙的邻里……)这是不是全国农村生活的统一写照……

对于那些早早辍学离开家乡出去打工的小孩,他们算不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打工”喃~他们有没有为过早的需要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而后悔~他们是进了工厂,还是拾起了学业,还是抓住了风口~希望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看完导演留守儿童三部曲之后我最感慨的是:

农名工父母哭着对孩子说好好好读书,不然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只能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休息的时间~

可是当代年轻人,读书10余载,考了大学,甚至读了硕博,有多少人不是打工仔,又有多少人在两点一线得996 007……

在车间流水钱上打工和在办公室电脑桌前打工,从体力到脑力,似乎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这一代的我们未来教育小孩该怎么说?(要好好读书,不然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只能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休息时间……)是读书吗?好像又不止是读书……

不是读书没用,读书当然有用!只是用感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喃?

 2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题目源自前两天朋友写的字,不过他写的是下面两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看完电影,忽然又想到这首诗。

好了,这是我在大银幕上看过的,第一部,全片以新宁方言对话的电影,虽然是一渡水下半县的方言,但电影一开场那种扑面而来亲切感,如果你不是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或者你没有浓厚的故土情节,大抵是体味不到这种感觉的。

片子总归是完整的说了一个故事,当然瑕疵很多,比如:演员的不专业导致很多时候显得刻意,邻里乡亲聊天那样的不自然感(我大新宁大家聚在一起涩白话不会是这样子的);作为剧情片,太过于平淡,虽然影片的主体矛盾一直在那里,但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总体来说剧情有些平淡,没有什么剧烈的矛盾冲突,不是说没有,是总体来说;我就觉得里面小孩的溺水死亡以及奶奶的离世给我的观感还是很平淡;诸如此类,等等。当然,也看得出来,导演看过很多台湾的电影,片中很多镜头类似侯孝贤和杨德昌,风格也很像他们的,浓浓的乡土气息。

所以你能看到,新宁的山,新宁的春夏秋冬,新宁的真实生活,我甚至觉得每一帧里都是浓浓的味道,故乡的味道,那么浓烈,仿佛近在眼前,我触手可及。木板搭起来的两层的房子,土砖垒起来的墙,八仙桌,长板凳,开水壶,神龛,堂屋,瓦片,蚊帐,木床,门槛......一切的一切,重新浮现在我眼前,可,仅仅也是在眼前。

小时候,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小时候总觉得上楼的楼梯好陡,好长,每次上去都战战兢兢,但是小男孩总会挑战自己,试着一脚跨几个梯子,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可以像大人们那样不怎么费力气的爬上去,等到了二楼,窗棂外还可以看到燕子筑的巢,春天的时候可以看到嗷嗷待哺、叽叽喳喳的小燕子。

影片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今时今日真实的落后地区的生活,在湘西南山区,在新宁这个落后欠发达的县级区域,在落后欠发达地区更不发达的落后地区的生活。发达城市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诗意,在这样大自然是能够开一场所谓的“心灵旅行”的。我个人也不爱看乡土小说,因为太苦,太悲,里面的人过得不像人。(此处为脱贫攻坚鼓掌)每念及此,我觉得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比生长在这个地方的很多人幸运太多太多太多乐

不想谈论剧情,谈谈这部影片的另外一个名字,《云在故乡等我》,我看完电影后,脑海里会想起两首歌,一个是《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以及《那就是我》,我思恋故乡的小河,我思恋故乡的炊烟.......(都是八十年代的歌,好老啊,为什么我脑袋里一开始想到的就是这种歌)。故乡里的群山,群山之间的云,群山之中蜿蜒的河流,以及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山里人。整个影片的基调是静谧的,色彩偏冷,就是在不急不慢地讲一个故事,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画外音在说,这就是我家乡的故事,普遍而又平凡的一个故事,也是发生在许许多多人身上的故事,可能也是一代一代的宿命。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本是首乐观、积极向上的诗,可就这个影片而言,白日不到处,青春真的会恰自来吗?影片末的留白,是青春的恰自来,还是又一次外出打工的轮回呢?

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是三星的电影,但是冲这份情怀可以加一星。

PS;有些农村生活有些太苦的意味在里面了,在农村孩童之间就没有一些快乐的事情,这有点太可以了。作为小孩子,瞎开心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起码我就看到了,有电视机然后从来没开过,到后面才有电视。

最后,作为全篇都是新宁方言的电影,怎么能没有粗口呢,怎么能没有脏话呢,导演,你会看到这条的对吧,一渡水那边的经典粗口怎么能不反复出现呢?????出现的次数太少了啊,很不贴近生活(笑)

 3 ) 记录一些映后故事

拍摄历程与技术问题:2012-2017年导演留驻家乡拍摄素材(包括但不限于这部),2016年完成拍摄,2017年送审,2018年上映。因此虽然先前积累了独立纪录片的制作经验,但这是首次拥有40-50人拍摄团队、资本与市场力量介入的经历,所以在剧本写作时需要参考、迎合各方意见和价值,在现场需要进行各部门(灯光、录音、镜头)协调、沟通,前期需要拉投资,后期也得跑宣发。但所幸是出镜的所有演员都是彼此熟悉、信赖的村人,习惯于大型机器与镜头生硬地插入日常生活。而且虽然剧情是虚构的,但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真实的(比如聪聪哥哥中途辍学、外出打工的意愿和真的就在拍摄一半的时候走了,虽然最后又叫回来了),唯一存在的技术问题是需要在拍摄前告知演员们镜头的位置、大致的剧情,剩下就是相信他们的能动性、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取消剧本的限制和复杂的要求,那么在前3、4条的状态和效果都是最自然的。拍摄完毕后,因为受到侯孝贤的影像风格和长镜头影响,所以请了两位台湾的后期,另外迫于之前选定的一首歌高达10万的版权费压力,林峰也负责了这首报恩民乐片尾曲的编曲。制作完毕后,送审环节的修改意见比较仁慈,除了要对上述片尾曲的歌词进行政治脱敏、加上歌词字母后,还要改动聪聪哥哥作为童工的打工镜头和广东求学的红包情节。导演持续专注、记录云洁和蒋恒蒋鑫之后的状况,已跟拍十多年,目前云洁在高三,也因为影片获得了不会过度的关注和刚及所需的资助。

拍摄独立纪录片与剧情长片的态度:纪录片的成本低(2-3人、10-20万)、技术性低、自由度高,表达上更为私人;剧情片完全相反(这部拍摄团队40-50人、总成本100多万)。两者的诉求完全不同,但需要平衡,以拍剧情片补贴纪录片,但相同的基础是技术要求,有了技术也可以接商业短片恰饭还债。但导演之后应该会专注于纪录片拍摄。

社会关怀与从影心路:作为乡村留守儿童,生于斯长于斯,因为身份原因天然地熟悉、关注家乡、乡人,喜欢和儿童接触,注重教育,尤其是通识、常识教育,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这些关怀在他的儿童题材、乡村题材中得到了表达,近两年的也转向了退伍老兵、性少数群体的议题,正在筹备的是农民工题材(农民工、随迁儿童、留守儿童长大后)。导演的孩子也来了现场,他希望可以给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电影的方式给社会注入更多无论正负的能量与声音,也庆幸自己童年受到了文学和电影的影响,在大学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也因为这份热爱和心愿不会被既定安排所左右。虽然前几部的成长是艰难且缓慢的,但现在有可以立足之地,也在慢慢还清友人的钱(泪。在谈及这部分的时候,特别感受到了一份坦诚和真诚,感受到了与现场所有的联结。

出来后在楼下转了转,发现清仓区又补了很多书,而且质量比上次好了很多,激励了购书欲,重回十年前,上头买三本,顺带结交了一个新的法社会学研究计划,希望别烂尾了,也希望之后在闲来没事摸到这些书来调剂的时候,也能记得我今天对它们产生兴趣、希望得到的阅读体验。

 4 ) 它是留守的,既是留,也是守,正像电影的另一个名字——云在故乡等我。

影片主要讲述了留守儿童矮婆在经历了纯真童年、叛逆青春、家人病逝、发小的好友去广东打工。之后,随亲戚南下学会独自面对生活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云洁的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写《我的妈妈》。云洁回家询问奶奶,用的称呼是“生我的那个人”。后来云洁听奶奶的话写了自己的“新妈妈”,老师说写得很好,却被同学们传来传去地嘲笑。

矮婆是家人给蒋云洁的小名。乡里人认为贱名有利于小孩平安长大,故以矮婆名之。她的生母是河南人,在她一岁时跑了,继母是广西人,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云霞,她跟奶奶和妹妹云霞住在一起,过着简单的乡村生活。

爸妈外出广东打工,云洁和两个妹妹成了留守儿童,跟奶奶共同生活在村里。村庄在湖南的某个地方,村后有青山,村前有溪流;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暑异常。云洁就在夏天亲眼目睹了一个小伙伴的溺水。云洁要承担家务照顾妹妹,为了省650块每学期的校车费用,她每天都要走远远的山路才能去到学校。妹妹云霞拿到一颗桃子会自己大口吃,云洁拿到一颗桃子会主动分给奶奶。

半夜下雨,屋顶的水漏个不停,奶奶叫云洁起来接水。云洁半宿没睡,第二天在考场上睡着了。考试成绩出来,妹妹云霞考得好,机灵地在奶奶面前邀功。奶奶问起云洁,云洁却没考及格。奶奶拿来棍子“教训”她,她一声不吭。

聪聪哥带着云洁和几个孩子一起去放牛,大孩子们去挖河蟹,叫小一些的孩子看着牛。结果小孩子贪玩跑了,几个调皮的小孩冲牛扔鞭炮,牛丢了。孩子们到处找牛,天全黑了,大人们也乱作一团,“牛丢了,人也要回来”。

云洁找聪聪哥问题目,正好聪聪的弟弟跑来说有人打他们家狗。聪聪去看,打狗的小孩正是前几天炸牛被他们“教训”过的,心里不服气。聪聪正要冲上去,突然发现小孩自己染了红头发。他觉得很潮——下一幕,小孩笑着给聪聪哥染头。

云霞的代课老师要离开他们外出打工了,她一遍遍地说“老师不教我们了”。奶奶坐在一旁做活:“新老师会更好的。”

云霞流下眼泪:“不会,这个老师最好。”奶奶:“你们会有新老师,新老师会好的。”尽管云霞不舍得,但是老师还是要离开。乡村留不住父母,也留不住老师。

奶奶去世,办完丧事后云洁云霞跟着叔叔去广东投奔父母。姐妹俩到广东,站在父母上班的车间门口,一直没叫他们。父母忙着干活,也没看见风尘仆仆的孩子们,最后是车间主任先开了口。父母立刻说一定请假把她们安顿好,几个人带着东西去出租屋,爸爸一路提溜着可以拉杆的行李箱。

夫妻两人用了能想到的所有渠道联络疏通,却没法让姐妹俩上上学,教导主任摆着手直把他们往外送。最后,妈妈只得带着孩子们回乡生活,留爸爸一个人在外打工。

云洁一个人睡奶奶的房间。半夜感受到月经初潮的她大声叫奶奶,早上她一个人起床在晨光中清洁小裤头,电影结束。

 5 ) 生为女孩…

在长沙南站独自看完了整部片子。 片子的节奏缓慢、悠长,光阴也有点灰暗。比较真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例如里面的女主角矮婆作为一个被生母抛下,一直靠奶奶养大的孩子,懂事、孝顺、贴心,童年也过得压抑而自卑。 而所幸的就是奶奶是她们三姐妹的守护神。 奶奶意外辞世后,她们姐妹经历了去广东,然后进不了学校,又回乡村的经历。 对比起矮婆的沉默和内敛,有自己亲身妈妈的妹妹云霞,相对来说比较任性,当然她也比姐姐活的看起来欢快一点。 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就是她的奖状和小红花。奶奶在世的时候,她把奖状和小红花贴在奶奶的床头。奶奶走后,她想把奖状撕下来贴到妈妈的房间。到了准备去广东读书的时候,她又想把奖状带到广东去,直至最后,奖状又被贴到了老家的土砖墙上。 一个孩子为什么那么在意一张奖状呢?因为这张奖状几乎是一个缺乏关注和关爱的孩子全部的价值呈现和定义。能够让父母和伯伯她们夸赞她们的就是:她们读书还可以,听话!这也是她们唯一可以证明自己的东西。 文末矮婆住到了奶奶曾经住过的那间房,一个人,她不怕。 但是晚上还是被自己的月经初潮给惊醒了。我觉得此处是一个非常好的隐喻,这是一个女孩成长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她开始成长的一个标志。伴随着奶奶的离世、妈妈的回来,生活又开始发生了新的一个轮回,但是她终于开始慢慢的长大了。 曾经因为下了一场雪,云霞的多肉差点被冻死。而第二年的夏天,也就是矮婆月经初潮的那一个早晨,阳光就刚好撒在多肉的叶子上,在露珠上折射着耀眼而闪亮的光芒,那一刻是全剧里矮婆为数不多的露出笑容的一次,生活终归是越来越好了。

 6 ) 0217

看了这个电影感触很多,自己也多多少少在矮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她那样,生活过的很艰辛。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路,是阳光大道还是曲折弯路,不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不然也没有用。 矮婆在这样很艰辛的情况下,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奶奶逝去,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的走出村子,来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学习等很多糟糕的情况。矮婆是不幸的,这么多打击相继而来,她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偷偷的哭。可矮婆又是幸运的,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像阴天过后的太阳,格外的明媚。 而电影里面的老师,我却看到了作为老师的另一面,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情况下,应该以他们的成长过程为主,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是老师应该做的。影片的老师却只重视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被叫家长,自己也要被训斥一顿,没有做到一位老师应尽的职责。一位好的老师应当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那这位老师显然是不合格的。 这部影片反应了很多现实中的事情,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老师教育的原则,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短评

个人生命体验的完整纪录,散发着木头味的房屋,路边摘来即食的“pao”,项上铃声清脆的水牛,以及美丽但噬人的池塘。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影片呈现了方方面面。PS,摄影真的超赞!

5分钟前
  • Bill
  • 力荐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我还是挺敬佩蒋能杰的,除了愿意掏出家底去坚持自己的电影梦想关注边缘人群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在这样一个文艺片、纪录片极为艰难的市场困境下,开展自救行动。包括早先主动发布自己的网盘资源,然后进行销售,成为豆瓣乃至整个电影圈中的热门事件,再是这次费了这么大的劲终于将电影送上大银幕,利用各大城市众筹点映的模式让想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看到,即便排片票房非常有限,也已经非常不错,值得鼓励和敬佩了。如果我们的文艺片、纪录片工作者们都能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和开拓市场,我想对于市场环境的培育也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蒋能杰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拍出更多更优秀的纪录电影吧。

8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很踏实,规避了很多戏剧性的东西,选择了日常的片段。最后收在一个少女的成人礼是个有意思的选择

13分钟前
  • 张小晗
  • 还行

给自己打个分吧!虽该片让我最近这四年都处于一种负债几十万的状态。但电影《矮婆》作为我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想要的故事,感觉,风格基本都有了。虽过程痛苦,也有快乐,梦想已了,所以给了四星,三星是电影本身,一星是给自己的鼓励和认可。感谢幕后支持我的亲友,还有家人。 - 蒋能杰

14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和走丢的黄牛告别,和喜爱的代课老师告别,和溺水而亡的伙伴告别,和外出打工的哥哥告别,和相依为命的奶奶告别,和曾经的自己告别,于是简单的小云洁便成长为装满心事的「矮婆」。PS喜欢影片另一个名字「云在故乡等我」,并且希望片方换一个好看点的海报。

15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用过于“电影”的镜头企图表达非常“现实”的记录,在我看来就是充斥着调和不当的生硬和尴尬。

19分钟前
  • 说明书
  • 较差

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云洁默默的看着同龄的男孩子逃离乡村去打工,默默的接漏下来的雨水做家务,默默的与奶奶日常相伴,默默的随父母到广东又回到家乡,她经历着这一切,在其中,又仿佛不在其中。

24分钟前
  • 迷迭
  • 力荐

沉默的云洁也是成熟的矮婆,故乡与远方都摆在眼前,命运的牵绳左右摇摆,她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一个和一群留守儿童的日常,戏剧性较强,但表现自然加上真实人物,是有很抓人的点。几处相对轻松的乡间儿童群戏,略有日影的格调,不过整体色彩偏艳。北影节百老汇

29分钟前
  • 郝小勺
  • 还行

在對非職業演員的指導和調教方面有所缺欠,但同意惠子的觀感,影片於“糙”中有余華小說般的利落的力量。2021年9月8日(農曆生日)20:50於百川荔灣3號廳,當日全市僅此一地放映。

32分钟前
  • Bork
  • 推荐

奶奶去世那段合上了心理节奏,而且我切实摸到了成绩进步了奶奶却不在了的那段难过。到广东入学失败的情节也很准,所谓被遗弃和损害的。整体来讲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还是做不够好,说方言都没免得了尴尬,然后剧本还是太重了,调色也略过。廖桑和林强这两年在内地青年导演的片子里出镜率真是高啊。

36分钟前
  • 阝女
  • 推荐

特色的“青春残酷物语”,是历史进程里的阵痛与个体的命运定型,与个体的成熟、变化几无关联,毕竟中国的孩子太早熟,又必然要认同命运的安排,过早的见识到了庞然大物,太可悲,电影是这段特殊时期的有力见证。

40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矮婆其实是个留守小女孩,湖南乡下,很多女孩子被叫“婆”“姑”,据说是好养的意思。故事本身很平淡,就是讲一个矮婆和两个妹妹跟着腿脚不好的奶奶在家,父母在外打工,后来奶奶去世,父母想把矮婆和妹妹接到广东读书,未果,矮婆妈妈只好回家带矮婆,全篇完。所有的角色都是村里的村民,矮婆也在导演多年前的纪录片里出现过,所以演员好像都习惯了摄像机,演得特别好,甚片子里那些点到为止的乡村霸凌,看起来平淡的生离死别,都是透过矮婆的眼睛很自然地出现,平静克制里是时代的暗流奔涌,实在是比纪录片还纪录片,甚至有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子。

42分钟前
  • 嘉木
  • 力荐

一副留守儿童的生活画卷,质朴的影像中透露着生活的无奈,平淡的叙事里掺杂宿命的轮回。

43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还行

没有达到个人预期,有一种隔靴挠痒之感。蒋能杰拍纪录片出身,这为首部剧情片,多多少少带着纪录片的感觉去走。作为一个湘娃子来说,也许这种点到为止的风格是他的本意,也许去掉了某些为了拿龙标而妥协的素材,不得而知,对这点,他在深圳首映点映场里也没做正面回应。语境禁锢下,太多无奈。Let it be。#深圳海岸影院20180717导演见面会场

45分钟前
  • 老珂
  • 还行

3.5。纪录片的形式风格拍的剧情片,与导演本人有关。去情节化的叙事和去戏剧性的表演,但事件足够紧密,整体较为流畅。大致是散文电影的语法,结尾惊艳。乡村生活,留守儿童,死亡,离乡务工,亲情疏离,现在这种题材有点多啊

46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当代中国留守儿童电影有两种,一种是《米花之味》,另一种是《米花》以外的全部。

51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懂事的孩子真让人心疼。「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

53分钟前
  • 咸鱼陈
  • 推荐

作为剧情片,剧情很尬很尬,人物和故事都很模式化。看得出来导演对于农村和留守儿童有很深的关怀,把影像作为一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抱负的工具,非常的实用主义。但这不是真正的电影,更不是好的艺术。

58分钟前
  • 彼岸流年
  • 较差

远离故乡的车窗,最后又成为无奈的归家之旅,然而对于「我不知道怎么描述我的母亲」的女孩而言,家已经不再为家,奶奶的房间作为一个留守的空间在剧情中的不断变化颇有深意,收尾相当之好。影像非常之克制,所有的最大信息量的部分,皆是点到为止,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小说。

59分钟前
  • 闵思嘉
  • 推荐

1.一部质朴、真实而细腻的生活片,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同时还涉及空巢老人、乡村教育(村镇学校留不住老师)、进城务工潮(连少年与代课老师也无法免俗)与矿工职业病问题。2.固定机位长镜头贯穿全片,中远景为主,冷静克制,同时也让影片仅有的抖动镜头(孩子们坐上卡车离开家乡)与寥寥几处特写(如在奶奶葬礼上啜泣不已的云洁)显得更为动人。3.众位非职业演员实名本色出演,朴实可感,两姐妹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4.西南云雾缭绕的淡青图景让我想及[面纱][那山那人那狗],乡野山水的空镜太美,室内戏布光也绝不粗糙,廖庆松的剪辑与林强的配乐更是品质保证。5.打弹珠,放炮仗,被同学集体扣留扔传作文本与起绰号,令人忆及童年往事。6.生活是苦涩的,故乡终归要离去,在都市中也注定漂泊,所幸,总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花儿也会再开。(8.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