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涉及宗教题材的电影都是以基督教为背景,其实佛教和其它东方宗教可发掘的东西远比基督教要多。
本作女主角维罗妮卡意识错位,得到了宝生空行母的记忆和思想(或者说被附体),片中又提到了月称菩萨和湿婆,杂合印度教与佛教的元素,赚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可惜维罗妮卡逃脱不掉成为主人公写书素材的命运,又神奇地进入更原始的语言状态。
如果在女主人公身上找出男主角被雷击之后神起变化的更深层原因和意义就更好了。
Coppola的Youth Without Youth早就想一堵其芳容了,有幸今日终于得见。以前一直揣测是关于人生或者爱情的电影,可是我万万没有料到,那个<教父>的导演,那个镜头冷峻的Coppola,居然也这么喜欢玩儿。也许是年纪大了,总有些"要玩就玩次狠的吧"这样的念头。
说实话,整个剧本是很有意思的,完全可以做到"上及终极宇宙,下及爱情猎奇"。Coppola一边想干点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儿--弄哲学;一边又想做点儿符合商业需要的包装--玩感情。可能是要妥协的东西多了或者想法多了,最终的成果就象几何作业似的--一个圆,分两半。
咳~~,和上面说的一样,整部电影分成2大部分。
多米尼克,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男人,由于一直致力于人类语言的研究而错失了自己的爱情,终生后悔不已。直到70岁的时候终于不堪忍受,想自杀了结。谁知造物弄人,还没自杀呢,就被雷给劈了(囧),由此展开了多米尼克的神奇之旅。
话说这雷一劈呀,他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还因此进化成了比现阶段人类更高级的人(姑且就这么说吧),不仅返老还童深得众女士青睐,智能也进化了,甚至拥有了手一挥即知书中事,心一动就能夺手枪的疑似超能力的超能力。
故事就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疯狂科学家、美国特工(马特达蒙有份客串)、性感女间谍都纷纷想要控制这个20世纪新人类的活标本。
怎么样,挺来劲吧?这部分简直就是男人对权利、对能力的意淫产物,到是具有充分的商业价值,你要商业就商业吧,没准最后还能搞成20世纪的X-MAN,那我们这些俗人也能高潮一把啊,可是故事就在这里分离了。
接着发生的情节,Coppola就完全放开了,撒了欢的玩。从佛教到转世轮回,从哲学到周庄梦蝶;从梵语、埃及语、巴比伦语追溯到苏美尔语;从纳伽巴德之女到二元性中观派哲学;从月称祖师到湿婆神。将古典哲学、佛教、古代语言等等猎奇元素通通摸了一遍,让你不知道该鼓掌还是抓脑袋。
但是Coppola关于爱情的那根弦一直没有断掉,按照剧中的解释,多米尼克和爱情永远是二元对立的。他越追求终极知识,爱情就越来越远;他越往前进化,爱情就越往后衰老,女主角就是这么一个象征符号。
总之,你完全可以把这片子当成两部电影来看,上半部拥有一切商业片要素;下半部,可以当做哲学和佛教的杂烩,都是点到即止(甚至点还没点到也止了)。刚想动脑子思考,他就不玩了,你说折腾人不?
草草看完一遍,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如同吃了一次怪味火锅,材料丰富,色彩缤纷,但是不咸不辣。唯一的好处就是,以青春之名,行意淫之实。
用多米尼克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把真实经验与春梦混淆了,那我的人生可比我想像得要有趣。”
(芷宁写于2008年7月9日)
倘若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饱经沧桑、年过古稀后,重又恢复年轻而强健的身体,同时还获得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不是一件超完美的奇遇?除却梦幻唯美派的作品,这个答案都是理性而否定的,经验和突变、爱情和选择、相守和衰老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纠结而矛盾,且不可调和,更无法挽回,事实上,这个答案不仅是否定的,它更是残酷的。想要获取穷其一生都想知道的学识秘密和历史坐标,却要以爱人的生命极限为代价,影片《没有青春的青春》用超现实的故事和娴熟的光影技法,以迷梦般的境界阐述了主人公语言学家多米尼克·马泰的意识体系和没有青春的高龄体验。
影片是电影大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近10年来的首次光影回归,有网友在看了该片后认为这位《教父》三部曲的导演“不过如此”,这话令人感到有点悲哀,就像感叹一些小孩无法理解《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命运一般,说“不过如此”的那位貌似没能留意影片所具有的悲怆感和纵深度,也没能觉察一位老人对生命、对青春的感佩和拆析,更没理会老人家这些年来在哲学体系上所取得的成就和慎思,如时间与人类意识。在片中,科波拉对时间的各种可能性的推断进行了迷梦般的追寻,通过对多米尼克获得神奇能力及其跌宕人生的架构,为人们拉开了一个认知体系,关乎历史变迁、关乎人种学、关乎人本性,更关乎语言学的渊源,片中多次引用了《奥义》和《庄子》中的经典,特别是对“庄生晓梦迷蝴蝶”的一再借述,令这出繁复迷离却始终在探究真相的梦境更富有了一丝迷惑且魅惑的气息。
影片的风格十分个人化,当然,个人化的东西本就不可能被所有人欣赏,因为它看上去有一种清寂辽远的疏离感,没有浅层的互动,还执着于自我阐述和剖析,更是在真挚而平静地解说着科波拉个人的“影像思考”。对此《电影沙龙》如此评价——“如果影片不需要太过浓重的文艺气息的话,科波拉实在是没必要如此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过,个人却很激赏科波拉此次的“自恋”,蛰伏10年的他不想重复以往拍摄过的类型,内心也因不能将寄托厚望的《Megalopolis》完成而充满了挫败感,此时他看到了小说家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短篇原著,对男主人公的人生感同身受,并籍此感受到重获年轻的喜悦,更享受着历练成熟所带来的智慧和欣然。再者,人家的拍摄资金源于自家在加州经营得非常成功的葡萄园,就算人自费抒发一下累积10年的头脑风暴也不为过,更何况这个风暴很可观,经得起思辨和推敲。
科波拉曾表示:“……你可以把这部影片当成是一个浮士德式的故事:一个老人重新获得青春,拥有一个完成他穷其一生追求的伟大作品的机会,然后再次坠入爱河,不过最终他还是死去了……”与歌德、托马斯·曼笔下浮士德不同的是,多米尼克没和魔鬼签约,他的超能力源于自然的力量,74岁的他被雷劈后,获得了年轻的身体和解开更多知识之谜的本钱,而故事背景设置在欧洲的动荡期(主要情节发生在1938-1956年间的罗马尼亚和瑞士),故而不论哲学诉求还是知识溯源,都变得颠沛流离而扑朔迷离。
多米尼克和同样因雷电击中而被另一个古老灵魂附体继而获得超凡能力的女人维罗妮卡的相遇相知相守、仿佛预示着迷题解密的可能性,似要揭开人类历史和语言的真相,堪比人类语言刻录机的维罗妮卡给了上下苦苦求索的多米尼克一次契机,然而,知识和容颜都被时间所捆绑被羁绊,一切就像迷梦蝴蝶一样,必须避开美好的婚恋,借来的青春也终将结束,片尾,衰老的多米尼克终于死在了布加勒斯特积雪的街头,时年1968年,欧洲的又一个特殊年份。
可以说,影片的呈现手法相当丰富细腻,演员也将角色演绎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特别是出演多米尼克的蒂姆·罗斯,他对人物的精彩拿捏和收放,使得这个难拿而缥缈的形象丰满立体而真实。同时,影片于光影流转之间,流露出的探究而优雅的气息十分迷人,不断氤氲变换着的画面不时地形成一种时光流逝、心脑复苏、感悟丰饶的态势,特别是画面倒置与回溯的手法,配合适时响起的配乐,令那种精神层面的探寻仿佛是在生命中或匆忙穿梭或短暂停留,又仿佛在反刍生命铸成的历程,并将最终的真相浮出雾霭——人类所追寻的东西常常显露出触手可及的假象,实际上却永远不可控,拥有的东西虽伴在左右却总在飞速流失,就像人们无法超越摆脱皮囊的束缚一般。
或许该片那庄肃而寂寥的哲学氛围使得很多人无福消受,也或许正如《新闻日报》所言——“影片还是非常伟大的,只是它的优秀之处太过分散了,让你没办法一下子就产生共鸣。”影片在意大利首映时也令观众产生了“不知所措及不确定”的观感。然而,这部承载了很多象征意味的影片却是值得思索和回味的,它以语言的探寻作为人类历史和权利的佐证,这样的光影探索显然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科波拉大师显然也已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许很多年后再看这部影片时,会获得更多新的领悟,那么,就将它留待光阴检验吧。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0806950_d.html《本杰明·巴顿奇事》也有一个返老还童的故事,也有爱情、美景跟时代变迁。但与本杰明·巴顿的生来奇症不同,科波拉在改编罗马尼亚神学家伊利亚德的同名小说《没有青春的青春》中塑造的多米尼克·马泰教授是真正的返老还童。这位痴迷于语言起源及时间概念的高材生因嫌时间不够,放弃了青春与爱情一心治学,年逾七十依然没能完成自己的研究,茕茕一生郁郁寡欢,复活节时带着一包毒药跑到罗马尼亚首府布加勒斯特准备了此残生,没曾想却在赴死途中被闪电击中,全身烧伤,入院救治。这一击不要紧,却使多米尼克·马泰重返青春:新牙新发新身躯,更重要的,是神秘超能力。返老还童的多米尼克得到了睡梦中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仅如此,一本书晃过眼前他便能尽知个中内容,简直一日如十年。他还能意念移物、心想事成。他相信自己是人的“变种”,是未来世界的新人。
除了无尽的青春与时间外,电击还击出了多米尼克的另一个人格,一个更冷酷、理智、目的化的镜像。两个多米尼克常常对话,类如:
“双重人格。总是随时回答我想到的任何问题,就像个真正的守护天使。”
“嗯,这么想正确又有用。”
“还有其他吗?”
“多着呢。”
“比如?”
“除了天使跟守护天使,还有掌权阶级:大天使、炽天使、普智天使,与我们部分融合的过渡生物,意识与无意识的过渡……”
“嗯,当然。”
“还有自然与人之间,人与神,理智与情感,阴与阳,暗与明,物质与精神……”
“那么又回到我以前热衷的课题了,宗教哲学?”
“对。对你来说,总会回到那上去。”
多米尼克的镜像告诉他世上万物没有偶然,也就是说,正因为多米尼克执着于寻找语言的起源与时间的真相,他才被“选中”返老还童,拥有神乎所以的学习研究能力,并遇到一个与曾经未婚妻劳拉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子,维拉尼卡,在睡梦中帮助他一点点接近语言的起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的流逝对多米尼克来说成为了幻象,却加倍展示到维拉尼卡身上,让她迅速衰老。这时候的多米尼克再次面临知识与爱情的取舍,要么牺牲爱情寻求知识,要么放弃知识,保存爱情的回忆——这像不像《浮士德》?
但《没有青春的青春》并非执着于研究人类进化的历史,它要说的更是未来。1968年年近百岁的却青春焕发的多米尼克和他的镜像一同回到了他的故乡,罗马尼亚的皮亚特拉-尼亚姆茨。理性的镜像责备多米尼克本我的感性,说因此他才未能完成哪怕一本著作,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多米尼克的本我试图以核武器对人类的毁灭威力来斥责镜像的目的唯一论,并打破镜子毁灭了自己的“守护天使”。
这样的安排明确否认了人的未来,或者说一切以远景为目标的人生手段。那么不可避免的,人生意义的中心便回到了过程本身,于是多米尼克回到了影片起点1938年的Café Select。那么多米尼克在1938年与1968年之间所经历的一切,究竟是什么?
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是梦境。
多米尼克两次引用庄子梦蝶的典故来强调梦境与现实的相互转换性,而这,正是时间的虚幻所在。实际上更进一步的,人又是什么?是一种物理组成还是回忆的总和?如果人能够保存记忆,是否便等于永葆青春?如果记忆便是人的真正自我,那么梦境呢?我们在梦境中所经历的一切:形体、场景、色彩、气味,那栩栩如生的一切,在醒后的时间里与其他的记忆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又有谁能说,梦是假的,人生才是真的?
影片中最为神秘的一个细节是1968年Café Select中年轻的多米尼克向1938年的旧友解释自己来自未来,随后突然衰老,记忆衰退,最终死于1968年的故乡。在这个片段中,甩掉镜像的多米尼克本我依然深知二战、原子弹、氢弹的真实性,就好象维拉尼卡能够看到多米尼克的镜像实体一样,“真实”是个相对的概念,同样的还有多米尼克的返老还童及时间怪圈,既真实存在又是掩盖更深层真相的一个扭曲的幻象——影片开始如水波一样的怀表机械细节和倒转的指针已对整部电影进行了的影像总结。生与死,固体与液体,时间与永恒——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在1931年的画作《记忆的永恒》中就准确无误的传达了潜意识以意识为基准但超越意识的流体形态。
那么,通过《没有青春的青春》,化身多米尼克·马泰的科波拉究竟要表达什么?
我相信不会是语言的源起,也不仅仅是粉碎时间的流逝为人生存在的真实形态篆刻注脚。那么,在这个神秘、玄幻、光影流离不可思议的故事中,我们从科波拉那里得到了什么?
玫瑰,当然是那三朵玫瑰。
两朵给生,一朵给死。然后转身离去。青春散场,时光将尽,唯有离开时最后一个背影,才终于跨越自然与人,人与神,理智与情感,阴与阳,暗与明,物质与精神,时间与空间,尽言万象于无形。
还可以
抛开 科波拉 这次过于宏大的企图:生命、轮回甚至人类的源起的哲学思索;科学与玄学的辩证。抛开他对东方哲学粗浅的表达。作为电影的电影躯体却是足够伟大的。
没懂啊我擦!!
这才是真正有回味的“返老还童”故事。
实话实说 故事很简单 但我就是整不明白导演啥意思……
雷劈物语
奇幻,宗教,哲学,真是迷人的电影
2009-02-08,想表达的东西貌似有点儿多,魔幻主义的味道浓了一些。7
庄生晓梦迷蝴蝶,只是当时已惘然...
太对胃口了,向科波拉致敬!
看过,但是印象不深刻。
我应该把玫瑰放在哪里
中段看得满眼泪——呵欠打得。但终场镜头结束一回想,我居然还满喜欢。科波拉暮年复出的这部个人独资制作,在没有投资方与制片人压力下,被他几乎是尽可能地塞进了包括彻底误读的东方文化和完全为个人意图服务的语言学在内的各种元素,统统揉散到梦呓一样的意识流镜头里团成庄生梦蝶,乱,过玄,但提神
在年轻时受了劳拉的离去,返老还童后维罗尼卡重获青春抱着孩子.非浮士德
神秘,追溯时间的第三支玫瑰。
又是黄粱一梦
晦涩难懂。。各种扯淡的情节。。
炒不好一盘大杂烩
直言看不懂,也需迷入其中...馬特戴蒙還來客串...
这儿部还真的是一般,看过一遍了,连名儿都没记住,又荡了一遍,看着看着,才慢慢想起来,好像看过,一般一般。看着儿遍,才知是科波拉老爹的作品,失敬失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