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上映18年后,各个主创接受访谈讲了很多当年拍摄过程的小故事,也就是纪录片 The Making of Amadeus,在网上我没看到有翻译,这里记录一下
1.1983年,剧组在捷克拍剧院戏的时候是7月4日美国国庆,于是拍摄现场喊了action之后奏了美国国歌而不是莫扎特,在场的几百个捷克群众演员也跟着唱,剧组也惊了。只有一小群人没唱,因为害怕有捷克秘密警察混在群众演员里。演约瑟夫二世的演员说,当时心想,完了,大家都要进监狱了
2.编剧彼得谢弗1979年带导演米洛斯在伦敦看原版舞台剧,米洛斯本来很不愿意去,因为音乐家的传记通常很无聊,但是看完第一幕后他就惊呆了,幕间休息的时候他对彼得说如果第二幕也这么好,我就把它拍成电影
3.彼得谢弗是在导演的家里(康涅狄格)和导演一起搞完剧本的,一共花了4个月,周一到周五都关在屋里,感觉跟蹲监狱一样。然后周五晚编剧回纽约,享受完全不用跟导演对话的周末,然后周日晚又被接去蹲监狱
4.两人本来对剧本分歧很大遇到很多麻烦,于是每天干脆花几个小时一起听莫扎特,顺便把音乐分配到故事里,这个过程给了编剧很多灵感,音乐带出了对白,很多词是照着音乐的节奏写的
5.编剧给导演提过要求,说不想要音乐变成渲染情绪的工具,而应该是情绪的前导,是剧情的第三个主角
6.制片导演编剧三人组在纽约机场见了音乐指导Neville Marriner,因为Neville正要赶飞机,而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片中用的莫扎特音乐,一个音符都不能改动
7.进入选角阶段,片中主要角色一共试镜了上千名演员,演约瑟夫二世的演员说仿佛试了一年。在试镜莫扎特的过程中导演让F. Murray Abraham来对戏,需要演到老年萨列里的时候F说他还没准备过老年的部分, 但是米洛斯坚持让他演,F想那就试试吧然后暴风演了一下,导演又惊呆了,几天之后就跟他说你是第一选择,F回说你就直接告诉我接下来还要怎么做(才能确定拿到角色),因为我还忙着刷厨房。又过了段时间剧组再次让F来试镜,F说这角色我不要了。导演于是对制片人讲,这种人才是我要的萨列里,台上台下都有萨的个性
8.之后再打给F确定消息时,F已经在疤面煞星片场了,F说当时消息传出来,疤面煞星片场的人包括明星对他的态度都不一样了,因为他拿到了所有讲英语的男演员都梦寐以求的角色
9.取景方面导演只考虑维也纳,布拉格和布达佩斯,因为只有这三个城市有类似的18世纪建筑风格,尤其是布拉格,架好摄像机就能拍,只要别拍到路灯就完全不需要特效处理
10.开场的雪景。由于布拉格当时连条件很差,人造大量雪也不可能,而且天气预报说那年不会下雪可能要等到来年3月,于是剧组每天都准备两套器材,祈祷哪天夜里下雪
11.演萨列里男仆的演员说,他有一个捷克朋友,托自己女儿给他带了两个菠萝还有柠檬什么的去剧组探班。当时捷克工作人员里有一半是捷克秘密警察,大家都知道,其中一个就跑过来问他,那女的是谁干嘛的,男仆演员说是送菠萝来的朋友,秘密警察问是罐头吗,演员说不不不是真的菠萝,警察惊呆了,然后全剧组都惊呆了,因为显然那是那年一月里捷克唯二的两个菠萝
12.拍精神病院的场景是一个捷克的军事档案馆的一部分,虽然只用到第一层(再往上有军事档案),但拍摄之前全剧组又被秘密警察盘问了很久,担心他们是CIA卧底。另外据传那个建筑里还有2000磅或者好几吨炸药,导演听了之后说,棒极了
13.萨列里的老年戏每天拍之前都要化4小时妆,F说化妆过程这么累根本不需要费力就能演好老年人了
14.本来Constanze这个角色是另一个演员演的,彩排什么的都很顺利,但是正式拍摄前那位演员踢足球受了伤,于是导演一天见了60个演员找替补,最后在两人中选择时,导演说这个角色不能太漂亮,于是定了Elizabeth
15.Elizabeth说她拍的第一场是吃维纳斯的乳头的戏,吃了大概一百万个,最后都吃恶心了,当时比较单纯,也没想过嚼一嚼可以吐出来
16.约瑟夫二世的第一场是迎接莫扎特的戏,要学会很糟糕地弹钢琴,后来他说他已经可以很完美地很糟糕地弹钢琴了
17.Tom(演莫扎特)每天要练四五小时钢琴,而且练琴的房间就在导演对面,所以压力很大,导演唯一表扬他进步了的一次,其实是钢琴老师在做示范。不过后来练得很好了,连舞会戏平躺倒着弹也是自己完成的
18.所有歌剧院戏都在布拉格拍的,导演编剧制片三人组去看场地的时候,编剧忽然不见了,后来导演发现他在走廊里偷偷躲起来哭,因为他刚刚了解到这里就是莫扎特亲自指挥的唐乔万尼首演的地方
19.其实歌剧院的戏有一点危险,因为布拉格城邦剧院内部是全木质的,但是剧组要在里面点上千根蜡烛。剧院依然选择答应他们,每天都有三四十名消防员在旁边待命,有一天在拍唐乔万尼跟鬼魂对话的戏的时候,演员帽子上的孔雀毛真的被桌上的烛台点着了
20.米洛斯为人很直接但是从不说错,男仆有一镜在雪中走路,走得不好,米洛斯直接说“电视已经把你毁了”,接下来马上试第二次,导演:“棒极了”。他对演员的指导原则是,说得越少,演员就越不会感到混乱
21.拍摄过程中两个演员都跟平时的自己有很大的不同。Tom(莫扎特)染了金发,也进入了角色,所以表现得比平时的自己开朗很多;F(萨列里)想保持角色的性格,所以一直跟剧组其他人保持距离,但是在生活中他才是开朗的那一个,到后来剧组有party大家都不请他去了。为了塑造角色,在拍摄期间,两人也没有很熟,还带一点点对立
22.莫扎特躺在床上口述安魂曲那一场,两个演员都戴了耳机听音乐指导,因为他们描述和弦歌词和节奏的时间点要和安魂曲的成品完全对应。这个过程演员很容易混乱,尤其是Tom还要演重病的样子,所以F会真的提醒他,互相交流,就像剧本里写的一样。后来Tom还会偷偷故意漏一些台词,让F打断他让他说清楚,这样显得萨列里这个角色不如莫扎特聪明。之后F拿到最佳男主角时说,如果今晚我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Tom不能站在我旁边
片中有一个镜头让我记忆犹新,不修边幅的莫扎特一脸颓废倦怠,左手玩弄着台球,右手用白鹅毛“沙沙”不经意的谱曲,而旷世绝响竟就这样诞生了,一点不”难产“。事情往往这样,行为乖戾举止白痴的天才天生就能风流一赋《广陵散》,“头悬梁锥刺股”的乐匠可能日操千曲而弥留之际尚不能领悟音乐的妙谛。 天才,意味着他的心思永远像白云一样飘在天际,浩然无涯,哪没有时间去关心脚丫子那点破事,结果如脱缰野马、大步流星的践踏了人类设置的种种合理与不合理的”藩篱“。很喜欢片中莫扎特常常在重大场合于一群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的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刺耳乖戾的笑。 那刺耳的笑恰似上帝对世俗虚伪聒噪的揶揄。 电影的顶级的视听堪称顶级!恐怕电影史上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配乐能跟此片相提并论了,因为该电影的音乐剪辑师由沃尔夫冈莫扎特扛鼎。摄影、表演、台词等等极具水准,影片中的莫扎特固然用他的天才与不羁让我常常不禁惊叹与暗笑,但那个撒列里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他像个”秃鹫“,虚伪狡诈、卑鄙善妒,未达目的誓死不罢休。看到他的一次次”温柔“出场我不禁不寒而栗。然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又有什么错,酷爱音乐然而才能平庸,恰如上帝给了一个厨师最好的炊具,然而却仅仅配给他粗糠污水供其烹饪。 撒列里最大的原罪上帝给了他无比的野心,却忘记了给他的野心插上翱翔的翅膀!!!!! 影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莫扎特和撒列里之间种种龃龉冲突,暗线则是莫扎特那天籁般的音乐。片中有大量莫扎特的原创音乐,随着情节的展开而非常妥帖自然的鱼贯而出,大有音乐代替镜头和台词担当解说员的意味,味道很正,毕竟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对艺术家本身最好的诠释。 莫扎特留下了那么多华美的篇章慰藉着我们的灵魂,然而他的一生却是彻底的悲剧。天才作为上帝的宠儿往往不开窍,不通世故,在俗世弄的头破血流。影片中莫扎特可与日月争光的才华曲高和寡,让那个”品位高雅“、”英明睿智“的奥地利君主哈欠连连,这些类似的镜头在影片中常常出现,还比如那个”群狗贵族“(养了很多宠物狗的贵族)让莫扎特弹钢琴竟然仅仅是为了让爱犬High起来!!!最可恨的是影片的结尾。在大鱼瓢泼中,他的葬礼草草收场,出席者寥寥,像个无名氏一样葬于“乱葬岗”。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俗人不懂莫扎特随意轻贱他也就罢了,连他唯一的知音都意图谋害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是莫扎特临死前他跟撒列里唯一的一次合作)PS: 哈哈,原来某扎特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音乐,而他的敌人则是整个世界。 影片中君王跟主教之间的权力争夺明争暗斗的那个桥段让我会心一笑,争夺莫扎特不过是个噱头,天才又能怎样,不过是王公贵胄的一枚棋子与玩物罢了。不过话说回来了,就像《社交网络》《飞行者》之类的传记电影一样,“小说家之言”,那不过是把导演和编剧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变个戏法放在舞台博大家一乐罢了。 我可不相信历史中真实的莫扎特其短暂一生至始至终就跟撒列里”搞来搞去“,还是被撒列里给害了,大家要想了解真实的历史,还是去翻翻那该死的教科书为妙。 千万记住!!!!:传记电影大变活人的注脚多半是是“本片多为艺术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此片也不例外。
我出生时拍的一部片子 我戏称一九八四年是不死年代 八四←→不死 所以一有人问我几岁了 我总是会说「不死年代出生的」 虽然基本上讲的是一个嫉妒的故事 但是八四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惊 莫扎特传的音乐真的是很震撼人心
当庸才遇上天才,羡慕过后只剩嫉妒!影片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一是莫扎特的笑,二是莫扎特妻子的甜,真是太甜了~~
和我想象中的莫扎特先生的形象相差甚远.
伪君子对真朋克的羡慕嫉妒恨,艺术的大门不向藏污纳垢的心灵敞开。天才与平庸、叛逆与守旧、平民与贵族,精致复杂的鸡血鸡汤经典。当你无限接近我却永远也无法与我平起平坐时,你最懂我。毁灭你之前我真诚地对你说,你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与萨里耶利对各自父亲的态度值得玩味。
一屋子的假毛怪!与史实不大相符,仅供娱乐的视听享受~演M的筒子不仅长得像马,且笑起来也像,怪不得化装舞会也戴马头~他老婆好少女,虽瘦但胸不小~【天才总被庸才包围:爹爱钱,老婆爱钱,丈母娘爱钱,同行排挤,上司不赏识】M本质是少年人的轻快欢乐,米国人更喜欢他。共济会。男主是gay
小时候看这片儿,同情莫扎特。现在再看,同情的就是那个嫉妒莫扎特的乐师了。“上帝既然给了我欲望,为什么不给我才华!?”此问堪可让天下庸才抱团一哭!
神赐世人天才 世人葬送天才
背离历史真相而求革新与前卫的传记片可以走到多远?《莫扎特传》靠一个甘愿禁欲的虔诚信徒毁灭信仰、嫉妒致疯的“新说故事”,足以代表好莱坞给出的最高峰之一。“我代表世间所有的庸才,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我宽恕你们,哈哈哈哈....”亚伯拉罕,伟大表演的范本。音乐剧跨媒介的互文尝试亦相当成功。
【A-】教科书般的剧本,教科书般的剪辑,教科书般的表演,教科书般的音乐(这点得益于莫扎特本身的牛逼),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五星。Too American?那又怎样?电影够好就行。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懂你,这是我的荣耀,这是我的悲恸。
电影凭空加入一个上帝的第三方,萨列里向神父忏悔,把莫扎特的才能归结于上帝的赠与,把自己的妒忌视为对上帝的对抗。如果没有这个视角,二人的纠缠只是纠缠,加入了上帝这一层,就变成了天才超越时代的命运。
180min导剪版。一天不妒英才,二众生不平等。摄剪乐演服化道全方位教科书,开场五分钟就能预知的三小时古典主义享受。无论是关于谁的传记电影,自圆其说永远比还原真实重要,因为真实还不原,比电影更能“还原真实”的媒介也多了去了,相信以“曲解”为由贬低本片的各位比起导演都是超级庸才。
非常好。唯一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总觉得男主角长得像蔡康永,连同女主角也越看越像小S起来,结果我总有《康熙来了》穿越的错觉。
#重看#4.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才总是不容于世地孤独前行,以对手的视角描述莫扎特一生,更反衬出他天真的赤子心,这种几乎沐浴着神之恩典的天分,即使用尽阴谋也难掩的光芒,也真是叫人绝望;世间庸才自然无法明晓一抔黄土下的炽热灵魂,大部分人都淹没在嫉妒、愤怒和欲望中。
杰出的存在似乎总有着宿命般的悲凉与无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感慨。上帝派他将最美妙的旋律带往人间,人类却用虚荣与嫉妒的原罪亲手将这份来自天堂的恩赐摧毁。他离开人世时穷困潦倒,长眠之处甚至没有一块墓碑,只能租借棺椁搬运尸骸,与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
如果你在生卒年见遇见过一个旷世奇才是何等的幸运,当你费尽心机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芒的时候,又是何等的悲哀~~
萨里埃利望着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宫廷里见过他的轻佻,在剧院里见过他的狂放,却从未如此近距离,替他触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顾了一生,奈何天才却向他致谢。从此再无一人才华若万丈高楼,指挥时千军万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顾,他以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却忘记天才就是光。光,从来都没有影子。
hahahhahahah 他的笑声太迷人了
Too American
在許多莫札特的生平記錄中, 這首安魂曲事實上是未完成的, 而在電影中, 薩耶里極度想要除掉莫札特的部份也稍嫌誇大。不過整體而言, 整部電影敘述莫札特的生平, 穿插著他的創作, 將觀眾帶領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實屬佳片,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