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几个印象很深刻的点吧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最后一期,有个有趣的提问是 “除去你自己,其他实习生里你想成为谁?”
有喜欢别人的沉稳和温暖、有羡慕真性情爱哭大笑、有被锐气和不害怕失败的自信吸引…
很多是互补吸引。这很好理解。关键是人可以不断探索自己、打破和重塑自己,你不必成为完美的人人羡慕的对象,你只需要成为让自己骄傲让自己热爱甚至让自己平静和安全的人,只管去做事去体验,而不是一直在内耗和原地打转只为了成为一个最大公约数。
这里面还有两个词和 热爱和锐气。不论是有敏锐洞察和深度讲故事能力的林,有很多惊艳点子的陈,思维超活跃的金,基本功扎实默默付出的罗,还有成长超明显的六边形小马(超喜欢小马!!!),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当你全情投入、当你做自己喜欢或擅长之事时,当你创造时,是怎样得闪闪发光。
都说工作不等于职业,不要把价值感都放在工作上。这很利于宽解自己也无谓对错,但一个人找到十分热爱的事业更是珍贵。我相信贡献了很多精彩发言的周老师、付老师、张菡等前辈(超喜欢每位老师),依然是保持了对行业的热爱才会如此优秀。特别是当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成为战友甚至朋友,这种有意义的关系非常滋养人。
前提或许是经历很长时间的试错,是低谷的迷茫,请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信念感吧。
大老师有句话很逗,“没事,以后吃亏还长着呢”。以前我总想要在决定选择前在做一件事前反复查经验,这有必要,但那是因为我很难接受吃亏踩坑的现实。这句话好像一瞬间让我觉得,吃亏和失败也许是大概率事件,也可以接受的。不尝试连开始变好的机会都没有。
建筑行业和我的领域有相似之处,有fancy的设计和创造也要面临琐碎的执行和不断解决新问题,及转变为商业价值的终极目的(建筑设计也面临甲方和客观的限制)。我觉得这种看似分裂的工作内容真的非常磨练人,也能帮人看清自己更擅长哪一方面。
节目里经常提到对年轻人的生机勃勃、大有可为的赞许。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一眨眼我也工作两年了。回首回去颇多感触,希望自己一直保持乐观、敏锐,更踏实、开放和长期主义。
祝福自己,祝福每个初入职场的你。
我不是一个喜欢“以貌取人”的人,但是看到这个综艺的第一个场景,还是感觉心里咯噔一下。
如果不是提前看了标题,我会下意识以为这是选秀的候场大厅。
当时我意识到这真的是一群建筑老哥/姐的时候,下意识脱口而出:这是不是剧本?
而这个让我第一个场景就陷入沉思的节目,就是鹅厂刚上的综艺:
《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
当然,有剧本倒也不是什么问题。
自从十年前,我打朋友那知道,某相亲节目出现男女嘉宾“爆冷牵手”,大概是因为嘉宾合同到期,或者是来的新网红亟待补位之后,我对整个行业就有了个基本的认知:
反正都是剧本,看谁编的好也很有趣。
第四季《offer》在“天时”这块,是有先发优势的。
2022年,刚好是第一批世纪宝宝大学毕业的时候。
他们请到的十三位实习生里,有六个都是00后。
所以,剧组开场就打出“00后来到职场”的招牌,先把话题度炒起来。
而为了显示出自家offer令人向往,剧组给到各位建筑设计师实习生的岗位,分别来自“直向建筑”和“北京建院”。
我大概查了一下,两家的来头都不小,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国营大厂和私营工作室的代表。
至于对业内来说,这算不算“心动”,懂行的小伙伴可以评论区帮我介绍一下。
来到正片环节。
虽然我没有参加过建筑行业的面试,但是根据以往求职、面试,包括面试别人的经验来看,整体流程属于中正平和。
经典的开场白+哪毕业的+作品展示,我一般管这叫“实事求是的吹牛”环节。
这波对于准备招聘和应聘的小伙伴,倒是有一定的参考性。
大家都是成年人,比起花里胡哨的“面试小技巧”,不如简明扼要,以最快的速度展示自己或者公司的优势和需求,更容易打动对方。
放在节目里,还能让观众快速理解:这群小朋友都有点东西。
当然,为了凸显戏剧效果,剧组还安排大家都带着造价高昂的作品集,只有一名马同学是空手来的。
用最直白的作品集价格,来cue一下职场“卷”的概念。
虽然不太理解这种常规作品展示,跟“卷”有啥关系。
但如果把作品集看作是“简历”,那我确实见过很多简历极其花哨,或者从来不带简历的小伙伴。
此外,两个甲方也同时聊到了工作压力问题。
这个倒是跟“卷”沾点关系,毕竟加班和改稿是打工人常态了。
面试之后,就要开始实习准备。
13个应聘人,被刷到10个,直向带走四个,北建带走五个线下办公,再单带一个线上办公。
这里可能是为了体现国营店和私营店的区别,剧组特意拍了一段新人聚餐的段落。
北建是董事长带着吃食堂,突出国家队的整齐划一。
直向则选择客厅吃外卖,显示私营团队的相对放松。
而在入职后的第一个48小时课题考验上,两家公司也给到了迥然不同的思路。
直向的需求,是给到三块模型,分别是山、城、海。
四位实习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建一座“20年后的适老型建筑”。
通俗点说,就是给我这代人养老的小窝。
这其实能反映出直向的商业逻辑:
接单——创意——出稿——建设。
掉书袋点讲,就是垂直对接甲方需求。
而北建作为国营大厂,则给到一座城市模型,六个实习生共同完成一座“独处友好型社区”的配套设施。
在各自建设的同时,又要照顾到整体的城市规划。
由此可以看出,北建这边除了设计之外,也强调合作完成城市建设规划。
而且,这两个选题本身也很有话题性。
一个主打“养老”,一个主打“独居”,本身也是如今讨论度极高的社会问题。
给出命题之后,各位实习生展现出不同的工作状态。
有人查资料、有人写工作计划、有人上手做模型,也有人一脸懵逼。
嗯,是我工作的四个状态。
至于第一天下班前,直向提出“新人第一天不加班”的说法。
我只能说……因为她也没明说后续加班给不给加班费,以及是否涉及强制加班,再以及半夜微信群回领导消息算不算加班,咱们暂且不讨论加班乱象的问题。
总之,到目前为止,办公室里的故事对我这个外行而言,剧本、出发点和切口设计还是比较不错的。
注意,我这里插了一个定语:办公室。
因为,办公室之外,还有演播厅的嘉宾们。
一言以蔽之吧,这次的明星嘉宾团,犯了今年所有综艺评论席的通病:
既业余,又多余。
节目本身,是多少带一点专业属性的。
可能请明星团来评论,是为了引导咱们这种外行的观影反应。
但谢霆锋、杨笠、关晓彤、魏大勋四人的反应……
你要说专业评价呢,那是真没有。
尽管也有行业专家周教授带着,但周教授的戏份实在有点少。
嘉宾和普通观众的reaction差不多,大部分都是随意发散。
作为一个整体,评论席并没有很好的接住主场抛来的切口。
而论锐评段子呢,尽管请到了杨笠串场,可我个人的看法是不如何炅、小撒会带动气氛。
各位可能未来会成为爱豆网红的设计师们,好不容易整出点专业感,被评论席一通“我以前如何如何”带偏话题。
这种感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脱口秀大会》的那英和周迅,懂了吧。
加上中间一系列比硬广还软文的广告小剧场,至少我看到前两集的感受是,鹅厂的私货多少有些拖正片的节奏。
要真说演播室环节有啥作用嘛……
他们的话很适合截成长图,然后去微博买热搜?
算了,还是回去看办公室的正片吧家人们。
前文我们说过,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48小时内完成方案”。
这既是能力测试,也是压力测试。
各位实习生,也很快领会到商单和作业的区别,以及退稿之后的焦虑。
而就在这个时候,剧组又安排了一发小剧场:
一位面试时被刷掉的实习生,私聊直向的老大,想要二度面试。
第一集正片就搞复活赛,还是在压力测试中间复活……
怎么说呢,已经有十个实习生了,为了节目效果还要硬塞一个人,属实大可不必。
而实习生在工作中问题频发,个人的直观感受是实习生们的表现和“高材生”的名头有点不符。
比如,作为专业人士不知道什么叫“退线”;
也比如,做设计时,几乎不考虑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等。
这种都不算细节,应该算基础的东西被忽略,只能说实习生和负责写冲突戏的编剧,总归有一个不太走心的。
但好消息是,至少鹅厂守住了底线。
没像隔壁某台一样,整一个什么扛着砍刀去面试,或者硬凹什么00后安排职场。
小剧场之外,也没有太多诡异的东西,或者摁着头攒CP的操作。
前两集没有过度消费00后,反倒是不忌讳加班之类的职场问题,这里肯定有我佛的慈悲。
不过,加班这件事吧……反正想想就挺不让人心动的。
如果按照周教授说的“加班像对员工体能测试”,那我作为一个不太喜欢加班的职场人只能说一句:整个行业还有较大的扩容和改进空间。
当然,这些属于社会问题和行业问题,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如果你们想听,哪天得空,咱们可以单独开一篇讲讲。
其实就《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个综艺来看,第四季选择“建筑设计”,是一个明智之举。
作为相对偏门,又更注重创意的行业,比起前三季的律师和医生,要更讨巧一点。
毕竟,既然是拼创意,自然可以塞进大量的戏剧冲突和主观判断。
而作为一个偏工科的行业,它也可以引出一大堆专有名词和名词解释。
这样一来,节目很容易就能达到高大上的效果。
搭配实在的面试流程和还算合理的设计方案。
起码,比上一季要务实一点。
不过务实的代价就是……有点无聊。
准确的说,是常规流程略显流水账,到了剧情冲突的时候,便会特别乍眼。
这就是编剧写剧本的时候,没有照顾到情节衔接和场面调度。
另外,《offer》是一档“社会观察真人秀”,可评论嘉宾的存在感很强,作用很弱。
很多评价走的还是“情感节目”套路,对实习生个人的品头论足,以及莫名其妙拐到自己的“自我陶醉”。
或者是像念弹幕一样,对着观众打直球,这就显得他们的存在多余而刻意。
说实话,我在看片的时候,尝试着跳过所有评论环节,除了频繁快进手有点累,观感反而上了一个台阶。
所以,我也给鹅厂提个意见:
出一版“办公室纯享”吧,今年的评论席真的有点拉。
或者,干脆取消所谓的“观察”,下一季直接整个“沉浸式真人秀”。
至于那些场外信息,交给念旁白的玛卡巴卡足够。
再找几个逻辑更顺畅的编导,说不定能收到奇效。
行吧,那今天就先聊到这里。
最后祝所有点赞、关注的小伙伴们升职加薪、永不加班。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
节目组明显有想捧的。
ucl大二女生。能力是有,也不必像节目里吹得那么厉害。不知道红线退线还剪来清华新生也不知道的事情挽尊,拿高中刚毕业的跟大学快毕业的比可真行。小马脑子清楚,还知道高中生不知道这些正常。
另外一个捧林。只能说想法挺天马行空的,但是能力配不上想法不能自洽。节目组选捧估计主要就是看脸,加上还能炒cp。
小马实力确实很可。基本功扎实,设计整个推进过程很清晰。定位明确,实至名归。本人情绪修养也很让人敬佩。可惜不是节目组的宠儿。
同济本硕女生能力也不错,就算没有完全发挥实力也不是垫底水平,节目组这么安排也是行。
其他的有些人完全就是捧前两位,突出前两位的工具人。还有淘汰了又进来的剧本都快贴脸上了。
追了这么多,把职场节目整成这样真的挺没劲的。
观察室很差劲。
以上
Offer看了四季都很喜欢,要说差点意思的可能是第二季,律师题材与第一季重复,嘉宾魅力不如第一季出彩。
第四季选择了建筑师行业让人眼前一亮,想象中的建筑师带有一层神秘面纱,一定是很厉害的存在,看过之后发现建筑师行业真是门槛奇高,需要天赋和努力并存,是现实也是艺术,综艺中哪怕是存在感稍弱的圭圭,也是天津大学出身,拥有良好的科班训练基础,在金子和小马不在的时刻大放异彩,特别是看到实习生们文理艺术皆通,设计剪辑画图并行,新闻专业的我大感饭碗不保,开始思考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次选择了两家公司,相互竞争的设定是前几季所没有的,还有实习生互换,将国企与私企的不同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季淘汰机制弱化,团队友谊突出,在团队合作中,遇到合拍的人非常难得,特别是贴心的、单纯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从林鹏翔和小龙的磨合就可以投射职场一角。非常欣赏小伙伴们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避免了恶性竞争和同辈倾轧,非常难得和宝贵。每一次都为实习生们的少年意气、积极向上、奔赴梦想的冲劲所感染,走过一段路程以后,身上的光亮总会暗淡,甚至忘记自己为何出发,看到综艺中的每个人都优秀且努力,自己也深受鼓舞,收拾心情,重新出发,不把喜欢的世界让给别人!
不知是剪辑的问题还是其他,这一季整体叙事过于片面,没有深挖不同项目中的难点,观众很难与实习生的困难达成共鸣,也很难进一步了解建筑师行业的难题。至于加油团成员,这一季过于拉胯,我想象中的加油团应该基于节目内容出发,而不是各个明星自说自话,没有人想听他们无关痛痒的谈论,最后甚至成了抛话题每个人回答的程式化,实在太过尴尬。前期周榕老师几乎毫无存在感,节目组本末倒置,陈铭老师来了后瞬间水平up,cue话题也都在点上,不冷场。张杰每一期都讲一个小故事太好笑了,感觉他太实诚了,要把自己的料都说光了哈哈。
对于实习生们来说,就算没有收到offer,这一段经历也会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自身思想和能力也会得到质的升华,特别是结交到一批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以后他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共进退,我为他们纯粹的热爱与友谊而感动,在利己主义、效率至上甚嚣尘上的今天,他们的热血与初心弥足珍贵。这部综艺对我而言,是充电与积蓄能量,生活如此美好,继续往前冲呀!
莫明!你好的!你在干嘛呀呢吧?!好?你好滴呢吗?你好滴吧!好滴。。哦吼!?你好滴好滴。哦!?你好滴好滴,哦!!!你好,我妈跟我打电话了就可以住吗回头有症状第二天才能接种的人。嗯呢呢?!你好!?!我们小区里面。好滴好滴。哦豁免费发一个呗呗是吧我就去哪里了你好滴,嗯😁摸狗…嗯呢,在家照顾和谐是。哦吼吼不住啊啊啊啊啊怕了你了解我吗的是不是。哦哦哦摸摸摸摸头不哭哭泣的玫瑰。嗯呢呢…嗯😁没带星号就~哦哦,在问我就不去了嘛意思是你了解了就可以住吗,在问,在公司。嗯😁
港台将医生、律师、建筑师成为高端职业人士,除了说是行业准入门槛高外,还有就是收入不菲,无限风光。之前三季把目光聚焦在律师和医生上面,第四季由建筑师当主角,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连TVB也只成功地拍过《壹号皇庭》《妙手仁心》系列的佳作,建筑师职业剧出圈的一部没有,涉及的也只有充满职业硬伤的《鬼同你OT》,里面陈豪一个主创带着三个助理玩转一个公司设计部,实在轻松,工作流程与现实中的建筑师差别太大。所以回到《offer4》里,策划的难度在于如何让节目组懂得建筑并且也让观众顺利了解这个行当并且共情。
前三季里的律师和医生,前者是与观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不说刑事案件,就是民事案件,在身边也会耳闻目睹;后者更加是观众十分关切的,就连拜年第一句话都是身体健康。但是建筑,掺杂了大量技术语言和昂贵成本(甚至土地)的大型物理容器以及周边景观布置,与观众最密切的大概也只是到景区建筑前的拍照合影,以及买毛坯房后的精装工作(大部分还是委托家装公司的)而已。所以节目未开始,隔阂就先出现,观看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还不如换成精装设计师,这样家里装修过的人都可以插两句嘴啊。
然后到了嘉宾,跟前季的那几位能侃会说的不一样,前几集大家都没说到节目里面去(也许也是不熟悉建筑),后面到了陈铭来了之后,才逐渐好转(前两集谢霆锋跟单位挂靠一样没有存在感)。还有前期周榕没人搭话,剪辑被边缘化,后来VCR到了评标的时候,大家才知道他的地位与价值,慢慢地多了镜头和语言。
还是由于从剧组到嘉宾都对建筑不熟悉(比如开始聊的肌理、尺度等等,嘉宾都不知道),节目组竟然渐渐地把剧情引入到“层林尽染”CP上,与节目可能的初衷(介绍职场情况、渲染offer魅力)有点脱开了,然后好玩的竟然是导师和实习生的微博一起推波助澜下,居然又有点火起来了,还是回到观众熟悉的认知上,节目才好互动啊。我估计节目组剪辑也是为了流量,费煞思量了。令人心动的offer,难以消除的隔阂。既然技术上难以消除,那就上爱情桥段吧。
从第一集介绍里就能看出,这堆实习生都是人中龙凤,老八校的,一堆奖的,实力海龟的,哪怕不到北京院或者直向,还有大把天地给他们选择,节目里的offer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不说那些外国读书的家庭环境,光是陈铚研去完动物园后那句没得选了才会做,就知道他们这群人的offer压迫性并不特别高。前几季是否有同样的情形我没有太关注到,但和这两年的建筑行业极其严峻就业形势来说,差距挺大的。除了高尖精的部分行业人(比如付工)外,节目总体对行内人的触动不是特别大。
节目前几集做的一些山体小品、调研,包括机场卫生间商业车库等等,都是大学里面的作业,对于他们这种学习能力来说,应该不算难,就是节目组剪得太光怪陆离了,硬造一些波折,让节目失去了好些观众。到了后面竞标的时候,才有点与实际接轨的意思,就是太专业了,只能看点热闹(北京院那种拿名气和效果图摔死你的感觉,呵呵)。最近两集,虚拟建筑和工地,算是把观众拉到能对接的频道上了,毕竟一个是接触过的腾讯服务(杨希言其实算是深化而不是设计),一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地细节(树、漆这些不提,变更单签字这个鬼,很多坐办公室的人找领导签名也经历过类似的折腾呢,嘻嘻),节目到了第九集,接近尾声,在周榕终于和女主持并排而坐的时候,才有了多多少少的一些可以共情的趣味来。
另外提提两个人。一个陈国恩,据透露已经考公成功了,很祝贺他。另外他规划出身做建筑这茬,由于节目组无意去多介绍并且很多人都不了解,在这里想多说两句。从一级注册建筑师和注册规划师考试的内容就能看出,一个是各种规范材料构造结构及手绘设计的考核,一个是法规政策程序案例的判断,一个是微观做家具的,考虑成本与特色,一个是宏观摆家具的,考虑秩序与平衡。尤其到了研究生阶段,分野更明显,所以精益求精的陈国恩要是还能排名前列的话,那就是对其他的建筑佬(林鹏翔这种景观的不知道算不算)很大的挫败了。
然后就是小付。他的出现时间很短,却给节目增添了亮色。小孩展现自己超凡的能力(网友还八卦到了他的名校出身等等),那是节目组求之不得的事情,大家都看得很过瘾(当然也因为小付有过镜头前的经验了)。反过来看,看到了这些X二代(实习生里面也有不少是二代的)的实力,再回头看看如今萧条至极的建筑招聘市场,会更加觉得,同一个中国,人的分野越来越大了,大到彼此都摸不到对方,也看不到对方了。
又没何老师呀!……………还是一二季好一些,希望下一季有何炅撒贝宁!
这演播室可以一锅端了,要专业没专业,要共情没公情,要气氛没气氛,唯一的院长还说不上话。实习生里感觉金子和小马不错,但节目刚播就有人要转行是怎么回事?
这季不好看的几个原因①横向竞争性太弱,各做各的项目,不像之前季考核都同一个议题,谁强谁弱一目了然。②建筑师工作外行人根本不了解,实习生做项目的时候,观众都不知道他们的努力和困难在哪里,没有细节,很难带入。③建筑师的作品评价没标准。像律师和医生的评判,大众都有一定的共识的标准,建筑师这样艺术的东西,比如传统和创新两个方向,很难肯定的说那边更好,太有争议,有争议意味着模糊的结果。④观察室太干了,讲不出啥有用的东西就算了,气氛至少搞得好点吧?太尴尬了,就像几个不熟的人,说些表面客套话。
喜欢建筑行业,北京院和直向选得也好。颜值学霸正常,拉胯的是演播室。何老师撒撒在没觉得多好,不在时才发现主持人的重要。飞行嘉宾谢霆锋是和建筑行业有连接的,是好的典范,魏大勋关晓彤可以不请,谢谢。
哎哟,一晃四年了哈~恍如隔世~gun真是温润如玉诶~管家喜剧人石锤~
每年看offer都有被这群热血的少年感动到,现实固有泥泞,但少年依旧永远浪漫,永远理想,永远沸腾!
虽然没有律师和医生那么精彩,但能看出来节目组在努力设置环节让观众理解。演播厅的部分不行就删了吧?老让我跳过也是挺费劲的
其实他们大部分人不参加这个节目也能进这俩单位,但是还是来参加节目,这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令人心梗的网红来喽能不能换一批演播室嘉宾,谁要听你们说啊,你们cue一下教授,让教授给我们讲啊!!张菡好爱金子看不下去了,再见
为啥要在职场节目里加这么突兀的感情线阿??
嘉宾很好 能不能找一点有文化的演播室成员..来来回回就那几个字真的听倦了 也没办法共情 整个漂浮在节目之外 看到演播室就跳过 真的低情商又无聊
本来建筑行业就不存在令人心动的offer
看嘉宾们评头论足解读硬挤出的鸡汤…真的起鸡皮
我感觉这几个明星根本就没法跟求职打工人共情,不知道请他们来干什么
令人心动的颜值和学历又来了,看看又请到了什么卷男卷女,第一个上场的就像王鹤棣+吴磊混血,第二个明显冲着立天才少女人设去的,结果俩一上来就说不加班哈哈哈哈,果然还是勇我喜欢。谢霆锋应该去令人心动厨师季吧,以及关晓彤是怎么把幼稚的长相和老气横秋的造型结合的这么好的?
“建筑师季”千呼万唤始出来却遇冷。如果往季是“不明·觉厉”,这一季恐怕只做到了前半部分,行业的距离可能让观众难以沉浸。但如此“朴实”的一季,我反而挺喜欢的。
把张杰换掉 不想再听他的心路历程了 要吐了 从没哪次这样讨厌他
最拉的观察室没有之一,聊天总是抓不住重点,尽谈些有的没的,也不给专家说话的机会
是好看的,加入两院的赛制之后,整个实习过程瞬间刺激起来,也为职场节目拓宽了思路,offer果然值得期待,就是听说换了后期,看起来没之前那味儿了,后期可以加把劲儿吗?别掉链子!
依旧是在“大物是也”那里看,因此打分偏高。突然想起《泰利的街角》里面说的“谁会谈论混凝土呢”,这些职业都太过精英了,叫上一群明星来做reaction更是如此。
冲着建筑学来的 但是 观察室里 张杰好拉 根本聊不到问题的重点 北京院里的躺平人 也非常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