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大妈对律师讲的话其实已经揭示了这个电影的主旨。它不是悬疑,也不是讲谋杀案。而是来讲一个法律基本精神:根据事实说话。那个律师是找符合他猜想的所谓的犯罪事实 而不是根据事实去下判断。身为一个法律人,已经失去了法律的基本原则。无罪推定原则都已经变成有罪推定了。而且在最后那个大叔对他说,他还没意识到他所失去的。我感觉那个律师已经毁了。最起码,他的事业生涯已经没了。当一个法律人没了法律原则,他已经不能说是一个法律人了。到最后躺在沙发上,他还在想是男孩杀的。没救了。对了,那个手上的伤应该是比喻,因为是由正义之剑来划伤的。也象征着抛弃法律原则之人终会受伤,也是自己伤害了自己。因为抛弃之人是自己。律师对女孩的喜欢也是导致他更情绪化更偏激的原因之一吧。以上是愚见。这个电影是老师推荐的,还好吧。道理也挺浅的,不难懂。
最后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那个年轻学生杀的,整部片子就是律师教授自己的主观臆测和幻想。他说年轻学生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但他又何尝不是,自以为是地朝着自己内心认定的方向去调查,最终还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其实有时候相信自己没有错,但作为律师不能失去多角度考虑的能力。不过也许就是那个年轻学生杀的,他就是在跟教授博弈,谁知道呢?
所以最后还是没抓住凶手,明明知道是他可是就是没有证据,高智商的犯罪啊!镜头很美,就是节奏较慢
这也叫悬疑片?剧情看一步可以猜两步,最后没料了干脆戛然而止了事
两星半,不喜欢开放性结局
短评里很多人在抱怨,这悬疑片拍的不合格,我倒觉得拍的特好。
拍的好不是剧情发展的好,拍的好是因为片子想说的和我读懂的,卡的点位刚刚好。
我们主角不是福尔摩斯,也不是高级警察,他是个律师,还是个退修后去象牙塔里传经授道的前律师。
律师不需要完美破案,律师需要辩护事实。
这里有个法律基本精神,细节可以说话,疑罪必须从无。
你得尊重事实。
案件可以拍成电影,但是案情可没有编剧作妖。
观众可以有期望,但律师,你是司法大臣啊。
他无时无刻的想要证明男二杀人行凶。
蝴蝶,购物小票,细节一次一次增强着他的信念,我是对的
因为从始至终,你心里想的手里干的,都是再往假想正确的方向去证明结论呀。
失去什么?
失去了一个律师,应该遵守于心,却被他抛弃于地的法律精神。
很少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西班牙语电影,在上海影城看《谋杀论文》时,前排一溜儿都是拉丁裔观众,这也让本次观影别有一些意味。据说本片有原著小说,内地没有引进出版,在此完全不知小说版本是怎样设置悬疑及解释过程的。至于电影,则是从头到尾就是送给观众无数的细节,又刻意不将真相告诉观众。其实本片角色并不多,然而他们行为动机却不可而知,非此即彼的凶手的真实关系不仅彼此不知观众也是惘然,然而《谋杀论文》却犹如西班牙和阿根廷足球一样,技术真是漂亮,摄影、配乐和演员的气质,都足以令观众不去管结果和真相如何,事实上本片难以归类为律政、侦探、悬疑、惊悚等类型片,而是杂糅了法律、精神分析、意识流等元素的开放式文本。
里卡杜·达林饰演的法学教授罗伯特,与一群弟子在课堂上讨论真相与正义的纠葛与战栗,尤其是老朋友之子甘萨罗从西班牙慕名到阿根廷拜师,两人都是高智商且充分有意的展示智力优越基础的思索,却被窗外一桩奸杀案打扰。罗伯特陷入迷狂般的好奇之中,动用一切资源试图找出真相,而甘萨罗则以此案为例做论文研究。单身的罗伯特,越来越怀疑甘萨罗,为此找到诸多老朋友、受害者之妹来寻求帮助,且试图请君入瓮,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谋杀论文》至少告诉我们,罗伯特嗜酒、甘萨罗挑战罗伯特、受害人姐妹容易被魅力男吸引、凶手极其聪明、正义没有降临即便师徒都在较劲、他们都有机会进入对方家中、且都有谋杀时不在场证明、很可能是父子关系,凶手要么是精神分裂的罗伯特,要么是谋杀且挑衅的甘萨罗,整部电影在潮湿而暧昧的意识流里穿行,里卡杜·达林在《谜一样的双眼》的精彩表演对于本片观众来说,本身便是象征没有答案。
《谋杀论文》与《谜一样的双眼》构成互文勾连关系,前者很可能是幻想、幻觉或者是对高才学生的臆想,也可能是超级计划中的嫁祸,当然也可能是学生显摆自己的才能,试图引起名师的认可,再或者就是学生干的,先是谋杀行为本身,再就是以论文的形式打击老师,他或许知道自己是老师的私生子,也许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这层关系。而在教授的幻灯片里,葡萄牙和阿根廷的受害者与学生妈妈的长相神似,也仅仅是他在脑海里的构建。而在《谜一样的双眼》里卡杜·达林饰演的本杰明·埃斯波西托,是个已经退休的法院调查官,对于一件25年前的强奸杀人案念念不忘,试图通过写小说来回到过去。其中又涉及他与女上司艾琳娜的感情纠葛,在小说中他欲言又止,现实中终于可以讲出。他本人并且将正在写作中的小说带给她看,电影明显带有主观回忆的镜头不少,作为观众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他的回忆,尽管留下的只能是回忆,真相始终很迷离的被揭示出来。两部电影都是通过幕后创作的方法,来打击观众的想象力,脑补在很大程度上是参与电影的创造,这就又与拉丁美洲几十年来爆炸文学有了实质性的呼应。案件的受害者、加害者的过去、性格都如记忆碎片一种真实而琐碎,而著名阿根廷电影人里卡杜·达林塑造的两个角色,都是银幕流动的中心所在,却更多是对时间的灰烬的经历。
如果谋杀是篇论文,电影只能说完成了一半。由于是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凶手不再有悬念,动机便该是最大的看点。遗憾的是电影到最后也没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让谋杀成为道具,仅仅展示了师生(or父子?)之间一场还算精彩但缺少注解的心智对决。这部片其实该叫:Like Minds。
讲了一个疑神疑鬼的教授的故事……
“尽你最大可能去充实你的思想,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西班牙女人这么漂亮
开放式结局你妹
都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片了,悬疑吧好像电影没有悬疑,故事片吧一个疑神疑鬼的教授看自己学生是不是凶手,最后只能归结为意识流电影了
所以最后还是没抓住凶手,明明知道是他可是就是没有证据,高智商的犯罪啊!镜头很美,就是节奏较慢。
从故事到主创都是神经病
3.5吧,和平时看的案件片不一样,这部片侧重在质疑司法的正义性,从这方面来说真是非常好看的。但如果从看查案片方面来看就太暧昧了,好像做了南柯一梦一样,醒过来连发生过的是真是假都辨不清那感觉,所有一切,都像教授的主观认定,又像真那么回事,但最终没有给出结果。
为了便秘感,为了文艺片,两星
两星半,不喜欢开放性结局
2013-137.原著应该比电影好
文艺气质的悬疑电影,各种蒙太奇和长镜头,画面漂亮,细节做足,但结尾却大泄气。一件凶杀案让教授怀疑凶手是自己的学生,心理暗示很强大,他独自搜证,预备擒凶,下了各种套都不靠谱,以为后面总会有个反转出来解释,结果是果然不靠谱,一个开放式结局了了事,神神叨叨让人大感坑爹。
觉得路易斯是罗伯托的孩子,那个树立硬币的镜头不仅仅是模仿。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去反向推出具有个人倾向的条件前提有时候是非常可怕的,对有偏执性格的罗伯托来讲更是如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但要分析之间的共性,更要分析出现的特有条件是否反常去排除疑点,而不可以用共性条件去反证自己的假设。影片节奏舒缓,但感觉不到拖沓。罗伯托为什么会这样呢?个人觉得除了性格有点偏执,还有自负以及被新学术势力超越的危机感,对罗伯托这般连孩子都没时间生的学者讲,也不难理解了。
阿根廷国宝真帅喔,很多镜头都美翻了,摄影也是超赞。仿佛那句名言——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剧情可以有多种解读,可惜大多数人热爱确定唯一标准答案。
好怕这样的电影和这样的电影人。这片子不是拍给观众看的,既然是悬疑类型,那你总得让大家有个线性支撑吧,这种自己跟自己玩悬念,最后要开放式结局是OK的,但整个过程下来我对结局已经不期待了,那就是电影本身不够吸引人了。一股端着的姿态,这谁受得了啊。
仍是关于罪与罚的主题,正义、公正的相对性的讨论
有一种电影,叫阳痿电影,又名国足电影。前戏充足,倒脚勤快。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就缺一锤定音,就差临门一脚。比全程看烂片还要难过,积攒的希望到最后一刻破灭,败兴而归。
这也叫悬疑片?剧情看一步可以猜两步,最后没料了干脆戛然而止了事。
不惊悚、不悬疑。貌似开放式结局,其实深想也还未必是,也可以是马脸帅用狡黠高明做好一切表面功夫,瞒过除了教授外的所有人,造成正不胜邪的结局。但总之,这种黏糊让人不悦。剧本主线不复杂,拍得凝滞了点。阿根廷这种失败国家怎么居家生活水平貌似蛮高的,或者是小资片拔高了?但公共建筑宏美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