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叙述,片中明里暗里的细节更能凸显该片1984式的反乌托邦气质。
Brazil的设定绝对值得深挖,但似乎还没看到此类帖子和视频,所以一向不善找东西的我就来了!
1.先从男主家看起,和外界完全两个世界,爱好电影海报和美女。
右边应该是马琳黛德丽
2.重点:无处不在的Propaganda海报。
首先是情报局档案部大厅。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Information The Key To Prosprity—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情报是成功的钥匙 —— 情报局
怀疑,制造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几乎是所有海报的重点。与此同时,这种怀疑仅限同事与同事、平民与平民的“平级”之间,当女主吉尔试图越级向上报告一份错误逮捕时,工作人员除了踢皮球,就是厉声警告,“不要质疑我们,我们从不出错”
另外这位前台工作人员的扮演者是allo allo里的rene (英国演员还就真那么点hh)
Help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Help You
很有趣的一句话:“你帮情报局,情报局帮你。”
即使权利根本不对等,但这里却变成了互助。
Big Hat Man出镜率很高,除了在大厅里,还在很多地方出现过。
男主办公室,另一半在同事那儿,这大概就是共享凝视吧。
图片中间偏右
这里是建造中的新区域,墙上出现了本片最多见的两个海报,说明贴满了各处,不止是办公场所。
另一幅常见海报,贴得最多。
Don’t Suspect A Friend Report Him
不要干怀疑你的同事啦!直接举报他!
本图贴在男主同事的办公室内。
怀疑之后,就是举报。
克兹曼先生的办公室里出现过。
杰克的秘书办公室也出现过,就是那位打字机纸上全是“哦哦啊啊我好痛苦”的人,她的后墙贴满了世界各地景点明信片,而她却在这儿做着重复枯燥、让人发疯的工作,耳机里则放着一些不明声音(我觉得是porn)
克兹曼先生的办公室也是个好地方,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
这张标识在办公室里贴了前后两张。
结合三张图可以看出写的东西:
Suspicion Breeds Confidence
怀疑诞生勇气
克兹曼简直是Suspicion宣传成果的最佳代言人,他永远在怀疑是不是某位同僚要给自己下套,从一张薄薄的支票里,他能看到高高竖起的绞刑架。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无处不在的M.O.I.
它不仅存在于楼内指示牌和文件上,还存在于:
好了好了,知道这是你们情报局的私有财产了orz
男主同事办公室里还有一幅海报:
Trust In Haste Regret at Leisure
大概是一时轻信,后悔终生的意思
一些其他海报:
Mind That Parcel
Eagle Eyes Can Save A Life
Loose Talk Is Noose Talk
不受约束的谈话就是将自己送上绞刑的谈话!
出现在全片梦开始的地方。
也是全片最惊艳我的一幅海报,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4.其他
中央服务站的广告,开头出现过一次,“我来服务,你来享受“真是最讽刺的标语。
也在巴托家的屋子里出现过一次,那时的巴托太太因为预感丈夫早已离世而精神恍惚,电视在一旁漫无目的地播放着广告和节目。
无处不在的!!!Keep Your City Tidy!!!的垃圾桶。
这个很明显,不多截图。
Without A Time — Loose accident
下面两张是哈利带男主躲藏的地方贴的。
Topia Rways
托皮亚公路,难道是男主和女主开过的那条路?
发散思维一下,这名字取得真有趣,Utopia去掉U,剩下Topia,一条宣传下无比美好的公路,但没有你(you/u)
这张在男主被救后逃进的小巷里,调高了画面亮度,其实这是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巴托家楼下。
目前只找到这么多qwq
看这部电影一直一种荒诞又无奈的既视感,想了半天觉得是有着阅读卡夫卡小说的感觉。梦中主人公的翅膀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因飞得太高,被太阳熔化了蜡做的翅膀而死亡的伊卡洛斯(Icarus),不知道导演原本有没这个寓意呢。
作为描述极权主义,以反乌托邦为内容的电影来说,拍的好很难,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那么极权的社会里面,如何将一个完整社会体系通过一个电影表现出来,仅仅通过2个小时,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通过细节表现出整个社会在极端情况下的状态,这需要导演的把握能力了。
作为未来极权电影的经典之作,不得不将此电影和《1984》Jhon Hurt主演的相对比了,接下来我将从各个方面通过对比来分析此电影的深度内容。
1984作为一本经典书籍,其书的深度一直为科幻和社会学家所称道。如何通过电影表现,将书籍,原著作者的精髓表演出来是一个难点,但是作为1984年10月10日版的1984电影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故事情节
1984的情节是将一个在真理部下层工作的政府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过程来描述整个社会的生存状态,其中包括了和另一个女人的极端爱情,和在真理部修改过去报纸内容来愚昧大众的工作,其精神状态是由觉醒的,有个人思想的,但是在疑惑的状态。
豆瓣上1984的类型是: 剧情 / 爱情 / 科幻 / 惊悚 其整个故事是冷峻的外表下的。
Brazil则讲述了是一个社会上层人士在高压社会下的个人工作爱情,并突破自己的阶级身份,试图和一个平民类革命者的结合,并最终成为白痴的故事。
而Brazil的类型: 剧情 / 奇幻 / 科幻,其实在过程中还带有荒诞的意味。
首先,在描述方式上,1984全片采用的是暗色调--灰蓝色的衣服,阴沉的天空,褐色的都市平民窟,污垢不堪的群众,因为温斯顿主角身份的原因,其环境必然是底层的,黑暗的,看不到上层奢华的(在书本中的含义,整个社会结构由于物资的匮乏,即使在上层,也无法做到到穷奢极欲。
但是在 Brazil中,因为山姆.劳伊的上层身份以及他的反叛精神,能够让他同时在家里面,在社交中接触到上层奢华低俗不堪的生存状态---在老的女人都想拉皮,装腔作势。整个的基调是及其艳丽的,而且对比度极强,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同时他因为去平民窟的调查和追求一个反叛的女子,而经历的社会底层状态,也是一样的灰色调,阴沉的样子,同时通过烟气的蔓延来隐射此时的时候还没有脱离蒸汽,科学技术依然老旧。特别要提到的一点就是电影中大量的管道胶管混乱不堪的现状。特别是看似整齐的美观的房间里面,打开一堵墙,里面全是不认识的线,再高档的室内,上面也是挂这几个大管子。导演无疑是想说---这个社会看起来是整齐的,其实内在确实混乱不堪的。
估计在其中有一处就是#几个孩子对另外两个孩子搜身的情节#,此处明显有借鉴1984的痕迹,在1984的其中,政府的宣传让孩子反叛,冲动,没有头脑,成了间谍,小偷,保密者,能够做到孩童举报自己父母的地步。Brazil中也是有相似表达。
接着比较一下两个电影在极权情节上的不同,1984采用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崇拜,集体的盲目信仰,每个人都在做反民主,自由,平等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每个人都没有觉得自己活在地狱中。其表现形式无疑是深刻的,在那一声声对老大哥的崇拜声中,对其他欧亚国等的怒吼中,我们感觉到了恐惧,对这个社会的恐惧。
而在Brazil中,则大为不同,其表现方向主要是在繁琐的政府工作程序上,通过一道道的手续盖章来拖累这每一个对政府有意见,有需求的平民。同时通过一个平民被误捉用刑致死的事情来体现政体的黑暗。在表现上层集团的黑暗上,做的很夸张,特别是将女人对整容,百岁变20的追求上,来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有多么多么的变态。
故事结果上看,两个都没有选择正义的胜利,1984最终温斯顿变成了一个活死人,虽然他的脑海里面还向往着那一片片青草满地的山岭,那一栋在绿草间的自由之所。
而Brazil中表现的更加极端,劳伊是受刑之时,我们突然惊喜的看到革命军的从天而降,蜂拥的救走了劳伊并象征着政府的高楼炸毁,但接着达托这个革命者在大街上被一张又一张所谓的程序文件包裹下消失不见,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情节不是真的,接着劳伊在追捕中跑到了那个手术失败的女人葬礼中,那棺材的一堆腐肉,而劳伊居然通过棺材逃到了别处,其后也不过是来说明个人这个窒息社会的挣扎而已。
评价两个电影,我还不够资格,只是说说两个电影对我感觉。
1984故事平实,更加让我们相信他的存在,一个个细节小处,我们不禁感觉到冷汗和对这样生存状态的恐惧。
Brazil则不同,它更多的加入了幻想在其中,其情节是如此直白,直接击入到我们心里深处,特别是那个婴儿脸。
幻想情节,一个个的带着婴儿面具的恐怖者,奴役者一群人拉着劳伊心中的女神(代表什么自由,开放,平等的生活么?),在一个个高耸不见顶的巨塔下缓行,而劳伊则像一个天使飞翔而来,拯救她。
突然看到1984的上映时间是1984.10.10
Brazil的时间是1985.2.20
从艺术性和价值来说 1984更高。
可能Brazil想表现的没有那么极权,只是突出在一个封闭社会下,所谓的资讯封闭下的吧
1984获奖情况
1984年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佳男演员 约翰·赫特
1984年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佳男演员 理查德·伯顿
1985年 Istanbu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en Tulip 迈克尔·莱德福
Brazil获奖情况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George Gibbs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Richard Conway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美术设计 Norman Garwood
前两天终于下手收下了期盼很久的(>=5年)的BRAZIL精装. 从当年HL最早期出该片的时候知道有这么一很牛的CULT片,到后来买了张千里马的D5(要说当时千里马虽然短命, 不过他家的薄塑料盒还是相当不错的)找了个时间看了,惊为天人;再往后在HMV看到CC的BOXSET,虽然心向往之,但是怎奈囊中羞涩, 只有眼谗的份。 以前一直盼望着HL-FH系能够出这个片,可是几度花开花谢连个影子都没见到。 终于打着CC洗牌的EE同学发掘出了这片,早早发出消息树说要做这片,从那时起就盼星星、盼月亮, 甚至每次去买D都要问一下JS在单子上是不是看到了这片, 不过EE同学也真是够不紧不慢的,发了消息树以后就去玩其它片子去了,连自行车什么原来消息发在后面的都出了,却还是记不起这片。
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下, EE的BRAZIL隆重登场了。 虽然对偶而言,配置方面还是没有做到完美, 导剪版正片和LOVE CONQUERS ALL的导评字幕都没有做, 而且我想以CC对待此片的隆重态度, 既然都做了BOXSET,不会连个BROCHURE都没有吧, 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不做或者至少放个扫描件啊?
昨天迫不及待地把这片拿出来扫,先是扫了下DISC2花絮D,先前有人抱怨这张里面视频花絮太少, 容量也较小。容量确实是6G不到,里面文字花絮、SCRIPT这些的占了挺大的比重,不过还是有两段比较重量的花絮,一段50多分的讲影片背景尤其是影片在剪辑权方面导演与UNIVERSAL之间矛盾的花絮,也真的佩服CC的本事,把双方面的当事人都找来评述当年的恩怨,而且各执一词,个个都振振有词。还有段名为WHAT IS BRAZIL的花絮, 长度约为30分,里面讲到了影片的名字来源于一首名为THE BRAZIL的歌曲,这首歌也在片中多次出现。此外还有些关于作曲家MICHAEL KAMEN(此人已仙逝)等的小花絮。总体来说,我觉得从花絮丰富性来讲还是不错的,基本上满足了我的要求。 当然导评字幕如果能做的话就更完美了,而且我把导剪版里的评论听了一下, 虽然没有英文字幕做参考,不过语速也不算快,基本上在英语八级听译水平,所以也并不是不可以做的。 而且其实LOVE CONQURES ALL包括花絮里MS也没有英文字幕的,不是照样也译出来了,为什么就不能再努力一把把导评给听译了呢?还留出点洗牌的空间,真要洗也洗不动了。
看完了花絮D,就把DISC3的LOVE CONQUERS ALL拿出来看,因为此前有人说这张做得有点多余,从表面上看确实是的,因为这个正片实际上是包括了GILLIAM拒绝加入段落的版本, 包括不同的OPEING和ALTERNATE ENDING(此片在欧洲和美国上映的版本就不一样,而DISC1里的142MIN的版本才是导演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创作意图的版本。因为LOVE CONQUERS ALL不是很长,也就93MIN左右,于是抱着对巴西的景仰之情以及研究不同版本意图的目的,一口气把这个版给看掉了。感觉此版确实和导剪版在思想深度和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少了其中一段重要的超现实的男主角为了梦中情人大战日本武士的段落(虽然那段我在初看到时也是颇为费解的),另外在其它不少段落也有删减,令影片的批判精神大打折扣。当然如果没有导剪版做对比,该版本的可看性仍然是相当强的,故事的整体框架也是得到了保留。不过还有点不太能容忍的是,LOVE CONQUERS ALL的最后使用了HAPPY ENDING, 一下子削弱了本片强烈的对国家专制、官僚主义等批判意识和黑色后现代主义风格,使得整部片子看起来有点象是美式肥皂剧,这个恐怕也是GILLIAM本人如此难以接受此版本的原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同样是幻想片 对于其它一些比如“黑店狂想曲”我觉得本剧缺乏的是幽默感 虽然能感觉他所想批判的 但我没有耐心倾听完毕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1984!简直是完美的商业片范本,做足的科幻背景和风格化极强的场景设计,刻画了一个完美的荒蛮世界。而本片的精华则是贯穿始终的英式黑幽和星星点点的超现实元素,令本身偏弱的故事本身加入了丰富有趣的细节,讽刺官僚主义和消费主义以及更多,可谓是一部惊艳之作,客串的德尼罗先生全场最酷。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癫狂隐喻,后半段虚实相映渐入佳境(梦中搏斗犹如堂吉科德),想象力非同一般,各种致敬大都会。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B】特瑞吉列姆是一个被太多人忽视和低估了的导演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深深的觉得应该看了影评再去看 一大堆消化不能的符号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