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又熟悉,情谊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又美丽的际遇。
爱情、亲情、亦或是友情,这其中哪怕是一段,只要够纯粹、够真挚,那就不枉此生。
今年寒冷来的有些早,好在,过两天,我们就会迎来一部温暖的电影了。
11月22日,《触不可及》将首次登录大陆影院。
说起这部电影,我第一反应是,太经典,它的法语原版位列豆瓣top第25名,评分高达9·2分。
《触不可及》可以说是一部神级电影,阿根廷人效仿《触不可及》,拍了《形影不离》,甚至连今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中也有《触不可及》故事的影子。
而这次要在国内院线与大家见面的是美版的《触不可及》。
近些年,翻拍风盛行,但美版《触不可及》,绝对是讲良心的。
我认为它是所有翻拍、模仿版本中,与原版最接近、而且丝毫不逊色的一个版本,在美国上映当天,就打败了大热门的《海王》,拿下当日票房冠军。
当然,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
来看看它的卡司。
男主之一的戴尔由美国知名喜剧演员凯文·哈特饰演,他虽然身材矮小、出身凄惨,但不论何时何地,他都能把真正的激情、娱乐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
而且,戴尔这个角色,和凯文·哈特的真实生活重合度很高。
所以,在影片中,看的出凯文·哈特,处处流露真情实感,异常动人。
另一位男主菲利普则由大器晚成的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他是奥斯卡、金球奖得主、《绝命毒师》里让人闻风丧胆的“老白”,凭借这个角色,他四次拿下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此次,在《触不可及》中,布莱恩·科兰斯顿贡献了殿堂级的表演。
他饰演的菲利普是一位四肢瘫痪病人,只有头可以微微打转向,表演全部凝在了脸部。
而菲利普又是一位尊贵的富豪,他不会流露太夸张的神情。
所以,在处处收敛的情况下,表演出最动人的一面,难度可想而知。
女主是我们都熟悉的影后妮可·基德曼,岁月流逝,时光回转也带不走她的美。
当然,我们爱她,不仅仅因为她美丽的外表,还有她非凡的精力和才华,以及她这些年不断挑战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02
《触不可及》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男主之一的戴尔挺惨的,是一名有前科的不良记录者。
他没有固定住所,妻子与他翻脸离婚,儿子看见他就躲开。
上次给前妻抚养费,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戴尔现在的处境,只能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了。
如果不想再次进监狱,就要努力向保释官证明他在努力找工作。
但实际上,颓废的他什么都不想干,好哥们儿来问他要不要“重操旧业”,很显然他在犯罪的边缘再次动摇了。
偶然的机会,戴尔成为了菲利普的生活护理师。
菲利普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位男主,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心爱的妻子,自己也在这场意外中全身瘫痪。
他是一个大富豪,到底有多少钱,我们难以想象。
菲利普的家是一栋大楼,身边的贴身秘书、厨师、按摩师,全是有颜有才。
橱柜里的书,随便拿一本都是带作者签名的初版。
戴尔来菲利普家里应聘,到处找不到“北”。
他甚至连这份职务的名字都叫不全,在他的印象中,白人是怪怪的一类人。
当他把一周的薪水当成一个月时,数字已经让他吃惊。
戴尔想到了他所知的最有钱的人,问:你和他一样富裕吗,菲利普的回答是:more。
走进停车场,戴尔四处张望,不知道哪辆车是菲利普的。
菲利普却说,整个右边一排都是他的。
菲利普每天躺在最舒适的床上,看着昂贵的艺术品,听着歌剧,却无法入眠。
而戴尔只是在菲利普家的床上躺了一下,就进入了梦乡,而且叫都叫不醒。
两个人聊起天来,画风是这样的。
菲利普谈自己热衷于收购倒闭的公司并令其转亏为盈,同时还帮助一些刚创建的企业。
而戴尔谈到自己热衷的事物,显然和菲利普格格不入:
女人、睡觉
和女人睡觉
于是,这样两个差异如此巨大的人,碰撞起来当然是“花式折磨”。
戴尔第一次从床上把菲利普搬到轮椅上,因为没有系安全带,菲利普差点儿摔下去。
被戴尔喂饭,菲利普吃了两口就不想吃了。
洗澡看上去,也相当恐怖。
当然,戴尔在这段关系的最初,也没有好到哪里。
每天24小时拿着菲利普的监控仪,随时待命。
想洗个澡,却发现听不懂、不会用,只能喊救命。
和老板出去买艺术品,几个方块儿,老板就花了八万美金,戴尔难以接受到脸都变了形。
更不要提,他还要给菲利普换尿管儿,灌肠......
但,生活就是如此奇妙,际遇就是如此奇妙。
两个大男人,在这样的花式折磨之下竟然成为了彼此的臂膀,产生了最真挚的友谊,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03
菲利普和戴尔为什么能在身份、地位、财富、性格、教养、爱好、年龄,各方面差异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达到完美契合?
第一个原因,他们的磁场契合完美。
菲利普瘫痪,左膀右臂,而戴尔刚好就是这样一个愣头青小伙子,大概他从来不知道生病是什么样子。
菲利普对生活的失去信心之前,也曾是一个极限运动爱好者,而戴尔刚好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的年轻人,戴尔让菲利普找到曾经的自己。
那么菲利普给予戴尔的是什么?
一份让他足够给妻儿优渥生活的薪水。
一份愿意鼓励、愿意发掘他价值的心思。
戴尔这样的人,很难在社会中、甚至家庭中获得认可,而菲利普是第一个愿意信任他、看好他的人,菲利普扮演着父亲的一样的角色,是戴尔黑暗生活中的一盏明灯,为他指引了方向。
第二个原因是,那份本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同情、相互理解。
戴尔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直到自己坐牢才与父亲相见。
成年后的他又一直无所事事,家庭、事业全部一塌糊涂,不想找工作,只想破罐子破摔。
而菲利普呢?
身体的瘫痪以及失去妻子的精神重创,让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那么多的应聘者中,菲利普偏偏选了最差的戴尔。
为什么?
因为他只想死,不想活。
一个身处逆境和一个身处光明的人相遇,他们或许没有什么火花。
但,两个身处逆境的人相遇,就是电石火花、就是惊雷四射,他们之间的每一次鼓励、对方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成为最完美的救赎。
一段奇妙的友谊,是完全可以超越种族、阶级、贫富、认知,甚至更多,这是《触不可及》最打动我的地方。
而且,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真的笑了、哭了、温暖了。
一切都够了!
大家好,我是一个每天看电影、刷剧、写文章,每天和业内媒体人聊八卦、谈人生的小姐姐。
❤❤希望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哦,需要你的支持,感谢感谢感谢。
本文首发《伊姐看电影》
--为友谊干杯--
没想到时隔两年,我又和家里人看了美版的触不可及(法国版的还是没看成),感觉是一部及格的心灵鸡汤。说及格,是有感人情节,一动一静双男主,一黑一白两人性格思想社会地位对比鲜明,都有自己内心的桎梏,并且在两人相处过程中互相理解包容,互相救赎。有人与人之间从陌生、有偏见、不信任,到尊重、信赖和关爱。说仅仅及格,是有关于社会阶层差异但并不深入,有关于人性展现但也比较俗套,有好几个有实力的明星但情节的设置却没表现出那么丰满立体的感觉。就家庭看看,温馨一刻吧。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11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有贵族血统的上流社会法国人博尔戈,把他与妻子相爱又生死相离的故事以及他与贫苦移民出身的护工阿伯代尔之间的跨阶级友情,写成一本叫《第二次呼吸》的书,其中“护身魔鬼”部分写的就是这段相伴十年的生涯,最后拍成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各类奖项拿个遍,美国人也眼红,我们也有富豪,我们也有小混混,我们也有“灰小伙”模式,一定要翻拍个纽约背景赚到钱的才舒服。大量纽约街景的镜头也算令人相信豪宅深处身不由己的人对街头的向往。
美国人是舒服了,要是观众没看过法语原版,或许也会舒服,尤其加入的成人笑话可以把满场逗得笑哈哈。成人笑话并非没用,它是一根线索,提醒大家这名高位截瘫的富豪,完全有能力走出亡妻之痛再觅新爱,他后面“笔友见光死”导致的颓丧、自卑、自闭、辞退或远离所有身边人的情节就顺理成章了。失去爱妻,重建精神,尝试约会,遭受打击,失恋颓废,再度出发,发现爱一直在等他……多么熟悉的美国温情文艺片思维模式。再看男护工这块,短短半年多时间,从刑满释放、无业无家的小混混,不小心接到周薪近三千美金的工作(换算成人民币感受下),还住进豪宅里连淋浴都复杂得用出笑话的独立大房,跟着富豪习得歌剧口味,再靠一幅涂鸦赚到五万美金,靠第一桶金起步,赢回老婆孩子……这也是多么熟悉的美国梦故事。
美国人就是这么简单。法语原版里,两人之间虽不像现实中十年陪伴那么长久,但长期相伴产生影响效力的时间感还是做出来了。两人分开的契机,有阶级差异的原因,护工的弟弟惹祸,影响到富豪家的宁静,护工需要做出陪伴家人并建立自己的事业这一选择,而美版处理则是有钱人自尊心受挫后任性赶人。原版这操作没有否认阶级差异的客观存在,而部分属于阶级差异的审美差异也从未像美版那样消解。无论是护工最终喜欢上的莫扎特的“夜后咏叹调”和威尔第的“铁匠合唱”,还是富豪最终接受的艾瑞莎·弗兰克林作品,本来就是雅俗共赏的,它们的差距,远没有原版里巴赫、维瓦尔第作品,与护工对它们的街头式解读和他钟情的“地,风,火”乐队舞曲之间的差距大。
最后说说美国新富可能不懂但原版电影懂的欧洲贵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开篇告知,对他们而言,过分流露强烈的感情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美版《触不可及》里的富豪照搬了性情压抑这个符合整体剧情需要的人设,但他任性得是不是太过也太快了?
开头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老白。 看的时候感觉是一个守法版的有钱老白和有趣小粉。 高知分子 X 不羁混混(绝命毒师余毒不散 特别是演员说“Nothing(Philipp )Yo(Dell)”瞬间回忆起剧。 电影里两人互帮互助,从生活的泥沼中寻到向上的出路。P 帮 D 发家致富,D 让 P 收获真心与友谊。 在我心里和绿皮书一样都是很精彩的故事。
上周六去看《触不可及》的点映(电影这周五也会公映),去看电影的前一天,我先去了一趟医院挂号,周五下午四点多,上海六院全是老叔叔老阿姨排队。
到了候诊室门口,更是鲐背老人的天下,配合着眼前通过窗子钻进来的夕阳,我还真看到点日薄西山的景象。正像我们经常感慨的那样:一有病上医院,你就知道之前的日子还挺舒服的。
是啊,只要身体康健,似乎生活就不算太坏。
看了《触不可及》之后我也有同样的感触。
菲利普是钱多到数不尽的财主,但他却永远的失去了一个正常人能行动的身体,每日依靠由脖子控制的电动轮椅行动,对于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他完全失去了自主权,只能依靠护工来帮助完成。
另一边,应征来的黑人护工戴尔没有钱、没有事业,父亲从小的错误教导让他走不出可怕的原生家庭阴影,更糟糕的是,现在连妻子也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和他一起生活,看起来戴尔除了继续偷窃没有任何出路。
菲利普和戴尔两个人一个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权,一个失去了对现有生活继续下去的信心,看来,不论权位高低,贫富贵贱,每个人的生活都有难以下咽的苦楚。
菲利普在电影里是个实实在在的有钱人,钱对他来说只是数字,他还曾经有一个深爱的妻子,这么美好的一切都毁于一次意外——那次本应该是幸福体验的滑翔伞之旅,让两人生死分别,菲利普也永远的瘫痪在轮椅上。
位高权重的有钱人,他们总是那么的体面,穿着、谈吐、品味,似乎即便面对着重疾,优雅也应该如影相随,但这只是表象。
菲利普在电影中有两次大吼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他的管家 Yvonne为他组织的生日派对上,菲利普不愿看到这么多人安慰他、鼓励他,曾说出自己要“尊严死”的他自然是尴尬至极。
就像《麦田守望者》里的那句话:“当有人和你说加油的时候,意味着你要倒霉了”,
是啊,怜悯与同情在菲利普这样要面子人眼中是种凌辱,于是他勒令戴尔砸掉面前一切看不顺眼的家居摆设,终于大吼了出来,得到了喘息。
第二次大的大吼是在电影结尾,他再一次坐上滑翔伞,这次和戴尔一起,在天空中飞着的时候他大吼了出来,这是种自由的生命体验,同样也是与过去那个灾难中的自己和解。
这两次大吼自然不是菲利普以往的个人作风,但在戴尔这个乐天派的影响下,他放下了这种优雅,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欲望——路边的食物、刺激的兜风、年轻的女性,还有简单直接的交流。
一个富翁和一个无业游民的喜好相同,优雅在原始需求面前就显得多余。
菲利普为什么要戴尔留在身边?这是我一直好奇的事,好像电影全篇也没交待出一个理由,是富翁看到贫穷着的怜悯同情吗?我觉得不是,毕竟菲利普本身就是个讨厌“施舍鼓励”的人,他不会破坏这种体面。
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好奇,那么多的应征护工看起来都优秀、努力,有着对这份工作说不完的承诺,
然而只有戴尔是个“最差选择”:进过监狱、偷盗成瘾,家庭也是一团糟,甚至不懂护工的基本职责。
菲利普选择戴尔无疑是看中他这种特别。他想看看这个完全陌生的人,这个和自己能拓展自己认知边界的人,能给自己已经竭尽衰败的生活带来什么。
尤其对于菲利普来说,生活似乎已没有可以再去兴奋的事情了,而戴尔这样一个为生活奔波,每天活蹦乱跳的人,着实能吸引到菲利普的关注。
戴尔成为护工之后,菲利普生活的改变很明显,而戴尔也是,他有了更多的钱照顾家庭,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了钱,他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至少,他那幅奇怪的画就在菲利普的“忽悠”下卖出了个高价钱。虽然这一切是菲利普出于自己的私心,但我想,像戴尔这样的人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只要他想的话。
毕竟,心存乐观,身体健康,不论生活有多不如意,翻盘的可能性总是有的。
写到这又想起了一次关于医院的趣事。
我那天在医院检查后,医生给我开了一个长长的单子,上面不是病症和药物,而是平日的忌口,整整一个菜单的“忌口”。
于是我就和医生抱怨:“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的,烦人。为啥人家有人又熬夜又吃这些就不生病呢?”医生冷冷的回复了一句:“你没那命。”
医生的说话总是像冬日里的听诊器,伸进衣服里时冷酷又严肃,但其实人家只是平静的说了个事实。
同样的,菲利普和戴尔的生活遭遇,是苦难,也是一个事实。
生活艰苦是常态,它值得我们感慨、悲伤、懊恼、气愤,释放一切属于它的情绪,但它不值得我们一蹶不振,一直沉沦,拿苦涩当成一种调味,甜蜜才会凸显。
显然,《触不可及》是在冬季治愈我们的一次心灵“马杀鸡”,也许你觉得真实生活可没那么多主角光环,可我们不能否认好好生活的信念能带动行动,哽在喉咙的碎冰消融的能快一点。
如果说这部电影说的是触不可及,那么当你看完后,你就明白,当所有一切可望而不可及时,只要你坚定意志,沿着正确的方向,总会丰收智慧汗水的结晶。故事中,富豪坚持自己的决定,选中了小黑做他的护理,他明白小黑能够带给他公平 带给他快乐。而小黑通过做富豪的护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让家人和小孩过上了好日子。他们通过相处,都明白,不论是友情 ,没有年龄的界限 肤色的界限 地位的界限,只要你对别人真心,就总会收获别人的诚心。当代社会,我们很多年轻人都不相信爱情,唯金钱论,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真爱的,没结婚的更要好好看看这部影片,明白 仁 义 情,正如张爱玲所说,你喜欢的那个人就是你赤裸裸的品味,你不信别人就是不信自己。
我怎么觉得还是imdb的评分中肯一点....原版剧情有点记不清了,但是最后为什么是跟妮可基德曼和解做大结局???
很有趣的翻拍,双男主都有戏。有时候改变世界不用想那么多,做你最喜欢的事,奇迹就会发生。
翻拍的挺有美国味儿的,特别是看到老白和基德曼同框居然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于是乎,有个想法,有没有需要私人陪护的?我欣赏得来classical也爱听唱hippop,看得懂抽象派印象派,也钟爱班克斯这样的街头艺术,骑自行车能双手脱把,开车能放飞自我,什么米其林路边脏摊都吃得下。最关键,我不嫌弃帮别人插导尿管。反正就是静若处子,动若疯兔。只要价格合理,包您满意~
基本复制了原版,温馨而逗趣。剧情有点更改,倒也合情合理。妮可女神身材真的太棒了!大屏幕上看老白也是棒棒哒----第一次在剧院看电影好激动~TIFF
3.5 被好萊塢娛樂化和去煽情化處理了之後就只能犧牲情感表達了
比原版好玩些 但是少些感动
7分。还好吧,街景和家庭风格也还原得比较欧式。但和第一次看原版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黑人男主的转变还是比较突兀的,家人匆忙几笔,也显得比较市侩。
凯文哈特像崔西摩根一样神经兮兮的,老白怎么看上去都坏坏的,像是在装残疾
在故事情节上,美版与原版有80%的相似度,所以在剧情和人物表演上没有明显的孰好孰坏,尤其是白人富翁这个角色上,老白和原版基本是一个表演模式。但与原版有差距的一点是,美版的故事情节很满,这种“满”导致没有给观众留下沉下心来思考的空间。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国版的配乐实在太经典!
原版过于深入人心,不过我同样喜欢这一版的演绎。
法国原版的细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只记得一个大致的故事轮廓,很难对比美版与原版之间的差别,不过好莱坞的改编版本比原版还要长14分钟,故事却显得碎片化、表面化,不够流畅也不够深入,很敷衍、功利的一次改编,可夸赞的段落基本是完全复刻原版的,例如Dell在Phillip最压抑又无法发泄的时刻代替他释放压力(砸东西)等。
比起原版,影片只是让故事变得更符合好莱坞的俗套叙事,更多的俏皮话,更多刻意的冲突,没有原版里细腻的故事留白。当然这部电影并不差,只是有原版玉珠在前,感觉怎么拍都会显得照猫画虎。
人生的极限在于突破自己的认知。但是前提是,要有钱……
再次诠释了笔友(网友)见光死。7.7
题材和故事放在那,怎么拍怎么有。美版更具喜剧效果,毫无煽情。黑人朋友矮了点。
总觉得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男主结识了上层人物然后从小混混无业游民到白领的飞跃。说明接触的人很重要
准备去看一下法版。明显感觉美版这个美术没骗人啊哈哈哈哈美国街头就是这个色调…看完心头一酸的原因是想起来去年我在溜冰场有个老人allen一直找我说话还给我打电话 我后来给他拒接了…也许他可能真的只是善良的空巢老人…想找人说话罢了
3.5星,跟原版差不多,依样画葫芦,美式电影跟原版的细腻腔调感受是不一样,多出了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或者说陈词滥调。但这版最大的亮点就是凯文·哈特,只要他一出场就有意思,整部电影让他带动起来。真不夸张的说,这黑哥是看过原版的观众再看一遍美版的最大动力,妮可基德曼真美。
完全复制了法国原版,好莱坞最爱干的事罢了。纯当娱乐片来看就行了,尤其是能在大银幕看克兰斯顿老爷子。
生活在底层的人可以简单直白的告诉你,人到底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