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11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有贵族血统的上流社会法国人博尔戈,把他与妻子相爱又生死相离的故事以及他与贫苦移民出身的护工阿伯代尔之间的跨阶级友情,写成一本叫《第二次呼吸》的书,其中“护身魔鬼”部分写的就是这段相伴十年的生涯,最后拍成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各类奖项拿个遍,美国人也眼红,我们也有富豪,我们也有小混混,我们也有“灰小伙”模式,一定要翻拍个纽约背景赚到钱的才舒服。大量纽约街景的镜头也算令人相信豪宅深处身不由己的人对街头的向往。
美国人是舒服了,要是观众没看过法语原版,或许也会舒服,尤其加入的成人笑话可以把满场逗得笑哈哈。成人笑话并非没用,它是一根线索,提醒大家这名高位截瘫的富豪,完全有能力走出亡妻之痛再觅新爱,他后面“笔友见光死”导致的颓丧、自卑、自闭、辞退或远离所有身边人的情节就顺理成章了。失去爱妻,重建精神,尝试约会,遭受打击,失恋颓废,再度出发,发现爱一直在等他……多么熟悉的美国温情文艺片思维模式。再看男护工这块,短短半年多时间,从刑满释放、无业无家的小混混,不小心接到周薪近三千美金的工作(换算成人民币感受下),还住进豪宅里连淋浴都复杂得用出笑话的独立大房,跟着富豪习得歌剧口味,再靠一幅涂鸦赚到五万美金,靠第一桶金起步,赢回老婆孩子……这也是多么熟悉的美国梦故事。
美国人就是这么简单。法语原版里,两人之间虽不像现实中十年陪伴那么长久,但长期相伴产生影响效力的时间感还是做出来了。两人分开的契机,有阶级差异的原因,护工的弟弟惹祸,影响到富豪家的宁静,护工需要做出陪伴家人并建立自己的事业这一选择,而美版处理则是有钱人自尊心受挫后任性赶人。原版这操作没有否认阶级差异的客观存在,而部分属于阶级差异的审美差异也从未像美版那样消解。无论是护工最终喜欢上的莫扎特的“夜后咏叹调”和威尔第的“铁匠合唱”,还是富豪最终接受的艾瑞莎·弗兰克林作品,本来就是雅俗共赏的,它们的差距,远没有原版里巴赫、维瓦尔第作品,与护工对它们的街头式解读和他钟情的“地,风,火”乐队舞曲之间的差距大。
最后说说美国新富可能不懂但原版电影懂的欧洲贵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开篇告知,对他们而言,过分流露强烈的感情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美版《触不可及》里的富豪照搬了性情压抑这个符合整体剧情需要的人设,但他任性得是不是太过也太快了?
🧲各种细节展现,🈶被美到。 1、法拉利 其实一开始我以为是野马牌[捂脸]自己都觉得搞笑,仔细看是法拉利。不得不说的是,其实与法版没有可比性。但是真的喜欢上这辆法拉利。 2、男主家面试等候区装修装饰品 最喜欢的是通往面试区的那扇玻璃双开门,深深长草,可以说太爱了。玻璃门上的图案超爱的。 等候区的户型格局,等候区长沙发,等候区洗手间,太喜欢这种户型了。 3、妮可基德曼左手写字✍🏻 我不知道别的观众是否喜欢,反正我喜欢[调皮] 教条性格也演的真好。 🧲贫富差距与文明程度对比 地处不同区域、楼层的住宅对比、你能买下棒球队吗?… 推着轮椅去公园买DM… 热狗店表达礼貌待人的点餐… 画廊画作与男主创作画视觉和销售价格冲击… 🧲残疾人护理的日常细节演绎 扣安全带、刮胡子、喂饭喂饮品、不同场合穿搭、插导尿管…残疾人车牌号… 🧲感情线 当低至谷底的人有了可以胜任的工作,赚到钱立刻给老婆家用,换房子,不同肤色且被现实生活打压极致的无声张力,离异家庭一天天好转且温情无太多言语交流的互动令人感动。 🧲你的情绪,我代你抒发。 生日礼物和长期看不顺眼的物品,我替你砸了,情绪抒发爆破力好强。 各种细节展现+剧情演绎, 我给五颗星。
上周六去看《触不可及》的点映(电影这周五也会公映),去看电影的前一天,我先去了一趟医院挂号,周五下午四点多,上海六院全是老叔叔老阿姨排队。
到了候诊室门口,更是鲐背老人的天下,配合着眼前通过窗子钻进来的夕阳,我还真看到点日薄西山的景象。正像我们经常感慨的那样:一有病上医院,你就知道之前的日子还挺舒服的。
是啊,只要身体康健,似乎生活就不算太坏。
看了《触不可及》之后我也有同样的感触。
菲利普是钱多到数不尽的财主,但他却永远的失去了一个正常人能行动的身体,每日依靠由脖子控制的电动轮椅行动,对于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他完全失去了自主权,只能依靠护工来帮助完成。
另一边,应征来的黑人护工戴尔没有钱、没有事业,父亲从小的错误教导让他走不出可怕的原生家庭阴影,更糟糕的是,现在连妻子也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和他一起生活,看起来戴尔除了继续偷窃没有任何出路。
菲利普和戴尔两个人一个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权,一个失去了对现有生活继续下去的信心,看来,不论权位高低,贫富贵贱,每个人的生活都有难以下咽的苦楚。
菲利普在电影里是个实实在在的有钱人,钱对他来说只是数字,他还曾经有一个深爱的妻子,这么美好的一切都毁于一次意外——那次本应该是幸福体验的滑翔伞之旅,让两人生死分别,菲利普也永远的瘫痪在轮椅上。
位高权重的有钱人,他们总是那么的体面,穿着、谈吐、品味,似乎即便面对着重疾,优雅也应该如影相随,但这只是表象。
菲利普在电影中有两次大吼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他的管家 Yvonne为他组织的生日派对上,菲利普不愿看到这么多人安慰他、鼓励他,曾说出自己要“尊严死”的他自然是尴尬至极。
就像《麦田守望者》里的那句话:“当有人和你说加油的时候,意味着你要倒霉了”,
是啊,怜悯与同情在菲利普这样要面子人眼中是种凌辱,于是他勒令戴尔砸掉面前一切看不顺眼的家居摆设,终于大吼了出来,得到了喘息。
第二次大的大吼是在电影结尾,他再一次坐上滑翔伞,这次和戴尔一起,在天空中飞着的时候他大吼了出来,这是种自由的生命体验,同样也是与过去那个灾难中的自己和解。
这两次大吼自然不是菲利普以往的个人作风,但在戴尔这个乐天派的影响下,他放下了这种优雅,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欲望——路边的食物、刺激的兜风、年轻的女性,还有简单直接的交流。
一个富翁和一个无业游民的喜好相同,优雅在原始需求面前就显得多余。
菲利普为什么要戴尔留在身边?这是我一直好奇的事,好像电影全篇也没交待出一个理由,是富翁看到贫穷着的怜悯同情吗?我觉得不是,毕竟菲利普本身就是个讨厌“施舍鼓励”的人,他不会破坏这种体面。
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好奇,那么多的应征护工看起来都优秀、努力,有着对这份工作说不完的承诺,
然而只有戴尔是个“最差选择”:进过监狱、偷盗成瘾,家庭也是一团糟,甚至不懂护工的基本职责。
菲利普选择戴尔无疑是看中他这种特别。他想看看这个完全陌生的人,这个和自己能拓展自己认知边界的人,能给自己已经竭尽衰败的生活带来什么。
尤其对于菲利普来说,生活似乎已没有可以再去兴奋的事情了,而戴尔这样一个为生活奔波,每天活蹦乱跳的人,着实能吸引到菲利普的关注。
戴尔成为护工之后,菲利普生活的改变很明显,而戴尔也是,他有了更多的钱照顾家庭,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了钱,他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至少,他那幅奇怪的画就在菲利普的“忽悠”下卖出了个高价钱。虽然这一切是菲利普出于自己的私心,但我想,像戴尔这样的人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只要他想的话。
毕竟,心存乐观,身体健康,不论生活有多不如意,翻盘的可能性总是有的。
写到这又想起了一次关于医院的趣事。
我那天在医院检查后,医生给我开了一个长长的单子,上面不是病症和药物,而是平日的忌口,整整一个菜单的“忌口”。
于是我就和医生抱怨:“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的,烦人。为啥人家有人又熬夜又吃这些就不生病呢?”医生冷冷的回复了一句:“你没那命。”
医生的说话总是像冬日里的听诊器,伸进衣服里时冷酷又严肃,但其实人家只是平静的说了个事实。
同样的,菲利普和戴尔的生活遭遇,是苦难,也是一个事实。
生活艰苦是常态,它值得我们感慨、悲伤、懊恼、气愤,释放一切属于它的情绪,但它不值得我们一蹶不振,一直沉沦,拿苦涩当成一种调味,甜蜜才会凸显。
显然,《触不可及》是在冬季治愈我们的一次心灵“马杀鸡”,也许你觉得真实生活可没那么多主角光环,可我们不能否认好好生活的信念能带动行动,哽在喉咙的碎冰消融的能快一点。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底层与上流碰撞的商业影片,在过去几十年俯拾皆是。或如迪士尼公主电影,穷苦女孩被王子倾心,成为上流阶层的一员;或以一方的立场去观察和参与另一方的生活,最终实现从冲突走向和解、从对立走向团结的完美结局。
这样的模式在《绿皮书》和《触不可及》这里发生了例外,尽管它们仍是美满的喜剧结局,但电影不再满足于两个平行的世界的偶然交汇,而是以非常强势的手段让一个世界叠加于另一个世界之上,探讨两个几乎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如何互相介入,彼此依赖,实现共生。《绿皮书》与《触不可及》的双主角关系更加复杂,他们在某个层面譬如社会地位,是鲜明的强弱对比,但叙事翻转到另一层面,强与弱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换。
美版《触不可及》非常忠实地再现了法国原版的主线故事,但是人物和台词更加美国化。哪怕已经看过法国版本,再看到相同的情节,听到那些美式幽默。仍会忍俊不禁。
按照戴尔的评价标准,菲利普是比Jay-z还要富有的人。他拥有可以俯瞰整座城市的高层豪宅,停车场里停放着一排他收藏的豪车,他可以轻轻松松在美术馆花费八万美金购下一幅画作。在物质世界里,他毫无疑问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
戴尔是黑人,原生家庭残破不堪。他苟且度日,不愿工作,数次因盗窃入狱。儿子对他失望至极,妻子也因他的不负责任而离开。为了向保释官有个交代,他必须参加三次工作面试并集齐三个面试官的签名。在世俗的标准下,他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但在物质以外的世界,菲利普是个束手无策的弱者。他没有子女,妻子在一场意外中离世,他虽然活了下来却高位截瘫,吃喝拉撒均需他人帮忙,豪宅也成了牢笼。戴尔身处底层,但他拥有健康的体魄,有聪明的儿子和美丽的妻子(尽管已经离婚),数次入狱后仍有行动的自由。他一无所有,除了菲利普失去的东西。
如此角色设定,让悲惨与幸运、强者与弱者、富裕与贫穷、自由与束缚成为对立统一的概念。这两个人也像这些反义词,相互冲撞的同时又相互缠绕。某种程度上,戴尔与菲利普都是社会的弃儿,他们将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面试,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两个世界发生关联的窗口。在一群善于话术的白人应聘者中,玩世不恭的戴尔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他为什么会应聘成功,用伊芳的话说:“因为你是所有人中最差劲的那个。”
强烈的自毁情绪驱使着菲利普选择了戴尔。他厌倦了周围人对他如履薄冰的照顾,厌倦了他们的曲意逢迎,厌倦了每天早上睁开眼都是同样一块天花板。雇佣戴尔,或许能给死水般的生活注入一点新鲜感,或许更好——这个粗手粗脚的黑人说不定能帮他早点去见上帝。
戴尔只集齐了两个签名。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回到监狱,要么接受这份工作。仅剩的这一个签名,成为他们二人命运上的一个小小机关。扳动这个机关,命运的列车以绝尘之姿开上了另一条隐藏路线。
于是预料之中的,二人碰撞、磨合,直至发展出真挚的友情。菲利普不再厌世,对生活重燃期待,戴尔也告别了过去,成为一个充满责任感的父亲。二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救赎了彼此的人生。《触不可及》并不回避这些套路,编剧欣然接受这种耳熟能详的发展路径,以丰富可信的细节填充故事框架。于是观众在即使熟悉故事发展的方向的情况下,仍会被那些真实可感的日常细节所打动。
片名有多义性。对两位主角来说,触不可及的,既是对方身处的世界,更是内心的真实情感。菲利普敏感,脆弱,像一只把自己紧锁在贝壳中的牡蛎。戴尔莽撞,粗鲁,却保留着细腻的情感和朴素的善意——当他感受到菲利普的信任后,三番五次试图将偷窃的书悄悄归还。如此交锋了几个回合后,两座孤岛之间终于架起了桥梁,菲利普的贝壳也终于被撬开了一条缝隙。
但在达成美满结局前,主角总要经历几次挫折。与原版不同,美版放弃了笔友见面后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情节,而是将这次见面改写成菲利普的一次“滑铁卢”。就在菲利普幻想人生将再度迎来春暖花开时,笔友坦诚了她对菲利普身体状况的顾虑。爱情的失意将菲利普就此推向深渊,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信被瞬间瓦解。他赶走了戴尔,推开了伊芳,切断与世界的联系,再次成为了一座孤岛。
经历了最初的相互试探,再到初建浅尝辄止的友情,直到这次短暂的“绝交”,菲利普与戴尔才真正成为生死之交。只有戴尔知道该如何逗菲利普笑,于是他回到菲利普身边,带菲利普踏上了与过去和解的旅程。继那个深夜为菲利普戴上呼吸机,戴尔第二次救了他。
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引力是影片最迷人的地方。戴尔与菲利普相互吸引的同时,也收获了伊芳的认同与接纳。这个哈佛毕业、不苟言笑的上流社会精英,终于愿意放下矜持在流行乐中跳起了舞,她从菲利普身上看到了严肃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
不同于菲利普与戴尔情感变化历程的纤毫毕现,菲利普与伊芳的关系则存在了大量的留白。影片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很大可能是伊芳始终对菲利普抱有仰慕之情,又因个性内敛而羞于表达情愫。戴尔曾询问过她的经历。伊芳说,起初为菲利普工作,又离职,经历一段短暂的婚姻。后来听闻菲利普出事了,便又回到了这里。简短的台词,妮可·基德曼通过微表情传达了人物更复杂的背景的情绪。
影片结束时,字幕打出了这样一句话:“戴尔与菲利普至今维持着挚友关系。”这句话比“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更具魔力。当你知道那些暖心的故事还在银幕之外继续上演,那些动人的情感持续的时间比电影叙事的时间跨度更长,仿佛得到了一种莫大的情感安慰。
如果说这部电影说的是触不可及,那么当你看完后,你就明白,当所有一切可望而不可及时,只要你坚定意志,沿着正确的方向,总会丰收智慧汗水的结晶。故事中,富豪坚持自己的决定,选中了小黑做他的护理,他明白小黑能够带给他公平 带给他快乐。而小黑通过做富豪的护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让家人和小孩过上了好日子。他们通过相处,都明白,不论是友情 ,没有年龄的界限 肤色的界限 地位的界限,只要你对别人真心,就总会收获别人的诚心。当代社会,我们很多年轻人都不相信爱情,唯金钱论,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真爱的,没结婚的更要好好看看这部影片,明白 仁 义 情,正如张爱玲所说,你喜欢的那个人就是你赤裸裸的品味,你不信别人就是不信自己。
开头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老白。 看的时候感觉是一个守法版的有钱老白和有趣小粉。 高知分子 X 不羁混混(绝命毒师余毒不散 特别是演员说“Nothing(Philipp )Yo(Dell)”瞬间回忆起剧。 电影里两人互帮互助,从生活的泥沼中寻到向上的出路。P 帮 D 发家致富,D 让 P 收获真心与友谊。 在我心里和绿皮书一样都是很精彩的故事。
再次诠释了笔友(网友)见光死。7.7
基本复制了原版,温馨而逗趣。剧情有点更改,倒也合情合理。妮可女神身材真的太棒了!大屏幕上看老白也是棒棒哒----第一次在剧院看电影好激动~TIFF
翻拍的挺有美国味儿的,特别是看到老白和基德曼同框居然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于是乎,有个想法,有没有需要私人陪护的?我欣赏得来classical也爱听唱hippop,看得懂抽象派印象派,也钟爱班克斯这样的街头艺术,骑自行车能双手脱把,开车能放飞自我,什么米其林路边脏摊都吃得下。最关键,我不嫌弃帮别人插导尿管。反正就是静若处子,动若疯兔。只要价格合理,包您满意~
我怎么觉得还是imdb的评分中肯一点....原版剧情有点记不清了,但是最后为什么是跟妮可基德曼和解做大结局???
总觉得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男主结识了上层人物然后从小混混无业游民到白领的飞跃。说明接触的人很重要
7分。还好吧,街景和家庭风格也还原得比较欧式。但和第一次看原版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黑人男主的转变还是比较突兀的,家人匆忙几笔,也显得比较市侩。
准备去看一下法版。明显感觉美版这个美术没骗人啊哈哈哈哈美国街头就是这个色调…看完心头一酸的原因是想起来去年我在溜冰场有个老人allen一直找我说话还给我打电话 我后来给他拒接了…也许他可能真的只是善良的空巢老人…想找人说话罢了
比原版好玩些 但是少些感动
原版过于深入人心,不过我同样喜欢这一版的演绎。
题材和故事放在那,怎么拍怎么有。美版更具喜剧效果,毫无煽情。黑人朋友矮了点。
比起原版,影片只是让故事变得更符合好莱坞的俗套叙事,更多的俏皮话,更多刻意的冲突,没有原版里细腻的故事留白。当然这部电影并不差,只是有原版玉珠在前,感觉怎么拍都会显得照猫画虎。
3.5星,跟原版差不多,依样画葫芦,美式电影跟原版的细腻腔调感受是不一样,多出了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或者说陈词滥调。但这版最大的亮点就是凯文·哈特,只要他一出场就有意思,整部电影让他带动起来。真不夸张的说,这黑哥是看过原版的观众再看一遍美版的最大动力,妮可基德曼真美。
很有趣的翻拍,双男主都有戏。有时候改变世界不用想那么多,做你最喜欢的事,奇迹就会发生。
法国原版的细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只记得一个大致的故事轮廓,很难对比美版与原版之间的差别,不过好莱坞的改编版本比原版还要长14分钟,故事却显得碎片化、表面化,不够流畅也不够深入,很敷衍、功利的一次改编,可夸赞的段落基本是完全复刻原版的,例如Dell在Phillip最压抑又无法发泄的时刻代替他释放压力(砸东西)等。
凯文哈特像崔西摩根一样神经兮兮的,老白怎么看上去都坏坏的,像是在装残疾
在故事情节上,美版与原版有80%的相似度,所以在剧情和人物表演上没有明显的孰好孰坏,尤其是白人富翁这个角色上,老白和原版基本是一个表演模式。但与原版有差距的一点是,美版的故事情节很满,这种“满”导致没有给观众留下沉下心来思考的空间。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国版的配乐实在太经典!
完全复制了法国原版,好莱坞最爱干的事罢了。纯当娱乐片来看就行了,尤其是能在大银幕看克兰斯顿老爷子。
人生的极限在于突破自己的认知。但是前提是,要有钱……
生活在底层的人可以简单直白的告诉你,人到底需要什么
3.5 被好萊塢娛樂化和去煽情化處理了之後就只能犧牲情感表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