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这部片子;原因是爸爸很喜欢历史和电影,非常佩服像江姐和李白这样的英雄,所以我一直记着片中李侠那个机敏而坚强的形象,那些永不消逝的电波; 时光流逝,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2006.9.13号,我考上了北邮,在校园和爸妈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座白色的雕像,还有那个熟悉的名字“李白烈士”;原来他一直默默伫立在北邮校园里,是当年陈云亲自提的词;一想才恍然大悟,北邮是搞无线电和通信起家的,而我党最早的这方面应用就是地下党电台,可以说李白是最早的“通信员”,原来如此 可惜就如历史上的地下生活一样,李白的雕像默默无闻,静静的在那处不起眼的角落里,很多的北邮师生都不知道他的来历,甚至都不知道在校园中有此雕像,实在令人惋惜;7年生活转眼过去,每每有重大抉择和心事的时候,我总会学 寓言"长着驴耳朵的国王“里的那个理发师一样倾诉;愿李白有知亦能莞尔 多年不写文章,写出来很像小时候的读后感,也罢,全留自己看呗
原剧评在上面,就是当时有感而发随手写的,以后的增补放下面
增补1:“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时间: 2019.10.14号
标题: 这段发往70年前的电波,告慰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听说最近重播《永不消逝的电波》了,真好,我也看到了部分的高清彩色修复版图片和视频,期待早日有成片
增补2: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在上海解放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情报部代理部长李克农给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发来密电,恳请他帮忙寻找一位叫李静安(即李白)的同志,并且嘱咐,这位同志是对党组织作出过大贡献的人,自己已向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这篇文章讲述了李白烈士牺牲和发现的全经过,应该也是过了保密时限,很多细节都出来了,最让我震惊的是 李克农部长的这句 自己已向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所以如果有如果,北邮校园就应该少一座李白雕像,而多一个李白部长的题字 希望能写上 - “信网中心提升校园网访问质量,广大北邮学子上网之余控制好时间,上网不是谍报,夜晚别太拼”
叙事上,正邪阵营的对立构成本部电影的基本冲突。李侠的每一次行动都会在日本人处产生效果,逼迫日本人作出反应,又在李侠处产生效果。1938、1942和1949年的三次情报对决就是遵循这个效果-反映的链条。在这个主要冲突的引领下,还穿插着李侠和妻子的感情变化、和战友的遥相呼应等剧情线,使全剧叙事变得立体化,也使得《永不消逝的电波》拥有了一个模型很经典,效果很理想的叙事体系。 镜头语言上,导演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切换。例如:李侠受刑被灌水的画面以流水做引子切换到日本人和柳尼娜倒酒的场景;李侠烧掉情报的火焰切换到日本人烧掉报纸的火焰。以上两者是为主线正邪叙事服务的镜头切换,以电影的独特语言传达了文字所不能及的情感导向——将李侠的坚毅品质与反动派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做对比,激化善恶的差距;同样的一张报纸,对于李侠是情报输送的战果,而对日本人则是阴谋的败露,火焰的切换,传达了正义者胜利的喜悦与反动派失败的滑稽可笑。不过,本部影片的镜头也有一些略显幼稚之处,例如人物在从一个屋子进入到另一个屋子时在镜头中会出现墙板,显得不像电影,而更像舞台剧。
音效上,本部电影的音乐浓度很高,感觉比当代的好莱坞大片要高。音乐一向承担者调动情感的作用,如此大篇幅的音乐运用,切合抗战这一情绪激昂的电影主题。具体的音乐运用上,开篇李侠奔赴上海与结尾李侠牺牲都出现了《延安颂》的主题,光明的大调和大合唱的恢弘气势将观众情绪推向高潮;影片中段李侠工作顺利时或男女主情感进展顺利时,音乐是舒缓昂扬的大调,李侠遇到停电或敌人来查户口等危机时,音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和摩托的刺耳轰鸣声,使观众感到烦躁和恐惧。起到点题作用的、李侠打电报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声贯穿整部电影,成为李侠特殊的“主题曲”,与李侠彻夜聚精会神工作的画面挂钩,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感体验,也使打电报的声音成为中国谍战片的一个经典意象。姚苇评价李侠打电报声“点划清楚,像一股清流”,可见导演有意将电报声作为李侠革命精神的象征,显然,这个目的达到了。
演绎方面,本片有孙道临和王心刚两位艺术家坐镇,颜值上首先有了保证。全片演员的风格总让我想起舞台剧或中国传统戏曲——孙道临的扮相浓眉大眼,额头宽阔;姚苇和日本人的扮相则是油头粉面,道貌岸然。演员们说台词前先要盯着镜头看一会,作出在当代电影中略显夸张的面部表情,说出并不很口语化、带有呼语和抒情性质的台词。有人说这样的演绎模式过于“脸谱化”。但我认为这种批判或许已经先预设好了立场——以当代电影谋求塑造“立体”“多面”的形象所统领的演绎方法而言,显然《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物都显得单薄;但“脸谱”这个词本身就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在那个戏曲作为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年代里,将戏曲“黑白分明”的对立模式引入电影,不仅使老百姓易于接受宣传,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路径。个人认为,在当代电影走向流水线生产的大背景下,所谓“立体”“多面”有时也成为了公式化的产物。我们可能需要回头从历史中找寻一些其他的可能,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
故事讲的是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共产党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就把原来在延安的李侠同志派到了上海,为了给李侠打掩护,党员女工何兰芬就与他假扮成夫妻,在一次工作中,李侠同志不幸被日军逮捕。日军就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特派员,于是就将他释放了,而上海国民党地下组织也误认为他就是重庆国民党的人,就想着威逼利诱地使李侠为国民党工作,李侠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巧取敌人的情报,并将敌人那些谈判在报上揭露出来,即将解放,敌人开始疯狂搜捕地下电台,而李侠这时也得到命令转移。可是,恰好还有两个紧急的情报要发出,李侠为了人民的解放放弃了生的道路,发出了最后的电报,而与此同时,敌人也已经包围了这里,他镇静的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随后,就英勇就义了。
看完电影后,我顿时明白了“电波”永不消逝的原因:电波,不仅仅是用电台发出的信息,还是主人公李侠同志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会随着他的肉体消失,而是激励着身后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而这种精神也会一直传承下去,永不消逝。
前段时间收看北京电影节相关影讯时,一众演员在首映礼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重制版的热烈反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当知道电影会在国庆期间上映后,我便很快决定要走进影院重温这部著名的老电影。前两天电话父母闲聊,他们问起国庆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安排,我便捎带提了一嘴,说准备去看这部电影的点映。没曾想话音刚落,就得到二老激动的反馈,表示自己早在小学时期,就看过这部电影不下三遍,可以说是他们珍贵的电影启蒙。于是我大手一挥,为二老也买了当地的点映票,希望4K彩色修复可以高度还原他们的观影记忆。
二老的热烈反应,以及入座时周遭那些长辈们的观影热情,都让人直观感受到了这部经典电影在上一辈之间的高认知度。但影厅内也不乏年轻人到场,上一辈为下一代讲解着当年的观影体验,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下一代则为上一辈解释着精良视觉效果背后的电影修复技术。对于习惯了观看彩色影像的年轻人来说,经过了彩色修复的老电影少了一道视觉的门槛,接受度明显更高了。
彩色修复技术带来的直观体验,就是色彩渲染了人物的情绪,使红色经典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的同时,加深了情节的张力 。人物本身的身份以及ta塑造的个性,和ta的着装是匹配的,当角色们的服饰和妆面被重新染上了颜色,重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尚潮流,很直观地感受到那些依稀留存在记忆里的戏“活”了。同样是女性角色,可以清晰看到何兰芬和柳尼娜这两个身份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仅仅在旗袍面料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轻易地判断出她们的立场。何兰芬在李侠太太时期的服饰色彩,也会比纱厂时期更为明亮一些。
那个时代的电影总是会有很多的脸部特写镜头,喜欢用演员的面部表情去强调情节的情绪基调。当演员们的面部色彩被还原,人物形象自然就变得更为立体。孙道临所饰演的李侠在面对不同角色时流露不同的气质,当他面对何兰芬时,他会自然体现出自己的军人面貌;当面对逼供时,他则会将真面目进行隐藏,眼神讳莫如深,多少让人猜不透;而当他的面部色彩被重新渲染后,颦蹙间的情绪张力也更为生动。当年观看电影时,看到李侠夜夜躲在楼上发送电报,只觉得气氛稍显紧张。在面部上色后,透过清晰的大荧幕,终于看到了李侠忙碌在电台前时额头上了粒粒豆大的汗珠,仅这一处细节,就能读到人物从事地下工作的紧张感和辛劳程度。
除了角色以外,观影结束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本用来传递情报的《红楼梦》。在重制版中,它被染上了蓝色,更有线装书的样子。这样一本看似普通的小书,也需要修复人员进行复杂的考证过程。《红楼梦》在当时有蓝色封面、黄色封面两种版本,为了避免和人物服装撞色的,最终选了蓝色封面,而这只是影片修复的一个角落。
相较于其他的红色题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多了一丝烟火气,李侠与何兰芬这对革命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李侠与延安战友的异地友情,这些流露于日常的情绪呈现比恢弘的场面更能引起共情。这部曾经家喻户晓,留存在几代国人回忆中的黑白经典故事片,如今经典重制,为过去的影像画上那一抹色彩,不同时代电影人理想主义的汇流,最终也凝聚成了一部全新的红色经典。
看了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的,正如胡歌所说,烈士的一生就像一根火柴,一直潜伏在黑暗里,但恰恰是这根火柴,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向所有为国牺牲的先烈致敬!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有些许闪光点,不过人物塑造脸谱化,整体太“样板戏”了,同时也是毫无意义的上色修复。
镜头中有个人在影印毛主席讲话传单的时候,简直就是在表演hip-hop 。哈哈哈哈哈哈
孙道临真俊!貌似潘安……
因为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看这部电影。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说的那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真的震撼到我,从头到尾哭的不行。这部老影片黑白的,没有字幕,但是很有感觉。致敬革命先烈
斯人已逝
2024.10.4 修复版点映场。老电影不愧是老电影,一句多余废话、一个注水镜头都没有,吊打市面上某些注水电影电视剧。孙道临堪称那个年代少男少女们的梦中情人,哪怕时隔多年,他身着长袍出场依然能让身边的中老年观众们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小鲜肉,别说演得不如孙道临,长得也不如孙道临,审美在倒退。
1.《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素材由国家安全部一位了解李白生平的人士提供的,经黄钢艺术加工而成,因此影片片头字幕的编剧名字是一个化名。2.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不适合演八路军干部。而在解放前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3.扮演叛徒姚苇的王心刚长相正气,一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大家都担心他很难转型,建议找演反派人物比较有经验的演员来演,连王心刚本人都没有把握。王苹凭着自己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4.有人认为袁霞不会演戏,启用她太冒险。王苹认为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有点土,所以适合扮演何兰芬……-百度百科
尽管倾向于认为这次转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借由机会能进行重温,依然是当下如此平淡的院线中的期盼- -《庐山恋》、《早春二月》、《冰山上的来客》…有机会吗?全场都是陪伴中老年观众来看的子女们,大家一言不发看完整片的感觉真好;如同那个完全不出落俗套的结局,都值得珍惜。孙道临和王心刚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饰演“柳尼娜”的陆丽珠;彩色画面下的她那种独特的气质与形象或许更添说服力。翻到演员一段在电影之后的经历倍感唏嘘,也庆幸她度过了那样的浩劫。
李白同志,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我是看了刘涛和胡歌演的片段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感激那个时代的前辈们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所有
57年在李克农一手推动下拍摄的。既颂扬了烈士又严守组织的秘密,保守了很多情节。
帅惨了
2021.10.07📍沈阳工人文化宫影城 那个年代不只有理想主义,还有组织给分配的对象。(电影院可真应景啊)
记得当时和同学说,这辣椒水、老虎凳不用上刑,往眼前一摆,我就全招了。真是敬佩当年的共产党人
小时候看过若干遍。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李侠那句“好好生活”。
滴滴滴,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
我发现第三代导演有个特点,相比于第二代导演在建国后虚伪的歌功颂德,第三代导演虽说政治宣传色彩也很浓,但是有相当大的现实主义成分在里面。可见,他们对共产党才是真爱啊,哈哈。此片是一部当时难得的谍战片,也是孙道临演员生涯中一部为历史所铭记的电影。王苹导演的仍旧很细腻,相比于某些导演流水账式的叙事,脸谱化的叙事,王苹镜头下的人物是有层次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十分难得。李侠与兰芳建立革命友谊之后,又升华。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家三口,生活于市井之中,但却暗流涌动,时刻有着危机的降临。李侠牺牲了,可他的电台之音永垂不朽,为新中国的建立添砖加瓦。
孙道临-李侠,密码专家。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延安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