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善于品香、用香。但在袅袅的香气背后,中国人也为不同的气味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气韵历史剧情纪录片《惟有香如故》,是国内首部讲述中华香道精神的作品。 第一集《雨霖铃》 以杨贵妃的遗物“瑞龙脑香”香囊为引,借乐师贺怀志之口,控诉了天家的凉薄。瑞龙脑香,生于赤道的一种参天大树腹内,极热环境下生成的冰晶体,一如贵妃烈火烹油的人生之下无尽的凄凉。 第二集《如梦令》 从李清照与张汝舟的离婚官司说起,无法与再婚丈夫在精神上产生共鸣,也不愿成为他对外标榜的“花瓶”的李清照,不惜以自毁的代价走上公堂。而她自制的“梅香”正是她品格的映照——选择雪白,只能委身寒冷。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不屈傲骨。 第三集《浪淘沙》 “不合时宜”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他说“沉香的源头,其实是一场磨难,沉香只有在受伤后,才会分泌这种香。” “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对于苏轼来说,他们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第四集《南柯子》 甲香,奥秘在于煎熬,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香臭转化,螺甲成香。对照甲香的特点,讲述了“香圣”黄庭坚与浪子回头的故事。 第五集《青囊行》 艾香为引,讲述了华佗与曹操的故事。艾香防疫,冰台引火,惟愿天下安,燃烧,一为治病,一为光明。 精致的服化道、细腻的演技、唯美的镜头、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另观者沉浸其中,仿佛“隔着屏幕闻到了香气”,“香”也因此有了灵魂。
文案绝了!拍摄手法绝了!让人受益匪浅!一是让人了解了很多新知识,新情况,受益匪浅,二是纪录片新形式,简直一绝,一口气看完,三是文案太好,最喜欢王安石和苏轼的辩论,想让人摘抄下来学习!每一集都很好!强推,哪里可以下载收藏起来吗?四是配乐也好,有电影的质感,话剧的观感~这部剧早晚火出圈!为了看这部剧,专门开了会员!觉得值!哈哈
不为我所知的几个“香消玉殒”的小故事。
好多“就像”,托物言志、比兴诚不欺我!最喜欢最后两集!超有哲思的整个系列!唯一不确定的是不知道是否是戏说。 第1集 雨霖铃 炎凉 肝肠寸断 第2集 如梦令 第3集 浪淘沙 顺理成章
通过制造磨难来获得沉香 希望能跟这沉香一样,虫吃鼠咬,刀砍斧伤,照样造就我中正平和 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 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第4集 南柯子 甲香便是真香。
如此腥臭的物品怎么可能是香料 香和臭,这里边会有某种相互依存和转化,就像今天高档香水里的粪臭素一样。酷爱和痛恨乃是源于同一颗种子。 在中国,在公元前几千年的犹太人,两个遥远的文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螺类的甲片作为香料,说明这不是一个巧合。 经过炮制的甲片,几丁质,一旦截火袭来,刚才那颗离亲叛众的种子突然好像顿悟了一样,火海慈航,把所有香味团结起来,加倍绽放出类似美拉德反应的效果。 是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这个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 香,上而感于天,下而感于地,聚天地之气而生,与万物感应。调香讲究君臣佐使,但只要入此轮回,所有材料必须要先行打碎。欲求善果,先成齑粉。世人发愿无数,可正能为愿望献身者寥寥无几。 如同这每一片材料,百般研磨,皆为主香而战。想要聚拢香气,这场大雨,刚好。江河湖海各有滋味,唯独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唯其无心,才能生发万物。经此天水笼络之下,香气沉浮不散。 臣之香讲究制衡,一不可过于强盛,所谓臣强主弱,过犹不及。二不可各自为政,以致君香不显。辅君香以正道。 佐使之香,大体求同,但必须存异。 就像王荆公变法,立意虽好,但雷霆猛烈,一直担心天雨成灾。 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 不党之人,元祐党人。就像这螺甲,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勘破之物。所谓民心,就是平常心。圣人之治,唯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 如今水火煎熬,螺甲成香,想必能重观因果。这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也许这种合香,本身就具备一种自我应答机制,我们听到的无非是自己呐喊的回声。如果我们日夜思念的目标会在那个梦里出现,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呢? 范信中的这个梦,必然会与悲哀同在。因为做梦人在现实世界里的作为已经注定了梦的宿命,在香雾缭绕的边缘,太混能同时看到清晰的自我,那是一个失去螺壳的甲片在海滩上被潮水一次次冲刷着忏悔。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第5集 青囊行 菴庐:汉末开始在军中设立的一种疫情隔离区 谁给你的权力不让我做小人 冰台(艾草)的最大作用,就是引火烧身。 在远古时代,人们会把它放在冰块磨的透镜下面,用来聚光取火。 它的物理结构,网状结构容易燃烧 叶子里的化学成分,辟邪。 荒原着火,在外围先烧出一个隔离地带,火势无可蔓延,才会中断。 上医医国;上医治未病 军队是一个整体,同锅同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保持虚静) 战死的速度比病死快。 一个人只要恪守本分,就等于选择了立场。 利用空间进行隔离,这是人类能想到的最无奈却最有效的办法。人类的社会属性常常会导致一些背离的结果。 张角 黄巾军 插艾蒿辟邪 田丰——袁绍谋士,因直言犯上被囚,后战况果如其言,袁绍恐遭嘲笑,索性杀之。 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 可如果不愿烧身,还算什么冰台。 吏畏法不受。 健夫勇,病夫畏。行军疑病,必死无疑。 有罪无错,有错无罪。慈不掌病,义不理财。越俎代庖,后果难料。 头风和疫情都是在防不在治,既有七年之病,一定要早备三年之艾。(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只能冰台引火,伏愿天下艾安。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就像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
以香为引,借香喻人,回顾五段历史长河中尘埃般细碎的过往,将贵妃之死、李清照婚变、王安石变法、黄庭坚合香、华佗之殇质朴而又真实地一一呈现,扎实而又细腻,台词引经据典,文化底蕴深厚,韵味十足…… 第一个部分杨贵妃故事就被惊艳到了,故事讲述以历史重现与旁白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两种声音的结合相得益彰,引人入胜,不论演绎还是讲解都很透彻,不免为历史人物感怀……
南柯子看完当时哭了……
忽然间就想起了故去十几年的舅母。
舅母是山里人,属于一种没文化没教养的懒人。和舅舅结婚近二十年,生下三个儿子,没女儿。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计划生育,投奔我家躲。当时年纪小,没有觉得舅妈有何特别之处。二孩子大的时候,有晚上某个贼跑家里,半夜醒来竟然靠自己与持刀贼人肉搏,被捅十几刀,大难不死,但是却并无后福。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妈妈还有三个姨陆续的言谈中,知道舅舅外面有人了,并且和新欢有了一个儿子。舅母木讷老实好像并不知道这个事情,也许只是装作不知道,自我放逐?无从得知了。直到某天独居在家晕倒了,被邻居拉到医院,舅舅才知道。到了医院获悉癌症已经很久了。临死前,给舅舅说他们床头的靠背包里攒的有钱,留着怕舅舅需要钱再拿出来帮忙的。死后舅舅拿出来,最少的还有一两毛的纸币,有好几千块钱。
葬礼上舅舅找了一个女孩儿,冒充舅母的孝女,满足她没有女儿的遗憾。现在舅舅已经和新舅母生活十几年了。但是舅舅一旦生气了,就会哭,会跑去舅母坟头哭。或许人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甲壳或者自己的肉在哪儿吧……
人总是如此吧,活着的总是习以为常而不懂珍惜,但是一旦失去,才知道生命中的那个人彼此已经严格嵌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失去对方便会无尽的忏悔活着形同行尸走肉而期盼可以得到救赎。回生香是一种合香,用的螺甲本是腥臭之物,像极了舅母生前。人人见之面目可憎,人人唾弃她的懒惰,但是死后却是最让人怀念的人,为什么?因为大家最终看透,她才是那个深爱自己老公的女人,她依附他,离不开他,一切的一切都为了他。而这个男人只有在失去之后,才幡然醒悟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
乔峰何尝不是如此?聚贤庄一战,或许只是为了自己英雄气概,但是看到有人惦记自己,俏立雁门关外等自己的阿朱,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爱了,但是与他的爱相比,阿朱投入的更多更多,当知道自己父亲可能是杀情郎的凶手的时候,并不是怕情郎杀了父亲,而是怕自己情郎受伤,大理毕竟有六脉神剑,还有四大高手的一灯。真正的爱或许就是即使我是很弱的,但是我依旧想要用最刚强的方式好好的保护你,因为这个是我爱你的方式,即使自己化为齑粉。
拥抱当下吧,抱抱自己,及自己的壳,或者肉,用自己的方式,不争斗,爱自己爱的人。不能等到失去的时候,再去忏悔,你的壳,或者肉永远无与伦比独一无二,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瑞龙脑香
“开元、天宝,名香无数,而贵妃最爱的,只有这瑞龙脑一种。” 交趾,岭南酷暑之地。有参天大树拔地而起,裹寒冰于腹中,名曰,瑞龙脑。取之,细丝萦游;焚之,寒凉之气如人之魂魄,飞升,而形体消逝,了无踪迹。长于炎热,又于火光之中绽放,亦于火光之中化为虚无。叫人嗟叹唏嘘:既为寒凉,究竟何所为?不过是命运使然。只叫活人不得了,死人也了不得。 贺怀智,观自在之音,奏肝肠寸断之曲。 高力士 李隆基,唐玄宗。“为了江山失掉美人,还是因为美人,而误了江山。” 贵妃与玄宗的这段爱情,仔细想来,并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点。但这段故事最抓人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爆发。在世界上最至高无上的欲望面前,人的情欲和人的权欲,二者互相厮杀,露出狰狞的面孔。最后都化作悔恨与恐惧,积压在心中。这是三岛由纪夫暴烈的美感的第一案发现场。肉体的腐烂,皇冠的生锈,世人的讥讽,内心的诅咒,在这一刻,在雨水击打檐铃的那时候,你的那句“谁来了”,和你降生之时撕破皇宫的啼哭简直一个模样。那时举国响应,而此刻,你多么明白,谁也不会来。弦断曲高后,是原地的重踏与死的寂静。这就像太阳与宇宙的坍缩,从无限大到趋近于零。奇点的重量也是玄宗到死也咽不下去的,悬置的秤砣。
梅花香
相比于杨玉环和李隆基的故事,李清照的这则在气势上婉转下来。前者有天子气、王权、佳人、死亡这些极具张力的主题;但李清照的故事魅力却体现在个体——作为古代女性文人的身世与遭遇上。 短片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梅花是因寒冷而变成了雪白,但李清照却因为雪白而招来了寒冷。”但雪白只能招来肮脏与玷污,寒冷怎么是雪白招来了?寒冷分明是炎热招来的。从夏季到秋季再到冬季,这才是李清照的心路历程。与张汝舟的结合其实并不难理解。国破家亡,曾今信任与依靠的丈夫已然离世,她渴望自己的人生还能回到正轨,渴望还有机会可以获得人生最简单的快乐与幸福。 选择了张汝舟,是因为张对李清照的赞赏。 影片中李清照在厚厚的门帘外面听到张汝舟称赞自己的诗歌,她嘴角那浅浅的一笑就是她现在所需要的。李清照真正从秋季到冬季,正是因为她心里还有温热。她误把秋日灿烂的金黄色当作希望的转机。所以她那么快的就和张汝舟结合,也不难理解。 至于说对梅花香的喜欢,其实也是一种“君子爱好”。李清照喜欢拿梅花自比,但她却不如梅,不理解梅。梅花的美在她眼里就是一种孤高,一种无人理解,还有一种洁白。但梅花真正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在冬季就在冬季,绝不渴望春天的到来。但人做不到。 所以梅花的香气难以提取也大概是因为人本身就不与梅花的品行相容,它就是那种要么在冬季里受苦,要么就死掉的存在。她和李清照一样有洁癖,它的洁癖就是,绝对不许自己存在于冬季之外。但是李清照晚年入狱之后,似乎也理解到了这一层。 全片唯一让我动容的地方就是赵明诚的那一句“与身俱存亡”。被教科书吹了八百年的爱情,也不过是一厢情愿。古时候或许根本就没有尊重女性的男子。赵明诚以如此道德要求李清照,却在国家危难之际,弃城逃跑。李清照才是第一个五四女,懂得了却得不到。她想必也是被哲学病折磨而死。女性一路走来,多么的坎坷又心酸。
沉香
这一篇并没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或者感悟。更多是史实和知识上的了解。 王安石所推崇的新法,或者说“青苗法”最后居然是被司马光推翻的。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人物竟然还有这样的渊源。 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关系,以前便已经耳闻过。 苏轼有一个很宝贵的特征,他可以站在每个人的角度去理解他。譬如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他都不会一言以蔽之,评价他好还是不好。他理解每个人去做事的动机,理解每个人的出发点。“但这样的人往往是最难被理解的。”
甲香
“巧的是,想要聚拢香气, 这场大雨,刚好。 江河湖海,各有滋味。 唯独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 唯其无心,才能生发万物。 经此天水笼络之下,香气沉浮不散。” 黄庭坚论说调香的这一段直接封神。且不说这“君臣佐使”中的高妙之处(毕竟很多政客最后都在庙堂之中迷失了自己),单就这“无根之水”,足以见得黄公的哲理深刻,生活体认之丰富。 后世称赞苏轼者多如牛毛,而赞扬黄公者,却凤毛菱角。但他们二者其实都是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正因如此,无论是王荆公还是司马公,他们都持保留态度。因为他们很理解别人做法的善意,也很能看到此举的不足。 但这种人的政治生涯注定充满坎坷,因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派,对于任何决策,也永远不会妄下定论。犹如秋风中漂泊的落叶,无依无靠,终生飘荡。 有机会也找黄公的诗作来拜读一下。
艾香
这一节虽算不上精彩,但却给人颇多感悟。 艾草,对它的了解原本仅限于端午驱邪之物,今日又增加了一层新的认识。其实本质是不变的,还是“驱邪”。古人并不懂得艾草是如何驱邪的,以为是一种巫术或者说天意。这放在当时来看似乎格外矛盾:一方面,军中癔病横行,司公一意孤行;另一方面,艾草膏又似乎能祛除瘟疫,救死扶伤。这两种“天意”或者说“命运”让当时的华佗内心无比矛盾:他看不透,上天究竟是要给他救人的使命,还是要泼他一盆冷水。 其实,艾草本是无心之物。万事万物皆有其本性,曹操也是一样:大家不过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无意去参透或承载所谓“天意”。但是作为医者,生逢乱世,又如何能不去责怪自己?如何能不去扣问老天让自己存在的意义?当华佗在狱中说恨透了自己是个医者,我不禁想到了鲁迅。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也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天下医者父母心,但医者也是最处于社会政治发展之外,无法左右时局的人。这种悲痛的心情居然穿越时空:小小的涟漪在我心中掀起了巨浪。 艾草又叫作冰台,是引火烧身之物,其实强调的就是一种纯粹的牺牲精神。像鲁迅、李大钊、闻一多这些五四时期,抗日时期的文人战士,他们最是那“引火烧身”之人。纯粹或许是他们的天性,是天生的“精神洁癖”,但他们确实以一种不可言说的方式,祛走了人们心中的愚昧。尤其像鲁迅这种人,他的影响力在时间的波澜里还会被无限放大。 片中一个最大的冲突就是政治家的决断与医者的仁心。其实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面对历史上的许多“疑难案件”都很难以对错去区分。不过是各自的立场不同,所处的职位不同。不过也算是知道曹操“烧船”的另一层原因了。 至于华佗的医术没有的得到流传,我认为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康德的那句话我们应该常记常新:“人不能沦为工具。”既然华佗本人自己烧毁了医书,那这本医术就没有存在世上的理由。而我相信这一行为本身对于世代医者的启发或者说警醒,也不亚于医术本身的内容。华佗对医术本身的怀疑更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纯粹医者的那一片“仁心”。
故事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画面、色调、服化道都很不错,超过这几年很多古装电影电视的水平。
202302绝佳。选材、立意、演员、配乐都好。不是电视剧,却是文学文本。叹叹。
7年前,从《你想不到的荆轲刺秦》开始关注老沈,彼时,《晓说》在侃饭桌谈资,《罗辑思维》在一天一本书;3年前,晓松被口诛笔伐,罗振宇正贩卖焦虑,老沈停更修炼;1年前,B站纪录片节上再见老沈,人稍胖,鬓微霜,带着一瓶冰片,讲着他的故事;今天,终于看到成片,热泪盈眶,这个时代还有人在踏踏实实做片子,属实难得,期待老沈未来更好,期待更多稳扎稳打的作品出现!
material culture / dialectical history
给认真的人一个五星好评
以香为引,以史为鉴。 画面布局真的好艺术,有些转场的地方真是妙极了
就像阔别许久的老友寄给你一封结婚请柬,你已经来不及了解他这些年琐碎的过往,只想尽快参与这场凝结着回忆与希望的爱的沙龙。八年的交情,从“三国的悖论”到“青囊行”,一种近乎宿命的轮回,老沈变了,变得鬓如霜,又似乎没变,聊发少年狂,真好。
香气,不为回忆所勾起,但为当下做指引。Episode3 & Episode4是双重奏,你看沉香名贵至极,他看甲香贫贱无比。其实哪有什么天堑,均可发愿,堪破之物。而冰台,引火烧身,才叫冰台。
独特,认真
史观并不矫情,台词亦然。观后,隽永之思如同香味一般在颅内回甘。致敬编导制作团队,中国影视之光
“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拍摄手法、讲述方式、切入角度,都很独特
斯人已逝,唯香如故。本来只是睡前例行刷b站,点开后有被惊艳到,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位导演,今天看这集《雨霖铃》竟然看出一些茨威格的味道,想到茨威格写到的“那些干瘪的寥寥几句的史传难以让人想象到她往日的命运跌宕起伏、激情如潮,就像一朵被压干了的花朵难以使人体验到那早已消失的芳香馥郁的春天。”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那个历史褶皱深处的芳香馥郁的春天。是值得被看见的片子!
文案一绝,有思考而非搬运工的内容,早晚出圈。
形式比较新,也会有一些历史知识,但是那些分析和演绎是否真的还原历史?是一家之言还是客观事实?这都给我带来混乱。
以香鉴史,好棒的选题。黄庭坚那一集看得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古人真是又聪明又浪漫,把自己的仁义与气节完美融合在雅趣里,借讲解一味香的制香过程,同时达成了多个目的——还了友人的愿,劝诫了逃犯,劝退了捕头,也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淡然归天,永远地活在历史、文学、与制香的世界中。浪漫为智慧镀上一层高级的质感。相比之下,现代人的"智慧"简直太低级了,管他什么大佬,都是一群没文化的土匪。
比大投资电视剧讲究靠谱,可叹可悲,于有限史料之中推理演绎,以香切入历史阐释解答,叙述者入镜打通古今,虚实幻境,见身外身,做梦中梦,
这部影片是我近三年看过最好的历史题材影片了
虽然只是2023年1月,但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的纪录片之一!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个人物的演绎,背景音乐和画面制作,都是上乘!随着导演的旁白慢慢进入每一个角色之中,真的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脏的跳动,故事徐徐展开,温婉,细腻,哀伤……连看两集,泪湿衣襟。
真的不喜欢这种夹带私货的放在纪录片的标签里,演绎就是演绎,搞些乱七八糟的台词,形式大于内容
我的天受不了了,好久没这样被击中了。每一集都好,每一集都如同香一样在我这里久久萦绕不散。自从去了海外,来自根部土壤的能量已经很久接收不到了,那种氤氲的、玄秘的但无比亲切的量子态,终于在这里嗅到了。上次遇到这样触动的美还是《大明宫词》,无法用语言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