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的,看过了《我的长征》,三分感动,七成尴尬。
不时的降智剧情真的一言难尽。
为什么飞机是特效?为什么飞机是特效?为什么???
疼的不行为什么咬手腕不咬衣服?
台词一副精心设计过的样子,也不想想和场景搭不搭配。
大战进行还在扯皮玩笑?
泡水里不知多久的人能走抢走军人的大刀?还是在红军大本营?燕双鹰吗?
山歌想表达什么?吸引敌人注意?
寨子的几十个人从红军主力部队抢人还成功了?抓起来就为了认姐姐?然后就松绑了?
寨子的几十人能洗劫红军野战医院?他姐被杀了连凶手都不找?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什么道理?当然选择原谅?
过泸定桥,十几个人上桥,几挺机枪愣是打不到,到眼皮底下都不看一眼,被一锅端了,,,看看《建军大业》怎么拍的!真正的战斗都是人命堆出来的!
敌人没打光就强行插旗,然后就被一枪崩了,真就强行煽情?
浓浓的商业气息与个人英雄主义,省经费式的删减战斗场面,八成剧情是平常的情感交互,父子,战友我不说什么,还特么有男女情???这特么是长征!!!!
全是教科书的套路气息,要不是那几个老演员真的是看到我裂开。
看完了,除了一身鸡皮疙瘩没任何感觉。记不住剧情,完全没了解长征的过程与艰难。看着看着到赤水了,看着看着到遵义了,看着看着到泸定桥了,,,战斗镜头基本超不过五分钟,,,
成神之日不比这催泪?博人传不比这燃?
我觉得此类影片的观众群应该定义为小学生群体,祖国的大好花朵们应该被鲜血浇灌一下才可以茁壮的成长,我等朽木看了这个电影实在是浪费时间和电影院的资源。
2.主角是无敌的……这句话已经不用再说了,生命力之顽强已经让圣斗士星矢也要哭倒在地,机关枪扫射,飞机轰炸什么的都是毛毛雨了。
3.配角是必死的……可怜的连长,又死了,可能我军建制里既算的上是个体面的官又和兵的距离不是太遥远的就是连长了,当然有的时候是排长,他们会一次次死于各种场合之下,救人也好,杀敌也好,反正到最后活下来的人肯定没有连长。还有主角周边的各色杂鱼,都不会有好下场,年轻的男人会壮烈牺牲,年轻的女人继续牺牲,呃,死的可能会更惨一点,老人往往第一个牺牲,战友会随机牺牲……
由于参见党课学习,晚上组织看这部电影。本来我很不屑,以为是什么老掉牙的影片,结果看着看着还有那么点意思。既然是讲长征的故事,自然少不了对红军和党的赞美,这我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主人公瑞伢子的遭遇,在那个时代,像他这样的一无所有者更加一无所有的事。
像现在这个社会,人人都有饭吃有衣穿是不会发生革命的,除非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暴动分裂等等。但这些不足以动摇社会的根本,社会依然会向维持在和平的状态。只有在社会动荡,人人食不果腹,社会资源控制在极少数人手里,并且继续压榨剥削另外一些人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发生革命。革命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活下去”,不革命既死,还不如革命还有一丝生存的机会。
瑞伢子家里被逼死了5个人,剩下的父亲、姐姐、姐夫还有他参加了红军,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参军的人都是这种情况,可能他的情况更惨一些。不过更惨的还在后边,他的父亲、姐姐、姐夫在战斗中一个一个的全都死了,这是他还不到16岁,还有他的连长为了救他也牺牲了,他的彝族的战友也在飞夺泸定桥的战役中战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虽然电影有它的戏剧性,但电影中的人还是让人感动的,因为同情因为感同身受。想想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因为活不去了参军打仗,为了有口饭吃,为了为亲人们报仇。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它又把他的亲人一个个的从他身边夺走,这也太残忍了!这一切都加在了一个孩子身上,本来他是一无所有,但是他还有父亲可以依靠,有姐姐关心他,有姐夫照顾他,因为有亲人的温暖他还是很幸福的。可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以后,他真的从一无所有成了真正的一无所有。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这些普通人除了孤儿,任何人都不能说是一无所有。因为就算你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车,没有工作,没有前途,没有知识,没有健康,最起码你在小的时候还有父母和亲人,幸运的话在你成人后你还有父母关心着你在任何时候都支持者你。想想我们当中的一般人,我们所有的,我们在成年后有父母,有哥哥姐姐,有朋友,有些钱,有些人有车,有些人有房子,有些人有爱人,有些人有孩子,有些人很有钱,有些人有豪宅,有些人有好车……但是我们中有几个人有满足、有珍惜、有感激!想想吧!
我实在不好意思给一部小有成本的国产电影评一颗星。。。
小学时候看的,当时挺感动的,以为是上世纪60年代的,结果是06年的= =
导演没事多看看好莱坞大片,比如说钢琴家等。要表现伟大的东西,说出来了就叫矫情,手法多了去了,别拿无知当资本!那个山歌唱的,我去,导演你是高端黑吧?当然,对本片恶语相向的朋友,回家问问你们爷爷奶奶同意你们这么说吗?感恩之心是天性,没了天性你们还是人吗?
作为这种题材的影片,其实拍得还不错,党课放的
大一时系里组织看的,偏偏我们班分在最中间的位置,还是第一二排,妈呀,一开炮坐我个隔壁的女生就害怕的掐我,电影看完了我回宿舍一看,左边胳膊全紫了。。。
那时姚晨还没起肖。。
小学时学校统一组织观影,忘记了当时是否要求写观后感。不打算重新观看,简单地看了一下影评。根据记忆中残留的些许印象,这部电影对我当时还是挺触动的。电影开场的民航飞机和回忆,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情节至今还记得,其余的已忘记了。
每个年纪听长征的故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我喜欢影片最后的立意 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活着的意义 要对得起自己 对得起那些用生命为我们换来和平的人们
2007.11.30影院 我怀疑自己已经不能客观评价此片了。可能是由于片子的视角依旧是领袖角度思考问题,而我现在带领着一两个人的队伍,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真是百转千折,其间心态暗合革命低潮时期的艰苦,和出路不知道在何方的困惑。影片过程中几度落泪,脑海里只有一句话:“为有牺牲多壮志”。相比之下我也有了信心,领袖们都有这样的牺牲,我这点挫折算什么呢?开篇的过湘江的场面拍的还是不错的。在我看到过的主流片中算是真实和有气势的了,应该是最好的。从商业来说,抓住市场上的需求和手中掌握足够的资金,或者说资源,一切就有办法。
红色电影,都不予评分。反正当年是被逼着写观后感的。写个狗屁啊写。
小演员演的有点过,不过还挺是感人的,飞夺泸定桥实在壮烈,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啊
CCTV-6 八一厂出品
补标。高中时,在东方绿舟军训时,全年级一起看的。当时就记得王瑞小娃子,好惨的一家,为了党和国家,爸爸死了、姐姐似乎是被少数民族??、姐夫牺牲了,哎,太惨了。
看的时候,小胖子问我“什么是入党啊?”我只能说:“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哼哼,他一定很后悔进来看了~
将说烂了的故事拍得很感人。重要的是细节。细节。细节说得很仔细。
高中暑假在CCTV6看的,有些场面太假太神话了,比如毛主席一个人没有保卫夹在人群中过湘江,还有飞夺泸定桥那个效果太大了,如真像片中演得那样,再冲几次恐怕也冲不过。
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该影片通过长征亲身历者王瑞老人对历史的回忆 讲述了我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雪山 过草地 解救贫苦百姓 飞夺卢定桥等一系列英勇将士的感人事迹 片中的一幕幕感人致深的场景 使我记忆非常深刻 遵义会议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 红军才能摆脱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朝着胜利的大方向走来
那一年,在高中的操场上。
唱歌退敌 啊哈哈哈哈哈啊哈哈
战争是苦难的,牺牲是苦难的,奋斗是苦难的,关键在于其意义,奋斗牺牲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