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就叙事来讲比前一部"东方列车谋杀案"改进了许多,节奏进行得不错,漏洞也比上一部少了很多。情节交代得很清楚,演员表演精彩(除了波罗本人)。服装置景经过精心考量,没有选择完全还原时代感而是采用现代化了的20年代的美术服装等等细节。这些是优点。缺点也有,第一,情节改编是可取的,只是一些细节有些失真(比如小小的22口径手枪能射穿两个人等等)。第二,波罗的人物性格设定有点福尔摩斯化,这点我不喜欢,因为波罗和福尔摩斯在书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波罗彬彬有礼,笑容满面;福尔摩斯则是酷炫狂拽加高冷的典范。这两个人物不应被混为一谈。我体谅导演想要现代化的心情,但改变人物性格不是必要的。不应把所有侦探都面俱化福尔摩斯化,少了多样性则少了精彩。总之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放心,不会浪费钱。
虽然看了上一部《东方快车》基本上就知道很烂了,还是忍不住花16新刀去看看到底能烂到什么程度。
感觉爵爷找出了一种翻拍波洛新思路,就是反正你们已经知道结局甚至推理过程了,那么我就放飞自我吧。推理无所谓直接走过场就行。
所以波洛说表哥律师推了石头,律师就懊悔抱头了,一个没有任何推理和证据,一个没有任何反抗就认了。
所以波洛和博尬聊的时候,一句come on就死了。之前一部里面所谓“大声说”“慢慢说”都用不着了。
所以最后指认凶手的时候也不用任何抵抗了,直接就殉情了。真是搞不懂手帕上就算有颜料和男主有啥关系。更不要说去找打在桌角的第一发子弹了,反正观众看过第一版应该会知道?
爵爷找出了拍阿加莎的新路子,就是把探案变成了《波洛自传》?配上那出戏的黑人布鲁斯,配上那些悲剧故事还真是挺成功的。这不禁让我在想爵爷到底在演员和导演上有何才能,能有那么多资源?可能戏里莫名按上的波洛“自大”的标签,爵爷还是蛮享受的。他大概真的以为这个舞台就是他自己演的波洛的了。
对于我们这种7080后来说其实问题不大,一笑而过。倒是可叹对于那些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以前版本的00后来说,会不会他们觉得阿加莎、波洛,那些推理只是过期了的配料,大家来看看肯爵的“自以为是”的独角戏和加朵美女就好了。如果那样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
捎带做个广告:有在新加坡🇸🇬的朋友可以私信我一起玩。
主线剧情基本保留,支线大改并加入了种族平等啊等等好莱坞政治正确元素也算正常,且基本上都扣上了爱情的主题。
但我真的不理解电影为什么要加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内容?真的有人想看波洛的前尘往事吗?Linnet上船度蜜月前什么wedding party啊各种纠结啊就是为了给女主加朵加戏吗(毕竟故事到一半她就得下线了)?真是冗长又毫无必要…
让我最无法接受的是,为了给这些画蛇添足的片段腾时长,对于Jackie的人物刻画草草略过(当然演员演技也不够),她才应该是原著的真正女主角好嘛!冷静睿智,心细如发,对金钱不屑一顾却又甘愿为爱情飞蛾扑火,这么复杂立体又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一点都没表现出来。关于她内心的矛盾痛苦与最终的解脱,电影给的镜头甚至还没有Rosalie多….以至于结局处我相信没看过原著的人都有点懵。
加朵你就不能演Jackie嘛?Linnet除了富家女的人设之外在故事一半就被谋杀了有什么意思!你就是为了戴Tiffany的黄钻嘛!你要是演了原著真正的女主Jackie,电影前一半的胡编乱造内容能少一半。
以及从导演非要加一些画蛇添足的一战内容来“丰富”波洛的人物形象来看,估计是想拍一个波洛宇宙,把阿婆的波洛系列都改编了…阿婆粉们,你们的福气在后头!
这是一次对路人党极不友好,对原著党则是一次彻底的折磨的改编。
肯尼斯·布拉纳在2017年,改编过阿婆的名篇《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尾处暗示续集《尼罗河上的惨案》要来了。
但《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定档也是一波三折,从最开始的2020年12月跳到2021年的9月,然后跳到2022年的2月11日。
而这部电影中国大陆很早就引进并且译制完成了,但由于国外档期一直蹦来跳去,所以迟迟没有定档,最终,这部迟到的谋杀案晚于国外一周跟我们见面。
作为阿婆的书粉,因为有了前“车”(东方快车的车,翻车的车)之鉴,所以走进影院前还是比较担忧的,毕竟见识了导演在[东快]里的魔改。
事实证明,“爵爷”肯尼斯不仅喜欢魔改,还特别爱加戏,导致这部电影几乎全面崩盘。
可以说,这部[尼罗河上的惨案]比阿婆的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里面描写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还要惨!
阿婆的原著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说到底就是一个带着阴谋的三角恋导致的命案。而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一起命案发生时,已经接近小说的一半篇幅,在前面小一半的篇幅里,阿婆都在铺垫各种关系与冲突。
读过小说的朋友知道,这部小说里出现的人物是比较多的,但阿婆安排他们的出场很有意思,都是以两三个人为一组出现,这两个人是一对母子一起来的,那两个人是一对母女一起来的,那三个人是一对亲戚加一个护士,通过几个“小团体”,读者将故事里的人物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
在故事层面,除了主线,还有两条支线伴随着主线展开,一个是“瑞斯上校查案线”,一个“女主珠宝丢失线”,这一主二副三条线,使得故事本身已经非常饱满了。
所以当我看完小说觉得,这个故事如果要搬上荧幕必定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不管是人物的设置还是故事线的处理都是需要进行改动的。
在之前1978版和2004版电影中,基本都在“删减”和“整合”两方面下功夫,比如两版都删掉了“瑞斯上校查案线”以及吉姆·范索普这一角色,78版将上校和英国律师的身份进行了合并,两版同时也删掉了一些人物。
78版的改编痕迹比较大,04版更还原小说。但两版电影的改编都很成功。目前在豆瓣都收获了超过8.0的评分。
到了肯尼斯·布拉纳这里,导演不着重于“删减”和“整合”,反而在做“增加”:加人物、加情节、改关系、改人设,统统魔改!而且整个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差。
人物这里,取消了瑞斯上校这一角色,那自然“瑞斯上校查案线”就不存在了。
相反的,前作[东快]里的布克回来了,充当了原著里上校和蒂姆·阿勒顿的角色,布克扮演了蒂姆·阿勒顿的角色,上演了“女主珠宝丢失线”的故事,却走了奥特本夫人的结局。真不知导演这是玩的什么小心思。
温德尔沙姆勋爵本身在小说里就没多少戏份,就占了开篇的几页篇幅,一个活在角色描述中的人物在影片里代替了贝斯纳成为医生;
女主在美国的财产托管人变成表哥;
范·斯凯勒成为女主的教母,护士跟表妹的角色合并,你以为合并就完了?那你太弱了,范·斯凯勒居然和自己的护士是同性伴侣你就说意不意外!导演你这加戏加的有点过分了。
而奥特本母女改为侄女,奥特本夫人原本是一位㝍情色小说的作家,改成歌手,并且和女主早年间有一次不愉快的经历。
如果说次要人物的魔改尚且能被接受,那主要人物的塑造才是崩盘的开始。
女一号林内特找盖尔·加朵来出演可能就是看中了颜值这一点,除过年龄问题,原著里林内特也就二十刚出头,林内特的英伦范,独立干练,心细,高傲几乎没有表现出来。
西蒙·多伊尔的选角也挺失败的,前两版的西蒙演的都挺文质彬彬,04版的西蒙甚至非常秀气。
对比一下,阿米·汉莫显然有点过于“伟岸”了,而且那两撮八字胡是怎么回事?那隐约露出的胸毛是怎么回事??那尴尬的演技又是怎么回事???
倒不如请[CMBYN]里的另一位来演,不过若是把他请来,对于搭戏的加朵年龄又太小了。
最不能忍受的还是咱们的肯爵爷饰演的大侦探波洛,上部里就被吐槽彻底颠覆波洛的形象,这部里导演在魔改的路上彻底走到黑了。
首先无端端的加了一场战争戏,解释了波洛为什么要留胡子,你觉得观众在乎吗?在上部里就有一小段追忆凯特琳的戏份,这部里直接加了一段原创戏。
不仅如此,这部里波洛还和奥特本夫人有那么一段不清不楚的暧昧,结尾处居然剃了胡子观看奥特本夫人的演出,这是波洛吗?给波洛加感情戏你是认真的吗?
而且这部里波洛继续上演全武行,“手杖控毒蛇”、“持刀追凶手”、“持枪道真凶”!眼疾手快,健步如飞!要知道波洛探案基本就是聊天、散步、谈话。
要说还原度最高的,还得是大卫·苏切特饰演的波洛,要是真有波洛这个人,那大概率就是这个样子:
本片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导演把一些东西“放大了”。
波洛在原著里就是一位有点小自恋,小自负,过分讲究整洁,时不时来一句法语的和蔼可亲的比利时的小老头,导演将这些特点过度放大,导致波洛成为一个自恋、自负的强迫症,把死者的脚拨弄一下是什么骚操作?
小说中故事是围绕“爱情”这一主题开展,但主要是三个人之间的纠缠,本片将爱情这一主题过于延伸,延伸到了配角身上,布克为了爱情最后意外殒命,还有那段同性伴侣的设置,大可不必,还有最不能忍的波洛的感情戏。
而且影片在节奏上做的也非常不可,对于将近一半的时间来铺垫第一起命案,影片前面的节奏就显得非常跳跃,比较杂,原本靠“三角恋”的冲突支撑起来的篇幅在影片里也没表现出来,都是靠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来走过场。第二起和第三起命案以及最后的结局又明显比较赶。节奏的失控造成了观影体验的下降。
还有为什么说对路人粉不友好,波洛在揭示真相的时候都是慢条斯理,层层递进,前两版均是如此,而肯爵爷饰演的波洛这语速,恨不能一口气给你说完,观众可能还没反应过来,波洛都说完了。
而且再说这部电影的埃及尼罗河沿岸的布景有多华丽壮观?倒也没觉得,就算有,对于一部侦探悬疑电影来说,这只是锦上添花的部分,你不能当做雪中送炭啊!
再者就算你魔改成这样,原著里是有一些名台词的,你好歹说说名台词也是加分项啊!名台词就是送分题啊,你也不说!!!
所以,这是一部另原著党十分失望的改编电影!我甚至觉得肯爵爷根本不想拍电影,他只是想演一个过度自恋的波洛。
虽然结尾并没有关于下一部的预告,但影片里波洛曾说去当个农民,改良西葫芦瓜的桥段,隐隐觉得肯爵爷下一部可能要对《罗杰疑案》下手了!在这里恳请导演手下留情啊!
由衷的希望各位路人党省下电影票钱去买一本原著小说读,比电影实在多了!
看电影那天本来是有一场很重要的面试,但是很不幸,失败了。坐在地铁上搜索电影,下午两点十分的一场,出站已经两点了,想到下一场将近五点,还是果断买下——宁可冒着错过片头的风险,我也不想等待。电影院隔壁是一家茶百道,好在人不多,我居然还去点了一杯葡萄冰沙才取票,果不其然电影迟了。
电影院人不多,万达的IMAX厅,连我在内不到十个人,可见行业越发不景气。对观众来说,人不多倒是一种享受,排除了干扰因素,更能沉浸入电影的世界里。错过的不多,刚开始是黑白的一段战争景象,我反复确认自己是不是进错厅了,怎么没有尼罗河,后来终于画面一转,才知道前面是在铺垫波罗侦探的成长故事。本以为我不知道剧情,应该能沉浸到故事中,跟着一起破案,看到二十分钟左右,等人物关系都交代出来,我竟然恍惚记得自己读过原著,凶手是谁记得尤为清晰。可惜剧透的人是我自己,骂都骂不出来。
看完了出来觉得还不错,起码值回票价:尼罗河风光不错,还近距离参观了金字塔里的景象,演员看着都很养眼,锦衣华服在沙漠中的豪华酒店翩翩起舞,非常上流。在几个知识网站搜了评价,发现骂声一片,说没拍出原著的味道,又援引1978年的版本,总结:改了太多,叙事稀烂。
叙事确实稀烂,波罗侦探这个人没立住,弄成了满腹牢骚的怪胡子老头,很难让人产生好感,偏偏又花了大量笔墨去说他的过去,剧情中又反复回扣,略显生硬,不够巧妙。倘若塑造的讨喜一点,跳来跳去的剧情和台词也许更能让观众接受,甚至还会像某三集片一样,粉丝天天在英国官方账号底下求更第五季。人设立不住也没关系,关注放在案件上,强调案件本身的离奇也是种不错的方法,但是导演显然非要强行去完善侦探的人设,给了大量镜头。我后来一查这个片,发现导演和侦探的演员是同一个人,终于理解了原因。不建议导演和主演是同一个人,容易过于主观,把握不住力度,变成自嗨。自嗨不是坏事,片子好,嗨了,是锦上添花;片子不好,观众看着导演嗨,不明所以。
当然,其他地方做的还是不错的。盖加朵演的神奇女侠早已深入我心,但是这里明显演出了区别,把年轻女富豪的表面优雅友善,内里狡猾傲慢表现的很到位——坦然抢了闺蜜的男朋友还委屈巴巴求和“真心还想和你做朋友”“你是我唯一不图我钱财的朋友”。(可笑的是,杰奎琳就是图她的钱财才设下圈套让她钻,这是个很巧妙的讽刺)
演软饭男西蒙的演员艾米汉莫,前段时间还被曝出食人癖,闹了好一阵。带着这个滤镜再去看他这个角色,表面憨傻实际上会装又心狠手辣,看得心惊肉跳,效果到了。
杰奎琳的演员也有这种滤镜,太像“小丑女”了,角色一股疯癫劲,偏执冥顽,最后的结局也顺理成章。
其他角色各有特色:佛系教母和她的傲慢女陪护,心怀鬼胎的经纪人表哥,歌手母女精明又自尊自爱,女画家刀子嘴豆腐心,其实非常爱儿子,侦探的挚友虽纨绔但是愿意为了爱情改变自己,在金字塔放风筝又是那么天真浪漫……
我趁热又看了1978的版本,但是人物没有这部这样出彩,只是交代自己的故事,完成了就退场,不会让人牵挂他们的未来。但是新《尼罗河》里,角色不再是“工具人”,在侦探片里等着被杀、被怀疑、被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是更加深刻立体,闪耀着自己的魅力,让我与他们共情同感。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第一点是让观众“认识”他们。肤色不同或许是为了政治正确,但确实是区分角色的好办法。想描述群像,又是清一色的白人,其实很容易让人脸盲。同时,歌手母女两个人在那个年代受到的歧视,点到为止,更让人看到她们身处困境却不甘堕落,力争向上的精神。
第二点是深入挖掘。教母和陪护之间的情感被新版解读为是表面主仆,实际上是情人。是不是为了迎合LGBT不谈,这个改编确实有合理的成分。原著里两个人奇特的相处模式看上去就不太一般,强势的主人却允许这样一个“胆大妄为、口无遮拦”的看护长期陪伴在身边,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第三是大胆融合。原著角色很多,1978版本也基本遵循了这点,但是这版做了大刀阔斧的删改,甚至把好几个角色的特点浓缩起来。人物多的用意是作烟雾弹,谁都有可能是凶手,这是小说的高明。改成影视,就需要有取舍,为了塑造典型人物,大胆融合在所难免。比如教母这个角色,在她身上同时聚集了康米主义者、女富豪的唯一亲缘继承人、慈善家多个角色。人本来就是复杂的,多重身份让角色看起来更有真实感。特别是结局里,最视金钱如粪土的她却一人独享所有遗产,别人踏破铁鞋,出卖良心、亲情、人性,甚至机关算尽丢了性命都没得到的,她反而什么也没做就能得到,还打算继续捐献给贫穷的人,让人哭笑不得又唏嘘感慨。
其他精巧的地方也有,侦探的挚友,一个在金字塔上放风筝的男人,最后也为了爱情而死。爱情有时候让人迷失,高尚的人也会堕落去追求他的美满。偷窃不对,但他付出的代价却远超过他的罪。我又重新想到那个经典的道德判断故事:丈夫没有钱去救重病妻子,只好去药店偷药。如何衡量,对我来说依然无解。
改编的电影很少有不被骂的,尤其是大IP,好本子。剧情观众早就熟悉了,电影上映了像交作业,观众是老师来改作业,不是欣赏,是挑错。拍的贴近,无过也不算有功,珠玉在前,导演只能算中规中矩;拍的创新,是要被戳着鼻梁骂胡编乱造的,出力了也不讨好。但是时代在变,同样的作品,与当代的距离越来越远,改编可以说是用新的形式再给原著刷了一波存在感,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1978年的技术不够,尼罗河风光、金字塔盛况没办法充分展现,如今技术发展了,能重新拍,拍的更现代、更华美,新的导演,新的面孔,新的演绎,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改编不是要去取代原著,再怎么比较也没有多大意义。不妨消除敌意,权且把它当做独立的作品,去看,去品,多一点宽容。
《刺杀神奇女侠》2022 真人版柯南 埃及旅游宣传片 既不注重人物塑造又不注重细节 影片结构就是:拍美女--拍景--死人--问问题--死人--问问题--死人--咔咔推理 演员演的也不是很到位,我没看过老版,甚至从面部表情和台词都看出来谁是凶手了
老头子的戏份太多了,海报上的站位明显欺诈...... 🙄 🙄 🙄 🙄 🙄 🙄
救命,太可怕了,让人当场取消alist再也不想为了薅羊毛强行去电影院。颜值萎败(+演员本人debuff)的阿米锤演这么个莫名自带性瘾魔咒的男狐狸精谁吃得下呢,所有完全不性感的公共场合play都使我满脑乱ring“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来缓解恶心感;金字塔特效过时得我全程惦记没打完的刺客起源,镜头和光影和剪辑全部业余得令人叹服。剧本做了一些干瘪死板的耸动改编,点缀了零零星星的white supremacy凝视和说教,头尾拧成了徒劳自恋的波洛故事尴尬补完。(以及我实在不想再听英国演员凹法语口音了,jane birkin也就算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何必何必)
开场十分钟先来一段一战,搞得我以为进错场,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全片最好的部分居然是那十分钟。
到点了,侦探可以说真相了,至于怎么推理出来的,你不用管
一些动物恐怖+一些异域黄金风光+一些一看就是花了大钱的强造型,Voilà!只是没想到给波洛加了这么多背景,搞得跟黑暗骑士似的。只是希望下次片头可以有一些贴心提示,我被恐怖snake吓到心脏宕机0.01秒,久久不能回神,差点在电影院痛哭。
第一部东方列车不怎么好看,这次纯粹冲着盖尔加朵去的。结果比东方列车好看多了,场面阵容表演角色塑造都不错,节奏也比较紧凑。作为一部侦探片的缺点大概是推理部分太弱,角色一出场就看到头了没啥悬念,“每个人都有动机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的紧张气氛没堆叠起来。
哈哈,烂得我在电影院头疼。我的一个建议给到大家就是别看,要看电影版看1978版的就行了。不会翻拍就别翻拍了,服化道+风景拍摄还没78版的来得赏心悦目,剧情线改得乱七八糟,硬cue感情戏,全篇夹杂着黑人、txl的政治正确,这是在干什么啊!!你怎么敢翻拍的啊!!我真是纯纯大冤种我去看!我恨!
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除非是作为埃及旅游宣传片。演技都很尴尬,Gal Gadot快成烂片女王了。
肯导的表演&导演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油腻和抓不住重点
改编成了一个“爱男人不得善终,搞拉拉才能活命”的故事。
《柯南的老年生活》....
尼罗河上的惨案并不惨,鲁荣渔2682号惨案才是真的惨。
参加蜜月旅行的一群人,上坟的衣服倒是没少带,导演用心了。
秦国大银幕第一对同性情侣
导演力太差了,太差了……是怎么能把这样剧本拍得臭长的,刑侦部分语焉不详,爱情部分脚趾抓地,埃及景的大柔光太廉价,合成景毫无大银幕舒适度。一次完全没必要的重拍……@MK2OdéonStGermain
铺垫太长,剧情简单,缺少反转。剧本杀时代,还不如看看明侦🤣 但埃及是真的想去看看
比《东方快车谋杀案》有进步,但华丽的外衣依然不能掩盖全片的平庸。叙事基本上是很笨拙的平铺直叙,头重脚轻在所难免。演员有几位倒是选的不错,特别是三角恋的三人。
我第一次看电影被电影本身剧透了。。。痴情女对着波洛说自己演查米恩,富家女演克里奥特帕拉,这不明摆着已经告诉你凶手是谁了吗?正是女仆杀死了埃及艳后啊,无语,删掉这个桥段就好了
我以为我不是颜控,但是未婚夫男出来之后我想就这也值得俩大美女为他爱得死去活来?
您真的觉得大家对胡子的起源感兴趣吗??
好家伙,观影前就猜测,新版应该会加点同性之情,种族问题啥的,竟然全中!基本成了这几年好莱坞翻拍的标配了。和上部一样,波罗再次展现了动作追逐戏,这次他还加了感情戏,而且是两段! 期待未来马普尔小姐有翻拍,老太太手持双枪,肉搏歹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