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拍摄技巧,最典型的方式是大量使用了“黑背景”。这个特点,在当代的其他电影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既体现出电影导演的独到审美,也体现出画面跟故事情节的合理的共振。
因为我是先看了《银饰》,之后才看《长恨歌》,所以对两部片子之间,格外有一种不自觉的横向比较。我觉得《银饰》里面大量使用了“阴阳脸”的摄影方式,比如小银匠第一次给小媳妇送银饰时候,镜头游移在两个人的脸上,一会儿是小银匠的脸,一会儿是小媳妇的脸,都使用了半黑半白的用光方式,出现出“阴阳脸”的特殊效果,很一种故意的暗示。《长恨歌》就不同,其中的脸,很光亮,但是脸部之外的背景,就非常暗,形成了特殊的“黑背景”效果。这一点,有些模仿伦勃朗的人物肖像。只不过,伦勃朗的绘画中特意使用了高光,而《长恨歌》里面没有使用高光。就我看来,《长恨歌》的这种方式,并不精到。因为电影语言,完全可以表现得比伦勃朗的绘画语言更为丰富的变化,但是,《长恨歌》没有做到,这显然很令人遗憾。
《长恨歌》的字幕方式,我也不喜欢。主要是因为用得太多啦,打断了电影的连贯性。如果你使用一两次,交代这段情节跟下段情节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可以啦,偏偏电影中使用得不厌其烦,这使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没有能力从王安忆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中跳出圈外,这令我觉得非常的蹩脚和不过瘾。电影就是电影,它要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片面地模仿和抄袭小说的叙事方式,这就自己把自己给坑害啦。再说啦,何必呢?
《长恨歌》的结尾,很有意思。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电影的创意,而应该归功于小说的精彩。它把观众的视野,拉回到若干年前的青春记忆,这个表现方式比较好,比较唯美,比较轻松和惬意。那人,那伞,还有那话,跟观众的心情一起,共振,共鸣。也许,这也可以算是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情节之一吧。
没有看过原著,单说电影。
电影可以说是槽点满满,剪辑是最大问题,其次是女主的口音,再就是程仕路的逻辑(这可能不能怪电影的编剧,可能原著就是这样)。
女主王琦瑶,一生中大概有四个男人,但没有一个是留住的。在我看来,她这样没什么值得同情的,影片中,我没看到她和那几个男人有爱,一个个如蜻蜓点水般,不久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虽然这都是客观因素,但是我没感觉到他们之间有多少爱意,更别说恨了。几段情,看起来都很虚假,就如片尾蒋丽莉对她说的,对人不诚心诚意。
最后,却还要怨那个一直默默地爱着她的人不管她、不骂她?是的,这个默默爱着她的程仕路也是逻辑清奇了。
程仕路,在第一眼看到王琦瑶时,就爱上了她,然而,他没有展开任何追求行动,他居然让她去参加上海小姐选美,然后被高官包养。我去,你脑子长泡了吧。是的,看着她身边的男人来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任何行动,这种爱也是挺无语的。到最后女主和一个小青年搞在一起你才生气,早干嘛去了?女主最后的对她的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影的剪辑也是一大硬伤,不连接,看得云里雾里的,还有显示蒋丽莉他们死去的字幕的时间也是很奇怪,很多时候电影如果说谁谁谁那年逝世,一般故事时间也是走到那一年的,但这部电影不是这样,可以说时间有点混乱。
最后,导演为何不给郑秀文找个配音,她一出声我就出戏。
总之,不是一部讨喜的作品,到底女主是多情还是滥情呢?这样的女主真不讨喜。
虽然长恨歌的电影与王安忆的原著有一些我没有办法妥协的差别 但是我想用原著来评价它的电影是不公正的 虽然我们总是这样做 金庸的武侠 张爱玲的爱情 都没有幸免
如果不从这个永远争论不完的切如点出发 单单从电影本身来说 关锦鹏的风格是适合旧上海的气味的 比如光线的穿越 比如车笛的背景 比如女子们神秘而犹豫的神情 比如男人们典型的沉重 在电影播放的现场 同学们会对郑秀文的对白腔调大肆嘘声 但是就是这些上述的比如比如 让我有冲动相信 在旧上海 人们 女人们 男人们 就是这样说话的 就是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长恨歌里的女子们的命运 也许都在一个情节里 表示出来了 就是在旅馆的门外 李先生的"救命恩人"对着斑驳的墙壁发呆 门内李先生与摄影师交涉 她就懒懒地用图满指甲油地手指一点一点剥下破碎的陈旧油漆 兰绿的颜色 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表征 代表着渴望被人簇拥的心情 干净没有负担的生活 这些都是 那个时代的女子所梦想的 但是最后的命运大多与这墙壁类似 陈了 斑驳了 没有人理睬 没有人会试图去关切 只有同病的人才会理解 不过她们每个人都无暇互相顾忌 只能被动的接受现实 有的不甘心 想到要主动争取 比如这位在墙边的舞女 有的对现实做了妥协 平平静静地 清苦地过没有颜色的日子 比如摄影师的老婆 有的虽然不甘心 但是也没有主动争取 可能她也知道主动的结果不会有什么大的不同 所以她就相信了爱情 相信浪漫的图案 然而爱的脆弱在那个虚幻中兰绿色 现实里咖啡色的上海来说 是残酷的 让人迷乱 虽然每一次的付出 都带有上一次的教训 但是因为心没有改变 所以结果不会从这边到另一边
心迷惘了 身体也就不属于了自己 想起一首歌 <我为你流的泪> 不是因为歌词 而是从歌手的声音本身 听出隐隐的眼泪 就像琦瑶 看不到眼泪 但听见声音 感到心碎
演员不对,剧本不对,戏的节奏也不对
电影是满烂的,但也不至于让郑秀文郁闷的生病啊。
一星给张叔平 一星给梁家辉 其实本来还应该给郑秀文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一星的 但是无奈 我实在太忍不了这烂片了
梁家辉演的真好啊。郑秀文如果不听说话,不看皮肤,看眼神还是演的不错的,毕竟年龄跨度这么大,皮肤真的误导剧情啊。
关锦鹏的失误,郑秀文的错误。家辉依旧。
然而在错误的年代 却总碰到以为对的人
没字幕绝对不能看
一座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
灯光太资本主义了!!!原来也是花样年华
师哥胡军的肉体与演技给满分 丹尼尔吴彦祖的哭给五星 梁家辉终极程先生给六分 三米的颜与旗袍五分 剪辑零分 【好 看小说去
还行吧,花样年华
重新看了一遍,看了上次错过的开头,开篇文字很喜欢,之前打三星主要觉得郑秀文演得太差,但其实梁家辉演得很好。。。许多镜头处理也不错~可以给个三星半
这本子不好拍,画面还是很精致的,喜欢梁家辉的演绎,处处是戏。
香港A区蓝光,没看过王安忆的小说,一直想看这部关锦鹏的失败之作,前天把它看了,失败之处就用错了女主角,演的又认真又失败,看得出她为了这部电影吃苦耐劳迎难而上,但是国语是一大硬伤,要不是张叔平,这个女主角就一无是处! 电影我给2星,一星给张叔平,一星给梁家辉,关锦鹏一蹶不振
弄堂里的那些事儿。
好片儿。
啧啧。
爲什麽我沒覺得書裡的王琦瑤淫蕩,但是電影裡的覺得很淫蕩?!
两半,巧了,扎堆看了上海香港前世今生的片子。多年来只记得上了年纪的女主角睡了一个女儿的同学(其实不是同学),完全不记得是黄觉演的。年轻异性的肉体是对衰老恐惧的安慰。年代和年龄还是有点模糊,梁家辉每个年纪的妆都化得很好,在一堆惺惺作态的演员中从容不迫。视点飘忽,女主角的故事,却总要老程来注解。情节猛跑而角色毫无累积,故而非常故事会。郑秀文开场的学生头简直像鬼片,爱司头才对了路。摄美像是《花样年华》套拍片一样,恨不得把吴彦祖拍成张震,配音太低音炮而没有戏。郑秀文的口音像口里含了水,即使不愿全配,至少也要像《霸王别姬》那样把杨立新和张国荣无缝衔接一下。王琦瑶对康明逊调皮地说:“我们终于闯了祸”,非常可爱和反叛,“先开心后难过”。每个人的故事结束于卒日的年份,真·领便当。毁灭是烟花的尽头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值得回忆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