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遍了 魏丹导演以最真实的情况像观众展现了中国在疫情下艰难生存的情况 患得患失 展现了一个群向问题 在疫情下看病 没有收入 中国人面对困境也要努力挣扎 看多了爽文爽剧 今年的《隐入尘烟》《方舟》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在某书上聊天时意外发现是一个老学长 哈哈哈哈 中国电影 未来可期!
1.一个非常有意思,充满着哲思的纪录片。因为我不懂宗教信仰,所以有关这方面没有什么要说的。整个片子可以看出以一种直视真实的拍摄方法,呈现人们在家庭难题时的一种宗教与世俗的冲突,折射出大背景下对平民家庭的冲击。
2.大舅这个主角,身上对于母亲的爱恋与温柔。
3.值得深究的是,家庭在对于亲人的病患与逝世所呈现出来的所为和态度都真切地反映其品性。
4.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兄弟姐妹如何去沟通或者说去传颂,都是我们面对的考验。背后是一个人经年处事的经验和哲学,每个人都会誓死捍卫。
5.母亲的逝世,同样也令我们想到,每一个人如何时刻警醒自我,该怎样面对死亡。死亡迫在眉睫,至亲的身边,朋友、同事的身边,我们无法忽视,因为它是一件我们不得不面对,且重大的要事。当我们毫无准备之时,往往意味着我们就要承受着、措手不及、不知所以、茫然痛苦,甚至是羞辱不堪,薄待亲人。
6.最后就是,导演想要说的,为蒙冤者发声,为失语者呐喊。这是我们都要去面对的事情,只有我们活得不苟且,才有最大的自信和尊严,站立在土地之上,站立在这个社会之中。
7.这个时代,已经可以遇见我们足够的难题,极端气候、新冠疫情共存难灭,俄乌战争,没有人能够躲避的了。每一个个体就是我们自己,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放下自己的前进脚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深呼吸,去面对压在每一个人心头的生死困境,不要让自己到了那一刻惊慌失措、晴天霹雳。关心每一个个体,哪怕只是一个个转发。
我想我仿佛能理解为什么不让在影院上映了,在分级制度没有建立之前,让每个普通人通过纪录片的形式直面自己今后可能面临的结局无疑是很残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承受能力,这部影片几乎是每个中国普通家庭的缩影,但是至少影片中老人的子女都有兄弟姐妹,大家能在困境中相互依偎,相互帮助,即使是在与死神的拉锯战中,也不至于孤军奋战,孤立无援。而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我仿佛预见了自己更加惨烈的结局,无论是作为父母(不会有这么一天),还是作为子女,都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未来。也许只有基因不再被延续,才能打破这种可怕的轮回。
第一次是在午饭的时候打开了这部电影结果不到两分钟就关上了,太沉重了,不管是色彩还是基调都太沉重了,缓了几天才敢打开它,安安静静的把它看完。对姥姥的去世表示很遗憾,但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解脱。面对衰老和疾病,个人是渺小的,家庭是难以跨越的,家人是无可奈何的,但好在家庭是团结在一起的,在姥姥逐渐走向死亡的路上,所有的家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姥姥舒服一点,家庭给人无限的力量。疫情的突如其来,给疾病蒙上更沉重的色彩,在武汉这个特殊时期和地方,在医院这个离死亡很近的场所,仿佛死亡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整个城市都笼罩在阴霾之下,毫无生气。但电影的主角是人,活生生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透露出的人气让人感觉到人间温情,感性又坚强的大舅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不管是走投无路时的悲怆,还是夜晚寂静无声时轻拍着姥姥入睡,还是面对姥姥去世后的轻吻,都流露出一位儿子对母亲的爱,也表现了一位传统中国男人的孝顺。观看影片不禁会把感情投射到自己的身上,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办,我有爱我的爷爷奶奶,从来不敢想象那些伤心的画面和情景,那些无奈和悲伤让我无法想象现实中的自己会怎么面对,但观看过程中所流露动人的温暖消解了一部分悲伤,面对疾病和悲伤,人只能面对,只能无奈悲伤温柔的面对。去世后的仪式方式的争论,将影片推向另一个高潮,但对于我来说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却没想到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这也正是中国人骨子里对死亡仪式的重视,对几千年传统仪式的重视,对人死后的世界深信不疑,不管是天堂还是另外一个世界,不可撼动不可置疑。但这些终究都会过去,留下的是熟悉的场景,残留的气味,涌上心头的回忆,和保留在这段时光里的美好。 祝好!
无奈之举,遂决定公开我的纪录长片《方舟》的正片资源以求自救,片源请直接私信我,欢迎转发扩散。
2020年初,我的姥姥病危,当时正是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家人们在医院里轮番上阵照顾姥姥。时常认为姥姥如我半个母亲,从三个月一直带到我上学,如今回想起来,那巨大的爱与温柔依然让我如痴如醉,记忆犹新。当时预感姥姥时日不多,加之那场魔幻的全球公共危机,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力感与茫然。直到一个深夜我决定拿起手机,用影像记录下这段特别的时间。就这样每天拍一点,剪一点,前后耗时一年多,最终影片网络公开版精剪为83分钟。
在朋友的建议和帮助下,于2020年底到2021年期间,片子先后入选了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Luminous”单元;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全州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
2021-至今,受疫情波及,电影工作开始停摆,我的生活也陷入困境。我深知独立电影因种种原因在中国本土的长期尴尬处境,但我会用一句英国谚语自我安慰:“握紧你自己的枪。”不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渐长,如今我渐渐感觉比拍电影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去爱身边每一个具体的人,用实际行动去爱、兑现承诺。我不会神化电影本身,只把它视为一份平常且热爱的工作。
我生性内向怯懦,拙口笨舌,影像大概是最适合我的一种表达方式,基于良心的自由,为自身的软弱忏悔,为孤儿寡母祈祷,为蒙冤者发声,为失语者呐喊。但这一切的前提,似乎又回到了独立电影人不得不面对的古老现实:你的作品如何先让人看见?
公开作品链接无非出于两点考虑:
第一,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纪录片;
第二,片尾附上的二维码,观众自愿随心打赏票钱,这会大大补贴我的创作和生活。(暂且称它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发行”吧。)
引用布列松电影《扒手》最后一句台词作为结束语:“为了遇见你,我走了一条多么崎岖的路。”
VX:18612729642 WB:@导演魏丹
在我为数不多的观影记录里比较另类的一部。各片段几乎是没怎么修饰的原材料,连手机镜头对焦的抖动也保留下。虽然个人感觉新闻播报的穿插显得刻意,但很真实地反应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小家庭面对重大疾病与生死的挣扎。人财两空是常事。绝望的连击后希望突然而至,它让你欢欣跳跃,结果你依然无法抵抗来自现实的重力,在所有人都不曾觉察的一瞬间,倏然落地,归入泥土。然后什么也没有了。 影片最后我甚至都能闻到农村土房,仲春阳光里尘土的味道。旧时光试图拥抱你,你已经,或者不愿去认得它了。 什么也没有了。 影片很多地方都让我想逃离。老人救还是不救,因为钱说气话让妻子摸不着头脑,最后还因信仰问题在老人遗体面前大吵特吵。受不了了。太荒诞了。痛苦难熬,我甚至开始玩起了手机,一抬头和电影中也在玩手机的妹妹撞了个对眼。 我的家庭环境决定了我的为人和想法,是的,我凭什么去审判别人。 愚昧的人们,挣扎着的人们,茫然的人们。我们都是。 我不信神。我信我对具体的人热烈的爱。
感谢导演看见。忘了告诉您已经支付电影票钱。能够直面这份沉重真的非常勇敢,望珍重,祝好。
========更新======
看完之后对海报的一点理解:
影片里,那个信仰耶稣的女人讲,在方舟上,诺亚一开始放走了一只乌鸦,但乌鸦没有回来;后来又放走了一只白鸽,白鸽衔着橄榄枝回来了——诺亚知道,洪水退去了。 圣经视乌鸦为不洁,因它食腐肉,满足审判,眷恋死亡。而白鸽洁净,立位于复活或安息。影片的最后,镜头铺开,家族姐妹为后事争吵不止。大舅深深亲吻母亲的额头,镜头逐渐回缩为1:1,这一场基于中国语境和西方信仰的撕扯声音也渐渐消弥。 到底是垂死挣扎只为子女尽孝,还是将离开视为解脱顺其自然入土为安,这片土地的人们总是很难给出自己的答案。 也正如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得知,汹涌的浪涛上,乌鸦正穿过天堂之门。
被「拍摄者」有意无意藏在纪录片《方舟》当中,不易被「大舅」觉察,具有高度隐蔽性和传染性的极端「病态」意识形态值得高度警惕。这类「二舅式」影片很容易流于单纯的「苦难和困境」展示,进而将苦难「解构」消解,变成一个即兴而粗糙,具体而真实的审美对象。登上「方舟」的人是谁?是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当事人吗?事实上,通过创作发放「赎罪券」消费当事人及子女们的苦难,创作者拿到了《方舟》入场券,而且获得了「部分西方评委」认可和鼓励。讽刺的是,子女明明知道,她们用「攒的」钱、机器和「治愈系」药物,在「上帝」摄影机的凝视下维持着一种终究会破灭的「不死」神话;但在西方基督文明对东方人如此「单向度」灌输和渗透下,祈祷大舅能意识到,他用「借的」钱、人和场地,在「人民群众」手机的监督下守护着一种表演给他者观看的孝道。
3.5,关于国内基督教家庭的电影本来就少,这种非虚构的更是几乎没有,也因此带来了同类题材里难得一见的关于信仰的讨论。整体还是拍的比较拙,有一些很刻意的处理,但同样是关于家里老人去世、兄弟姊妹间的争吵,比《吉祥如意》要真诚太多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一粒灰。
这种十分个人的影像作品很难冷血地去评论其中的人物、技巧和冲突什么的。对人生苦境的展示想必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所以我只能吐槽一下宗教了。遵循律法就能得幸福,不遵循就被诅咒或者得不到幸福,恰好是我们不去信这种神的原因。
信教魔怔人好可怕…心有戚戚焉。私影像,冷静而克制,一个年老生命的逝去,夹杂着中国传统大家庭的信仰和价值观,让我想起大鹏的伪纪录片《吉祥如意》。疫情初期阶段,管控措施的社会影响尚未完全显现,此时的新冠疫情更像是一个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IDFA #个人十佳巴赫的粘稠的时代、地球与生命的记忆,是上帝的爱。真实的人类病痛和苦难与梦幻圣洁的副歌的差别和对立,恰似片名方舟这个西方文化符号应用于中国家庭故事的“植入”感。穿插的疫情新闻播报构成时空坐标,而亲人们又将个体经验向集体记忆展开。因为医院里也经常看到的那些用力的肌肉起伏和人的样态,所以为导演创造的这种情境下的美学而震撼。昨天王兵的讲座恰巧谈到video art,认为本片完全符合,是反戏剧的,是叙述性的,是人生。
又一位公开作品的导演,是一个有想法的追梦人。
第一次看到片源是伦敦的电影节,据说很一般所以最后也没去看,是最近看到豆瓣上的转发热潮才去看了。结果真的很一般……审查制度不可置疑地对中国影视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也成了平庸作者的遮羞布……
IDFA有一句官方介绍很惊艳且贴切“自尊心和对立的世界观最终使兄妹的关系变得紧张,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离开母亲半步。”最精彩的是结局画幅转变的时候,很难想象同为基督教的导演,选择了如此客观的,且基督教在争论中处于劣势的镜头,人死了不是结束,而是新的争论开始。一开始病房的时候就很不适了,想到奶奶年龄也大了,爷爷身体不好,总有一天也会如此,就些许难受。且有一句大实话“钱面前,谁也做不了主”。还是定一个小目标,给父母攒够100万养老钱,我就混蛋。
摄影机聚焦的是母亲临终前的最后时刻,所有的人间事物、亲人话语都变得没有了意义,所有画面都指向了母亲即将死亡。我相信,照顾过病号的观众都能再次体会病人与亲属的痛苦。不断出现的“新冠”只提供了粗浅的背景信息,可有可无,它没能同生老病死的主题直接关联。“方舟”的概念也只通过“方舱”的一段话出现,同样没能扣题,导演定是喜欢这片名,还专门加插了插图去做戏剧上的关联,画蛇添足了。最后家庭内部的宗教辩论是点睛之笔,如能在前面稍稍建立起一点宗教情绪,到这里自然水到渠成,并且是能够同“诺亚方舟”联系上的。还是素材太单薄,剪辑时就会束手束脚。作为家庭私影像还是有意义的。
7.5/10 从导演镜头到家人手机录屏,不仅是展现家庭状况,而是代表性地展现kino内外的包装、表演艺术
共鸣很多。变画幅的技巧用的恰到好处。最后兄妹争吵时被有些气话逗笑了,越发确定任何宗教信仰第一教义应是包容。如无包容,则不必信。
用理性克制的iPhone镜头记录正在发生的现实,却丝毫不放弃对形式美感的追求。1:1的画幅,黑白色处理,是对技术局限的规避,也是超越,电影是局限的艺术。老人过世后儿女关于选用民俗还是基督教式葬礼的争论是悲痛的宣泄,也是对信仰与命运的终极质询。画幅由此处展开,犹如上帝敞开了全知全能的视角,旁观这一出一大家子为自己是否存在而争论不休的人间悲喜剧。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人显得尤其脆弱,中国传统大家庭结构下的亲情与孝道,个体在临终前的尊严与死后的去处,真实的病痛与矛盾的信仰,作者将这些宏大的命题放入巴赫的D小调管风琴协奏曲中,任由观者的思想与眼泪一同流淌。爱是人到中年事事不如意的舅舅烙在逝去的老母亲额头上的吻,是持摄影机的人在葬礼上竭力克制哭泣时的沉重呼吸。
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人物神采、情绪抓得很好,故事发生的背景新闻“画外音”介入,以及关于宗教的讨论恰到好处,形成一种荒凉的语境;凝视死亡,直视残忍,是不容易的,只有经历过亲人病故才能做到感同身受,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事。本片可以和王兵的《方绣英》类比观看。亲人的一场大病就足以拖垮中国很多家庭,让很多人精神崩溃,作为观众,我感受到了这种蝼蚁般的无能为力。
那是疫情还没开始巡演并大肆挤兑医疗资源的时候,那是因为有家人信仰基督更习惯表达爱意的家庭,这个样本的背后是更多相似又不同的故事,不乏狰狞而冷漠的版本,那个护士大声叫她名字的时候,想到了河南的急救事故…“诺亚方舟”,舅舅指着电视里的方舱笑,如今看起来更像苦笑…一点联想:镜头离人越近不一定会拉近观众与镜中人的距离,记得基耶说过类似的话,也是他放弃纪录片的初衷
8/10难得一部疫情下的纪录片基督家庭加上特殊背景还是很能反映一部分边缘群体的感叹生老病死的同时也自觉幸运等到自己到老也希望能痛快走掉但是在那之前还是要为健康付出很多至于最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持保留意见但对于家庭关系与宗教信仰的碰撞的展现很有意义,疫情的影响穿插其中但没有过多展现,只是作为一个弱影响存在"一部用手机记录至亲生命消逝的作品"这一点足以让人尊敬
陪护视角的私影像,忠实于住院的日常,带出家庭成员的困境与情感,但没有做出什么超越性的表达。只是足够多的「在场」,足够近(暴力)的拍摄,足够机敏的捕捉,足够坚持的风格。黑白色调明显是对手机画质的藏拙,1:1画幅倒呈现出主动且相对完备的美学体系,到为筹备老人葬礼而争执一幕再徐徐展开,但感觉实用性的要求多过形式设计。——我们在《吉祥如意》和《家庭会议》中都领略过这种不体面的情境,接近冲突的地方也就有了戏剧性的真相。亮点在于对基督教信仰的反复提及,也就孕育出《方舟》的片名。所有人都在一条船上,所有人都要面对与处理死亡。#DOK.fest München#
3.5;沉重的喘息,嵌满皱纹的干枯皮肤,病房里的哭泣,走廊里过于明晃惨白的灯,辗转纠结的乱投医,亲历经验者重温犹如噩梦重演,然而最终都不能解决,无论上帝还是老天爷,尘一样要归尘,土一样要归土,病痛的尖锐刺痛折磨并不能沥炼圆满修成正果;作为时间坐标的疫情背景加重了死亡迫近的残忍,「方舟」作为西方宗教概念引入到东方世俗要务更具某种末日感,一个在新闻播报中凸显的家庭浮岛,他们无法计较人类生死大事,但必须在买房、医疗、教育的重重枷锁中磨损着人生。片名出现的时机(时间跨度和“情节”上的跨越),画幅改变的涵义(争吵场面的起始与画幅开合的同步,以及生命真正的结束)。
机器有节奏的嗡嗡声,老人痛苦的呻吟声,亲属们的低语哭泣声,共同构成了死神迫近的声音。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