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日本生育率创下百年新低,结婚生子已不是日本女性的首要目标,因为一旦做了妈妈,女性在职场都将面临减分的人生,
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把这一代女性面临的困境写成小说《坡道上的家》,2019年改编成剧集播出后,豆瓣评分9.0,观后感中最大的共鸣是:不敢生小孩了。
《坡道上的家》以一场虐童案的审判为开头,被告杀死了自己八个月大的女儿。女主角是育有一名3岁小孩的家庭主妇,她被选为这件案子的陪审员,原本她极力谴责被告残忍、没资格当妈妈,结果在一次次的庭讯中,听了被告的丈夫、婆婆、生母等人的说法后,她渐渐把被告的遭遇和自己的生活重叠,想起自己也曾有过想打孩子甚至杀孩子的念头……
在育儿的过程中,每个女性几乎遇到过相同的困境:为什么我无法符合社会和身边的人的期待?为什么女人有孩子就得舍弃工作?为什么婆婆总是插手孩子的教育?
“我希望每个女性都能打破这个框架,真正地去做自己。”
自述 角田光代 撰文 白汶平
《坡道上的家》的作者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是当今日本三大女作家之一,小说围绕着一名家庭主妇里沙子展开。她是很典型的日本女性,婚后辞职把重心放在家庭,平时煮饭打扫等家务一手包办,还要耐心教导3岁正值小恶魔时期的女儿,虽然丈夫下班偶尔会帮忙,但育儿的疲倦和旁人的意见,还是让里沙子陷入焦虑,开始失去信心。
有一天里沙子被日本陪审团选上,成为一名候补陪审员,参与一场虐童案的审判。被告是一名和里沙子年纪相仿的妈妈安藤水穗,她亲手把自己的女儿丢进浴缸溺毙。
一开始里沙子不能容忍被告的行为,但渐渐地,里沙子听着被告的丈夫、婆婆、妈妈等人证词后开始改观,甚至开始同情被告,因为里沙子好像在被告身上看见自己的人生。
“工作和孩子你无法都兼顾吧”
被告安藤水穗本来是职场的女强人,职业和公司都比丈夫好,但婚后因为婆家催生和被社会价值观束缚,她只好“跟别人一样”,生了孩子后放弃工作,全职带孩子。她周围的人都觉得,女性为了照顾孩子所牺牲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
里沙子自从成为候补陪审员,每天都要出席庭讯,早上把3岁女儿送到婆家,结束后再急忙地去接孩子,赶在丈夫回家前做好一桌菜,她的丈夫表面上体谅,让里沙子晚饭简单做或是买外食也可以,嘴上总挂着“不要太勉强”,其实就是在贬低里沙子“你不行”、“工作和孩子你无法都兼顾”,贴心的话语里藏着轻视和傲慢。
“照顾小孩就是女人的责任
撑过去就好了”
被告安藤水穗的婆婆是很传统的日本妇女,把老公服侍得妥帖也很宠儿子,认为男人在外赚钱养家,女人打理好一切就是责任,无权抱怨。“一开始会很辛苦没错,但我也是这样熬过来的,大家都是这样熬过来的,要努力成为男人的后盾”。
婆婆甚至叫儿子下班后就住酒店,免得半夜被孩子的哭声吵到睡不好,隔天上班没精神。
对于育儿的方式,婆婆也颇有微词,孩子刚出生时,就看着体型说太瘦小、容易生病,质疑媳妇奶水不够;孩子经常哭闹就怪媳妇不懂得带孩子,哭了抱一抱就好了,若是还哭就是媳妇有问题;偶尔还会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质疑自家孩子发育迟缓……而这一切的因素,婆婆只会归咎给媳妇,而不是儿子。
里沙子的婆婆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每天庭讯结束她去接女儿时,婆婆总是提醒她要把丈夫照顾好,要是没时间做饭,可以学一些简单快速的料理,还整理菜谱要里沙子学着做,让丈夫能专于工作。
“认真管教的妈妈变成坏人”
里沙子3岁的女儿文香,正值小恶魔时期,动不动就发脾气、任性、爱哭闹,有一天里沙子去接女儿回家的路上,顺便去超市买食材,手上提着东西,女儿又哭闹要抱抱赖在地上不肯走,里沙子就逗弄女儿说“不走的话,妈妈先回家咯”,接着假装离开躲在角落看着女儿,希望女儿能赶快跟上,没想到这时丈夫回家刚好看到这一幕,以为里沙子故意把小孩丢着路上,自认受了委屈的女儿立刻装可怜,让里沙子瞬间两面不是人。
平日几乎把育儿责任丢给里沙子的丈夫,假日偶尔面对女儿耍无赖,总是立刻去哄,让平日认真管教的妈妈变成坏人,不需天天面对小孩无理取闹场面的父亲,反而成了慈父。
“被生母否定的人生”
被告安藤水穗的生母庭讯时说,自己女儿要结婚时也没告知自己,因为她从一开始就反对两人交往,原因是觉得女婿职业不够体面,以后女儿会需要娘家帮忙等等。
同样的情况也落在里沙子身上,她从小被母亲否定,考上大学、就业、结婚,母亲无一不挑剔,她和先生在东京外围的横滨共组家庭,她的母亲都要嫌弃房子不够大、离市区不够近,就连要离婚,母亲都不允许,好像里沙子的人生,从小就被支配。
种种因素之下,里沙子觉得自己在水穗的遭遇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她认为会造成悲剧的原因,绝不是水穗对孩子有杀意,而是真的被逼到绝境了,才会失手杀了女儿。
里沙子在陪审的过程中很少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她觉得也不会有人听,直到宣判前一刻,她才勇敢说出想法:“安藤水穗是如此的普通,她生活的困境与我们又是如此的类似,我们与她之间似乎只有一条窄窄的红线,一旦崩溃,便会似安藤水穗一样直直地坠入深渊。”
在中国,明明是双亲组成的家庭,但爸爸却常因为工作或其他因素不见人影,认为自己已经扛下经济重担,偶尔“帮忙”带孩子,就是分担,反而还会转过来数落妈妈做得不够好......让很多家庭主妇哭笑不得:到底要老公干什么?而造成丧偶式育儿的现象恐怕不只是爸爸的责任。
两地分居,迫于现实压力
家庭经济条件的压力下,很多夫妻都是异地分居,或是为了给孩子好的生活,父母其中一方在异地工作,一年回家的次数非常少,希望能够省下交通费,给孩子多买点衣服、必需品,也因此不能参与太多孩子的成长过程,虽然遗憾,但迫于现实压力也只能如此。
丈夫不愿参与育儿
很多男人心里是这样想的“养孩子本来就是女人的事”,孩子半夜哭闹让老婆去哄、孩子饿了让老婆去张罗,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很少关心,扮演可有可无的角色。
妻子全都自己扛
有些全能妈妈,可以同时把家事和孩子打理得非常好,也很宠孩子,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处理好,帮孩子想得多,却忘了也要给丈夫一点责任,可能原本丈夫也想做点什么事,但还来不及做或做得不够好,妈妈干脆都自己完成,渐渐地丈夫会越来越没有责任感,想着“反正有老婆在也不需要我”,从生活里渐渐淡出“爸爸”的角色。
去年,角田光代出席了上海书展,一条对她做了专访。角田光代个子不高,脸上总是挂着少女般的笑容,她有过两段婚姻,没有孩子,和她笔下的女主角身份和遭遇相差非常大,她笑说透过“审判”的开场来描写女性生存现状,更有评判的力道,读者也能从各方不同的意见中去思考。
她告诉我们,在书展座谈会时有位男性读者向她提问:“看完坡道上的家,我觉得好像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苦衷,但同时也被自己的立场斩断了出路,我不想要事情发展成这样,身为男性,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这位读者发问完,全场为他拍手,角田光代兴奋地说虽然这位读者没有分享看完的感想,但能够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别人的遭遇,并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就是小说给人的启发了吧。
以下为角田光代自述。
我从1990年,23岁时以作家的身份出道,我的小说大多围绕在20、30岁的女性身上,在我的小说中,几乎没有什么生活太美好的人吧。
因为我所选择的题目,都不是描写女性去追求自己目标或梦想的故事,几乎都是写女性遇到了某种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如何与他人协调,如何打破自己框架走出去的过程,至于走出去后是飞向更好的未来,还是遭遇了其他情况,我就不会再写了。
刚开始写《坡道上的家》是因为收到委托,在构思的时候,首先想到了关于审判的故事,因为审判是个可以决定人的命运的事情,可是整个过程就只是言语的交锋不是吗?检察官、律师、法官以及被告,所有人都只是用言语来说明发生的事情,各自表述立场,最后定下判决并进行法律的制裁,这让我觉得有点兴趣,所以开始想要把审判写成小说。
我在那之后又想,其实夫妻间也很容易发生言语表达不清而产生误会的情况,即使是彼此很了解对方的夫妻、或是男女之间也会这样。例如,男人对另一个非常亲密的女性朋友说“你真是笨蛋耶”的时候,会让对方感觉到恋爱中的暧昧,但也会有人因为被说是笨蛋而生气。
任何人都会因为关系的不同,而改变说话方式,甚至去解读其中的含义,我想不只是审判,在我们的生活中、两性的关系中也会发生,我想写的就是这样的内容。
我笔下的女性基本上都是社会存在的真实现况。大概30年前,日本要是30岁以上不结婚,就会被人认为是奇怪的人或是说闲话“怎么会还没结婚”、“是不是个性有问题”,所以结婚生子对女性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事,加上男性地位比女性高,女性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状况还是存在。
在现代社会急速变化后,女性确实比以前更自由了。即使不结婚也不是这么特殊了,不婚不育也渐渐开始被认可,女性希望尊从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也被赋予更多的责任,要如何取得平衡也让很多女性感到疑惑。
甚至有些人认为结婚对女性来说是扣分的,明明在工作上很能干,拥有可以养活自己的收入,但是却因为结婚了,像是家事、煮饭、丈夫的事、丈夫有时还带朋友回家、婆婆的事等等,一些别人的事现在全落到自己身上。
经济压力和女性地位提升也是一个现象,比起以前孩子出生以后,女性成为全职家庭主妇的比例已经越来越低,但女性有孩子后想继续工作的确不是这么容易,比如说女性在生产后,虽然可以放育儿假,但是在小孩成长到1岁2岁,她希望能够回到工作岗位的时,有可能找不到人帮忙带孩子或是合适的托儿所,我觉得还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不管是家人还是社会。
我的母亲是旧时代的人,有很多旧时代的观念,而我一直在跟旧观念对抗。我其实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真的非常不想结婚,觉得若是不结婚也没关系的话就不结婚了,但是我的母亲一直催婚,而我则是一直想证明女性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所以我用实际的生活去对抗,直到37岁,我想说“好吧,就结婚吧”。
我结过一次婚,然后40多岁的时候离婚,不过当时我的母亲已经过世了,若是母亲还活着,我想她大概会说像离婚不好之类的吧。41岁的时候,我再婚了,41岁算是非常晚婚,但是社会风气已经不太会说这种闲话了,而且不生孩子也没什么,我认为经过一定的年纪以后,这个社会好像变得比较容易生存了。
我家是我跟丈夫两人和一只猫所组成的,我们的根源就是将彼此的工作放在最优先的位置,我们绝对不做干涉对方工作的行为。我的丈夫是摇滚乐手,他有时为了音乐一进入工作室,我们就可能两三个月没见面,而我自己也是,如果写作或是需要专注时,我会把猫带着到别的地方去,一个月也都没回来。
就是因为这样,即使几个月没见到彼此,对我们夫妻来讲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只要知道对方在为了很喜爱、很棒的工作努力,就是一件最开心的事了,这样生活的夫妻真的很罕见,像我说我3个月都没有见到我丈夫,别人也不会相信,但就真的没有。我对我丈夫唯一的要求,是每天和我联络一次,告诉我他还“活着”,就够了。
虽然看着其他的夫妻或是家庭,休息日可以一起出门玩,或是听到别人的丈夫有多贴心,我心里也会觉得“啊~我老公3个月都没回来呢”,但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要冷静。
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家的样子,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什么方式,才是对自己最幸福的,想过一遍后就会忠于自己,然后继续生活。
部分图片由世纪文景提供
中午看了《坡道上的家》第一集,整个片子的色调整体氛围都显得很压抑,可能因为剧情的引子是“一个母亲杀死了自己8个月大的孩子”,这个事件让人看剧时都带着沉重。
一个妻子为什么会杀死自己8个月大的孩子,连一个有3岁女儿的山咲里沙子都无法理解,就更别提没生过孩子的其他人。正如另外一个不孕不育的女陪审员所说,她觉得“杀死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可原谅,两夫妻根本都该去坐牢”。
剧中最初在游乐场所的那一幕,山咲里沙子感叹到“果然还是男孩子更让人费心些呀”。真实情况是,每个孩子都很不一样,有的孩子就是高需求,就是脾气急且爆照,就是很难安抚。
当一个很难搞的孩子降临了,但是身边的丈夫并不体贴,也不帮忙,一周5天白天不在家甚至晚上也不回家,还觉得自己周末2天帮忙带孩子已经是天大的恩德。责怪老婆没有责任感,不会带孩子,并且埋怨她“别人都行,为什么就你不行”?
不仅如此,他带着“要帮忙的老婆的心情(借口)”去跟自己大学时期的女朋友咨询自己家里的“育儿问题”,并带着他自以为正确的育儿方式去审视自己的老婆。
因为治疗不孕终于怀上宝宝了,可是没有母乳,孩子更难带,夜间喂养难度增加100倍。她带孩子去体检时,其实宝宝发育正常(按丈夫咨询医生的话),但是她认为宝宝发育迟缓,她可能因为自己没有母乳心里很愧疚。丈夫责难,再加上她看到别人的宝宝确实很乖,她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是不是自己的养育方式有问题,是不是自己真的不行。
她焦虑宝宝养的不好,又不知道怎么解决(也有可能很难解决,办法就是熬过这段时期),同时一个人带娃身心疲惫,“丧偶式育儿”也就算了,指责和厌烦一点也不落下,同时还有出轨的迹象。此时不疯更待何时?
母亲也是一个人啊,求问如何长期承受这样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精神摧毁?她大概已经对家庭绝望,对育儿束手无策了。
我们活到生孩子的年龄了,本身个体差异很大,想法更是不甚相同。在育儿观念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是绝对正确的。母亲的想法,父亲的想法,其他家庭成员的想法,假如没有只听一个人的,当遇到冲突时,往往需要说服多方,对方坚持己见就会产生争吵。
宝宝养的稍微有点不好(比如发育迟缓、比如生病等),最焦虑的是母亲,而最让人无力的是,其他家庭成员并不听你的,甚至埋怨你。老一辈人观念旧习且带着地方特色的习惯,而父亲往往并不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单单听别人说,或者自以为,而且对对方育儿要求完美。
正如山咲里沙子的丈夫,他认为把孩子抛在半路上自己却躲起来这样的行为很过分很不应该,即使母亲解释了是因为孩子耍赖想离开一点让她自己安静,丈夫也并不认同和理解并且责怪她。他无法理解抱一下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要丢下她,在路边多危险,万一被拐卖了呢。
他没有想过一味的满足孩子的无理取闹,孩子会越来越无理霸道。他也大概觉得,即使超出母亲身体极限了,也该满足孩子的需求。
建议所有“孩子的父亲”都该看看这部剧,他们的想法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否真的是正确的,也可以检测下自己到底有没有在压迫自己的老婆。
看完第三集观后感,以及献给今天的520
今天中午看了《坡道上的家》第三集,看完觉得闷闷的,很不适合今天这个举国领证的日子。今天在朋友圈晒领证的我都默默点赞了,真诚的希望领证的大家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一直记得当初的甜。
未来的生活肯定很多琐碎和争吵的,甚至会“看透”这个男人、婚姻、整个世界,甚至觉得生活很绝望,某些时刻很想分分钟离婚掉,都是常事,不要太惊讶和放在心上。
每个家庭的令人痛苦的点有些不一样。就像这部日剧,女法官在乎自己的工作却总是不得不为了孩子妥协;里沙子在家里总是被轻视被语言暴力;不孕的女领导面对来自外界的眼光;因为家庭经济一直抱怨的妻子和出轨的丈夫;因为育儿所带来一系列痛苦的最后杀死女儿的绝望母亲。
她们在面对的无非就是以下几点:1.育儿困难,无人帮忙,且有人帮倒忙。2.公婆介入小家庭,致使夫妻不合。3.迎合“一般而言”的所谓大多数的人想法和生活(舆论和社会压力)。4.家庭经济无法满足期望值。
在婚姻中,多少都会遇到以上这些问题,侧重点不同,严重程度不同。而解决办法大概就是多沟通,改变自己的心态或者能够改变对方当然好。然而,很多事情,是无解的,无能为力绝望的。
如果实在撑不下去了,就逃吧。抛弃掉令你痛苦的人和事,远走高飞,退一步海阔天空。
首先,你要能撑下去。其次,才有其他可能性。
【日常推剧】真的非常非常推荐大家去看新出的日剧《坡道上的家》。尤其是准备要结婚的情侣们/新手夫妇和新手父母。我觉得它不是引导你去恐婚恐育,一个能让当下状态里大部分人产生共鸣的东西,说明它实际上是婚姻常态。那我觉得实际上它是引发我们对常态的一个思考,类似于我的性格和我伴侣的性格适不适合组成一个家庭,我能接受的婚姻最底端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我能一直保持对妻子/丈夫的理解、尊重与支持吗?当一个家庭出现孩子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关系才不至于让一个妻子崩溃?非要有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完全牺牲自己个人事业、理想吗?如果非要一个人牺牲的话,你能不能接受这个人是你自己?你能接受牺牲到多大程度?(男女都要问问自己) 另:母亲出现对孩子的厌恶是正常的,没有规则规定说母亲天然就该爱小孩。有人能在家庭与事业之间找到平衡,也有人不能,不能也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你差劲到完全不能去试试看。每个人对环境和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请不要讲“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她/他们可以你为什么不行。”这种安慰不叫打气,叫心灵攻击。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新生儿母亲在知乎评论里说其他的需要生产后家人爱人第一时间来照看自己的新生儿母亲是矫情。这太不友好了。 我才只看到第一集,但实话实说感觉是致郁向,真的已经饱受婚育折磨并且在崩溃边缘的人还是慎点吧[抱拳]
“一般而言,不都是这样的吗?”
本剧的女主里沙子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的母亲,意外被选中成为一起母亲杀女案件的候补陪审员。女主最初觉得此等惨象耳不忍闻十分抗拒,但在一次接一次听审中,却逐渐对嫌疑人的崩溃感受到了不该有的共鸣。
这样的简介听起来像是个特殊事件的展开,可真的看了剧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普通而寻常的故事。
普通的丈夫:女主的丈夫是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会关心妻子的工作情况,在考虑到妻子可能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时也会主动提出妻子可以暂时不用做晚饭,会照顾和接送小孩,但归根结底认为做家务与带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情,自己即使做出让步也是一时而已。面对突然间表现出异于往常的妻子感到困惑,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指责。平心而论,这样的丈夫不是随处可见吗?
普通的孩子:虽然剧里的文香不听妈妈话,总是贪玩唱反调,动不动就扔食物,看起来是个十足的熊孩子,也成为了激化女主情绪重要的一环。可是想一下身边三岁的小孩子,不听话起来不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吗?说不得骂不动听不懂也讲不通道理,除了有些过分爱哭爱耍性子一点,文香也就是个普通的人类幼崽吧?
普通的公公与婆婆:女主的婆婆会忙碌的儿子儿媳带小孩,害怕女主没有时间做饭会准备快手菜谱,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来指导或者说对女主的育儿提出建议,但总体来说和蔼可亲,无论如何也算不上颐指气使。女主的公公也会关心她,看到女主的精神状态明显异常时,会托关系为女主找可靠的心理医生。顺便说一句,女主公婆的相处模式也正是男主行为的来源与缩影。即使上了年纪,家事依旧只是由女人来做,丈夫永远在喝茶看报以及只动口不动手的指点江山。但其实,在上了年纪的人里,这样的公公婆婆也不算奇葩吧?
普通的围观群众:邻居们也好,陪审团的人也好,作为普通人面对将自己的骨肉之亲扔在浴缸中溺死,在庭审中表现得异常冷漠,毫无悔过之心的凶手,无法理解才最正常的思维吧?
甚至是普通的前女友:至少从目前来看,本剧里涉及的两位前女友,也真的就只是从女性的角度中对饱受困扰的丈夫们提出了建议,甚至偶尔还能同感妻子们的情绪,也没有恶意中伤和夸大事实,虽然关系敏感,但也还中规中矩没有出格吧?
这样一群普通的人组成了人群,人群交织构成了社会,社会大体一致的部分成了约定俗成的默认规则,而在法律之外的部分,社会往往正是靠着这些约定俗成运转的。在育儿与家事的疲惫不堪前,一个不愿多分担的丈夫,一切以儿子为重的公婆,周围人打量的眼光,前女友的阴魂不散,这群人从自我立场出发,自以为是地对一位新手母亲给予傲慢的关心。如果是纯粹的恶意,那么反抗或许并不难。而诸如此类早以被人群接纳的以善为名的恶,却足以令本就濒临崩溃的母亲无处求助。这一切共同逼疯了那个女犯人,也逼疯了女主,可是,当隐去情绪积累的的过程,一个母亲溺婴杀女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尖锐地刺破这些被当作约定俗成的“一般而言”陡然出现,身处在这些规则下的普通人,谁会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呢?
将“照顾孩子只是母亲的职责”“做家务只是女人的职责”,甚至是更多其他种种歧视、偏见变为理所应当之事的,不是上面那些普通的人(事实上要个体自我纠正很容易),而是在广泛的群体层面上,既得利益者的刻意忽视,被损害者的自我牺牲,受到伤害的人再去伤害他人的无限再循环。这些普通的人能够一直秉持着这些“一般而言”生活下去,社会能够在这些约定俗成下运行下去,正是因为藏在寻常之下的那些失掉了的女性权益,早已被定义成为了不应争夺也不需要重视的事。
在规则成为规则之后,每一步权责的重新分配都势必艰难。原因其实也不必多说——如果对于丈夫们来说,照顾孩子本就是女人的工作,偶尔的帮忙理应换来妻子的感激,周围人的赞扬,又何必去将命题改为“照顾孩子是夫妻共同的事”呢?因此虽然看剧时屡次被气得让女主赶紧离婚,但我们都明白,这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真正恐怖的不是这个人如此,而是下一个乃至每一个都如此。当然有个大前提是,在讨论群体行为时,务必不要将人性假设得太好。
因此如最初所言,我认为把这部剧简单概括为丧偶式育儿的不婚不育宣传片是有失公允的。将所有的事情默认为另一方的义务,在这里甚至谈不上自私与否,而是根本思维的缺失。丈夫陷在陈陈相因的社会习惯里,从来没有过家务也好,育儿也好,自己需要参与的意识。在其已形成的思维中,他已经做到了一个丈夫全部的体贴。当这种无意识成为了既定的群体思维,去苛责里面的个体固然谈不上错,但总显得有些舍本逐末。
滋生于这些寻常中的绝望,无法靠着极少数个体的反抗、极端的特殊案件有所好转。改变是艰难却也是唯一的方向,如同黑人曾经争取解放,女性曾经争取投票权一样,母亲与妻子们需要的是打破这些如同魔咒的“一般而言”,重新定义那些“本应该”的事情,在与社会的相处中求得新的平衡。
好的作品应该是改变而非固化观念,是梳通问题而非激化矛盾。庞大的社会感知往往麻木,如本剧一样的文艺作品的出现和传播,将这些寻常的绝望展现给观众看,在无数个习惯了这些的普通人心中撕开一个口子,最终蔓延开来的足够强烈的痛感会透过麻木的表皮渗入肌理,希望这正是改变开始的契机。
*** *** *** *** *** *** *** *** ***
20190602更新:
最后一话看完了。大概是我预想中的走向。
很高兴这部剧没有垮掉,没有烂尾。
想说的评论的上面大部分也都写过了,补充一些最后一话戳到我的点和对本剧的其他感想吧。
被告人在庭审即将结束前,被问到最后还有什么话时,只是面无表情地说道:“给大家添麻烦了。”
女主在讨论判决结果时,被问到对审判的最后看法时,只是疲惫地说着:“我赞同大家的意见。”
我其实很害怕剧情结束在这里。几话之前对于被告人的麻木,女主曾评价“我想她是绝望了,觉得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理解”,而女主此时的麻木,则意味着自己也随之被拖入绝望的深渊,不再试图反抗。作为观众,几乎也要被这无力的绝望感淹没了。
好在女主最终还是替自己也替被告人作出了剖白。这里也很想夸夸编剧(or原著作者),女主并没有一味地煽情放大自己经受的痛苦来为虐待孩子找借口,只是将那些被误解的与不为人知的一面还原了出来。法律是法律,杀害孩子的凶手无论如何都不应被给予同情判罚。情理是情理,这位母亲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被理解和共情。(这里其实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很多案件新闻下常有评论说不必挖掘罪犯的故事,我一直不太认同。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不是有苦衷的话做错事就可以原谅,但是找出做错事的苦衷本身并非没有意义。)
在听到判词里对自己承受过的一切表达出理解,被告人在麻木之下沉淀了六集的绝望瞬间被击碎,不能自已地流下眼泪,而女主跟着一起痛哭的画面,引爆了全剧的泪点。
——她们其实只是需要一道温柔而充满理解的目光而已。
结束审判后,里沙子走出法院,突然回过头去,向这栋庄严的建筑做了无声的告别(此处口型是“再见”,不知道为什么字幕组没有翻),也向那个怯懦与不自信的自己说了再见。再转身时,拥抱了迎面而来的孩子。
在这一刻,她结束了对被告人的审判,也终于完成了对自己的审判。这场审判不止关乎母亲,也关乎与一个母亲有所关联的每个人。
我很高兴这部剧有着我最开始就期望着的更加高远的立意。我可以再次反驳那些说它是一个渲染绝望放大偶然事件的不婚不育宣传片的评论,我能够相信从始至终,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从来都不是“因为社会偏见严重,有这么多艰难的事情,那么干脆不要结婚,也不要成为母亲了吧。”,而是,“因为社会偏见严重,那么作为父亲也好,作为丈夫也好,作为家人也好,甚至作为陌生人也好,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个母亲都远离这些艰难吧。”
生孩子,是我目前的人生中经历过最大的坎。
阵痛的那两天,妈妈和老公轮流守夜,我依稀感觉到半夜我痛到无法呼吸的时候,老公坐在我的身边只顾玩手机。但这件事我至今没有跟他确认过,因为我分不清自己是不是幻觉,而我知道如果问他,答案一定是否认,他会告诉我他守着我是多么辛苦,与其争执,不如就当自己是幻觉吧。
因为家里人手不足,老公在我坐月子期间也确实是尽心尽力受苦受累的,(除了他每天要求必须自己玩几把游戏,不论几点睡觉,但就必须要打游戏才可以。月嫂走了之后,老公的假也休完了,我开始独立带孩子,我发现好像一切都在悄悄改变着。
起初,老公回家会抱孩子,给他洗澡,哄他睡觉,晚上起夜也是我们一起负责,后来老公提出他太辛苦了,晚上睡不够,白天上班很累,我想,那就我来负责晚上吧,让他好好休息。再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孩子从床上摔下来好几次的原因,他再也不肯单独睡小床了,哄睡慢慢变成了奶睡,孩子一困,老公就让我进屋奶睡,孩子睡眠质量不好,任何方法我也顾不上好不好了,能睡就好,所以我也慢慢接受了奶睡的习惯。与此同时,孩子不知从何时起,拒绝老公抱他,只要老公抱他,他就会大哭,而我的老公就会冲着他吼:你个小崽子,你再哭一个试试!孩子只会哭的更凶,我哪里受得了他哭啊,顾不得与老公吵,只能先哄孩子,其实每一次他说这话,我都很想掐死他。剧里有一幕反复出现的画面,被告站在房间哄着哭闹的孩子,被告的老公在旁边说,烦死了…而被告什么都没说,只是一边哄孩子一边看了她老公一眼。我看到这一幕非常震惊,仿佛看到了我自己,那一眼,是真的很想斗争,但不得不放下争执先哄孩子啊。
我老公酷爱打游戏,甚至可以说,游戏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他坚持每天必须玩游戏,而我实在太累,我们商量好,每周我回娘家住一天,让他好好放松一下也好好休息一下。可是,我回娘家的那个晚上,他无法控制自己,总是玩到半夜三点甚至更晚,第二天上班直接累死。又或者,他吹空调不盖被子,把自己弄到感冒发烧,无法上班。我告诉他现在和年轻时候不同了,你的身体不适合熬夜,他也意识到身体受不了了,慢慢的游戏打的少了,但,又换成了看电视,每天一定要看几集电视,到十一二点才可以罢休。而这时候的我,已经沦陷成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带娃机器。我睡眠浅,如果我先睡觉,等老公进来睡觉时一定会醒,而且再入睡非常困难,我就想老公每天也很累,能不能我们一起早点睡,而我说的早点,其实也通常是十点半以后了,谁知道我只是提出来一句这样的要求,我老公就冲我大吼:我连一点自己的时间都不可以有吗?原来在他心里,不打游戏都是为我做出的牺牲。而我,只要向他诉苦两句,他就能告诉我他工作多么累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我说,我也想去工作啊,要不咱俩换换,他却说,我那工作你根本干不了。里沙子想去工作,她老公不断给她洗脑说她不行,别勉强了,大概,我老公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昨天,我们又一次争吵,他总是不管孩子怎样,只顾自己的感受,他不高兴不管有没有吵到孩子睡觉都要大声发泄出来,对我说话也语气越来越差,动不动就开始说我有病,我无言以对,只要我说到我很累了,他就会说,你不要总觉得全世界就你最委屈,别人也要带孩子啊。是啊,听到被告丈夫婆婆的发言,我真的很想掐死他们,听到我老公的话,我也很想掐死他。
剧还没有播完,我不知道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但我知道,我老公可以放手不管,我做不到。我不舍得伤害我的孩子,但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伤害我的老公,被压抑了太久,终是只能自己消化情绪,朋友圈不能发,发了别人觉得你是怨妇,爸妈不能诉说,他们会觉得我嫁的不好,闺蜜不能说,会影响别人的好情绪,没有人会愿意听你,所以,里沙子很幸运啊,她还有可以发信息的好朋友,而我,只能潦草几段写个剧评罢了,孩子醒了,我又该振作上岗了。
最近一部叫《坡道上的家》的日剧火了,刚出来的时候豆瓣评分8.9,现在出了4集已经飙升到了9.2。这是一部关于丧偶式育儿的日剧,也是让很多人(尤其是女性观众)看了更坚定了不婚不育决心的日剧,被称为是“日常反婚反育教育片”。
我最近也抽空看了这四集,第一集的开场就相当震撼,一直看到第四集时,那种压抑、窒息、绝望,已经从屏幕里面完全蔓延到了我的心理,虽然没有经历过剧中发生的一切,但却真实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心理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过程。
故事其实很简单,甚至简单到有些人会觉得:这不就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琐事吗?值得小题大做拿出来专门拍一部剧吗?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里沙子的家庭主妇,她是日剧里那种非常典型的贤妻良母,打扮得体,专心育儿,把家里收拾整理得干干净净,每天晚上在家等待丈夫下班回来,给他做晚饭。后来她被选为了国民参审员,也就是陪审团的一员,需要每天都去旁听庭审,而这次的案件是关于一个年轻妈妈把自己8个月的女儿溺死的虐童案。
一开始里沙子和周围所有人一样,都毫不怀疑地认定这位被告母亲一定在虐童,承担不了育儿的责任就起了杀心,是一位不合格的、未尽到母职的母亲,一定要承担杀人的责任。
然而随着庭审的一次次进行,她听到了被告人的丈夫、婆婆、母亲的各种证词,她开始不断怀疑这起案件,而更加“巧合”的事,被告经历的这一切,都在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几乎一模一样,她仿佛在被告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生。
“丧偶式育儿”的背后是社会
对于两性截然不同的期待和标准
被告的丈夫工作日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回家,有时候甚至不回家,只有周末才偶尔抽空看一下孩子。而作为家庭主妇的里沙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丈夫每天很晚回家,几乎从不承担育儿责任,丈夫所做的最多就是偶尔抱一下孩子哄一下而已。
有一次里沙子在陪女儿玩,故意躲起来不让女儿看到,但女儿坐在地上一个劲地哭,这一幕正好被丈夫看到,于是女儿哭着跑着奔向了爸爸。里沙子看到急忙跑过来和丈夫解释:不是你以为的那样,我是在和她玩。但丈夫回到家后竟然指责里沙子这样做是在虐待孩子。
整部剧中发生过非常多次这样的场景,一旦里沙子有做的不太好的地方,甚至只要是孩子在哭闹,丈夫永远都觉得是里沙子的过错。而且女性已经把这种自责给深深内化了,还没等丈夫指责自己时,她就急急忙忙地跑过去和丈夫一个劲地道歉,自责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
这些场景让人看了觉得好笑又心酸,明明是两个人的孩子,明明是一起需要承担的责任,但为什么发生了问题永远都是妻子向丈夫道歉自责?她并不是带孩子的保姆或者幼儿园的老师,她不是在帮丈夫带孩子,这也是她自己的孩子啊,看到她总是在小心翼翼地和丈夫道歉反思自己的过错,真是让人心疼心酸。
而社会对于男性的育儿责任和女性的育儿责任完全是两种要求的标准,女性被要求达到99分甚至100分才是一个尽职的母亲,甚至也不能算是“好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一般的母亲都应该做到的标准。
而对于父亲呢,可能偶尔抱一抱孩子,陪孩子玩玩游戏,那就已经是合格的父亲了(但可能用评判母亲的标准的话,这还不够30分)。如果再像《爸爸去哪儿》那样,陪孩子成长,给孩子做饭,照顾孩子衣食起居,哇,那简直就是200分的好父亲榜样了!(但可能放在母亲身上只是刚刚合格的60分而已)
之前有个荒唐新闻说一个爸爸把自己孩子送错了幼儿园,舆论都在嘲笑这位爸爸,把这个新闻当成是茶余饭后的笑料。然而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位妈妈发生了这样的事,那么舆论又会是怎样的画面?恐怕这件新闻就不会成为笑料而变成全民控诉了。
而当里沙子在边工作边带孩子时,丈夫和婆婆都叫她“不要勉强自己,参审员的工作太累的话就辞去好了”,言下之意母职是更重要的责任,当产生冲突时,一定是要放弃工作来全身心投入育儿。但当里沙子为育儿头疼时,却从没有人叫她“不要勉强自己”。
而当里沙子屡次没有尽到育儿责任时,丈夫竟然找来了儿童福利院的社工来家里了解情况,这位社工也没有给予帮助,反而从头到尾只是在问里沙子在育儿时是否遇到困难,对眼前的这位明明也有育儿责任的父亲视而不见,没有一句话在问父亲是否有帮忙育儿。
更可怕的是这部剧中的另一对年轻夫妻,他们在生孩子前商量好两人共同育儿,共同分担家务,然而在生了孩子之后,丈夫完全抛弃了自己的责任,把育儿责任统统丢给妻子,还说什么“做了母亲不都是这样的吗?”“我不是有‘帮’你做家务吗?”
家庭主妇真的是女性的自主选择吗?
《坡道上的家》所聚焦的其实是年轻的家庭主妇这一群体,不同于上一辈日本女性任劳任怨地一辈子持家育儿,这一代年轻日本女性受过良好教育,一般在结婚前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而她们在婚后,尤其是生了孩子后,都面临着是否要辞职做家庭主妇的选择。
受“妇女要顶半边天”的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中国女性,大都会觉得在家不工作带孩子就是女性地位低下的一种表现。然而近些年也有很多声音在说:女性有选择成为家庭主妇的自由,不该认为成为家庭主妇就是屈服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失去了自由和社会地位。
但很遗憾的是,我们所处的亚洲社会距离“男主外女主内”和“女主外男主内”拥有一样平等地位的社会现状还很远很远,社会无法给予家庭主妇/夫和工作挣钱的人一样的社会地位。
而在面临工作和家庭的两难选择之时,几乎99%的情况都是女性需要放弃自己的事业来投身家庭,但这真的能说是她们从内心深处就自发自主地想成为一名家庭妇女放弃事业吗?我想恐怕不是,但现实不允许她们不接受,因为我们的社会对女性的认可就在于她是否尽到了母职,而不在于她在事业上有多成功。
在剧中,女性职员会在工作中被询问家里是否有孩子,出差的工作安排是否接受,但男性职员却从来不会受到这样的询问。而另一位女性因为患有不孕症,而在工作场合受到来自下属的隐形指责:你不是母亲,你没有孩子,你没法理解我们这些母亲的心情。
而成为母亲真的让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吗?并没有。她们对家务劳动的付出、对育儿的付出,几乎不被人看到并认可,反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还被责怪“不把家搞好,你丈夫就可能会出轨,不想回这个家”。
当女主里沙子在面临如何平衡工作、育儿、做家务而几近崩溃时,她的婆婆却跟她说:“你最近心情不好,这会影响孩子。”“你要是不给你丈夫好好做饭,他就会讨厌回家,甚至影响他工作。”而在她发现丈夫有可能在出轨时,周围的人也在告诉她:是因为你做错了,所以丈夫才会出轨。
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其实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孩子虽小,却已经知道家里谁才是拥有权力的一方,她觉得母亲是弱小的没有权力的,因此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妈妈面前吵闹,而在爸爸面前却可以乖乖听话,讨爸爸的欢心。
女性的生育困境真的是矫情、小题大做吗?
前不久有一些很火的文章讲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屎屁尿,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分享和讨论,就是在于它说了一件在人类几乎一半的人身上经历的“小事”,却很少有人会把这件事说出来,甚至公开出来让更多人了解,那就是生育本身对女性造成的生理影响。
之前有个朋友刚结婚在寻找拍婚纱的店,然后找到了一篇公众号上的婚纱店介绍的文章,图片文字都美轮美奂让人看了都想结婚。然而翻到下面才发现评论区第一条的留言是:结婚一时爽,等生了孩子就下地狱了。
我想说,感谢这位网友的留言,起码给那些脑子一热想冲动结婚冲动生孩子的人浇了一盆冷水让他们清醒地面对现实,而不是沉浸在浪漫婚礼的虚幻中。毕竟没生孩子你还可以有诗与远方,而生了孩子可能瞬间让你的生活变成尿布与屎。
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他们觉得:从人类诞生开始,女性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这一代年轻女性这么矫情、这么吃不了苦?连孩子都不愿意生,也太自私了!
还有人会像剧中的那位被告人的婆婆那样,觉得每个女性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男人会帮忙,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加油坚持下去,连这个都做不到还做什么女人!什么心理崩溃、精神脆弱,都是瞎说的!
把苦难、痛苦内化为理所当然,像极了我们每个人从小所受的“苦难教育”,吃点苦是应该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甚至还有人感谢苦难,说苦难让他们成长。
错了,并非苦难让你成长,而是你自己战胜了苦难,苦难本身并没有存在的必要,更不需要刻意美化苦难。
而女性在怀孕、生育、育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需要被听到、被看到、被理解、被帮助,来自丈夫、家人、整个社会的情感支持和帮助才能减少这些苦难。
而呈现这些困境并非是要反对女性结婚生子,让整个社会弥漫恐婚恐育的气氛,真正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正视女性的困境,正视产后抑郁等一系列女性面临的心理转变,并且减少“丧偶式育儿”的现状,让整个社会都创造更良好的育儿环境。而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在你没有想清楚、了解你将会面对什么情况之前,千万不要草率地生孩子。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野马青年)
活动推荐
台北性/别工作坊
7月8日~7月12日 5天5夜 与6位台湾性别/领域大咖交流 了解、学习、讨论
day 1:互动游戏+台湾性别平等的发展和现状 day 2:身体焦虑与性别+全体戏剧创作 day 3:探访空间:女书店+观影:台湾民俗与性别文化 day 4:多元成家+台湾高校反性骚扰机制 day 5:“开天眼”之旅:当带着性别平等视角去看世界,会有什么不一样?
仅需5599元!
太致郁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所谓“传统”让丈夫非常自然地地位高于妻子,这样的“传统”也让年长的女性成为帮凶,她们告诉年轻的女性:“你就是得围着你的丈夫孩子转。我都这样过来了,你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那些做不到的女性,已经都死掉/单身了。
我建议列为东亚女性婚前必看剧。
看两眼弹幕,也够恐婚了。“女主跟神经病似的,看着就烦!”“真没用,蠢得要命,活该被欺负。”“自己态度窝囊,难怪没人信。”“女主不无辜,自己身上也有问题!”……何不食肉糜?
妻子被丈夫呼来喝去仍然笑吟吟的,小碎步跑向丈夫解释,从日常就看得出来上级和下级之分了。日常打压,轻视妻子。丈夫不管育儿,以至于不理解应该怎么育儿,用完美的标准苛责妻子。两个人意见不同很正常,平等沟通的话会很快解决,可妻子的低下地位导致变成了一方对另一方傲慢无理的训斥,再因为这种训斥引发对妻子能力的质疑,以及约束其向外发展的可能。妻子撑不住,丈夫把育儿外包给婆婆,觉得这样就尽到了责任。但社会默认带小孩是妻子一个人的职责,引来婆婆帮忙隐含了对家庭主妇连带孩子都做不好的指责,妻子觉得失去了尊严。只杀小孩不杀丈夫是因为女性自身内化了这种指责,她认为丈夫的指责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多女性钝感太高了,其实她们的幸福都和这位女主一样,一戳即破。文化对女性的压迫,意识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里面女主的丈夫说的话,我没做过妈都能气到吐血
看完这部再看《蜡笔小新》就会觉得美伢真是一个很伟大的女人了。
太治郁了 掐人中续命中 建议民政局24h不间断播放此剧
今年最佳了吧。日本人真神奇,一边拍着甜甜的恋爱剧催人结婚生子避免少子化,一边拍出《坡道上的家》这样令人感到窒息的让人恐婚恐育的剧来警醒和反思。 所以坡道上的家说了些什么呢。是呼吁整个社会对年轻妈妈的宽容和理解;是呼唤父亲角色缺失的回归;是祈愿一个健康的抚养孩子的环境吧。
被禁锢在别人的常识里活着 太辛苦了
单身狗就该看这片,又佛又苟。
“当孩子和工作无法兼顾时,请放弃工作在家专注带娃哦,因为你是妈妈。”这是部绝佳的不婚不育宣传片。
生孩子很痛苦,养孩子更难。这个中间的苦涩男人不会感同身受。我目前产后3个月,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半夜起来很多次,严重休息不足。但其实自己的老公做的很不错,担心我一个人带孩子辛苦,请了育儿嫂,下班回家也会帮忙。可是真正对孩子24小时不离开的人是我,这种累不仅是身体,更是心里累。我的宝宝很可爱,我很爱他,但有些时候也会有那种想法,要是没有生过孩子就好了。我是妈妈,是老婆,是儿媳妇,可我更想做我自己。
唯一希望国剧翻拍的。请国剧编剧速速来抄,我们需要这样的剧。虽然极度致郁,但是想步入婚姻想生孩子的一定要看!在你准备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什么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妥协的。还有原生家庭条件好的不要下嫁,穷小子不会感激你的牺牲。
这梦幻结局仿佛是迪士尼编剧最后一刻接管剧本???
这剧在中国,应该看的女人没有什么机会看,应该看的男人没兴趣,剩下看的人早就明白了这些道理,厌女都能倒背如流,再看这些画面,白眼可能都翻不过来了。
东亚三国的男人一边说着爱子孙,一边完全不育儿。讲一些体面话还觉得自己尽责极了。然后社会上一帮进入婚姻的女性还帮他们讲话。明明女性都抑郁了,杀子了,自杀了。就轻飘飘来一句,别人都做得到啊。
这个世界对女性最大的恶意可以凝成一句话——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是那种毫不夸张的压抑、窒息,恨不能把女主的丈夫、婆婆、孩子都捆一块一把火烧了。
结尾可真行,强行把一切语言暴力、丈夫的人格打压、社会对女性对母亲的不公都解释为爱,真是好一个happy ending。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平权谁是狗。可谢谢你了。
估计柴崎幸演这部戏的时候,万分渴望召唤出19年前那个演「大逃杀」的自己,左手铲子、右手菜刀,把这剧里烦得一批的人物们砍得一步到胃、片甲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