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1-2)
一份名为《人间指南》的刊物因内容乏味而面临停刊的局面。编辑部所有的六名工作人员心情各异:主编老陈深感力不从心,欲引咎辞职:手下最年轻的2名编辑李冬宝及戈玲打算另谋出路;老编辑刘书友和牛大姐分别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新主编;中年编辑余德利则先下手为强,直接坐进老陈的办公室内,对外自称“余主编”了。未能找到新工作的李冬宝与戈玲回心转意,拓宽思路想出很多调整刊物内容的具体方案。
我不是坏女孩(3-4)
编辑部的《知心大姐》热线接到电话,一名叫刘小红的女孩因暗恋已婚的老师而钻了牛角,她既不能向夫妻关系很好的老师表白,又不堪单恋的折磨,决定以自杀结束一切。人命关天,编辑们个个神经紧张,想出一条妙计让李冬宝去完成。
侵权之争(5-6)
有人冒用《大众生活》主编的名义,向冬宝等人提出合办“六一”晚会的要求。编辑们讨论后一致同意并加盖了《人间指南》的公章。但不久,真的《大众生活》便找上门来要诉诸法律,状告《人间指南》侵犯了名称权。围绕上当受骗和侵权问题,李冬宝们可真长了不少见识。
水淹七军(7)
京郊罗卜大丰收,市民人均近一吨,极有可能造成浪费,为此愁坏了各位编辑,他们开动脑筋,欲将罗卜的各种烹饪方法公诸于世。余德利突然想起一位人称“罗卜王”的老大爷。几位编辑前去拜访,然而老人却不肯将手艺外传。大家软磨硬泡,才从其孙女口中得知一种“水淹七军”的罗卜汤作法,不过这汤的作用却出人意料。
小保姆(8)
《人间指南》发表了一份配图的文章,反映了小保姆菊子的不幸遭遇,得到不少读者的关心与同情。不久,又有一名叫米继红的小保姆到编辑部诉苦,要求冬宝助其“跳出火坑”。出于同情,众编辑帮她寻找雇主,岂料以后发生的一切却令人啼笑皆非。
一朝权在手(9)
为加强交通安全意识,上级要求各单位派人配合交警担任安全员维护交通秩序。这使从小就想当警察管教别人的李冬宝喜出望外,他打算好好体会体会“大权在握”的感觉,过一回训斥别人的瘾。上岗几天之后,冬宝才真正理解了交警的责任和酸甜苦辣。
无中生有(10)
李冬宝的老同学田桥是一名多产的诗人,他到编辑部送诗稿时与戈玲初次相见,二人对视,若有所思。戈玲被田桥那种我行我素的气质所吸引,没过几天便下决心放弃工作,与诗人共同完成浪漫的沙漠之行 ;李冬宝怅然若失。然而翌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歌星双双(11-12)
李冬宝在某歌厅发现一名叫双双的招待小姐歌喉甜美,形象出众,顿生伯乐识马的感觉,急欲采访双双,却被歌厅老板当作流氓赶出门去。冬宝并不气馁,为使采访顺利,他说服戈玲同往歌厅,拍下了双双练功的照片,照片发表后,果然引起某些人和媒体的重视。
甜蜜的腐蚀(13)
余德利为刊物拉来一个广告客户,为此客户送来一台自产冰箱让编辑们“享用”,然而不久大家就发现冰箱有严重的噪声问题。为对读者负责,这份广告被取消了。客户得知后,竟大耍无赖。
飞来的星星(14)
两名激动不已的读者先后来到编辑部,声称听外电报道说,有个巨大星体正朝地球撞来,两周内人类至少要死亡过半,其中一个还说从自制的望远镜中看到了那颗星星,编辑们半信半疑。晚上,人们真的看到了那颗明显移动的星星,紧张的气氛骤然笼罩了编辑部。
吃不消(15-16)
有一定名气的文人张名高所写的报告文学《中国大宴席》本已给了《人间指南》,然而外地一家兄弟刊物的组稿人却找来,希望老陈将稿件让给他们,并声称早已得到了张的同意。为争取张的最终决定,两家刊物展开了激烈竞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双方采取而且被张名高欣然接受的手法正是报告文学中所抨击的公款吃喝。
谁是谁非(17-18)
一对夫妇在餐馆内打架被戈玲与冬宝看到,不久编辑部又收到两人分别写来的诉苦信。自诩有作思想工作经验的牛大姐前往劝解,不料却被女方打出家门;戈玲与冬宝到来时,正遇男方忍无可忍奋起反抗。
寻子记(19)
一台湾老兵返回大陆寻找失散了四十年的独生子,《人间指南》刊登了这一启事,结果竟有一群自称“狗玉子”的人前来认爹。老人在寻子的过程中既见到了假恶丑,也发现了真善美。
胖子的烦恼(20)
食堂的王师傅因过胖遭人非议,为避讳多吃多占的嫌疑,被临时调到编辑部打杂,但他仍念念不忘老本行。编辑们为帮其洗清罪名,制定了苛刻的减肥计划。恶治了近一周,王师傅苦不堪言,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有人好办事(21)
文学爱好者小林写了篇数千字的言情小说送到《人间指南》,她认为托了人就能发表,于是四处活动,却适得其反。小林到编辑部面谈,众编辑各抒已见,弄得她不知所措。几番改动之后,稿子面目全非,最终又被老刘删改得只剩下十分之一,当作一分钟小说留用了。
人工智能人(22)
一名自称GBM公司职员的女青年给编辑部送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子,称后者是该公司研制出的新产品——人工智能人蕾丝,她可干所有人类能干的工作,请编辑部租用,价格低廉。编辑们试用了两天,竟发现了许多以前所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娶个什么好(23-24)
自从开设了征婚栏目后,便有一些单身男女陆续将自己的材料送往《人间指南》。某日,一男青年极不情愿地随母亲来到编辑部,老太太非要给不急于找对象的儿子征婚。 经过交往, 编辑们发现小伙子好吃懒做且有心理问题。该给他娶个什么样的女性作妻子,可愁煞了人精似的李冬宝。
人民帮人民一把(25)
曾经冒用《大众生活》的名义欺骗了众编辑的贾何必又要以《人间指南》的名义筹划一台募捐晚会救助灾区人民。冬宝等人欲将其扭送公安局,但贾解释说此次是来补偿上回过失的,终于使大家相信了。晚会邀请了不少曾与编辑部打过交道,以后成了“明星”的人物加盟,有双双、蕾丝、米继红,甚至包括“死而复生”的田桥,大家集中在舞台上,为灾区人民奉献一片爱的情意。
看完《编辑部的故事》有一阵儿了,虽然画质比较磕碜,也没找着字幕,好在精彩,倒也断续看完了。91年的情景喜剧,王朔和冯小刚也参与了编剧,有反讽也有幽默,处处透着北京人的贫和真性情。
万万没想到的是,葛大爷30来岁就已经秃了头。一开始看着他扮演的瘦高个李冬宝,戴个瓜皮小帽,夹着一截烟,眼睛眯缝着,时不时朝戈玲那儿看两眼,看着也还算上相,没想到聊了两句,帽子摘了,秃了,但,风骨不减,依稀还有些帅气。
看了几集,觉着当时的人是真热心,尤其是葛大爷,揽了事儿就一定包办到底。那集一个女孩儿为了触不到的已婚男老师要自杀,编辑部的几个人轮番关心,最后把女孩儿给救回来了。你说,现在谁管你一个电话过来:我要自杀了。心里八成想:您自杀您到别处去,请您安静地离开,不用打电话向我们报备。
然后就继续往后看,有一集一个小保姆卖惨,说雇主“虐待”她,她吃不好睡不好。我当时吧,也和编辑部的人一样单纯,觉得她可怜,后来发现,这人是真不得了。为了帮她,编辑部给她招了一批想请保姆的雇主,挨个进来接受她的“觐见”,要求列了一堆:家庭要富裕,有专属电视,专属房间,每天要见荤,要南方(还是北方?)饮食习惯要统一,要老实巴交的雇主怕受欺负,照顾对象不能太麻烦,要给她娱乐空间……
我心想:您这是上人家里当太上皇还是当保姆伺候人的?
后半截的剧情也是神走向。她去了特别中意的一家,后边儿住着主人的卧室,穿戴着女主人的衣服首饰,嗑着瓜子儿神气极了。碰到编辑部的李冬宝和戈玲去做回访,还使唤那俩夫妻给人端茶递水,说等下要请朋友们开party。最后被夫妻俩告状了以后,被迫从雇主家里卷铺盖走了,临走前还让人家原谅她,说自己年轻不懂事啦,给年轻人一个机会,自己没地方去,可怜得不行……
我当时就觉得这样得寸进尺的人,永远不愁社会给她教训,而且眼高于顶,善于乞怜,很不讨人喜欢。(可惜结尾非要弄大团圆,给她弄得剧情是成了个娱乐明星,心塞。但我还是觉得这种人在现实生活里应该多半过得不好,除了它有什么别的优点。)
接着,往后看到一个更气的。一个女的在饭馆儿撒泼,见众人聚集过来,开始哭,指着丈夫说不回家,嫌弃她,还总家暴她,总之场面显得她很是委屈。然后,当时一众人都指责丈夫道德不行,不像为人夫的样子。
谁知,回家以后,女人就成了另一副模样,男人畏畏缩缩,根本吵不过女人,还得忍受她管制自己的社交,工资上缴,按时回家,违反后就勒令他跪搓衣板。反正这个女人人前人后完全两样,尤其还在编辑部来采访的时候演了一个被压迫的心酸女人,哭哭啼啼满口委屈。
这个男人迫于舆论也不敢反抗,一直就窝囊着,因为他觉得自己百口莫辩,谁会相信一个男人被家暴被羞辱呢?
虽说最后两个人和好如初,但我仍然深深感觉到一个善于利用自己弱点去谋求可怜的人是多么可怕。
大家总是理所应当地以为:老人、小孩、女人偏弱势。
可惜倚老卖老的人大有人在,“作恶多端”的小孩也比比皆是,女人中也有善于示弱卖惨的,它们觉得眼泪是一大武器。它们利用社会已有的思维惯性,利用人们的善良,站在“弱者”的一边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反正大家都觉得它们需要保护,并不会有什么攻击性。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人性之恶了。
而相对的,社会要求我们:年轻人必须敬老,大人一定要让着孩子,男人应该照顾女人。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些那是他的礼貌和修养足够,做不到却也不该被一股脑批评,这些本就不是本分和应该的,别一个道德圣贤在那高谈阔论,好像别人罪该万死。而且我们也并不知道有多少“弱者”在故意乞怜,这样知道真相的你们估计也会很失望和受挫的,毕竟同情心被利用了。不过我强调一点,并不是看到明显欺凌就不管了,当然要管,但第一要务绝不是先骂人不道德,了解清楚解决问题最重要。
所以啊,艺术作品比现实生活刺激多了,人还是要求知上进,一辈子一套价值体系太局限了。得学会抛开偏见,补充方法论,毕竟社会和人心一直在变,是非善恶也并非泾渭分明,少管闲事,不知不论,警惕同情心泛滥。
第24集的经典对白,王朔和冯小刚的编剧:
李东宝(葛优 饰): 咱长这么大容易吗? 打在胎里,就随时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就可能长成畸形。 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 好不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得让产钳把脑袋夹扁了。 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面等着呢! 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 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 钙多了不长个儿,钙少了罗圈腿儿。 总算混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暗处都躲着坏人。 赶谁都是个九死一生,不送命也得落个残疾。 赵永刚(张国立 饰): 这都是明枪,还有暗箭呢! 势利眼,冷脸子,闲言碎语,指桑骂槐。 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忠厚人家说你傻,精明呢,人家说你奸! 冷淡了大伙儿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 走在前头挨闷棍儿,走在后头全没份儿。 这也叫活着,纯粹是练一辈子轻功! 李东宝: 是个人都饱经沧桑!
就凭我对葛大爷各个时期不分黑白的喜爱,我也不可能是颜控啊~————————————————这个剧的精髓全在片头曲里了,25集就没跳过片头,听了25遍。此剧拍于1992年,而每个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年份意味着什么。因此它就成了理想主义的尾声,市场经济的前奏,首都的小老百姓渐渐过得好了起来,仍然在谈论地球宇宙和人类之爱。价值虚无之前的荒诞和计划时代的社会性互搏,解构的意思总在那儿一拱一拱的,可是都不彻底,因为最根本上,是社会人间充满善和爱的主题在那儿托着,这说明,80年代还没完全过去。戈玲特别酷。而且戈玲剧中每一身衣服都好看,穿搭特别有参考意义,果然时尚是个圈。
同《我愛我家》一樣,《編輯部的故事》也顯示了中國90年代作為過渡時期的語言特質:老幹部牛大姐和主編老陳,滿口革命語言和大道理,而80年代的新青年李冬寶和戈玲,則對這套正統話語缺乏信賴,並不斷加以虛無主義的解構(戲仿、調侃)。他們點評人生百態、社會問題以至國際事務,其《人間指南》編輯部,正試圖像上帝一樣指導人間的生活。這顯示的是90年代初期的一種文化想象,即出現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態,替代原有的黨政機關履行職責,告訴人們怎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2020年4月疫情季於海甸島家庭影院。
这个电视剧只要在电视上播,我肯定要看的。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又下了全的看。
中国最早的情景喜剧???
王朔、冯小刚、马未都、赵宝刚、郑晓龙、刘震云这几个基本上奠定了这部戏的风格,外加葛优这几个,这部戏确实活了,也就火了。基本上也探讨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也算是紧跟时代脉搏,现在看,不失为一部当时社会反映的活化石。后来这几个都是腕。8.5
好段子真是隔二十年还是好段子啊。
4.5;台词密集,嘴炮不断,抖机灵得恰到好处,知识分子的冷幽默雅而不俗,结合时代特色,针砭时弊绵里藏针,细品之余大有深意;六位主角性格各异,形象立体,戏剧冲突制造得极为自然,堪称社会缩影;配角也是大腕云集,红花绿叶皆出彩;国产剧的盛世,可赞可叹。
印象中是不喜欢的风格
必须五颗星,全剧每集一个故事,个个故事都精彩纷呈。编辑部里个个儿都是人精,全都戏精上身,把人物都演活了。每集看得都乐得前仰后合,太逗了。
北京人所向往的充满希望的年代
理想主义情怀还未曾全部泯灭......
北京话普及剧
上世纪90年代过去了 我大概要用一生去怀念她。
我就是這么貧起來的~
重看一遍,小时候不懂。它里面的冷嘲热讽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社会基本没什么进步,除了每个家庭的钱比1991年多了一些。
今年过年重看了一遍,修正了小时候的一些印象,余德利没那么坏,编辑部有个这样的人还真是省了很多麻烦,换现在的话就指望他创收了;戈玲真的很潮,很多衣服现在看依然好看,可能材质不太一样了但很多配搭绝对现在也看得上眼,后几集的妆容居然跟现在正好契合,怨不得那时会被牛大姐们看不上眼;李冬宝是文艺青年,小时候还以为他是流氓小混混;老刘最蔫坏,为了占便宜不怕打脸,推脱责任遇事就躲,不过好歹是善良的,牛大姐稍好,但思维方式实在有问题,说不到正题办不了正事;总编老陈超厉害的,面儿上绝对是个好人,其实老江湖深熟谙社会行事规则,既有方法有原则也有心胸和逻辑,是个好领导。台词简直值得青年编剧逐句背诵。后面有几集编的松散,逻辑偏一根筋那种,不如前面来得爽。看完这个再看《我爱我家》会觉得不够犀利。
至今仍是中国顶尖的情景喜剧之一。
葛优年轻时候可真歪瓜裂枣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东宝,想什么呢?-想葛玲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