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虐 不管是s还是m内心都在不同程度程度上认为自己是死亡的状态(或失去活力) 施虐一方通常倾向于将所有毁灭,外放的力量,主动去实践的一部分。 受虐一方通常倾向于以某种方式被毁灭,内消的力量,始终在等待毁灭的一部分。 我相信除非被新的事件所影响,不论施虐者还是受虐者都不会轻易去选择毁灭,因为人是一种动物,动物的求生本以及人类生存的集体潜意识,选择自杀不管对哪个生命都是很大的挑战。相反他们不会去自杀,他们会去广泛的与别的个体产生联系以影响另一个个体,来宣传他们的“信仰”。施虐一方宣传的核心思想是一切都没有意义万物终将灭亡,受虐一方不屑于去宣传,因为他们是内消的力量,会向对方完全展现骷髅一般的自己,展现的同时一方面希望被毁灭,一方面希望被救赎,总的来说渴望被救赎的能量先于渴望被毁灭的能量,因而被救赎的能量更大,被毁灭的能量展现的更淋漓尽致。 通常施虐一方的非毁灭结局有三种,被制裁(身心),被宽恕 (关键人物),被关注(情结较轻)。哪种结局源于产生情结的事件对个人的影响。 而受虐一方被毁灭的结局概率会更大一些,某种程度上他们像待宰的羔羊,还不断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能杀掉自己的屠夫。而非毁灭的结局有,被征服(身心),被道歉(关键人物),被关注(情结较轻)。 关键人物即给个体开创这种情结的的人,总的来说这种情结的成因类似,一般源于原生家庭抚养者将情绪无差别宣泄在孩子身上,施虐与受虐的选择取决于孩子的心理,若他仍抱有希望有可能得到关注则更倾向于成为施虐方,反之若心中全然绝望则则更倾向于成为受虐方。
Girls的人设和这部太像!Louise和Lena Dunham简直一模一样,Johnny对应Adam,Sophie对应Shoshanna,文艺病都市病絮叨病。查了一下发现Dunham说过"crazy about Mike Leigh",看来确实有很强的影响哦
前半部不怎么入戏,后半部开始有点共鸣,但还是隔了一层。还是更喜欢拍普通人的迈克•李,流浪汉对我来说,是有陌生感的,但李的努力,让我的陌生感少了一点点。
大卫休里斯把主角的无爱、孤独的状态表现得很到位 要么不能给予爱,要么不能接受爱
遵循近乎苛刻的戏剧格律,歇斯底里的狂暴之中,蕴含着绅士般的悲悯,贴地的近距离俯察。落满头屑的床单,污垢堆积的指缝,杂乱潮湿的厨房,这一切不堪映衬着巨婴们的对峙与和解。粗糙的生活表层下,犹见温柔的怜惜,大师章法,深得人心。
逢人就侃,见人就唠,强行沟通,深度洗脑,口若悬河,高谈阔论,怕啥说啥,啥苦讲啥,喋喋不休,滔滔不绝,没完没了,不依不饶,叨叨咕咕,叽叽喳喳,逼逼赖赖,百无聊赖,开始做爱,爱到不爱,拒绝被爱,绝望无比,痛苦不堪,遍体鳞伤,饱受折磨,怀疑一切,嘲笑所有,无法超脱,只能苟活。强尼很痛苦,我也很痛苦,大家都很痛苦,但更痛苦的是,我们终将继续痛苦的活下去,而强尼还要把这个无比痛苦的事情说出来,说给所有人听,这太残忍了。迈克·李简直就是emo达人,他将流浪汉比做落魄的上帝,四处布道却无人问津: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我想让世人感到恐慌。一首橄榄树,走上不归路,你说前门楼子,他说几把头子,你说活着挺好,他说人都得死,就这样一个逮谁怼谁、四处游荡的碎嘴子,偏偏就他妈挺有范儿,哪儿说理去啊
有意思,质地绝佳。混乱无度神经质还能这么清醒,颓废狂暴还能真么风度翩翩,百无聊赖还能这么滔滔不绝,讨厌说教还能这么废话连篇,这才是英伦范,这就是英伦痞子。
这世界的奇妙就在于它随时可能在下一秒崩毁,但这一刻依然像有所希求那样碌碌地流动肆意地狂欢。他流浪忧伤读很多书脑电波四通八达对异性的魅力所向披靡,大多人不理解他他可以理解大多人,女友可以理解他但他不需要理解,因为他活着不是为了停留也不是为了说话,只是感到自己在活,换句话说就是等死。
以性的焦灼与暴力,隐喻人的空虚与混乱。
重温!被震撼到哑口无言,这分明是一出现代版的奥德赛呀,尤利西斯的当代隐喻,我从来没见过像男主角那般热爱生活的人,电影中的所有人都在等待爱的到来,但虚无与愤怒却如影随形,一个关于时间与衰老的寓言,人类怎样才能抵抗对未来的恐惧与迷茫呢?主人公走向了唯心的悲观主义,我们呢?
Johnny, Sophie和Louise在客厅、厨房、楼梯口三处的来回调度俨然就是导演对“冲突”二字的艺术重现。讲述绝望与精神暴力的《赤裸裸》,加上最近在看的书,我开始有点明白什么是“历史的终结”。
迈克·李成名作,获1993戛纳最佳导演,大卫·休里斯击败张国荣获戛纳影帝。1.一个酷爱阅读的愤世嫉俗者的伦敦浪游之旅,在街头逮着陌生人便高谈阔论,恍若看透了宇宙的真理,却把生活过得如此癫狂,神经质,自我放逐,颓丧而孤独。2.过于用力的性爱,一如猛揪紧抓的头发,副线里的另一个冷酷、暴戾而傲慢的大男子主义者则过着优渥的生活,与男主异中有同。3.以黑夜中的场景为主,室内配色与墙纸也阴冷暗淡,唯有结尾现出一缕暖黄的阳光,吃力而急切地单脚跳向未来。4.精妙的光影与构图,夜晚的行人,剪影,窥视时投在脸上的窗格密影,层叠皱巴的海报墙,街头的路灯与发泄的大喊。5.叹服于迈克·李直面边缘人生活真相的勇气与能力。| 人类只是一颗打碎的蛋 | 不论你有多少过去和未来,它们终将饱含悲伤和痛苦、疾病和死亡。(8.5/10)
这可能是最近看的最文艺范的一部电影了,抽离电影因素,那些大段对话加些场景描述,就是一篇和电影气质相仿的小说。想了想,补充一点,熟悉王朔小说里一些颓废青年(如“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的观众,也许因为可以找到和影片男主人公相应的气质而更容易理解这部电影。
你告别曼彻斯特的雨夜,投身伦敦的刺骨。和一个又一个女人做爱,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青蛙理解不了莎士比亚,1999年世界也没有毁灭。只有迈克李的冷酷一如既往,和所有的死人一起赤裸裸地活着。
看到男主角被打,全身心舒畅。让观众对男主产生厌恶的情绪,导演的目的是不是就达到了?影片通过男性角色的言行,表现出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压制、暴力,以及女性最终的两种结局,要么崩溃,要么拿起刀子反抗。
Via the monochromatic kaleidoscope, one can spot assorted unbelievably UNLIKEABLE persons performing violence and low-class's love. The only thing lost is the optimistic power of life, which is always hidden in Leigh's improvised reality.
迈克李通过大量固定场景和台词将性和暴力中的孤独空虚绝望挖掘出来...但我还是更喜欢《又一年》
现实中遇见johnny这样的肯定巴不得锤死,活在电影中却too fuckin' sexy
一个又一个可怜的人儿。
配乐太好了然而死活找不到原声难受。最后一段儿哪里是瘸子跛行it’s basically another way of dancing.这哥们儿除了玉手之外的又一大苏点在于走路戏,精彩请移步《爱的困惑》DT酒醉下楼一段。另外,这戏里连Johnny的台词都是DT即兴自创的,不说您厉害只问您当年是有多antisocially cynical………
我很希望有六星